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4-06-05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性教学,阅读

阅读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新课改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教学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低效,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课堂气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学,地区经济发展滞缓、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软硬件设施短缺、教师素质与能力相对欠缺,而且传统应试教育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更大,在一些农村学生、家长和老师心目中,农村学生能够考上大学才能彻底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理想。因此,在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时,更愿意选择较为稳妥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敢也不愿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因素导致农村高中教改意识淡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要走出困难,就需要教育从业者真正能立足农村中学实际,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学校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探究兴趣

长期以来,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一些语文教师将教材视为圭臬,完全按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实上,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统一的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积极引入与学生生活情境相关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农村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紧密,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池塘高山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很多农村学生都有到荷塘游泳、采荷花、挖莲藕的经历,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去观察一下月色下的荷塘。上课时,教师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欣赏月下荷塘的感想。有的学生说: “尽管缺少了白天的翠绿鲜艳,但月光下的荷塘显得幽静,别有一番韵味。”有的学生说: “月下的荷塘有一种朦胧美,让我觉得十分安静。”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导入课文,让学生比较一下课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与自己亲身体验的景色有何差别,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这种情境代入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更深的体验,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2. 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探究意识

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农村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学习中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探究式阅读教学强调的就是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倡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当学生面对不同文本的时候,能够从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入手,通过独立思考迅速理解文本主旨。为此,语文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绝对主角转为引导者,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勇气,即便学生的见解显得幼稚,教师也不要马上进行否定或者批评,而是要利用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观点在碰撞中得到升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为了探究而探究”的怪圈,有的问题比较简单也拿来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有的老师讲 授《边城》一 文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阅读,然后探究小说的故事情节。事实上,学生通过阅读都能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学生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话,只是一种虚假热闹。

3. 引入现代技术,提高探究兴趣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大,农村学校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开始进入农村中学课堂,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给予学生真实的情境体验,受到农村学生的广泛欢迎。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首音乐给学生听,农村学生都十分喜欢流行音乐,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歌名《我有一个梦想》,然后老师可以找一个同学为大家演唱一下,然后让同学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喜欢“许多平凡的奢求,最近的距离是紧握的手”; 有的学生说这首歌唱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克服困难的情景。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开展探究活动。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先播放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然后教师讲述协奏曲故事情节: 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因为封建家庭的阻挠,最后为爱殉情,双双化为蝴蝶,这个故事看似圆满,却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扼杀。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孔雀东南飞》,比较一下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通过音乐渲染的手段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4. 引导自主阅读,加强阅读感悟

感悟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还包括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教师要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主阅读,在通读全文、精读鉴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的仔细品味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对课文的感悟深度,从整体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咂摸品味。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不熟悉,较难体会到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的心情,教师在此时就可以安排重点研读,让学生们先仔细分析一下林黛玉与贾母、王熙凤等的几次对话,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来体会林黛玉当时的神态。有的学生说: “林黛玉和王熙凤第一次见面时,只是微微地叫了一声嫂,再没有别的言语。从这点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小心谨慎、做事比较低调的人物,这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也为后文林黛玉在贾府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在学生都汇报了自己的研读体会之后,他们已经透过课文中的句子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与人物有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再让他们来阅读课文,就会得到更深的体验,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起来。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2

语文阅读教学又称讲读教学,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完成的.就乡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用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语文,却仍然是实用性不强,学习不管用.这些年来,不断有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但是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感受.

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分析轻语体.大多数阅读课基本上是从分析词语、句子到分析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分析讲解挤调了学生读书、思考、体悟的时间,学生获得的只是结果,使阅读失去了本有的灵气,也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师生角色的错位.阅读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带有较强的个性差异,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往往被剥夺,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凭着一本教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用单一化的教法代替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没思想的辩论,没感情的对话……语文课又何来兴趣,何来情味呢?

<二>.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严重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相当盛行,近年来来出版的各式各样的中学语文教案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的教案就是这样设计的,应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提问设计”对避免“满堂灌”的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教师没能驾驭教材,不是教材“为我所用”,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一篇课文提出一大堆问题,在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并把这种教学看成是启发式教学,使得“提问设计”走入了“满堂问”的误区,其结果不但不能强化学生思考,深刻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从文章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性,针对性

受错误的习惯思维的阻挠和制约,课外这些阅读遭到部分农村家长的反对,以为课外阅读是“边角料”.另外受自身阅历、见识等水平的局限,有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着好坏不分,盲目阅读的情况,还有的是因为课外阅读过宽而感到困惑,哪里是他起步之处,又该如何迅速出发,怎样驶向知识的彼岸……这些免不了会感到茫然和不解,这说明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缺乏指导性的,是需要好好指导的.

征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这种现象: <一>尊重个体差异,展开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所以,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时可以这样说:“课文的作者为我们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的目的是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他这是以一个文人的方式来唤醒人们早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还大家一片安宁的土地.”有的说:“我深深为陶渊明的勇气所折服,他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要知道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啊!”此外,在个性化阅读中还可以采用突击重点的阅读方法,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

<二>.设计中心问题,克服“满堂问”

设计一两个中心问题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并能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引出课堂教学的高潮,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在是平平而过而是张驰有致,富于变化.教学目标也会被这一两个关键的问题拎出来,摆在显著的地位,真正把课文激活了.

要设计好一两个中心问题,关键在于“吃透两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研究离学生已有知识最近并能根据已有知识推导、引申出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两者的最佳交汇点设计提问就能促成学生已有心理水平与新的学习需要矛盾,形成最有价值的学习心理活动.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

当然,设计一两个中心问题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或诱导、或过渡、或检查……都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他们都是次要的提问,应该为主要的中心问题服务. <三>、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课内阅读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大量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优秀课外作品,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从中吸取充盈的人文精气,以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进行“主体的自由阅读”追求较高的阅读效率.将课外阅读纳入正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1)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可按年段安排,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理解能力及结合教材编排,制定计划.如七年级可指导学生阅读:

1、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中国现当代童话、寓言等,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等;

2、蒲松龄《聊斋》、鲁迅《朝花夕拾》朱自清、老舍、现代作家散文选集;

3、适当安排了解一些古代诗人、诗作的了解学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李清照、辛弃疾、陶渊明、曹操等;初一暑假: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

(2)指导阅读方法:

①内容指导

阅读长篇名著,要注意书中各个人物、主次要人物分别是哪个人物最精彩,通过哪些故事情节来表现,如看《水浒传》,“武松”这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景阳冈打虎,杀嫂祭兄、醉打蒋门神.

②读写结合

读书要做笔记,动手动脑,教师可定时抽查学生的笔记,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3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

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第二,与考试制度有关,以练代讲,本末倒置。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全班五六十人变得步调一致。他们还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識,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

第三,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第四,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以讲代读,喧宾夺主。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课前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或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又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比较式阅读。我把教材中的内容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如反映妇女生活的课文《祝福》、《荷花淀》、《边城》合在一块让学生来阅读,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祥林嫂为什么会在祝福声中死去,也明白了小翠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例如,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讲授《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在雪夜里死去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祝福的夜中死去的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祥林嫂的死因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

总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探索与研究的地方,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指的是心中产生疑问提出后并解答质疑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学习困难和疑问,这些体现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特点,但是农村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质疑,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至于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国家教育改革的健全和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者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找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呼吁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质疑能力进行培养。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校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意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伴随新课改的进行,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生基础课程的建设,为了更好的创造性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造性思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开放性的学科特质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自己能提出问题。但是,对于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农村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压抑学生质疑能力的现象,值得探究分析加以解决。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被压抑的原因

1.教师。农村教师相比较其他教师而言,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成绩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上一直是自己作为知识的灌输者,让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让学生完全被动去接受自己讲解的知识,一旦学生有疑问,老师就会进行严厉的指责,导致学生不敢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提出来,甚至是老师讲错了,也是按照错的进行传授,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压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2.家长。家长对语文教育缺乏科学性认识,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就是把应该学、应该懂的东西学会了、把握了。家长对于孩子的上学只是一味的叮嘱要听老师的话,在与孩子的交流上只是一味的询问孩子是否将课程内容记下来了,从来不问孩子在课堂上有哪些建设性问题的提出,家长没有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对质疑的理解也是觉得是因为不好的表现。

3.学生。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是丢人的举动,而造成学生这种意识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胆小、怯懦;另一方面是之前提问的受阻经验导致不敢再提问。农村学生一些敢于质疑的在质疑后遭到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异样目光,也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受阻这一问题。

三、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农村是教育教学相对落后的地方,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加大力度积极倡导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质疑能力培养方面,对于质疑能力的培养下面从师生关系、教师引导、兴趣培养、及时解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

(1)树立好问的班级学风。(2)构件互助的学习模式。

2.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教学生学会提出质疑。

(1)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找疑点。(2)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提出质疑。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鼓励学生勤学好问。

(1)让学生加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热爱质疑。(2)让学生感受到质疑的快乐。

四、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出质疑的具体方法

1.设置矛盾。主要是指利用语文教材前后说法不一的情况让学生质疑。

2.前后比较。主要是指文章里主人公在文章前后性格、人物命运、思想等方面发生反转变化。

3.深究问题。只要是根据一些抒情类文章中带有作者思想感情句子的描写进行深究。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5

【摘要】农村中学因其条件的有限,也就决定着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上的不全。因此,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就需要比城镇中学在除硬件以外方面更多做一些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意识的关键课程,借名著经典阅读,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主要阐述了借名著经典阅读为农村中学生带来的好处以及如何借助经典名著阅读来不断提升农村中学生素质。【关键字】名著经典阅读;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 1.前言

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知识的欲望异常强烈,他们渴望饱读书本,用知识武装自我,用知识来改变命运,能像城镇学生一样展现丰富学养。[1]初中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固然很多,但却难以满足上进学生的需求。因此,借名著经典阅读,让初中生在经典名著中获得满足感,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获得读书的妙处,亲身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增强学生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目的。2.名著经典导入初中生阅读中的策略 2.1通过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兴趣

通过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兴趣,要求由课堂教学来带动课外的阅读,并做好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既是做好课程外阅读重要环节,也是最常用形式。[2]农村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来为学生扩展教学机会相对城市而言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要有意识扩展内容,对文章作家代表作进行介绍或对知识点设置悬念,又或者进行精彩阐述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就可在其中插入《三顾茅庐》即刘备的故事,让学生对比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刘备的礼贤下士基础上,还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对刘备、诸葛亮认识尚浅,还需进一步认识,从而引出《三国演义》,让学生主动学习。此外,还可在学习完《故乡》后介绍《呐喊》,讲到《在烈日和暴雨下》后介绍《骆驼祥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必然要让学生知晓《羊脂球》等起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2.2以点带面,逐步引出名著经典阅读

为提高农村中学教学效果,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要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适量对学生介绍名著。尽量做到课内和课外的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以及互相促进,进而取得良好效果。例如: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阅读《童 1

年》、《名人传》、《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长篇著名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和教材都有着一定关联,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时,就可深入调拨,引出课外阅读。例如:学习《空城计》的时候,在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其机制谋略后,进而想学生介绍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的典故,从而在激起学生好奇三国人物同时,也引发了学生思考和增强了学生探究三国历史信心,提高了中学生文学素养。3.阅读名著经典,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

经典名著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文学乃至学术主要载体,阅读经典名著无疑会提升初中生语言素养。[3]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够扩宽中学生知识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获得读书妙处,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下面就阅读名著经典,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进行分析。

3.1引导学生了解名著中开篇词与词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中都流传着千古诗词文,而该些诗词文正成为了名著阅读载体。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中的相关人物与篇名就需要学生在日常阅读中逐步积累,从而树立文学意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更要指导学生意识到阅读名著开篇词与相关词语重要性。例如:《红楼梦》中开卷诗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加上和宝玉、宝钗、林黛玉等相关诗词都需初中生掌握。此外,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将课内相关名著诗文进行归类,加强内外间联系,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诸葛亮《出师表》;施耐庵《智取取山辰纲》以及陈寿《隆中对》等。在掌握该类课文内容之后,要做到课堂内外的联系,融会贯通的将课文当作桥梁并和原著结合起来。3.2指导学生掌握名著中主要情节

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是掌握名著其艺术精髓及学术精华,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4]经典名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纯粹的阅读,更多的是对精神及境界的洗礼,在阅读名著情节时要细读,逐句品味。例如: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情节对保尔的描述突显出保尔是一个新时代的英雄,有无产阶级的觉悟,坚强、勇敢、正直、友爱、聪明,有点火爆,爱学习,热爱祖国,自我奉献的精神 坚定不移的信念 顽强坚韧的意志。又如:《红楼梦》中对于刘姥姥的描述虽说她贪图小利,但心地善良,在贾府人亡势危之时,是她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西游记》中通过大闹天空情节的描述凸显陈鼓应孙悟空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的过程突出了他惩恶扬善、见恶必除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例如:

协助中学生阅读课外经典,像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讲的就是英国人早期的南极探险不幸遇难的故事,读来让人顿生悲怆同情之心,但是又对遇难者产生由衷的敬意,而那种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至上的民族荣誉感,都是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学里所缺乏的,如此一来就可起到培养学生伟大人格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名著情节的深入剖析可以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双向意图,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进而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语文涵养,达到良好教学目的。3.3帮助学生熟悉经典名著中人物特色及典型语言

名著中人物个性、典型语言和绰号作为颇具特色文学载体。教师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升中学生素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化多点时间在关注、品味和评价人物上,只有抓住了人物特征才能抓住名著关键,对于名著中人物特点,学生在阅读时最好做好笔记。例如:欣赏《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时,可以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延伸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篇章,以“曹操”为话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认识,并让学生读、学生评。由于学生做了点评的主人,他们主动参与、踊跃发言、个个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热情空前高涨,也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又如:《水浒传》描述豹子头林冲主要阐述了“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两个事件,并从这两个事件中给出了林冲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以及反面评价懦弱隐忍;黑旋风李逵因他的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事迹突显出他忠诚、直爽个性的同时,也变现出了他的大老粗和残暴,学生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人物给予分析。以上对人物均描写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画面,在语言意境中体会作者感受,进而提高自身阅读水准和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借名著经典阅读能够促进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帮助中学生提高人文价值和精神情操,还能推动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农村初中生因匮乏课外读物,因而对每次阅读机会都很珍惜,进而每本好书就会被广为流传。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因此,借名著经典阅读,丰富初中生阅读内容,不仅能够增多初中生知识,还能够让初中生在阅读中领会读书的快乐和深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帮助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读者原有知识和文本的现有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新意义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进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等。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民族地区农村的不利条件,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民族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设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通过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笔者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做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思考与练习,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虽然中间有笔者的点拨,但学生感受到一种自求和发现的快意,同时也是增加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四、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阅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阅读能力差,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阅读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五、阅读教学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民族学生读了文章后不知该怎样做。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然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如小说的阅读教学:首先是了解小说要素,整体感知文章。感知小说题目,进行必要猜读;弄清故事线索,大致理清情节;迅速浏览小说,初步了解人物;筛选关键信息,解读典型环境;确定小说的主旨。然后把握小说特点,做出精当鉴赏。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小说中的重要细节描写,对于重要细节的鉴赏或作用分析应该注意思考方向。总之,学生明白了具体的阅读方法,进行多次尝试性的实践训练,让方法逐步成为操作习惯,哪怕多几次专题训练,也要达到学生能自然操作的程度。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要想学会学习语文, 那么就离不开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没有好的阅读能力, 那么就难以学好语文。中小学教师要是不能让学生学会语文阅读, 也就不能使其在学习中解决语文困难。语文学科的阅读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因此, 利用语文知识的特殊性来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农村中小学阅读课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 老师不能放手学生去自己探索

阅读课文本来就应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积极引导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也不乏有部分老师过于强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以至于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老师通常将阅读课文当做讲读课文来讲, 追求逐字逐句的分析, 这样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于阅读课文教学的兴趣。

2. 阅读课文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

与上一个阅读课文教学的误区相反, 也有些老师不重视阅读课文, 他们忽视了阅读课文的重要性, 过于突出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这些老师总是认为阅读课文的重要性远不及讲读课文。而且, 学生也不能自主地完成对于学习知识的获取与检验, 因此导致阅读课文教学被大幅度削减, 甚至直接忽略。这样做的直接导致后果无非是揠苗助长,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在被动接收的状态, 并且对老师的依赖进一步加强, 从而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 农村学生的自身因素

由于学生置身于农村, 因此, 本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欠缺, 对于很多课文的阅读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丧失对语文阅读兴趣, 最终对语文教学产生厌恶情绪。

二、让朝气与活力充满农村中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

在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生来说, 由于农村本身条件的影响, 阅读教学课堂的氛围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只有一个充满积极氛围的课堂,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不仅能够提升完成教学目标的效率, 也能够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锻炼。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沉闷, 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的局面, 这样不仅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也学习不到应学习的知识, 无法满足锻炼的需求。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 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 从而提升阅读效率。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起到加成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充满朝气和活力呢? 就需要教师针对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幼稚、喜欢鲜艳的颜色和卡通人物。

三、通过阅读情境创设增强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体验

考虑到农村自身条件, 我们就可以利用画面式、诵读式、接触式以及舞台式的情境创设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创设画面式情境

这种情景创设策略比上述的诵读式情境创设较为直观许多, 这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前准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画面材料, 来将教学课文的背景及其他相关信息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采用这种情境创设策略, 其还原度较高、立体感也较强, 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直观, 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老师只需要做适当的引导, 学生便能有效地对文章主旨进行透彻的理解与掌握。

2. 创设诵读式情境

诵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所以采取诵读式情景创设也就显得十分具有比较性。这种阅读教学情景创设, 需要教师事先将课文的一切信息, 比如文章内容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态度以及作者的价值观等。当学生对文章及作者的主要信息有了基本了解后, 便范读课文内容给学生听。在教学条件允许且文章内容允许的情况下, 可适当配乐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最后使学生结合自身对文章背景与文章作者的了解, 在脑海中凭借自身的主观思想情感, 进行情景创设, 这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同时主观体验又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

3. 创设接触式情境

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相关实物背景, 通过学生的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 去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情景, 从而理解作品内涵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

4. 创设舞台式情境

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生积极性与主观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情景创设方式, 它可以让学生在自导、自演中, 自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 并去尽力揣摩作者的思想意图。采用这种情境创设方式, 所有教学过程都在“舞台”上完成, 使学生和作者到达最高层次的共鸣,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还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四、适当地拓展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中小学的学生都需要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但是在课堂中, 学生所接触的文字量远远满足不了这一个要求。因此,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量增加了, 自然而然就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样也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只有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相互结合, 交相辉映, 才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见识。因此, 当务之急是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愿意去阅读、善于阅读,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如此, 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 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需要从阅读教学的误区入手, 通过课堂氛围的打造、阅读情境的创设、拓展课外阅读等多个方面入手, 才能够让中小学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阅读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永正.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J].成功, 2011, (5) :89-91.

[2]王文海.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化观念[J].华章, 2011, (15) :77-78.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课外阅读路在何方 篇8

分析思考:

1.教师自身的原因。缺乏远大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他们普遍反映工作量太大,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平时看的书籍集中在教材与教参上,很少涉猎教育理论、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很少去反思与研究。个别教师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读书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语文教师只知课文的文章,名著的节选,自己都没有看过原著实在是令人担忧。

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的生存方式,对自身工作缺乏一种事业的追求,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阅读的需求。有些老教师过分地依赖自己的经验,缺少忧患意识,不重视知识的更新。有些教师教书工作时间长了,单调而重复,容易产生职业感,从而也逐渐失去了工作学习的激情。由于经常不看书的缘故,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课外阅读数量少甚至缺失其根源来自于教师自身对课外阅读的不够重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教师自身发展,教学成效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建议》中提到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阅读应该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它应该具有主动性。

2.学校方面的原因。有些教师虽然对阅读抱有浓厚的兴趣,却因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事而难以静心下来看书。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短视,沉迷于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极大地阻碍了教师读书的热情。教师们每天必须花精力搞好备课、讲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教学,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想方设法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没有举行过任何促使教师阅读的相关活动,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学生的分数上。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教的今天,农村的教师偏处一隅,不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杂志,教师的知识得不到补充与更新,不能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只能是井底之蛙,闭目塞听。

3.社会方面的原因。不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整个社会都与阅读环境不甚和谐,整个社会处于转型的躁动期,同时影视文化和网络的冲击也极大地占用了读书的空间和时间。农村的教师除了工作压力大外,生活负担也很重,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大部分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得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们自身经济非常拮据,没有补贴,没有奖金,为了生计得整日劳碌,周末也不得休息,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走进同事的课堂观摩学习,或者进行校本专业学习,他们所工作的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经费都十分困难,没有财力聘请专家培训或者外出学习,因此教师们大都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建议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职业热情。许多农村的教师职业热情不够,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教学当作谋生的手段,应该把这当做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因为只有热爱教师这职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教师的光辉形象才会熠熠生辉。

2. 提高语文 教师的课 外阅读意识。一名语文教师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的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开发课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可见,对语文教师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

3.倡导新型的读书方式。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也走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大力提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语文教师现在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提倡网络阅读的方式,着眼于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上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 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 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这样的教学完全将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一节课下来, 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其实,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从而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40分钟的早读课。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 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同时, 在每节早读课的最后五分钟, 我都会安排学生 (轮流) 推荐一篇佳作 (课本内外均可) , 并陈述推荐理由。实践表明, 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自然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教师只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即可。有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读,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此外,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特色, 体会到作家的情感, 这样往往兴趣浓厚且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抓住重点、难点, 予以点拨, 就有效避免了不分详略轻重, 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确定明确的目标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是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在目标导引下适当地处理教材,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的。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这样, 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随着教学环节地不断深入,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较轻松地实现了教师预设的每一个目标, 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 都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自然会越来越主动。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那么,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大纲以外的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通往科学世界的窗口。然而, 现在有些学生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 相比之下, 他们更喜欢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一些低劣作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书籍的含义, 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积累阅读技巧, 并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具体而言, 通过分析阅读题的题目, 学生要知道题目是针对文章哪一个方面在提问, 是针对内容、思想情感, 还是写作手法。如果是针对内容, 那么学生就要概括每段的段意, 同时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总结事物的特征;如果是针对思想情感, 那么学生就要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句, 进行深入赏析;如果是针对写作手法, 那么学生不仅要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是修辞, 还是描写, 以及对一段话所起的作用, 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否则就不够全面。相信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 学生一定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

总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阅读又在语言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 学生应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教师也应尽量扩大阅读量, 逐渐改变昔日阅读教学的陈旧观念, 组织学生逐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创读、美读, 密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现代生活的联系, 落实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永泉.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2013 (8) .

[2]李麦花.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 (7) .

[3]陈鹏飞.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21) .

[4]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段献花.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 2008 (7) .

略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语文教学是关于语言艺术传授的基础学科,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智慧。根据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强,那么他就有非常强大的语言感悟能力。简单的来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所说的视觉材料,主要就是指文字方面; 非文字方面,包括辅助阅读的图片,以及其他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阅读学习,可以增进对文字的理解,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可以强化学生的大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阅读学习是一种对文字内容的领悟和理解,一边阅读,一边鉴赏,一边吸收,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学生的自我修养会不断得到提高。简言之,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过程。

二、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1. 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斯宾塞说过,阅读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在我国,有大量的诗句和谚语说明阅读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怎样开展阅读教学,怎样让学生热爱阅读,怎样让学生正确地进行阅读,这是教师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们是否喜欢这个阅读过程,能否自觉地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当中能否自然的形成一种适应过程,有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教师都要仔细地去分析,引导着学生运用分解、剥离手段,认真地掌握阅读的内容,仔细的区分阅读信息,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而能够做到正确的感悟。

2. 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

先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阅读内容。究竟什么是阅读,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盲人摸象。有的人认为,只有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才叫阅读; 有的人认为,自由、随意、没有一定目的性的阅读才叫阅读; 其实,只要是我们在读书,都可以叫做阅读,至于读书的内容,可以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般性的小说和散文杂志等,也可以是课本上的文章,甚至是同学写的作文,我们都可以作为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内阅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补充,课内阅读是一种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编辑们精挑细选、千锤百炼无可挑剔的佳作,但是,课本毕竟是一册在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外名著汗牛充栋,我们应该放开视野,广泛地进行阅读,掌握他们的创作方法,理解他们的描述手段和刻画内容,熟悉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特点、风土人情以及各地的自然风貌。阅读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文字功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阅读不是随便进行的,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对所阅读的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如果盲目地阅读,只是用来休闲解闷,就得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要在阅读以前,进行一个有系统性的指导: 阅读目的是什么? 需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准备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是否要做阅读笔记等。

三、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表明,人的思维往往有一个突破口,从而产生飞跃。阅读也同样如此,我们要仔细地去发现,要在阅读当中有所创造。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如果能够做到正确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者能够发生心灵的共鸣,或者能够从文字的表面,去发现深层的东西。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在应用文字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采用丰富的创作手段,所以阅读要进行剖析,要注意触摸作者的灵魂,让阅读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切忌散漫无边、随心所欲。随着阅读的增多,就会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不同的文字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手段。比如说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等。按照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够有所收获,就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只要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可以,就要给予鼓励。

四、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教学多年以来,我发现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学生语文分数很高,他们的作文很优秀,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十分低下,将言而嗫嚅,出口而零乱。虽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词汇贫乏,在表达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个缺点不能够改善,势必缺乏语言表达的功力,因为这是一个基础,随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语言组织能力,只有严密的逻辑思路,才能够把自己大脑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条不紊地组织,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和顺畅感人。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改善语言上的一些障碍,不断地积累词汇,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天长日久,让自己逐步地得到锻炼,以期咳唾成珠,出口成章。中国文字是非常优美的,很多大量的外国友人都喜欢汉文化,汉字语言阅读起来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如行云流水,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叮咚作响,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感十分良好。带领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表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了一定的作品以后,可以让大家挑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背诵,可以挑选精彩段落进行复述,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其它的形式把作品描绘出来;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进行表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根据故事情节,演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五、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 “读书之智非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读书是一种基础,而我们要掌握高深的写作技巧离不开生活中的锻炼,离不开对社会的观察。陆游告诫他的儿子说: 汝欲果学诗,工夫在诗外。和培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的范围是有限的,读书是生活的拓展,是纸上的生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生活在作者那个年代,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

总之,阅读就是一种借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培养读书兴趣,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浩瀚的书海里漫溯,这样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摘要:旨在探讨了阅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全篇解读了阅读的概念、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阅读的思维方式、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以及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下一篇:考勤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