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大纲

2024-05-21

初中语文课程大纲(精选6篇)

篇1:初中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在学生经过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经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成为极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一、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1. 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 能准确的阅读理解当代作品,能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结识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 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类融合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问题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写出的文章应在肢体、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

5. 提倡善于诱导、善于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学时,共3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三、课程教学媒体设计

1. 文字教材

基本教材《大学语文》适用本。全书选文36篇,其中必读课文26篇,课外阅读课文10篇(注★为课外阅读课文),书末附录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部分可纳入必读课文讲析中。

辅助教材《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由26篇必读课文的题解、课文分析、古文今译、思考练习答案等内容,同基本教材配合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容。

2. 音像教材

录像课(3盘,每盘30分钟)

四、作业练习

可闻富有“思考与联系”,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字词知识。可视情况分别必作和选作,也可作必要的补充,针对实际效果灵活掌握。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办墙报,举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要使学生养成讲普通话和使

用一般字典的习惯。

五、关于考试

1. 本课程为省开课,有省校教学处命题,闭卷考试。

2. 考试范围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26篇必读课文包括题解、课文分析内容、原文、注释都在考试范围之内。

3. 考试题型有(1)填空(20%);(2)选择(10%);(3)解释词语(10%);(4)古文今译(20%);(5)简答题(20%);(6)分析题(20%)。

篇2:初中语文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史知识和经典名篇组成。选材范围一般在专家学者公认的传统篇目中,主要有:

1、先秦

文史知识:文学的起源、原始歌谣、神话、先秦诗歌、史传散文、诸子散文。作家作品: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屈原、左传、战国策等。

2、秦汉

文史知识:乐府民歌、史传文学、汉赋。

作品作家:李斯、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古诗十九首、贾谊、司马相如等。

3、魏晋南北朝

文史知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个性解放、文学观念确立、山水田园诗兴起、小说的起源。

作品作家:三曹、左思、王粲、李密、陶渊明、王羲之、刘勰与《文心雕龙》、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4、唐宋文学

文史知识:初唐四杰、山水诗派、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词的兴起、唐传奇、爱国诗派。

作品作家: 王勃、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李贺、杜牧、欧阳修、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林甫、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熹等。

5、元明清文学

文史知识: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

作品作家:元好问、王实甫与《西厢记》、汤显祖与《牡丹亭》、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施耐庵与《水浒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曹雪芹与《红楼梦》、马致远、龚自珍、梁启超、王国维。

6、中国现代文学 文史知识:文学革命、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

作品作家:鲁迅、茅盾与《子夜》、巴金与《家》、曹禺与《雷雨》、沈从文与《边城》、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钱钟书与《围城》、老舍与《骆驼祥子》、张承志与《黑骏马》、路遥与《平凡的世界》、金庸与《射雕英雄传》、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卞之琳、艾青、余光中、舒婷、周作人、朱自清、冰心、朱光潜、张洁、冯骥才、贾平凹、王蒙、史铁生、余秋雨。

7、外国文学

文史知识:希腊神话、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作品作家:荷马与《史诗》、《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但丁与《神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歌德与《浮士德》、雨果与《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与《飞鸟集》等。

建议讲读篇目:《左传.隐公元年》

《论语》

《庄子秋水》

《史记伯夷列传》

《影的告别》

《苦雨》

《理想国》

《蒹葭》

《山鬼》

《行行重行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秋兴八首》

《长恨歌》

《定**》

《永遇乐》

《水龙吟》

《等你,在雨中》 《世说新语》

《惊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

《伤逝》

《金锁记》

《许三观卖血记》

各任课老师可依据学期实际周数及学生基础适当调节,在建议篇目中选择经典讲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个性。

3、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力调动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并重,努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提供读书报告、登台演讲的机会,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

六、课程的学识和学分

本课程的周学时数为2学时,共2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七、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 席嘉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06年第一版

八、作业练习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

九、考试

本课程为考察课,由各任课老师在学期的考前一周自行安排。

篇3:初中语文课程大纲

一、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思

1. 对长期形成的准普高化教学的简单因袭造成了中职语文的应试化倾向。

不可否认, 中职语文课程当初无论是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哪个方面而言, 就是一个简化版的高中语文课程, 带有太多的普高应试化痕迹。其一, 中职教育的很多学校, 是由一些普通中学转型而来, 原先的文化课程大纲更是参考了普通高中的文化课大纲。其二, 很大一部分的中职语文教师是从普通中学转过来的, 即使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中职工作, 他们对原本那套应试化的教学方式也还是“不抛弃, 不放弃”。第三, 对口单招考试也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职语文的应试化程度。对口单招考试建立了中职学生通向高校的立交桥, 调动了中职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 对口单招考试以本为本的考试方向更将中职语文的教学赶进了应试化的死胡同。

2. 对就业市场的简单迎合造成了中职语文定位的功利化倾向。

依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理念, 有的教师开始了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他们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开始调整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 认为中职语文的课程首先要满足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改变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评价方法。这种改革, 希望以看得见、用得着的种种语文技能训练来与市场接轨, 有其合理之处。但是, 这种改革过于强调了对市场的迎合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过于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弱化了人文性, 过于强调了语文的外在技能而忽视了内在的语文能力。于是, 我们看到, 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被统一换成了冷冰冰的应用文, 一次次感情投入的演讲和朗诵被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所谓沟通与交流所代替, 一次次深入的思考被一次次表面化的讨论所掩盖。这种过于功利化的倾向对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害莫大焉。

3. 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过于迁就造成了中职语文定位的低俗化倾向。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令人堪忧。有调查表明,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课的合格率不超过40%。显然, 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 要完成中职语文课程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有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改变教学内容、课堂气氛, 想方设法吸引学生,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有的教师过于迁就了学生的要求, 造成了教学内容气氛的低俗化倾向。比如, 我校一位教师, 推倒了原本的中职教材, 使用自己的选文 (其难度不会超过初中二年级) , 并且规定每堂语文课必须有音乐、有影像画面、有小组讨论。于是, 学生在每堂语文课上听听歌、看看影像, 讨论那些根本不需要动脑就能讨论的问题, 插科打诨、无厘头, 气氛好似晚会。这种教学, 只能导致学生更深地陷入到现代多媒体的思维黑洞之中, 让他们更无知, 更不会思考问题, 更没有语文素养, 也就谈不上培养合格的现代职业人了。

二、对中职语文课程定位的考量

1. 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样, 新的中职语文课程大纲肯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同时又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是对语文这门课程性质的定论。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们交际交流、思维思考、学习知识等活动甚至人类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方面的文、史、哲、经, 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3]因此, 我们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要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 既然是工具, 只要操作得法、操作得多, 就一定能熟练掌握, 这和打乒乓、踢足球是一个道理。

人文性是指从人出发, 以人为本, 旨在对人性的关怀, 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人文性是语文这门学科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首先, 语文是用来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工具, 其本身具有人文性;其次, 语文作为一个社会学科, 其内容可谓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艺术财产,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 开阔了视野, 发展了能力, 活跃了思维, 熏陶了文化, 陶冶了情操, 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性, 一方面要找到大量的合适的语文资源,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让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他们能较好地利用课程资源, 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2. 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 其内涵丰富, 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社会文化常识、情感意志与个性等方面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要让这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 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锻炼思维能力、主动接受社会文化辐射、陶冶磨练性情五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了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职业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其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能力 (基本生存能力) 、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本发展能力) 的高素质劳动者。新中职语文课程大纲具体要求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休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4]

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中职语文课程任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关注长远。我们首先要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这两项内容放在首位,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培养写作能力。”[5]其次, 我们要关注语文素养中的其他几个内涵,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文化熏陶、情感体验。这样, 才能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实施弹性语文课程。

中职教育长期实行统一的语文教学内容, 严重忽视了中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性。中职教育有较为齐全的专业, 专业差异性大, 同时,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悬殊。这种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设置难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 具有专业特点、个性特点的学生。因此, 设置和实施弹性化的课程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各学科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它有利于解决各专业之间的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不平衡性,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教育, 培养学生个性, 发展学生特长, 完善学生人格。

要实施弹性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可以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 根据课程大纲, 设置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篇目和要求;同时根据不同专业, 设置不同的选修篇目和要求, 突出专业特点;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安排课程实践活动。这些如果能和语文能力、专业特点相结合, 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总之, 基础性和专业性并重, 必修课和选修课兼顾, 适当开发课程资源, 是实行弹性语文课程的基本原则。

4.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各显所能。

语文教学名家众多, 流派众多, 方法众多, 细而察之, 可明确以下几点:其一, 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以激发师生能动性、提高最终教学效果为目标;其二,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有针对性, 但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了相对性, 即只有适合的方法, 没有绝对好坏的方法;其三,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 也是综合的, 一个教师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中职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 遵循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其次, 知己知彼, 根据自身的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再次, 努力学习教学新理论、新方法,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最后, 不断摸索、总结教学方法, 贵在有效, 只有有效, 才是检验教学的唯一标准, 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1][2][4]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3]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 1978, (2) .

篇4:初中语文课程大纲

关键词: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从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演变看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需求

学校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觉悟的综合型人才。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把语文学习的方法传递给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从教学大纲演变为课程标准,教师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

(二)学校发展的需求

从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不仅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机遇。如今,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学校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新课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语文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也是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语文教育形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学生的发展需求

初中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素质。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创新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案例:《散步》是一篇散文,讲述了祖孙三代一起迎着日出散步的故事。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然后老师问大家:“大家谈一下听完这首歌曲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感觉很温暖。”还有的同学说:“他们一家人好幸福。”教师接着学生的话做出引导:“家是我们的港湾,家庭的亲情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温暖。那我们来学习下《散步》这篇课文,感受下一家三代的幸福和温暖。”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会感受和领悟。从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从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一)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其他学科的性质有所不同,这也是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语文学科的性质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对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在不断变化,语文教学的方向也应该适当做出调整。在教学大纲中,语文学科一直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教师也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被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素质教学模式都无法离开计算机技术。在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如今,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下载学习资料或直接在信息平台上学习,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信息平台上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导,学生可以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从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二)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教学依据,也是制定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大纲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复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也(本身)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重点,这种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无法全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首先要观察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观察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需要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均衡发展和成长。如今,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语文教学必须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能形式化。

(三)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从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也必须做出适当调整。比如,在课程标准中,语文教材增加了阅读内容,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并从阅读内容中学习到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课程标准中还要求语文教材增加词汇量,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不仅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时下,各个部门的培训多种多样,作为传承文化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机构实行教师培训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派遣教师到校外参加教学研讨会,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长教学经验,另一种是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教授来学校授课,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网络、远程、校本等培训也在不断的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内容增加,手段也必须增加,只有实时调整,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革。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不断做出调整和改革,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教学大纲演变为课程标准,教师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也是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语文教育形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日后就业奠定基础。从教学大纲演变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也必须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浩.语文公开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刘军豪.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崔亚男.小学语文研究型教师成长路径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篇5: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Literary Theory of 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专科各专业(除汉语言

文学本科外)

学 时 数:30

执 笔 人:唐世贵 学 分 数:2 编写日期:2009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文、理、工、医、农各专业(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①以双边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讨论在课时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实践的积极性。

②以文学史知识为主线,以文体知识为切入点,以文本为依托,以思考题为核心,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整体认识和文学鉴赏水平。

③重难点突出,重视参考书目的布置检查,强化课外拓展阅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④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查,尽量养成学生背诵诗文的习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秉承传统,充分利用现代多 1

媒体教学手段,授课中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辅以传统教学方式。适当加入视频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作业、答疑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1.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小论文、应用文写作或者课堂讨论作为课程作业和实践。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包括观点的创新、不同视野的理解、课外读书笔记,通过实际写作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格式等。老师负有指导任务(课堂指导、口头答疑、书面修改、课堂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指导等)。采取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课堂讲解的方式解决。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以作业方式完成,每个学生不少于3—5篇,多者不限。

2.诗文背诵:注重诗文背诵习惯的培养,采用课堂提问和加分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背诵。注意文学素养的提高和诗词曲格律知识的了解。

3.讨论教学:指课外集中的专门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以期在讨论中增进对于有关问题的了解、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讨论教学贯彻在整个学期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语言交际能力。

4.影视观摩:通过观赏影视精彩片断,扩展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主要以考查为主,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计分;考查形式多样,可以采用面试或笔试问答(试题以试题库为主)、诗文背诵、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等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进行,并同时参照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外阅读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绩综合考察和评定。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言志:人类情感的宣泄(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原始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诗歌能够渲泻人类的思想情感。诗歌由二言与三言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在唐代形成了格律诗。诗歌一直处于中国文学的正宗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终于打破了这种格局。诗体得到了大解放,一种自由灵动的新诗,最终形成了诗歌的主流。赋,源自于《楚辞》,也是一种韵文。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候人歌、蒹葭、陌上桑、登楼赋、再别康桥、雨巷

2、老师讲解篇目:归妹·上

六、弹歌、越人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尚书》曰:“诗言志,歌永长”。原始劳动歌谣《归妹·上六》;爱情歌谣《越人歌》

难点:易经八卦常识,王粲《登楼赋》等,就是这一类抒情小赋。

第二单元幻想:人的历史之神话(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唯一一部神话总集,但内容驳杂而紊乱,也没有故事的连贯性。然而,人类童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不可能从物质方面进行复原了,也只能从先秦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的神话传说中找到某些历史的影子。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山海经、玄鸟、桃花源记、搜神记(三则)

2、老师讲解篇目:天问(节选)、鹊桥仙、论雷峰塔的倒掉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中国神话的源流;屈原的《天问》

难点:词的格律问题;《桃花源记》、《鹊桥仙》、《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并不就是神话,而是要从这些文类中的幻想──神话、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发掘出其隐含的历史意蕴和人生哲理,给我们今天的人究竟有何启迪。

第三单元自然:美的历程(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与宇宙大生命同构互动中,生死相依,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亦即天人合一。在对母亲般的亲畏中,自然之子秉物游心,物我交融,这就是主体对自然的审美感悟。美,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她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才称得上美。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秋水、滕王阁序、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牡丹亭·游园、2、老师讲解篇目:老子、蜀道难、再游黄山记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讲解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指导学生写作导游辞,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解说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文学作为一种主体审美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提升的。爱美,是人的天性。然而,美却由单一到繁多,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格局。换一句话说,美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的人生,才够得上真正实现了人的价值——这就是自然之法则。

第四单元文笔:通古今之变(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文学”一词,见于《论语》,却不是今天意义的文学,而是指的所有文章。魏晋时期文学走向了自觉,这样,学术著述与文学作品才开始了分离。因而,每当历史发生变革的前后,都会出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鸿篇巨制。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五蠹、燕歌行、五代史伶官传序、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圆圆曲

2、老师讲解篇目:垓下之围、双调·夜行船(秋思)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

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人类不仅生存在历史之中,而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历史。由于人类用文学记载历史,同时历史与文学就经常处于互动之中,她们或生动地描绘人生的理想;或深刻地预言了国家危机;或鼓动呐喊,砸碎阻碍历史发展的桎梏。或冷静地剖析,理清历史发展的脉胳。她们既充满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又饱含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引导人类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前进!

难点:曲之格律。

第五单元文明:冲突与对话(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剧烈的冲突,又有在交融中实施了中间突破,甚至面临颠覆与灭绝的处境。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由落后向先进发展,由孤立向融合变化,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明的独特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全球化潮流的出现,是以冲突为前提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留自己民族文明的独立的品格,同时,还要用和平的对话取代野蛮的冲突,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声声慢(寻寻觅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舞会以后、麦琪的礼物、弃绝

2、老师讲解篇目:长恨歌、绳子的故事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周易••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一词,在古汉语中出现。人类文明,应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这种文明总是在冲突中发展,在对话中重新获得新生。

难点:法律书的写作。

第六单元学问:文心诗品(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学问是一个人后天获得的才华与智慧,而文心诗品却是文学向我们展示的审美境界,因而,学问应该是文心诗品的基础,文心诗品又是学问的一种体现。古人曾以“文心”来形容文学创作的运思,所谓“文心”者,乃“为文之心”也。所谓“诗品”,乃是一种文学的审美活动,如品评人物,赏定高下。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诗品序(节选)、祭十二郎文、李凭箜篌引、项脊轩志、板桥题画(三则)、希望、不朽——我的宗教、钱

2、老师讲解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秋兴八首(其

一、其八)、《屈原》与《厘雅王》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文学是一种能够高度体现美的艺术门类,也是审美活动最广阔的天地。那些流芳百世的名作,或豪放疏朗、或典丽纤浓,充满着语言和文字的永恒魅力。

难点:文心诗品;申论写作。

第七单元人生:养浩然之气(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提出来的:所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的养成,充满着痛苦、挫折与磨难,甚至要经历死亡的考验。她的养成,使主体自觉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道德的充沛和与宇宙合一的欢乐。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登幽州台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金缕曲(赠梁汾)、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2、老师讲解篇目:孟子(七则、正气歌、少年中国说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毕业论文写作设计与写作。

难点:人格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了人的独立与尊严,为了自由与平等,真理与道义,主体勇敢地承担历史的使命,从而使生命与人格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和感天动地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沧桑大道。

附录(课堂讲授2学时)

教学内容:

本课程定位为“语文文化”,由此,讲解《中国文化简介》。《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包括《应用文语言文字表达》、《口才与演讲训练》、《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语言逻辑》、《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用语》。《写作能力培养》包括《一般应用文写作概述》、《毕业论文写作及范文》、《公文写作格式简解》、《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写作详解》,从语言、写作两个方面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平台。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概貌和诗词曲格律常识。

2、了解口语表达的含义、特点、原则和要求;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形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训练计划;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自信心。

3、了解各种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应用文文体常识及写作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法定公文的写作格式。

重点:

1、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让学生恰当机敏地进行语文交际能力培养。

2、如何把理论与所学的课文后《思考与实践》的要求相结合。申论写作全过程。

难点:

1、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人际传播中的常用语言技巧。

2、诗词曲格律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开拓视野、把握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选修课,为巩固其它课程的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它课程具有指导作用。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唐世贵.大学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2、参考书:

篇6: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新大纲的结构框架是:导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附录。

(1)导言

“导言”有三段话,依次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1、语文学科的性质。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新大纲规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个提法来源于1942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出版《文化课本》所写的序言和《给红军大学的信》。

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使用了以上说法来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1980年《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及修订本,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本,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制订或修订的过程中,大纲中的内容多有变动,但语文学科性质的认定都一直未变,基本上是重申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提法的依据是列宁、斯大林对于“语言”性质的论断和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

两种提法,各有所本。我们没有必要对二者度长挈大,却应该看到两种提法自存在的背景和产生的作用。

1958-1962年,大跃讲的错误影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导致语文水平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中,1963年大纲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1980年大纲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对于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提高语文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今天,世界正大步行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发展和运用,缩短了空间距离,整个世界都会迅速展现在人们眼前,小范围的人际交往也迅速拓宽为人与整个世界的交往。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未来世界的复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出现有我们眼前。在这样的背景中,2000年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使语文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学习使用交际工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协调能力等等。在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后,又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它汇集了古今中外人类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8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导致语文教育的某些畸形发展。使丰富多彩、充满美感和趣味的语文异化为单调机械、枯燥乏味的纯技术的工序化操作。新大纲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中时弊的,对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失误可起到匡正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2、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大纲首先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和工具作用。在中学课程结构中,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掌握运用的基本工具,语文学习能帮助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人的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语文也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日常生活要用语文,工作和继续学习也离不开语文。

其次,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语文体现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文化。语文教学自然带有文化传播和吸取的性质。学生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文素质,也为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所以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3、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四处重要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原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列为两部分;“教学要求”就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要求,“教学内容”列出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新大纲合二为一,将原大纲的两部分统一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课文、课外活动等6个方面。这样,强调了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要注意互相配合。

这几方面的内容有以下新的特点:

1、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阅读”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在阅读中了解„„表达方式”;“写作”中提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2、重视诵读和积累。

例如“阅读”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3、更加重视习惯和态度的培养。

例如,“阅读”中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写作”中要求,“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口语交际”中要求,“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耐心专注地倾听”。

4、淡化语文知识系统。

新大纲更加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选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常识”中,删减了“文体知识”等内容。还将一些“基础知识”移入或融入到大纲“阅读”和“写作”部分,强调知识的运用。例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要求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6、加大了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比例,大纲规定“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7、要求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有“专题研究”的活动内容。

(四)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制订语文教学方案的依据,是处理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根据;它有助于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深化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从而确定语文教学原则,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

新大纲“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共提到5个方面:

1、“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首先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方法问题。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广泛存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类形式、各项内容、各种方法中无不渗透着人文教育。但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结构完整性,语文学科不可能按照人文教育的内容组织教学体系。所以,“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潜移默化”。

2、“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复杂的过程,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实事求是地确定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重点。

语文的知识、能力、情意等目标的达到,有着不同的途径。达到知识目标,要依靠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能力目标,要依靠科学的训练;达到情意目标,要依靠潜移默化。三方面各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又要加强综合,将它们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不足具体表现为识字不多,词汇贫乏,句式单调;潜在表现为思想空洞,思维凝滞。语文积累不仅要积累生活材料,还有积累语言材料和文章模式。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语文,才能真正沟通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敏锐的语感,要使学生在读、写和口语交际中,迅速辨别语言的正误、文野、工拙、美丑、迅速感知语言的色泽、风格、情趣。敏锐的语感,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项规定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互相依存、同步进行的。语文教学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要求学生做深入精确的观察;要求学生运用背诵强化记忆;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诱发学生的联想,鼓励学生的想象;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把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理解问题和表达看法。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这项规定对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学习语文需要经过感悟、模仿、记忆、积累、应用、矫正、理解、吸收、迁移等交互作用、往复循环的实践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读、写、听、说的实践中,“科学地训练技能”,才能完成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的任务。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项规定强调了语文环境,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但是,课本、课堂、学校承载的社会信息量有限。语文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达到,仅靠课内和校内的实践是不够的。因此,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如此,才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吸收大量的语文信息,整体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这部分内容是过去大纲所没有的。

新大纲首先要求:“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评估要估到以下几点:

对教师的评估,大纲要求“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教师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的方法策略等,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估,大纲要求“要重视语文积累”,“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语文考试的命题,大纲提出的“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观性试题易于考查学生对问题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易于看出学生“对错的原因和程度”,易于看出学生的思维路线,易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设备

新大纲增加教学设备这部分内容,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师提出了要求:“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设备”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语文学科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设备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必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

(七)附录

新大纲后增加两个“附录”,一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一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列出要求背诵的20篇古文,50篇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推荐这些古诗文要求学生背诵,表现出选目者是非常认真的。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出2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3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5部外国文学名著。新增两个“附录”不仅有利于积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时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对于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都具有很大作用。

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语文课程改革跃上潮头。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思路有以下四点。

(一)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总目标”贯穿九年,使义务阶段的语文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沟通了中学和小学的联系,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在“总目标”之下,又将全日制义务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分解落实“总目标”,不仅降低了任务的难度,而且使任务明确具体、份量适宜。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段三维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语文课程阶段目标的显性呈现

各个阶段的语文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各方面以显性呈现的方式提出要求。“综合性学习”虽与以上四方面不在同一层次上,但考虑其特殊重要性,也将其与四方面并列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实施建议有助于语文课程实施

上一篇:浅谈如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一篇:《理想》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