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

2024-07-02

初中语文课程(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课程 篇1

一、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生生、生本多向合作互动。为适应新课程,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从知识权威者的“神坛”走下来, 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但是教师观念上改变了, 行动上落实了, 学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不是如此。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中, 部分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无所适从, 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习惯性心理太重。安排学生合作讨论学习,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真正参与的学生不多,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农村初中学校受诸多条件的限制, 图书馆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另外, 家长宁可多买教辅资料给学生, 也很少在课外阅读上进行投入。加之目前教育上存在着家教的不正之风, 双休日里千军万马在教师那里补习, 学生压力很大, 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文科特别的弱势, 使得语文站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地步。于是出现了在学《背影》一文时, 学生会对父亲攀爬月台的姿势哄笑不止;在学《泊秦淮》一诗时, 有学生默写成“夜泊秦淮‘进’酒家”, 我在启发他的时候, 他还振振有词, 不“进”去, 怎么能听到“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课改, 广大语文教师并没有茫然不知所措, 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手欢迎、倾心认可的。几乎每位教师都能说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 道出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教师虽然形式上适应了改革需要, 但操作上依然故我。有的教师也努力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 学生似乎并不买账, 更多时候教师还是承担起本该属于学生的责任, 毕竟教学时间有限, 教学任务必须完成。也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片面迎合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不分优劣, 笼统地给予表扬, 这样没有原则的点评使得真正个性化回答的学生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这些表现说明, 教师的素质还没有适应课改的要求, 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 但是离“思想内化为能力, 外化为行动”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四、学校硬件实施需要努力维护, 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了通过省级科普示范区验收, 笔者所在区为所辖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以往只有在多功能教室才有的设备, 极大提高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课件、视频等资料改变了语文教师以往枯燥的演讲, 教学效率、教学容量大大提高。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 将来每个教室都会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然而好的设备, 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学校应该培养专业的维修人员, 定期不定期地检修、保养多媒体设备。

五、学校应该做好语文学科的集体备课、评课工作

笔者单位规定, 每周二下午第一节课为文科教师集体备课时间。在这个时间段, 教师们集中在一起, 结合当前课改的形势和实际, 对上一周听过的语文课进行集体点评。思维的碰撞, 使得每个教师既有一种紧张的责任感, 又获得了一次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备课组长将同事们的建议和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 同时安排教师对下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说课, 其他教师补充。这项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学校派中层以上干部参与其中, 既是监督, 也是促进。

以上做法只是笔者所在单位的一点经验。很多学校都在做, 关键在于落实得好不好。笔者学校连续九年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评比中成绩突出, 和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六、教学评价机制还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初中语文课程纲要举例 篇2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教师: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时间: 80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写叙事类文体,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3.进行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等形式的专项训练。

4.作文训练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雨的诉说”:丰富心灵感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2.“微笑着面对生活” :作为“写作”,在活动中要求写演讲稿;作为“口语交际”,每个同学都应发表演讲。这次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在参与中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演讲和写作水平。

3.“青春随想”: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4.“好读书,读好书”,通过活动,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培养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5.“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写作调查报告。

6.“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了解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业绩,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读、写、说有机的结合,力求全面锻炼语文能力。

名著阅读

本册安排的名著阅读篇目为《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重点是《水浒传》的阅读。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具体目标如下:

《水浒传》

1.了解《水浒传》的艺术魅力,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热情。

2.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要故事情节。

3.了解小说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古白话语言特色。

《傅雷家书》

1.体会傅雷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2.通过阅读,学习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

《培根随笔》

1.感受培根散文善于用诗化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的特点。

2.积累名言警句,学习培根散文结构严谨,论证通俗易懂,语言形象生动,常常采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写作特点。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自然篇(6课时)

《沁园春 雪》(2课时)

《雨说》(1课时)

《星星变奏曲》(1课时)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1课时)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1课时)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篇(6课时)

《敬业与乐业》(2课时)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课时)

《傅雷家书两则》(1课时)

《致女儿的信》(1课时)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课时)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篇(7课时)

《故乡》(2课时)

《孤独之旅》(1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心声》(1课时)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课时)

第四单元——求知篇(9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

《短文两篇》(2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课时)

第五单元——古典名著篇(7课时)

《智取生辰纲》(2课时)

《杨修之死》(1课时)

《范进中举》(2课时)

《香菱学诗》(1课时)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1课时)

第六单元——史传篇(13课时)

《陈涉世家》(3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

《隆中对》(2课时)

《出师表》(3课时)

《词五首》(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课时)

本学期授课时间按16周计算,每周5节,共计80节。其中25篇课文学习需要42节,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6节,八次作文训练及讲评16节,每单元一次单元学习评价2节共计12节,总计76节,剩余4节为复习和机动时间。实施建议

1.本册重点是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的教学,诗歌重在培养兴趣和鉴赏能力。不宜花费过多时间。

2.恰当处理讲授新课与复习的关系。复习可分散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如积累与运用的知识点可以渗透在平时教学中,穿插在讲授新课中复习。

3.要加强校本教研,信息互补,资源共享。不超进度,稳扎稳打,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及教科书,分块研究近年中考试卷题型,预测中考语文命题动向。

4.精心编制导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形式。强化训练,提升能力。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保证作业质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6.讲求实效,扎扎实实。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强化作为重点。要以教科书的单元或知识块为单位,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着重注意引导学生把语文基本能力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解决中考中的实际问题。

7.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培植合作意识。利用学习小组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要有整个学期的写作教学的计划。把握中考方向,针对文章结构、语言等能够快速提高成效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统一安排,指导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课程评价

一、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学生自评、小组评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评价,作出综合评定。评价应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只是在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教师应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评价。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既要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学习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对学生的课堂听、说、读、写、互动、合作表现全面评价。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怎样学好初中语文课程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感悟来导入古诗文的复习

古诗文特定的语言环境虽远离我们。但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精神风貌亦与今人有相通或相同之处,我们不妨用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古诗文中的人情世故,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为古诗文的复习做好情感态度上的准备。

在古诗文复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复习策略:

1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古人的思维过程,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去体会古人的情感,以己推人,回眸自己,体察别人。如七年级上学期的《童趣》,描绘的是一只大蟾蜍,如果学生不经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片断的回忆,是不容易把握课文中的内容的,只有经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味,才知道童趣的快乐。?????

2 学会从媒体、网络及影视资料来认识古诗文,通过电影或电视中的真实形象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古装戏的生活片段来鉴赏和学习古诗文。

比如七年级的《木兰诗》,如果学生没看过木兰挂帅这一电视剧,就不会知道花帅为何许人,更不能知道她的长相。对这一则故事的人文背景也就无从了解。

3 学会通过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现实客观景象的感悟学习古诗文。如唐诗中的《春江花月夜》:“江人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优美句子,给人以古今一月的时空沧桑感。

4 善于挖掘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增添文章的色彩。如古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语言的文化素养,实现对古诗文的活学活用,使古今文体在生活中实现无缝对接,浑然一体。

二、现代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

1 注意课外书籍的阅读,博览群书是实现语文学习中曲径通幽的有效捷径。只有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才能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形成语言素材。如:课文阅读中对唐诗宋词的鉴赏,阅读文章时个人对文章内容的独到感悟等。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

2 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学会找原因、提炼文章的情节,深入文章的内部,解剖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能够对作者的前后心理活动进行鉴别,对作品具有更深透的了解和认识等。

3 重视阅读方法,以回忆的形式找到关键的词语和中心句子。通过理解,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弄清文章的中心所在;通过研读,了解作者的观点、倾向,通过迁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比如能斟酌作者遣字造句的意义,清理全文思路的脉络化,用文采精美和感情洋溢的句子等。

4 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了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流派及表现手法等,实现对现代诗文的整体感悟。比如: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等等。

三、写作技巧的培养

在写作复习过程中。应做好以下能力的培养:

1 加强写作立意的训练。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只有立意新颖,方可文采飞扬,立意好的文章能给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感觉。因此平时应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和练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合理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能做出正确的了解。

2 加强写作表达技巧的训练。表达技巧包括引用、改写、扩写、缩写、化用、修辞等多种方面,若运用得当,则整篇文章就会变得富有文采和活灵活现。因此,写作时应注意引用诗歌的文言名句,拓宽文章的纵深文学视野,把握与文章相关的历史人物。阐明主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

3 加强写作语言规范性的培养。切忌出现生造字和含混词等现象。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文章能做到段落清楚、结构清晰

初中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篇4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的强势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可或缺的。笔者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本地区实际,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一些初探。

2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示例

2.1 爱国主义教育——耀州窑博物馆资源的开发

(1) 条件:

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唐三彩遗址与小坵中学同处210国道沿线, 二者相距仅2.7km。同时, 距学校仅400m远的王家贬村边210国道沿线, 耀州瓷古物复制品经销店多达六七家, 构成了300多米的“耀瓷”长廊。其中耀州窑博物馆馆门厅内用郭沫若笔迹题写的他的词《西江月》:“土是有生之母, 陶为人所化装, 陶人与土配成双, 天地阴阳酝酿。水火土金协调, 宫商角徵交响, 汇成陶海叹汪洋, 真是森罗万象。”以及陈列的许多文物上的绘画、书法, 还有对耀州瓷发展概况介绍的“序言”文字, 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教学素材, 正如序言最后所说的“耀州窑博物馆期望能成为您追索历史、寻求知识的课堂。”充分挖掘这些地方课程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语文素养, “体验美德、陶冶情趣”, 条件得天独厚。

(2) 目的:

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激情, 并对陶瓷文化进行探究, 让土生土长古老的耀州瓷在它的诞生地、在它的传承者手中发出璀璨的光辉。

(3) 课时:

3~4课时。

(4) 资源:

①纸质:薛东星主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耀州窑博物馆》一书;耀州窑博物馆折式单页宣传画册。②实物:馆内展品、经销店复制品。

(5) 方式:

参观、访问、听讲解、动手实践。

(6) 探究:

依据看、听、记、做的认识与体验, 对陶瓷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探讨, 最后每位同学完成一篇作文——我对耀瓷的认识。

2.2 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铜川鑫光铝业电厂资源的开发

(1) 条件:

该厂位于学校西边仅400m, 可望可及。电厂占地200多亩, 现只完成了两期工程中的一期工程, 两台2.5万kW的机组运作, 150m的烟囱高高耸起, 75m的冷却塔雄伟壮观, 运煤皮带宛如长龙, 厂区绿化草坪如茵, 长青树与落叶林错位搭配, 花卉与树木高低有序, 无处不绿, 无处不花, 真是花园式电厂。让学生走进去,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了解发电的程序, 懂得节约能源的重要 (该厂日耗煤800t, 耗水400m3, 可发电250万度) 。挖掘这一地方课程资源, 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教育, 更是进行语文“写生画”训练的绝好境地。

(2) 目的: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节约能源的紧迫性, 从而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 为科技创新发奋学习。

(3) 课时:

2~3课时。

(4) 资源:

①纸质:电厂有关宣传资料。②实物:厂内设施、花草树木。

(5) 方式:

参观、采访、听讲解、作笔记。

(6) 探究:

依据个人获得信息, 每个学生完成一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或《科学发展与节约能源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2.3 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王家贬奶牛场资源的开发

(1) 条件:

王家贬奶牛场北邻学校600m, 占地40亩, 现有奶牛200多头, 是陕西省奶牛养殖示范基地。牛场实现了饲料青储、喂养、挤奶、防疫全部一条龙科技化, 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珍惜资源 (生命) 教育的理想资源。同时, 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动态描绘”训练的良好场所。

(2) 目的:

认识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重要意义, 了解科技在养殖业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 热爱科学探究, 为建设家乡刻苦学习的情感。

(3) 课时:

2~3课时。

(4) 资源:

①纸质:牛场有关宣传资料、《科学饲养奶牛》小册子。②实物:场内奶牛、配套设施。

(5) 方式:

参观、采访、专家介绍、动手操作。

(6) 探究:

结合参观、讲解、个人体验, 每人完成《牛是人类的好朋友》或《科技与养殖业》采访记。

3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凸显出了下列优势:

1)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涨, 完成作文的数量明显增加, 质量明显提高。因为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有序可列, 王华同学在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后写的作文中说:“参观耀州窑博物馆, 让我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 那精美的‘黑釉塔式合罐’, 那绝妙的‘青釉雕花倒注壶’, 真是绝世伦比;耀州瓷能在两千年前就传遍全世界, 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么的伟大啊!我们铜川人是多么的荣耀啊!”他在文中还对一些耀瓷工艺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真是栩栩如生, 感人至深, 该篇文章曾在校园之声反复播诵。

2)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 所有的活动离不开观察、感知、体验, 而每个“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都有“新鲜感、吸引性”。

3) 很好地落实了“课程目标”。通过活动, “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各种实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4) 努力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融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摘要:地方课程的建设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形成至关重要, 地方丰富的社会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 才能形成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可或缺的。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本地区实际,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一些初探。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篇5

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本人在工作中积极课改,计划如下:

一、将进一步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我们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多听课、勤集体备课,这是教学的基本。在听课、集体备课中,学会吸取老教师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加以调整挪为己用。

五、大胆尝试自己在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想法。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活泼的、有朝气的。这学期,我担任初一的语文教学,基于这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远不如预备,因此,课堂应该让学生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或背、或讲、或写,将主动权交予孩子手中,让其意识到自己价值的存在,让孩子们主动去学语文。

浅析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阅读教学 篇6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阅读欲望

要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投入全部的情感和热情来进行深层阅读,就必须要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欢乐愉快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并使其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构建阅读理解体系。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笔者就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了PPT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播放,课件中所展现的就是济南冬天的风景。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之中,人文合一。当时机恰当时,笔者提出关键性的引导问题:“济南冬天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直接深入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毫无融入性的文章阅读到积极融入作者笔下的冬景之中,学生们的感情和思想已经与老舍先生合为一体,进而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与文章相结合的情境引导方式,不仅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而且让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向往之情,阅读的兴趣得以激发,最终达到阅读引导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课型创新,扩大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还可以通过课型创新来实现,即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丰富运用来实现。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得知,在阅读教学环节中,不同的课型设计所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课堂文章朗读可以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锻炼,便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并可以使其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朗读当中,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此外,要想达到阅读累积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课外阅读的效果是其他阅读教学引导所无法媲美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是比较合适的读物。除此以外,像《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从某一视角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国外文学著作,都很适合初中生阅读。这些名著可以使他们的知识内涵得以丰富,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三、善于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

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章内涵,绝大多数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思想境界方面的阅读领悟要靠更为深层的阅读情绪来辅助,这就需要教师多启发引导,多调动学生们的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文章阅读者有多少种理解和想象,文章就留有多少“空白”。直观地说,这一“空白”既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避免了单枪匹马的苦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其获得良好的素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笔者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题:“和你在一起”。表面上,寻找这道题的素材似乎并不困难,但是学生却为难了。学生天天和同学、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在一起,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素材并不多。对此,笔者让学生讨论写谁、写什么事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发散了、有灵感了,“你”从最开始的单独指人,渐渐扩展到了指有益的书、无所不知的网络、温暖的家庭、可爱的班集体等等,写作的素材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涌来了。原来认为没有材料可写,现在居然能在材料中好中选优,学生紧绷的脸一下子露出了快乐的笑容。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效果,是因为通过讨论,学生的主体性被调动起来了,感悟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找到了灵感,发现了好多好多的素材。

四、突出学生地位,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个观念时常被忽视。以往,教师只知道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处于这样的知识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这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极其不利,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而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思想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师生互动的加强,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教授新课之前,经常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一起分工合作来对生字生词进行整理,或者是结合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制定一到两个学习目标,进行课前预习,在自我思考或小组讨论后,说出自己的学习疑问,若讨论不出学习答案,再向教师请教。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摸索出阅读学习的技巧,进而增长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程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授者,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该结合教学任务来对阅读课堂进行整改,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析新时期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 篇7

一、明确初中语文教育与文章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在学习基本的文字内容以外, 还要弄清文章和语文教育直接的关系。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主要是以文学体裁为依据, 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新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 一般后两个单元是古文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后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育的目的体现如下:让学生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要点,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这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学科, 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研究表明,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受互动效果影响的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越是积极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越多, 那么教学效果就越好。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回答问题, 与同学共同来讨论问题, 那么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也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善于倾听的能力。

三、探究初中语文教育与各学科的交叉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其综合性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语文是各种学科内容和科普知识渗透、交叉最多的课程。比如:《卧看牵牛织女星》中涉及一些天文学知识;《洲际导弹自述》中有很多的物理学、军事研究等科技知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有一些化学、生物学知识;《三峡》中有涉及地理学知识;《向沙漠进军》中有环保知识, 等等。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将各种知识都融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 初中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激发全面兴趣的重担, 也给国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而初中语文是教育系统化的成型阶段, 应当引起教育事业足够的重视。因此,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更应当担当起这个责任, 带领和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性, 让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四、搭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提出疑问, 让学生在思想、情感和创新等方面充分享有自由, 这能为课堂带来更轻松的氛围, 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任务。

新课程改革应当体现出师生之间平等化的色彩, 师生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将课文理解透彻, 又要弄懂课文的内容, 再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师生互动,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又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五、创新教学模式, 提倡教学的实践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常是依照课本的编排顺序而进行教学, 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新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应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逐渐摒弃过去落后的教学模式, 采用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实践,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联系到语文课本中的知识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 跟随着时代的发展, 转变为新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完善教学,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更替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并且不断创新, 深刻诠释出初中语文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初中语文教育要做到“回头看、向前看”, 适时为高中、大学语文教育打好基础, 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 同时又实践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人人文素质的始端责任。

参考文献

[1]宋芳利.浅析新时期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J].成功 (教育) , 2013 (1) .

[2]戴爱举.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53) .

[3]杨春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3) .

初中语文课程的希望从这里燃起 篇8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实现“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 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一) 是学生学习工具的整合

(1) 学会利用媒体, 拓展认知空间。如:在预习课文时, 利用互联网浏览搜索课文相关资料, 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 学会利用计算机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利用计算机写日记、作文,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写完后, 进行排版设计, 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 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得好的作品, 可以打印出来, 和同学交流。 (3) 学会利用互联网, 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收发电子邮件或到论坛参加讨论。

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视野更开阔了, 既让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的技能, 又达到了运用的目的, 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知识面, 真可谓一举三得。

(二) 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整合

(1) 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发挥其辅助功能优势, 优化教学环境。如: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 配合表现“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 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 进而感受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 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2) 合理运用互联网, 补充教学资源不足。语文课本上的内容, 一般都比较简略。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 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 能够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这种方法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要他学”变为“他要学”。有了兴趣, 才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学生被吸引就会很投入, 多种感官同时加入活动之中, 完成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令学生耳目一新, 更具吸引力,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峡》一课, 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 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 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 音乐的响起, 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 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 利用网络展示师生成果

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沟通见解的平台。学生可以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 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 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 也可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班级或校园的优秀作文集, 再配上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 由老师写上序言,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些积极的做法, 将为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持续的动力。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 把自己的日记或论文和学生的作文放在博客里, 也可以直接在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上投稿, 让自己的教研成果在网上得到展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课堂引来了活水。我们相信,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 必将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9

一、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一)课内教学同课外教学结合理念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初中语文教师依托课堂教学活动,方才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然而考虑到语文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走出课堂对语文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课堂活动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文知识应用契机,有鉴于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一方面将语文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延续课内的语文活动;另一方面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应用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而构建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知识应用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科内教学同科外教学结合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内在关联性现象,尤其应当对其他学科中的语文因素进行提炼,从而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亦能实现对语文知识节点的习得。

(三)校内教学同校外教学结合理念

初中校园的教学场域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素材,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获得切实的提升,而且感染学生的精神、调整学生的心理。教师应将学生引向校外,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意识,摒弃只有校园内才能学语文,只有语文课才能学语文的错误观点,积极主动地从社会中、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注重对语文教材的开发利用

语文教材乃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性资源,因而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的精细研究,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语文教材的合理应用。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心智受到启发、情感得以熏陶,从而依托对语文教材的系统性学习,实现对课本之外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掌握正确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养成严谨的学风,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二)结合地域特色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在历史发展与社会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初中语文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之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同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结合本地区的区域发展特色、学校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而凸显地域优势。同时,教师应当依托本地的人文风景名胜景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熟悉的事物增进语文知识学习的亲切感。如贵州的教师可以依托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等特色地理资源,湖北教师可以依托黄鹤楼、荆州古城等资源进行语文课程的开发建设。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唯有如此,方才能够彰显地方中学的语文教学特色,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同时,增进其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即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通过真实生活场景进行语文知识实践

语文知识源自生活,因此学生所习得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最终应当实现向生活的回归。教师应当使学生走出课堂的局囿,从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教师应当布置学生在假期出游或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真实生活场景的观察,进而在课堂上能够使用精确地语言将其所观察到的场景进行描述再现,从而提升其语文表达能力。

社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人际交往的契机与空间,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将使其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学生将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进行表达,如此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有鉴于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将其个体化的体悟依托作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洞悉能力,又为学生的作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结语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呈好奇态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使学生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提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增进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摘要:现今,新课改理念着重强调了教学资源开发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尽可能地开发与应用各类语文课程教学辅助性资源,转变先前单纯讲授的课堂授课模式,使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契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时代教育理念。为此,本文将就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涛.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毛利娜.论初中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篇10

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性

1.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等于一体的特殊学科。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 语文课程的改革受社会实际、历史传统、课程内容、思想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新课标为我们规划的蓝图是美好的,但一个理论的实现必定受到社会现实的约束,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需要一个平台的支持。

2.新《语文课程标准》使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含义十分丰富和复杂,我认为它应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语文能力,包括敏锐的语感、对民族语言的深厚情感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审美趣味(不是一般的审美,而是文学审美)、较宽的文化视野等,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新的整合。

3.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多维度要求需要评价方式多维度化以及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是考试,最典型的就是中(高)考。虽然中(高)考在不断地改革、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不科学、不完整的问题。众多专家总是在中(高)考的“题”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是形式束缚了评价效果本身,也许至今为止, 我们还不能找到更加完善的、全面的、比考试制度先进的评价方式。若使用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语文课堂不得不随着考试走,不得不继续采用“应试教育”这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式。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知识观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它对语文教学目标多维度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所能评价了。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环境与平台建设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论争中,我国长期以来居核心和主体地位的是工具性理论,即强调知识专精化和窄化,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从概念定义出发,着眼于逻辑上的严密,重视形成演绎推理系统,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 过分强调本学科地位作用, 忽视学科体系整体的综合功能;片面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忽视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片面强调技能方面的训练, 忽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的这种教学局面,最终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努力体现趣味性、操作性、开放性和合作性,要寓学科学习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之中。此外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性,要重视学生亲历、体验、感悟学习的过程而不强调最终的结果,要注重跨学科的训练, 内容和形式文理渗透,多科兼顾,要给学生提供训练与作业展示的舞台,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准确认读汉字, 正确理解作者的文本语句, 准确把握作者塑造的文学意象,而是要调动头脑里已有的经验知识图像去想象、联想,设身处地联系自己,去感悟,去培养思考的习惯。

另外,语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积累。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除此以外,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联系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纽带, 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语文教师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2.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改革

要给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自由,还需要语文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来支持。改变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 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动力。改什么? 一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方式,二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评价方式。语文教学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若要贯彻这一点,就要改变现有的对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我们评价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教师之前我们需要先阐明怎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呢? 从工具取向这一角度来看,语文技能和多元智力因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虽说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是互相迁移、互相作用的,但毕竟是不同的技能,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必须符合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例如,阅读反应有快慢之分,“快”未必不优,“慢”未必有憾;语言表达有口语优势和书面优势的区别;学生写作有的强于文学性,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强于应用性,逻辑思维较强,等等。从人文取向的角度来看,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文化现象本身的解读以及对文化载体———课程、教材、科文教功能的利用,又因个体间千差万别的情感体验和背景历程而呈现多元化的主观色彩,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应具有多维度的特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的评价。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习惯于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分割为互不“来往”的几个板块,甚至把听说教学评价完全从语文课程评价中割裂出去,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建立一套新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要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细化,比如语文听说能力、语文写作能力、语文阅读能力、语文交往能力等,不再是一张语文试卷决定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还要结合学生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其各种语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

上一篇:园林景观规划下一篇:歌唱的呼吸及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