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习作

2024-06-25

记忆的习作(精选9篇)

篇1:记忆的习作

自然承上启下,细节描写突出

童年,以还未泯灭的童心为信物,邀你,可否举杯共欢?

细碎的

“好!等下哦!”

“老板,要多少钱呀?”

“不贵哦!就五块!”

细碎的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洒落在恬静岁月,荡漾着铜铃般纯真的笑声,亦是幸福满襟, 亦是知足满怀。

满天星斗倏忽间同时闪动,散出璀璨光芒,紧接,如缤纷花雨一般倾泻而下,而,童年便是那璀璨光芒。

蓦然间,一切的一切都成过往时,这才懂得珍惜。唯有

当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沙,流年仅剩记忆时,才开始留恋专属那份记忆的童真,贪恋那笑颜,依恋那人和物。

再怎样的声泪俱下,再怎样的惴惴不安,再怎样的悚然心惊,无法挽回那份已失去的记忆!

更无法摈弃那份记忆!那逝去的流年!

因为那是一份不能忘却的记忆……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习作指导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六年级有关雾作文:美丽的雾

六年级关于盼雪的作文:雪,你来啦

篇2:记忆的习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习作指导—《那些温暖的记忆》

他的出现像太阳,照暖了我的心房,——题记

在我小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生,他大方、

(一)

我独自一人坐在草堆上哭泣,他上来搭着我的肩膀说“:你又想你妈妈了?”“对呀”我难过地说。

“别伤心了,你不是还有我么?你放心,你妈妈一定会回来看你的”他安慰着我。

“恩,我相信一定会的”我说,

篇3:记忆的习作

一、作前准备, 厚积薄发

1. 观察和体验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体验生活, 这样既能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备问题, 又能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实践中, 要将日常引领和典型设计相结合。如写一次秋游, 可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土坡、小花坛、小鱼池, 带领学生到田埂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 指导学生将喜欢的秋景拍下来。这样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 才会有话可写。

2. 学习习作方法

习作的方法不是在习作课上学会的, 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的。如开头结尾、构段方式、修辞运用都应该在阅读课中尝试运用, 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摘抄, 并进行点评, 这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3. 开展活动, 提供习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为学生多开展一些活动, 以提供习作素材。如“拔河”“两人三脚行走”“手抄报比赛”“订纽扣比赛”等。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身经历, 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这样写起文章来就轻松多了。

4. 小练笔储备

如果我们把文章的难点提前让学生思考, 并且试着去写, 那写起整篇文章不是轻而易举了吗?如:拔河比赛时同学们的表情就可以作为单独的小练笔素材。“拔河时, 运动员的表情神态各异。你看, ……”等到写拔河比赛时的表现时, 学生已经对这样的画面有了恰当的描写, 到时候拿来就用。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 化繁为简, 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课中指导, 自由表达

1. 例文解读, 帮助习作

苏教版习作教材中大多配有例文, 这些例文短小精悍, 富有典型性, 对学生独立习作大有帮助。在习作指导课上, 我们应充分重视习作例文的学习。习作例文内容大多浅显易懂, 只要学生用心去读, 就能有所收获, 我们不用繁琐地讲解。同时, 提醒学生不要依葫芦照抄, 要放开手脚, 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

2. 创设情境, 激活储备

作前准备, 让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觉, 但还需创设与主题相符的情境, 以进一步激活学生表达欲望。苏教版三上“习作5”要求学生选取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课始, 我们可播放学生参观动物园的录像, 随着动物一一亮相, 学生的情绪也渐渐高涨: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神气威猛的老虎、、美丽优雅的孔雀、温顺可爱的羚羊……引来学生的阵阵议论。随着镜头的推进, 一张张悬挂在动物园的动物名片出现在学生面前, 大家饶有兴趣地阅读着、讨论着, 习作兴趣被激发, 人人想为喜欢的动物制作名片。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想与动物园联系, 将同学们制作的名片挂到动物园, 与大家分享。

3. 聚焦素材, 自由表达

学生习作, 必须在作前准备大量的素材, 从中选出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 拓展学生的思路, 提供方法支持, 对于个性思维、创意表达要给予鼓励;对于思维偏差、表达有误的地方要及时修正和引导。

4. 静心写作, 巡视指导

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积累, 我们进行了及时的指导后, 就应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 让学生迅速地动笔起草, 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共性的优点和问题, 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自主评改, 多元互动

1. 激发兴趣, 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乐此”, 才能“不疲”。为了把修改权利充分地还给学生, 我们首先要激发学会评改习作的欲望:这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特点, 师生共同搜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进行交流:贾岛“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细细斟酌;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由曹雪芹“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尚留遗憾;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 改动的地方竟达160处之多……在故事中, 学生不仅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 反复推敲佳句来”的深刻启迪, 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 教师引领

在引导学生学习评改的起始阶段, 我们应“下水”示范, “领”学生一程:首先,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 通过多媒体映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自己说说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其次, 我们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进行删、增、调、换、划等,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的过程;再次, 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 示范写评语, 写评语时, 先肯定习作中的闪光点, 然后婉转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我们给学生一盏灯, 他们会给我们一片光明;用心写好习作评语, 它一定能成为撬动学生习作强有力的支点。

3. 自主评改

即学生自己读后评改。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 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 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 但通过推敲, 还是有不少地方自己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 交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

4. 互动评改

一是生生互动评改。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改, 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能让习作作者受到启发, 亦能从他人习作中吸取闪光点。这样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尝到了乐趣, 愿意去钻, 乐意去研,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二是师生互动评改。即我们教师批, 学生改;或学生眉批, 我们总批。三是家校互动评改。即让家长也参与到习作评价中来, 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习作情况,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习作的重视, 从而更愿意写出精彩的习作。其实, 家校评改更多的不是方法的指导, 而是对学生习作的精神支持。这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要“改”你千遍不厌倦。这样逐渐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 形成自由写作的能力, 提高习作教学水平。

篇4:记忆的习作

一、解读版块设计,领悟习作理念

1.语文生活版块的名称解析。语文生活,从字面上看不难理解其意:“语”——语言;“文”——文字,用语言文字去描写生活,这便是习作。凝练精髓的版块名称,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习作创作的来源。要让学生去写生活,学生必须要有生活,有体验,所以必然要让学生经历生活、感悟生活。而这一过程恰恰能为学生习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习作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明确了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即习作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

2.语文生活版块的编写特点。在编写上,教材将习作融汇在语文生活之中,再次强调了习作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系列化活动的产物。中、高年级语文生活版块具体划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内容。

3.语文生活版块的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内容的设计,表露出小学生习作“三步走”的思想,突出了小学习作教学重点一“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的训练,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习作内容的确立;二是习作范围的拓宽与充实。“怎么写”则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其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解决习作内容问题。安排在习作前的口语交际,符合小学生习作先说后写的认知规律,利于拓宽范围,丰富视野,充实内容。此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还匠心地融合了习作“总目标”的要求。“总目标”表明,小学阶段的作文就是一种习作。是一种“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表达自己意思”的练笔活动。缤纷的实践活动安排,正是孩子们产生灵感和表达欲望的平台,更是激发孩子将习作生成为表达需要的有效途径。真实的活动体验填补了学生在“过去时”状态下空洞而苍白的表述。趁热打铁的“进行时”,很容易激起学生“表达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有效地促进阶段性目标的完成。

二、操练版块内容,提升习作质量

1.开展实践活动,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指出“文章必须以其真实的生活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这就强调文章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实例。由于小学生的注意水平比较差,要他们有意去观察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许多学生感到困难。如教师能精心准备语文活动,那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素材。然而,一贯以书面作业为主的思想,导致学生对观察、积累、搜集等活动类作业重视不够。再加之活动指导的缺乏,学生活动没有质量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习作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空洞的套白话现象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要扭转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做好“三导。”

(1)活动前——引导。首先,教师要读懂语文生活中活动的要求,明确活动的目的,准确地把握活动的方向。如:四年级语文生活中的“漫谈星空”,要求学生观察夜晚星空的变化以及有关星空的神话故事。这一内容要求有两层:一是要学生会观察星空夜晚的变化;二是学习并收集更多的星空知识或神话故事。因此,在布置综合实践活动时,要两者兼顾。另外,对于瞬间流逝的活动类习作,活动前教师一定要给予指导,避免学生活动中热热闹闹,活动后空闹闹。

(2)活动中——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观察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要参与以习作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还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进行指导。尤其对阶段性“搜集、观察”类为主的实践活动,更要注重跟踪指导。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同步活动。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亲自参与或组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积累丰实的活动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动用眼、耳、鼻、口、脑等多种感官去观察。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养成观察习惯。观察不应只是一次作文之前的例行公事。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这才是我们指导的目的所在。

(3)活动后——辅导。经过前一轮的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筛选重组习作素材,确定出自己印象最深刻,最生动的习作内容是活动后辅导的重点。

2。组织口语交流,丰富习作素材。小学生习作命题形式,由原来的命题作文转向了话题作文,目的就是拓宽小学生的习作范围,拓展习作表达空间,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宽松民主的口语交流活动,是一种以集体交流为主,丰富个人思维空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组织口语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准确地把握交流重点,合理地提出交流问题,不断地充实习作素材。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在寻往生活外延的道路中,无论你选择了哪一条,都不要忽视“语文生活版块”这一捷径。

篇5:记忆的习作

一、首先要开拓作文题材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开拓作文题材,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改变命题作文取材狭窄、学生无话可写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如剪贴作文、看图作文、照片作文、生活作文、艺术作文、科技作文等,学生通过自己看看、听听、说说、做做,觉得有话好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二是选择合适题材 增添写作兴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写作题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写作经验不足,往往觉得要写的内容很多,却无从着手,辛辛苦苦地写下来,结果重点不够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这就需要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中心思想选取材料,只有选取合理的材料,才能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理想的习作。

三、表达形式多样 激励写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狭窄、单一的命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课内可通过片断作文、活动作文、特写作文、快速作文等表达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课外可利用特定的节日,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表达一种特殊的体验。如教师节前夕,学生们纷纷给老师寄贺卡、写贺信,有的学生借教师节写了《我的老师》、《我爱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情真意切的文章,既抒发了学生尊敬老师的浓浓真情,又畅叙了往日师生之间的误会。

如何在课内让学生学会写具体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

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智慧、充满乐趣的。我们期待学生的作文具有鲜活的语言,充满童真童趣,富有创新精神。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只有框架缺少血肉。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的是畏难和痛苦。写不具体甚至无话可说不仅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障碍,也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方面的做法,仅供大家一起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读写结合,勤于实践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教学阅读这些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布置他们进行仿写,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读写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如《烟台的海》一课,脉络清晰,总——分——总的布局和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恰好可以让学生学习仿写。学生们在作文中,能抓住季节特点写景物,内容就充实了许多。

在学习了《三亚落日》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写清楚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话,提供给学生几个中心句,如张明爱学习;小华爱劳动;奶奶生活俭朴;小丽是个懂事的孩子等。有的是学生围绕“小华爱劳动”这一中心句写开去:在家里,他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扫地、浇花、擦鞋,倒垃圾;在学校里他抢着值日,从不偷懒,每次值日都忙得满头大汗;他还常常帮邻居李爷爷搬东西„„通过小练笔学生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观点,一个意思,阅读中的小练笔要视课文内容灵活而定,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抓住一个训练点,学生就会有收获。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章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练习补写,这也是训练具体作文的一种形式。如在学习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美惠子和聂将军见面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学生们能够想像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把细节写出来是很可贵的,是想像帮了他们的忙,所以创设空间,放飞思维,为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的蓝天里自由翱翔,他们就会时常回报你惊喜。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常动笔,勤实践,相信,学生的作文内容一定会日益丰富起来。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个性化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小学,习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很难有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抒真情,有童真童趣,有创意的习作。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大多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有许多好的构段、构篇方式,是学写习作很好的典范,在阅 读教学中,要挖掘课文的读写因素,从具体的读写训练点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一举两得。例如:《东方之珠》一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总分结构,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种训练,为布局谋篇打好基础。又如:课文《第八次》中布鲁斯带领军队七战七败,在这种情况下,他偶尔发现了一只结网的蜘蛛也是在第八次才成功的,于是他深受启发,也要干第八次。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布鲁斯看到的蜘蛛在第八次结网中失败了,他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想象,突出主题。还如:教《掌声》一课,当我讲到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说完我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她那感人的一段描述下来。这种补空白的训练既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又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读写结合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仿写中,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深刻理解文章句段的意思,还能欣赏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大家写得高兴,想得奇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味生活,拓展观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实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溪流自然活泼不息,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至于因无米下锅而断炊了。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日益繁难的环境问题,有些现象和问题人们至今还不得其解。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当然对其可行性并不作具体要求。如看到母亲河水被不断污染,大家心情很不好受,都想为母亲河出点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除要求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母亲河。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一些保护母亲河的方法,大家积极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专吃垃圾废物的机器鱼,让它吃进垃圾,吐出鱼食。”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堵污草,只要有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这种草就会在那里旺盛地生长,直到把排污口堵得严严实实,不让污水流入河里。”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长手的树,把这种树种到河边,当有人向河里倾倒垃圾时,它就会伸出手来,把它牢牢拉住。”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非常热烈。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创编童话,释放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文教学也一样,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勇于竞争。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作。

如:我在教学生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展开想象,再各小组选派代表戴头饰上前表演。“演员们”都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抓住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逐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道理。最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任凭学生自由翱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方式之一。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明显,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生动、真实、感人。如:我在教完《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表演“购物讲价”的活动,学生们有的做顾客,有的做营业员,相互讨价还价,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也顺从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适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从而达到了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创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6:记忆的习作

“五读递进”习作法促儿童习作语言的发展

文/邱美珍

摘 要:习作教学往往重视指导、重视写作、重视修改而很少重视读者的作用。近年来,在习作教学中研究和实践了“五读递进”习作法,充分发挥读者的作用,产生共振共生的作用,促使儿童习作语言的发展。“五读递进”习作法:“一读纠偏”“二读分享”“三读引导”“四读提升”“五读共生”,能充分发挥学生、老师的多元作用,使学生在习作之后自觉纠偏,乐于分享,接受建议,修改完善,真正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真实具体地记录下来,永久保存,使习作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篇7:节日的习作资料

金灿灿的六月里,太阳热情地挥洒着阳光,天空激动地撇去“万里愁云”,大地绽开了笑颜,恰似在欢迎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带着无限期待与喜悦,盼啊盼,盼来了六一贸易节。楼道上,我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货物,整装待发。

我们雀跃地来到架空场,来到五(5)班的场地,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我们小组优先占领了阴影处,飞快地摆好了摊,放上“小蜜蜂文具店”的招牌,做好了万全准备,斗志昂扬地开始了这次的六一贸易节。

一开始,顾客还没有上门,我们将商品摆放的整整齐齐,耐心等待。呀,有一个小女孩随意地走了过来,她东张西望,睁大眼睛打量着摊位上的商品,许是看见了一件有趣的东西,她走了过来。组长蒋坤立马迎上前,和颜悦色地问:“小同学,你需要买点什么吗?”那小女孩双手绞着衣服的一角,怯生生地回答道:“我,我想买条手链。”我小妹妹地接上话头:“要哪一条呢?”她用手点点下巴,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这么多手链,拿起一条,抚了抚,羞涩的戴上,我眼珠子一转,狡猾地笑了一下,乘胜追击:“同学,这条手链十分精致可爱,与你可相配了。要不——你买这条?”小女孩一听这话,两眼一亮,满脸通红地点点头。我暗自窃笑,立刻报出价钱:“三元钱一条,小同学。”小女孩二话不说,拿出了三块“银光闪闪”的硬币。亲眼看着小女孩将三元钱交付于我,我的嘴角都要咧上额头了。哈,兵不厌诈,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我们小组顿时有了十足的信心。

我卖着商品,如数珍宝地数着钱,脸上笑开了花。伸伸懒腰,换班去逛一逛喽。我悠闲自在地转来转去,惊叹人之多,物之广。看啊,凡有一丝空地可取,都摆着大大小小的摊,一眼望去,人头攒动,望不到边。人们或站,或蹲,或坐,或买,或卖,或观,千姿百态。学生老师家长,关系一下子融洽起来。“卖东西喽,快来买呀„„”“心动不如行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各种声音噪杂入耳,掩都掩不住。太阳炙烤着大地,但谁都没有灰心与抱怨,每个人脸上闪着愉悦的光芒,那笑容灿烂的就如天上的金太阳,使我脸上也染上了一抹微笑。我顺便眼神在各个摊位上瞟了瞟,捞了捞几件小物品,捧着小巧玲珑的饰品,意满志得的回到了摊位上。

我们卖力地工作,很快组长蒋坤告诉我们,小组本钱全部都赚了回来啦!这句话像是一针兴奋剂一样,我感觉自己都要一蹦三尺高了!我们尽心尽力地工作,许多商品在我们的努力下,迅速地换了一个新主人。

临近收摊,我们是商品也卖得差不多了,不说会打赚,倒也有小成。我带着自己的战利品,捧着半箱有余的回本钱,收获童年的乐趣,品味团结合作的精神。飘飘然怀着一腔欢乐飞回了教室。

六年级:昙者

春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中华民族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马上要来临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历史悠久,古称:元辰、元日„„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人们载歌载舞迎接节日,年货也是必不可少的必备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在这个美好节日,因为亲戚们都要聚在一起,所以人们早早的就忙开了。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春节前几天就拉着我一起去超市买零食、菜场采购年货,忙的不亦乐乎。想到拜访亲戚们要送点礼物表心意,所以买些牛奶、烟酒„„;又得想到大人们谈笑风声必备的瓜子、花生„„这样一来,我们回来时,定是大包小包,手上拎得满满的。

到了除夕夜,一切准备就绪,家人都忙完了,一家人便围着桌子坐吃团圆饭,大家个个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开饭了,一盘盘带着江苏气息的佳肴从厨房陆续端来——三鲜水饺、红烧狮子头、春卷等等。我们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他们谈着家常事,说着祝福话;而我送完祝福,早已垂涎欲滴,开始一心吃着妈妈烧的美味佳肴。酒过三巡,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派发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能拿到红包,孩子们个个嘴上像抹了蜜——什么像“万事如意”“事业成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等拜岁祝福的语言一句句从口中溜出,一声比一声甜。吃完饭,一家人团团围坐,吃着瓜子、花生,品着茶,茶香弥漫,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春节的到来。而手机里贺新春的短信更是络绎不绝。人们的手机不停地送出祝福,收到祝福,不亦乐乎,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到了12点,大家都会下楼放鞭炮、放烟花。一束束耀眼的光线飞上天空,“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而地上也是火树银花、多彩绚丽„„漂亮极了

到了初二,我又得一大早起床,和父母一起去“老家”给亲戚们拜年,我们孩子便会跟在大人、长辈们旁边,向他们拜年、送去祝福与礼物,并讨要压岁钱,这里一个红包,那里一个红包,不过一会儿口袋就被装得鼓鼓的,这时我们也会特别的满足和欢乐。在随后几天里,我们会走亲访友,好好地吃上几顿,家长们谈笑风生,孩子们愉快的玩耍;大家把过去一年中不好的回忆都抛之脑后。

一直到正月初六,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

初一:颜一珉

春节

五年级:陈睿

要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不必多想,定当是春节了。按传统,春节里有许多精彩的传统名俗活动,现如今,虽然比不上过去,但仍有许多活动:吃饺子,年夜饭,迎财神„„

大年三十前几天,我和姐姐突发奇想,剪起了窗花。照着网上的教程,剪出了丑不拉几的几张,便兴高采烈的将窗花贴了起来。

借着爸爸的帮助,写着“才听骏马踏花去,又见金羊献瑞来”的春联被我亲手贴在了大门上。看着红底黑字的春联,我得意的笑了很久。

忙了好几天,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总算来了。

早早的起了床,早就受到爸爸警告的我乖乖地呆在家里,等着下午的祭祖仪式。十二点刚过便吃完午饭,一大家子人拎着大包小包,趁着其他祭祖的人还没去,早早的到了坟头,摆好祭品,便按照习俗,三跪九拜,向着祖宗磕头祈求来年庇佑。一长串的仪式下来,我晕头转脑,无聊到了顶点,心里只想着刚买的鞭炮,但又不敢直说,生怕被爸妈责骂,只祈祷着快点结束。随着纸钱渐渐化为灰烬,在呛人的浓烟里,祭祖总算是结束了。

晚上,几家人都聚在一起,二爷爷一家,小爷爷一家,姑婆一家„„十几口的大家庭热热闹闹的吃着年夜饭,数月乃至一年不见的生疏,在节日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春节,我们的传统佳节,因你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一家的亲情才不至于变淡。祝老师新年新气象,事事如意。

如何写节日的习作

节日总是让人愉快的,我们总会在节日的时候做一些特定的事,不管是纪念、庆祝还是纯粹的玩耍,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体验,这些也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哦!

“关于节日的作文”与一般文章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既然是节日,就一定是喜庆的、欢乐的,因此,写好关于节日的作文,佐乐米作文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反映出节日的特点:

1、开篇点题。在开篇要交代清楚节日非同寻常的意义。

2、分享节日文化,烘托节日气氛。通过侧面烘托、场面描写等手法突出节日里的气氛,渲染热闹的氛围。同时也可穿插节日的来历、习俗、传说等补充节日的背景知识。

3、写清节日中的活动。节日中,往往会有很多活动,把这些活动写得生动、充实,也是写好关于节日的作文的重要方面。

4、注意详略安排。节日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但只需着重描写能突出节日的意义和氛围的两三种活动,其他的活动可以用列举的方式一笔代过。这样,既重点突出,又渲染了节日盛大、热闹的场面。

5、抒发情感,表达感悟。叙事过后,可顺带写出自己愉悦的心情,如果能将周围人们的表情、心理等描写运用到结尾抒情,文章会更有真情实感。

附:相关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元旦(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

篇8:记忆的习作

那么, 当下的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体现出对习作课程的创造性开发呢?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一课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一、立足课程的教材开发与统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本或选文是教师“教”的“凭借”和学生“学”的“凭借”,因而教师与学生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或选文……叶圣陶老先生精辟地阐述了教材、文本对教学的作用,这是我们进行习作课程开发的凭借。

1.明确习作课程目标 ,梳理教材编排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为例,教材中除了两篇例文,具体提到习作要求的只有一句话: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种你熟悉的事物,要写得具体、生动。看似简单的要求,其蕴含的课程内容包括:1初步学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事物;2介绍事物要能抓住“熟悉的事物”的特点;3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内容至少有三个学习上的难点:1学生初见“自述”的表达形式;2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往往容易“司空见惯”,不引导其留心观察,难以成为写作对象;3如何“具体、生动”地表达,必须有充分的语言实践。

教师将此次习作放到整个学期的习作体系中考察,发现了教材前面四次的习作依次是:写想象中的事情,写人、写景、叙事。习作5则是写物。写物的文章与以往的习作不尽相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方法。教师又进一步梳理了习作5所在的第五单元的四篇阅读课文,敏锐地发现阅读文本与习作训练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五单元除了一篇说理文, 其他三篇均有涉及对事物的科学性 介绍。这就为习作5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凭借。

2.激活阅读文本 ,拓展习作资源

基于以上纵横两方面的分析、比较、对照,教师大胆地将教材开发与整合,通过多次小练笔,让学生了解“自述”的语言特点,实践“自述”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用教材来教”的理念。

具体实施的过程, 在开始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穿插进行习作前的铺垫。1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指导学生写小练笔:根据第9自然段的内容,写《我叫忍冬花》的小片段。请用上关键词“李时珍”“本草纲目”“常用中药”;2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时,指导学生写小练笔:题目是《我的名字叫维C》,要求根据课文第7、8自然段, 用自述的口吻介绍维生素C,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作补充,但要言简意赅;3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布置小练笔《我是一张“网”》,参考课文第2或第3小节,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网上的经历加油添醋地描写。

三次随课文的小练笔充分激活了现有阅读教材的文本,打通、整合了读与写,且由扶到放,匠心独运,为儿童的语言习得、内化奠定了基础,真正体现让学生“习得”的过程。学生借助一篇篇阅读材料,实现了文本、文字、表达的转换与运用,体会到了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待到习作5课堂教学时,师生都有了“教与学”的经验,这时来揣摩、落实习作要求,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

二、立足儿童言语实践的教学设计

儿童的任何学习,我们都应视作创造性的活动。无论何时何地,学习何种内容,学生都不是简单地复制所学的内容, 而是基于自身经验和体验方式去认识世界和验证事物。

1.倾听同伴佳作 ,在品析中学会迁移运用

习作5的课堂里,教师先选择学生近期随课文小练笔的精彩片段一起分享。随后,请学生来评价:“这些片段写得好,好在哪里?有哪些可以借鉴到今天的习作中的? ”学生们发表意见:有的说“把金银花花色的变化想象成变魔术,很有意思”;有的说“课文中没有提到李时珍的身份,冯同学是看了拓展阅读上的资料,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文章一下子就有含金量了”;有的说“张同学写的《我是一张“网”》,除了套用课文中的内容,他还完全把自己当成网络,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比起课文的介绍,确实更加生动了”……

学生的发言既有对构思的理解,也有对语言的品读。美国学习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学生通过品析同伴的佳作,在言语实践中感悟到了“自述”表达形式,积累了习作5所要求的相关背景知识与写作能力,更加有利于自己在习作中熟练表达。

2.创造讨论话题 ,在交流中激发习作热情

当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习作5:××的自述》这个主题时,首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自述性文章”与以往文章表达形式上的区别。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以及深入的比较后发现,要把自己当成这个事物,要站在这个事物的角度去说话,去介绍“自己”的样子,组成部分,生活状态,心中的快乐、骄傲或者烦恼、悲伤等,可以把这次习作当成“此事物的一次倾诉”。

具体通过习作5的两篇范文展开。第一篇《小闹钟》,学生读完后交流写作特点,归纳为:1小闹钟是从整体到部分来介绍自己的,关键词有“全身”“我的背后”“我的头顶”;2一边介绍样子,一边介绍功能;3结合小闹钟本身的特点,展开想象,让他的声音、动作都富有人的感染力。第二篇《小溪流的自述》,学生们讨论后发现,除了上述写作特点,还写到了事物和人类的关系,人类对他的影响。我们读着读着,将心比心地感受到小溪流面临的艰难困苦,非常打动人。

当学生发现了这些奥秘,教师再请他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写的对象,并给自己写作的内容取一个题目。于是黑板上写下的题目有:《课桌的自述》《小书包的自述》《文具盒的自述》《电脑的自述》《悬铃木的自述》《我是恐龙》《我叫i Pad》……

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在课堂里给学生创造赏析、讨论、交流的环境,学生思维的火花时时在迸发。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言实践中享受到表达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模仿、尝试、迁移、运用中,提高习作的水平,习作不再令他们望而生畏。

三、追寻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阐述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 展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前景: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语文教材的“多样化”格局,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他尤其提出了“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我们可以透过这堂习作课,粗浅地认识与理解这“三大准则”。

1.眼中有学生

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应该面对儿童,从儿童出发。完全的儿童立场才能促使教师在研制、开发课程时换位思考:充分关照儿童现有的认知能力,充分预计学生将要达到的能力彼岸。上述的习作案例,教师站在儿童立场,分析了《习作5:××的自述》与以往习作内容的不同,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于是,教师主动为学生降低难度,有意识地延长了习作指导的跨度;教师又将阅读教材和习作教学有效整合, 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的习作课程资源,为儿童设计了有梯度的三次小练笔,让学生积累了习作5所要求的相关背景知识与写作能力,为学生顺利地掌握“自述”的表达方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2.心中有课程

习作是语文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的重要部分。习作课程的开发既包含着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习作方面的知识要求以及相关能力目标, 也包含了通过教科书的编排呈现出的习作教材文本, 还囊括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理解和采用的教学资源, 甚至包括了学生既有的直接或间接的习作经验等。

我们从上述课例中看到了教师对课程进行了鉴别、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我们也看到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成为相互学习的伙伴, 呈现了一种以文本为载体的对话过程,教与学成为师生、生生、生本、师本等多种课程资源的融合。教师营造的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人际滋养, 让儿童实现了经验的生长和文化的建构。

3.手中有教材

篇9:记忆的习作

一、写作知识教学的困惑

习作知识教学中所指的知识不应该是逻辑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是应用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科性的语言知识转移到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将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修订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删除了“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补充了“立意”环节,提出了“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要求,体现了习作知识是“应用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习作知识教学的重点要落实在习作知识上,否则学生习作就会成为无“工具”的习作。写作知识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如何获得写作内容的知识,如阅读积累、观察思考、体验想象等;二是处理内容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写一篇文章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性知识,这是习作知识的核心;三是文体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类等知识;四是语法修辞知识;五是思维训练知识。

而现实中的习作教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发出习作指令,“叫”学生习作。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靠的是个人多读多写的暗中摸索。自本世纪初推行的课改以来,习作教学形成的几种提法还在盛行:喜欢写比怎么写更重要,强调写作动机的激发;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侧重写作内容的自由选择;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鼓励个性的自由表达。综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习作题,绝大多数是“可以写……可以写……也可以写……或者可以写”的内容要求;“可以读给……可以读给……也可以读给……听取意见后修改”的评改要求。看上去似乎非常尊重习作主体,然而细细想想,把习作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小学生行吗?习作教学能落地生根吗?“怎样写”在习作教学中就显得那么没有必要吗?尽管有主见的教师对这些提法并不是很配合,但大势所趋,对习作教学已经造成了很大伤害。

二、习作知识教学悬置现象分析

王荣生先生说:“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这不仅缺乏支持学生完成本次习作训练所需要的写作知识,也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尽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习作内容的训练要求,但缺乏真真切切的习作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

1.情趣激发。多年来阅读教学强调“读写结合”,然而单元习作中学生到底要从阅读中提取、积累哪些习作知识,教材是没有目标指向的,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教师随意而定,未能做到与单元习作训练“写”的有机结合,多数情况下是阅读的“写”与习作的“写”两张皮。而单元习作题多数是围绕话题,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似乎有东西可写。看似打开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但是一触及言语习作的细节,学生的表达困难则暴露无遗。

2.自由表达。在类似 “喜欢写比写什么、怎么写更重要”等理念的倡导下,多数教师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活动的组织上,或课前预备,或课中预设,整堂课热热闹闹,可是一到落实静态的言语表达,一些教师怎么也搞不懂,无论怎样“引导”,就是“不具体”“不准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的关键期,习作知识是习作的工具,是学生素养提升的基石,在教学中一旦遭遇到知识被“屏蔽”,儿童的言语结构势必失去支撑,儿童言语成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缺位越位。教材中不同文体的习作题或出现在同一年级或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年级中。目的是为了遵循习作教学螺旋提升的规律。编者的意图是为了体现同一种文体的习作教学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一种文体的一次习作教学往往是悉数到场,罗列殆尽。这种习作知识越位与缺位的表现,是一种习作知识的泛滥,这完全是有教师对习作知识认识不到位、处理无方造成的。

4.概念灌输。部分教师在习作知识教学上做了不少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关键是自身对习作知识掌握不透。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尽管强调细节,但不少教师无法言明落实细节描写的知识,更不用说分年段要求。习作教学缺乏对习作知识的深度开发,习作训练中对知识要求、知识程度、知识方法及知识细节都是比较模糊的。

三、习作知识教学的转换对策

习作知识是一类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知识。而人们头脑中的习作知识主要来自书本中的概念,如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陈述性知识。了解、掌握这些知识也是必要的,在习作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但难以发挥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指令作用。陈述性知识只有在学生习作实践中转化为个性化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才能在习作中发挥作用。习作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难免的,原因是学生对习作知识的理解、感悟、运用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再说,言语表达尽管有其相对稳定的规则,而比较成功的表达往往是对“规律”灵活发挥,甚至“反叛”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习作知识把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介入性指导。

1.随堂练笔习得方法

随堂练笔已是阅读教学的“新常态”,但目前主要是练习方法还未能解决,如为什么要练笔,怎样练笔,不是很清楚。随堂练笔,一是通过练笔巩固语言文字的本身知识;二是通过练笔让学生习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随文练笔起码要落实四个层面的不同要求:文本语境的延续运用,如文本空白填补、故事续写续编等;相似语境的迁移运用,如学了游记模仿写游记等;情感抒发的灵活运用,如学了课文的好词好句从抒发情感需要及时尝试运用;为单元习作的强化练习,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有练习的目标和重点,而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多数是与习作表达有关联的,于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设计相关联的练笔要求,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和“预热”。这样的随堂练笔,不仅深化了阅读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习得表达方式和方法,为学生习作做好铺垫,减轻习作难度。

2.单项训练攻克难点

习作知识具有整体性,而其知识以“点”或“点”群的方式分散在课文中,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年段要求、教学需要,挖出课文中充满生命力的习作知识“点”,尤其是一些难点,通过单项训练后熟练掌握。如课文中出现的新语言现象,包括句式、结构、用词用句、特殊的表达等,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习作的需要穿插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强化训练,单项突破,日积月累点成串、串成片,完善学生的习作知识。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两道习题:“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要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再好好体会体会。”这两道习题看似平常,但只要慧眼识途,就会发现这两道习题同时隐含着按顺序表达的习作知识,这也是三年级上册学生表达训练的重点。为此,有教师机智地采用了把“顺序表达做到底”的教学设计。一是在学生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厘清和领悟课文是如何紧扣“担心—有些生气—紧紧地拥抱”这一母亲心情变化线索来有序表达的;二是在充分领悟课文最后一句话意蕴的基础上,用上“不但……还……以及……”进行“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句式仿写;三是教师觉得这还不够“到底”,让学生细读、重温金吉娅买圣诞礼物(棒棒糖)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找出“本来……后来……于是……”表达顺序的关联词,并带着金吉娅当时的心情练习有序表达的朗读训练。这种从“篇”到“段”再到“句”表达顺序的“一竿子到底”的教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终身记忆。

3.篇章布局深化文体

篇章是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篇章习作关键要从文体出发。其重点落实习作内容与文体的对接、文章谋篇布局和言语范式特点的显现,也就是说不同的内容要找准相适应的文体,不同文体要学会选用特定的文章结构和言语表达范式。因此,习作训练过程重点要凸显文体差异和同类文体不同文本的差异。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叙事散文。为了使学生熟知这类表达方式,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习作知识训练的对比练习。

小练笔1:联系上下文,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补充句子。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心情( )。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然后让学生替代原文朗读,比较哪种写法好。总结课文的写法:借景抒情。好处是:引发思考,文字优美。初步让学生认识这种表达方式。

小练笔2:联系上下文,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补充句子。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我的心头充满( )。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补充句子后与课文对照朗读,发现课文写景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对写作充满了自信)?进一步领略到借景抒情的表达艺术。

在学生充分领悟课文表达精妙的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反向练笔。

小练笔3:自选一题,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试着描写一段景物,借以表达人物的心情。

(1)李建这次作文进步了许多,被老师好好地表扬了一番。走在回家的路上,( )。

(2)洪宇这次作文写得比较糟糕,被老师狠批了一顿。走在回家的路上,( )。

通过这一反一复的练笔训练“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教学资源在小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关键在于教师的及时捕捉、巧妙设计、有效训练。

4.评改指向内化能力

评改是习作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而多年来习作评改作用的发挥是很不够的,存在着重评轻改、重思想轻生活、重批评轻鼓励、重写的结果轻教的效果等通病。习作评改关键抓好两大环节,一是唤起写作知识的记忆。要以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进行习作的对照评改,如写人记事的习作,你写谁?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你是通过什么事来写他的?主要写了人物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特征?采用哪种结尾写法等。通过问题提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与要求,并自觉修正习作中的不足与一些常见“病”。二是优点激励,锻炼意志。要尽量从学生习作中,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找出优点,要不惜表扬,哪怕某个字写得比原来好也要表扬,通过鼓励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点点滴滴的表扬就是散落在习作中的知识点,一旦被点醒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

指向习作知识的教学集阅读与习作教学于一身。习作知识教学不是就知识而知识,也不是先知识后习作、先习作后知识,而是应该像学游泳一样,要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潜入习作知识的“游泳池”,在与学生“畅游”中边示范、边提醒、边指导、边帮助、边纠正,经过从导到扶再到放的历练,让学生从“游”中学会“游泳”。

上一篇:考研英语完形填空速成下一篇:2022年防震减灾活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