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创新

2024-06-25

习作教学的创新(精选十篇)

习作教学的创新 篇1

小学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部分, 然而, 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并不尽如人意, 教师作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统一, 可变性较低, 对于作文内容、甚至练习的要求往往一成不变, 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认识观产生不利影响, 良好的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语感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推动其语文的学习效果, 因此, 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写作教学方法途径, 不断突破创新。

二、创新性写作教学的培养

1. 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制定,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培养其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推动学生积极的探求知识, 它也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小学生天生活波好动, 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对于反感的事物亦会直接表现出厌恶的情绪, 写作教学也是一样, 如果小学生对于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然会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与写作有关的事情当中, 并充满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 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民族的振兴靠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 写作是创新精神产品的独创, 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写作能力, 尤为重要。

2.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善于表现自己是学生的天性。所以教师应尽可能为学会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能有成功的体验, 而这种成功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 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类似的机会,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将优秀的小学生作品通过PPT或者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第二是将班级一些优秀的作文精选出来编撰成作文集, 并对学生有创意的作品进行批注、引导, 让欣赏的小学生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作品的脉络。第三, 筛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各类公开发行的杂志进行投稿。给学生创建更多能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并能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让孩子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许中不断前进, 以便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写出更多的佳作。

3. 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

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写作能力就参差不齐, 也正是因为不同而多彩, 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点, 所以, 要看到小学生写作表达方式和技巧之间的不同, 不能再教学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限制化, 充分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要学会看到学生写作中的新意, 并对这些要及时的给与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他们也能够认识到自己潜力, 从而从内心激发写作创作的积极性。

4. 通过创新思维训练,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 小学生的写作为什么会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呢?这与平时教学中小学生所形成的的思维定势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很多教师为了快速的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只顾眼前的利益, 灌输给学生一些固定的行为技巧与格式, 并要求小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来完成写作, 这让很多学生形成了一种定型思维,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所以, 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要学会突破这些思维定势, 要学会在写作教学训练之中融入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例如:《我的妈妈》这一课例, 大多数小学生写了一些妈妈是如何关爱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是, 看起来犹如千篇一律, 所以,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妈妈, 诸如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让小学生从多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妈妈的认识。

4.2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当荀泽统一材料进行训练时,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 有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例如《桂林山水》课例, 课本中的桂林山水, 是从事物的本体处罚, 讴歌了我国壯秀的河山, 无一处言美, 但美又无处不在。在这种诗情画意之中, 渗透着作者新的体会和新的认识。随后教师预留《我的家乡》这篇作文时, 让学生既可以写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 丰富的物产, 同时也可以歌颂家乡人民的勤劳勇敢, 热情好客。

4.3同一内容可选择多种体裁

《我们的校园》课例, 文体可以是记叙和抒情, 也可以写成说明文, 可以对自己校园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 可以假想一下校园的未来发展情况, 所以,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城市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能够经常“换角度”思考下文体方向, 多让学生获得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想法。

结语

习作教学的创新 篇2

除“虚构”外,“模仿”也是习作教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似乎一提到“模仿”就联想到它是“创新”的天敌,把“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那么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创新是人的认识的新发展。教师开始学写教育教学论文时,同样也是从模仿入手的。因此,模仿是学生习作初期最常用的方式。

我们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往往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步走向“创新”的境界。可见,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习作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往往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习作活动是真实的,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是他们自己个体化的生活。然而,一旦让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大习作”时,往往会出现十分惊人的“编造”现象。我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作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其原因在于教材中的“大习作”大都要反映学生共性化的生活,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习作时并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这种习作取材,共性大于个性,自然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三、应试教育的干扰,窒息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习作教学的目的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应付考试,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习作各背几篇。由于习作可以走“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不仅丢失了习作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四、僵化的习作教学模式妨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习作创新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习作创新 有效策略

一.准确定位习作创新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标准》将中小学学生的写作分为 “写话”“习作”、“写作”三个不同的阶段,反映出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但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其性质和写作是一样的。对小学生来说,习作“创新”肯定与专业人士的创作有着本质区别,它是指学生在习作中进行的“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写作内容、表达语言、表达方式、习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全方位的“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所谓“新尝试”,横向上是指“我”的习作与他人习作的不同之处,纵向上是指“我”这一次的习作与“我”以前习作的不同之处。

二.树立习作需教的思想。还有不少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作法是: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其实,“习作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习作”在此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目的,即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学会习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期工作是“教”。 小学生由于身体、心理、认知上的原因,其学习过程主要依赖老师(有时候是完全依赖)。当学生进入作文这个新领域时,只有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地由依赖走向独立。

三.坚持生活化与个性化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习作教学要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指导学生把“生活”作为写作对象,进行创新。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让习作过程成为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成为一种凭借文字的个性生长。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与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两个层面。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特殊体验的文本。每一位老师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教学经验等各不相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思想也就显示出个性特征了。由于作文是表达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认识的,“自己”的就是个性的,具有独特性,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景、物,体现内容的个性化,不给学生写作内容的限制。

四.构建易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指导基层老师构建了“范例阅读——范例模仿”的教学模式。范例阅读就是让学生细细品味老师提供的具有规范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典型例文,再从写作的视角指导学生感悟“写什么”与“怎样写”一类的理性问题。这种阅读是动态的、功利的、主动的,而不再是毫无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人类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和刺激,并在长年累月的学习、积累后才能熟能生巧,因此,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倾吐,必须先吸收。小学生作文的最大困难不是作文技巧的不够,而是语言的匮乏。语言积累的最佳途径是大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和启发学生。“导”指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启”即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范例模仿就是指学生的“学”和“创”行为。“学”包括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让创新走进习作教学 篇4

一、创新教学理念

1. 相信学生的创新潜力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 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 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 仅限于少数天才, 它潜在地分于整个人口中间。”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 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 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 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提示出来并加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也说:“我们所有的人, 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 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专利”的观念, 树立“人人是创造主人”的意识。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告诉我们, 只有教师相信每个学生能够创新, 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并表现于每一篇习作。

2. 解放我们的学生

要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 实现学生“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自由地做, 尽情地玩;解放学生的双眼, 让他们自由地看;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自由地想;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自由的说;解放学生的时间, 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 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天地。这对于作文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闪耀着个性色彩的作文。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创新个性, 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冲出旧框, 大胆改革, 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创设自由、平等的空间, 使学生能打开记忆的闸门, 掀起情感的波澜, 引发表达的欲望。

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往往教师的一丝微笑、一句赞誉、一次爱抚, 会使学生增强信心, 激发兴趣。

如笔者每接一个新的五年级, 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为了和学生沟通, 第一节课, 安排的都是师生交流谈话作文课。上课后, 笔者没有走上讲台, 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做自我介绍后, 便说:“从今天起就有我和大家一块学习语文, 我很想和大家交个朋友, 不知你们愿意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 你们都是谁?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如何?愿意向老师介绍吗?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时, 教师不可作过多干涉, 只要学生发自内心的话, 无论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教师都给予肯定。这样教室里就会热闹起来, 大家无拘无束、争先恐后地, 开始自我介绍。学生都想让教师了解自己, 都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 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学生根本没有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教师, 而觉得是一位亲切的朋友。笔者认为, 从这刻开始, 学生也许就爱上了这位教师, 更会爱这门学科。

2. 创设宽松的自由空间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必须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探究的空间, 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又如这节谈话交流课, 不管学生们怎么介绍、介绍什么, 笔者都予以肯定或赞誉。因为, 学生已经努力了, 就不必过高地强调结果, 要注重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一名学生是这样介绍的:“我是五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还不错, 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笔者对他的介绍予以肯定后, 说:“你是一名好学生, 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 就是不知道你究竟是谁。”这下子学生才恍然大悟, 赶快补充说:“老师, 我叫王永, 我也很想和你交朋友。”这样既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又使学生增强了说话的勇气。经过一阵热烈的介绍后, 笔者便说:“老师想对大家了解得更清楚些, 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介绍写下来好吗?”这时, 学生胸有成竹, 笔下生文, 立刻进入了习作之中, 根本没有觉得这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在介绍自己。宽松的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和谐的氛围可以使人畅所欲言。

三、创新作文评价

往往教师的一句评语、一句批译,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也可以压抑学生的个性。所以, 教师的作文批改一定要从高耗时、低效率、事倍功半的误区中走出来, 要弘扬童心, 激励童语, 切忌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不要使学生的习作成人化。

1.自批自改。首先让学生自批、自改, 自我提高。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想、比, 自然就能体会到作文是否流利, 用词是否恰当。

2.互批互改。让学们共同欣赏、共同评价, 彼此互相取长补短, 在具体的讨论、争辩中共同提高。

3.多就少改。要体现学生习作的特点, 批改中, 教师尽量保持原文、原句, 不要过高要求, 只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了, 就不要扼杀他们的童心、童语。

《浅谈小学生习作创新》 篇5

——读吴立岗教授《小学作文教学论》有感

河池市金城江区实验小学

韦爱牡

2017年暑假,可谓是不寻常的一个暑假,因为我被吴立岗教授的教育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深深地吸引了。一有时间,我便细细品味,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小学作文创新方面谈一点感受。

一、如何看待小学生作文创新。

吴立岗教授认为,培育创造力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是作文训练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其本质含义就是“新”,一般共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指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第二层次的“新”是指对社会某一特定群体来说是新的,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的含义;第三层次的“新”指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小学作文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层次的创造力。我们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以个人或学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为依据的,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是具有创造性。小学生习作的创新从本质上看属于个体首创类的创新范畴。

二、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创新。

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是:一是对小学生来讲,作文的创新比较难,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习作创新,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佳作,如一个好词,新颖的一句话等都可以是创新的;三是习作创新的基础是真实,离开了真实,创新就如高楼缺少了根基。具体地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创新。

1.题目求新。习作的题目犹如人的脸和眼睛,别致新颖的题目令人过目不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习作内容,引导学生把题目拟得与众不同。如同样是写介绍自己的一篇习作,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小女孩》让人看了就难以忘怀。再比如《这里的课间静悄悄》、《我班的重量级人物》、《天上掉下来个好老师》、《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都是名字惹的祸》、《我家的成功人士》等,同学们都可能经历类似的习作,写过类似的作文,如果换成类似上面的题目,肯定会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

2.立意求新。立意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对同一题目,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如《记一次活动》,可以写活动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活动增长了自己的见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写自己这次活动的失落等。3.选材求新。教师指导学生的习作,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记忆的闸门,以求选材新。比如,写记人的文章,可以选从正面歌颂某个人的材料;也可以选从反面批评某个人的材料;可以选大人物的大材料,也可以选小材料以小见大等。再如,写叙事的文章《成长的话》,可以写成长中感恩的话,可以写快乐的话,可以写烦恼的话,可以写私密的话等。再如写动物的文章《猫》,可以写猫的样子、生活习性、可爱等,还可以写自己捉弄猫,遭到猫妈妈攻击,表现母爱的文章,还可以写自己养猫带来的快乐(或烦恼)等。或两者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4.构思求新。布局谋篇是学生的难关,小学生有见得少,模仿性强的特点,一种构思构建后,便很容易定式,所以老师要多指导学生课外时间去读书,课内去交流探讨,头脑里积累各种文章的篇章结构,然后大胆鼓励学生变通创新。如写景的文章,可以按照方位的顺序写,可以按时间的顺序额写,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还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点到面等的顺序写。叙事的文章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也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写。5.思维求新。小学生习作创新贵在思维创新,俗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留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点滴做起,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问题的回答等,都要去指导创新和给与学生创新机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习作时就不会千人一面了。如以星期天为话题,可以写《快乐的星期天》,也可以写《烦恼的星期天》,也可以写《奇怪的星期天》等。如写猫可以写它机智、尽职尽责、可爱;也可以写它贪吃、贪玩、懒惰;还可以写它聪敏好学,不会捕鼠,但有很多其他本领(如看家等)。

6.体裁求新。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敢于指导学生写放胆文,新的课标和教材在作文训练上常常设置的是话题作文。如以书包为话题进行习作,可以写说明文,介绍自己的书包;可以写记叙文《珍贵的书包》;可以写想象作文《未来的书包》,可以写诗歌《书包赞》。

7.表达方法求新。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各种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大胆尝试使用各种表达方法。如写《怪招老师》,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还可以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

8.开头和结尾求新。文章好的开头会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好的结尾会留下余音绕梁之感,所以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开好头,结好尾。如习作《我们一家都“不乖”》开头是“有的父母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乖,可有时大人也不乖”,结尾写道“唉,您瞧,我们一家都不乖!”再如《坐在最后一排的我》,开头是“教室里,最有利的位置就是最后一排。”结尾是“一直以来,我都想坐在第一排试试是什么感觉,可惜这个机会是不可能有的,因为我是全班个子最高的女孩。”

9.用词用句求新。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说话写作,避免雷同,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词多用,更要指导学生一意多词来表达。如“看”,表示一般地看的意思就有瞧、望、瞅、瞄等,表示偷偷地看就有窥、伺、瞄,窥视等,表示向上看,就有仰望、仰视、举目、翘望等,表示向下看,就有俯视、俯瞰、鸟瞰等。再如适当的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诗词等,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所以要多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本领。再有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一些当下一些流行语,也可以达到求新的效果。

总之,小学学生习作求新贵在老师全程指导,贵在平时教学中落到实处,贵在学生积累和扎实训练;小学生习作创新,教师除了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和加强理论研究以外,还必须把经验总结和自然实验结合起来,这样,小学生的习作就会有创新可言。

习作教学的创新 篇6

一、精布局,设创新思维之境。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兴趣和爱好又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原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努力地去适应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因此,每节习作课我都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创设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编写童话》这一习作时,我把预先画好的山水林屋画和剪好的十余种小动物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并用一条白布遮住。在走上讲台的同时,以极其神秘的口气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的这节习作课与以往不同,将会有很多小伙伴前来参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愿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呢?”在学生热切的期待中,我顺手扯下那块神秘的布帘,由此进入了习作的主题。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自由习作的思维,诱发了学生爱思考、敢想象的天性,变画面为文字,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他们自然“趣”字当头,“敢”字为先,落笔无阻,学得轻松,写得顺畅,在各自梦幻般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可以说,情境还给了学生一块热情的土地。

二、慧视英,树创新思维之标。在平时教学中,我大力提倡写作冒尖,引导学生超前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中,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都把习作教学计划张贴到班级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学生学有目标。这样,语文素质比较好的同学就能提前写作。每每这时,我都会因势利导,在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们,尤其是对选材独特、立意新颖的同学,在文后为其下“你的习作真棒!……如能……效果就更好了,请试试看!”之类的激励式评语,让他们随着教师的点拨、期望跳起来摘桃吃,把习作修改得更好。之后,进行优选,把好的文章发表在班级自办手抄报的“佳作欣赏”一栏,并通过邮箱向《小学生导刊》《中华少年》等刊物投稿,以此增强他们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同时,把他们树为文棒,在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要继续努力,让他们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学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又让优生体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让成功喜悦伴着小作者的才思弃旧图新,走向作文的成功。

三、巧设题,开创新思维之源。基于我对习作教学的执著与热心,我常给学生出“六自”习作题。即让学生自由审题、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选材、自由表达、自由修改,一句话,自己想写生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他们走进作文的热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正体会当家作主的感觉。另外,我会不失时机地结合主题班队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设计训练题,如开学初,开展完第一次班会活动后,《我自信我能行》这一习作;在开完春季运动会后,设计《眼中的英雄》《×××你好棒》等题目让学生去练写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回眸焦点人物,我口说我心。我还会根据天气变化,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风云雨雪、霜雾虹霞……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烦写、怕写,变成了现在的愿写、想写。尤其是课内外练笔,更为学生作文创造了契机,根本不用启发,你只需蜻蜓点水式的点拨,学生便会把一篇篇佳作捧到你面前。他们或补充课文中由于某些原因省略了的有关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进行细节描写,或续写悬念式的结尾,或对某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或对文体进行变换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广、巧、妙的训练题的设计方式,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源。

四、速构思,引创新思维之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也是多元的、多彩的。这些促使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去习作,有了巧妙的构思,再加之高效率的成文速度,能更好地把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流,引向更高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二十年后的我》习作时我首先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巧设导语如下:“同学们,甜蜜而美好的是回忆,让人充满幸福和企盼的是展望。20年后,你们都羽翼丰满,长大成人了,那时候你们会是生么样子呢?或许你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人物;或许你博览群书,集中家之长而成为知名的作家;或许你早已荣登南丁格尔的领奖台,成为一名解人危亡的白衣天使;或许20年后,你和我一样,持一根教鞭,站三尺讲台,在做着无怨无悔的的默默育人……相信20年后的你们,个个有朝气,人人有作为,是这样吗?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勾画一下自己美好的未来。”结果班级13名同学仅用了25分钟就写出了20年后的家乡、学校、老师、同学等的变化。其中张同学在写《20年后的我》时,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老师们,欢迎来到丹丹娱乐广场,这是我从小就追求的梦,如今它实现了,让大家和我一起欢呼吧!记得20年前,我很笨,也很贪玩,父亲一再向我施加压力让我考上高等学府,我自知不是那块料,所以悄悄地跟妈妈学起了生意经,在她的掩护和帮助下,今天我成了丹丹娛乐广场的总裁,让大家和我一同感谢这位让我梦圆的母亲!下面就请大家尽情潇洒……”这样,限时而作,快速成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创新思维之流汩汩流开去。

习作教学中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例谈 篇7

一、巧命题, 训练思维的活跃性

“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 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好的作文题目, 学生一看心情就会激动起来, 思维也会随之活跃, 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在两周一次的小作文训练中, 我常让学生写这样一些命题、半命题作文:

1.鉴赏评价类。

如《向你介绍我》《让我也来评一评》《我最爱___》《我是个___的孩子》《我家的故事》等。这样题目的文章, 学生乐写、爱写, 他们会敞开心胸, 倾吐自己的真情, 因为他们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做法、说法也有自己的看法, 需要倾诉、宣泄。

2. 启发想象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进步, 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文章, 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常让学生自编童话, 写想象文, 如《外星不再遥远》《会行走的住宅》《××年后的我》《如果我是___》《末来的____》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 想象空间大,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新立意, 训练思维的新颖性

思维的新颖性, 是指面对要解决的问题, 能提出新异、奇特、与众不同的见解。小学生阅历较浅, 认识事物往往停留在表层, 且单向思维较普遍, 难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写《我的爸爸》, 只会写他热爱工作、关心子女;写《我的同学》, 只赞扬他助人为乐, 团结同学等, 平淡而无新意。因此, 在指导学生立意时, 我鼓励他们求新, 以训练思维的新颖性。

1. 逆向思考。

写《粗心的爸爸》, 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考虑, 进行逆向思维, 如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 废寝忘食, 因而常忘了妈妈吩咐他做的事, 生活上粗心大意, 这样的“粗心”就值得称道, 立意不同一般。再如写《妈妈的手》, 不少学生都会写妈妈的手灵巧、勤劳, 但有个学生却写妈妈的手“脏” (服侍大小便失禁的奶奶) , 从而赞美妈妈孝敬老人的美德, 可谓立意独特, 视角新颖。

2. 对比思考。

写《我家的照片》, 很多学生会单纯介绍家里的某一张照片, 立意较浅显。如果用前后对比的方法立意, 那就不同了。如一个学生介绍爷爷珍爱的三张照片, “泛黄的旧照片——黑白的全家福——放大的彩色照片”, 前后对比写, 从一个侧面反映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显示出立意的深度, 表现了学生思维的新颖性。

三、异选材, 训练思维的开放性

思维的开放性指尽可能拓宽思路, 从各方面想办法提供方案和途径来解决问题。

学了新选课文《荔枝》后, 文中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已深深打动了孩子们。此时, 不失时机地让他们细细回忆自己十一二年来的生活经历, 写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要求他们将头脑中积淀的材料尽可能释放, 再加以提炼, 学生选出了不少题材:《妈妈真好》《奶奶的爱》《姐姐背我去上学》《猫妈妈和它的孩子们》《母鸡和小鸡》《“母子”情》……

对于同一个题目, 则可着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中心对材料求异。如《我的家乡》:

如此求异, 进行多角度作文, 就杜绝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写出的习作将多姿多彩。

四、精构思, 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指导构思时, 着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思路”的训练, 开阔他们的视野, 让其发挥潜能, 展开思维过程。

1. 仿。

古人云:“若不仰范前贤, 何以贻厥后来!”不借鉴便不会有新的发展。因而, 我常训练学生“仿”——向名篇、老师的下水文、同学佳作学习, 取其精华。写《我校的柿子树》学《鸟的天堂》动静结合;写《升旗》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展开合理的想象;写《菊花》学古诗《竹石》咏物言志……

2. 融。

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构思技法仔细琢磨, 与自己的想法对照、比较、融合, 找出例文与作文题目的相似点, 领会例文的神韵, 从而引导走向创造, 让学生把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作文评点报》曾办过“三句话作文快餐厅”, 其中有一道“食谱”是“粉笔、表演、微笑”, 要求学生用此三词进行合理想象, 写成一段话。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当数学老师转过身写题时, 坐在第一座儿的汪潜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支粉笔, 把上节课语文老师写在小黑板上的作业“读第10课3遍”加了几笔, 就变成了“读第16课33遍”, 然后嬉皮笑脸地坐在那儿, 朝我们挤眉弄眼。我们都没做声, 只是看着他。见这么多人欣赏他的“表演”, 他来了劲儿, 又把“一篇日记”改成了“半篇日记”。大家再也忍不住了, 都偷偷地笑了起来。老师发现了, 转过身看着他, 可他却丝毫没有察觉到, 正摇头晃脑写得起劲儿呢。

作者挺会构思, 用不足200字的篇幅, 便将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且恰当地用上了规定的“食谱”。后来这篇短文发表在该报上。

如果能不断地“仿”, 精心地“融”, 学生的构思将会越来越精巧, 表现出可贵的独创性。

五、活表达, 训练思维的形象性

1. 引导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平时指导学生自备笔记本, 认真摘录好词佳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段, 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并及时记下自己遇到的精彩生活场面, 等到表达时, 要求他们灵活地运用“仓库”中储存的词句, 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 鼓励想象。

“想象力, 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首先, 我指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放开胆子去想象。多练习一些想象文, 砸开束缚想象力的镣铐, 使他们敢于奇思妙想, 在思维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其次, 告诉他们想象要合情合理。有同学写出了《未来的鞋子》, 功能奇多, 可以防水, 飞天、耍特技……还有《来来儿童医院》, 花香、蝶飞、看书都是治病 (花、书都是经过名贵药材培育而成、蝴蝶翅上装有能发出电磁波的细微仪器) 。这样的想象可谓既合乎情理, 又生动、奇特、有趣。

实践创新教育改进习作教学方法探讨 篇8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从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看, 写作离不开模仿。而写作能力要经过循序渐进地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可凭借教材, 适时地进行读写迁移, 营造“读写共同体”, 领会课文在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让“阅读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开路先锋”。下面谈谈我在中高年级“以读导写迁移创新”方面所做的尝试。

一、“仿”中练功, 学会迁移

吕叔湘先生曾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点, 渗透习作的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提高习作能力。

仿写, “仿什么”是关键。但凡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源都有其可以提供模仿的“因子”。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认真筛选, 文质皆美, 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的, 用好用足这处宝藏, 对写作非常有益。

1. 仿叙述方式

记叙文的叙述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三种。小学生用得最多的是顺叙和倒叙两种。对学生说清这些叙述方式并用于习作可以收到最直接的效果。以第十二册课文为例, 之前学过顺叙的课文较多, 而《十六年前的回忆》则用的是倒叙方式。教学这类课文时可设计一个关于倒叙的片段练习, 比如写一次迟到, 练习中学生清晰地知道先说现在, 再讲以前的, 就是倒叙,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而《凡卡》中用到了插叙描写, 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 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美丽的夜景, 另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样的安排, 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更衬托出凡卡此时此刻灰暗的心情。通过学习, 学生体会到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更能吸引读者, 更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比如我们之前进行过关于迟到的描写训练, 此时可让学生用插叙的方法来练一练。

2. 仿文章结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不外乎三种:总—分—总;总—分;分—总。这三种形式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用得较多, 说明文中也常用。如《牧场之国》每一段都有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三句在段末, 一句在段前。学完之后, 我告诉学生荷兰除了享有“牧场之国”的美誉外, 还有“花之国”, “水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 随后出示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一系列图片, 请学生看着这些图片, 选择这两种段式的任意一种, 也来写写“真正的荷兰”。《北京的春节》写除夕的一段落。是个总分式结构段。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分别从从人们的活动和从“色香味”的角度来描述除夕热闹的情景。导读后请学生以“连江的端午节真热闹。”为总起句, 写一段话, 内容要详细这样学生在读中悟写, 悟中练写, 抓住了读写迁移的最佳时机。

3. 仿语言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 许多文章语言优美, 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彩, 各种生动的修辞手法的使用, 使得文章充满生机。说说修辞方法的迁移性吧。学了《山中访友》, 学生仿照课文, 用第二人称、拟人或比喻、排比的方法, 展开想象写景, 表现人与景之间深厚情谊。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写“江畔访友”, 有的写“竹林访友, 有的写“田野访友”……涌现了很多佳作。教材中精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 文中的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值得借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景物展开想象, 拓展延伸, 练习描写。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和“水”的两个精彩的片段, 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 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赏析了漓江的描写后, 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教师提供图片配乐欣赏美丽的漓江, 引导学生想象漓江的水除了绿之外, 还有哪些特点, 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留心作者怎样写得生动明白, 不断积累语言材料, 将学到的他人的语言长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4. 仿表达特色

学生的作文还普遍存在写人无血无肉, 像个影子, 记事简略概括, 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的问题。总之, 既不具体也不生动, 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为训练细腻描写我是这样实践的:在学习课文之前, 要求学生写出与课文相似的人物、场面或景物描写片断, 然后与课文对照, 转入学习课文。这样, 学生清楚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之后,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类似的描写。他们既把课文读透了, 又能把刚吸收来的方法用于写作, 可谓一举两得。如教《山雨》之前, 要求学生写雨景。学习课文时, 引导学生思考:景相似, 作者却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采用了什么方法。学完之后, 再让学生描写。此时, 学生就会将作者采用的诸如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由远及近等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描写方法, 有的文章侧重于心理描写、有的侧重于对话描写等, 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类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时, 我就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对话形式, 练习对话描写, 看谁采用的对话形式多, 运用得巧妙;学习《穷人》这一类以写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时, 可以进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练习。记得那节课上, 我故意迟到了十分钟出现在教室门口, 随后让进行一次口头作文的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立意不够深刻的问题, 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主旨, 然后自由表达。如《珍珠鸟》明确地显示主题:信赖, 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学习了《珍珠鸟》后, 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信赖, 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 或印证一个道理。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因文而异, 充分感受, 学会迁移。在研读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寻找“仿写因子”, 把习作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每一节阅读教学的课堂中, 教会学生把在课文中所学到的各种写作方法, 巧妙地适时地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去。

二、“变”中求创, 提升表达

仿写有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快速掌握, 并从中品味到习作的成就感, 让学生不再对习作望而生畏。然而, 只求“仿”, 不求“变”, 是仿写训练的“死胡同”。而创新, 必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变”中求创, 可以变情节, 变换视角, 变化结果, 变化时代、变换文体……以阅读资源为支撑, 在稳稳的模本中, 加以创新, 习作轻松自然, 水到渠成。如《用心灵去倾听》中的人物, 是以汤米作为第一人称来写的, 对苏珊的描写仅限于语言描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变换习作视角, 试着以苏珊作为第一人称, 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 发挥想象, 改写课文。此类训练, 学生很感兴趣, 既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 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再如《少年闰土》, 我们可以结合目前电视上流行的“变形记”, 让闰土到“我”家里生活一个月, “我”到闰土家生活一个月, 从而进行创新习作。又如学习《景阳冈》后, 可让学生变化时代创新:假如武松来到我们中间, 他会想做什么工作呢?请你尝试给武松写一份现代版的求职工作简历。还可让学生变换文体求创新。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 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儿童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我就上过这样一节改写剧本的习作课, 就是结合对剧本《半截蜡烛》的学习, 把这篇剧本改写成记叙文。教师通过引导, 引导学生变换观察角度, 以伯诺德夫人的视角、杰奎琳的视角、杰克的视角, 乃至少校的视角, 分别演绎出别具一格的故事。这样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情境进行改编, 效果很好。

教师可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 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创写, 张扬个性。如学习了《唯一的听众》一课后, 当学生沉浸在“对老妇人的敬佩, 对人与人间的关爱发出心灵的呼唤”的时候, 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眼神, 一句话, 一个动作。我们的社会需要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让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记录下感动我们的点点滴滴……如此, 学生以自己的形式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 认识生活, 理解生活, 表达生活, 评价生活。学习了诗歌《我想》《中华少年》后, 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生活体验, 运用这种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学生兴趣盎然, 一首首充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便跃然纸上。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去写自己喜爱的东西, 这样“变”中求创, 效果是很明显的。同时, 也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进而拓宽课外练笔的天地。

习作教学的创新 篇9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而实现破茧成蝶呢?

一、学会模仿:由句到篇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的模仿对象, 研读教材,可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体验生活、提炼主题的方法。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美在语言表达上,有的精妙在自然段落的衔接上,有的出彩在全文的选材立意上……教师要因文而异设计仿写练习。

指导学生学会模仿时应由句到篇。

1.仿句式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典型的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句式的特点,让典型句式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元素, 从而催生出学生新的言语作品来。《大江保卫战》中有许多句式整齐的句子,我先采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其特点,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选用这种句式来表达。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学了课文,你们眼前是不是浮现出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场景? 你们有话想对解放军叔叔说吗? 请你以“解放军叔叔 ,我想对你 说”为题 ,写一段话,尽可能用上一句或几句句式整齐的句子。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铮铮铁骨方显男儿本色,默默奉献创造人间奇迹。洪水打不垮,巨浪撞不倒,你们是中国的巨龙!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为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财产,岂怕辛苦和受伤! 你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

2.仿修辞

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平铺直叙,不能灵活运用修辞方法。教师利用课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典范语段,引导学生仿写,往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二泉映月》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将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写出了阿炳琴声的美妙。我让学生根据这一经典片段进行仿写, 描写六一文艺表演。有学生写道:“何炎站立在舞台中央,一手托琴,一手持弓,身体微侧,眼睛微闭,沉醉在乐声里。那弓在琴弦上来来去去, 从琴弦上流淌出了美妙的声音, 一会儿如长江之水波涛汹涌,一浪接着一浪,涌向远方;一会儿如泉水淙淙流淌, 似乎在向我们倾诉着什么……”

3.仿描写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叙述多,描写少。向课文学习,可以学到不少描写的技巧。《理想的风筝》中描写刘老师追放风筝的段落里,作者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刘老师的坚强形象跃然于我们眼前。我让学生仿照这个片段进行动作描写,有的学生这样描述妈妈对“我”的照顾:“妈妈一手端着碗,一手拿着汤勺, 在碗里轻轻地搅动着,热气慢慢上升, 模糊了妈妈的眼镜。她盛了半勺汤, 小心翼翼地递到嘴边,抿了抿,皱了皱眉,又凑到碗边,轻轻地吹着气……”《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扫路人的外貌描写,《爱如茉莉》中的环境描写,《云雀的心愿》中的对话描写……都是学生学习描写的好材料。

4.仿结构

对小学生而言, 只模仿教材的语言还不够,还需模仿文章的结构。教师设计读写结合能为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提供训练场, 使学生习得结构文章之技巧。如教学完《天安门广场》,我让学生按方位顺序介绍学校、教室,学生一改以前表达的杂乱无章, 文章内容变得井然有序。学习《燕子》后,可以让学生按照“外形—生活习性—活动场景”的结构来介绍一种小动物。这样的仿写,内容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有话可说; 运用的是课文中学到的表达的结构,有例文可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习得的快乐、进步的喜悦。

二、学会比较:由易到难

20世纪八九十年 代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习作例文”和“读写例话”,读写技法的要求一目了然。学生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和“读写例话”,领会写作的基本规律,由起初的模仿到借鉴再到逐渐创造,有序列、螺旋上升地形成写作技能。现在有些版本的教材在习作的安排上虽然注意了与生活的联系,但似乎忽视了与阅读的关联,使得原本就潜藏于教材之中的读写结合要求更加难以捉摸。这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会发现、总结、比较表达手法,从而习得表达技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指导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比较,须由易到难。

1.同类课文的比较

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已有意识地将同类课文编成一个单元,教师应洞悉编者的意图,充分加以利用。比如教学《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运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何会有不同?开头和结尾,叙述和描写,详与略方面各有什么特色,哪些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这样反复比较,学生就能走近作者、编者,走进文本,深入透彻地理解表达技法,教材就能发挥“1+1>2”的作用 ,学生习得作文技能自然事半功倍。

2.自己的习作与课文的比较

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练习与课文同类别的作文题。习作后, 教师为学生创设二次学习的情境———作后读,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修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三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学完这个单元,我布置学生围绕主题“爱”习作。习作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作者均花了少量的笔墨写景, 目的是什么?你的习作中的景物描写, 是根据什么?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更在方法的运用上积累了经验,为从模仿走向创新奠定了基础。

3.学生佳作与课文的比较

课文只是一个范例, 许多课文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 学生感到有距离感, 影响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学习。但学生佳作就不同了,它描写的是学生身边的人, 讲述的是学生身边的故事, 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学生有亲近感。通过学生佳作与课文的比较, 学生可以找到习得课文写作技法的捷径。学生佳作在学生和课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学生佳作的榜样示范下,学生很容易就能习得课文的表达方法。另外,学生习作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即使是一个闪光点,也不能忽视。这对于学生的习作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三、学会创新:由扶到放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模仿中学到的技巧、对比中得到的启示融会贯通于笔下, 而成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呢? 笔者认为:一是多练,熟能生巧。写作技能不是一学就会,用一两次就能成为自己的本领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训练场,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能生巧。“巧”是一种变化,就是创新。二是写“真”,写真实的事。用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就不是简单的模仿了,而是迁移,好的迁移也是一种创新。

指导学生学会创新,须由扶到放。

1.读写结合 ,做好微创新

学生平时读书一般都缺乏明确的思维指向, 虽然看了不少的书,但写起作文来还是感到困难。读写结合,由于指向明晰,是学生习得写作技能的好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走向自能作文之路的重要桥梁。读写结合中,学生可以盘活词语,习得语言,模仿句式,练习写法;可以扩写、续写、同题同作……虽说其离不开读,写作的自由度不大,但戴着镣铐一样能跳舞。学生的习作不可能千篇一律,还是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这就是微创新。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影响,微创新间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教师引导得法,会让它们燎原。

2.举三反一 ,熟能生巧

写作技能不是一两次的练习就能掌握的,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准确运用。一题多作,举三反一,是训练学生掌握一种写作技能,进而熟能生巧的好办法。一题多作,可以同材料异主题,训练学生的立意能力;可以同主题异材料, 训练学生的选材能力;可以同材料异方法,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可以同方法异材料,反复运用,熟能生巧……学生在一题多做的过程中,运用写作技能的准确程度会越来越高,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读写结合、一题多作中习得的写作技能,只有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学生才算是从模仿走向了创新。创新是一种主动行为, 需要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写周记、日记,是训练其将习得的写作技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成这种飞跃呢? 我的做法是编辑班级作文报,刊登学生的周记、日记,被选中的稿件由学生自己写简评。身边的人写身边的事,从选材、立意到结构文章、组织语言,对同学都有莫大的启发。这就形成了班本化的作文教材, 也是学生自由驰骋情思、发挥写作才华的阵地。

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 篇10

一、创新源于观察

观察是信息之源,也是情感之母。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周围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鲜活的生活画面如过眼云烟,视而不见。写作时或是干巴巴的几句套话,或是东拼西凑,没有真情实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种“独特”和“真切”就是创新。那么,这些创新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观察。观察。观察。观察。

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就是教会学生观察。授之以渔,以课本中的实例做范本,教给学生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顺序、观察的内容。比如,要观察一个人,我们教给学生要观察他的动作、态度和表情。还要善于听取他讲话的语句、声调及特殊用语。只有这些东西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影像,学生才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春天到了,我带领学生们在校园里学习观察。杨树发芽了,我教给学生按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去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小作者之所以对杨树小叶苞有一个全新的描写,就是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感受。

二、创新源于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指的就是积累的内容,“炊”指的是习作。写作时脑子空空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有很好的写作技巧,也只能是望题兴叹。

所以,教会学生观察只是解决了作文素材的问题,但光有材料不会表达,还是谈不上创新。因此,必须教会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丰富的积累。这就说明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才思敏捷,笔下生辉。否则就算你有千头万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更谈不上创新。

首先要做的是词汇的积累,再就是句子片段及典故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积累是写作创新的一条必由之路。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就是积累的内化和吸收。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同时强化背诵要求,从而达到汲取精华、创新语言的目的。

三、创新源于模仿

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这一本能,促其发挥出最优的效力。教材是最好的范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模仿,然后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1)从遣词造句的方法上进行模仿。(2)从文章构段的方法上进行模仿。(3)从文章内容的表达方法上进行模仿。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于从以上几个方面给学生传授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借鉴、仿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生就会融会贯通,厚积薄发,从而达到创新的要求。

四、创新源于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变旧的表象,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往往孕育着创新的嫩芽。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佳作。现将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的创新作文片段摘录如下:

太阳就要落下去了,西边的天空由湛蓝变成粉红色,就像是挂在空中的一块抹布,还不时地变换着色彩。太阳红彤彤的,如同挂在树梢上的一只红气球,总想挣脱那根绳似的。

上一篇:了解水足迹下一篇:一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