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2024-06-22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精选8篇)

篇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季艳梅

【摘要】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同样是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的缩影,其不同的是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体会作者利用文字展现社会现象的美感;而进行写作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利用文字表达其思维下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为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

篇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一、利用阅读精彩段落加强习作训练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二、利用阅读空白结尾加强习作训练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 “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阅读单一角度加强习作训练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篇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一、仿写提供实践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小学生善于模仿, 模仿是他们的年龄特征, 是学习过程中的合理需要。朱熹也曾说过:“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 考虑引导他们的阅读取向。首先是能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提供范例。无疑教材就是这样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 (能动模仿) , 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 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 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 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其次是富含优美的句子, 便于学生积累的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此类的阅读积累, 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素材库。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 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 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写的门道。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鸟的天堂》《第一场雪》两篇课文, 作者的表达方法除了采用“动”“静”结合外, “点”“面”结合的写法也应用得非常好。教学这两篇课文后, 可以试着让学生片断仿写。

二、续写激发习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续写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提高作文能力。我们知道,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 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 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月光曲》一文结尾写道:“贝多芬飞奔回客店, 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记录的过程中, 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会有哪些动作等。再如《跳水》一文,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以“过了一会儿, 孩子醒来了……”为开头续写文章。这样的渗透写作训练, 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改写张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改写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改写不仅要调整内容, 也要求形式上创新。其作文要求放中有收, 既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自由度, 又不是无的放矢、散漫无边。在改写过程中, 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分析文章的内容, 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去想象, 再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教学中应重视这样的习作训练。例如《游子吟》课后有一道选做题:低声诵读《游子吟》, 想象一位慈母, 在子女外出前, 借着油灯的微光缝制衣服的情景, 再写下来。教学中要抓住这样的训练点让学生练习。再如教学完《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后, 可以让学生把它改成剧本,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剧本表演, 这样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改写还可以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例如学习《学弈》, 可以试着让学生把它改写成记叙文。改写还可以改变叙述顺序, 改变人称, 改变故事结局, 改变表达方式等。只要我们用心, 可以发现许多读写的结合点, 寻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途径。

四、巧用“留白”挖掘习作潜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许多作品都讲究“留白”, 即在写作手法上讲究言尽而意未尽, 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 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文本进行补白, 不但能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悟出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 情感得以激发, 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如教学《小抄写员》这一课, 课文中父亲发现儿子是在默默地帮助自己工作, 顿时“全明白了”, 他百感交集, 痛心疾首, 懊悔万分。这是从父亲角度对叙利奥的思想、行为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 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融, 是最打动人心的文字。这段文字有情有境。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 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 充满感受时写一写:“父亲胸中充满了无限的懊悔和慈爱, 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他心想——”让学生写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父亲的心理活动, 这样水到渠成, 学生有感而发, 习作也就自然而然。

再如, 在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 “一阵沉默之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 然后又举起来。”教学中, 我曾这样设计:“一阵沉默过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他想——忽然又放下来了, 他想——然后又举起来了, 他又想——”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补白。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走进人物的内心, 补白的内容很精彩。还有文中“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 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 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教学中我也曾这样设计:如果你是医生, 你会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想一想, 再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 读写结合,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激发了写作兴趣, 更好地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读后感体验创意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有许多课文读完后, 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 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 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 可布置学生就文中的某些观点, 联系现实生活, 谈个人看法;或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练笔可以让学生发表对所读文章的认识、收获、体会、感受, 有感而发, 有情可抒, 有意可表, 有文可写, 这样的读写结合, 提高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也就自然而然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本习作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 不拘形式地进行读写结合,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 挖掘文本的习作资源, 积极渗透仿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习作训练,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实现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篇4: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鲜明突出的中心思想,有流利顺畅的语句和精准的词汇,有连贯的排列和合理的逻辑顺序。但写作教学定位的偏失,写作理论指导的脱节,致使学生作文充斥着虚情假意,少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毫无个性可言。为此,本文试图打破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生从课本上找到可以借鉴模仿的写作范本,进而来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优美的词句走向习作

优秀文章源于阅读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篇选编入册的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有值得学生去揣摩吸收写作技巧的地方。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块肥沃的土壤,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写作。

例如《孔乙己》一文,用极具概括力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和不幸的遭遇,尤其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只要细心品析,便能使人物神情毕肖,活灵活现。学习完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像所学课文中一样运用细节描写来修改一些语句,采用“细节显情”法,或“氛围渲染”法,通过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等的特写,收到细微之处显真情的效果。如:“表姐端起碗,夹了豆芽菜送到嘴边,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不慌不忙地嚼着食物”,有学生改文如下:“表姐小心翼翼地端起碗,轻轻地夹了几根豆芽菜,稳稳地送到嘴边,腼腆地张嘴又合上,不慌不忙地嚼着食物”。在这一段描写淑女就餐的片段上,适当加上细节化的处理,就能自然地表达出真实情感,效果大有不同。

二、从典型的段落走向习作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之一。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文章的某些片段特点进行作文。尤其对于写作基础不好的学生,更应积极提倡借鉴或模仿好的范文片段,并且在将这些闪光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同时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东西,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自己的文风,逐步提高作文能力。

例如讲《理想》一文,笔者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中的语句来作文。有学生根据文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仿写了如下语句:“爱心是风,吹遍每个角落;爱心是云,点缀整片天空;爱心是雨,滋润大地万物;爱心是树,为你撑起一片绿阴”。再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作者使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了景物特点,比如把晚霞比做火焰,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做流动着的珍珠等。有学生在写《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时就根据文中第三段进行了仿写:“心被触动了,眼眶中的泪水越来越多。而父亲额头上闪着莹莹的光的汗珠也滴落了下来,尤其是附在双鬓白发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下,滴落,像是沁人心脾的甘泉,和那饱经沧桑、细密如网的皱纹一样震动着我的全身,那么温暖、甜密”。模仿,使学生有的放矢,写作变得更加简单。只要能坚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每周仿写一小节,每月仿写一篇,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一定会有所进步。

三、从成功的布局走向习作

作文有它的特殊性,一篇文章,作者必须亲身经历构思、谋篇、起草、修改等创作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适合模仿的文学作品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文章结构的知识,懂得各种文体安排结构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使文章合乎逻辑、有血有肉、言之有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使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美之情,这种写景散文的创作手法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朱自清的《春》,文章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细描写,最后又总写,收束全文,画龙点睛。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再如《我的叔叔于勒》,采取了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构思心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曲折,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这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四、从故事的结局走向习作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对所学课文进行续写或改写,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依据原文作延伸,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或改写,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叙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课后小练笔中提高习作水平。

例如在学习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笔者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续写。对于学生们五花八门的新奇想法,笔者都顺其自然,至于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不做过高要求,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有的学生说皇帝最后斩了那几个骗子。有的学生写皇帝回到皇宫后龙颜大怒,立即派人追捕骗子,但已人去楼空,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还有的学生说皇帝放逐了织师,并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续写结局,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学生的习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练笔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乐于写作。

五、从读后的感慨走向习作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指导学生把心得或体会写下来,它可以是摘抄、议论,也可以是抒情、描绘。这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水平。

例如学习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有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映衬了大大的父爱。我以后在习作中也要学会观察,明白在生活中,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段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契机,只要能懂得观察,细微之处就能显真情”。该生认识到自己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

总之,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特别是阅读和写作,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在一起。我们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探索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阅读、仿写练好写作基本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使学生阅读和写作功底两不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

河口小学

钱桂娥

【内容提要】本文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这一问题为角度,全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它们是互相渗透的,也是互相促进的。提出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不能简单割裂。推出“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这一辩证的观点,为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阅读习作 互相渗透 共同促进 策略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处理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或偏重阅读,或偏重习作;或上课时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经常出现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违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使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个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我做为一线任教的语文教师,开展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 问题的探究,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尝试,结合听课研讨,反思自己教学,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素,会大大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文本优美处——积累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如捧读《搭石》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选取生活中一幕幕非常平凡的镜头进行平实的叙述;抓住他们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进行描绘;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在学会了描绘的同时还积累了ABCC型的“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声韵形象优美的词语;走搭石的几种行为细致描述的优美句式。课后叫学生以“搭桥”为题写了一段话,发现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和修辞方法,而且还写得较为生动,不至于提起笔来没写的。

二、文本特殊处——模仿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亲近母语》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就利用该文的明晰线索“远看景(壮观)——近看景(坚固)——联想(血汗、智慧)——赞叹(奇迹)”,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我教学生描写景物时,除了要求按游踪的顺序外,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变化穿插于其中。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再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总──分──合,作者运用由近到远,先分后总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通过充满感情的笔调,将课文按照观察的顺序,先总述,再分述,再综合的写法,层次十分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感情强烈。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画卷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的魅力不正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们对优美词句读悟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吧!就该在引导学生咀嚼文中两个“对比烘托处、排比修辞处”后,趁热打铁,进行仿写。

三、文本空白处——补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去年的树》一文的教学,教材的结构非常有特色。明示鸟儿实现了承诺,暗示朋友间的真诚守信。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悟到的情感进行课堂练笔。我教学生写多角度的感受:你是鸟儿;你是树朋友;你是读者„„你会说什么?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设想内心的情景语言。由于学生们第一次换位表述,所以我给了他们一定的格式,让他们像完成填空题那样写出心中的话,续完故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习作表达能力,同时情感更丰富、真诚守信的德育也渗透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情景交融处——抒情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要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男孩身上的重担。我围绕文中“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他一错再错在那里?”创设了以下情景:小男孩想的、说的、做的„„;保罗起先错误的认为„„保罗接着的错误认为„„引导学生揣摩保罗的心理活动,纷纷交流,使学生与课文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创设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笔,扩展了思维的空间。

五、意犹未尽处——续写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想象十年后的故事情节。“某年后,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时间里。学生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完成了“爱的传递”。不难看出,这样的课堂小练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六、角色多元处——评价 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提倡开放性评价。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产物,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即使有相同感受或认识的学生,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迥异而富有个性的。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应当有民主的胸怀,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文本的内容均可以评价:评价遣词造句,评价段落结构,评价思想内容,评价插图体裁,评价人物性情品质;文本的关联也可以评价:评价人景状态,评价美丑好坏„„比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评价飞蛾、香瓜子、作者林杏子对待生命的态度,还可以评价与文本关联的正反人物对待生命的态度:霍金、雷锋、张海迪等对待生命的态度,摧残生命,浪费生命的人事。导引学生陈述观点,张扬个性,使其在阅读表达中表现真实,陶冶情操,健全自我。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这明确告诉我们: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共进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从好的练笔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品读文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文本可生成处开发资源,创设练笔的桥梁。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今日的课堂小练笔,将会搭起明日的习作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篇6: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

摘要: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读写结合,加强整合,把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立足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积累运用。并在运用中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实现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总目标,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写作

从小学三年级起,语文教材文本的重点从识字转变为阅读与表达,文本的终结目标是通过阅读学会表达。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进行,常常不经意地违背‚读写结合‛这一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习作训练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如果阅读教学不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同样,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操作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造性的读写训练方法呢?又如何把这种训练方法融会成一种既缘于‚读‛又不拘泥于‚读‛,实现文本的基点放射性、展示个体独特性,并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会读、爱读,会写、爱写呢?

暨此,我将几点实践心得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挖掘教材文本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效仿‚文法‛基础上 1

生成‚文法‛,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这句话揭示了语文教材文本的‚可仿性‛。所以我们首先视文本为‚范文‛或‚例文‛,在习作中,可以照着去做,但又绝不是照着去抄。我们所仿照的是范文的方法,探究的也是方法,最终还是‚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让学生通过‚读‛来实现‚写‛,这就是文本的‚可生成性‛。

就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读会‛是基础,‚会读‛是关键,‚会写‛才是目的。那么,怎样通过‚读会‛而至‚会读‛最终‚会写‛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的基础上去探索其‚可生成性‛,认真挖掘文本的课程资源。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在解疑中积累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多用读代替分析,用质疑探究代替问答,在自读自问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间流露的丰富情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教材文本中蕴涵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技巧。这样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得到了历练,从而领悟到‚文法‛之妙,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在阅读、质疑、探究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效整合,久而久之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探悟‚文法‛的妙处,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文章‚要害‛(关键点),体悟“文法之妙处。如《养花》一文的教学,在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乐趣‛这一主线质疑,诸如‚养花有哪些乐趣?‛‚养花这么辛苦怎么会有乐趣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养花的乐趣的?‛等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中探寻这些问题,把自己对养花乐趣的感受写在相应的段落旁,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弄清课文以‚乐趣‛为中心,先概括说明我爱花、养花,并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再分述养花的乐趣:能启迪人生、增长知识、有益身心,有喜有忧,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喜忧参拌,悲喜交加,付出、收获,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养花的乐趣。至此不仅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而且文章脉络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把握,本文首尾呼应,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又总结的写作特点也就不言而喻,写作中如何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过渡句把文章前后段落紧紧联系起来,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顺序写。这样内容才具体、思路才清晰,表达才明白。课后及时让学生效仿作者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练练笔,写个小片段,实现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的有机整合。

其次要把握教学的高潮,领悟作者的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文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此处设疑,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从而培养学生在习作中 “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在教学达到高潮时设疑引读,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以《丰碑》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当警卫员跑来报告‚前面有人冻死了‛时将军愣住了,将军最后得知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再次愣住了。教学到这已达高潮,于此,教师深情地启发学生

质疑:‚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愣什么?‛‚这两次‘愣’一样吗?‛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将军震惊、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的复杂心情,从中感悟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从而领会侧面描写的‚文法‛之妙,即能产生更加感人的力量和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余地。在思想感情得以升华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立足教材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合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讲授和抄写,而绝少将感悟、理解、积累、表达有机结合。讲读课和作文课几乎互不联系,搞成两张皮,只在作文课上才讨论怎样写作文,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培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考虑读写结合,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关键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但也不能搞成读写知识的归纳与运用,不能机械地模仿。那么,读写怎样结合?又如何把握写的时机和方式呢?

(一)在自读领会时写。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如何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也可挤进写的训练。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在指导预习或自学课文时,一般应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边动笔圈生字、点重音、划中心、注词义、批理解。在这圈、点、划、注、批中,“批”与“注”也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有效训练。“批”时,写出自己对文中精彩之处的共鸣与赞叹,又可以写出自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见解。“注”主

要是对新学的词语进行注释,或对不解之处提出困惑。‚批‛和‚注‛都需要学生较好地组织书面语言方能表达得恰当得体,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批‛和‚注‛的训练,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在理解重点词时写话。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进行“篇”的作文训练的一种“部件”练习,切不可等闲视之。针对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说话‛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规范语言,在规范语言过程中发展语言,进行内化运用。可多数教师一般仅让学生动口说说,极少让学生去写。窃以为,将口头语言训练上升到书面语言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因此,还要相机指导学生动手写,鼓励从多个角度写句,而且要尽量把句子写具体,写自己真实的感悟,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

(三)、在精读理解中写段

“写段”具有承句启篇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用性的语言训练模式,练习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做到“因课制宜”,合理安排。可以在文本的‚留白‛处写。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如在教学《一件运动衫》一文时,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续写小男孩穿上失而复得的运动衫后的情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可在‚含蓄处写,比如《荔枝》一文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味,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在最后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后续写出作者未表达出的余情。还可以在总结学习收获时写。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写下来。

总之,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见缝

插针地对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突飞猛进!当然,‚读‛与‚写‛应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学生写完后还应有感情地读一读,相信写的效果会更好。

附:

参考书目:

篇7: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上传: 林桂华

更新时间:2014-1-8 14:50: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浸泡、浮游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素材,有些肤浅而又零碎,有些却生动有趣,充满个性。但是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协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提炼出那些潜藏、积蓄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资源。为此我校课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就此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提供多向选择凭借物契机,激活表达欲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契机,抓住语文阅读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拓展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材料,积极调动学生展示个性、抒写灵性,自由挥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二、提供多元质疑契机,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当今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所在。如苏教版《槐乡五月》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题后,可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质疑,针对课题质疑,有生说:“看课题你会想到什么?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的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为什么?”读文中可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子、抒情句、排比句等)进行质疑,品文中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如《五月的槐乡》中“五月槐乡”的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而让学生质疑中领会作者表达意图。比如课文“一阵风飘过”,可抓住“飘” 从而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发问”的时空,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教师除了给学生的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打开学生创新表达之门。

三、提供多种选择“适我”学习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表达能力

俗话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中千万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各种各样的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尽管方法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作为执教老师,应该尊重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筛选。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者生存,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地接近学习目标,在多种学法中学会变通,择优劣汏。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 乐趣与效率。如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主动掌握独立说完整话的方法,提供了选择契机。如说完整话,可以这样拓展:识字用字中说完整话、表演中说完整话,根据特定情景说完整话、“开火车”说完整话、归类中说完整话、找朋友说完整话、编故事说完整话等多种方法。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踊跃发言后,老师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夸奖。接着可问学生同样一句话还有哪些表达方法,你为什么要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他们明白的自己的方法固然不错,但还有更好、更优的方法。又如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表达的方法的选择,教师可让学生抓住作者文路确定自己的学路,因文而异,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如“中心开花”、“由果溯因”、“由因及果”、“列提纲式”、“图文并茂式”、“列表式”“脑图式”、“表演式”、“绘画式”等,然后认真读文说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表达,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通往知识彼岸的路有千万条,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 我们习作中要学会选择“适我文主题”表达的方法的说写。有时常常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选择就学会了变通,学会了变通就学会了表达。

四、提供自选个性悟读契机,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言语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的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 实践。”阅读 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的控制,阅读教学中,只有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情感意志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教学的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情感演绎天地。如对词句情感的理解,对情节情感的把握,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了解,由于个性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自由平等的富有个性阅读 实践契机,让学生潜心读书,从而培养自我感悟的能力。

五、提供自我选择学习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个性协同习作能力

在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时,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充分调动他们个性展示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化积蓄展现,作较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时,教师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不控制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独特感悟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课堂增量,也可以巧妙地作好学生作文前延后伸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记录下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受,毫无顾及地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多样性。总之,教师要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整合团队优势进行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团队组员之间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尤其是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家常便饭,以前小组合作一般情况下,就近组合或由老师分配,这样一来会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心目中理想合作伙伴的契机,让学习主体得以体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写《我班的×××》作文,有的爱写同学勤学好问、有的爱写同学热爱劳动、有的爱写同学助人为乐、有的爱写同学诚实可爱等品质特点。老师可让学生同一嗜好的同学结合在一起讨论、交流,最后整合最优的写作方案,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同共的追求,在合作中就能有效的进行交通、沟通、表达、协调、评价,做到整合互补,共享、共勉、共进。

六、提供菜单式选择文题的契机,培养自主拓展运用的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实现,要使繁复纷呈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发展的空间要尽可能打开,发展的路径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提供选择文题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尽量营造渐进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葡萄吃。

篇8: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一、确立合适的读写结合点,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文本资源,研究教材中可用、好用的读写结合的“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重点、难点、关键点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在读写之间建立衔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渗透,互为促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细节,读出其中深意,特别是要抓住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章法。

要让读写结合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世界一定要相互贯通。阅读教学中要引入巧妙而合理的设计,使学生入情入境,在阅读中深刻地体验到文本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或回忆起相关的生活体验,或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写作的动机。这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论述“情动而辞发”。此时的写作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心灵的震撼,是精神的升华。

例如,在教学《莲叶青青》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在领略文章内容的同时,对祖母的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表达的欲望也不断被激发。在祖母种莲的部分,笔者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描写祖母种莲的一系列动词后,写一写祖母和莲叶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有的说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有的说祖母在荷花缸边,不顾夏日炎炎,守护的是一份对莲叶的深深关爱之情。很显然,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了祖母对莲叶的喜爱之情,这也为下文的送莲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在学习祖母送莲的部分时,笔者让学生充分走入祖母的内心世界,写一写此时如果是你,要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他人,你是怎样的心情,你会怎样做?并联系上下文感悟“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又将分送给许多人吧!”让学生深刻体会祖母的这种善良,传递的就是一种关爱。进而让学生写下对关爱的体会,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其收获的将是深刻的感悟,积淀的会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阅读中理清层次,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潜心会文,了解、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文为我用,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课文内容与写作的联系,使学生有章可循,为学生提供表情达意的机会,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样,既反馈了对文本阅读的程度,又将读与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1. 结合点在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写作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千变万化,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写景,或举例,或用典……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点拨,使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开头颇具代表性,巧妙利用它导写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燕子》一文的开头写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此仿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吹泡泡》一文开头:“小时候,我玩儿过很多游戏,其中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用来指导学生仿写一种游戏。

有些教材的结尾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钓鱼》一文的结尾:“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倾斜的伞》一文结尾:“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每一处结尾都独到而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结尾。

2. 结合点在文章的过渡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本身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这个特点往往就是促进学生拓展习作的结合点,这样就会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学有所获。这一点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过渡句“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是低年级学生理解文章和进行仿写训练的重点,先通过课件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描述图景,概括欢腾的场面,然后对照课本了解这样的景象是怎样用文字表达的。受此启发,学生便能结合生活实际,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欢腾的场面。

3. 结合点在特色段落

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好在描写,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精在修辞……从三年级阅读教学开始,要让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作训练,使其相互渗透,把读写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段式结构特点突出的篇章很多,如《鸟的天堂》《植物妈妈有办法》《桂林山水》《萧山杨梅》等都是训练表达的好素材,到了高年级,我们要注意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篇章的读写训练。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读写结合的“点”,适时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通过迁移、模仿、创新的练写,从而引领学生走向读写结合的语文境界。

二、利用多种途径实现读写迁移

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文,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读,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成果的体现、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或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文本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因文而异。这就要求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是多样灵活的。

1. 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模仿是初学作文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很有导写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及时指导学生仿写,同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为学生提供的仿写资源。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火烧云》一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实物加颜色来仿写火烧云的颜色。结合《海上日出》进行事情发展顺序文章的仿写;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进行写景文章的仿写。

2. 改写

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创意整合、重新表达。例如,可以在学习了古诗《望天门山》作对学生说,如果你是李白,你能将看到的一切写成一篇《天门山见闻》吗?将《狐假虎威》重新创作,为《走进丽江》写一段导游词等。由此,顺势而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创造与文本对照,此时他们一定是既有创作的成就感,又丰富了自己的词语积累。

3. 续写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许多课文的结尾之处常常让人觉得言犹未尽,故可以在此处拓展练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方向,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续写课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深化文本阅读感受,使学生享受审美情趣。例如,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设有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展开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请接着往下写故事。

4. 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心得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例如,在学习《孔子学琴》一文之后,学生被孔子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高尚品质所感染,明白了学习只要有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随后笔者让学生以“读《孔子学琴》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确保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1. 有目的的训练

读写训练应根据教材特点,侧重对教材重点段落写作方法的指导,组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有层次的训练

关注年段目标,考虑学生状况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切忌将文章随意训练,使其失去应有的示范功能。

3. 有重点的训练

训练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更要关注学生差异,若学生的写作层次相差较大,更应用耐心关注无法跟进的学困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渗透,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积累点滴经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应该让读写结合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让阅读课上时刻闪动着习作指导的影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阅读为写作积淀了很多富有价值的内容,包括深刻的思想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能力。以阅读帮助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重点对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进行写作渗透教学做出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写作,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田荣俊.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概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3]汪潮.语文教学专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赵振民.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协同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

上一篇:季羡林散文之兔子下一篇:诗情文意的大学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