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

2024-06-14

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精选十篇)

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 篇1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突破常规,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发散持续到一定程度而产生飞跃的时候, 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如在习题解答时, 我们除了给学生一个答案, 同时, 还尽可能给他们一个清晰的思路。一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 而几道不同的题追根究底后它们的解题思路却很可能完全相同。有些学生解答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同学, 甚至有的比一般解法还难还复杂,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应给予鼓励。因为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开拓思路,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解题, 一般是根据书本或教师讲授的例题的模式来解,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解题思路巩固下来后, 成为学生所掌握的方法。但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解题, 更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讨、总结, 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主动去解决全新的问题。

【例1】有一硫化钠、亚硫酸钠、硫酸钠的混合物, 经测知含硫的质量分数为25.6%, 则含氧的质量分数是_____。

分析:这个题涉及三种元素所组成的三种化合物, 而其中只告知一种元素 (S) 的质量分数, 却要求另一元素 (O) 的质量分数。初看无处下手, 待我们把化学式写出来:Na2S、Na2SO3、Na2SO4, 观察之后发现, 该混合物中硫元素与另一元素钠的物质的量恒有1∶2的关系, 即n (Na) ∶n (S) =2∶1, 这时我们可推导出m (Na) ∶m (S) = (2×23) ∶32=46∶32。因硫的质量分数是25.6%, 所以钠的质量分数为36.8%, 这时我们可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第三种元素氧的质量分数为 (100-25.6-36.8) %=37.6%

启示:在这个题的思考过程中, 我们把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当我们找出两个未知量中的一个与已知量的相互关系的时候, 另一个未知量也就迎刃而解。

解决了这个题, 学生对这类题型有了初步的认识, 于是我们又拿出下面这个题让学生研究。

思考题1:在一定量的KBr溶液中, 通入一定量的Cl2, 使之反应完全后再将溶液蒸干, 得到干燥残渣40 g, 经分析得知含化合态溴为25% (质量分数) , 求通入Cl2多少克?

分析:在这里, Cl2未与KBr全部反应, 所以固体应是KCl和KBr的混合物, 其中K+与Br-对应的物质的量有1∶1的关系, 那么质量之比应是m (K+) ∶m (Br-) =39∶80, 因此w (Br-) 为25%, 所以w (K+) 为12.2%, 得出w (KBr) 为37.2%, 因这固体中w (KCl) 为1-37.2%=62.8%, 这时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

y=11.97 g (通入的Cl2为11.97 g)

上面思考题解决后, 学生基本能总结出这类题型的解题规律了, 于是我们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有机化学计算题。

【例2】已知由C6H6和C6H6O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 求该混合物中氢的质量分数___。

分析:观察之后发现, 该混合物中C元素与另一元素H的物质的量恒有1∶1的关系, 即n (C) ∶n (H) =1∶1, 这时我们可推导出m (C) ∶m (H) =12∶1。因O的质量分数是a%, 所以C和H的总质量分数为 (1-a%) , 这时我们可顺理成章地推导出H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a%) /13。

思考题2:已知由C3H7OH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8%, 求该混合物中氢的质量分数 () 。

A.78%B.22%C.14%D.13%

分析:本题与例2相比, 原理如出一辙, 但多了两个暗礁: (1) 需考虑到将C3H7OH改写成C3H6 (H2O) 的形式; (2) 在计算氢的质量分数时还要加上H2O形式中氢的质量分数。

在碰到类似题型时, 首先就要观察化合物的组成中有无类似的共同点, 如有, 当然用这种方法解答;若没有, 则需仔细观察题目, 看是否能通过某些途径, 创设条件, 寻找共同点, 进行计算。

通过这几条题目, 学生总结出怎样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未见过的题型。通过知识的迁移,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习作指导相得益彰 篇2

关键词:习作 搜集 慧眼 想象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02-01

1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搜集资料

提起习作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有时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学生作文却是假话连篇,干干巴巴,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一潭死水,丝毫也透视不到小学生朝气蓬勃的样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让学生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资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使学生减轻有心枯笔涩的苦恼。比如:我在教学课文时,多次提到对比描写的方法。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被捕前”和“被捕时”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当时局势的动乱和危险;“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更好地表现了父亲面对敌人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把对比手法运用于习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我告诉学生只有多记忆,多领悟,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筆如有神”。并且教给学生只要善于从生活细微处积累并领悟,定会发觉生活“无处不飞花”,如此,也就自然地能采撷到及其真情实感的写作资料,有了充足的写作资料,学生就能说真话,无需再做无谓的挣扎,胡编乱造,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2 在课堂教学中,送给学生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事物的人和事细致观察,在观察中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布置学生观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能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

教学《草虫的村落》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我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对视良久”感受浓浓爱意的流露,激发童心童趣,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观察对象,如,观察一棵树,建议学生: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仔细认真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闻一闻,闻闻树皮、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气息?想到了什么在?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棵树的特点,感受树的周围以及生活在树上的小鸟、知了等小生命的气息。学生就能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3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人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作文离开了想象,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教学《山中访友》时,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树为人友,人为树友,树和人融为一体的奇妙境界。学生通过学习和体会,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欲望,激发他们想象的情趣。我班有位学生写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如果我是一滴水,我会和小伙伴们在河里自由地玩耍,太阳一出来,就把我变成水蒸气,让我去天空做一朵云,每天悠闲地逛来逛去,看地上美丽的风景。我飘到干旱的地方,变成了一滴滴雨珠洒向大地,干旱的土地变得湿润了,长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花。学生明白如果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必须用上恰当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才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才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4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古人云:“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时,应打破条条框框,使习作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场,这样学生才乐于去写,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抒真情,表真意。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文中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和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着力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语句、段落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地让学生走进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加深理解和感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让学生联系前文的内容,体会小女孩已经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场景。我迅速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地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想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情地读给小女孩听。我班的海燕写了这样一首诗:《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我要去丹麦/那被黑暗笼罩的地方/去找安徒生爷爷笔下/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要把舍不得穿的新衣服给她/让他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般温暖/从此不再寒冷。我要把快乐给她/抚平她那难受的心灵/让她的心灵/再次开满鲜花……我还想改变那个时代/穷人的命运/让幸福之花/盛开在丹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话的同时,使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

浅谈高效课堂上阅读方法的指导 篇3

语文教师不能因为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的时间少, 就放松了对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训练, 使学生达不到应有的阅读水平, 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也是自己工作的失责。笔者就阅读教学谈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一、当学生处于依赖阶段时教给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时, 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上面, 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当然, 教师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的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 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的渗透。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赖老师阶段, 必须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 但教的着力点是为了不教, 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 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学生不会学习方法, 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那自主就成了“自流”, 课堂上学生看似在学习讨论, 但那是无效劳动。从教学角度讲, 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地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这如同要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放进大海里去游泳一样, 教练首先要交给他游泳的方法, 这时是教给方法的最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中高考语文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如教给联系背景了解生平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 此所谓“时势造英雄”。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 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另外如找准诗眼把握基调法、比较联想以诗教诗法、立足意象领悟意境法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找到了打开古诗词大门的钥匙

二、在学生有疑问时教给方法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说明大脑在思考, 这是进步的开始。教师要为学生有问题有困惑而高兴。阅读教学时学生会对文本产生一个个问题, 形成阅读期待, 这时正是教给方法的时候, 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如教《陋室铭》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提携全文的句子是什么?这一间陋室, 你认为陋吗?何以反映不陋?学生们经过讨论弄明白了以上问题。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作者写陋室, 为什么写山写水?文章结尾写孔子的话是什么目的?这时教师没有解答学生的问题, 而是让学生去看刘禹锡的生平了解写《陋室铭》一文时的写作背景, 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教者将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写作目的这一阅读方法很自然地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多, 如果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教给有效的阅读方法, 学生容易接受。他们会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眼前的问题, 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教给方法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高效课堂上, 我们会看到学生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显得无拘无束, 真实自然。到讲台前表演或讲解的, 也显得落落大方。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学生真正成了探究者、合作者、体验者、表演者。在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 学生登台激情表演;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彻底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尽情畅游。这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现实呈现。我们为教师退出讲台, 放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叫好;为学生登上舞台, 做课堂主角精彩的表现欢呼。教师全身退出, 是否只能当观众?我们看到不少公开课上,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频频点头, 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教师的失责。展示的过程应该是学习提升的过程, 学生真实而显得有些稚嫩的成果展示需要教师来指导点拨纠正。在展示时适时的教给一些方法, 学生会学以致用,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展示时要求每人任选一题回答, 在小组内作出评价, 看谁展示得最精彩, 再推举代表在全班展示。这堂课上学生无论是小组展示还是全班展示, 表现都很出色。主要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欣赏一段话的方法, 学生有方法可依靠, 自然就不畏惧怯场了。这样的展示学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教给学习方法, 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摘要:在教育新政背景下,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些名词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 落实到教学行为上。

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 篇4

1 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愿望

在渲染气氛、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习作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一个音像俱全的多彩情境。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通过声、像、形同步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当学生产生表达愿望,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时,作文的兴趣、主动性就越高,写好作文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在指导看图想象作文“战争与儿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讲述日本侵华战争的电影片断,配以背景解说,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画面定格在习作要求中提供的照片上,同时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观察并想象这个孩子的外貌、年龄,他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将会怎样?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同时,再相机补充播放有关背景(教师收集相关影像资料,制作《战争中的儿童》短片)。真实的场景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个个思绪活跃。此时,让学生静心思考: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自由选题,自主写作。“和平,和平”“悲惨的一幕”“哭泣的男孩”“一张老照片”等,学生有感而发,想象丰富,写起来水到渠成。又因为学生的感受各异,习作往往多彩纷呈、彰显个性。

2 记录生活,指导理清思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指导写活动类习作时,通常是开展活动后再回忆活动过程、活动场景来进行习作指导。由于时间的推移导致记忆的遗忘和对于活动中动感的场面、动作观察不清,教师指导起来“口说无凭”,学生写起来自然表达不清,出现思路混乱,条理不清,甚至前后颠倒,又或者是三言两句,写不具体等现象。

在指导这类习作时,教师可将活动过程用DV机记录下来,剪辑制作成精彩片段。通过回放,让学生回顾活动、游戏或者生活的精彩片段,从而记住重点内容;再进行快速回放,回顾活动过程,把握事情的主线。这样的观察指导,引导学生在有序、细致的观察中理清思路,从而产生积极的思维,引发具体、生动的表达。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观察,需要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长期训练,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敏感性,学会了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视而不见的内容,获取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理清习作思路的能力。

3 建立词库,提升作文品味

学生词汇贫乏、句式单调是作文中普通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言之无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将好词好句摘记下来。学生的积累本倒是内容丰富,可真正在作文时,这些好词佳句却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如何指导学生将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从而丰富作文语言,提升作文品味,是习作教学的又一问题。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随时可用、人人可用的词库、素材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将某次作文中可能用到的词语、佳句编成词库,供学生作文时选用。如指导描写春天景物习作,教师就可将描写景物的词语(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杨柳依依、争奇斗艳、色彩明丽等)、描写春天的诗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的词语(如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赏心悦目、悠然自得等)编成词库。学生在作文时,当出现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时候,就可以到词库中寻找需要的词句;在完成草稿后的修改润色环节,学生还可以在词库中寻找更恰当更优美的词句替换掉原来的比较直白平淡的词句。于是,学生的作文语言更加丰富,作文品味得到提升。

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词库、素材库。如把师生共同收集而来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分类整理,可分为风景篇、人物篇、动物篇、记事篇等,上传至QQ群空间或者公共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随时登录,上网浏览,学习借鉴。另外,师生还可以随时往素材库中添加新内容,如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关于习作交流的好网站……集众人之力,作文素材库更加丰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4 直观反馈,引导修改习作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平常的作文教学,当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习作再进行讲评时,至少总要间隔三至四天。这时,学生对本次作文的要求、自己的思路等已经很模糊了,作文已定稿,所谓“木已成舟”,修改的积极性也没了。再加上讲评时,只是对例文泛泛而读,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教师的讲评也就显得收效甚微。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及时反馈、直观反馈、指导修改的目的。

一是作中讲评。习作时,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输入电脑,教师利用主机全面调控。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教师可抽调任一学生的习作,开展针对性的讲评。学生又可根据教师的点评及时作修改。教师及时获取学生作文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及时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修改。这样的程序可在短短几分钟完成。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作后讲评。运用CAI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片段输入,不同段落、词句用不同字体显示,精彩之处用线标出。大屏幕直观呈现文字,师生共同评议、修改,修改好的文字当场显示。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文评改中,使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享受了习作成功的乐趣。

作文讲评另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利用投影和幻灯将学生习作展示出来,其他同学全方位评分。这比读要直观,又要省时,同时,对于字迹、卷面的评价也很有针对性,体现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这一要求。

(作者单位:1 南昌市石头街小学;2 江西省教育技术装备站)

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 篇5

1、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语法知识

英语学习中,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 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英语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些实物来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 比如:在学习介词under、on、in等介词的区分应用的时候, 先简单的区分下三个介词的意思, 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拿来一个足球或是其他物品, 然后让学生注意足球和桌子之间的摆放关系, 首先将足球放在桌子上, 然后问学生:“Where is the football?”学生回答:“Itis on the desk.”接着教师可以将球变换位置, 放在桌子下面, 然后问学生:“And now?”学生会回答:“It is under the desk.”然后再继续进行其他位置的练习, 当学生理解不清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演示来让学生看清这是怎么一种位置关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情景为学生模拟创设语言环境, 让枯燥的课堂气氛得到缓解, 同时提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比如:在学习“What are you going todo?”句式时,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Whatare you going to do in the coming summer holiday?”这样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出于好奇心, 会不断地询问其他学生, 实现了学习句式的目的, 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法知识。

2、联系引导学习的方法

英语的时态共有16种, 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是八大时态。初中生起初接触语法学习的时候, 要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扎实基础, 然后在学习中不断渗透和扩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师可以将几种时态集中在一起, 这样不仅能够集中教学, 还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这些时态之间的区别。比如:教师先简单地讲解三种基本时态的动词变化规律, 然后拿来篮球, 简单地做几个动作后, 对学生说:“I often play basketball.What am I doing now?”学生肯定会争着回答:“Youare playing basketball now.”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昨天也打了篮球, 那应该怎么表达, 学生会回答:“You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教师接着进行引导, 那么明天还想打篮球该怎么表达,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会回答:“You will play basketball tomorrow.”通过一个人一件事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动作, 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进行区分,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学习。

3、示范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教师为学生做好示范, 才能够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对语法进行更好地掌握。比如:英语中人称代词在作主语和作宾语的时候, 形式上是不一样的, 学生要学会正确的进行转换还能够保证句子表达的正确性, 但是很多学生分不清, 教师可以进行句子的演示:“He wants to goshopping with me.”、“Let us begin our class.”、“I likeflowers.”、“He made breakfast for her.”通过这些句子的举例, 可以让学生对主格、宾格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概念。接着通过例子, 教师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在介词后面用的都是人称的宾格形式, 而句子开始的主语用到的自然就是主格, 所以在介词后面如果要用到人称代词的时候, 就要转变形式。这样简单明了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 在应用的时候会更加注意, 减少出现语法错误, 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总结

谈新型学生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构建 篇6

所谓学生观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关注到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社会角色、发展潜能和独立个性,才有可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

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

学生是充满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的,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是一种关系,在多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其核心。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关系。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角,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更是参与者,是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或德育权威自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完整性,学生的问题、兴趣、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问题的解决、兴趣的激发、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基础的不断厚实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 所以,对学生要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的一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能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开展自我教育、 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社会角色,关注学生的社会化

“教育不能离开人类实践而存在,只有服从、 参与人类实践,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要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学生把从社会生活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 通过深讲、辩论,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的学校就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参观、考察,工厂、农场、社区都是教学的地点。如果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参观考察,学校可以建议他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困难。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若要带上孩子,学校也会积极支持, 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会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业。他们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

三、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杜绝“标签效应”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从我国教育现状和改革需要的角度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只有开发了才知道。”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发展。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常常用学习成绩这个唯一标尺来区分“好学生”、“差学生”,这很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让那些学困生从小生活在阴影里,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差生”并不是真正的差生,如果只以学习成绩看一切,对于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来说,的确太偏颇了。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等来实现,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都是对学生潜能的呵护和开发。

四、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实现“六大解放”

注重学法指导构建高效课堂 篇7

学法, 即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可以是自己总结的, 也可以是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学法指导,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怎样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常用的学法指导有: (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笔记法等。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学法:观察法、角色扮演法等。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学法:实操法、练习法等。 (4) 以探究发现为主的学法:讨论法、分析研究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等。

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呢?

1 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上课时, 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 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 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所以, 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到情绪饱满, 精力集中;抓住重点, 弄清关键;主动参与, 思考分析。在专心听讲的同时, 还要动笔做简单记录。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 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 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地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出重要内容, 在书上记有关的关键语句, 课后再去整理, 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2 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法

教师通过设置任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读书, 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开口的。但如果突然让学生停下来说说所读的内容, 或问学生记住了什么, 学生却一脸茫然。认真观察这类学生读书的过程就会发现, 他们读书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 是从头到尾泛泛而读, 结果什么也记不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在学生进行记忆活动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规定明确的任务:读什么内容?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达到什么目标?是读熟, 还是要求背诵?只有目标明确,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在给学生做学法指导时,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学习时间划分成小板块, 每一个单位时间内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当一个个小的目标完成后, 大的目标就能实现, 学生也能有成就感, 这样学习起来就有动力。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古文《礼记·四则》时, 就发现这种方法比较有效。第一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二步要求在单位时间内背诵, 很多学生提前就能背诵, 初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三步进行精讲, 这时学生的思维是被动接受阶段;第四步要求学生默写, 同桌互相批改。这样, 整个教学活动都注意调动学生的活动度、参与度、合作度, 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气氛活跃, 并没有因为古文的枯燥难懂而放弃学习。因此, 我们在进行学法指导时, 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 学生活动度。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应占课时的50%以上。

(2) 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要贯穿课堂始终。

(3) 学习合作度。合作学习丰富生动、形式多样, 并真实有效 (师生、生生、课内小组、课外小组的合作) 。

(4) 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的程度。

(5) 开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空间。

(6) 生成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

3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有活动, 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用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实践者。在口语交际求职应聘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深深地被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所打动, 特别是在模拟考官提问的环节, 如果事先没有准备, 那么学生回答问题就会要么语无伦次, 要么简单无物。在学法指导时, 笔者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然后提出要求:考官还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 做好记录上交到学习委员处;最后要求学习委员汇总并向全班公布, 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准备。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高, 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问题, 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在模拟求职应聘测试中, 效果较好。但是类似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语文口语交际中也进行过相应的训练, 效果都没有这么好。笔者认为, 这是作为将要去实习的班级, 意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因此, 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的缘故。

4 落实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 小组合作探究是常用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但是, 教师也要避免“搭便车效应”。特别是在口语训练中, 常常需要进行分组训练, 有些性格内向、不愿开口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当了旁观者和听众, 最后却坐享其成。不仅自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而且影响了小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为避免“搭便车效应”, 就要加强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在训练的每个阶段, 采取不同的分组形式, 可以2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 一般的情况是4至6人为一组。这样可以使“搭便车”现象减少, 而且通过缩小规模可以减少惰化现象, 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如需分大组进行训练, 则需落实任务, 加强评估反馈。此外, 在分组活动开始后, 教师可依次到各组倾听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5 科学记忆法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 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 学生常常苦恼很多知识记不住。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紧后松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观察这条遗忘曲线就会发现, 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 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 遗忘的数量也就会相应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 乙组不予复习, 一天后甲组记忆保持98%, 乙组记忆保持56%;一周后甲组记忆保持83%, 乙组记忆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因此, 记忆就应该先紧后松, 让学生及时复习。

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有些专业课教师将学生要记忆的内容编成了口诀, 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 而且一次记住, 长时间不忘。

方法之三是关键词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就是通过选择关键词, 作为记忆时的桥梁和线索, 把主要内容进行简化记忆的一种方法, 所以它又称简化记忆法。要想记住大量的东西, 最好的办法是设法将记忆内容简化, 减轻大脑的负担。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记忆时, 首先是找到关键词, 记忆时围绕关键词, 按一定思路将所有附加知识点串联, 便可达到完整记忆。此外, 还有联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图表法等。

实践证明, 注重学法指导是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帮助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会学,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注重学法的指导, 那么, 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就课堂中的学法指导, 结合教学实践, 帮助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会学,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 篇8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始走进品德课堂,帮助老师解决着上述的种种难题。但在课堂上,不少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后,便觉得是学生发挥各自力量之时,等着他们进行小组汇报就大功告成了。其实,如何把握好这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学生开展研究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进行具体指导,才是提高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课堂教学实践的尝试中,我发现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这一过程中,教师当好参谋,适当给予鼓励,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作具体指导,能构建高效的地理题材品德课堂。

下面,我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认一认祖国政区》为例,谈谈如何具体指导学生的研究。

研究方案设计完成后,学生就要按照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形成一定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这是开展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在研究活动阶段,要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并不排斥教师的组织指导督促。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方法技能也还欠缺,此时,教师的恰当参与和正确指导,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

教师的指导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教师做好被咨询工作

像在“认一认祖国政区”课题研究中,网络小组同学研究的是难点问题,如何记住祖国各政区的位置与形状。他们想通过网络多找些方法。这时,我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该方面的信息,告诉他们资料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以便能有效地开展活动。他们很快在网上找到了不少中国政区拼图游戏,通过比较筛选,就定下适合他们小组开展研究的网络政区拼图游戏,开展了合作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教师的恰当指导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二、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给予鼓励

作为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的双向互动来开展,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关系可以在学习中协调好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乐学的积极情绪,从而克服焦虑。在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中也应如此。教师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中面临的困难,给予帮助。

在《认一认祖国政区》这一课的研究中,梅花小组的同学在我的指导下,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让数据更具代表性,孩子们认为,爸爸妈妈都得接受调查。于是,我们印发了92张问卷给班里的孩子带回家给家长填写。我马上对他们的这种较真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天,梅花小组的同学回收了90张有效问卷。但是这么多份问卷,每张问卷都有五道题,有些题目的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怎么统计呢?这时,老师的角色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还应该有精神上的鼓励。首先,我肯定了孩子们的研究方法非常正确,采用调查问卷法来进行研究是有点繁琐,但是,调查出来的数据与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他们小组最具研究精神!然后,一步一步教孩子们如何把问卷分类,如何制作统计图,如何写好调查分析等。有了老师的鼓励与指导,孩子们的畏难情绪很快就消除,后续的研究工作便得以顺利地展开了。

三、学生自主决定交流形式,教师当好参谋

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成果还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交流的形式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具体可以是以谈话、辩论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以班队课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以展览、墙报、小报、演示文稿等方式进行成果交流……另外,由于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最终成果可以是简单的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实物、图画、音像制品甚至口头材料等。一般来说,这些工作应由学生自己去做,但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不妨为他们出出主意。如有的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不太强,协调编排组员进行汇报有点困难,有的小组很想创新,但又不知从何处着手。这时,老师就得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做好孩子的参谋。

在《认一认祖国政区》这一课的研究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过小组汇报串词的参考:指导过孩子们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创编顺口溜;为孩子们筛选过汇报展示的图片与文字资料等。此外,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共同为完成研究工作出力。如阳光小组的同学,他们打算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他们找到的记简称的好方法。一开始,组长给他们分配了任务,组员们都行动起来了,有的组员带来了卡纸,有的组员带来了彩笔,有的组员带来了图画参考书,有的组员在家长的帮助下,找来了不少资料。但是当他们面对各自带来的一大堆用具与资料时,却犯难了。不知从何做起,迟迟未能动手。于是,我先让组长分析一下组员的特点,看看字写得工整的有哪些同学,画画画得漂亮的又有哪些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又是谁。再与组员一起,根据老师规定的汇报时间与自己研究的小课题,筛选整理要展示的资料。最后再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样一来,组员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效率极高!他们只利用一天的下课时间,手抄报就基本上制作完毕了。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活动空间,尽力发挥他们的能力,又要注意教师的恰当指导,使活动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在实践中,我认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师必须先根据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实际,再通过布疑设悬、情景渲染、语言描绘等手段明确本专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这方面问题的有意注意。学生通过实际接触事实、知识与经验的碰撞、同学家长等思维的引用,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作业专题。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研究困惑,以协作者的身份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身、联系家庭、联系学校、联系他人、联系社会、联系自然,让研究性学习更有效地为地理题材类型的品德课堂服务。

注重方法指导演绎高效课堂 篇9

下面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来说明这一方法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以及取得的效果。

一、复习回顾,清晰结构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学习写人记事文章除了要了解事件还要干什么?(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板书:认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教师有长程意识,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结构去学习课文, 强化学生结构意识。同时,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空间。】

二、活用结构,明晰形象

1.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文,用笔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语句,圈画出表示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想象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旁边。

2.学生默读批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结构自学课文,但这只是一种基本的阅读策略,课堂如果止步于此,自然不能实现方法的明晰与能力的提升。我的教学还涵盖“品出什么样的人物”,寻求“品什么”的具体落实,方法是具体的,动态发展的,是在已有能力与方法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

3.指导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一:伯诺德夫人吹熄蜡烛

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的行为及语言两处感受伯诺德夫人镇定表现背后内心独特的想法,从而感悟她镇定、机智的可归贵品质。

(1)从“急忙”“轻轻”两个词语之间的联系去体会伯诺德夫人的镇定自若,机智勇敢。

(2)通过对伯诺德夫人的话语“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不同重音的指导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的镇定。

(3)小结:看,我们就这样抓住了表示人物行为、语言的关键词读着、想着,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一起读读这段话,再次感受她的机智与镇定!

另外两个人呢,用这样的方法,你会认识的更深刻!

【设计意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视野开阔,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准确。在已有学法的指导下,针对每篇课文的独特性,精准预测学生的障碍点,教师在学生感悟断点处、障碍处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深刻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品读课文时能紧扣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人物形象。并且通过学法的总结提炼,为下文和以后学习同类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设二、杰克镇定抱柴火

1.从“慢慢地”体会他的聪明,心思缜密。

2.围绕“从容抱柴火”进行同桌讨论。

抱柴火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蜡烛被端走了,还要继续抱柴火?他是怎么想的?同桌讨论。

评价:他仅仅是一个孩子,能做到这样镇定自若,不动声色,真是不简单!

请男生一起来读这一段!

小结:我们又一次通过他的行为体会到他的机智、镇定!他们两个人都想拿走蜡烛,结果却都失败了!板书:(失败)现在只剩下杰奎琳了,从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神态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总述:从以上这个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已有学法的帮助下,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真正走进了人物内心,体会到他们机智、镇定的可贵品质!可见,“结构”的运用,让课堂更高效,更具生长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高效课堂的习作指导 篇10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从认知角度看, 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 外界主、客观因素对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要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教师必须贯彻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创设一个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 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 给学生出乎意料、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在情境诱发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主动性, 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 从而在轻松、和谐、愉悦中掌握物理知识。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时, 我们出示灵敏电流计, 提问学生是否可以不用接电源而使电流计指针偏转, 学生纷纷否定。教师将电流计两接线柱用导线连接, 使条形磁铁 (如右图) 向电流计移动, 却发现电流计有微小的指针偏移, 而且磁铁移动的速度越快, 指针偏转越大, 与学生原来判断结果大相径庭的教学情境,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没有接电源电流计指针怎么会偏移呐?”的疑问自然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相对静态的课堂教学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变得动态、高效。

二、运用积极情感策略, 增强课堂教学韵味

我们应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灵活、恰当地运用积极情感策略,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 使课堂充满情致和韵味。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1.实行教学民主, 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增加对的学生感情投入, 关心学生的发展,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 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点燃思维的火花, 努力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2.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 用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与比萨斜塔的故事”, 讲“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时介绍“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发现的故事”, 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受物理规律的探求过程和应用价值。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表现的声光、色形, 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效果,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在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 我们用FLASH课件演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的过程, 以立体、直观的动画给学生鲜明的感官效果, 在降低教学梯度的同时, 增强了物理课程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三、引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领自主学生探究学习, 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 张扬自己的个性, 释放自己的潜能, 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 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在丰富课堂教学内涵中实现教学功效的提高。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现象,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们提出了:这个演示实验中, 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了功?实验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是怎样不断转化的?如何用动能定理解释这个现象?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组织自主探究学习, 将“讲堂”变成“学堂”,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探究中获得的认识,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以此激发学生自信,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灵感, 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 使他们能积极大胆地活跃于课堂。既让学生学会独立发现物理问题, 更使学生在享受发现真理奥秘的快乐中更爱学习和探究。

课堂教学是雕琢心灵的艺术, 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是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 强化教学效益观念, 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才能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师高效的“教”与学生高效的“学”的完美统一。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高中物理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教学观, 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成长需要, 通过激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碰撞, 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 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到渠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志芳.谢荣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 2011, (07) .

[2]徐进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 2011, (29) .

上一篇:客家饮食谚语下一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