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素材的积累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习作素材的积累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作文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作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农村师生的难题。为了写好作文,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作文指导课生动活泼,让学生愉快作文;还有的主张评改作文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确使作文教学大为改观,但是,静心而问,学生感到作文难,其根本原因何在?我认为就在于语言的积累贫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

一、生活中捕捉素材

生活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农村习作教学资源,为孩子提供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习作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1.体验家庭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人们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场所。童年时代,每个学生除了在学校读书、生活外,呆的时间最长的要算是家庭了。因此,平时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或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菜、一块儿干家务活,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聊天、谈心,去体会家庭的温馨快乐,去体会家庭中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观察农村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如:写写农村风光:田野风光美、乡村景观美、农家新居美、乡村民俗、民间工艺、农村新时尚等等。

二、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

1.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作文意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们要经常从图书室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与此同时开展“课前三分钟练说”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把每天发现的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坚持每天让学生读30分钟的书,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不但能使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更规范,还能把阅读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作用。

三、活动中积累素材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五彩斑斓。除了同学们每天的上课、做操外,还有每年开展的运动会、少先队主题活动、课外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庆祝“六一”活动、元旦晚会、辩论会、讲故事、做实验、演课本剧等,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再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歌咏会、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习作能力和素养。

四、勤于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增强记忆能力。这好比蜜蜂采花酿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倘若只局限在一处,所得必然枯燥,而且有限。所以,我们要勤于搜集资料,广泛积累,为我所用。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如读书看报、网络、参观展览、采访、访问等。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制作资料卡片、编辑剪报、归类粘贴等。

五、背诵累积材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理解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提醒学生复习一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广大农村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带领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去思„„让孩子们的每个细胞都参与到生活的碰撞之中,帮助他们抓住这碰撞之中闪现的火花并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兴趣和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个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的新路子,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学校习作教学的春天。

第二篇:浅谈初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作文,在语文的每次考试中都会占四十至五十分的分值。有的甚至更多。能否写好一篇作文,直接影响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可时下,初中生却普遍怕写作文,质量太差。每当老师布置作文,许多人就面对文题发呆,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头脑一片空白;有的就算勉强应付一下,可写出来的文章或内容单调,或结构凌乱,或语病过多„„这里面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究其原因,这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关系。习惯的作文教学注重“怎样写” 的写作技巧,而忽视了“写什么” 的写作源泉。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法,造成学生不懂得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写作原始材料。

没有了写作的基础条件,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嘛! 笔者以为,要让初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做到:

一、立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可以说,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学生时时要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好作的前提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古人云:“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然而即使是丰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无新内容可写,他们没能是生活的“会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必须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去领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风雪残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真情;挖掘世事变迁,物换星移的真实。引导他们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时时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积累的第一种途径就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底本的在课堂进行的师生共享的阅读。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因而,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美文佳句——优秀篇章段落,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熟读成诵,以备写作之需。

阅读积累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应该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以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一个阶段一个阅读目标,循序渐进。而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应力求广泛地阅读,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可以是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名篇名著,也可指定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流行的好作品,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略读、

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阅读方法,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遇到精彩片断,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最后,要求学生多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都要有一至几本笔记本,用来做读书笔记,充实素材库存。如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一些精彩描写片断、名言警句和观点道理等要记下积累;通过记也可加深理解其精妙之处。有时还可随手写下或多或少的读书随笔。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认识境界提高了,心中积累的名言妙语自然也多了起来。那么,在习作中便可灵活运用了。刚开始时用得不很恰当是正常的,但久了自然就通畅生动、左右逢源了,习作质量自然就逐渐提高了。

三、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四、充分利用影视、报纸、网络等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影视、报纸、网络中有许多事例、美文佳句,对于初中学生写作有用的东西„„学生平日里要把在这些资源里得到的资料好好整理,也分门别类的,或做好笔记,或剪报收藏,或写出当时的阅读心得„„这样,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写作素材啦。

当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若我们的学生平日里都能够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都能够持之以恒的话,那么他们就一定可以积累到非常多的自己在写作时所需要的各种素材啦!

第三篇: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教案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它要求于学生的是很多的。就内容方面讲,学生必得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正确的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感情;就语言形式方面讲,需得有对字、词、句、篇、语法、逻辑、修辞、百科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生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考力、良好的记忆力。因此,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语文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优秀的作文素材从何而来?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也从多方面作了一点探索,虽有老生常谈之嫌,但这确实是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作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做法:

一、作文素材来自学习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完成作业、做实验、思考问题、请教老师,学习是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提示学生只要多加思考、总结,学习生活是有米为炊的。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提醒他们:你是怎样爱上英语的?你的长跑成绩是怎样提高的?你从今天的课堂讨论中感悟到了哪一项人生哲理?你喜欢哪个老师的课,为什么?你还记得昨天语文课上发生的那个小插曲吗?课间班中闹的小笑话有意义吗?某某今天上课的精彩发言怎么样,他当时表情是什么样的?在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对身边事进行分析,定能从中领悟出许多道理。正是这领悟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作文素材,也正是这领悟使人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创作出优美的文章。总之,启发学生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小事,将这些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那就是很好的文章了。

二.作文素材从活动中寻找

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课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风民俗,像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如过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包括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亲情等。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提示学生留意寻找素材。记得去年母亲节,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给妈妈》作为节日的礼物献给妈妈。要求必须亲自去做,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同学作文写得较为生动感人,连平日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受到教育,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关心太少,而且作文上也受到启发,原来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通过这些有益训练,让他们不再对身边事熟视无睹,能做到目中有人、眼中有物。明白只要做个有心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有些写不完的题材。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又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交际中积累素材

学生除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外,还有很多时间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听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写好作文所必备的基本功,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谈话可以包括同学、朋友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谈心,还包括在街谈巷议中的议论、新闻、故事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谈话,挖掘谈话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成为可利用的素材。如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开头今天,我听说三年级班一个学生家里很困难,他们全班同学都给他捐了钱呢!由此引发出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主题。很有说服力。而这些无不是从交往见闻中得来。经过积累,提炼而成为他们写作的极好材料。因此,在交往见闻中注意锻炼自己,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将为我们的作文获得宝贵的素材。

四.从观察中寻找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往往身边有很多值得写的内容,可是却没有留意观察,而是熟视无睹,不以为意,结果在写作文时只能是拿别人写过的内容来写。一写《我的妈妈》便是我半夜发烧了,妈妈背我上医院,题材太旧、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有位女学生从小丧母,平时作文写的并不好,感到作文难得很。可是有一次她在打扫除间隙,偷回到教室做作业,当她发现老师径直向她走来时,已做好了挨批的准备,可老师却伸手拂去了她打扫除时粘在头上的蜘蛛网并用温和的语气和她说话,事后她欣然写出了《爱在弹指间》的优秀作文,并在《作文报》上发表。由于她写的是切身感受。对所定内容熟悉,感受较深,写起来就比较顺手,词也有了,句也通了。

具体到平日观察些什么,我觉得应从两方面入手:

①、观察自然。如对风、雨、阴晴、日出日落、春秋四季、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的观察,我曾布置学生观察去年冬天第一场雨,学生通过观察写出十分生动的片断。这样多记录、多积累材料,写作时才能描摹出逼真生动的景观,教师在这方面也要注意引导、点拨。

②、社会观察。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会有很多素材,都应细致观察,注意的是要对观察对象多比较,不要看到一小点就写,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不能以偏概全。当然观察训练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若能在观察的基础上随时进行记录,由只言片语到片断成章,定能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写作素材

作文材料不仅限于直接经验,有很多来自于间接经验。那就是广泛的阅读。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坚持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无论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的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而且,我们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指导。总之,多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都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人生阅历、启迪心智。平日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精美文章来阅读,如《青年文摘》、《读者》、《微型小说》、《阅读与作文》、《读者俱乐部》等书刊,在读书中体验不同人生,感悟人生哲理,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只要教师多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坚持经常训练,通过恰当点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积累习惯。就会在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作的时候这些材料就能纷纷涌来,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不愁写不出来了。

第四篇:浅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在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困惑的就是写作了,对于写作,很多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总感觉无话可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握时机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关键词:学生 积累 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值得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 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如“读书破万卷”、“蜜蜂采蜜”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法国雕塑家罗丹也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现象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往往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像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留意到这些呢?

首先,让学生多观察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生活。

教师平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我相信学生写作一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积少成多,汇成写作素材的大海。

其次,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全面,要有一定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作文内容才会具体生动。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全”和“细”结合起来,既要观察全面,又要观察细致,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观察一种动物时,不但要注重它的外貌,还要从它的爱好、生活习性等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这样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

(二)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可以使人增加知识,使人明理,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阅读还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他还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可见阅读确实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而无自己的见解,这就要靠老师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2、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等人,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还是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熟读背诵大量的优秀作品之后形成了敏锐语感的结果。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依赖于多读多背。实践也证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形成写作能力,也需多读多背,不仅仅要读课内的文章,同时也要多读课外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把生活中不同的好词句段篇储备起来,为写作随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记录,可以记录好词句段篇,也可以记录文章的结构等。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作文素材才会丰富,作文内容才会更精彩。

当然读书也像开矿一样需“沙里淘金”,而今的书籍杂志如汪洋大海,数不胜数,缺少鉴别力的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做到广而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感悟生活的好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首先,内容、题材不限。 日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学生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当然,日记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只要是学生的有感而作就行。

其次,贵在坚持。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很多学生对写日记则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使学生养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日记成为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能一一得到反映。当然通过写日记,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写作文的素材。

总之,如果没有花朵,再勤劳的蜜蜂也酿不出甘甜的蜜;如果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工程师也建不出高楼大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再优秀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所以,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有一定的写作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课外活动,也来自阅读的积累。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来,不管长短,不限体裁。经过长期的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学生作文时思维活跃了,思路也能打开了,写起文章便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 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第一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3] 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出版大学出版社,2003.5.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合川区双龙湖小学 涂和敏

[摘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积累是事物逐渐聚集;在《辞海》中,积累是聚集增多。文学家茅盾说:“积累,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著名教师王牧天说:“让学生在增加见闻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或有见必录,或有为必录,或有感必录,不拘一格的随意练笔。”就学生而言,积累就是观察事物,学习知识,感悟生活的记录,是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感觉记忆。

[关键词] 观察 生活 阅读 感悟 日记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 甚至感到头痛,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而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没有写作的“源泉”,就如同没有原料的工厂,生产不出产品一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发现,从而造成了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积累材料:

生活的积累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方可表达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兴趣,学会观察。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予以指导。

首先是观察目的的明确性, 观察对象的确定性 。学生的观察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很肤浅,不分主次。所以,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如为了写“跳绳”,我组织了一次跳绳比赛。比赛前告诉学生:观察别人跳绳前作了哪些准备,姿势如何,怎样跳的,获得名次的同学又有什么表现等。 在

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被观察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余的事物则成为背景。一般规律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则观察的对象就越突出。这些都应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

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顺序应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由近及远,从左到右;也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行移位换景的观察。观察事物,则适合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这更能有效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观察时必须有具体要求: 真实细致, 运用多种感知,以提高观察质量。确定观察点,观察面不要太大太杂,观察者尽量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如:写葡萄。用眼睛看,一串串葡萄挂满了架子;用手剥开,一颗颗晶莹剔透,像美丽的珍珠;再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中带酸的美味,如此一来,对葡萄的观察就更细致,了解也更全面,写起来也就有内容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愿意观察。从而主动地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实现三个转变: 变无心为有心,变无序为有序,变用眼为用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东西而来,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牢固”。可见,观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内容具体生动、真情实感的前提。

二 知识的积累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读书就是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高尔基在回答“你是怎样学习写作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具有一种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

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积累好词佳句,可以充实作文的内容。多读、熟读、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有效的办法。 有些人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作文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我们读文章也时常会发现文中总是有许多令人为之欢呼,为之心潮澎湃的故事。这些故事囊括古今,有震撼世界

的重大事件,有神奇奥妙的自然科学,有感天动地的神话传说, 正是有了这些知识,才使得文章或气势恢弘,或曲折婉转,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说理更透彻,寓意更深刻,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而这都来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来源于浓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阅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我们要把它视为一个关键的环节来抓,力求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既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按阅读的数量来评定。这就避免了学生读书的盲目性。我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趣味浓厚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催人泪下的战斗故事,意义深远的抒情散文。此外,还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等。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阅读的面一定要广,政治理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应有所涉猎,但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阅读积累不只是读,还要记,其形式主要有三种:

1 圈点勾画旁批眉注。

旁批眉注指把你阅读时的体会和感受,就在文章的上下或两边的空白处及时的记录下。这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这种方法可以随时依据自己对于文体材料的体会,在书中圈点出重点疑点,勾画出精彩语句,是一种即兴的做法。

2 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

摘抄是一种常用的积累方式,它是把对自己有触动的内容随手摘录下。摘抄的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自己觉得写得优美的句子,还可以是优美的词语,这样做可以做到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达到积累的目的

3 写心得体会。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写,可以从写作技巧方面谈感受,也可以从思想方面谈体会,可以是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也可以是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三.情感和写作技能的积累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文明发达、信息通讯渠道十分通畅的今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闻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思想感,那么就不怕学生写不出真话、实话、自己话。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 常“新”,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其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坚持写日记,积累素材。

把每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字数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其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爱。写日记能调整情绪,舒缓心情,记录下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了素材。

积累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的前期准备,更是写作成功的前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生活中作文素材俯首可拾,我们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到用时方可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一气呵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及其方案》。 2.叶圣陶:《和教师谈写作》。

3、莫晖 :《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4、童庆炳:《文学理论》。

上一篇:前台文员的工作描述下一篇:浅析第三方物流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