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渗透德育工作

2024-06-24

中学语文渗透德育工作(共8篇)

篇1:中学语文渗透德育工作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与认识

语文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的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目标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应种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和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材的美好种子。

一、用壮美的山河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国地大渊博,幅员辽阔,神奇壮丽的山川景色美不胜收,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描写祖国山川景色的散文、诗歌有相当的篇幅,这类文章有郦道远的《三峡》,姚鼐的《登泰山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等。咏叹祖国壮丽河山的王维《山居秋瞑》,韦应物的《西滁涧》,梅尧臣的《题破山来禅院》等。在进行此类课文教学时,教 师不仅要让国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景物描写之外的更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对祖国的锦秀山川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如郦道元的《三峡》是历来为世人称道的山水名篇,他笔下的三峡具有自然之美是令人神往的。在教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峡的自然美,通过播放有关的三峡风光的图片,录相,先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的景点,三峡的文化,三峡的传说,三峡的诗歌,三峡的特产,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古人笔下的三峡与自己看到“三峡”的不同。

2、感悟三峡的智慧之美,课前同学四人一组,共同组成“三峡工程记者采访团”上网漫游三峡工程,感受人类在改造自己的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智慧与训巩才能。把访问、调查的结果按主题写成短文,共同感受三峡工程所焕发出来的人类智慧之美。

3、畅想三峡的想像之美,以“我心中的未来三峡”为话题,充分发挥想像,把自己的想像的三峡用语言描述出来,通上述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高尚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盼具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 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灭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委婉„„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所在,使学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里共鸣,如此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如读《沁园春·长沙》,我们应让学生领略湘江秋色,读《海燕》,我们应让学欣赏海燕搏击风浪的雄姿,读《荷塘月色》应学生体味清幽静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谥的荷花,学生长期在这种艺术的氛围是熏陶,其情感怎能会不变得丰富而高雅。

再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景》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西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救国之情、《一面》中的战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报国之情„„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我们应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泌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铸就学生良好品质 中华民族拥有几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位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传统的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美德相融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在21世纪发扬光大,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学语文课本中几百篇文章,大多蕴含着传统养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如魏巍《谁是我最可爱的人》,一篇歌颂中国志愿军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不但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更要用这种感情来净化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这篇文章中,志愿军杀敌场面的惨壮,救人时的舍己,及思想境界之高,我们将如何学习呢?面对国耻家恨时,你是否也会为祖国挺身而出尼?面对外国列强的挑衅,身为华夏子孙的你,将怎样尽自己的力量呢?不失时机提一些激发情绪的问题,诱发学生美好情感。

《苏州园林》,也是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灿,历史上曾有光辉的篇章。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列强的入侵,祖国失了应有的光华,许多学生对此悲观失望,将希望寄托于出国留学、去发达的城市,这种索洋媚外贪图安逸的思想当然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祖国的繁荣富强。学习《苏州园林》,我让学生自己积累全国各名胜古迹照片,在展览 的时候,让学生在旁侧注批,写下感受。学生在参观各地风光之后,对祖国大好河山,中华悠久文化历史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的进行爱国教育。

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除立足教材外,还应向学生大力推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此作品不仅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滋润、陶冶他们的心灵,更能让学生吸引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感情投入的时机,例如,我在教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对海伦无比崇敬的情感,为整堂课创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围。再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对海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莎利老师的奉献的感悟便水到集成地深入到心田。

篇2:中学语文渗透德育工作

巨鹿实验中学 师丽芳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不仅语文,其他学科更是如此。于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出现了,人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德育,那么,单靠几节班会课和德育课,就能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班会课和德育课一个是太少,再有就是目的太明确,让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在尹主任的主持下,开始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课题。

在这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做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尝试德育渗透,我的感受是渗透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讨论指正。

一、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这几方面来渗透德育:

1、走近作者,感其胸怀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些文章的作者仿佛就是整篇文章的抒情主人公,学生读过之后,感受颇深,再对作者生平和其他文章了解之后,感悟就更深刻了。在讲《梅岭三章》是,学生对诗中的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信胜利终会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感受,再通过我们对陈毅同志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文后《赣南游击队歌》的诵读,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对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进行赏读,并请有的同学讲陶渊明的故事,同学们自然的就感受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诠释主题,有所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诠释文章主题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主题的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体验,不应照搬教参。只有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心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才能使文章的学习不 流于表面,而能真正的触及灵魂,起到“传道”的作用。在讲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们理解了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我趁机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像皇帝的新装?”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有的说,假冒伪劣产品像皇帝的新装;也有的学生说,考试作弊像皇帝的新装;还有的学生说,抄袭作业像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把皇帝的新装和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事 联系起来,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 原来也在自欺欺人,羞愧的低下头。不用说不用吵,这节课后,互相抄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是啊,谁也不愿做愚蠢的“皇帝”。

3、把握形象,树立榜样 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保尔 柯察金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很多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光辉形象的作用自不必说,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上,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帮学生树立榜样的过程。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与担当,在香雪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山村女孩的纯真和她对知识的渴求。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使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许多文章或单元讲完后,我都是在这个环节渗透德育,升华情感的。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亲情,我在这单元设计一系列拓展延伸。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拓展延伸是这样的: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同学们有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故事的,有背诵《游子吟》的,有展示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同学唱起了阎维文的《母亲》和满文军的《懂你》。在这单元结束后,我设计的拓展延伸是这样的: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谢。许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写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都习以为常,认为他们就该这样,甚至觉得他们唠叨,在这些拓展活动中,我读懂了父母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感受到了浓浓爱意,我要好好享受并珍惜这份爱,并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父母。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选材上要求积极向上,内容健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美好的事,并对此有所感悟。其次,在拟题上正面导向。作文“我在——中获得快乐“,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种对自己思维的梳理胜过老师的千万句说教;有写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她的感受很独特,她是一个内向的人,自己在一次 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感悟出,遇到困难要敢于向别人求助,因为这样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感受竟使她开朗起来。第三在点评中情感激励。几句能深化学生作文主题,富含哲理的评语,让学生触摸到老师的正面情感引导,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语文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决定着学生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课外阅读质量高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强,感情丰富,做人处事更成熟,生活态度更积极乐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环节做的:

1、推荐

除了推荐新课标必读的文学作品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推荐一些自己熟悉的健康向上的作品。建议学生读一些美文和短篇小说,这些短小精美的文字,常常能够瞬间打动人心。

2、方法指导

在阅读散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神“,即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往往蕴含哲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快速阅读,身临其境,化身为喜欢的某个人物,从这个人物身上汲取正面的力量。就像大家都十分喜欢的哈利波特身上就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品质。有些好的东西不妨多读几遍,每一遍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3、交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读到好的文章时,特别希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书交流,在全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每读一本就交流一次,针对几篇学生公认的好文章大家各抒己见,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很有几个学生的感悟很有见地。

篇3: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 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德育教育会直接告诉你是、非、丑、美、善, 而语文教学不同于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 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 去体会是、非、丑、美、善, 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 这种影响是长久的, 能伴随人的一生, 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语文教学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 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说,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形象生动, 富有变化, 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体现, 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几年前, 我县的乔阳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 一个名叫杨胜勇的初三中学生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同班同学。杨胜勇家在大山深处,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是个典型的留守学生。平时同学们觉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易怒, 很少与他来往。听说案发前, 是同班的一个同学与学校周边的几个哥们, 每个星期都要求他要按时上交保护费。父母不在身边, 受到同学的欺负, 又没有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 以致杨胜勇心理失调, 做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可以说杨胜勇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事件, 它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现阶段的社会状况是, 学校和家长都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 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

在新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危害越来越明显。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压诈骗成为社会的公害。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教育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深刻、沉重的变迁。德育教育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却做得很虚的空话。新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不可阻挡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 考试制度没有变化, 教师的绩效工资与成绩挂钩, 德育教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 要切实落实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这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

二、学校要加大力度重视德育教育

1.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系统, 健全制度, 明确管理责任

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应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 明确管理职责。由校长、德育教育主任和团支部书记、班主任组成德育教育领导组, 校长负责抓, 德育教育主任和团支部书记亲自抓, 班主任具体抓, 学校人人都是德育教育工作者。从校长到班级, 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和沟通各处、室的横向联系, 使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 指挥灵活, 步调一致, 信息畅通,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管理的效能, 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

2.转变教师观念, 加强师德修养, 全面育人

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法纪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 突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的德育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 结合法定节日、重要人物事迹、新近重大事件等,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 技能成就人生”的观念, 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忠诚教育事业, 加强师德修养;摆正德育教育的首要位置, 以人为本, 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学校无闲时, 时时皆育人;学校无闲人, 人人皆育人。将《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规章制度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中, 要做到常抓不懈, 力争抓出成效。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 成绩优异, 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手段。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注重德育渗透, 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事小蕴深, 词约意丰, 聚光到一点“泪眼”看“背影”, 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渗透纸背, 直指人性人心, 显示出《背影》感情的真挚清幽, 捕捉了生活中最美的形象。同时写出了对父爱的突然感悟, 从而启迪学生更深入感受到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 我爱我家, 我爱家人, 增进一种普遍需要的良知, 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 格调高雅, 语言凝重, 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 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读来脍炙人口, 学生学习本文也能获益匪浅。在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文中讲树是如何来装点小屋, 使学生领悟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人点缀了自然, 自然也给予人绿色的富于活力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平相处, 就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有利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向善、爱美、求真的积极心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教学《行道树》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 献出浓阴, 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 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 它象征了什么呢? 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使学生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 我们都应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 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点缀美好的社会, 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至于课外,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雷锋精神的内涵, 动员和组织学生在新时期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倡导学生每人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 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确立正确、鲜明、集中的主题, 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的每一次作文、周记, 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 它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助于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例如, 我在布置学生写《我游览了……》一文时, 要求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 深入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 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写《情系玉树》一文时, 让学生知道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伸出援助之手, 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写《能经风雨, 方见彩虹》一文时, 让学生知道做人要靠志气, 有理想。志气可以使人忍受磨难, 乐观向上, 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艰难的事, 只要有雄心壮志, 不懈努力, 就能够成功。反之, 若一个人胸无大志, 就是再简单的事也不尽如人意。写《我的母亲》一文时, 让学生理解母亲, 体会到母爱的神圣, 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又如在写《初三的我》一文时, 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这是人生的分水领, 是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斗志, 但个别学生却悲观、消沉, 认为自己基础差, 从而失去信心, 有的还保持着一种无所谓的状态。针对这些情况, 我对于好的进行表扬, 对于差的私下进行交谈, 并用实例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让学生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

总之,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受到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杨春茂, 佟学.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C].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篇4: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情感

一、通过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词句来进行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语言文字是学生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又是思想交流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准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其次要寻求与语言文字最佳契合点,如对一些重点的词语或者是能够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句子,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推敲,从推敲文字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学《过秦论》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听读、朗读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反复的斟酌课文的词句,感受文章的语言力量,体会文章的论述严谨与周密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知识、探求道理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去诵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形式,让他们自发地去读、去想、去思考、去说、去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展感情活动

学生的感情因素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形式,还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因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一种统贯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这种基调,根据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规定教学的情感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个时候的课堂氛围也应该是澎湃激昂且积极向上的。与之相反的是,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描写史铁生先生的双腿瘫痪,作者不理解母爱的深厚表现出了任性行为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深沉痛心的,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调,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隐含着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德,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德育理念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我們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者是课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目录,组织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阅读写一些读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接受一些健康的理念和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百部影片”或者是“综艺大观”等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看一些新闻,然后再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社会信息及历史文化,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心灵的作用。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去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最佩服的同学或者老师,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个人有哪些优点,并通过对比分析认真反省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把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编织成自己的语言写入到作文当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逐渐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

加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洗礼的同时,也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阮美玲.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试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8).

[2]吴攀清.浅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读写算:教研版,2012(19).

[3]林燕君.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实施[J].文教资料,2006(5).

篇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作者] 光秀莲

[内容]

德育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古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篇6: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一、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开展感情活动

学生的感情因素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形式,还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因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一种统贯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这种基调,根据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规定教学的情感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个时候的课堂氛围也应该是澎湃激昂且积极向上的。

与之相反的是,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描写史铁生先生的双腿瘫痪,作者不理解母爱的深厚表现出了任性行为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深沉痛心的,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调,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隐含着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德,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德育理念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者是课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目录,组织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阅读写一些读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接受一些健康的理念和教育。

此外,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百部影片”或者是“综艺大观”等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看一些新闻,然后再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社会信息及历史文化,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心灵的作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去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最佩服的同学或者老师,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个人有哪些优点,并通过对比分析认真反省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把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编织成自己的语言写入到作文当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逐渐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加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洗礼的同时,也接受德育的熏陶。

篇7:中学语文渗透德育工作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一再呼吁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立足点,采用合理的方法,促成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二、德育渗透立足点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三、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

1、《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

2、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篇8:中学语文教学莫忘德育渗透

一.利用经典篇章熏陶学生情感走向

情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亲情、友情及爱情, 这些都是人类美好而神圣的情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苗苗, 享受到来自家族几代人的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不懂得付出, 不懂感恩, 不懂回报, 对祖国更是这一概念非常淡漠。

1、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 它以典型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例如舍身报国的文天祥, 以身殉国的史可法, 威武不屈的左光斗, 大义凛然的谭嗣同, 视死如归的林觉民, 不畏强暴、气概非凡的荆轲, 当仁不让、勇于自荐的毛遂, 还有鲁迅笔下的爱国女青年刘和珍等。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经典, 优美的语言引领着学生进入一种忘我的超凡脱俗的境界, 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 能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至于赞美家乡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诗词歌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2、引导学生重亲情友情、正确对待爱情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 结合学生自身实际, 动之以情, 然后晓之以理。记得笔者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对那伟大的母爱, 对儿子的忏悔与无奈, 以动情的朗读和感人肺腑的一段视频来给学生以最真的诠释, 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感同身受, 体会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 《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 又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 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 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 自然会变得格外珍惜并懂得感恩了。

至于爱情, 因为中学生正处于由孩子到成人的过渡阶段, 对爱情似懂非懂, 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 致使现在早恋的中学生不在少数, 有些甚至因为早恋触犯刑法。教师在处理涉及到这方面的课文时, 不应回避, 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以优美深沉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才是诚挚而坚贞的爱情, 清醒的理性思考和丰富的社会内涵令人回味无穷;《边城》描写了纯洁美丽的湘西姑娘翠翠的爱情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描写了京师名妓杜十娘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长亭送别》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这类作品的教学,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比较、判断、选择, 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爱情观。

二.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加强学生美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定位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主要地位。”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通过优美的艺术形象来赞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同时也借助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批判人世间、生活中一些丑恶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语文教材如同一部百科全书, 内容涉及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人文精神领域, 可谓包罗万象。有追求和探索真理的, 有热爱和捍卫国家的, 有反抗黑暗不畏强暴的, 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 有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 有吃苦耐劳艰辛奋斗的, 有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的。可以说, 语文教材中充满着无数供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语文教师要诱导学生去认识评价, 使之产生仰慕之情, 让他们的灵魂飞出小小的课堂, 超越时空, 同那些古圣先贤, 人类精英进行心灵交流, 达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心理效应。

在教学中, 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激励学生如何对待学习。《生命的支柱》中患高位截瘫的张海迪, 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 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生活和人生, 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幸福观教育的好典型。中外闻名遐迩的鲁迅一直是学生崇拜的偶像, 教师可以紧紧抓住鲁迅弃医从文这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

与此同时, 教材中也提供了许多反面事例, 诸如卖国求荣的、见利忘义的、损人利己的、穷奢极欲的、嫉贤妒能的、苟且偷生的, 不一而足。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 《雷雨》中的周朴园,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谦, 《窦娥冤》中的张驴儿父子, 等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面教材, 引导学生对假丑恶进行认识, 激起学生的憎恶和唾弃, 使之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引以为戒。

运用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可以大力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过程中产生审美的愉悦, 在这种愉悦中主动接受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 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以作品中语言描述的形象为轮廓且带有自己经验色彩的新形象, 再现丑与美, 并且在美的体验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道德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定不要忽视“丑”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否定和对比, 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憎恶丑恶的事物, 向往真善美, 进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很多,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 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以取得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语文课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入手, 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于优秀的现代作品, 根据不同的体裁进行不同的设计。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运用范文朗读感染法, 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精彩的小说片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来感知。在文言文教学中, 注意批判地吸纳古代文化遗产。不仅要抓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而且引导学生批判其思想精华, 对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 拿来古为今用。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有口皆碑的名言警句, 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而对一些有消极影响的内容, 如苏轼在《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超脱世俗的清高思想, 都要注意批判吸收。

总之, 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诵读、涵咏、品味, 让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透射学生的心扉, 在其心灵深处引起审美的颤动, 在审美的愉悦中吸收作品中的精神营养。这要求教师在对作品意境、人物进行分析时, 要少作抽象的、概括的、理性的叙述, 多做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描绘。要舍得投入感情, 要表现出敬所当敬、恨所当恨、爱所当爱、憎所当憎的强烈情绪, 用以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柳斌, 《奉贤教育》增刊, 996年8月。

上一篇:预拌砂浆施工工法下一篇:企业清真食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