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2022-04-22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它是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因此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篇1: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有效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中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调查;分析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很多地方的中学语文教育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调查了本地区的中学解读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发现目前国内的语文教育出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有效削弱了应试教育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将德育、审美等教育目标融入语文课文的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无论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目的还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还处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尝试还处在试验阶段,一些传统教学带来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还有一些新尝试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调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成绩提升速度缓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降低,主动性不高。由于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教学方法不是恰当,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对语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学生自身的问题是一个方面,但是更多的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选择不当。一个教师的人格亮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升的主要因素,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却恰恰缺乏这一点,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情绪的提升。缺少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更加细致的指导,其实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关的指导,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缺少的是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但实际上对于学生缺少分类指导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的提升,本身他们对于语文教学就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情绪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一些教师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指导意识更强,对于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指导的机会和时间都不是很多。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相当落后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不然就是按照教材提供的教师用书进行教学,要不然就是针对中高考的要点进行复习。针对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很多教师都没有更多的兴趣和精力,很少应用这些教学方法。目前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开学之前到书店买一本教参,教师的教学思路就尽收眼底。教师课堂上讲什么内容、提什么问题,学生都一清二楚。这种教学很难实现最终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课程需要训练的能力。由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需要融入很多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需要突出自己的作用,因为中学语文课文都是一些具有思想品德、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很多很多的德育、美育教育目标没有在你中学语文课堂上实现,还只停留在教研活动的研讨之中,没有更多的实际应用。

三、措施和建议

(一)要做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

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他们对于教师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孩子们的心理上、思想上的导师,更要做孩子们心中的好朋友,这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感情投资。只有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才能在自己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中出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找教师咨询,教师也才能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的疙瘩,促使他们释放心中的问题,将主要精神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这里需要教师特别关注成绩两极的学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能一味批评教育,需要有正面的引导,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一味纵容,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看待语文学习方面的优势。

(二)拓展语文教育的学习氛围

烘托课堂氛围,保证语感能力提升空间。中学语文课堂需要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空间,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兴趣,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自觉地阅读,从而实现阅读语感的提升。由于这种语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训练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其能力的提升。拓展阅读环境,实现氛围营造对学生语感能力的正面影响。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在进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拓展对学生阅读氛围的营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可以引入一些文章,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相关的语感能力。

(三)提升德育、美育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现

德育、美育嫁接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一定口号化倾向。现在关于德育、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性论文很多,笔者简单搜索了一下竟然有3697篇相关性的论文,这样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相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一种口号式的研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都是对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德育、美育在很多研究中分析的不是很透彻,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措施不是很实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避重就轻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语文教学有效引入德育、美育。需要进一步降低这种实践过程中的避重就轻的融合方式,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将探讨的问题设置在实践环节,如何实现德育、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中学语文教学延伸的审美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走好、走稳。

四、结语

由于现在中学阶段的教育还是受到中高考的影响,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现代的教学手段很难应用,除了本身汉字、语法、阅读、写作能力提升之外的德育、美育目标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很难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素质教育目标进一步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占山.以课本为支点,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D].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2014,07:95-99.

[2].蒋文飞,杨欢耸,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张家口市怀安县教师进修学校[A].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年会,2013,01:145-146.

作者:孙晓芳

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篇2: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和方法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它是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因此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于此可以看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长期以来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其实质是生本、师生的对话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

2.与作者对话

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

3.与编者对话

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

二、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时尤为重要。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自主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应当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尊重学生想法,挖掘其闪光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三、积极倡导研究性阅读学习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研究讨论,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记忆答案”这一模式被推翻,研究性阅读就是要教师放下“统领”的角色定位,还学生以自由热烈的课堂环境。

事实证明,这是可取的,毕竟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又近了一步。很多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变为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学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和同龄人的不同的思想,每一种都是鲜活的。但是这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带给了我们困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开始由最初的热烈的研究性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空余形式。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灵活的多,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因地制宜”显然不是句空话。对于没有任何语文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何以谈及自主、研究。另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下,中学生身上的浮华现象越来越严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看似是一句合理的口号,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是多少呢?作为一个既经历过传统教学又体验过课改教学的学生来说,我亲身经历过这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自主”,要么变成“不得要领”,要么就变成“自由时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贯彻,但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绩,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有作为“主体”的基础和资本,即具备充分的“前理解”。

四、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于此可以看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其中,教授法必须以学习法为根据,否则就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能让学生参与进去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方法真正的为学生而服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而定,其次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教师教授情况以及学生接收能力的因素的教学方法,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完成教师教授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作者:王志娟

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篇3:

城郊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分析城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可知,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语文教学内容狭窄,语文教学环境封闭,语文训练形式僵化,语文教学技术手段单一等。本文提出要针对城郊中学学生特点施教,开发城郊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学生中营造平等的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希望能改善城郊语文教学的现状,达到真正“教学相长”的目标。

【关键词】城郊中学 语文 教学 调查

城郊中学是介于城区中学与农村中学中间的中学,它们一般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带,是我国完全中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本人来自蔡甸区汉阳一中,这是一所城郊中学,我在此从事语文教学达七年以上,亲自感受过城郊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还有许多我的同学、老师在城郊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在平时交流活动中亦为我提供了一些本地区语文教学的概况。

可以说城郊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处于一种半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城郊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城郊中学语文教学又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城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针对城郊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作了重点调查,调查涉及教师的数量、教师的质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关注、语文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

1.调查与统计

2.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读到中学,语文学习己经学习了至少六年,城郊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呢?从总体来说,学习兴趣还是较高的,这是因为首先语文一直是主课,学生、家长、教师都重视,其次,语文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好语文对社会交往是有益的。但是,城郊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是:教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教师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太少,语文实践活动机会极少,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一路讲来,架空分析,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从表3所示对城郊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看出,有60%多一点的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其中20%的学生表示对语文有强烈兴趣,约25%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点兴趣,约有25%的学生对学习语文完全无兴趣。这种表示与语文学业成绩高度相关,60%有兴趣的学生是语文考试成绩一般多在70分以上的,25%有一点兴趣的学生考试成绩是在及格上下的,25%无兴趣的学生是考试成绩多在及格以下的,可见,提高学习成绩对激励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除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教师的“包办式”教学,只能逐渐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有约10%的学生其它学业成绩突出,有的还是参加奥数的学生,数学成绩优异,有的是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学生,英语成绩显著,这不能不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去寻找原因。

(2)城郊中学教学模式僵硬

当前城郊中学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极为严重。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在此一统天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或记,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的,体现在:

①语文教学内容狭窄

从表1可看出,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教科教辅的教学内容占了78%,语文课本成了相对封闭的系统,学生除了读课本外便很少接触其他文字材料,教师除了教课本外也极少补充新的信息,学生只能在练习册上练拳脚,教师总是在繁琐分析上显能耐。这样做,使得学生孤陋寡闻,语言运用能力严重萎缩。

传统的“多读”“多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种教本,都是有它的局限性的,除了编者的局限性外,还有时代的局限性,惟有开放,或可弥补。就学科而言,文科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生的课本,都可以作为语文的补充教材,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例、鲜活的景物、鲜活的哲理,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其中的章章节节,也应视为此类文章的典范。魏书生先生就曾选取数学课本上的片断作为语文教材,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就语文课本而言,教师可根据不同选文的实际,作纵向的或者横向的拓宽。如教宋镰的《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补充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篇章,让学生加深对“赠序”这一陌生文体的印象。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可以补充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文章,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当然,纵向、横向的拓展,完全可以灵活运用。如教杜牧的《阿房宫赋》,既可以补充介绍《史记》中有关阿房宫的记载,让学生体会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与史传文学不同的特点;又可以列举有关唐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史实,让学生悟出这类文章借古讽今的特色。

②语文教学环境封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从表2调查的情况看,语文教学环境大多是封闭式的。大多数城郊中学只有周末才打开校门“放风”,学生的见识不及城市中学学生的见识。他们出游的机会少,一学年甚至几学年没出去旅游的占大多数。而相比较农村中学学生,城郊中学学生又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感悟大自然的机会少。魏书生先生在以前额外工作不多的时候,曾确定每周带学生到郊外游玩一次,后来工作多了,也力争每学期领学生去几次,到冰封的大河上跑接力,打雪仗;到白茫茫的大雪下去寻找生命的踪迹;采集标本,摸鱼捉虫……学生观察了自然,陶冶了情操,增强了毅力,获得了灵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德育教育基地以及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风景名胜等等,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

③语文教学训练形式僵化

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教育思想的共同点是主张一切教学活动皆从学生出发。从城郊中学语文教学训练情况看,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作文,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

④语文教学技术手段单一

在调查的蔡甸区汉阳一中、三中和五中城郊中学,多媒体教室的配置率还不到30%,有的中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只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有的没有专门的机房管理员,汉阳一中每间教室都装备了多媒体,但大部分语文教师还不会或不习惯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经常出故障,更不用说开辟学生网上阅读的空间。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针对城郊中学学生特点施教

城郊中学学生的来源多元化,既有城镇学生也有农村学生,既有本市学生也有外市学生,既有家庭条件好的也有家庭条件差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城郊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争取做个研究型的教师。

1.开发具有城郊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因此,城郊中学教师应该有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突破狭隘的“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目前城郊中学在财力、人力上投入校本课程较少,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科研的支持和奖励制度也还未建立。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懂怎样备课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如何出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组织师生开发具有城郊特色的校本课程。

2.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平等关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无数事实证明,语文课不能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必须在言语交往中学言语交往,在言语活动中学会言语活动。在班级和小组里,学生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而不是被群体排斥,所拒绝。他们在群体内部的交往与合作中感受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心理满足,从而通过交往与合作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教师、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学生间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平等对话,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也成为新课程语文教学之核。一般有三个环节:诱发联想、探究发现、主动发展。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把主动发展作为一个积极追求的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一对对话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如上《项链》一文,师生通过热烈的对话,探讨“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可怜?可歌?可恶?可信?爱慕虚荣……联系课文陈述理由,无不富有创造性。文学人物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不同阅历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其责任在于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设法让学生置身其中,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会,获取独特的感受。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里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区别,都是课文的探讨者。也不存在教与被教,而是民主的对话双方。这样的对话机制,引出话题,让学生在直接的思想交锋中磨砺智慧。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又应该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机制。当然,这需要教师本身有抛开任何教参的勇气和能较准确把握课文的理解力,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做好学生的“学友”。

3.加强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

沟通家庭与社会,营造大语文教育的氛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不仅存在于物理实存空间,而且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应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其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如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是:一、名作欣赏,陶冶情操;二、采访报道,激励鞭策;三、演讲辩论,提高认识;四、参观实践、接受教育;五、动手创作,培养品德。通过各种活动,将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融合在一起。最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城郊中学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办越多。如绿音文学社、诗词楹联学会等,举不胜举。由于学校领导的支持,许多文学社团越办越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与提升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外、校外语文活动给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汉阳一中。

作者:曹江林

上一篇: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