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2024-06-25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通用10篇)

篇1:《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微,轻,新,笋,探,暖,麦,蚕”;掌握“斤字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微微、新衣、竹笋、蚕豆、探出头”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

【能力目标】能用“那么……那么……”仿写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能根据问题学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尝试仿写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喜爱春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

三、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放《小燕子》曲子。刚才唱了小燕子的歌,你知道燕子是什么时候飞回来吗?

2、燕子飞回来,我们知道春天到了,还有哪些景象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板书课题:春天在哪里

4、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师: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找找吧。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这首共有几个小节?春天在哪些地方?

2、学生带着以上问题,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汇报,师相机板书: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

过渡: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春天呢?

二、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引学第一小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想想春天的枝头美在哪?请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指句读第二句,比较句子: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这两句,哪句要好,为什么?

4)春天的枝头上还会有什么?

5)引读:春天的枝头美极了,柳条--

6)小结:这节诗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出了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让我们用一问一答的文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节的?

2、总结学法(课件出示:读--画--议--品)

3、按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二至四小节。

4、汇报

三、课中操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指着板书)知道春天在树头上,在草原,在竹林,在田野。春天除了在这些地方外还会在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看看吧。课件:春天的气息

2、美丽的春天无处不在,你找到了吗?出示课件: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指名说。再以小组一起填写。

3、春天给人以美,春天给大地生机,你知道哪些有关春的词?课件出示春词。春的词很多,诗和曲也有不少,你知道哪些呢?指名说。

4、让我们来做春天的使者,把春的气息带进教室,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我们不仅在诗中找到春天,而且在生活中也找到春天,春天真美呀。你们喜爱春天吗?用你喜欢的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课件出示:画春、唱春、写春、诵春。

板书设计:

枝头 柳摆桃红

草地 草青

春天在哪里

竹林 竹笋探头

田野 麦青菜花黄 蚕豆花香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2:《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找春天”的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知识,多角度欣赏、体验春天的美丽,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2、知道礼貌是春风,友爱是阳光,生活中也有春天;学习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走到郊外,用眼睛寻找自然界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生活,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春天。

2、用乐曲歌唱春天,在大自然中与春天亲密接触,在生活中留住春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在充满生机的大好春色中,学生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从而去感受自然的美和人与人之间春天般的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讲究礼貌、相互关爱的快乐。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多角度欣赏、体验自然界春天的美丽,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活动过程:

一、感受自然界春天的美丽

活动一:欣赏歌曲设疑入题

1、师扮演小燕子边唱“小燕子”歌曲边做动作。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呀?你们知道我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2、学生交流。

3、是啊!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可是春天到底在那里呢?(板书: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到下面的录像里去找一找吧。

活动二:观看媒体寻找春天

1、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能告诉大家春天在哪里呀?(师把桃花发到谁手里就由谁讲)

活动三: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1、其实,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老师让你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去找了春天,你们也一定找到春天了吧?说给大家听听吧!(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月---日,柳枝长出了新芽。)

2、学生交流和展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

活动四:小组合作改编歌曲

1、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让人心旷神怡,来!我们为她编首歌吧。

2、出示: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 )呀,这里有,还有那()。

3、学生分组商量,根据自己看到的春天情景填词后交流。

4、师生一起唱自编的歌曲。

(师:小朋友们编得好极了,把春天的美丽,春天勃勃的生机表达得淋漓尽致,太让我激动了,我真想唱一首歌啊!出示:《春天在哪里》歌曲,会唱吗?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二、赞美自然界美丽的春天

活动一: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我们找了半天的春天,小朋友们,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呀?

2、让学生讨论总结。

活动二:实践操作赞美春天

1、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2、小结:春天是个如诗如画的季节,春天是个万物苏醒的季节,春天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春天让我们精神焕发,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跟着燕子姐姐再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结束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懂得礼貌是春风,友爱是阳光,生活中也有春天;学习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活动过程:

一、回顾自然界春天的美丽

1、上一节课小朋友从各自的眼睛里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编了一首歌,现在请小朋友再一次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来唱一唱自己编的歌吧。

2、学生唱自编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感受生活中春天的温暖

活动一:观看录像寻找生活中的春天

1、春天来了,大地一片桃红柳绿,小动物们也纷纷出来感受着美好的春天,因为春天给大家带来了温暖。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与人交往中也有春天,这个春天会让人更加温暖。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的一段录像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春天,你们仔细看,找一找录像里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教师示范交流录像中的春天,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是呀,桃红柳绿是春天,礼貌友爱也是春天。老师要送你一句话:礼貌是春天,友谊是阳光,春天就在我们生活中。

活动二:判断辨别巩固认识

1、出示学生之间相处的事例。

2、学生进行判断,并用表演的形式演一演。

3、拓展:学生表演自己生活中曾有的文明相处、互相帮助的事例。

三、留住生活中美好的春天

活动一: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小朋友想把这美丽、温暖的春天留住吗?那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一下碰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出示:见面要说(“你好”);分别要说(“再见”);别人有难(多帮助);受人帮助(要谢谢);无意伤人说(“对不起”);宽容他人说(“没关系”);尊重他人常说(“请”)]

2、小组讨论并交流。

3、齐读板书。

活动二:体验感悟加深认识

1、生活中的这个春天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快乐。来,快让我们画画这朵春天里最美的花。

2、学生描画,画出心中最美丽的花朵。

3、把花朵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或最好的朋友,说出送花原因并会使用礼貌用语。

活动三:学唱歌曲感悟提升

1、自然界的春天是美丽,但这美丽的情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只有生活中的春天才会永远让人温暖,今后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那么春天就会留在这里。

2、表演唱《春天在这里》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也有春天,春天就在我们中间。老师相信大家在找到春天的同时,更会找到生活的快乐。

篇3:《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赚钱!

师:有钱就能生活得很好吗?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千万富翁还活得不快乐呢?为什么明星大腕还选择自杀呢?我觉得, 钱不能成为人生的追求。

生:人活着, 是为了学习。

师:学习怎么可以成为人生的目标呢?那还不学成书呆子了。

生:为了找个好工作。

师:什么工作是好工作呀?

生:挣钱多的。

师:唉, 又说回钱上来了。看来, 同学们还没有思考过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老师给大家一个答案, 保准让你满意: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 (板书:幸福) 你们说的学习、找好工作、多赚钱, 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但是, 幸福的含义不只是学习、工作和赚钱。请大家欣赏一首题为《泥土》的短诗:“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你们说, 珍珠和泥土, 谁更幸福?

生:诗中说珍珠经常痛苦, 可是泥土被人踩成了道路, 它怎么会幸福呢?

师:光芒四射的珍珠, 总要显示自己;显示不成, 它就痛苦。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艺术节的时候, 班级里要选一个同学去参加歌唱比赛。这个同学一直都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听的, 所以, 她认定老师一定会让她参加比赛, 于是, 这个同学激动得满脸通红, 心怦怦直跳。结果, 老师却说出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这个同学立刻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都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珍珠而造成的痛苦。如果她把自己当成泥土, 为别人铺一条回家的路, 或者上学的路, 谁都不会把她忘记。你们有没有想过, 没有泥土的世界, 会是怎样的呢?

生:没有泥土, 就没有我们住的房子;没有泥土, 就没有花草树木。我们脚下的大地, 就是泥土呀!

师:泥土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贝呀!没有珍珠, 人类一样可以活着, 但是没有泥土, 人类就不能生存了。这么宝贵的泥土, 它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被埋没的痛苦, 它该多么幸福啊。

读书信, 议奉献

师:《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他写这封信时, 已经87岁了。当时的他, 连写字都困难, 但他还是饱含真情地写下了对家乡孩子的期望。这位大作家就是巴金, 他1904年出生, 2005年去世, 活了102岁。你们知道巴金为什么这么长寿吗?

生:不知道。

师:我觉得, 这与巴金老人“愿化泥土”的精神有关。年少的巴金, 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他的爷爷和父亲, 都是清朝的高官。但渐渐长大的巴金, 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家庭, 因为他认识到, 富人的钱, 都是靠剥削穷人得来的。所以, 巴金就离开了自己的家, 留学法国。30岁左右,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家》、《春》、《秋》, 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大家庭的黑暗, 为老百姓说话, 为民族的未来焦虑。一个抛弃了荣华富贵, 把自己融入泥土的人,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苦难的折磨, 在人生暮年的时候, 会对家乡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师: (朗读课文后) 巴金在这封信的最后说:“希望在你们身上”, 你们知道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什么吗?

生:希望我们能“好好地学习”。

师:你是从结尾这句话看出来的吧?那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 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你们身上。”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在你们身上, 谁能给这句话加个关联词语?

生:因为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所以希望在你们身上。

生:只有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才会在你们身上。

师:感觉到了吗?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只是实现希望的前提, 并非巴金对孩子们的希望。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巴金的希望,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在文章中能够找到。

生:“我和别人一样, 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

师:差不多少了, 可是, 什么是“开花结果”呀?中心句都不会说得这么委婉, 而是直接说明文章的含义。

生:“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师:对!那怎样做, 才是为社会添彩呢?

生:当科学家!

师:好, 有理想, 有志向, 祝你成功!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大家想想, 一位清洁工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位出租车司机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一位邮局的投递员及时地把信件、报刊投入报箱, 这是不是在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生:是。

师:所以,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更多的同情, 更多的精力, 更多的时间, 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 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是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普通的劳动者, 只要对社会有贡献, 就是在为社会增添光彩, 就是在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生:巴金是大作家, 他为社会增添的光彩应该更大。

师:巴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信中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绝不是空话。许多作家都为自己取了个含义深刻的笔名, 而“巴金”这个笔名却取得非常随便, “巴”字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姓, “金”字是他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他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轻, 只要简单好写就行了, 这不正是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吗?刚才我们说到巴金老人长寿的原因, 正是因为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使他拥有了博大的胸怀, 烈日晒不化他, 风雨击不垮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 专写硬汉题材的小说, 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可是他却在62岁的时候开枪自杀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比以前更优秀的作品了。请看《泥土》这首诗, “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珍珠一旦不能放射光芒, 就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可是, 泥土呢, 它本来就很普通, 无论何时, 它都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义务, 默默地奉献着, 看四季变化, 看花开花落, 它在奉献中获得了幸福。

讲故事, 悟幸福

师:有一篇童话, 叫做《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 , 讲述了三个放羊的孩子疏通了一眼山泉, 做了好事, 山里的仙女出来感谢他们, 并祝他们幸福。他们问仙女:“幸福是什么?”仙女说:“你们应该自己弄明白。十年以后, 如果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我再告诉你们答案。”十年后, 三个放羊的孩子变成了三个青年, 他们又聚在一起, 谈论起幸福。第一个青年说, “咱们分手以后, 我就去一个城市里, 在那里进了学校, 学了很多东西, 现在成了一个医生。我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 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 因而也感到幸福。”第二个青年说, “我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 当过消防队员, 当过花匠。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 所以我感到幸福。”第三个青年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 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幸福。”突然间, 那位仙女又出现了, 她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这篇童话, 我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写一句话, 你认为, 仙女会说幸福是什么呢? (生写, 师巡视, 5分钟后朗读)

师:仙女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是……”

生:幸福是付出, 不是索取。付出你的知识, 付出你的能力, 为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师:你强调了“付出”二字, 非常准确。巴金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最高的目标就在于‘付出’二字。”

生:幸福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点光彩。

师:你的回答很巧妙, 既联系了这篇童话的内容, 又引用了巴金信中的话。我们来听听课文中的仙女是怎么说的吧!她说:“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看来, 你们跟仙女想到一起去啦!

化泥土, 结果实

师:巴金曾写过一篇题为《愿化泥土》的散文, 回忆了童年时代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对他的教育, 他把那些抬轿子的轿夫, 门房里的听差, 都称作人生的“老师”。在文章的结尾, 他写道:“我家乡的泥土, 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先生是多么敬佩泥土, 渴望化作泥土啊!下面, 请同学们想一想, 泥土有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松软、肥沃、潮湿、无言、宽厚……

师:现在, 请你们结合泥土的特点写一句话, 格式是这样的: () 的泥土, 像 () , () 。“像”的后面要把泥土比作一种人, 最后要写的是泥土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是泥土的作用, 又要和这个人有关联。修饰“泥土”的词语, 就从泥土的特点中任选一个, 看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生写, 师巡视, 10分钟后朗读)

生:肥沃的泥土, 像辛勤的园丁, 让大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师:园丁为花草修枝剪叶, 浇水施肥, 与“肥沃”紧密相连, 你的比喻很准确。

生:无言的泥土, 像朴实的农民, 让大地翻滚着金灿灿的麦浪。

师:农民种麦子, 土地让麦子生长。你联想得很好。

生:松软的泥土, 像温柔的母亲, 让自然万物在自己的怀抱里健康成长。

师:我用巴金先生的话, 为你们精彩的回答作个结尾:“我愿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把同学们说的句子连起来, 就是一首诗了, 我给这首诗起个名字——《泥土的奉献》。

师:大自然的美丽, 离不开泥土的功劳。不过, 人们常常只看到高挂在枝头的果实, 看到碧绿青草间的鲜花, 没有谁会注意到脚下的泥土。可这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瓜果蔬菜, 都是泥土孕育的呀!你们说, 泥土这样默默地奉献, 它能得到什么回报吗?

生:它什么也得不到。

师:真的吗?你们再好好想想。当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 当你真心地为他人付出时, 虽然你没想得到什么, 但是回报自己就会来找你的。泥土也是这样……

生:我明白了, 飘落的花瓣和树叶都会变成它的养料, 让它更加肥沃。

生:如果草木茂盛, 就不会出现泥石流和沙尘暴。

生:树根可以牢牢地抓住泥土, 使泥土不分散, 不会发生山体滑坡。

生:植物多了, 动物也会增多, 它们的粪便也是对泥土的回报。

师:你们瞧, 泥土并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 它只是默默地付出, 但最后, 它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它可以与天共生, 它得到了永恒。所以,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因为在奉献的同时, 你会得到最大的享受, 那就是你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时候。同学们, 从巴金老人写给家乡孩子的这封信里, 我们读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泥土的芬芳、奉献的幸福。

备课笔记

放长线钓大鱼

任公子为了钓到大鱼, 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鱼钩和一条很粗的黑绳子, 用五十头牛来做鱼饵, 独自坐在会稽山上, 将鱼饵投到东海, 平心静气地等着大鱼上钩。这样过了一年, 也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 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鱼饵, 牵引着鱼钩, 沉到海里, 翻腾搅动, 巨浪滔天。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后, 将它分割开来, 晾成鱼干, 浙东一带的广大百姓, 都曾饱食过这条大鱼的肉。

“放长线钓大鱼”, 这是庄子笔下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我羡慕任公子的大气魄, 大耐性, 他平心静气地等了一年,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我们的语文课, 多么需要这种钓大鱼的气魄与耐性啊!

囿于教材全解, 不肯深入思考, 不敢独立探索, 语文老师就成了围着“教材全解”拉磨的驴子, 每堂课都转着同样的圈子, 老师的头眩晕了, 学生的头也迷糊了。难道语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笔记, 枯燥地解答训练题吗?殊不知, 那只是一些可怜的虾米。语文是最能与学生的灵魂相通的一门学科, 它能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它能培养内心充实的人, 特别是充实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巴金先生在写给小朋友的赠言中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舞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座宝库, 一片汪洋, 这里藏着数不清的大鱼。

我选择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 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这封信, 是一位返璞归真的老人说给孩子们的心里话, 读不到生动传神的描写, 找不着令人赞叹的文采, 有的只是近乎空洞的说教:“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的文章怎么教呀?弄不好, 就教成了思想品德课。可是, 这封信同时入选两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必有道理。

一根手指头指向月亮, 但那根手指头并不是要点, 你必须离开那根手指头去看月亮。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 因为那里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于是, 我抛出联想的长线, 用多年的读书积累与人生感悟做鱼饵, 钓出了隐藏在朴实语言背后的那条大鱼, 那是高尚灵魂的博大胸怀, 那是愿化泥土的无言大美。巴金的笔名、巴金的经历、巴金的《随想录》, 甚至巴金的长寿, 都成为理解课文的途径, 丰富文本的材料。一封朴实无华的书信, 就这样变得丰厚起来了, 崇高起来了, 优美起来了。

篇4:《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篇5:《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汉字:雾、薄、换、笋、探、蚕。会写6个生字:洒、换、探、枝、野、暖。认识里字旁。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丽。

3.理解句子“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读出诗中春天的美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正确读、写生字。认识新部首。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春天的有关资料:图片、诗歌、词句、影象等。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首先让学生谈感受意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情趣,使学生尽快溶入春天。同时教师在学生发言中及时点拨,进行语言训练。]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喜欢春天,他为春天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课文中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回忆以前的学习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样做?

[由于学生经过一个假期后很可能遗忘了学过的方法,因此在此安排识字方法的回顾]

3.选择适合你的方法认识这些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4.检查、指导识字。

A: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同时渗透汉字知识和指导识字方法:

雾:怎样记?(形声字、换、加一部分)

薄:(上下结构、加偏旁)

换:为什么提手旁?读诗中句子,在语境中识字。

笋:上面竹子头,与什么有关?

探:跟哪个字像?

蚕:什么结构?

[识字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教师要适时进行汉字知识的渗透和知字能力的培养。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介绍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识字方法不强求一致,会读既可。]

B:巩固练习:开火车读、游戏读、赛读等。

C:实践检查:把生字朋友放回到课文你们还能读准吗?

D: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评议读字音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

(1)再自由读课文,思考:春天在哪里?你在那些地方找到了春天,用横线把这些地方划出来。

(2)指名回答,老师板书:枝头、原野、竹林、田野。

(3)真不错,你们把文中的春天找到了!真会读书。

[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春天?

(2)读一读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什么?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欣赏。

(3)师生共同研讨学生所说所读。(通过课件演示、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充、评议、朗读。)

一节:A:课件演示“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指导朗读。

B:出示文字: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请学生研读、讨论: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句?为什么?读出感情。

二节:A:启发:草儿睡了多久?如果是你换上新的衣服什么心情?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三节:A:引导学生质疑:“雨”与“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叹号?(感受雨后土壤的疏松、探出地面的惊喜。)怎样读?

B:出示文字: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竹笋从地下长出头来了。

对比异同。进行感情朗读。

四节:采取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评议、比赛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此处设计没有固定教学顺序。顺学而导。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避免串讲串问。营造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4.师生合作,问答形式朗读全文,进形整合,理清结构。

5.填空练习。指导背诵方法--按顺序背诵。(板书提示)

6.背诵课文。(指名背、自愿背。)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说一说。

五、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仿照课文写一段。

提示:春天在小河里--

六、布置作业

选择:找春天,写春天、画春天、唱春天、读春天……

七、板书设计

春天在哪里

枝头风柳条、桃花

草原雾草

竹林雨竹笋

田野太阳麦苗、菜花、蚕豆

(小河冰鱼)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会写字。

1.自学生字。

2.质疑、解疑。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读音、结构、笔顺、易错处等)

学生选出需要指导书写的字,大家研讨,老师通过板书、课件演示指导。

篇6:《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带着思考去亲历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并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长此以往反复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得以培养。

关键词:先动脑再动手 亲历探究 学会探究 培养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上)《看不见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气。希望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有关空气存在的经验猜测空气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实验,从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来确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在大胆猜测和亲历探究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进一步认识空气的存在,为认识空气的性质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或感悟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地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篇7:《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的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圈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在小组内交流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如何记住字形,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

由于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学生喜欢读。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先出示一条谜底是空气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猜出来后,师导出课题,学生读题后,我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围绕“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想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还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篇8:《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统计学认为,某次统计活动中,如果要对数据所蕴含的规律作更精确的描述和更进一步的推论,仅借助统计图表是不够的,需要计算一些有代表性的量数,对整体数据所蕴含的规律作出更简洁明了的数量化描述。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量数。它的基本思想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总个数,以体现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对数据总体起着“中心”代表的作用。显然,在学生已经初步树立统计观念、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图表知识基础上学习平均数的知识,有益于提高学生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鉴于此,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下册)在“统计”中安排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有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教材在编写中为了强化“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课程功能,特别注意:

1.把认识平均数和学习其他统计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描述数据的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平均数。教材在编写中,就通过统计图表呈现原始数据,而后计算平均数,比较贴切地将求平均数嵌入了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利于学生自己体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绘制统计图表与求平均数间的关系。当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让学生看图自己收集求平均数所需的数据,还利于学生用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来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为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提供了感性支撑。

篇9:《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一”组成。四篇课文中《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瀑布》《古诗两首》是精读课文,《柳笛和榆钱》是略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作者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春雨催发种子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表现了自己对春雨、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瀑布》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赞美瀑布、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古诗两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描写的是画中的景物,《游园不止》描写的是现实中的景物,诗人抓住了春天景色的特点,写出了一片盎然春意,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柳笛和榆钱》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和吃榆钱的快乐,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童年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四篇课文中编排了7幅精美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一”,“语海畅游”栏目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积少成多”栏目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平台”栏目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大课堂”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认识24个字,会写30个字。

2,本单元课文体裁有散文、诗歌和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增加语言积累。

3,本单元练习重点“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组课文,了解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淅、沥、篷,叮、沟、啼、乳;要求会写的字有: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尝、乳;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铁皮、水沟、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密密的、撒在、演奏、播种、品尝、乳汁。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发挥想象为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为教学难点。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我们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他和春天和春雨有关,指读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春天的小雨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梳理,春天的小雨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欢快的,活泼的,我们就用这种欢快的语调在来读读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天的小雨里,看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摘录一些描写春天的雨声的句子来回答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小结与提升。(如:是啊,大家都听到了各种各样美妙的春雨的声音)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听到的雨声?(2、3、4、5)

4,2--5自然段都是写雨声的,可是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却不一样?理清作者听雨的地点。指名学生说出作者都在哪听雨了?

5,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屋前都听到了什么?

(2)教师问,学生读句子回答:春雨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发出什么声音?春雨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春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这声音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聆听一下春雨的美妙声音?指名读,师生评价。

(4)问:“同样都是春雨,为什么打在这些事物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指导朗读。

(5)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也激发了老师的读书热情,教师范读“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的清泉,高兴的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看看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理解你推我挤的意思。

过渡,屋前我们听到了美妙的雨声,让我们一同走近树林里在来听听雨声。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在树林里听到的雨声,并把它读出来?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3)理解作者的想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座音乐厅里可能在演奏什么乐曲?”

过渡,小雨珠滴落到树林里只是拉开了一个序曲,紧接着华丽的乐章即将开始。

7,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2)边听边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梳理。

有可能问题如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里写春雨的词语不一样呢?

(4)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小节: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屋前,树林里听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春雨的声音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先去听了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它的声音美丽。作者不仅听了春雨,还看了春雨。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看春雨?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你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样子的?

(2)细细的,密密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牛毛细雨,春雨绵绵……)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7,8自然段。

读7,8自然段,说说春雨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感悟交流,春雨美不美。美在哪里?

听春雨,春雨美在声音,看春雨,春雨美在样子,人们都赞扬春雨,它美在无私,博大的精神。

五,学习第9自然段。

春雨这么美,作者很喜欢春雨,一起读第9自然段。

我仰着脸,让雨打在脸上;我伸出舌头,品尝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凉丝丝的,甜蜜蜜的!

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听 声音美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看 样子美

赞 精神美

篇10: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的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内心的世界,同时来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3、板书课题:17、难忘的八个字

4、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心田、与众不同、兴高采烈、气恼、裂唇、畸形、倾斜、温馨、抚慰

2、解决下列问题:

⑴“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⑵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4、重点引导理解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和因我的相貌而自卑的心理。)

7、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五、小结

是呀!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让残疾的我终生难忘,抚慰了我幼小的心灵,而且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别下列形近字。

嘲(   )    朝(   )    验(   )    检(   )

唇(   )    晨(   )    测(   )    侧(   )

慰(   )    蔚(   )    烈(   )    列(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引导学生明白,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由相貌引起的自卑,体会我的心情。)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4、弄动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分析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

5、为什么这八个字对我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从中体会描写“我”自卑、喜爱、激动等感受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2、是呀,有时你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或许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影响。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关心的残疾人。

3、谁来说说,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再读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八个字

终   生

伦纳德 ------- 我

伟大的师爱

18、心中那盏灯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并体会包含的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生字及词语。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指导书写“巷”的笔画笔顺。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词语,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练习。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农村,一位慈祥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有一个透亮的灯笼的心愿,在年三十前一天的深夜,忍受着刺骨的冰冷,赤手为儿子打磨、制作冰灯,这盏冰灯一直在儿子心里珍藏着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4、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5、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

6、反馈分段,概括段意情况。

第一段:(1-4)写了我在八岁那年过春节时,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

第二段:(5-13)写了父亲在那年年三十的前一天夜里,冒着刺骨的严寒,赤手为我打磨一盏冰灯,我感动地哭了。

第三段:(14)写了那一年春节,我提着冰灯玩得很痛快,这盏冰灯在我的心里珍藏着,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7、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由于我小时候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有一个透亮的灯笼的心愿,在年三十前一天的深夜,忍受着刺骨的冰冷,赤手为儿子打磨,制作冰灯的感人的事情。

五、作业:

1、辨别生字,并组词:

盏(    )     街(    )     享(    )     糊(    )     隐(    )

浅(    )     封(    )     亨(    )     胡(    )     稳(    )

钱(    )     勾(    )     勺(    )      玻(    )     坡(    )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解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4)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出描写别的小孩灯笼的句子,全班朗读。

3、我的要求过分吗,父亲答应了,说明了什么?

(我的要求过分,因为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买灯笼,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是因为父亲十分疼爱我)

4、“执意”是什么意思?父亲纳闷什么呢?(非要不可,父亲认为我是要那种纸张糊的灯笼,所以当我说不要纸张糊的灯笼时,他感到不理解,但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可见父亲对我十分疼爱我)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5-13)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哭了?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⑴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⑵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4、找出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并将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一、两句话即可)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6、你能说说你的父亲平时是怎么关心、爱护你的吗?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末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冰灯虽然化了,但是父亲那浓浓的父爱却永远地珍藏在我的心中,文中“最美的冰灯”指的是父亲对我的关爱。作者将永远记住父亲的爱。)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最美的灯?

2、摘抄你最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扩句。

⑴(             )火车(          )穿过(          )山谷。

⑵(           )喜讯(           )传到(         )学校。

⑶(           )少先队员(       )挥舞着(        )花束。

板书设计:

18、心中那盏灯

冰灯

我-------父亲(伟大的父爱)

19、十二次微笑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空姐最真诚的歉意,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破题,板书课题:19、十二次微笑

2、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

提示注意“旅”的右边部分,和“氏”区别。

2、指名读生字,注意生字的发音问题。

3、全班齐读生字。

4、形近字组词。

项(  ) 功(  )  糟(  ) 遭(  )  蔬(  )  疏(  ) 谅(  )  凉(  )

偿(  ) 尝(  ) 委(  )  萎(  ) 旅(  )  族(  )  趟(  )  淌(  )

5、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定小组读词语。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段:(1-4)由于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乘客的不满。

第二段:(5-7)临到目的地,乘客还是不肯原谅那位空姐,空姐依然微笑着将留言本交给了那位乘客。

第三段:(8)由于空姐的十二次微笑,让乘客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成表扬信。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另外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文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五、小结

这位空姐以她高质量的服务,以十二次的微笑化解了乘客的不满,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疏忽,她为我们全体同学做出了榜样。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3、什么是“疏忽”?(一时间忘记了,没有注意)

5、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什么后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6、过渡:空姐一时的大意,延误了乘客的吃药时间,给旅客带来了不便,因此乘客不肯原谅那位空姐。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5-7)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们找出旅行期间空姐是怎样对待乘客的句子。

3、全班一起朗读,并体会感情。(抓住“特意”“微笑”“委屈”“礼貌”“真诚”等词语进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当乘客要写投诉信的时候,空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乘客听完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他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乘客写了些什么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2、教师出示信的内容,全班一起朗读。

你知道乘客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乘客在空姐的十二次微笑中,感受到了空姐那真诚的歉意,这十二次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让那位乘客很满意)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今后如果你一时疏忽做错了事情,你该怎么办?

六、作业:

1、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0、救命骨髓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句话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最使你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海峡两岸的鱼水情;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体会。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破题,板书:20、救命骨髓

2、过渡: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馈学习情况:这篇课文讲了在成都机场上,一对四川乐山的夫妇盼到了儿子生存的希望--一个理想的供髓者为儿子提供的骨髓由专家送来,当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另外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事。

3、各个小组互相讨论、修改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学习提纲:

⑴骨髓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

⑵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生命呢?

⑶把使你最受感动的部分读几遍,谈谈你的体会。

⑷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⑸想一想,为什么说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3、展示学生个人感情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⑴时间的紧迫性。      ⑵医疗费用高。     ⑶可以匹配的骨髓难找。

5、出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骨髓捐赠者和收捐者永远不会见面,但那种血脉亲情,如同这绚烂的生命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6、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师作适当点拨。

四、总结全文内容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0、救命骨髓

生命之桥

大陆----------台湾

血脉亲情  代代相传

语文百花园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组词、选词填空学习与积累,熟练掌握汉语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中表示“深情”的成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3、通过本次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以及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关心。

4、通过“爱心小组在行动”活动,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中的成语;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板书课本中的形近字。

2、认真读以上字,你发现了什么?--形近字。

3、学生自己做练习,教师巡逻、指导。

二、“读读背背”

1、出示文中表示“深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    鱼水情深    情深意重    同甘共苦   朝夕相处    携手并肩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理解六个词语的含义。

4、引导学生记忆六个词语。

5、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表示“深情”的成语。

三、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作者在这封信里告诉我们什么?

3、自读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4、你喜欢巴金爷爷和他写的信吗?说说你的原因。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四、作业:

1、写一写你读完《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心里想说的话。

2、收集并背诵表示“深情”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听写文中表示“深情”的成语。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听写情况。

二、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1、学生读题目的要求。

2、展示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并先在本组内进行交流、修改、推选出发言代表。

3、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的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⑴走进家庭、校园,想想我们能奉献什么?

⑵制定献爱心计划,然后开展献爱心活动。

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体会。

⑷全班评一评,哪些小组开展的最好。

⑸给关心我们的长辈们写一封感谢信,寄给他们,感谢的内容要写清楚。

4、学生组织活动,教师适时指导、帮助。

三、写一封感谢信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⑴写一封感谢信给关爱我们的长辈。

⑵把感谢信读给他们听,或是寄给他们看。

⑶要写清楚你感谢他们什么?为什么要感谢?

3、学生写感谢信,教师随堂指导。

四、作业:

1、给父母或是老师写一封感谢信。

2、为你身边的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上一篇: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家乡环境的变化作文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