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2024-06-29

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空气在哪里教案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认识空气

1、师: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只大的空盒子,放在讲台上。)

2、师:在把礼物送给大家之前,我想问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箱子里是什么?

生1:用眼睛看一看。

生2:用手摸一摸。

生3、用鼻子闻一闻。

生4、用嘴巴尝一尝。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谁愿意上来观察?我还有个要求,观察时,只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能直接说出礼物的名称。 生: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感觉?? 随机板书学生的感受,比如:(看)没有颜色、透明,(尝)没有味道,(闻)没有气味,(听)没有声音,(摸)没有感觉??)

3、师: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测出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吗? (预设:生:水。师:那么让我们听听水的声音,你来摇一摇。没有声音。那是什么?)

生:空气。

4、师:对,箱子里的礼物就是空气,这可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为什么说空气非常珍贵呢?谁愿意帮助老师向大家解释一下?

生1:可以让我们自由呼吸。生2:空气可以让皮球跳得老高。 生3:可以帮助燃烧。 生4:可以形成风。 ??

5、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研究一下)空气。(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送礼物”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

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过渡):我们能不能离开空气?既然空气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在哪里能找到空气呢?(板书:在哪里)你来猜一猜。

生1:教室里有空气生2:校园里有空气 生3:走廊里有空气 生4:公园里有空气 生5:大森林里有空气生 6:地球上到处都是空气 ??

2、师:既然空气到处存在,那么,你们的证据是什么呢?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想办法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空气的存在吗?

生:做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

3、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安全、仔细观察生2:要设计实验方案

师: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师: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感觉到空气存在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

组1: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

组2: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

组3: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

组4:用书扇她的头发,头发也动了起来 ??

7、师: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粉笔和水。我们把粉笔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粉笔中有空气存在。

生2: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塑料袋。我们把塑料袋向空中一兜,发现塑料袋鼓了起来,说明空气在我们身边。

生3: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气球。我们用嘴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发现我们的身体里有空气。

??

9、师:同学们运用这么多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空气,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身体里??

师:是啊,空气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实验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师: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老师打算奖励大家,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谁来给我做助手?(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2、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生:会

(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师:同学们再来猜测一下:纸会湿吗?

生1:不会湿生2:会湿

师:(过渡)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那么纸到底会不会湿呢?小组合作,亲自验证一下。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生分组研究,教师到各组参与研究。

3、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汇报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组1:我们组是这样做的:先把一张纸塞到杯子的底部,然后把杯子竖直扣入水中,再慢慢提起来,杯子底部的纸没有湿。这说明杯子里有空气堵着,所以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

组2:我们把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再把杯子竖直扣入水中,纸没有湿,但是向外拿的时候杯子一歪,里面就往外冒气泡,当把杯子拿出来时,发现纸湿了。

师:这两个组的实验结论不一样,你认为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当竖直放、竖直提起的时候,纸不会湿;当杯子倾斜时,纸就湿了。 师:这是为什么?

生:当杯子竖直放进水里时,里面有空气堵着,水进不去,纸不会湿;当杯子倾斜时,空气跑了出来,水进去了,所以纸才湿了。

5、分析现象,获得结论:

师:现在,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1:空气是能流动的,像水一样。

生2:空气能到处跑。

生3:空气能占空间,只有空气走了,水才能进来。

(板书:流动 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

经验基础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你都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生:(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空气有重量,没有颜色、透明,做实验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有耐心并要细心)??

师: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空气的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空气的知识制作一个小玩具。下节课我们再展示交流。(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不然学生会做出来)

【设计意图: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附: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无处不在

会流动

占据空间

有重量

篇2: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会认七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卡。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看不到,摸不到, 没颜色,没味道, 生命世界当个宝,一时一刻少不了。——空气

2、学生猜谜语,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板书课题,读课题。

1、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2、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3、教师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和小猴子一起去寻找空气。

三、熟读课文,感知课文。

1、出示合作要求

课件:

(1)、自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出空气的作用,小组内汇报。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选出你喜欢的一组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2、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完成任务。

四、作业:

1、课后想一想空气还可以在哪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做 “海绵实验”。

2、把你在本课中找到的好句抄在采集本上。

附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

篇3:打破三网融合的僵局在哪里?

目前, 电信运营商在三网融合中处于主动地位, 但是广电可能遭遇融合后用户被夺走的风险, 融合不可避免, 寻找未来之路成为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此次CCBN2012展会上, 三网融合的大标题随处可见, 天柏集团展台大大的标语吸引了我:迎接挑战, 面向未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广电OTT服务。全力打造可管可控可信的内联网业务。

带着好奇走进参观, 看到了天柏集团为中国广电量身定制的几款OTT服务内容:

1、电视彩票。彩民在广电网络上实名登记后, 足不出户在电视上购买彩票, 广电网络可以通过控制限额, 避免出现赌博成瘾而导致倾家荡产的悲剧, 此业务体现了可管可控性。

2、电视商城。现在网络购物上当受骗的比较多, 就是因为这一平台缺少监督控制, 但是随着三网融合之后, 广电具有先天的可信可管性, 可以对卖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买家可以放心购买, 提升用户的网络购物体验。

3、在线教育。可以说教育这块是一个掘金的市场, 未来广电可以打造“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 家长督学”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平台, 以OTT方式, 通过电视向老师、学生和家庭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服务。

展现的愿景是希望借助于广电网络的可管可控可信优势, 在中国走向三网融合之后, 可提供特色的OTT服务。据工作人员介绍, 这些业务的具体商业模式会在实践中探索。比如电视彩票和电视商城可能会主要以嵌入广告为主;在线教育或许是包月或者包年的模式。

篇4:中班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

自然界的现象时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他们几乎都会产生疑问。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空气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但对于空气的认识,孩子们却未能去自由感知,于是我们开展了“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空气方面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们更大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活动中为孩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主题预设教育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激发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从中感受快乐。

2.态度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探索与尝试的乐趣,懂得珍惜自然资源,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3.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4.能力目标:发展观察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

5.技能目标:会做空气小实验,培养发现、学习和探索空气的秘密。

三、主题内容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主题活动计划的预设

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环境创设

室内:

在操作区设置各种操作物品,供幼儿探索空气。

室外:

对幼儿进行室外环保教育,人人做环保小卫士。

(二)家长参与

向家长公布主题网络,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

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我认为空气在这里”的表格。

社区与家长资源: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让幼儿感受在公园、乡村等空气的新鲜,并与马路上的空气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在家自己制作的“空气在哪里”记录表

七、主题活动的展开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科学)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

2.激发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塑料泡沫、空瓶子、吹气玩具、粉笔、肥皂水、土块、吸管、水果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塑料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塑料袋,请幼儿观察袋中有什么?(空空的、瘪瘪的)

将一些物品放进一个袋子中,让幼儿观察(袋子会鼓起来)。再将另一个塑料袋打开口,灌进一些空气后,立即将口捏紧。

2.请幼儿观察袋子中有什么?并请幼儿来摸一下袋子。教师可以将塑料袋放开一个小口,对着幼儿的脸放一些空气。

3.再把袋子放在水中挤一挤,让幼儿观察水中的气泡。

总结:请幼儿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手抓,感受空气的性质——看不见、没有味道、抓不着。

提供塑料泡沫、吸管、空瓶子、吹气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摆弄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5.探究砖头、土块、一些简单表面有孔的物体如海绵里有没有空气?探究表面看似无孔的物体如木头、粉笔里有没有空气?水果中有没有空气?(请幼儿将其放到水里,看有没有小气泡跑出来,那个小气泡就是空气。)

请幼儿将探索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教师总结:发现有小气泡,说明粉笔里有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皮球、气球、汽车轮子、身体……)

活动二:空气的力量(科学)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实验,学习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教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活动三:空气作用大(社会)

活动目标:

1.引导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2.发展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提前准备一盆因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

2.玻璃杯、蜡烛。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幼儿自由讨论。

(2)实验: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暂不呼吸,坚持一会。请幼儿谈谈感受,如果不呼吸会怎样?

(3)小结: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和动物都不能生存。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植物会怎样?教师出示提前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引导幼儿了解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小结:人、动物、植物甚至燃烧都离不开空气,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空气呢?

活动四:小气球(艺术)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运动和存在。

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即时贴,塑料袋(在开口处画上一条线,方便扎口)、绳子。

活动过程:

1.每人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把塑料袋口张开,在空气中挥动后合上口,让塑料袋鼓起来。教师问:“小朋友,我们用塑料袋装了什么?是什么东西让塑料袋鼓起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制作小气球。

2.用彩纸装饰气球。

3.请幼儿想办法把塑料袋全部装上空气。

4.用绳子把袋子的口扎紧。

反思:幼儿都兴奋起来,人人把塑料袋口张开,一边在空气中挥动,一边说我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有的说塑料袋有气,有的说有空气,有的说空气跑进了塑料袋……所以塑料袋鼓起来了。幼儿都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活动五:好玩的塑料袋(健康)

活动目标:

1.尝试让塑料袋飞起来,提高自身的奔跑速度与肢体灵活性。

2.愿意积极尝试,并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四中幼儿自制的小气球。

活动过程:

1.热身游戏:快慢机。

根据教师拍手的节奏来做动作。充分活动幼儿的肩膀、手腕、腰部、膝盖、脚踝等部位,避免造成运动伤害。

2.探索自制气球的多种玩法。

让幼儿充分利用塑料袋气球进行一物多玩。要求:

(1)幼儿在玩塑料袋气球时,不要把气球弄坏。

(2)在空的地方玩,以免造成碰撞。

(3)注意自身安全和气球安全,防止跌落台下。

3.总结多种玩法的共同点,再次探索让幼儿尝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思考:为什么会飞起来?

请幼儿积极思考并尝试用甩臂、奔跑的方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在奔跑过程中,避免相互碰撞造成伤害。

4.放松活动,总结飞起来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

反思:在好玩的塑料袋游戏中,我们随着孩子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童年时代的快乐。看着他们开心地玩着小气球,笑着乐着,似乎真的一切都回到了童年,到处都是笑声荡漾,其乐融融。

活动六:大烟囱(语言)

活动目标:

1.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2.能够复述故事,进行角色表演。

3.激发对环保工人叔叔的敬爱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请小朋友欣赏后说说:发生什么事了?

2.欣赏故事,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提问:大烟囱为什么哭了?

做了个什么梦?是谁帮大烟囱治好了病?

3.教师与幼儿边表演边复述故事。

4.复述故事,听录音分角色进行表演。

附:故事:大烟囱

工厂里有个大烟囱,很高很高,样子挺神气。可是他一说话,嘴巴就“噗噗噗”吐黑烟,把小白云的裙子都弄脏了。小白云很生气,说:“大烟囱,你真脏,我不跟你玩了。”

大烟囱说:“小白云不跟我玩了。”

大烟囱一说话,黑烟又吐了出来,小白鸽吓得“咕”一声飞走了。

大烟囱更伤心了,他想小白云不跟我玩,小白鸽也不跟我玩,谁也不跟我玩,呜呜呜,我的嘴巴太脏了。

大烟囱哭呀、哭呀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嘴巴干净了,吐出来的烟淡淡的,像一朵一朵的小白云,飘来飘去。

小白云飞来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小白鸽飞来也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他们在大烟囱周围飞来飞去做游戏,大烟囱快活地笑了起来。这么一笑,他醒了。睁开眼睛一瞧,天已经大亮了,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咦?小白云和小白鸽真的在身边飞来飞去呢!他们见大烟囱醒了,高兴地说:“大烟囱,你早呀!”

大烟囱想:我可不能说话,不然,他们又会逃走的。小白云和小白鸽看见他不作声,明白了,嘻嘻笑着说:“大烟囱,你说话吧,这次保险不脏了。”

“真的!”大烟囱忍不住说了一句。他看见自己吐出的烟很淡很淡,真得像一朵朵小白云了,高兴得呵呵笑起来。他大声说:“你们早啊!”小白鸽告诉他:“嘿,工人叔叔帮你治过病啦!”小白云说:“他们来了很长时间呢!”大烟囱感动地说:“见到工人叔叔,我一定要谢谢他们。”

八、主题活动评价与反思

布置家园自制表格后的第二天,许多孩子入园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找到的空气告诉老师,看来家长对主题活动是非常支持的,孩子们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从主题墙、群照片等信息的反馈中,我们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更看到很多家长希望继续有这样的生成活动。它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家园合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九、主题活动知识资料

1.空气到底是什么?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它流动时产生的风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空气是由好几种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最主要的成分是氧气和氮气。空气里还含有一些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是自然界中雨、雹、露、霜、雪的来源,在水的循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含量经常变化,我们一般不把它们看做是空气的基本成分。

2.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空气,人就无法存活。不仅人类需要空气,所有动物、植物都靠吸收空气中的氧或二氧化碳来维持生命。

篇5: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二、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认识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这一环节,学生说到了“飘”字,可能在学生的概念里,空气就是会飘,而没真正认识到流动,我可以把“飘”字板书在黑板上,反问学生:有风才会飘,可现在我们教室里没有风啊?在交流中让学体会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三、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准确点播。

篇6: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自主设计简单试验;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并进行记录;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一课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起始课,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但空气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的现实缺乏认识,缺少生动具体的实际感受。本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我将分成三个大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境激趣 以疑启思

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迅速将注意力和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

因此开课伊始,我以谜语的形式引发学生注意到“空气”,并揭示课题《空气在那里》。

第二环节:科学引导 自行探究

第一个层次:找空气

教师直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空气在哪里?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材料,如书本、纸片、塑料袋、杯子、气球等进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第二个层次:空气有重量吗?

既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我们周围,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这一个活动的设计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性质。

第三个层次:自由活动

通过“我们怎样知道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和“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的存在。这个环节通过自由活动的设计、展开探究,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实践 发展能力

启发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是本课的延伸,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来自青岛太平路小学 www.tp.qdedu.net,请注明出处!

篇7: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的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圈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在小组内交流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如何记住字形,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

由于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学生喜欢读。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先出示一条谜底是空气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猜出来后,师导出课题,学生读题后,我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围绕“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想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还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篇8: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依据新课标精神,拟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规则。

2、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3、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规则。

4、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育要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设计思想,我作了如下教学准备:

1、设计调查报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2、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相关规则,完成调查报告。

3、了解学生完成调查报告的情况,根据具体学情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步骤:

活动一: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学习发现、了解生活中的规则。教师的调查报告要体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二:游戏比赛

通过做游戏,体验规则,明白没有规则,小小的竞赛也无法公正地进行,进一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三:讨论、交流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再推荐同学或自己在班上交流,然后全班互动,自由观看别人的报告,教师也参与交流,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确处处有规则,但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去收集,才能找到它们。

活动四:问题解答

篇9:《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2、能针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出更好的完成认知、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探究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研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

研究空气有重量,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纸团、玻璃杯、天平。

2、学生准备:气球、砖块、空瓶子、方便袋、粉笔、2个完全相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把纸团放入杯子里,再杯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让学生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1)学生猜测。

(2)教师动手做一做,验证猜测。

(3)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纸团不会湿?

2、揭示课题;

除了杯子里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二、研究新知

1、找空气

(1)介绍实验材料;

(2)各组领取实验材料;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4)实验结束,各组整理实验材料;

(5)学生汇报:让学生代表小组说一说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并演示找到的方法。

(6)课堂小结:

教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空气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教师小结;空气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那通过你们的观察,你认为空气是什么养的物体?

2、研究空气的性质

(1)学生猜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a.谁来说怎样捕捉一部分空气?

b.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1)学生分组研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并把发现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实验结束,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随机板书: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能流动

占据一定的空气

透明的(3)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a.学生猜测;

b.分组交流研究方法;

c.通过演示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板书:空气有重量。

(4)

课堂小结:空气的基本性质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能流动的,占有一定空间,有一定重量的气体。

3、比较空气的基本性质与水的基本性质

三、自由活动

让学生想办法使空气从一个杯子里跑到另一个杯子里

1、分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学生动手实验。

四、课外拓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面是否有空气,其它星球上是否有空气。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没有颜色

没有味道

没有气味

空气无处不在 透明的能流动的占据一定空间

篇10:《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解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空气在哪里》。《空气在哪里》这一课是“科学探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但空气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教材中设计了“找空气”、“实验验证”两个环节,让学生借助各种媒介来感知和认识空气。

二、目标预设 1.科学探究能力

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能利用准备的材料设计空气存在的实验。2.科学知识掌握

知道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占有空间;认识什么是气体,知道气体可以流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主动探究,能主动和同伴合作交流;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意识到动手之前先动脑,有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总结出空气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研究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五、设计理念

三年级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周围有空气,偶尔会玩耍一些空气的小游戏,对空气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空气的无处不在缺少生动具体的实际感受。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六、设计思路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猜想、探究、分组实验、讨论、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力求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手、耳、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并用,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多种活动丰富对空气的感知。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瓶、橡皮筋、气球、大头针、水槽、杯子等;学生准备:

1.实验材料一(找空气):气球、塑料袋、扇子、吸管、水槽、海绵、粉笔、干木块等各种可以寻找空气存在的材料(每组一份,教师演示桌上备用一份);

2.实验材料二(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塑料瓶、气球、大头针等;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命离不了。(打一种物质)学生猜谜语,谜底:空气。

教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都知道谜底是空气,你能谈谈你对空气的了解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然后师生谈话了解学生对空气的知识建构情况。)学生1:人的呼吸离不开空气。学生2: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教师:看来关于空气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空气呢?

(二)实验一:猜想探究,寻找空气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要把空气抓过来研究一下(师伸手抓空气)——能抓住吗?想办法。

实验一:找空气

(一)教师:请小组同学用保鲜袋装一包空气,借助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实验材料玩一玩这包空气,看谁的玩法多,发现多!(有保鲜袋、水槽、水、大头针等)(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玩保鲜袋里的空气的?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们用手拍打空气的保鲜袋,感觉很有弹性。

教师:感觉到的是袋子的弹性还是空气的弹性?

学生2:感觉到的是空气的弹性,因为拍能使空气压缩,压缩空气反弹产生弹性;而压缩塑料袋,塑料袋是不会反弹的!教师:玩法有创意,发现很新奇!其他同学呢?

学生3:我们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放在水里用手一挤,看见空气在水里“吹”了许多泡泡。

教师:这两种玩法很新颖,让看不见的空气“现了原形”!

学生4:我们把塑料袋戳了个小洞后,洞口对着书,看到了空气在帮我“翻书”。

学生5:我们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对着手和脸,感觉很凉爽。学生6:我们把塑料袋戳个洞,放在耳朵旁用手使劲捏,听到了像风一样的声音。

学生7:我们把袋口握紧,用力一拍,听到了很响的声音,塑料袋坏了,空气全跑光了。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齐):空气向四面八方流动。

教师:很好,同学们在自己严谨的实验中发现了空气能够从四面八方流动,在科学中,我们把像空气这样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

(板书:像空气这样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教师:刚才的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能向四面八方流动,那么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没有闻到或者尝到空气的味道?

学生(齐):没有。

教师:现在大家就闻一闻、尝一尝空气吧!教师:空气有气味? 学生:没有。教师:有味道吗? 教师:空气有颜色吗?

学生:没有。

教师: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气体。

(无色 无气味 无味道 通明)

实验二:找空气

(二)教师: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各种物体都被空气所包围,那么物体内部有没有空气呢?在同学们的材料筐里有粉笔、石块、钉子、橡皮,同学们可以借助水槽里的水来探究一下。(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1:我把橡皮放进水里,没看见泡泡,说明橡皮里没空气。

学生2:我把粉笔放进水里,看见了泡泡,说明粉笔里有空气,但很少。

学生3:我把石块放进水里,看见少量很小的泡泡,说明石块里也有空气。教师:通过这几个小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是无孔不入的,那么既然它无孔不入,它会不会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 实验三:探究杯子里面有空气

教师:利用烧杯和纸团来验证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出示烧瓶)认识吗?

学生:烧瓶。

教师:(出示漏斗)这个呢?

学生:漏斗。

师:烧瓶里面有空气吗?

学生:有。

教师:那接下来,我要玩个魔术,你可要把眼睛睁大喽。

(教师组装橡胶塞和漏斗,再把橡胶塞堵上烧瓶,把水倒下去,水流下去了几滴,然后积在漏斗里,没有再下去。学生很惊讶。)

教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1:水为什么不下去?

学生2:漏斗怎么堵住了?

学生3:我想知道,为什么水下不去了?(生交头接耳,想用桌子上的材料。)

教师: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才有了刚才的小魔术。

实验四:空气搬家 教师:(出示两个空杯子)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学生脸上露出疑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一下试一试。(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成功了吗?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成功了,非常棒。

(三)、收获与体会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空气。学生2:空气能占据空间。

学生3: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师:很好,看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对空气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四)、拓展活动

教师:那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空气是不是像水那样有重量呢?水里面有空气吗?月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九、板书设计

20.空气在哪里

篇11: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一: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空气在哪里》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题材是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的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先出示一条谜底是空气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猜出来后,导出课题,学生读题后,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再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圈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在小组内交流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如何记住字形,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学生再读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围绕“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还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我还让学生交流: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发言积极,很好地掌握了这节课内容!

篇二: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空气在哪里》是大班的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发现。让幼儿一步一步的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我以实际操作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看看,摸摸,并自己动手操作。我拿一个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气,孩子们一看到原来扁扁的袋子一下子变得又大又鼓起来,他们都开始站起来,睁大眼睛看着我,直问:“老师!你的袋子变得好大,里面装了什么啊?”我只是笑笑,逐个的让他们去摸摸,并问他们摸后有什么感受。他们个个都说,好好玩,摸起来鼓鼓的。我偷偷的开了个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变小起来,孩子们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们摸完之后,我就打开袋子给他们看。并开始问:“袋子里面的是什么啊?”“空气”“对,袋子里面装的是空气,那么我们可以摸得到它吗?摸起来感觉怎么样”“可以,摸起来硬硬的”“那我们可以抓到他吗?让我们动手来抓住它吧”说完,便让孩子们和我一起伸开双手,往空中抓空气。然后我就开始一步步的引导他们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最后开始让他们分组上来玩比赛抓空气的游戏,通过他们自己想的办法,比赛谁抓的空气最多。每个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习兴趣很高,动脑筋自己抓空气。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后请所有的孩子评论谁抓的空气最多,赢的就发个小贴贴来奖励他们了。孩子们,一看到有奖励,个个都更积极的想办法抓空气了。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都乐意自己动手动脑,自己想办法,善于观察和发现,并积极的发表自己操作的结果和见解。都放学了,孩子们还是吵着要玩。通过这次的课,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课,就应该想办法如何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游戏的方式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自己去动手,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篇三: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携带的材料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观察、体验空气的特点。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都能非常的积极的参与活动中,并且在其中发现了空气的特点。这一点上,我感觉孩子们研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研究空气是可以流动的个问题的时候,我提出:我们知道可以流动的物体时液体,那么空气是液体吗?这个问题,学生们都比较的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液体,空气的特点对比,同学们逐步的发现空气的流动和液体的流动式不同的。这样就得到气体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学生进行了比较好的思考。我想这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篇12: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空气在哪里》是大班的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发现。让幼儿一步一步的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我以实际操作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看看,摸摸,并自己动手操作。我拿一个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气,孩子们一看到原来扁扁的袋子一下子变得又大又鼓起来,他们都开始站起来,睁大眼睛看着我,直问:“老师!你的袋子变得好大,里面装了什么啊?”我只是笑笑,逐个的让他们去摸摸,并问他们摸后有什么感受。他们个个都说,好好玩,摸起来鼓鼓的。我偷偷的开了个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变小起来,孩子们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们摸完之后,我就打开袋子给他们看。并开始问:“袋子里面的是什么啊?”“空气”“对,袋子里面装的是空气,那么我们可以摸得到它吗?摸起来感觉怎么样”“可以,摸起来硬硬的”“那我们可以抓到他吗?让我们动手来抓住它吧”说完,便让孩子们和我一起伸开双手,往空中抓空气。然后我就开始一步步的引导他们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最后开始让他们分组上来玩比赛抓空气的游戏,通过他们自己想的办法,比赛谁抓的空气最多。每个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习兴趣很高,动脑筋自己抓空气。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后请所有的孩子评论谁抓的空气最多,赢的就发个小贴贴来奖励他们了。孩子们,一看到有奖励,个个都更积极的想办法抓空气了。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都乐意自己动手动脑,自己想办法,善于观察和发现,并积极的发表自己操作的结果和见解。都放学了,孩子们还是吵着要玩。通过这次的课,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课,就应该想办法如何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游戏的方式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自己去动手,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篇13:《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气确实存在并占据空间,是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来间接看到空气。第二部分是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这部分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第三部分是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看、听、说、玩中认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找空气”中,我充分放手给学生,使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许多办法来验证了空气的存在;在第二环节“称空气”中,用的是气球,效果不太明显,只有三个小组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如果以后再次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把实验指导严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够严密,导致实验不够明显,将收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第三环节“空气会跑吗?”这一实验中,如果能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再明确集气瓶的正确使用方法,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细心点拨,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空气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

篇14:《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携带的材料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观察、体验空气的特点。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都能非常的积极的参与活动中,并且在其中发现了空气的特点。这一点上,我感觉孩子们研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研究空气是可以流动的个问题的时候,我提出:我们知道可以流动的物体时液体,那么空气是液体吗?这个问题,学生们都比较的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液体,空气的特点对比,同学们逐步的发现空气的流动和液体的流动式不同的。这样就得到气体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学生进行了比较好的思考。我想这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在学生验证空气占据的空间实验中,学生都较好的进行了实验操作。但是有些的地方的还是比较的不严密比如由于水盆的是用自己携带的小水盆,深度不够。

上一篇:中秋月 苏轼阅读答案下一篇:青岛中考数学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