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地道战有感

2024-06-23

参观地道战有感(共15篇)

篇1:参观地道战有感

参观地道战

今年清明节假期,我和爸爸去了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正的地道,所以特别激动、兴奋。

我们一下车,“地道战景区”这五个大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之歌传入我的耳中。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参观。哇!好大的展厅,里面人山人海。环顾四周,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展厅,墙上挂着解放前人们生活图片。两边各有一排玻璃展柜。里面有冉庄地道战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介绍、遗物„„

我们进了冉庄真正的地道。这个地道高大概一米八,宽约一米。墙面凹凸不平,摸上去湿湿的。地道里很黑,只有几盏微弱的小灯。往脚下一看,有块黄色的小木板,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陷阱,是专门为敌人准备的。”再往前走了一段,我们看见了一条岔路,一条通向外面,一条是死路。我们跟着导游走出了地道。

一出地道,就看见一棵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树,树上挂着一座古老的铜钟。这座钟是提醒村民敌人来了,赶快进地道躲起来。

我们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

篇2:参观地道战有感

密云-韩晓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我们的党走过了艰苦奋斗的道路,在党的96岁生日之际,我们梨树沟村党支部于6月28日带领全体党员,参观了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我们参观了《地道战纪念馆》实物展览,陈列内容以照片、实物为主,有当时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用的柴刀、土枪土炮、土地雷和妇救会姐妹们给战士缝制的鞋和衣服等等,通过这些我们了解了从抗战以来各个战役的真实情况,当看见日寇对于我们同胞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我们都义愤填膺,我们不仅为这些残害的无辜同胞们进行哀悼,更痛斥日本的恶行。结束了展馆的参观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期待已久的地道参观区。

现在的地道为了让游客参观又重新开挖并加高和用水泥加固了的,地道进口在一个平房室内,道口离地面大约三米多高,听导游介绍说地道全长800多米,地道内约有一人高一个半人宽,弯弯曲曲纵横交错,在地道内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见了一个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单人掩体、作战指挥所、会议室、休息室、射击孔等,地道中还有一段比较矮的路,大家都是猫着腰过去的,途中还有许多岔口没有开发,最后我们从驴槽口出来。从出口出来的那一刻恍如隔世,回想起过去的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拼搏着、斗争着,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篇3:参观中华农耕文化展有感

进入展厅, 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巨型书卷浮雕上镶嵌着中华农耕文化展6个大字, 在浮雕中间的LED巨型屏幕上则闪耀着“农耕文明之光”的字样, 美轮美奂的立体光影效果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中华农耕古文明的意境, 一丝神秘感和自豪感顿时涌上心头。展厅中央, 金漆宋体的中华农耕文明序言篆刻在竹简形的雕塑上, 代表了中

一、精耕细作的传统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 各个展厅的中间展示着各种农具模型, 真真切切的农耕文化古文物给参观者留下古朴深刻的印象。

1. 北方

在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环境条件中, 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摸索中发明了“上田弃亩, 下田弃畎”的“垄作法”。后来, 先民开始使用牲畜进行耕地、耙地等一套作业, 以达到抗旱充分利用地力。这种深耕技术在魏晋壁画中可以反映出, 如:代田法、耧车播种图、中耕除草培土画像石摹本等。 (代田法能够达到连作种植而又局部休闲的效果, 并且具有抗旱保墑功能。) 而当我们看到耧车播种图时, 不由佩服先人的智慧, 这种畜力条播机具——耧车在西汉就已经出现, 而西方播种机最早出现在16世纪, 真正有效的播种机到19世纪才出现。了解到这些, 我的民族自豪感不禁应然而生。

2. 南方

宋代以后, 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以及曲辕犁的发明, 在北方耕、耙、耱配套技术影响下南方水田耕、耙、耖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渐形成。这种先进技术的典型在于:江东犁 (又名曲辕犁) , 比直辕犁更方便灵巧, 同时可以调节耕地的深度, 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狭小面积土地上耕作。

筒车是靠水力转动提水的农具, 通过水力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 将竹筒中的水提升到高处沟渠和农田中。看着元代王祯《农书》中筒车作业图, 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勤劳智慧, 他们真是已经懂得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来提高农业的有效产出。

值得注意的是, 宋代以后, 南方 (主要是长江下游) 采用水稻和麦类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 形成了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明清以后逐渐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主要反映了先人在漫长的农业劳作实践中, 合理安排农作物生产的时间差, 达到农业土地产出量的最大化。

我们在观赏这些实物的同时, 还能进行智力猜想练习。但值得大家反思的是, 即便我们根据图示知道农具的名字, 却并不知道它的真实用处, 如果没有讲解员, 我甚至看不出它的工作原理和巧妙之处。我在谴责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 也想起当今许多农民都已经主动或者被迫加入城市化运动中, 中国确确实实面临农业文明如何传承和普及这个问题。

3. 病虫害防治

古代没有农药, 农民是怎样防治病虫害的呢?不用担心, 看了病虫害防治这个专题, 会让你在古人的超然智慧面前自惭形愧。汉初云贵地区的农民就已经懂得在水池内放养鸭、蛙来消灭稻虫, 以利田禾成长。东汉时期, 四川的农民开始在稻田中养鸭消灭蝗虫。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岭南地区人民在橘子树放养一种黄猄蚁来消灭橘树害虫。北魏时期, 农民已经注意到某些品种的谷子对害虫和雀害具有抗性的特点, 于是注意挑选出加以培育和种植, 良种的概念在《齐民要术·种谷》记载的兔虫、雀暴品种表中有生动的体现。在“哇声”一片中, 我们不禁佩服古人那时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农业、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反思当今我们发展农业, 为求农业产量, 单方面以化学药剂除草灭害, 既不利于人民身体健康, 又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古人利用天敌灭害虫的智慧, 给我们当今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4. 人工技术

说到温室大棚, 大家肯定觉得这是现代农业的产物。其实呢, 中国在汉代就已经有明确的关于人工温室利用的记载。那时候, 古人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温室种植冬生葱、韭。其原理是在密闭的小房中通过日夜不停地烧火加温, 以利于葱、韭的生长。看到画展, 我不禁赞叹原来在2000多年前, 北方古人在寒冷冬日也能吃上大棚蔬菜。

再说到人工控制花期, 我们更得顶礼膜拜。南宋时, 古人已经开始懂得人工控制花开时间, 这种方法在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里有详细记载, 如何促花早放, 控制花期。正是古人的这种智慧才使得他们能够随时享受百花齐放的盛景。

5. 粮食加工

农业丰收了, 古人如何加工利用的呢?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古人发明了石磨盘棒。到了新石器时期, 古人进行改造———磨制, 并加以细化。这种谷物加工工具, 一直使用到后来的夏商周时期。为了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 春秋时先民们发明了石磨。秦汉以后, 除了人力推磨外, 还出现了畜力拉转石磨。宋代以前, 一般多是将长木棒绑缚于磨顶, 以之来作杠杆。到了元代杠杆的位置做了调整, 从上扇磨的顶部下移到了该扇磨的侧面位置, 改变了用力点, 石磨运转更平稳。

东汉, 我国就已经有了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碓;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水力磨和水力碾, 大大扩展了加工能源, 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北朝时期出现石碾, 是一种进行脱粒、碾粉的粮食加工器械。

二、古代农业原生态

古人在开发利用土地的时候, 已经认识到农业的肥源可以通过农业系统内部循环“化腐朽为神奇”来解决, 非常注意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相生, 处处体现着天人一体的“三才观”。生态养殖最生动画面莫过于名为“渔猎生态场面”的东汉画像砖。画面上, 人们利用鸬鹚捕鱼, 以鱼养禽。同时, 古人在陡塘养鱼时, 种植水生植物, 并与稻田相连。鱼的粪便可以充当水稻的肥料;鱼类的游动增加了田间通风又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水稻为鱼类遮阳, 提供食物。这种三维一体的模式处处体现了东汉至三国时期, 古人的大田与水体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经济思想。中国其他地区如四川、陕南的水田模型中也有莲、菱等水生植物与鱼、鳖共生的生态农业。可见这种生态农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性。这种模式发展到明清时期就成了桑基鱼塘的模式。这种模式特点为:在稻田凿池养鱼, 并在池塘上架梁设笼养猪、鸡, 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 以鱼养桑, 以桑养蚕, 以蚕养鱼。通过物质循环方式, 实现农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统一。民国时期, 广东地区又把这种模式扩展为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这种基塘模式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 良性循环典范”。

可以看出, 正是古人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创造了水田间套、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实现了中华农业几千年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当今我们发展农业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结晶, 最好的理论呈现当然是农书理论创作中。我们会自豪地发现, 从春秋战国到近代西方农学传入以前, 中国历代龚刊刻了各种农业典籍600多种, 现存300余种。汉代《氾胜之书》主要论述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 内容涉及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种子选择、处理、作物栽培、收获、留种、储藏等基本农业思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该书对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作了系统总结, 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陈方甫《农书》总结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提出了“地利常新壮”的理论, 同时他提出通过育种驯化和耕作技术可以改变作物对环境依赖性。这种思想也恰好印证了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后改变农业生产格局, 对于今天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元代初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元代王祯《农书》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 第一次对传统农具作了系统总结, 并且全面系统论述了农业生产知识, 第一次创造性建构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完整体系。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是一部涉及农业技术与农业政策的综合性农书。全书渗透着“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泰西水法更是开创了介绍西方农业技术的先河。我们在感慨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 一种保护、传承农业文明的使命感由然而生。

三、传统工艺展示

1. 丝绸

展会现场, 有一名美丽的江南女子向人们展示传统生丝的制作过程, 只见小小的蚕丝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就成了丝线。这真是传说的巧妇啊!丝织品的精彩呈现则应看展馆中的实物, 如战国湖北江陵出土的丝绸、西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唐代花鸟纹锦、宋代缂丝花鸟图、元代罗地绣花夹衫。通过图片的介绍, 我们了解到, 新石器中期, 先民就已经可以用简陋的腰机织出原始的粗糙丝帛, 为桑蚕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根基。战国之后, 丝织品质量普遍提高, 产品初步分为锦、绮、绢等。汉代出现提花织锦技术, 能够织出菱格纹暗花绮。唐代丝绸产品的质量、数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河南道仙的纹绫, 扬州的锦被、锦袍, 浙江绍兴的绫、纱, 成都的蜀锦等都享誉国内外。此外唐朝也发明了丝绸印花、缀锦技术。宋代发展了缂丝技术, 出现了新品种宋锦, 并被誉为“锦绣之冠”。看到这些精美的丝织品, 我们不禁憧憬着自己也能拥有一套锦绣华服。

实体的织布机模型则让我们发自内心佩服古人的高超织布技术。东汉织机线描图生动再现古人织布原理。原始织机为上下开启织口、左右穿引纬纱、前后打紧纬密三个动作。战国出现了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的斜织机, 秦汉加以改进并普及, 这种先进的织布工艺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中解放出来, 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说到纺纱技术, 这也是经过从原始的小木棍穿上坠轮进行工作到战国手摇纺车, 汉代、宋代逐渐精细, 元初时期出现织罗纹的绞纱机, 进一步提高了纺纱水平。这些绫罗绸缎不仅满足国内人民需求, 而且远销阿拉伯、欧洲地区。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对外贸易源远流长, 自汉朝起就出现了丝绸之路, 通过对外交流,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流向中亚和欧洲, 与这些国家地区互通有无, 促进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

2.茶

说到中国的另外一张名片, 不能不谈到茶。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 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茶叶种类有绿茶、红茶、青茶 (乌龙茶) 、黑茶 (我国特有, 历史上主要销往边疆地区) 、白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州茉莉花茶在展示茶叶制作工艺的同时, 还免费让参观人员品尝, 参观者争相品鉴, 果真是茶香浓郁, 各有千秋。

相传是炎帝最早发现野生茶叶的可用性。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更是悠久。有一照片给我们印象深刻, 云南省勐海县大黑山的古茶树最大的树龄已达2 500多年, 高达30 m, 让人叹为观止。

3. 民间艺术

年画是古人汲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创造的艺术作品, 寄托了人民崇拜先贤、祈福欢庆、热爱劳动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我们从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神农氏田祖师》、天津杨柳青《春牛图》、清代山西晋南木板年画、清代苏州《采茶图》、清代云南省丽江《六畜兴旺》、清代木板年画《蚕姑宫》、民国时期的河北年画《祭神农》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幸运的是现场有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人展示年画的制作工艺, 许多人争相抢购这些现做的年画, 虽然这个时间不是过年, 但是感觉还是沾到了许多喜气。

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自己制作出自我欣赏的画作, 用于门面、坑头、墙壁的装饰。而这些画作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思想动态, 具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近些年农民画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些优秀的农民画更是连连拍出高价。在参观这些农民画的同时,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民在劳作之余发掘真善美的纯真。

古人追求的美的方式同样体现在布艺和剪纸上。民间纺织品印染工艺包括蜡染 (始于秦汉, 风格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剪纸发明于西汉, 是一种镂空艺术, 主要创作者为民间妇女。题材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的方方面面, 风格淳朴、乡土气息很浓。看到这些民族服饰和剪纸工艺品, 我想起今年国际T台流行的镂空透视服饰无不渗透着中国的剪纸民族风, 顿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有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分别为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省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省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共同特点都是通过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 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 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农业文明的传承载体, 是一座反映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建筑的活化石。例如:山西省临县李家山村、云南省云龙县诺邓村、安徽黟县宏村、福建省南靖县田螺坑村、广东省开平市自力村等。在历史文化名村的宣传片中, 我们了解到, 各个时期的民居、戏台、街巷、城墙、寺庙、祠堂、古桥、古井等建筑的功能演变历程。当我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录时, 看到山西的历史文化民村几乎占到了四分之一, 禁不住流露出作为一个山西人的骄傲。当然更重要的是, 通过对历史文化名村知识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进一步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当代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 我们还参观了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系统、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群落系统、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花布老虎、花布兔子、孔雀艺术品, 河北广宗柳编技艺、河北大名草编技艺、中药炮制、针灸技艺、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传统工艺展示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山西清徐县老陈醋的制作工艺。山西老陈醋始于春秋, 主要原料为当地种植的红高粱, 经过一系列酿制工艺而成。参观了整个制作工艺 (原料间、碾磨间、蒸料间、熏醅间、淋滤间、醋醅间) 后, 我们尝了尝15年的老陈醋, 感觉纸杯里的陈醋黑褐色, 体态清亮, 尝起来酸醇、味烈、味长、香绵、不沉淀。虽然很酸, 但是我尝过之后, 意犹未尽, 遗憾的是, 这些陈年老醋都是非卖品, 不对外销售。

篇4:参观梁赞故居有感

乍进入大院观看,梁赞故居显然是南方古式平房四合院,从整体面积和室内装饰不难看出,梁家在当地肯定属于富裕门第,整座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墙七顺一丁错缝垒砌。工艺有木雕、灰雕、彩绘等。宽敞的露天大院在书斋前面,书斋设于大门口右侧的大院之后,大院左右两侧建有数间住房。近看整个大院宅舍仍保持古式古貌,青砖绿瓦依旧扎实,雕梁人物花鸟清晰可见,门墙院地的花岗岩石板虽有些陈旧但是却洁净无尘,大院露天处高低有序,和谐自然。古裕章先生向我们介绍,此粱家大院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乃赞先生年轻时与父携巨资回乡建造,由于历经多年变故,故居内的木人桩、木马桩、棍桩、刀桩,以及刀棍枪等文物已荡然无存。而梁赞的后人很早就移居美国、加拿大等国谋生,开枝散叶。

古金明先生把我们领进书斋大门口,向我们详尽地介绍了梁赞祖师的家世和习武师承(古修玄按:由于本人已在《咏春拳祖师梁赞》一文中介绍过梁赞祖师的情况,在此不再细表)。古劳同门边介绍边把我们带进书斋大堂。书斋呈长方形,足有百余平方米,墙高两丈有余,雕梁壁画、花木人鸟,栩栩如生,生动精妙。大堂内墙正中摆放着一张旧式神台,上方对联是“拳伏深山猛虎,棍打海底蛟龙”,横额是:“咏春派”,对联的中间是一个“武”字。堂联左右两边挂着介绍梁赞祖师生前习武的故事及其传承后人的一些情况,其中也介绍了李小龙随叶问学咏春拳的事情及画像。在大堂的左侧则放着一个兵器架,上面传统的七尺二鼠畏单头棍和与眉齐高的双头棍,地上竖着一个极具咏春拳特色的三手一脚的木人桩。(古修玄按: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两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古劳镇墟东便村梁赞故居拜祖,事后叶问之子叶准也率弟子到古劳梁赞故居拜祖,自此每年也有世界各国的咏春拳弟子莅l临梁赞故居认祖归宗。鹤山政府正准备筹备兴建梁赞纪念馆,以方便各地的咏春拳传人和爱好者到梁赞故居拜祖。然而,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论起派系不外乎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几派,咏春拳实属南少林一脉,就算自立门户也只能称咏春门,而当地却把“牌匾”写成“咏春派”,本人认为不妥。)

古机华师傅见我摸了一下木人桩,马上为我解疑:“古劳咏春拳原无木人桩法,现在的木人桩尺寸是冯根珠(外号“猪头皮”)师傅和叶问的弟子之一古生(古振和)从香港带回来的。除了套路,古劳咏春拳更重视的是单式对拆、散手、混合黏手、步法等的单项训练。况且对拆法是机械固定式的,真正的跟手灵变功夫却完全依赖师承者的领悟与言传身教,并与学者的实践、天赋以及文化修养而自成风格,亦因为古劳咏春理法深奥无穷,又式式好用,虽同出梁赞之古劳咏春,但各师承传人对训练中的技术、用劲、变化也不相同,打法上也有差异。”

劳广诚师傅说:“我习咏春拳三十多年从未打过木人桩,靠木人桩练出来的功夫不是梁赞咏春的最好功夫,而是靠内功心法与精神意识练出来的,与外力练出的功力不相同。”接着他又直言:“2008年梁家后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闻说是梁壁之孙)首次从国外返乡,交谈中我诚言拜教一下梁家真功,前辈亦有此意即允。但见前辈出手快如闪电,一搭手即把我弹出丈外,我顿觉神奇,于是我重新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又请教前辈试手几次,结果每次还是把我放出丈外,我一败涂地之余又莫名其妙,心想以往我常与人切磋,对各种拳手均能应付自如,为何此次不堪一击呢。后来前辈又亲自试了我的手法说:‘你的手法还算可以,但缺乏结合内功心法的训练。’”

由于时间的关系,古劳的同门又带我们观光了王华三、古兆龙、林德联、冯威廉等生前的住处并拍照留念,而后我们顺路到古修玄家中一叙,又到沙坪由古锦志师傅开办的“志道”会馆一叙,大家彼此派出代表表演了各自训练的对拆和黏手,霎时间将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篇5: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去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入村往里走,在街道的十字路口,我们看见了那口大钟在粗壮的古槐上高高地吊着,我想起了电影中高老忠使劲敲钟的画面。周围的人很多,我们在那儿照了几张相,就准备钻地道了。我们在冉庄一共下了四段地道,在张森林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冉庄第一洞。纪念馆东南角的房子里有一个立柜,立柜门打开着,露出下边的地道,直达后院的一个小屋。地道和外边的水井相通,便于吃水和观察敌情。这是平原地道战争的开始,由此,冉庄附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地下战争。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我又下了地道,从洞口下去,西面到老母庙,东面就出村了。地道里有许多岔道,可以通向各家各户。我兴奋地跑着,像个小老鼠。忽然,有一伙儿人挡住了我们的路,我们就跟着这伙人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些展品,听导游讲,鬼子来了,人们藏在地道里吃饭、睡觉、纺线织布、制造武器……地道里有口井,那是为了防止敌人水攻;敌人用毒气,人们就打开地道一角的几个小孔,小孔直通老百姓的烟囱,毒气就变成了炊烟,飘走了……哈,中国人真聪明啊。纪念馆里,我还看到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我们又参观了几处民宅,看到驴槽里、炕头边、大锅下都有地道。有时从村北下地道,从小胡同里钻出来,有时在梁家胡同钻进去,却从李家胡同钻出来。我们都快分不清方向了。

篇6:参观冉庄地道战后的感想

临城中学 张永朝

2011年9月25日临城中学全体党员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

说起地道战,人们常把它与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智慧联系起来。小时候,我曾接触过许多包括《地道战》在内讲述抗日时期故事的电影,使我惊诧于中国人民的伟大。我也曾来到河北省清苑县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亲身领略地道战的奇妙。今天再次来到地道战,我感受颇多。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途,我们从城市到了农村,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纪念馆周围非常清净,四周没有特别的建筑,唯有纪念馆显得庄严和威武。进入展览室,旅途的疲惫全无,我们立刻被抗日时期的图片和实物所吸引,迫切地想结合着讲解,了解几十年前发生的一切。简洁的展览和简短的介绍囊括了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抗争的事迹。

我们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村公所、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和星罗棋布的掩体工事,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使我深刻认识到,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现在的冉庄,地道和与革命相关的建筑都被很好地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希望后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一名党员,对于这点我们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里我们不用像前辈们那样在前线上英勇杀敌,但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记住他们为中国所付出的一切,包括鲜血和生命,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义务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地道中我们排成一条线,跟在讲解员的后边听着讲解员对地道内的各种物品做详细的讲解,我们认真听着每一句话,理解着里边的内容。在地道中我们为了带起大家的气氛,唱起了《地道战》之歌,大家都很开心,在1500米左右的路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道的气息,感受到了革命的气息。离开地道,我们来到了一个院子里,我们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大家在各个地方照相,为这次活动增添了色彩,也使这次活动变得活跃起来。

最后我们来到地道战纪念馆前边合影留念,为这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7:观《地道战》有感

《地道战》是我最早接触过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之一,它生动形象的还原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华北平原这样无坚可守的困境下,奇迹般的创造了地道作战的战斗方式,成功的阻击了日本侵略者。

地道战从最初单一的躲藏,经过不断探索逐渐演变成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能够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斗争之中,在绝境之下,坚持抗战,并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化劣势为优势,在战斗中不断进步,成功抗击敌人。

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面对残酷侵略却依然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它触动了我们每一代人的心,使我们铭记先烈,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提醒我们珍惜现在,鞭策我们不断发展。因为只要落后就会挨打。只有一个富强的国家,才能保护它的子民不受侵犯。我们应铭记历史,从个人做起,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创新,完善自我,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毕生精力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8:参观地道战有感

星期六的一大早,爸爸带我和同学们去飞机场参观。飞机场可真大呀!好多飞机停在那里,爸爸说这个飞机场有几十平方公里大,相当于好几百个机场路小学呢!瞧!人、树和楼房都是一排排的,连空中的小鸟都排着队在空中飞翔。飞机和飞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远远望去,就像一排展翅待飞的大鸟,一声令下就将直冲云霄。

下车后,我们来到飞机跟前,啊!好大呀!蓝白相间的机身大约有十几米长,机身上有中国空军的机徽,机头像个又圆又大的帽子,头上还插了一根管子。一位飞行员叔叔告诉我们,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教练机,主要用来训练年轻飞行学员的。飞机的机头上面有两把椅子和两个盖子,分别是教练和学员坐的。两边的机翼伸展开来,就像妈妈张开的双手,等待着拥我们入怀。飞机的后面还有一个黑黑的洞,飞行员叔叔说那是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从里面往外面喷气,然后推动飞机在空中飞行。我想:造飞机的人可真了不起!

飞行员叔叔让我们依次踏上云梯,进入飞机座舱参观。座舱四周有好多电钮和手柄,有黑的、白的、黄的,还有几个是红色的。这时,飞行员叔叔提醒我们千万不能碰红色的按钮,有危险!

最后,同学们在模拟机上还体验了飞行。爸爸亲自带我飞了好多转来转去的动作,弄得我晕头晕脑的,还照了相,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飞机场。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爸爸:“飞机里那么多东西,怎么能记住哇?”爸爸看着我,认真地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就像你背诵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背,慢慢就记住了。”是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上我要向爸爸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灰心丧气,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积累知识,打好基础。

篇9:参观爱心献血屋有感

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体检区。护士阿姨告诉我们,高血压、高血脂、感冒以及半个月内拔过牙和动过手术的人都不能献血。

接着,我采访了一位叔叔。这位叔叔正坐在沙发上,让护士阿姨将针管扎进他的血管里抽取血液。这时,我注意到了叔叔手里握着一个红色的心形小球。原来这是使人血液流动更快一些的神奇小球。我问叔叔:“你献血难道不疼吗?”叔叔回答说:“刚开始有一点儿疼,后来就不疼了。”

通过采访,我心里的一些疑问终于被解开了,比如你问我:“无偿献血是什么?”现在我就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无偿献血,就是我们同胞以互助的精神,为帮助需要输血的人,献出自己的血液。这是一种爱心奉献,更是我们共创文明的义举!”“国家鼓励哪些人率先献血呢?”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国家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现役军人、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无偿献血,因为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也很好。他们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无偿献血的基本队伍。”

无偿献血的叔叔阿姨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献出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指导:黄静华

篇10:观《地道战》有感

龚** 在繁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中,存在着一颗发光点,它就是《地道战》。《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道战》。观看地道战之前,我是好奇的,究竟是怎样一部影片才能成为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观看《地道战》之后,我是震撼的,令我为之震撼的不只是电影情节的逼真,还有智勇双全的高传宝、忠诚的老钟叔以及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智慧。

1942年到1944年中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民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开始往里进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对于冀中人民没有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所谓地道战,就是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忠诚的老钟叔令我十分感动。

《地道战》拍摄于1966年,特定的历史年代使其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在影片里,深刻、成功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本色。在外族入侵之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不只是一味地忍受苦难,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在一起,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地道战,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不仅保卫了家园,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向共同团结一体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抗入侵的信心,更是凸显了中国人的本色。

篇11:观地道战有感

他们用地道抗住了鬼子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常常把鬼子打的晕头转向,最后把鬼子的炮楼给炸了。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故事里的村民不畏强敌,而是用地道战的方法来抵抗。他们不怕困难,而是把困难化作成了动力去战胜困难,他们不怕敌人。

常常是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放鬼子开枪……他们的英雄气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新中国建设以来有多少英雄战死沙场?有多少英雄为新中国的建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都有贪生怕死的意念,可是那些英雄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把生命置之度外,为祖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而我呢,遇到了一些困难就退缩了,畏惧了困难。我以后也要像地道战中的营销年该一样,不畏惧困难,而是把困难化成动力去战胜困难。

篇12:观《地道战》有感

今天我高高兴兴的到政府去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激动。

《地道战》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有一天,可恶、令人憎恶的小日本鬼子来到了一个村子里,无情地抓了居住在这里的所有村民,只有一位老师、麦包及麦包爷爷和其他几位孩子顺利逃脱。躲在了麦包家里的地道,在这种险恶的地方,鬼子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他们。但他们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营救生命难保的村民们,随后就展开了一场激烈而搞笑的地道战。

电影中的麦包可真是个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小伙子呀!在一次次难关里以自己的聪明、勇敢战胜了他们。他们的老师也为这次战胜取得成功做了巨大的贡献,要想,那个跟日本鬼子到山顶的时候自己也是自身难保,却要完成一个非常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要做个爱祖国、爱人民的好学生。要像电影中的麦包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退缩,要勇敢的面对一切。

篇13:参观地道战有感

通过参观, 我们了解到,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 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 可免费使用, 又无需运输, 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 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现在德州市区周边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路旁基本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灯;市区内大街小巷有50多条主要街道的路灯已全部采用太阳能电灯照明 (多达80公里) ;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利用率达到95%以上;从城镇到乡村, 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大规模的普及;太阳城会场两道巨大的彩虹门上面, 分布全是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光伏板。

为此, 陈毅元帅的长子、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为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作诗, “不了太阳情”:“太阳城召开太阳的盛会, 太阳人感念太阳的恩惠, 太阳山竖起太阳的丰碑, 太阳水闪耀太阳的光辉, 太阳风见证太阳的腾飞, 太阳雨展示太阳的轮回, 太阳歌唱出太阳的智慧, 太阳舞滚动太阳的陶醉”。

当今国际社会倡导低碳经济已成为引领绿色的潮流, 低碳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 甚至细化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参观使我深刻地感受到, 将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只要平时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不用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 也能带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在参观太阳城期间, 本人在“微排”大厦特意买了一个“太阳能手提灯”。该“手提灯”的特点是:超级亮白, 使用寿命达10万个小时、两种充电方式 (太阳光和常规电源) 、一次照明可达8个小时、旋钮开关可随意调节亮度、能为手机充电、绿色环保无污染。

每天早上起床后, 将太阳能手提灯放置朝阳的阳台上, 在正常晴天的情况下, 每天充电8小时以上 (8.30-17.00) , 基本满足家庭的夜间照明。每到晚饭后, 我便将太阳能手提灯放在客厅的高处位置, 并调至最大亮度, 关闭客厅内近80瓦的照明, 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 在收看着电视节目的同时, 感受着太阳能提供的照明, 从而更加感觉到一种新的享受和体验。待家人休息后, 再将太阳能手提灯调至弱光, 挂在卫生间内, 供夜间照明使用。

篇14:参观华鑫展示中心有感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界面,竹林

某次假期,笔者赴上海参观日本建筑师长谷川豪设计的华鑫中心项目,却被该项目的临时售楼处吸引,驻足良久,流连忘返。

这个名叫华鑫展示中心的两层建筑位于上海市宜山路和桂林路的交汇处,临街而立,印象最深刻的是场地中的六棵大樟树与建筑的交错融合:树木环绕建筑,同时又在建筑围合的庭院中,许多枝杈甚至穿透建筑而伸向天空。

建筑底层架空,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支撑,并以镜面不锈钢包裹,不仅将结构体遮蔽,同时由于反射带来的视觉错愕常常给人意外的趣味。

这种将主体抬升至二层的处理最大化的开放了绿地,使公共空间顺利地延伸入场地。许多建筑如深圳的万科中心即是如此处理,底层完全开放而让游人和周边居民自由出入。与传统的底层占据不同,这种做法的背后体现了当代建筑的一种价值倾向:即使是私人属性的建筑也肩负为城市塑造公共空间的责任,毕竟,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在属于个人之前首先是属于城市的。

建筑的二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细心观察后可以发现,为底层架空服务的结构体被巧妙地利用以安置空调机电设备,这是结构、设备空间的综合利用。室内的陈设简约,家具也采用中式的木制家具,以温暖的色调搭配洁白的墙面。

整个二层都由特殊的建筑界面维护而成,这种界面别具匠心,即维护又通透。在二层的户外水院,青翠的掩映的树木、水中的倒影以及静谧的水面都在这种建筑界面的围合下相得益彰,令庭院空间静谧动人,而且不知为何,这种现代材料的组合搭配却令人感觉身处与饱含诗意的东方园林之中,不得不称赞建筑师的手段高明。

事后才了解到,华鑫展示中心的设计人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祝晓峰建筑师,一位日渐受到关注的青年建筑师。曾就读于深圳大学,在国内设计院的短暂工作后远赴哈佛深造,随后又在著名的KPF事务所工作多年。

对于华鑫展示中心,他在设计之初即表达出对于场地树木的关注,希望在保留和养护的基础上,使得建筑与大树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

在建筑的首层,这一理念通过底层架空和镜面不锈钢的处理得到良好的体现。而在二层,由于建筑已远离地面,建筑界面将建筑与树木隔离,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达到同样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效果?

4 建筑界面的竹林意象

于是,建筑师将设计的核心策略指向建筑的界面,而由于剪力墙结构的巧妙设计,通常作为界面的墙体已经不再需要承担承重责任,尽可以将界面做轻、做薄、做通透,而轻、薄、透带来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

至于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仰赖建筑师本人对于材料的理解。祝晓峰曾提到,在哈佛受到的建筑教育对他影响很大,其中就包括对于建筑材料的理解。在华鑫展示中心,祝晓峰设计了这种在由无数扭转成型的竖向金属构件构成的建筑界面,不仅轻、薄、通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动感和韵律。这种界面的感觉似乎另有深意,总令人联想到什么传统的意象。

祝晓峰曾坦言自己对于江南气候和自然人文环境的亲睐,在更早的成名作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中,展现出许多对于江南本土风物的理解与追寻。华鑫展示中心的界面设计无疑更为独到,其背后的意象可能正是遍及江南的竹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林指向的高洁易趣和隐逸情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颂扬,举世闻名的竹林七贤正是流芳千古美名。在传统的园林营造中,竹也是重要的植栽树种,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竹林意象的建筑界面为建筑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难怪在二层的水院中能够觉察到传统园林影子。

作为一个地产项目的临时售楼中心,华鑫展示中心深具匠心,无论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倾心塑造,还是对传统意象的现代表达,都令人击节称赞,身处其中,似乎能令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而进入忘我的境地,正可谓“藩篱成障幕,村墟化城市。世上岂寂寥,俯仰昧斯旨”。

参考文献:

1刘宇扬.熟悉与不熟悉的景致[J].时代建筑,6(2005)。

2祝曉峰.与自然合作——上海华鑫展示中心设计[J].时代建筑.4(2013)。

篇15:观地道战有感

“轰轰轰——”,“九.一八事变” 掀起了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的序幕!泱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灿灿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蹂躏。

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在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抗日军民创造了种种打击侵略者的方法,最痛快人心的,也就是我最喜欢的华北地区军民们就创造的那种保卫家园反击扫荡的新的战斗方法——地道战。

军民们把地道挖向日本主义的心肺——碉堡下面,然后来个突然袭击,把得意洋洋的日本鬼子打的丢盔弃甲,屁滚尿流,从此,草木皆兵,如坐针毡。这就是《地道战》中的一个镜头。每当看到这里,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又蹦又跳,拍手称快,同时对那些抗战英雄佩服地五体投地,他们以大智大勇,给日本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给我国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看完这个影片,我依然深深地沉浸在抗日军民不畏强敌,英勇善战,誓死保卫祖国的精神之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抗日战争胜利距今逾有六十年了,但每念斯耻,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掩饰心中的悲愤和震撼。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们面临国家存亡的时候,人们心中便会生腾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美,这就是人类的精神。”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胜利呢?

具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爱国英雄在艰难八年抗战史中比比皆是。想到那些英雄,我也想到了自己——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女孩——一个总是害羞遇事胆怯的女孩,如果我处于那个如火如社,我会不会想《地道战》里的英雄那样英勇善战,不畏强敌?我想我不会,因为我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都要大叫“爸爸„„”和妈

妈„„”,我于《地道战》里的英雄差太远了!但我想我也一定会,因为在我稚嫩的体内毕竟流淌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热血,我与《地道战》里的英雄同是华夏儿女,一定不会任由侵略者肆虐横行!我爱我的祖国!

上一篇:公司企业文明公约下一篇: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