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总结

2024-06-23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总结(精选6篇)

篇1: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总结

黔西县铁石中学

帮扶教师 罗中文帮扶对象 陈平

黔西县铁石中学

教育精准扶贫帮扶总结

根据深入贯彻黔西县铁石教育管理中心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关精神,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积极营造全校关爱精准扶贫户家庭孩子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深入探索关爱精准扶贫工作的新路子,扎实开展“奉献一份真情、温暖每个孩子”为宗旨的帮扶相关活动。一学期来,我按照拟定的帮扶计划进行工作。现将我的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确保顺利实施。

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帮扶落到实处,我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陈平的实际情况,认真拟写帮扶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

二、助学到人,关爱进家

根据本人作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对精准扶贫户家庭孩子予以一定的经济帮扶,把帮扶工作落实到实处,主要以每月的走访或帮扶为工作要点,做的对他的全面关心和帮扶。

三、因地制宜,落实计划

在帮扶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把工作做实,不要流于形式,根据计划本期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1改变该生不太端正的学习。

2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帮扶,提振该生的自信心。

3通过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共种努力,使其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奉献一份真情、温暖每个孩子”是我扶贫精准扶贫户家庭孩子的宗旨,也是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做出的微薄奉献,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仍将一如既往,为孩子们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应有的一份力量!

篇2: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总结

孟和巴图

一、指导思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文件精神,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的基础性地位为导向,以“较好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个家庭”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目标,引领广大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师德大爱,展示师德风范,形成“比爱心,比奉献,比育人”的浓厚氛围,推动我市教育工作健康、均衡、和谐发展。

二、活动主题:

全面关爱,精准帮扶,做仁爱之师 通过主题呼斯乐同学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都解决了。

三、活动目标

坚持教育健康、共享、和谐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树立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之心,真诚理解、关爱、引导、教育每位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有效帮扶措施,为他们营造了健康、和谐、平等的成长环境。

四、活动措施 一师结一生,实现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让每一位教师走近贫困或学困生,真正理解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减轻负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做到“教育扶贫,不落一生”。

1.学习辅导。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阶段性帮 扶计划,明确阶段效果,加强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其进步。培养主动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2.生活辅导。首先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 对帮扶对象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快乐成长。

3.情感关怀。帮扶教师做好代理家长,用心呵护帮扶对象,让他感受到亲情与温暖,定期与帮扶对象的家长沟通,了解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努力形成在校教师帮,在家家长督促的良好共育局面。

篇3: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总结

“两帮扶”。即:

一是怎么帮、帮什么。结合章贡区“321”结对帮扶模式,为全区结对帮扶贫困对象2496户6939人制定帮扶村如何科学脱贫规划,如何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要求,帮助结对帮扶贫困对象筹集扶贫资金2496万发展生产、提高素质,在规定时限内帮助帮扶对象稳定脱贫致富。同时,各结对帮扶单位根据贫困对象的需求,不等、不靠自己掏出腰包帮助结对贫困对象购买鸡、鸭苗、牛、羊等家禽牲畜帮助致富。如,省级贫困村沙石镇东风村地处山峰生态区,为加快推动全村精准产业扶贫工作,市民政局精扶工作队针对上级扶贫专项资金暂难及时到位的情况,4月底东风村工作队不等、不靠,以时不我待的敬业精神,在调研分析后与村干部一同采取个人出资担风险的做法,征租该村秧田塅组附近8户农户(其中5户为困难户)的11亩田地(含少部分撂荒地),采取聘请技术能人指导加困难户务工的做法种植高山反季蔬菜瓜果。帮助落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对18个贫困村,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帮助做好扶贫贷款担保试点工作,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区还将产业扶贫资金有计划地分配400万元用于扶持全区具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及小额贷款贴息等。帮助实施科技、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扶持贫困户“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怎么扶、扶什么。在准确找出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开展“六轮驱动”精准扶贫村到户。认真分析其致贫原因,以村为单位制定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因户施策,全面开展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等“六个帮扶到村到户”。对因病因灾等返贫的农村居民及时认定为扶贫对象。对识别出来的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帮扶范围,落实帮扶责任人并按规定享受扶贫政策;属于民政救济范围的,及时给予救助。对结对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信息、技术、思想观念等全方面进行帮扶,使其达到增收致富目的。扶产业。通过产业资金到村到户、信息扶贫到村到户、旅游业扶贫到村到户的同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扶持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通过产业带动确保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换穷业”。帮扶对象有一定产业项目基础的,将结对帮扶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将结对帮扶资金作为其入社股金,参与利益分配;扶就业。积极向省里争取更多“雨露计划”培训外指标。同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智力培训,采取科技下乡、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现场示范、参观见学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科技培训、智能培训等确保就业扶贫“拔穷根”。帮扶对象劳动力到企业务工的,企业在保障其基本工资和稳定就业的前提下,将结对帮扶资金作为其就业补贴;扶其它。实施保障扶贫。通过完善最低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等对低保户、五保户进行兜底式应保尽保救助。确保兜底对象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扶贫“得救助”。通过地方公益性岗位安排帮扶对象劳动力就业的,将结对帮扶资金作为其工作补助。同时,还借助外力,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的作用进行扶持。

“三推进”。即:

一是推进精准扶贫,实行精准扶持。在突出重点上,认真瞄准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在统筹扶贫规划上,着力解决和处理好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与政府的关系,注重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收益度,把贫困户的发展与农民合作社、企业(基地)的发展关联起来,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同时,还着重解决处理好产业帮扶与精准帮扶的关系,以此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和环境。

二是推进精准扶贫,全面深化实施。紧紧围绕中心城区的特点和优势打造“章贡”样板,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严格按照“七步法”及严肃纪律认真做好扶贫对象再精准、再识别工作要求,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采取地毯式摸底、拉网式筛选,通过对贫困对象的再识别、再复核,精确识别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496户6939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的扶贫户、扶贫低保户1333户4521人,纯低保户、五保户1079户2051人,与复核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528户6939人核减了32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广信息化扶贫,通过开展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的自我造血功能;打造旅游产业化扶贫,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开发模式,探索“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通过落实帮扶措施。依靠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就业扶贫、兜底保障、金融担保、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决策部署,把产业搞“特”、搞“亮”。

篇4: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研究

关键词: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多维贫困

一、问题的提出

精准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实施有效的帮扶,让贫困人口摆脱极端贫困,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国际间的扶贫而言,过去六十多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一直受到诟病,不少研究认为援助是无效的。莫约在《援助的死亡》一书中提出,超过1万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从西方发达国家流向非洲,但总体而言援助对非洲的发展是不起作用的,甚至是非洲发展的无声杀手(Moyo,2010)。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出台多个官方文件,致力于提高援助的有效性(OECD,2014)。对于一国内部的扶贫而言,世界银行的研究者发现,扶贫和社会保障项目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受益者(瞄准)却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非正规就业部门,基于家庭收入核算的方法难以瞄准穷人(Alata,Banerjee和Olken,2012),因而扶贫资金的使用往往是无效的。此外,扶贫资金通常容易被社区精英捕获,最终受益的往往是非贫困人口。

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30年来,为了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对贫困的瞄准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首先,1986—2000年,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区域性瞄准为主(张磊,2007)。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依靠经济学的“涓滴效应”让贫困农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并通过自力更生提高发展能力。2001—2010年,主要是通过贫困县和贫困村的瞄准机制,重点把财政扶贫资金投向贫困县和以“整村推进”方式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发展能力,以便为贫困人口营造更加良好的脱贫环境。2011年以来,先是强化了区域扶贫攻坚的格局,在全国划分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等六大机制创新。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精准扶贫方略。要求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六个精准”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向“精准管理”转型升级,是农村扶贫开发治理的一次重大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是否精准涉及几个关键挑战:一是目标的偏离,即瞄不准或者说“脱靶”;二是即使瞄准,也“打不准”;三是即使打准,也打不好。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要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和“如何扶”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案例,基于作者于2016年1月24—28日的实地调研,通过干部座谈、群众访谈和贫困户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评价其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人口的一些典型做法,以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政策参考。

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但是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是个世界性难题。印度国家抽样调查组织(INSSO)2006年的调查发现,农村20%最富有的人中18%持有扶贫配给卡(Banerjee,Duflo等,2007)。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扶贫项目和资金被非贫困人口捕获的现象。因此,世界各国探索了多种识别贫困人口的方法。一般而言,典型的做法主要有三种识别:一是基于家庭收入或支出的家计调查,这种方法往往因调查成本高和个人对收入的瞒报难以有效;二是社区参与式方法,即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贫困识别,这种方法因社区群众对本社区每家每户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贫困人口,是非政府组织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三是自我识别,如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低工资来自动排除非贫困人口;扶贫小额信贷通过高利率和小金额自动排除非贫困人口。

黔西南州从2014年开始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并开展“回头看”以尽量做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主要做法是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一套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分类管理的方法,以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一)村组参与式方法。在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首先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与动员,做到家喻户晓;其次,按照“户户见面”的要求,逐户摸清群众生活现状、生产条件和家庭资产、脱贫致富条件、核实收支和储蓄情况等,调查填写《贫困农户评估表》;以逐户核查和农户评估结果为基础,按照“组评→村议→乡核→县定→组公示”的程序,确定全村农户分类名单。确定为贫困户的,需要贫困农户填写《贫困农户申请书》和《贫困农户脱贫意愿书》,以体现农户意愿和主体性,避免“被识别”、“被扶贫”现象。

(二)多维度综合评估。在农村,因农户收入来源以农业经营和非正规就业为主,很难准确核算家庭收入,因此用收入难以准确识别扶贫对象,这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识别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等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转向以多维贫困指数从教育、卫生、生活水平、就业等多个维度识别和评价贫困(王小林,2014)。

我国的扶贫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多维度扶贫目标,黔西南州开发了包括“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装备洋不洋、四看多少存款在银行、五看劳动力强不强、六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贫困农户评估表》。“六看法”包括住房、教育、健康、耐用消费品、生产条件、资产等多个维度21个指标,并给予不同的权重(见表1)。“六看法”既能反映贫困的结果也能衡量贫困的原因;既能反映贫困的临时性也能捕获贫困的长期性。“六看法”是基层干部基于实践对“贫困”的真实客观的认识。这个方法比单纯用人均纯收入更能准确地反映“两不愁、三保障”所确定的贫困内涵。“六看法”也为贫困户退出提出了客观有效的综合评价标准。

nlc202309031514

(三)分类精准管理。在建档立卡和“回头看”工作过程中,黔西南州要求“村不落户、户不落人”,开展逐户调查,根据《贫困农户评估表》“六看法”综合得分对农户进行分类精准管理。综合得分50分以下,为政策兜底户(五保户、低保户);综合得分51—70分,为低保贫困户,即该类贫困户家中虽然有低保人口,但有劳动能力;综合得分71—80分,为一般贫困户;综合得分80分以上,为脱贫户。《贫困农户评估表》和《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全部录入“智慧党建/扶贫云”大数据系统,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黔西南州对贫困农户的分类,既有定量标准,又有“六看”的定性标准。事实上,也探索了扶贫和低保对象识别标准和程序的统一。

三、干部驻村入户精准结对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只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识别出来之后由谁来提供帮扶是另一个挑战。当前的农村贫困问题已经远不同于过去,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30多年,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大多已经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么多年,农村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贫困农村不仅缺资金、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如果贫困村中只是获得了扶贫项目和资金,没有“致富带头人”,没有引领发展的农村干部,扶贫项目和资金即使瞄准贫困人口,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黔西南州在国家向贫困村派遣第一书记和实施干部驻村帮扶的制度下,进一步完善帮扶制度,开创了“五人小组”、“常务家长”和“四不工作原则”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以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一)“五人小组”驻村帮扶。黔西南州整合干部驻村帮扶力量,坚持把村级精准扶贫“五人小组”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有生力量。在每一个贫困村成立由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农村知识青年)等组成的精准扶贫“五人小组”。全覆盖、全过程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有的村已扩展为“5+N小组”,把退休返乡干部、民意调查员、致富带头人、寨老等纳入五人小组。

(二)“常务家长”入户帮扶。中央要求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黔西南州在具体落实中更进一步,建立了“常务家长”制度。“常务家长”不止一个人,如兴仁县按照1名国家工作人员、1名村组干部、1名农村信贷员“三合一”的队伍组合。“常务家长”制的核心是他们以“家庭成员”身份与贫困户融为一体,引导贫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帮助引导贫困户记好收入支出账,教育、医疗账,产业发展和就业台账,引导贫困群众开展家庭卫生环境管理、革除陈规陋习。工作职责包括摸清户情、找准致贫原因、监管资金项目、做好脱贫初评。通过申报财政扶贫资金、帮助落实扶贫小额贷款等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对项目实施、验收、绩效评价等进行全程监管。绝大部分驻村帮扶人员做到了每天通过“智慧党建/扶贫云”手机APP打卡签到、每天记录上传扶贫工作日志、每月制订计划、季度年度全程总结。

(三)“四不工作原则”强化贫困户脱贫主体责任。为了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帮扶、被脱贫”现象,黔西南州制定了干部驻村帮扶“四不工作原则”,即干部驻村帮扶不设置前提,尊重群众意愿;不附加条件,支持群众实践;不替人当家,保障群众自立;不代人算账,体现群众意愿。“五人小组”、“常务家长”和“四不工作原则”创新了村级扶贫治理模式。

四、多策并举精准帮扶

当找准贫困人口,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落实了帮扶责任人,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扶”。

(一)精准帮扶。“五人小组”和“常务家长”根据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制定帮扶计划并开展帮扶工作。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帮扶计划三项核心内容,都要求在贫困户家门口挂牌醒目标记,同时要将这些数据上传“智慧党建/扶贫云”,作为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依据,以及上级对帮扶干部日常工作考评和政策决策的依据。

帮扶工作主要是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扶贫专项行动进行,如: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技能培训、信贷、电商、旅游、科技、龙头带动等。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不一样,因而每户的帮扶措施也就不一样。例如,冷洞村新场坝组贫困户黄华林家,4口人,2个劳动力,有1名中职学生。根据他家的情况,制定的帮扶措施包括3项:产业支持、教育扶贫(中职教育)和到户基础设施。

针对精准扶贫中,如何通过产业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帮扶,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成效,安龙县进行了探索。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跃村通过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脱壳。安龙县将贵州省贫困县摘帽奖励资金1000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大棚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贫困户。龙头企业统一提供菌包、技术指导和产品包收;经营大棚的贫困户每个大棚每年向村委会缴纳1000元租金。贫困户对大棚挂牌租赁经营,每户经营2个大棚种植香菇,两年一轮换。脱贫之后,可在园区内自建大棚继续种植。贫困户消洪,40多岁,全家4口人,以前外出打工,因不识字没技术挣不到钱。主要致贫原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现在种植香菇,每公斤约10元,两个棚预计今年可收入8—10万元。这样,一户经过两年帮扶,可以彻底跨越贫困门槛,通过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这种尝试,也使多年“空壳”的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来源。

(二)帮扶考评。“怎么扶”的关键之一是“五人小组”、“常务家长”这支队伍是否能够积极有效地工作,是否能够与贫困户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过程管理和考评就至关重要。黔西南州对“五人小组”实施目标任务、岗位管理、激励保障、约束惩戒“四位一体”脱贫攻坚干部管理。“五人小组”每天要通过“智慧党建/扶贫云”智能手机平台打卡并登记工作任务。上级部门每天可以通过“智慧党建/扶贫云”分析评估每个干部的工作绩效,发现不能完成任务的,及时把干部召回。对被召回的干部分别采取集中教育、跟踪考察、转岗、待岗、组织处理等方式进行管理,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对干部的考评坚持日常台账、月度考评、季度约谈、年度考核全过程考评。通过党建与扶贫相结合全过程督查、监督、考评和奖惩机制,使干部把工作重心真正下沉到贫困户、贫困村。如,兴仁县2014—2015年共召回干部361名。

nlc202309031514

五、结论与讨论

黔西南州精准扶贫的这些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政策价值:

(一)多维度识别和评价贫困。通过“六看法”对贫困农户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既具实践应用价值,也具有理论价值。“贫困”既包括收入不足引起的“贫”,也包括教育、卫生、居住环境、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带来的“困”。应该说,“六看法”从基层实践中丰富了对贫困内涵的认识。这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是一致的。

(二)党建与扶贫的紧密结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五人小组”和“常务家长”的干部驻村入户帮扶制度,创新了贫困村庄的治理模式,既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切切实实为贫困村庄和家庭注入了一支新的发展力量。这种干部驻村帮扶模式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特别是“干部召回”机制,解决了干部在精准扶贫新常态下“不会为”、“不作为”的问题。

(三)大数据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黔西南州建立的“智慧党建/扶贫云”大数据平台,将党建、30多个部门的民生数据与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初步整合,终端到村,信息到人,适时跟踪,及时调度,网络显示,挂图作战。这个系统不仅成为干部管理的大数据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将干部管理、精准扶贫、民生建设与农村治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庄治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Alatas V., Banerjee A. and Olken B.A. (2010), How to Target the Poor: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Indones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4):1206—1240

2. Banerjee A., Duflo E., et al(2007), Targeting Efficiency: How Well Can We Identify the Poor?,Institute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1

3. Moyo D., (2010), Dead Aid: Why Aid Is Not Working and How There Is a Better Way for Afric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 OECD/UNDP (2014), Making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More Effective: 2014 Progress Report, OECD Publishing, Paris.DOI: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09305-en

5. 张磊(2007),《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6—9页。

6. 王小林(2014),“墨西哥多维贫困识别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启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减贫研究参考》,2014年第1期。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5: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为引领,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机遇,围绕县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乡人民政府的安排,切实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努力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按帮扶对象所原则。采取“技术性帮扶、微小产业扶持”。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帮扶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围绕群众最盼望、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落实帮扶重点,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扶贫生态移民等方面入手,明确帮扶任务,细化帮扶措施。

(三)建立一个帮扶台账。摸清贫困户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生产发展项目等情况的基础上,要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帮扶对象台帐,把贫困户急需而自己无力解决的实际困难及时向民政部门汇报。

(四)整合一批帮扶项目。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发挥部门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协调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计划执行人: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篇二:

按照《绍兴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绍兴镇2014年精准扶贫帮扶实施方案》等总体要求,结合__村实际,紧紧围绕“六个到村到户”,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贫困优先、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__村位于镇驻地北15公里,地处六背山腰,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亩,其中稻田面积436亩,旱地面积60亩。苗族聚居,村驻地__寨,海拔910米,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山体滑坡较严重。地质构造古老复杂,有5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207户,922人。主导产业为水稻、养殖和外出务工。2013年__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2013年全村粮食产量261吨,人均占有粮食283公斤。今年重新审定后划为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419人,贫困户107户。公路通村,有民办小学一所。

二、致贫原因分析

__村属全省苗系贫困村之一,是黎平县二类贫困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镇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处于全镇倒数。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村组步道没有完全硬化。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全还有贫困人口419人(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贫困发生率31%),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52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传统的“水稻、薯+养猪”模式是__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__寨举家外迁的一拔接一拔,目前全村外出的有72户,324人。外出劳动力110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__村极大支持和关注,但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三、帮扶计划

一是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以__寨为中心,倾力打造“特色养殖”养殖示范基地。计划在岑友、得潘等自然寨实施能繁母牛300头,共需资金20000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500000万元,金融扶贫贴息贷款50万元;

二是种植业2015年新建中药材(桔梗)基地200亩(每亩补助670元,合计13.4万元)。

二是技能培训。针对该村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计划举办种养植等培训3期,概算共需资金15万元,培训400余人次,让闲臵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饮水: 2015年实施修建人饮工程1处,管道长4公里,新建蓄水池800立方米(投资合计60万元)

2、通村公路:2015年修通__至高亚6公里水泥路,每公里40元,计240万元。

3、硬化道路:2015年硬化村寨道路7千米,每千米4万元,计28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该计划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由村两委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

1、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村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村干带头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2、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篇三: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大元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大元村位于乐安县鳌溪镇南西方,大元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大元村是鳌溪镇十八个村之一,共有人口1387人,耕地面积1420亩,现有干部4人,其中农村干部3人,共有1个党支部,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大元组是大元村政治、文化中心,山下组、排下组、小代坊组以发展蚕桑为主,种植大户刘秋华、平中华等,大元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大元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8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陂下、竹员、新树岭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2014年,期末农村人口1387人。调查扶贫对象为79户278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0%。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大元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设施落后。大元村无村级卫生室,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小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大元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大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大元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79户,贫困人口278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大元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大元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古罗江组实施桑叶种植1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蚕桑等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在大元组新建一座现代化桥梁,需投入资金82万元,同时硬化小代坊至塔元路1.5公里水泥路,硬化陂下至芦元路1公里水泥路,需投入资金75万元,可解决涉及8个组465户1378人的出行问题,同时可解决涉及四个组258户682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篇6:精准扶贫个人帮扶日志

这几天扶贫工作到了考核验收的阶段,我带领驻村队员认真总结脱贫攻坚工作,对上级来我县督察反馈的问题结合我村的实际进行逐项逐条整改,查漏补缺,完善各项制度和档案。虽然天寒地冻,但过的充实而又忙碌。经常性的入户了解调查脱贫情况,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我的手机铃声突然想起,是围子行政村阳坡自然村的贫困户刘小娃。打来电话询问他低保、煤补、生态补……等一系列的补贴到位情况,说是和他从银行里打出来的对账单不符,要求我过去给看一下。虽然我知道由于有审批过程,有的款项还没有打到卡上,而且由于村委会工作繁忙,准备在电话里解释,可转念一想,刘小娃已经80多岁了,他长期搭伙的老伴也近80岁,电话里说不清,他们年龄大了又听不清,还是让他们疑虑。于是,我决定一定要去老人家里一趟。所以,先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带上他所有补贴的明细,驱车赶往刘小娃家。到老人家里后,他们迫不及待的将他们的问题说了一遍,我给他们解释,他们还是将信将疑,于是我拿出关于他们补贴清册,一项一项给刘小娃老两口解释,他们中间也不时的提问,这样就再解释一遍。直到他们弄明白才舒展了眉头说,原来是这样!这才缓过神来说“呀!孩子,说了这么多都忘了给你倒口水,抽支烟了。唉……老了,脑子迟钝了”。我说:“没事,大爷,我不渴,您弄明白,心里踏实就好”。“对对对!呵呵呵”我看到他们放心的笑容,虽然确实很渴,但心里感觉他们的笑容要比水解渴的多!出门后关门的一刻隐约的听到刘小娃和老伴说“这两个县里头来的娃娃挺仁义的,都一个一个交代给了,这下知道啦哇”。那一刻我感觉群众的认可才是的认可!

上一篇:参观地道战有感下一篇:李白诗歌中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