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2024-07-0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共6篇)

篇1: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电子、轻纺、手工、建筑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要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将各类面向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社会资源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获得支持。要建立政府、市场和培训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的限度提高农民教育的整体效益。

6、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是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建立健全对农民教育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教育质量和效果。

7、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民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尤其需要调动培训机构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对从事农民教育的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从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在土地利用、财政直接补贴等方面进行扶持,也可以直接对培训机构进行奖励。要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制定培训计划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式,鼓励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做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

篇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职称论文发表网

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

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

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

biaoti

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

大幅度是否撒 是非得失发生

地方司法...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素质和社会主义农村的面貌。本文阐述了当今我国农民的现状,探讨了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 农村 教育 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说透了是农民素质问题。现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贫地区的农民受教育少、文化层次低,只知道享优惠政策,却不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各项义务,整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匹配。为此,教育农民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教育农民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这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伟大政治工程,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我国农民的现状

1、居住环境条件差,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

我国是一个具有高山、平原、海滨、河谷、丘陵等复杂地形貌类型及气候特征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千差万别。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平房、毡棚、窑洞等。特别是西部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地广人稀,现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交通道路不便,部分农民既听不到广播,又看不到电视、电影,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较少。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制约,致使农民信息闭塞,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思想僵化不解放,默守陈规老一套。

2、文化层次低,接受再教育能力差

占我国总人口70%的9亿农民中,农村劳动力占4.8亿,这些人口中文盲10%,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占48%,高中仅占1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不足1%,整个文化层次中东南沿海及中部较高,而西部偏低。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广大农牧民文化层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国家近年来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杜绝适龄儿童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有部分儿童失学,出现新的文盲。

3、法律意识薄,造成不稳定因素较多

我国农民文化水准低,学习法律少,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文化

教育,科技适用技术培训教育较多,而忽视了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使农民对一些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常用的法律法规都不了解,成为法盲,在一些日常事务中无故触犯法律,因而受到严厉制裁。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由于长期赌博,吸毒等造成经济危机,致使入室盗窃,坑蒙拐骗,屡见不鲜。个别农民与邻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故意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报复杀人、制造混乱、人心惶惶,给局部地区社会治安造成不稳定因素,危害整个社会。

4、道德意识弱,乡邻和睦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忽视了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西部地区及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道德素质与东南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两极分化,发达地区人们的道德水准越来越高,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而贫困地区人们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甚至一些常规性的传统美德也被践踏,经常因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引起家庭矛盾,引起邻里纠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良的道德习惯得不到彻底纠正和转变,世代相传,遗害无穷,导致邻里和睦欠佳。

5、科技意识弱,科技致富难度大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是4%,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一少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受传统农业粗耕滥种的影响,科技意识差,不接受新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绝大部分农民自愿接受科技推广应用,但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条件差等原因,家庭收入低,国家扶持少,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昂贵的科技推广费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少部分农民手中有钱,因农业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就把投资转向二、三产业。发达国家科技投资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50%,而我国仅占7%。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直接面对农民,服务农民最基层一级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从1993年三权下放以后,基本上不搞农业服务工作,而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行政上,导致了基层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体系瘫痪,农民科技意识弱化,科技致富难度大。

6、小农意识重,不求进取过懒汉日子

我国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意识影响,不思进取,不愿奋斗,过懒汉日子。个别农民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怕务农吃苦,而另谋不正之道,想以清闲换来不义之财养家糊口,不务正业,这样不但没有致富,而且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个别农民借助党和政府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彻底躺倒不干,直接等待国家扶持救助,常吃救济常不干,常吃救济常捣乱,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比较快,积极上进,勤劳致富,步入了小康走向富裕,和谐发展。

7、整体素质较差,致使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相比普遍偏低。这主要表现在生存的环境条件差,文化水准低,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违法乱纪的行为较多,邻里关系疏远,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较差,一些新型农村用技术派不上用场,相当一部分脱贫农户一遇灾年继续反贫,我国现有480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相对贫困人口2652万。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致使步伐缓慢。

二、教育农民的有效途径

1、加强国家立法,出台《农民教育法》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是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是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基础上修订的,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教育大法,共八章六十二条。从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在全力抓好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专门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都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条例,各县级人民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教育农民的具体规划和办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开阔农民视野

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多民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普遍落后。就国内而言,也存在较大差异,东南沿海较好,中部与东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可以说西部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扶贫县农民的吃水用电没保证,行路靠三轮,种地在山坡。首先,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扶持力度,特别要向西部12省市倾斜,利用3年时间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使每个人都能用上干净安全的卫生水。2009年前实现全国农电户户通工程,彻底解决农民照明、加工、看电视等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利用5年时间到2012年前实现西部12省市柏油路通乡、砂砾路通村工程,彻底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在结合西部各省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的实施,采用国家投资与农户自筹,机械平田与人工整地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整地力度,再利用5-8年的时间,使全国所有农户都能种上规范平整的“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力度。特别要抓好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1569.12km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止西部地区74.36万km2土壤继续沙化,212.8万km2土壤荒漠化。加大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力度,对生态脆弱区和暂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全面实行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封山禁牧,恢复生态。把所有荒山、荒滩、荒沟、荒坡、滩涂、及部分戈壁、沙漠的边缘地带全部实行有偿承包到农户、到个人,采用国家扶持,个人出资,投工投劳,乔灌草工程一并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部收益归个人所有,国家和其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加大环境保护监测力度,特别要防止环保设施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废气,废水,尤其是一些重金属造成土壤、大江、大河、湖泊、水域、大气等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危机。减少干旱、大风、沙尘、暴雨、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惩罚,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程,使9亿农民,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随时看到和听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增进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密切联系。

3、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把各项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现有7 %的基础上提高到10%,逐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投入水平,彻底改善办学条件。要通过两级攻坚、危改工程、中英项目、欧盟项目、民间捐赠、社会捐资等多种方式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西部边远山区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彻底改变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其次,要全力抓好适龄儿童入学,彻底杜绝新的文盲出现。要高度关注各级上报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的真实性,做到挤干水分,打假求实。特别要对一些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国家在免除所有学杂费及书本费的基础上,适当补贴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既为家庭脱贫打好基础,又为国家减轻负担。第三,要加大九年义务教育力度,彻底杜绝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的农村陋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要无条件支持子女读完高中或职业中专,经济条件差的西部贫困学生,国家要彻底免除两费,给予困难补助和设立奖学金,支持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第四,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在全力抓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把普及高中教育纳入“十一五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并加以实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都要制订规划,纳入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落实,先进行试点示范,随后尽快全面推广。中东部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逐步推广,西部边贫地区要分步实施,逐年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第五,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中等专业技校招生比例和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比例。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的初中毕业生,按1:1的比例升入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专业技校培训学习。下大决心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技校)招生比例按1:1调整分配,尤其要把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录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学习,毕业后优先安排就业,一切待遇从优。鼓励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积极报考各类职业院校。这既可缓解目前我国技工严重短缺的现状,尤其是各类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又可缓解各类完全中学和普通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这一现状。同时又全面普及了高中以上教育,做到一举多得。第六,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民夜校的扫盲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因人制宜,按照整体计划安排,选用工作认真负责的夜校教员,帮助全国现有1亿文盲,近3亿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扫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基础文化水准。

4、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意识

国家要把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学校教学范畴,设置法律课目,编制教学书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同等教授,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从小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及各地方性法规,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律道德素养,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在彻底杜绝文盲的同时杜绝法盲出现。其次,要利用农闲季节在安排文化扫盲、科技培训的同时安排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选用公检法司及有关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任教,培训内容要涵概宪法,法律、法规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常用法律,如教育法、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婚姻法、环境保护法等要逐一认真辅导讲解,要选用一些违法犯罪典型事例,以案说法,用事实教育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要突出各项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培训结束时要逐人考试考核造册登记,发给培训证书,作为农民法律培训依据。第三,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制订计划,认真实施,狠抓落实。

5、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传统美德

加强全社会道德教育,尤其是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道德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家长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从小做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美德,社会道德,伦理道德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纯洁美好的道德印象,从小树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帮贫济困、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要把思想道德、传

统美德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政治课目的教学内容范畴,适时编写良好道德素养和传统美德教材,通过引用典型事例认真解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记道德新理念,树立道德新观念,实践道德新宗旨,弘扬道德新风尚。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第三,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以农民道德素质、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的全民教育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订出详实具体的中、长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成立组织机构、组建办公地点,配备办公设施,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抓好落实。经费开支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可适当按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提取,用于教育培训开支,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报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下基层深入农户,选用典型事例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宣传教育,教育成果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范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奖优罚劣。同时对农户中涌现出的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传统美德,邻里家庭和睦的模范户,五星级文明户要挂牌并给予现金奖励,并在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农村低保、孩子上学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中优先给予安排,以此教育和鼓励广大农民弘扬美德、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第四,把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农闲时一并进行,这样不仅给各级政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给农民也带来许多方便和实惠,使他们能够系统学习、合理掌握、灵活应用,达到一举多得。第五,组织文艺活动下乡演出,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要充分发挥县域内剧团、大中小学、乡镇文化站、民间演出团体等单位的主力军作用。

6、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农民的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首先,国家要在保证给农民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彻底转变思路,给一口不如教一手,要变给农民输血为农民自身造血,让农民经过科技教育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熟练操作应用,根据自己爱好,自选职业、自己创业、自我发展、不断进取,同时国家给予适当扶持,使农民通过科技致富快步小康奔向富裕,达到富民强国目的。其次,要在抓好普九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及中等专业教育,将现阶段考不上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录入县级职业技术中学进行中长期培训学习,毕业后发给中专毕业书,直接回原地服务农业生产。对在农村劳动锻炼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采取考试、考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取纳入国家整体招生计划,进入农、林、水、牧、农机、水产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培训学习,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所学专业要根据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地域类型设置,种植、养殖、加工、维修、汽驾等。费用开支,采取国家承担全部学费,个人承担生活费及其它费用的方式。让他们毕业后返回农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华,成为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带领周围农户科技致富走向富裕。第三,要加大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体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各级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水产等部门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制订和编写具有本县实际的各类农业实用新技术读本,要扑下身子,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结合法律、法规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抓好种养栽驾等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采取发放技术资料与培训讲解相结合,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田间培训与现场练兵相结合,农民探讨研究与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科技明白人,能够掌握1-2项农业适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第四,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能强求农民一定要记住多少理论,而关键是要农民学会掌握熟练的劳动技术操作技能,用的得心应手,提高劳动效率。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实效性,确保每一项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增产增收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7、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篇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1.1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了巨大的成绩, 城乡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相对来讲, 农村的发展还是要缓慢许多, 一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加之农村地广人稀, 村屯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所以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等方面, 都较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 农村仍然是最落后, 发展最缓慢的区域, 农民仍然是收入最低的一个阶层, 国家虽然想方设法来增加投入, 但缺乏稳定的机制, 农村的资金投入仍然是杯水车薪, 发展的步伐远远追不上城市。

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的原则, 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文盲、半文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农民受教育、职业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的机会少, 普及率也不足, 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 接受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所以即便是受过培训, 培训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这些客观的问题, 都导致当前的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影响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同时, 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质量,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

1.2 农民思想意识落后, 在学习和取得信息上不主动

农村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信息闭塞, 虽然现在媒体十分发达, 网络在农村也相当普及, 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 网络的利用率也是十分有限, 加上传统思想及小农意识的影响, 很多农民仍然持有旧观念, 思想保守, 对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维有抵触心理, 接受程度和心理调试期要很长的时间, 缺乏突破精神和变革思维, 大部分农民认为有田种就行, 不需要什么培训, 也不需要什么证,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都是被动而为, 农民在这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匮乏、培训经费利用率低

当然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这块, 主要还是以政府倡导并组织实施, 资金的投入上还是经政府为主, 虽有投入却十分有限, 加之管理上的问题, 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教育资金挪用和分散使用的问题, 培训经费少而且利用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 所以多数地方的培训结果往往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1.4 缺乏与新型农民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机制体系

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大力提倡农民的教育培训, 也认识到农民培训的重要性,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情况的限制, 导致培训的机制不健全, 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 农科教各自为政, 影响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4.1 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 教育方式落后单一

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不能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切实需要出发, 所以在教育培训时, 教学的内容脱离农民的真正需求, 与农民的生活脱节, 这就导致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认为培不培训都一个样, 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民心中大打折扣。

1.4.2 农民教育培训结构不够合理, 办学模式单一, 教育模式滞后

培训的结构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 很难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办学的模式缺乏互动性, 僵化单一, 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新型农民的发展要求, 教育模式的落后, 导致教学水平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

1.4.3 师资力量薄弱、水平良莠不齐, 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农业是个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十分落后的行业, 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难以留住人才, 这就导致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既懂生产又有理论水平的老师很难找到, 有实践的往往理论水平不高, 心里有讲不出什么来, 有理论的一般多数是院校出来的学生, 多数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所以只有理论而无实践, 这也使得培训水平难以提高。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主要对策

2.1 树立以农民为本教育思想, 健全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和体系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农民需求的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为主, 调动社会力量保障培训资金稳定, 同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以农民为教育根本,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2 树立以实用为目的教育理念, 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强调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 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有机衔接, 以农村为教育阵地,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本地民情教育培训模式, 根据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特点特色,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

2.3 树立以实效为原则教育理念, 优化师资队伍管理和实用教材体系

农民的教育培训, 重在实效性, 要学习致用, 学而能用, 学会便用, 由于农民文化限制, 这就对教师团体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建立一个过硬的教师团队, 要求经验丰富,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而且还善于同农民打交道做朋友, 稳固教师队伍。大力推进教育培训的课程和教师改革, 构建实用的科学的教材体系, 改善教育培训方法, 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 使得广大农民真正能从教育培训中学有所长, 得到收获。

2.4 树立以质量为教育生命理念, 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考评体系

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确保农民学有所成的同时学有所用。发展农民教育培训, 一定要从农民的实际要求出发, 尊重农村和农民现实条件, 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质量监控的对策与措施。要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开展质量评估。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 确保农民学习质量。

摘要:近几年, 我国的城市发展脚步十分迅速, 但是农村的发展还相当缓慢,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 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与农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能否积极参与进来以及主观能动性是否得以发挥密切相关, 所以通过农民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是十分必要的。

篇4: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200-01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农民饮水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农村饮水现状和展望

农村饮水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有氟水区、苦咸水区、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等9种类型。其原因: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环境污染严重,流经城市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全国1/4以上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近1/2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最低要求,一半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70%以上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适宜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河湖污染相当严重,饮水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目前,全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饮水不安全人口在数量上中部多东部少,中部为1.4亿人,东部为0.7亿人;在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上,西部多东部少,西部40%,东部27%。按照规划,中国到2010年底,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至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乡镇实现自来水化。在农村饮水困难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今后工作重点将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

2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7,855亿立方米,2004年降24,130亿立方米,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612毫米,近七年只有430毫米,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500米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2)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地下水位下降。研究表明,尽管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地下水,构成地下水广域性和持久性污染的并不是潜在有危害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不是有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是存在于地质构造、成为天然水基本溶质成分的主要离子和生物中成份物质,这是因为地下水含水层比地表水有更强的净化能力,以及这些化合物自身的化学性质和在含水层中的化学行为。使地下水变苦、变涩,使形成的水体硬度增加,是当前地下水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4亿多,约占农村人口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立方米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和规定的水质检测。

5)水土流失。不适当的人为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地表水体,在底部淤積,形成地表水体的内污染源。

6)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一是我国农田的氮肥使用量居世界首位,利用率很低,过量的氮肥随降雨径流和渗漏排入水体引起水源污染;二是我国农田磷素进入水体的通量比美国高8倍。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这类污染是水源保护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3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污染一般是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对于农村饮用水源来说,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污染。对此,提出相应的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3.1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

水源的选择应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会增加水质净化的难度。在同等条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护,卫生条件好,宜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只有当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铁等物质过高、水味苦咸或遭受工业有害废弃物严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时才考虑地表水。

3.2严把水源工程关

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3.3加强水源卫生防护

生活饮用水水源,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4强化水质监测

为防止水污染,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质检验制度。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具体监测项目可针对不同水源,按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参考文献

[1]翟浩辉.把握重点,统筹规划,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审查会上的讲话摘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5:1-3.

篇5: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作者:孔朝阳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2期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经济发展全局。通过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实惠,思想和谐稳定,同时,农民思想也有些波动。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难题、加强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有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状况调查;农民;思考

一、引言

浙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2006年4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按照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五年来,浙江各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调查,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尽管做了大量农村思想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点和难点。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

1.农民关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面对新的变化,探索新的工作途径,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农民们的关注。调查问卷中,有80%的人表示关注和了解思想政治工作,90%的人关心所在村、镇、社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和谐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89%的人表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创新;86%的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表示满意。同时,他们也希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搞得更活一点,针对性更强一些,“三贴近”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2.希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调查表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直接影响和作用着农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8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是和谐之本;90%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强“平安建设”;98%的农民希望社会环境和谐,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调查表明,由于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增收形势严峻。86%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90%的人希望

政府通过调控扩大农村需求;98%的农民期盼农村经济的发展;100%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渴望提高素质,成为新型农民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日趋加快,致使当代农民的生存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也无须把土地作为唯一的生存条件。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或是希望改变生存方式的农民越来越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感到一技之长对改变生活现状意味着什么。为此,他们渴望政府提出的“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愿景能够早日实现。调查显示,有60%的农民认为就业压力大,希望相关部门能结合社会就业需要进行技能培训;86%的农民赞同进行素质培训;90%农民希望自身素质在政府的帮助下进一步有所提高。

4.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从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入手,加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力度。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种”文化活动、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组织农村电影放映、开办农家书屋等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电脑和互联网,电话和电视走进普通农村家庭,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文化实惠的农民观念得到了转变、眼界日趋开阔、觉悟不断提高、精神更加充实。调查中,有90%的农民知道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93%的农民关心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进社区”;95%的农民希望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更充分的体现。

5.农民见识增长产生功利思想

问卷反映,90%的中老年农民曾离家打工或经商;80%的青年农民上过网, 喜欢西方大片,对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了解,农民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功利思想也在滋生。他们既讲权利又不想讲义务,讲索取不想讲奉献;他们公道正派,见义勇为又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他们相信科学治病有时又烧香拜佛;他们信奉勤劳致富,但有时又可怜懒汉穷人;他们憎恨赌博,但有时又参与其中;他们憎恨偷盗,害怕混混,又不检举揭发,明哲保身,反而报怨社会治安不好,政府治理无能。

二、浙江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四大难题

1.思想政治工作落实难

农村总体上说,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比较薄弱,而且,农民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也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容易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经费投入,缺钱“难”;思想政治工作绩

效难以显现没有人愿意干,缺人“难”;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项目依托吸引农民群众,利益驱动“难”。

2.对思想政治工作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和干部错误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只是发展经济,而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撇在一边。还有的认为,新形势下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了,干群矛盾自然就会得到缓解,农民思想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没必要花太大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的认为抓经济工作还忙不过来,不安排不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满足于会议布置和文件落实。

3.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当下农村党员、和有文化、年纪轻的农民绝大多数都离乡外出打工,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非常突出,而且文化程度也比较低,这种状况决定了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从而导致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不能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

4.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

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鼓、有人呼、无人管、无力建”以及“有场地,无活动”,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的现象比较普遍。阵地萎缩,渠道堵塞,工作环境差,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极大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告诉我们,不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需要我们长期、艰苦地探索、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

三、浙江加强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1.农村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观教育农民的基础上,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及竞争意识的学习,清除农村中固有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逐步形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致富的发展创新意识。要通过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措施,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使农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优秀文化带来的鼓舞和激励;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农民在参与活动中逐步养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2.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展开工作

一要围绕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实施农村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社会援助“八大关爱行动”民生工程,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二要做好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的工作,不断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要不断推动村务公开,做到办事透明。农民的许多问题和意见都是村班子不民主造成的,公开透明办事,重点要在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等实行自我监督、群众监督、纪律监督、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的监督,可以消除许多误会,化解思想问题。

3.从提高增收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担负着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引导他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等职责,同时也承担着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致富道路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农民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扎实地进行集体致富的思想教育。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强化信息服务,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培育城乡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制,增加农民的收入。要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建文明家园、发展庭院经济等各种创建活动,以及通过举办实用科技培训班,树立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等方法,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广泛开展科技知识传授、互帮互助结对子等活动,以此促进和提高农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切实培养一批能干事的农村干部

从组织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序进行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关键, 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事关农村稳定全局。为此,要继续完善我省业已形成的从省、市、县、乡四级抽调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以此进一步充实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并按照职责要求,充分发挥这支力量在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民主制度规范和富民强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乡镇、村党组织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执行,促进村干部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篇6: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而让农民至富奔小康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就能尽快走向富裕之路,就具备了建设全面小康的经济能力与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照我县的实际,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尤为重要,而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党中央把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是有其深远战略思考的,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1、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稳定大局。我县有近2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占75%。这占我县绝大多数的农 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全县的长治久安。“农民安天下安,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如何安?富裕是关键。当今社会,要稳定社会大局,只有让农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村这块天地就能稳定。从目前县情来看,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致富本领有限,农业收入增加缓慢;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价值未实现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转移,农民接受能力较慢;再加上农资产品涨价、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也隐含着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

2、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全面小康,是全社会、全体国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口不能达到小康,何来全面小康?在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步入小康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迫切需求。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投入也会相应提高。例如:有了钱,就可以学习以提高文化素质;有了钱,就可以把房子修得宽敞舒适以提高生活质量;有了钱,就可以广泛开展文化娱乐以丰富精神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夯实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关系着全面小康的大局。

3、促进农民增收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而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要落脚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衡量党政领导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哪里的干部就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哪个地方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得不好,哪里的干群关系就必要要恶化,干群矛盾就必然要激化。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后,作为农村改革的受益者,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就“十五”期间来说,2000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为

元,2005年增加到3410.12元,年均增长 %。但这样的增幅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相比,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除了政府政策的优惠之外,其他增收途径仍然不够理想。农民的增收仍然是“三农”问题中的难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而且农民收入不平衡,2005年,人均收入高的村可达

元,而有的村仅为

元。

农民为什么增收难呢?有诸多因素,从我县情况来看,主要有: 第一、农业本身的弱势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我县是农业大县,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受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村技术落后,大部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干旱、洪涝、病虫灾害都直接引起农民收入下降。加之我县大部分农户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适应能力,摇摆不定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强。总的一句话,种田从业就是解决温饱,难赚大钱,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最需要扶持的产业。

第二、农民自身的素质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进程。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化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据统计,我县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113387人,其中:文盲13278人,占11.7%,小学文化程度68373人,占60.3%,初中文化 程度24095人,占2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4.3%。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县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发展需求。但部分群众对林果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发展林果业来增加收入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如个别村选派培训人员村民不愿去,不愿在统一规划的好地上种植果树,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据调查问卷抽样统计显示,农民最需要的实用技术依次是种植业(占46.45%)、畜牧业(占19.7%)、设施农业(占8.9%)、林果业(占7.7%),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林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其一是观念问题,其二是素质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未彻底澄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从而使部分农民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缺乏“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后的 生活方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些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村组织对目前结合现状和外部大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尖锐,农业缺乏金融支持;深层的体制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等等。多重因素,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民增收,任重道远,途径多多

增加农民收入,不单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配合,全方位努力。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 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我县仅为

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如优质棉、商品粮、卡拉库尔羊、塔里木马鹿、红枣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乡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 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一篇:宁夏2013年林业科技工作总结暨2014年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年中学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