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4-07-01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精选十篇)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1

“十二五”时期加快新农村建设更加迫切。

(一)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中央提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所谓“全面推进”, 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内容上看,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要求,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从范围上看, 由原来重点建设示范村向所有村推进, 并把工作和投入的重点转向基础薄弱村。

(二) 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所谓城乡一体化, 就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中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如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 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失败的。因此,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

(三) 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村是我们工作中的最大短板。因此, 加快新农村建设, 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把握职责,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这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的一贯要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我们要更加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 要慎言政府的主导作用。

中央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非常慎重。实际上, 中央从来没有提“政府应该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主导作用”。提得最多的是“引导”和“支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要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的落实上,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 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政府创造条件, 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支持农民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 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

三、坚持统筹兼顾, 大力增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工作的系统协调作用。

(一) 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二) 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一是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二是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三)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 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加强对农民工权益保护。对在我市就业的所有农民工, 都要“公平对待, 合理引导, 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 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四) 建立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体系。一要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宽户口准入政策,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 允许在我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迁移户口:既允许生活基础在城镇的农村居民迁往城镇, 也允许生活基础在农村的城镇居民迁往农村。二要改革征地制度。要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缩小强制性征地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 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 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五)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事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教育体系,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四、突出工作重点,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现代农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规模农业。要积极推进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要始终坚持稳妥原则, 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要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坚持“三不”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二) 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要牢固树立“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就是支持农民”的理念, 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和实力。增强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吸引能力。

(三)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是整个农村改革最薄弱的环节, 农民贷款难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制约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 农村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 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 B].新华网, 2008年10月19日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2

一、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化州市共辖1个开发试验区,5个街道办事处,17个建制镇,下辖334个行政村,4526条自然村、全市人口157.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2.5万。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市共有7个镇完成了整体建设规划;113个村庄完成村庄建设规划;334个村委会镇通村委会道路1442.7公里全部完成了硬底化;935个自然村的村巷道已硬底化;54个行政村已通自来水;4个行政村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18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室;345个行政村建成卫生所;18个行政村安装了照明路灯。现在全市广大农村基本告别了泥砖房,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也正在不断改善,大部分乡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较为有效处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初步的整治。部分乡村的环境得到了绿化、美化,村街村道整洁、干净、卫生,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全市已建成各级卫生文明村十多条,创建了省生态文明村1条,省级卫生文明村1条。

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存在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按照《城乡规划法》中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村镇规划编制是当务之急。目前,1

我市约70%的乡镇总体规划、近90%的村庄建设规划和所有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亟待编制。

(二)部分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部分村庄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积极性不高,未能主动投入资金和积极参与,再加上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新农村规划建设工程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市有3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6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才5822元。但目前我市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要筹集资金进行村庄整治十分困难。

(四)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2006]4号)中规定“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市各级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但一般编制一个乡镇总体规划约需10-20万,一个行政村地形图测绘和规划编制费用约2—5万,集镇控制性规划编制标准更高,而我市由于地方财政艰难,对建制镇修编总体规划给予一定的支持,无力支持对村庄规划编制的费用,更没有财力投入到村庄整治中去,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远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今后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进展情况,结合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加强全市村庄规划技术指导,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扩大村庄规划覆盖率。另一方面除了要求村民自己建房修路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外,在各政府投入对农村建水利、修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规划的龙头和统筹作用,自觉地依据村镇规划进行建设,不能盲目乱建。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中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加大政府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是要强化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互相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应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用过去的行政命令搞强迫执行、强制推派、更不能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财力,大拆大建,搞政绩工程,而是要“以人为本”,务实推进。

(三)抓好教育宣传发动。通过再宣传、再发动,着力解决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观望依赖思想,引导农民主动出工、出力,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结合化州的实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甘蔗、蚕桑、化橘红、淡水养殖、经济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全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项目,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三创两建”活动,解决目前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搞好“村民自治工作”,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加大资金投入。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将村庄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其次是整合水利,农业、电力、电信、交通、卫生、教育、民政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服务设施,均衡配置服务网络。再次是搭设规划建设平台,广开资金筹集渠道,按“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赞助一点,受益群众出资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一点,政策优惠减免一点等办法,形成支持和参与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

(七)加大以点带面工作力度。针对我市村庄数量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千差万别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3

【摘 要】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推进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计生专干这支队伍作用发挥得如何。本文从推行公开选拔机制、完善待遇落实机制、优化工作指导机制、建立政治关心机制和强化能力培训机制这5个方面作了一点调查思考,其用意在于抛砖引玉,探讨有效务实举措,激发计生专干活力,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在推进新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口计生工作;村计生专干;机制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C92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04-02

中央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这就是说,人口计生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这是因为,农村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少生优生优育的行为、创业致富发展的行动,有利于促进生活富裕;农村生育观念的提升、现代生育文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计生服务阵地的建设、宣传环境氛围的优化,有利于促进社区整洁;依法生育行为的规范、村民自治的自觉参与,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一句话,人口计生工作是富裕和谐秀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要求相一致。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计生工作,其基础强弱、进展快慢、水平高低、成效大小和群众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队伍,取决于这支队伍的建设健全程度、综合能力程度和作用发挥程度。

村级计生专干队伍是做好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石”,是落实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主力军”,村级计生专干更是农村广大育龄妇女的“娘家人”。在促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维护广大群众计划生育利益的过程中,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人口计生工作推进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喜人成绩,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功不可没。在基层调研和平常工作中了解到,目前村级计生专干队伍的建设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总体偏大,文化层次总体偏低,综合能力总体偏弱,待遇福利总体偏差,业务培训总体偏少。着眼于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着眼于强化公共服务能力,着眼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认清村级计生专干在夯实计划生育基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队伍的综合建设,必须进一步发挥村级计生专干管理计生、服务群众的基础作用。笔者愚见,是否可从建立和完善以下5个机制着手,最大限度地调动村计生专干的积极性、发挥村级计生专干队伍的作用。

一、推行公开选拔机制

农村行政区域的多次调整,行政村的多轮合并,使得村级人口规模不断增大、村级辖区面积不断增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量不断增大,村级计生专干的工作担子更重、任务更多、要求也更高。从宜兴来说,经过六轮合并,行政村从原来的800多个减少到现在的217个,5000人以上的行政村从原来的寥寥无几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个,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难度增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大趋势的发展要求,以配强、配优、配到位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队伍的力量配置,逐步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开选拔机制。

1.科学合理制订专干任职条件。围绕建设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村级计生专干队伍为总体要求,具体按照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综合能力优、工作责任性强、群众基础好的标准制定任职条件。

2.全面推行竞争优选上岗方式。执行准入标准,采取“岗位竞争、双向选择”的办法,面向全村实行公开公正公平招聘,由以前大多数采用的“任命制”逐渐向现代人才选拔模式的“竞聘制”转变,择优聘用,录用后实行镇聘村用县管的管理机制,把对计划生育工作有恒心、对广大群众有真心的优秀年轻女性选拔到计生专干岗位上来。对目前在岗的、但不符合任职条件的计生专干逐步调整,逐渐优化。

3.因村制宜增加专干力量配置。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或居住相当分散的行政村,应在原有一名计生专干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计生专干岗位配置,以满足计划生育工作量增大的实际需要。而不能搞“一刀切”,不论村大或村小,不论村集中或村分散,一律只配置一名计生专干。

二、完善待遇落实机制

在已总体实现小康的苏南地区,经济较发达,生活较富足,就业途径相对较多,发展门路相对较广,一句话,攒钱的机会相对较多。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切实稳定村计生专干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除加强敬业教育、增强奉献意识外,必须进一步完善村计生专干待遇落实机制,保障、稳定并逐渐提高村计生专干的报酬待遇。

1.争取把村计生专干列为定额干部。目前,每一个行政村只有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主办会计属于定额干部,就村一级而言,计生专干的工作量甚于任何一个条线,工作辛苦程度也甚于任何一个条线。因此,人口计生部门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从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村计生专干,从体制层面上尽可能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2.稳定并逐步提高村计生专干报酬。目前就宜兴而言,217个行政村,由于村之间经济实力不同,村计生专干的报酬也不等,高的年报酬超过3万,低的年报酬不足1万。这种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据了解,许多经济实力差不多的村,其村计生专干的年报酬差距也不小,年报酬的落实标准也不相同,甚至少数村计生专干的年报酬由村书记或村主任说了算,随意性较大。很显然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报酬落实机制,村计生专干的报酬落实是谈不上稳定的和真正有保障的,这对村计生专干是不公正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建立稳定的报酬落实机制,是否可探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年报酬达到正村级干部的80%以上,最低不能少于50%~60%,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并纳入镇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确保兑现。奖金发放,与工作实绩挂钩,实行镇村联动,双向共管。二是按全村常住育龄妇女每人不低于15~20元的标准计算报酬,并按管理服务的绩效考核结果发放。这种机制,既可保障村计生专干基本报酬落实和保持应有收入水平,又可适当拉开收入档次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激发村计生专干真抓实干、真心服务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全村劳动力平均收入作为村计生专干的保底工资标准,同时,实行效率浮动,完成工作任务的,报酬上浮30%,实绩突出的,上浮50%。没有完成任务的,不得上浮。

3.重视解决村计生专干后顾之忧。据了解,我们宜兴大部分村级计生专干都办理了养老保险,但其保险额度、个人保险金承担比例、享受保险的计生专干工龄设置等具体情况却相差甚大,缺乏统一规范。从切实稳定村计生专干队伍、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层面出发,应出台政策文件为村级计生专干办理规范性的养老保险。进入村计生管理服务岗位5年的村计生专干即可以享受保险待遇;保险额度可按退休后月工资不低于600元的标准投保;保险金由镇、村、个人三方承担,其中个人承担保险总额的30%。

三、优化工作指导机制

村级计生专干工作的成效大小,村级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基础的强弱,市镇两级人口计生部门的务实有效的指导是必不可缺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快推进新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市镇两级人口计生部门,必须抓好及时而正确的指导,指导策略应讲究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导内容应具体、细化和实在,指导效果的标准应使村计生专干弄清搞懂、会做能行。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新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具体要在“十个加强”上重点指导,优化指导机制,提高指导实效,即在加强依法生育管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婚孕育节重点人群信息管理、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婚育新风传播和知识普及、避孕节育措施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生育政策服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以及生殖健康促进服务这10个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尤其要强化新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中宣传教育、依法行政、维权保障、信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村计生专干的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夯实新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基础,推动新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四、建立政治关心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和市镇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深入到村计生专干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去,乐意与村计生专干打成一片,融成一体,经常与之面对面、心贴心、情融情地沟通交流,了解思想状况,掌握心理动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要把那些思想积极上进、工作具有钻劲、常与群众接近的还没有加入党组织的村计生专干作为培养对象,并及时推荐给党组织加以考察。要把那些思想素质上乘、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口碑甚佳的优秀村计生专干作为提拔使用对象,并及时推荐给有关部门,真正把从政治上关心、爱护村计生专干落到实处,激发内在动力,激发工作热情,让村计生专干在工作事业上充满信心。

五、强化能力培训机制

坚持加强工作责任与抓能力提升并举,每年安排不少于一周的脱产培训,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组织的村计生专干培训至少每两年一次。在培训内容安排上,力求针对性和实用性。主体内容应以满足群众需求、适应服务需要和促进事业发展为主,既普及公共管理服务知识,如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奉献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又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如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服务技巧和优质服务技能,一项一项讲授与实践。在培训方法选择上,力求多样性和创新性。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讲授与观看相结合、现场推动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等方法,并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各地实际、又能提高培训实效的培训方法。在培训激励机制上,力求务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保障培训时间、实行学绩考核、奖励培训费用等多种激励措施,提高村计生专干对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尽可能创造环境和提供条件,积极鼓励村计生专干参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习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全国有1 3亿多人口,农村人口占9亿多,其中有近5亿多农业劳动力,尽管我国农业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国耕地面积总量是固定的,投入高、产出总量少,要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2. 农村合作艰难,效率低下。

目前,中国农村是一家一户经营承包责任制,人们独立自由、不肯合作,习惯以出工不出钱、“搭便车”来抵制合作经济,这种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规模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千变万化的成本与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将会导致农村整体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一部分农民陷入绝对贫困,大多数农民陷入相对贫困,农村与城市的鸿沟急剧扩大。故不组织起来合作,农民就会无力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就只能沦落为2 1世纪里自种自食的“自耕农”。

3. 贫困的境况导致农民萎靡的精神。

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中国一些农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消弱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基层原有社区组织的瓦解,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都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目前,在农村农闲时节,大部分农民便蹲窝在家中赌博,田野荒芜,固然国家有众多的惠国惠民的政策,但这一点补贴也满足不了当前经济增长之下的农民胃口,农民自愿颓靡、自甘堕落。

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相应措施

1. 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新体制和政策。

如今,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加大,既有生产力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的原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向是当前必走之路。(1)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突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居民差距。(2)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树立农民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提升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3)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渐渐地将进城民工、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职工分门别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城乡的过渡衔接。(4)鼓励农业劳动力向非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把农村人口降低到总人口的10%以下,使中国渐渐呈现出一个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由“乡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

2.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效率。

发挥农村乡、村基层领导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可使各地农业统一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产前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种子种苗引进推广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后为农民提供市场销售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对这些环节实行全程控制,使农产品走向国际化,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成的事情,提高了农民收入。

3. 认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扩建新农村建设必然要走乡村城镇化道路,势必会使许多农民面临失地的境地.那么合理解决征地问题是关键。(1)完善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目前我国失地的农民安置主要是依据1 9 9 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完善重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各地方政府的地方法规。安置方式主要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即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了补偿,补偿1.5万元~3万元,让其自谋出路。但这种补偿无法恢复失地农民往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故必须扩大补偿内容,如生产资料的补偿、生活保障的补偿、土地增值补偿、土地补偿费要增加年限及土地潜在损失补偿等,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失地农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2)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安置。实施培训教育,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新的“绿色通道”,全方位,多角度地鼓励失地农民向创业型农民转变,催生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工人和个体从业者。

4. 发展村民自助,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广大农民应深刻认识到国家不是慈善机构,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力推动者,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入,主要不是国家财政,而是农民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实行村民自助,才是真正可行之路,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自身力量,才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及人文环境,要让广大农民自创家园,完成自己应有的义务。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们将会遇到许多坎坷与挫折,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建立长效机制,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才会更富有、更强大。

参考文献

[1]潘维:城市包围农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经济管理文摘,2007(6)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我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椒江区作为台州市的中心城区,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较快,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较大,尤其是征地拆迁过程中,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大,如何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椒江的社会稳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不仅要靠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靠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直接接触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各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区委、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城区,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我区的和谐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前沿,他们的工作直接面对农村的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不少基层干部还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上,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使广大基层干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增强为民服务、廉洁自律意识,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始终做到爱民、为民、富民、安民,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我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俗话说“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区委、区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贯彻和实施。农村基层干部思想好、作风正、工作实,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和农村社会健康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基层干部改进作风,使他们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和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更好地推动农村基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我区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椒江作为经济较发达区,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大,07年全区275个行政村集体资产总额达244912万元,当年村级收入28049万元,村级支出11172万元。近年来,椒江区党委、纪委高度重视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在抓好农村惩防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着力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我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落实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农村基层延伸。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各镇街都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纪委书记负责组织协调,确保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人员。二是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这三个关键环节。明确镇街、村“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分工负责制,把责任制落实到具体人员、具体岗位,并列入考核,与干部的任用和奖惩挂钩。三是街道党工委与各村党(总)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制报告制度。村每年要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纪工委全面报告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和班子及主要领导廉洁从政情况。

2、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一是丰富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式。坚持集中教育、个人自学相结合,采取集中培训、上廉政党课、召开座谈会、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到监狱和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同时,依托党员电教室这一农村教育宣传重要阵地,全区275个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党员电教室,突出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法律法规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教育。二是将村干部勤政廉政教育与村干部上岗培训工作相结合。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区、镇(街)两级党组织共举办了10期共1500余人次参加的新上任村干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以集中教育的形式,分4天对新上任的村“两委”干部进行了任前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性原则、政策法规、民主法制等教育,着力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处理复杂问题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对新上任村干部家属的廉政教育,举办了村干部家属廉内助培训班,700余名新上任村主要干部的家属接受了廉政教育。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我区在去年下陈街道当角村和白云街道春潮村党风廉政进农村工作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广,通过设臵廉政警示牌,开辟专题宣传栏,设立廉政教育室、图书角,制作清风墙,开设廉政讲堂,举办廉政书画比赛,开展科普图片展和助政保廉巾帼互动活动,送廉政电影、书籍到村,以及结合送医、送药到村,开展廉政知识宣传,把廉政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活动中去,扩大廉政文化的宣传覆盖面,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

3、建章立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并完善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全部行政村的村务公开达到公布专栏橱窗化、公布地点公众化、公布内容通俗化、热点问题专项化的“四化”标准;积极创新村级财务监管方式,在下陈村、星辉村、前所村成功试点村级财务阳光理财室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范围推广。年初以来,全区村级财务阳光理财室共审计村集体资产总额2.27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248.34万元,并已全部纠正或追回,审计挽回直接损失46.9万元,节省村级财务支出100多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制度。重点建立健全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信访处理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等六项制度。三是实行任前谈话制度。明确要求,经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在任职前,街道要安排一次廉政谈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党工委书记或纪工委书记主谈,村两委会成员由街道纪工委书记进行集体谈话。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区已对1300多名新上任村干部进行了任前谈话。四是落实村干部述职述廉报告工作制度。村干部每年必须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作出述职述廉报告,接受党员和群众的民主评议和监督。

4、严格纪律,严肃查办农村干部违规违纪案件。我区各级纪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利益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今年以来,立案查处了党员干部贪污村民救济款、赌博、妨碍公务等农村违法违纪案件51件51人,立案查处贿选案件2件2人。并充分发挥案件的治本功能,实行一案一通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效果;通过深入剖析案件,分析原因,堵塞制度漏洞,健全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纪律保障。

三、我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少数村干部作风上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村干部因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缺乏应对的思路和办法;有的村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懒散,习惯于行政命令;有的村干部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事,对涉及基建工程、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不公开招标,凭关系、凭感情,以权谋利。有的村干部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存在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现象。

2、少数村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现象。这些村虽然都按照要求制定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按规定执行,规章制度的制订仅仅是为了充门面,应付上级检查。如在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方面,有的村向村民代表报告工作简单,对重要事项藏头盖尾;有的村干部不愿接受村民质询,“点题公开”进展不平衡;有的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损害了村民知情权;有的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不能正确履行监督职责。

3、少数村集体资金、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个别村仍然有坐支现象,镇街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运转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村在集体资产管理上,存在议定程序不规范、租金偏低等问题。从受理的反映农村干部的群众来信来访看,大多数是反映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是财务管理混乱、缺乏透明度,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挥霍浪费、损公肥私、侵占挪用集体资金。

四、推进我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为指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线,认真解决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的目标。

1、加强领导,夯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基础。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区委是关键,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是主角。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敢抓敢管,认真负责,对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一管到底;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要根据分工,切实负起责任。区委、区政府要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步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做到个个头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担子。区纪委、监察局要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区委、区政府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全区党风廉政建设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延伸到各基层站所和村小组,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体系。

2、固本强基,创新村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要坚持把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严把“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直接选举”三个关口,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着力提高村班子成员在拒腐防变、执行政策、化解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等各项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要加强农村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健全村级纪检组织,在村班子中设纪检委员,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要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研究规范村干部报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地确定村干部报酬的构成,进一步改革村干部待遇付酬办法。同时制定工作绩效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待遇挂钩,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工作,4推行村干部述职评廉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村干部任前谈话、离任审计。

3、立足教育,着力构建适合农村的反腐倡廉宣教机制。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对村“两委”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强化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宣教内容上,要加强群众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树立以民为本意识,为民办实事;要加强政策法纪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严格依纪依法办事, 不以权谋私;要加强务实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要加强勤俭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勤俭节约,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在宣教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村干部培训、廉政谈话、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党风廉政进农村活动、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要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对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宣传力度;要通报剖析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和问题,以案说纪、以案明纪,增强宣教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强化监督,着力构建民主、公正、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把农村基层干部行使的权力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和完善公开的监督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和落实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为“第一执行人”、村民代表为“第一监督人”、村民群众为“第一评价人”的追究机制,努力在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上下功夫。深化镇街道政务公开,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着重公开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通过公开,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使农民群众从政策中真正得到实惠。深化村务公开,重点抓好村级阳光理财。实行村事村民知,凡村里的每笔收支、村干部误工补贴等涉及经济领域的事项,都要张榜公布在村阳光财务公开栏上。并根据公开的内容和要求,将财务公开分为按月按季公布、半年公布、年终公布和随时公布四类;实行村策村民定,凡是涉及村级大额财务开支等经济活动,均实行一事一议,通过村两委会、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三会决策”程序讨论决定;实行村事村民管,村民对村干部行使财务管理和决策等权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式监督,促进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实行村事村民评,组织村民对村级财务阳光运行情况开展民主评议,评议后的最终结果,将直接与村干部的误工报酬直接挂购,同时将评议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深化基层站所办事公开,对基层站所办事公开的基本要求、内容、形式等作出规范,明确办事收费、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和办事时限。对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又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甚至可能产生腐败的重点问题,要如实地、经常性地予以公开,切实改变少数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办事效率低下、与民争利的问题,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5、严肃纪律,加大对违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力度。惩治是对腐败最有力的打击,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我们在制订完善各项党风廉政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加大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要严肃纪律,坚决处理。要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重点治理农村教育、用水用电、修建道路、建房等方面的乱收费,加强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要坚决纠正和查处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镇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等工作中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要重点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及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等案件,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提高基层纪检组织查办案件的能力,建立案件协查制度。对于复杂或疑难案件难以独立完成的,由区纪委直接指派人指导、协助调查或是组织其他镇街道纪检干部帮助调查。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新常态;措施

一、新常态理念的概念及特点

“新常态”一词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他说:“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理念源于我国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改革建立全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与方式。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是新常态的发展方向。新常态理念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为:一是务实创新,务实是工作原则,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二是在新环境下形成,不同于传统的经济理念,新形势下应当采用新型的工作理念,即为新常态理念。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相对落后,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农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

2.资金管理混乱,资金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对于“三农”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国家补助的资金却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这与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合理管理和运用资金有很大的关系。资金分类不明确、资金使用不透明、缺少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等,这些都是农村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相比城市来说,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国家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经常出现实施不到位的情况,这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和认识不足有较大的关系。同时,农村基层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不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4.经济管理职责不明,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现阶段,许多地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管理权限划分还不明确,面对经济纠纷,经常是管理人员个人解决,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职责不清晰,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措施

1.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系,规范每个管理细节

农村经济管理的改革,离不开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到每一个管理细节。

2.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完善农村财务核算方法

新常态下,农村财务要采用新的核算方法:一是要建立全面核算机制。有利于基层管理人员全面掌控财务状况;二是要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确保各项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通过预算控制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执行性,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进行。

3.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想要提升必须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管理队伍。必须要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经济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在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另外,还要对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力度,让更多高水平、高学历的经济管理人员加入队伍,不断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工作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目前主要包含村民委员会监督和上级审查监督两种形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在新常态理念的支持下,要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两种监督模式切实有效,保证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新常态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求真务实,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以跟上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冯艳波.浅析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2:17.

[2]孙建慧,卢秀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195-196.

[3]张梅峰,陈大鹏,李敏.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2:188.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7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考

1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1.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 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以实现联网。经过多年努力, 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经初具规模, 并以此为基础, 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 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1.2 农村信息资源日渐丰富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近年来, 我国农村信息资源日渐丰富, 尤其是农村类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突飞猛进, 网络农村信息资源日趋丰富。据统计显示, 目前, 我国拥有涉农类相关网站达1万余家, 主要分布在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些网站所提供的内容以市场信息、科学教育、政策与管理为主。其中, 市场信息以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为主;科学教育信息中实用技术、新产品、新技术、科普与推广、人才信息等栏目总数不算太少, 但质量和实效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出版物的电子版较多, 数据库大多为文献型数据库, 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极少, 且开放程度较差;发布农产品信息多。

1.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近年来, 在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 全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据调查, 全国333个地 (市) 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占地 (市) 总数的78%;全国2800个县 (市、区) 中有121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占总数的43%;全国43000多个乡镇中, 有7000多个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 占乡镇总数的18%。一些地方在加强农业系统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 积极利用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有关社会中介的力量, 发展壮大了农村信息员队伍。

1.4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已经创造出了农技110、农业寻呼、远程教育等众多卓有成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其中, 在农技110方面, 现在全国有农技呼叫中心100余家, 比较有特色的有浙江衢州农技110、山东莱州农技110、河北邯郸科技110等;在农业寻呼方面, 各地均出现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寻呼业务, 如河南的“农信通”、安徽的“致富信息机”、广西的899-“农村信息机”、江苏的“农业信息机”等;在远程教育方面, 远程教育发展越来越受重视, 如, 北京市农业远程教育中心已经在北京地区建立起一个基于卫星宽带骨干网的覆盖全市14个区县、乡、村、户的星火远程培训平台, 建站211个, 覆盖了北京郊区82%的乡镇、50个村。制作多媒体课件3000多个、22大类, 内容包括农药、生物肥料、水产、园林花卉、瓜果蔬菜、特种养殖等。

1.5 政府农村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信息化科技计划项目, 大力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家、部门和地方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 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在涉农信息技术领域逐步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形成了一支从事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人才队伍体系。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的实施, 形成了一批农村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 研究开发了12个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另外, “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中。这些涉农类信息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为实施农村信息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6 信息技术在农村应用效果日趋显著

近年来, 在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相关计划等项目的支撑下, 我国先后研制了棉花、水稻、芒果、鱼病防治、苹果等一大批实用农业专家系统, 并在全国进行推广示范,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另外, 数据库、多媒体、人工智能、系统模拟模型和3S等相关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管、生产经营管理、农村村务管理、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有力的促进了全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为全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2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不足

2.1 农村信息服务层次不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并且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供了农村科技、市场、劳务、政策法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农村信息服务。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全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层次不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信息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 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 现有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不断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层次已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2 特色农村信息资源比较缺乏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信息服务的地域、时空限制, 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 在农业领域, 近年来, 各类网站大量涌现, 出现了“网络泡沫”现象, 网上信息资源表现为多、乱、杂, 良莠不齐, 并存在严重的“网站雷同”等现象, 服务区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化农村信息资源严重匮乏, 社会满足不了现代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需要。因此,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等需要, 建议一批服务于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特色农村数据库, 已是势在必行。

2.3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

“十一五”以来, 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由于项目组织方式采用国家相关科研院所牵头组织涉农信息技术研发、区域相关省份开展应用示范的“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方农村信息化需求把握不准、农村信息化无法本地化、推广应用示范效果不佳等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所以, 结合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以区域涉农重点科研院所为主体, 积极探索新的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方式, 更好提高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转变农村信息化项目的推动、示范和带动作用,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由于大部分地市县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 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 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 致使农村信息化相关成果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据调查显示, 我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0.8%。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000元, 一台电脑平均价格为3 000多元, 占农民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二还要多, 让农民买电脑上网查信息, 显然不现实。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信息屏障”, 严重制约了涉农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3 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基于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村镇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近年来, 手机作为上网终端, 在我国已经呈现高速增长之势, 据统计显示, 目前,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2.33亿, 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由于手机具有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等特色, 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远远高于电脑拥有量, 且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无线接入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 通过手机上网获取涉农信息将成为一大趋势。围绕手机开发农村信息平台, 不仅符合农民流动性强的特点, 还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受众广的特点。把握这一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积极开展基于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村镇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手机终端开展气象信息、种植业信息、养殖业信息、生产资料信息等农村信息服务, 让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农业专家之间形成互动, 破解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缩小“知沟”带来的城乡差距, 已成为加快全国“十二五”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核心路径。

3.2 大力开展农业知识服务, 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层次和质量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 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 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显然, 知识服务的价值大大超过信息服务的价值, 它可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加以提升、改造, 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居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 针对目前的农村信息服务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 建议在“十二五”期间, 在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 引入“知识管理”先进理念, 大力加强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建设, 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资源, 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面向农村居民提供“知识服务”, 不断提升全国农村信息服务层次, 尽快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知识服务支撑。

3.3 加强区域特色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支撑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 以及我国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农村信息资源已经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 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能够提升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支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特色信息资源需求日趋旺盛, 加强区域特色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将成为“十二五”农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 建议围绕全国各大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特色房屋建设、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服务等方面建设一批特色化农村信息资源, 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化农村房屋建设、特色农业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种养殖技术、特色农产品等特色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面向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农村知识服务, 有力支撑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3.4 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方式, 增强农村信息化推进项目实施成效

近年来, 全国大部分省市掀起了一场科技计划改革的“旋风”, 即面向本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自下而上”的模式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并初步显现出较好的成效。由于“自下而上”项目组织模式具有贴近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可无缝对接等显著特点, 正逐步成为全国上下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热门方式。针对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 建议“十二五”期间创新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方式, 转变目前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模式, 逐步建立以面向区域农村信息化实际需求的“自下而上”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实施模式, 即围绕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特色需求, 依托区域有实力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构, 实施一批农村信息化重点项目, 更好的发挥国家农村信息化项目的引导、示范、带动和推动作用。

3.5 进一步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 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效果

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是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探索建立高效的、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将成为全国“十二五”期间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方面, 应依据当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农民信息素质状况及农民信息需求特点, 结合当前主流的知识服务模式, 充分采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符合农民认知水平和需求特点的仓储式用户自助服务模式、订单式个性服务模式、参考咨询式专家服务模式等知识服务模式, 面向全国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在信息服务机制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同移动通信商的合作, 积极探索适合新时期农村信息服务特点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互动交互机制、服务激烈机制等, 充分整合移动通讯商、涉农专家、科研院所、高校等服务资源, 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农村信息化信息服务支撑。

3.6 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 开展新时期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 互为资源, 互为市场, 互相服务, 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谋划、综合研究,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今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 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 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 湖北、重庆、四川、山东等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 建议在政府引导下, 以信息化为纽带, 通过信息流促进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向乡村流动, 搭建城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3) .

[2]黄志文.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0 (3) .

[3]李道亮.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政策[J].中国信息界, 2008 (1) .

[4]方瑜.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通信业, 2009 (5) .

[5]张秀英.论新时期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策略[J].金卡工程, 2009 (11) .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8

一、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任家塬村位于延安市临镇镇以北9.7公里处, 全村93户, 306人。2005年以来, 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同心协力, 实现了2007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的奋斗目标, 正在向2008的11000万元迈进。

1.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05年以来, 任家塬村先后完成引水工程一处, 三级柏油路9.7公里, 生产道路5公里, 巷道硬化0.6公里, 实现了户户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新建村级文化大院一个, 休闲广场一个, 完成新型民居建设68户,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春季, 重点完成了农户宅院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 使用云杉、中槐、侧柏等绿化树种24000余株。进一步添加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台, 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 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的目标。

2. 进行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对苹果产业的科技投入, 在全面推广果树管理五项关键技术的同时, 完成果实套袋800万个, 搭建防雹网1326亩, 修建高标准果库70座, 果园种草1000亩, 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该村苹果总产量达197万公斤, 产值突破296万元。

3. 积极推广沼气养猪、沼液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沼气是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在厌氧和一定温度、浓度、酸碱度等条件下, 经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 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农村大力发展沼气,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家塬村累计建成四位一体沼气68户, 农户用沼液作为饲料喂猪, 降低了养猪成本, 去年猪出栏368头, 产值42万元。产业发展后经十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 任家塬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不可否认, 在这一过程中, 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因素, 制约着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质量的飞跃。

1. 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善投资主体单一

从全国情形来看, 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是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举措, 任家塬村也不例外, 引水工程、三级柏油路、生产道路、巷道硬化、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等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 这些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 政府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 民间投资薄弱, 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后续投入缺乏, 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

2. 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受限

苹果产业是任家塬村的主导产业。任家塬村总耕地面积2400亩, 苹果面积1400亩, 是一个苹果专业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苹果专业村并没有带动周边邻村发展起来, 从而使得发展苹果深加工受到限制。就是说, 如果开办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苹果深加工, 仅靠任家塬村的苹果产量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这样, 任家塬村的苹果基本上没有鲜榨苹果汁、苹果浆、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这些深加工产品, 苹果都是直接销往全国市场, 没有从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上取得更多的效益。

3. 后续产业缺乏

任家塬村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 几年来, 村民们从苹果的种植和销售中得到了巨大实惠, 村民没有一人外流, 全部留在村里致力于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是, 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引发一种担忧。苹果产业的发展受到气候、病虫、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 一旦产业遭受破坏, 后续产业又不能发挥很好替代作用, 那么任家塬村就要遭受毁灭性打击。尽管任家塬村也有沼气养猪、沼液还田以及庭院经济等后续产业, 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

4. 富裕村民的精神消费成为空白

2007年任家塬村人均纯收入10000元, 完全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标准。但是, 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于财富的支配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大兴土木搞修建、大操大办婚丧婚娶等。据调查, 任家塬村娶一个媳妇基本上要花去5-6万元左右的费用。尽管也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 但基本上是村民劳动之余休憩的地方, 没有实质性的精神消费, 尤其是青年农民, 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 追求时尚的生活节奏, 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消费在他们身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三、对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陕北这块广阔贫瘠的土地上, 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已经成为一种示范和典型。但是, 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困扰着任家塬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这些问题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 由此, 如何针对问题, 提出对策成为主要问题。

1.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 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任家塬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该村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苹果产业。一个村子要尽快发展起来, 产业的带动是必不可少。所以, 每一个村子必须努力探索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优势, 以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 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也要注重对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植, 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 为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 尽管陕北地域广阔, 各村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异, 但在相对集中的地域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大同小异, 所以, 一定要注意规模经济的发展, 这样才能形成气候, 集聚资源, 为各种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条件,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如陕北洛川地区处于苹果生产的最佳种植适生区, 苹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 已获得苹果生产的原产地保护标志, 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对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榆林地区沿黄河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的68个乡镇, 目前, 挂枣面积达3.33万平方公里, 年产鲜枣8万吨, 产值3.2亿元。可见, 把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定位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的切入点。

2.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

在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 任家塬村306位村民无一人外流, 全部留在农村务农, 这种逆城市化的反向社会流动, 再次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主体是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所以, 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 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这包括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对政策的理解领会等。必须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 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积极创造, 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

抓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陕北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 有不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 甚至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从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入手, 采取举办夜校、补习班、电化教育、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 进行文化课、市场基本常识等知识的教育, 提高他们认知世界、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是围绕产业建设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 比如, 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技能, 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实用技术能手, 户户都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同时, 要围绕城市发展需要, 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岗前培训, 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

在注重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 一定要有相应的载体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农村, 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落后的农村, 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 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努力构建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区文化, 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引导村民的正确消费, 和谐党群、干群和村民关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内生力量。

3. 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中国不少地区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次运动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据人民网报道北京市自2005年开始推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工作, 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共选聘5041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2008年北京市将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 确保“每村有2名大学生”。尽管大学生任村官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知识在改变农民面貌中的作用。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 一定要注重对各类知识型人才的重视, 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 使知识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里当然包括技术性人才的引用。同时, 必须搭建积极向上的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农村基层组织, 对上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对下联结着千家万户的农户,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任家塬村村民委员会为该村制定的目标是将该村建成延安市宝塔区的党建示范村、产业示范村、科技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卫生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完成这样的目标, 基层组织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大的。

关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9

一、农村文化的现状和难点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村文化确实有了长足发展, 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 农村山区文化设施建设有所加强。但是,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主流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概括起来表现在:

1.观念落后, 思想滞后。当前, 部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比较薄弱。一方面,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片面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对于人的精神陶冶和振奋作用, 少数地方基层文化工作没有人着力去抓, 另一方面, 一些基层文化领导存在应付思想, 上边抓一抓, 底下动一动,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阵地萎缩, 功能弱化。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农村部分乡镇文化站文化功能弱化, 少数文化站成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一间房子”的“四一”式空壳站, 就连过去一些曾经很有起色的乡村文化站室, 由于缺乏经费的支持也日渐衰落, 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流星”。

3.设施陈旧, 利用率低。一些农村文化站的活动场所由于长期得不到维护和更新, 设施陈旧破烂, 活动场所被借用, 有的甚至被挤占, 文化设施未被充分利用。

4.人才匮乏, 青黄不接。一些文化站人员进出渠道不畅, 几十年一贯制, 队伍严重老化。有些站长身兼数职, 如兼管体育、广播、卫生等多方面的工作, 导致出现分身无术、对文化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少数文化干部思想保守, 满足于守摊子, 混日子, 吃皇粮, 可是由于渠道不畅, 混日子的人无法分流, 有所作为的人又难以进去, 等等, 种种原因造成了文化队伍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5.投入不足, 活力不强。经费短缺是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共同的特点。长期以来, 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资金偏少, 比例偏低, 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经费。不少基层单位负责组织演出节目, 经费却由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给基层文化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二、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的困境,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农村

念, 熟悉掌握科学理论知识, 富于创业开拓精神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一支掌握高新技术, 善于研究开发创新和文化素质较高, 熟练掌握先进设备的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几年来, 全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58期, 参培人员达12800多人次。其中培训镇村干部320人,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50人, 村镇社区文艺表演人才360人, 农业科技养殖种植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1200人, 为科技兴镇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 和谐文化建设, 必须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建设中, 主角是农民, 重点是农村, 关键在发展, 基础是精神。目前, 广大农民吃饱穿暖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我们儿时的梦想“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洋犁洋耙”和“生活讲营养, 住房讲宽敞, 穿衣讲漂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农民的文化生活显得日益重要,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抓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 加大工作力度, 解实际, 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

(一) 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加强领导。

农村文化建设, 领导是关键。可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却缺少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如有些乡镇文化站为了应付上面的达标检查, 租借其它的场所填充, 隐瞒了真实情况, 使得上级无法了解, 问题得不到解决。诸如此类说明思想认识还是发展文化的首要问题, 因此我们要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 改变“文化事业是花钱的事业”的错误观点。须知, 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 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均衡发展的社会, 是追求经济和文化目标统一的社会。只有把文化建设搞好, 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重视和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切实担负起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 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与经济和其他各项工作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 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逐步提高投资比重。

(二)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要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设施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 内容是根本, 服务是宗旨。抓基层文化工作, 首先要从基础抓起, 从设施抓起。目前乡镇文化站的文化设施大多简陋残旧, 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状况令人堪忧。建议考虑引入农村文化投入机制, 在政府主办的同时, 出台鼓励政策, 形成激励机制, 积极吸纳并用活民间资金, 以便对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和合理维护。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今后要坚决杜绝农村文化站舍及设施被变卖、转卖、拆除、占用的问题发生。

(三)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搞好人才培养。

要繁荣农村文化, 队伍是关键。目前, 一些农村文化队伍年龄老化, 青黄不接, 出现断层, 尤其是一些民间绝技遇到了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尴尬局面。因此, 应制定积极的文化扶持政策, 鼓励民间艺术家传师授徒, 并将其发扬光大, 最好是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形象。同时, 要深入进行人事干部改革, 对文化干部队伍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农村文化干部的政治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做到留住现有人才, 培养新的人才, 有条件的基层可以输送文化干部到艺术院校学习深造。

目前, 农村文化工作虽有一些不完善之处, 但我们坚信, 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 有各级领导重视, 有许许多多为文化事业献身的文化干部的努力工作, 农村文化工作一定会不断呈现出新的局面, 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决乡镇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以避免文化建设滞后而拖经济发展后腿的现象发生。

新时期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 篇10

1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水平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 人的要素必须给予重视, 这里主要涉及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极少数村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有的村干部擅自出借、无偿占用村集体资金, 使大量借款一时无法收回。有的村干部违反财务规定, 公款私存, 牟取利息;或违规为企业或亲友提供经济担保, 导致村集体资产流失。有的村采用虚增被征土地、花木、大棚获得补偿款等办法, 合伙私分、挪用征地补偿款。收入不交账, 多收少交, 重报开支, 多领补助, 乱发误工补贴, 甚至合伙巧立名目私分公款以及造假发票报账等。二是村会计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作为基层的财务管理工作者, 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 无证上岗, 对新会计制度不熟悉, 难于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要求, 从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对此, 农村领导干部要提高对新农村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把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农村基层领导要以身作则, 带头示范, 坚决不说违反农村财务管理政策规定的话, 坚决不做违反农村财务管理政策规定的事。村领导不应该违规违纪插手管理财务。另外, 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 切实提高理财水平。首先是要广泛开展农村财务人员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敢于照章办事。其次, 理财业务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 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应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 重点抓好新规定、新制度的培训以及财会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后续教育。各乡镇也要加强对村干部、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财务知识培训, 增强其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2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程序

农村财务管理中出现众多问题, 笔者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务管理的程序不规范。中国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村级财务管理上, 只要钱用的合适, 用的过程、手续、流程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思路也导致在农村财务的使用方面出现众多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 如报账随意、票据使用不规范、财务使用情况不公开、资金账户混乱等, 这对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极为不利。

规范村级财务工作流程须坚持“六统一”原则。一是统一制度。严肃财经纪律, 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统一审核。实行村财务主管、村民主理财小组、乡镇经管站三级审核模式, 否则不能入账。三是统一记账。由财务代理中心做好各村资金管理、电算化记账和核算工作。四是统一公开。统一规定财务公开的方式、内容和时间, 统一制作财务公开榜和财务公开明细表, 确保财务公开及时、透明, 避免因为村民不清楚村里资金去向引起的信访问题。五是统一审计。由乡镇经管站按照相关规定, 对村级财务当月发生业务和村干部离任交接等进行审计。六是统一建档。各村财务会计资料由乡镇经管站进行归档、保管, 并按规定年限存放。通过以上措施, 杜绝凭证不规范、公款私存、白条抵库、贪占挪用公款现象的发生, 确保村级资金安全。

3 强化农村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有权力就要有监督,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众多问题与财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有重大关系。在实践中出现诸如: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监督多为内部监督、乡镇政府的监督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专业的农村审计没能有效的发挥作用等现象, 均对农村财务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针对以上监督缺位和监督不利现象, 结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有效的规范监督机制并落实监督效果。第一, 加强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针对村干部素质不高及财务管理未达到系统化、制度化的现状, 要加强教育培训。要真正落实村民自治权, 组织学习有关“村帐代理制”的财经纪律、财务制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等, 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让村干部自己有效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自我监督。第二,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以“民主理财”形式, 让村民直接参与村级财务管理, 决定经济发展事项, 体现广大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持农村社会稳定, 从而保证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群众监督。第三, 加强农村审计监督。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责任和专项审计, 切实做到“三年一轮审”。要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 重点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审计、土地征用补偿费、村级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信访问题专项审计, 确实强化对村干部管理使用资金的审计监督, 充分发挥审计的教育、警示、规范和惩处功能, 各乡镇要根据审计整改意见制订整改方案, 并按时上报上级农经管理部门, 以此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第四, 有效发挥乡镇经管站的作用, 充分发挥农经部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经管站要组织业务指导和工作督促, 建立健全检查督导制度, 每年检查督促不少于2次。

农村财务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鸿图伟业。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

摘要:指出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产生原因, 提出解决对策, 以为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米丽尼沙·吐尔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J].农村科技, 2010 (4) :72.

[2]喻国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计之友, 2006 (6) :19-20.

[3]候玲玲, 刘国权.搞好农村财务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 2010 (1) :43.

上一篇:搞好初中历史教学下一篇:草原鼠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