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2024-05-20

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的队列队形练习一直是让体育教师颇感头痛的教学任务,但这个教学任务又非得完成。因为只有完成了队列队形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进行组织教学。而队列队形教学内容又比较枯燥,比如在进行原地踏步练习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表面看来,原地踏步走动作很简单,不就是两手前后摆,两脚依次上下起落。但对于活泼好动,而且注意力又很难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就比较大了。

在练习中我也反复地示范并强调先左后右,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就容易模仿,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不会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走,练习起来还是我行我素。而这种手和脚的动作的简单重复,让学生越练越没劲。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不是很好。比如我将原地踏步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即先练脚的动作,后练手的动作。在练习脚的动作时,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找准了自已的左脚,提脚时要先提起左脚,也就是说起动脚为左脚。而摆臂的动作更要和踏脚的动作协调起来。告诉学生抬左脚时右手往前摆,抬右脚时左臂往前摆。

通过一段时间的队列队形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行队列队形练习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出适合他们的练习方法。

篇2: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决定依然采用先集中讲解示范,然后分组检验学习效果,把学得快、动作准确的小同学安排一小组,由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组织练习,自己亲自教那些爱溜号,动作没有掌握的同学,基本做到逐个指导。设想的时候觉得这样安排效果也会不错,可是在课上由于自己没有想到本教材内容的特点,讲解和示范基本一气呵成,结果在分组检测时,我发现一个班级只有两三名同学掌握了手和脚的位置,能够随着老师一二一的节奏进行原地踏步走,而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做出准确的动作,还有好几名同学顺拐,这样我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程序还是存在了不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情况。因此我没有立即组织分组教学,而是开始调整了教学程序,我先让学生做原地的摆臂练习,配合一二一的节奏,这下有很多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在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摆臂动作后,我再进行原地踏步走的分解教学,即:我喊一,学生随口令先抬左脚出右手,然后再喊二,学生反应了一下,马上做出抬右脚出左手,然后再喊一,逐步加快,直到节奏变成正常的一二一。很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掌握了原地踏步走技能,而且在练习过程中他们也进一步强化了,一落在左脚,二落在右脚的意识。使教学得以了顺利的进行。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两个教学内容,但是却让我对原地踏步走的教法上又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好的教法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中多尝试,不断改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篇3:巧用踏步走提升教学效果

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充分感受到, 体育课上有许多内容可灵活运用、一招多用, 实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就以“踏步走”这一最简单的教学元素为例加以说明。

一、踏步走调队形

在进行某项课堂项目练习之前, 教师往往需要讲解、示范动作。一般也要求学生以四列横队或两路纵队的形式进行观摩与练习。这时, 常会出现学生不自觉地拥挤与队伍凌乱等现象, 有时一个练习下来要调整几次, 尤其是上低年级的课时。当然, 不一定是学生调皮, 大多数时候是由于他们自我调整能力不强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果听之任之, 就放弃了一次绝佳的抓“养成教育”的机会。通常, 有的教师会严肃地说教一番, 甚至大声吼叫。但笔者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爱动、喜欢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动作的特点, 就用了教师“哨音+手势”, 学生集体呼“1—2—1”踏步走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学生在踏步走的同时, 前后左右环顾四周, 主动调整队形, 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调整好队形, 同时又不会影响课堂的气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教师单独应用踏步哨音, 学生便会快速地在踏步中完成高质量的集合。

二、踏步走止争端

有一次, 笔者上校内公开课, 上课时学生非常投入, 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效果较好。但在最后一个游戏环节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为了游戏中的分组与输赢情况争得面红耳赤。笔者口头制止、协调了几次, 都未能平息。如果再不进入放松调整环节, 课的节奏就会被打破。笔者灵机一动, 拿起哨子, 吹起踏步走的哨音, 同时做了一个集合队伍的手势。随着“1—2—1”的节奏呼声, 学生的争论声渐渐小了, 争议消失了, 踏步声渐渐大了, 很快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下课铃声响起时, 课堂设计的所有内容正好结束。这次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经过总结, 在以后的教学中, 每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发生一些争端, 以及无法及时集合队形时, 笔者常常使用“踏步走”的方法来进行纠正与调整, 效果不错。

三、踏步走促放松

在身体素质练习后或激烈的比赛与游戏后, 许多学生总喜欢蹲下或一股脑儿坐在地上。医学常识告诉我们, 如果学生再猛烈地站起来, 往往会因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导致胸闷、呕吐、眼黑、眩晕等情况的发生。对心脏不好的学生来说, 这个动作非常危险。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 蹲下或坐地属于消极性放松, 学生便放弃了积极放松的机会。每当这时, 笔者总是语言提醒学生, 积极放松比消极放松更易于消除疲劳, 但每次还是有一些学生习惯性地蹲下或坐下。后来, 笔者不仅语言提示, 而且用上“踏步走”这一招, 不过放慢了踏步走的节奏, 并引导学生加上适当柔和的协调呼吸及上肢放松环节。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让学生积极放松的难题, 轻松又易行。

篇4:我爱原地踏步走

我将自己的健身时间定为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间。从前都是“躺”着看,现在是“走”着瞧!精彩的电视节目我一个都不落,但同时我也在不停地运动。尤其是电视里有歌舞类节目的时候,我更是“走”得欢,持续运动1个小时也不觉累。

“原地踏步走”属于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有效消耗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最令人开心的是,“原地踏步走”时间和地点非常自由,健身效果也好,男女老幼都适合做这样的运动。

当然,对于追求体质好、精神好、体型好的人来说,不必拘泥于“原地”踏步,还可以加上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比如我踏步十几分钟后常常变花样,绕着客厅来回转,还做扩胸运动、转体运动、踢腿运动……

这几年这么坚持下来,我的体型一直保持得较好,病痛难得沾身,精神也很好,惹得不少同龄人羡慕。看来,只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平衡的饮食和科学的作息制度,再加上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瘦身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篇5: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学习水平:水平一

教学内容:趣味跳跃接力游戏

教学目标:

1、采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参与运动的态度和行为。

2、能掌握跳跃的基本动作要领,发展灵敏、协调、力量等素质和弹跳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奋力拼搏、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情景导入:创设情景去郊外“郊游”,在音乐伴奏下跟随教师进行各种趣味跑。目的:预热机体,增强体育活动兴趣。

三、自主学习:

1、动物模仿操

2、跳跃练习:

(1)游戏:模仿青蛙跳跃过小河

(2)游戏:模仿兔跳

(3)游戏:模仿袋鼠跳

(3)分组练习:根据个体差异自行选择不同的远度进行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四、兴趣活动:

1、接力游戏:钻山洞前滚翻组合练习

2、分组创设游戏

五、放松身心:利用第二套广播体操《雏鹰起飞》的整理运动来进行放松活动,调节心身。

六、课的结束:(1)师生相互评价本课,教师总结。

(2)师生再见,归还器材。

运动场地:篮球场、垫子、呼啦圈、录音机、塑料瓶

运动负荷强度:中等强度以上

平均心率预计(HR):115次╱分

课的设想

本课主要通过创设多种活动情景,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敢于探索,勇于模仿,积极创新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与人协作的体育精神,充分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篇6:原地踏步的文明

这两个孩子,肯定都是没有教养的。博物馆内的东西怎能随便乱碰呢?这里的每一个作品都对应着一个的心血呀!就这样弄坏了,你们说这个作品的作者会怎么样?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做出的东西被破坏了,那一定是心如刀割呀!但是还有更可恶的,那就是一旁的家长。他既然看见了有小孩子在做坏事,竟没有去阻止,反而高高兴兴地在拍照,难道他们认为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好视频吗?!

他们不仅要阻止,还要带回去好好教育一下。像见到亲戚或朋友时要打招呼,离别时要说再见,见到有人破坏公物,要及时去制止他,见到有人需要不帮助,立马走去帮助他》在博物馆内,遵守纪律是理所当然的,不要大吵大闹,展品只能看不能摸。能做到这些事的人,再是人人心中所喜爱的好孩子。

但相比之下,这两个孩子,胆大包天,公众弄坏展品,那简直就是无法无天啦!而且还是一不小心,而是因为感觉好玩,一直在用力摇晃。这样的便是人人心中所讨厌的坏孩子。

篇7: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有个典型的例子。一位朋友的企业里有个“资深”业务员Y,说“资深”只是因为Y在老板创业时就来到企业,至今已经五年有余。此人忠厚老实,深得老板信任。以这样的资历和品德,Y应该是该企业的重臣。可他现在仍是挂名的业务主管,说挂名是他管不了什么。Y经历了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吃尽了苦中苦,但要不是老板念旧情,早被辞退了,因为他的能力实在太差。

他不努力吗?不是。他不能吃苦吗?不是。他不学习吗?不是。那么,究竟原因何在呢?

从这个典型的例子中,折射出工作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有些人很努力,为什么进步不大?同一批进公司的员工,为什么有些人很快就会脱颖而出?有些人却会落后甚至被淘汰?为什么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功?……

在跟Y聊天后,我想起了电视剧《大染坊》中陈六子的一句话:

“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有些人用棍子逼着学都慢,不是不上心,而是不开窍。”

讲这么多,其实就两个字:“悟性”。

要做好销售(其实做好任何工作都一样),除了我们平时都讲的专业知识、技巧、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显在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DD你的悟性。

像陈六子所言的“一等人”,那是悟性极高的人,根本不用教,一看就会。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但很少。在他们身上,天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别人也学不来;“二、三等人”,则是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普通人,有一定的悟性,关键看我们怎样去提高;最后那一类,就像前面所说的Y,是极端没有悟性的人,往往表现为一根筋,打死也不开窍。

那么,怎样去理解悟性?怎样去提高悟性呢?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悟性是人对事物由迷惑到理解继而迅速化为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这个过程是非常短暂的,有时候甚至就是一刹那间。有些人天资聪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能能从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继而采取正确的行动。

不可否认,悟性跟天赋有很大关系。那么天赋不高的人是否永远不会有悟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悟性。

我曾在《销售杂谈(1)DD历练,成长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提到的那位条件最差但最后却成为销售经理的业务员,就是一个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高悟性的典型。现在回想起来,他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喜欢提问。

这么多年我带过不少销售团队,在我的记忆中,不耻下问,喜欢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人不是很多。难道大家真的没有问题吗?其实,这是大多数人懒于思考的习惯折射。古人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连工作中的问题都懒于想,怎能提高自己的悟性?

开始,那位喜欢提问的业务员曾让我无奈,因为他会提出很多在大家看来是十分幼稚的问题。但后来,我逐渐欣赏起这个家伙,因为他勤于思考,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水平,让我也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后才能予以解答。变化是明显的,起初很笨的他逐渐灵活起来,再加上本来就具有的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个人能力也不断提高。我想,那也是他的悟性在增加。

所以,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是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的一个方式。

前文提到的“资深”业务员Y,尽管也在努力、也在学习,也在追求进步,但他却懒于思考,悟性从何而来?这样的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并不鲜见。

还有一位我认识的销售人员,特别善于在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机会。有一次,公司为一次促销活动制作了一个大型广告牌。他雇了一辆三轮车把广告牌拉回公司。在路上,有时候遇到车多人多的时候,三轮车不得不停下来,由于广告牌做得很新颖,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这样一个很平常的事情却在他脑海里产生了波澜:一路上,直至回到公司他都在想,如果多做几个这样的广告牌,再雇几个拉三轮车的人每天在城市里跑,岂不是既廉价效果又好的活动广告吗?他的想法得到了公司的支持,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在貌似普通的事物中发现深刻的东西,也是有悟性的表现之一。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换成其他人,在这样的事情中,根本就不会去认真观察,做进一步的思考。销售人员进步的快慢,业绩的高低,其实在这里就会凸显出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除了上述提到的“勤于思考,善于发问;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外,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我们的悟性,相信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用心”。

篇8:103岁寿星爱上“原地踏步走”

见到笔者,老太太一边笑着说,欢迎欢迎,请坐请坐,一边张罗着让女儿赶紧给客人斟茶。女儿问,您知道客人是谁吗?刘慕平说,知道,是肖记者。

刘慕平的记忆力真是惊人,女儿只是顺便跟她说了一句,老太太就记得清清楚楚。女儿说,有的事我怕忘了,就先跟母亲说说,忘记的时候,一问母亲就行了。老太太有8个孙子辈儿的,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一天也不差。去年,老太太的侄媳妇要从外地到天津来看望她,女儿问她侄媳妇年纪多大了?老太太说,她呀,是属大龙的,今年86啦!打电话一核实,果然如此。刘慕平的好记性是有“传统”的,她原本不识字,解放以后参加了扫盲班,虽已年过半百,但她竟然学到了能够看报的程度,成为少有的具有高小文化的百岁老太太。

刘慕平精气神十足而且幽默风趣,笔者举起相机拍照,她笑着说,还照相呀?人都老得走形啦,我怕对不起“镜头”。逗得人大笑。笔者说,您老的形象这么好,如果哪个电视剧里需要一个百岁老人的角色,请您去演,准能火了。刘慕平笑得更开心了,说,那敢情好,我就等着导演请我啦!

刘慕平虽然足不出户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社会上的一些事她全知道。去年,重孙女高中毕业,高考之后来看望太奶奶。刘慕平问,你估了多少分呀?打算报什么志愿?重孙女说,太奶奶连“估分”、“报志愿”都懂呀!邻居的孩子结婚,一对新人上楼来看望老寿星,刘慕平问,你们的婚假放多少天呀?两位年轻人大为惊讶,没想到老寿星还知道婚假。刘慕平乐观开朗心胸宽阔,多大的事也能装得下,即便是老伴儿病故、女婿去世这些亲人间的生死离别,她也能自己化解开。

刘慕平除了眼部有点儿白内障,耳朵有点儿背之外,什么毛病也没有。她女儿说,十几年了,母亲只感冒过一次,因为她极少吃药,所以,吃点儿药感冒就好了。

刘慕平每天午睡之后,3∶30左右要进行一次“体育锻炼”——双手扶着床头柜和餐桌进行“原地踏步走”,前前后后要走二三百步。她去卫生间也不用别人搀扶,女儿说,九十多岁时,我母亲还不拄拐杖呢。

刘慕平的贴身衣服包括夏天穿的单裤单褂,还有手绢、毛巾等等都是自己洗。每天睡觉也是自己铺被、叠被,总之,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让女儿伺候。她说,人不能懒,一懒百病生。她的好身体是在勤锻炼中“活动”出来的。

刘慕平也是小脚女人,可她的小脚却不是尖头的而是有点儿“圆”。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是上个世纪初的文化青年,具有反封建的思想,结婚之后就让她“放脚”,还把裹脚布给烧了。就这样,原先已经被裹压在大脚趾下的四个脚趾,竟慢慢地有了些“舒展”,就成了这样一双特殊的“解放脚”。

篇9: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Janco Associates公司对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的80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称这些公司里的IT职位上的平均工资7.7249万美元,与今年1月份相比,同比增长幅度微乎其微,仅增长了0.2个百分点。在销售收入达到或超出5亿美元的大公司里,执行管理层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6%,达到14.0760万美元,但在这些企业里,IT职位员工的工资则下滑了0.3%,达到了6.5247万美元。

在先前Janco Associates发布的一份关于IT专业技术员工的工资报告中曾预测,今年IT职位的工资水平应当有所增长、就业环境将有所改善。

针对大公司IT职位薪水下滑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这些公司陆续把数据库专家等工资较高的工作职位实施了外包所致。Janco Associat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Victor Janulaitis称,“当本公司的员工籍希望得到这些工作职位时,公司管理层却以更昂贵的费用把这些工作转包给了另外的一家公司”。

今年以来,全球外包业务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国际咨询机构DiamondCluster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74%的公司期望在未来数年内将他们的IT业务陆续实施转外包,而在调查时这一比例为64%。

篇10: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其实,几乎没有面试者喜欢那些不求上进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你也的确需要那些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这些人年复一年地干着相同的工作,从求想过提升或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下面一些问题可以使你区分开哪些人追求上进,哪些人安于现状。

 如果你有很多钱可以使用,你也想让自己仍然很忙的话,你会利用时间做什么?  你在学校时想做些什么?

 若你自己来写你的职位描述的话,你会写些什么?

 若让你自己满意的话,工作中应该包括些什么?

 在这个公司,你个人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 过去12个月里,你都给自己定了哪些个人目标?你为什么要定这样的目标?  你是怎样获得你现在老板对你工作目标的支持的?

 请告诉我,你曾经从事的最好的工作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那是最好的工作?你开始是

怎样获得那份工作的?

 讲讲你主动承担份外工作的经历,你为什么要主动承担那些份外工作?对那些份外工作

你做得怎么样?

篇11:小班体育:踏步跑步走

小班体育:踏步跑步走

活动目标

1.学习听口令“原地踏步”“跑步走”。

2.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1.与人数相同的“手榴弹”(用物品代替实物)

2.“大灰狼”若干只(用瓶子贴上大灰狼的图片)。

3.用带子系在幼儿左脚上,右手贴上兔子的图片。

活动重难点

学习听口令“原地踏步”“跑步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兔子跳入场。

2.带领幼儿模仿小兔动作:吃萝卜、扭屁股等。

二、“原地踏步”、“跑步走”训练。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2.幼儿听口令练习。

3.个别幼儿演示后集体练习。

4.听哨声练习。

三、游戏:“打大灰狼”。

1.教师:大灰狼来了,我们快点把大灰狼赶跑。

2.出示大灰狼标靶,让幼儿在一定的距离投“手榴弹”打大灰狼。

3.游戏中教师适当指导。

四、结束活动。

1.放松活动。

篇12:原地踏步走教学反思

【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总是停滞不前】

每一个时代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历史观的转型。我国几千年来确定了五德终始式的历史观,要社会大众相信天命,服从管理。《二十五史》的记载举世无双,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后朝为前朝修史,将后朝起家夺权的行为修改得神圣,同时又极力丑化前朝。在这种帝王将相的历史记载中,文化不见了,普通人不见了,历史的真实也不见了。

这样的历史认知方式,没有体制反思,更没有程序价值的发掘。历史就是一堆伦理道德故事。个人修养乃治国根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中国政治家几千年的至高修养模式。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总是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发生“文革”?为什么高扬唯物主义史观的人们反而比不上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更注重体制建设?读《罗马帝国衰亡史》,不能不感叹,西方尽管没有《二十五史》,但他们对现代迷信防范得很紧。

我们长期封闭,逐渐形成了封闭式的循环历史观。近现代史上有多少愚昧的举动?!前段时间我在北师大京师公益讲堂与布莱尔(英国前首相)对话,谈到两百年前马戛尔尼来华的时候,中国人对英国人的整体印象是:英国人的腿不会打弯,因为他们不会向中国皇帝双膝下跪。这一错误概念居然造成了后来义和团运动中的一些盲目无知现象。现在,当中国人终于明白英国人的腿是“会打弯”的,这将对未来历史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呢?当时,布莱尔甚为感慨。

【公共政策方面,我们几乎没有知识分子】

传统历史其实多是粉饰太平,仅以乾隆时期马戛尔尼来华的那段史料为例,且不说清王朝整体如何,那时的中国社会在英国人眼里就是穷得一塌糊涂,穷得让英国人震惊。所谓的康乾盛世,盛在哪儿?老百姓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刘刚、李冬君的《文化的江山》,开启了从文化角度而不是从帝王将相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历史,这样便发现了中国历史有着很辉煌的一面。中华民族的素质并不低,中华民族并非一个荒唐的民族,中华民族甚至很辉煌——但我们这套主流的历史文化把它切掉了,科举的文化把它切掉了。

文化的江山,其实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比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就是那个时代的农业百科全书,在世界农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因为不是王朝主流历史,不是科举的工具,就没人研究它,也不尊重它。而站在文化的江山这样的角度,就会发现它的价值。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缺陷。就像现在最知名的大学,学生卫生间里普遍没有卫生纸,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学校长和教授普遍不研究普通人的普遍需求。这个文化是不尊重普通人的文化,天天惦记着“圣旨”,活在圣化里。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归根结蒂,文化的、社会的才是主流,老百姓不管哪个王朝更替,都要种地吃饭,所以农耕技术不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和王朝统治的关系,我们常用“天高皇帝远”来形容,就是很好的写照。

《通往立宪之路》则是另一部力作,重新审视清末时期的改革,从立宪的角度揭示清末的发展。作者把近百年的晚清历史纳入一个新的逻辑思维框架里,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容易做的大局。历史研究往往是很多资料摆出来,怎么排列组合,看起来是方法论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是知识的生产方式问题。

知识生产方式是我们长期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注重个人的学习方式,很少注意机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2010年我到美国参观智库,主要是看他们的知识分子如何工作,如何生产知识、加工知识。看了几十个智库(包括兰德公司)以后,我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公共政策方面,中国几乎没有知识分子。因为我们的知识工作者都是手工式、神秘化的操作方式,每个人都在自己那块自留地上耕作,一点点抠,还要保密,这与几千年前的士人知识有什么两样?现代知识更强调工程性,美国并不提倡总统要认真看书学习,相反,总统的休假则是相当重要的。美国智库最后送给白宫的咨询报告,只给总统看3句话,总统与智库讨论问题的时间也只有15分钟,但智库的研究则是多方面的,不受政府干扰。一个决策要多少人研究?简化到什么程度?程序是什么?他们把知识的工具性研究透了。

而我们的所谓智库无论大小,一律都是传统式。我想,中国知识只有完成现代转型,中国才有希望。我们一直不愿接受一个新词——“知识工人”,而它在西方相当流行。

【改革者和保守者是一条藤上的两个瓜】

《通往立宪之路》运用了全新的方法来整理历史资料,是知识生产方式的创新,因而能有新颖的思想,能使读者获得足够的思想营养。

不仅如此,这套书在还原历史真实方面也有了大的拓展。中国是历史昌盛之国,但历史记载中往往充满了欺骗。为什么张学良学习《明史》,最终却放弃了,因为他很失望,他发现许多史实都是假的,比如真龙天子等,无非是骗人的把戏,都是为当皇帝作铺垫。《通往立宪之路》在细节上还原了很多近代史的真实,这是需要勇气的。

改革的幼稚要不要真实展现?《通往立宪之路》也有创新。比如康有为年轻时搞戊戌变法,多少就有些幼稚,书中介绍了他说的那几句话,几行字,如今读起来,会给很多改革之人以启发——康有为参与改革,开始大家都支持,但其他大臣问怎么改时,他简单回答说,杀几个大臣不就行了嘛!这简单的几个字把改革者自己推向了对立面。

中国的许多改革,确实缺乏实施的技巧,缺乏说服改革的技巧。李冬君翻译的《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明治精神的结构》一书中,曾介绍福泽谕吉说服日本实行立宪的故事。福泽谕吉把自己也当作被改革者之一,而且很平和,说我们也不知道西方议会弄了半天,吵吵闹闹是怎么回事儿,看起来很有问题,但西方人耐心的解释给了我们想通的途径。日本的知识界、启蒙学者们就这样把自己摆进改革中,平等地和日本民族共同思考。咱们呢?上来就是趾高气扬,杀几个大臣就是戊戌变法。你杀他,激起反抗,他捏一捏你就中断了。反思历史,改革者和保守者是一条藤上的两个瓜,逻辑思维几乎一样。如何避免他们走向两个极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通往立宪之路》与以往书写历史之书的另一重大区别,在于这套书有一种明快的风格,不枯燥,不端着学术架子,不板面孔,可读性非常强。让历史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很艰难的事情,刘刚和李冬君做到了。

我们的历史观确实需要转型了。为了设计未来,一定要善于从历史中找到可资借鉴的资料。思想是有力量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反思。如果反思走到极端,两极斗争一场,有什么建设意义?如果在深刻反思之后,能把这些历史逐步用新角度展现出来,其意义则是开创性的。所以,我为刘刚、李冬君夫妻这两套标新立异之书感到骄傲。他们是我的大学同窗,我们有着共同的理念。

中国历史已进入新时期,需要新格局——千万不能再回到前人划定的圈子里,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原地踏步。反思我们的制度,反思我们的文化,反思一些程序性的问题,反思一些包括我们所谓的改革者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可能会给整个社会注入更多的力量,使我们的民族真正上一个大台阶——这应当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民政部慈善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浅析我国农村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给校长的建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