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2024-06-26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精选8篇)

篇1: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生物学科,是高中学科教学的主要部分,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中,发挥着较为突出的地位。基于此,本文结合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着重对培养战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科要点,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相互承接。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了准确把握学科素养提升要点,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实现学科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2]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篇2: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

篇3: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2014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意见》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一时间, “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波澜。在核心素养引领下, 广大一线教师正在积极探索任教学科中“核心素养”元素, 尝试“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概念教学, 无疑是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无论是“社会参与”层面、“文化修养”层面, 还是“自主发展”层面, 都离不开概念教学。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

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是构成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 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知识就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知识系统。因此, 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 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预期目标, 笔者做了一些实践性探索, 以期抛砖引玉。

一、问题——建构基础性概念

“概念是知识的组成部分,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 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2]。”因此进行概念教学时, 笔者常常会创设直观、形象、具体、感性的问题情境, 旨在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实施中, 笔者把概念的探究过程设置成有层次性的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和掌握概念。先让小组成员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再由小组选派成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最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出评价判断, 归纳总结。这样, 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展示的过程中, 体验到概念生成的过程, 自主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1. 视频建构

在学习生态系统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一段视频, 展示画面:一片森林中, 有许多郁郁葱葱的植物, 小鸟在林中叽叽喳喳, 蜘蛛正在织网, 阳光斜洒在林间, 小溪哗哗作响, 溪边还有小伞状的蘑菇。提出“问题串”:

(1) 当你走进一片森林的时候, 你会看见哪些生物呢?

(2) 这些生物能够很好地生存, 需要哪些条件呢?

(3) 如果部分植物遭到破坏, 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吗?会影响这片森林的环境吗? (举例说明)

(4) 一片森林就能当作一个生态系统, 你能试着概括什么是生态系统吗?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讨论、展示、质疑以及教师的引导归纳, 学生自主地建构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作生态系统。

2. 实验建构

在学习“反射”这个概念时, 笔者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学生观察缩手反射

点燃一支蜡烛, 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手指去接触蜡烛的火焰, 观察实验者手的反应。

实验二:两人一组做膝跳反射

一位同学坐在椅子上, 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边缘, 迅速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 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应?

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 这些反应都是在哪一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 它们是自然发生的吗? (3) 在同一个实验中, 被实验者的反应一样吗?在此基础上自主建构概念:“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像这样, 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便于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二、比较——区分易混淆概念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3]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 有不少概念在文字表述、内涵或变化过程中有相似性、模糊性, 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区分, 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例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脉和静脉、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传染源和病原体、抗原和抗体等。在学习这些概念时如果运用比较, 就可以使概念更清晰, 更容易理解。

1. 列表比较

什么叫光合作用?什么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如淀粉) ,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细胞利用氧,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在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复习教学时, 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的相关表述认识较笼统、模糊。通过列表比较,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 同时也加深了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理解。 (见下表)

2. 图像比较

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教科书中这样表述:“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抽象的语言叙述改用下列简图 (见下图) 加以比较, 就一目了然了。

三、实践——纠正错误概念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是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精髓。初步观察发现, 一些学生在学习某些生物学新概念之前, 实际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朦胧认识。可是进一步观察发现, 一部分学生有些认识是正确的, 有些认识却是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将会影响后期系统性概念的认识和建构。特别是一些错误的认识一般在某些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仅靠教师言语方面抽象的讲解, 难以纠正。

实践出真知。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 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归纳, 从而再度归纳建构出结论, 效果就不一样。例如, 关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很多学生形成了“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的错误认识。对于同学们的说法, 笔者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而是把问题还给了学生, 让他们“当一回小科学家”,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学会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然后亲自实验, 观察, 最终得出了与自己之前“相反”的结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通过这样的探究实践, 纠正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 一方面, 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建构的科学概念, 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也正是“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一个层面。

结语

概念是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生物作为一门起始学科, 培养核心素养之“学科素养”, “概念教学”尤其值得执教者重视。

当下, 为适应培养核心素养教学需要, 生物学科教师有必要考虑由“教学”上升到“教育”, 有必要以当下的学科“三维目标”为起点, 重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重任, 真正让“核心素养”的“种子”能在我们的课堂落地生根, 并让每一个孩子从我们的课堂走出之时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国胜.生物学概念教学六法[J].生物学教学, 1998 (8) .

[2]卓怀国.谈比较思维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中的地位和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5) .

篇4:谈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即是中心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内涵的培养,注重整体化、综合化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念、实践技能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具有独特性、层级化、学科化等特征,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广泛性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监管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引荐于实践教学中[1]。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机制

情境教学适用于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联合系统化、完整化的基础知识,秉持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人教版《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立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细胞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细胞中的无机物以何种形式存在?具体应用情况又有哪些?结合学生群体反应变化,转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水、无机盐”等知识点的印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探究问题——生物体水的含量特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达到基础只是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融合效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展现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结合科学的思维与方式、合理的能力培养,利用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等探究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效益(即思维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为例,以实验教学为基本依据,明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践操作重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叶绿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科学探究实践认知、合作科学精神,便于正确认识自我、评级自我[2]。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围绕叶绿体图片展示内容,注重问答教学环节及操作过程,让学生自主开展演练试验活动,经由“提取绿叶色素”、“制备率滤纸条”、“勾勒滤液细线”、“分离绿叶色素”等操作环节,总结实验失败、成功内容,让学生撰写试验操作流程感悟,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环节提供辅助条件,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究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环节汇总,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等操作流程,将科学知识、实践技相结合,达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规定的要求,提升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益。

三、合作探究,提升实践效益

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互相对应,具有统一、融合的教学特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阶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堂教学中,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及运输分布情况为主体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论,完成科学素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部位为试验依据,结合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及搜索引擎,记录试验过程并编写试验心得,明确试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结果探究情况,并针对生长素试验的棘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科学探究精神、积极思考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便利辅助作用。

四、结合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物的科学探究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并在完成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总结、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满足新课标生物教学规范需求[3]。以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的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内容为例,以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就“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概念”为实施范围,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事件、浪费现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实际举措,为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科学素养水平,开展“环保你我他、文明靠大家”的污染座谈活动,针对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过度放牧、大气污染等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遵循规律(结合图片、影片案例介绍,更具说服力),形成对生物价值的正确认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生物教学效益的关键依据。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方面举措,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制,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04:68-70.

[2]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6+118.

篇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县高中生物教师邵保锋,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此与各位分享我在教学中的点滴经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在教学一线工作12年,其中任备课组长5年,高三毕业班6年,两次参加高考阅卷。

因生物学科不参与中招考试,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而高考中生物学科分值相对较低,导致学生不太重视,高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性。我分享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

一、明确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1.精心备课,关注改革方向。

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生命关怀。

命题改革主要体现在:考核的认识水平强调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综合能力;考核的内容强调生物学核心内容;考核的目标强调考查学生理解了哪些知识,取得了哪些进步,是否达成目标。

我校采取集体备课学案制教学,效果较好。2.激情授课,夯实双基知识。

从事生物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教学,在课堂上采取“究展评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效良好。

课件制作声情并茂,生动有效,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智慧。3.强化训练,实现难点突破。

分类评讲,滚动训练;重点评讲,重组训练;拓展评讲,变式训练;评讲留白,品味反思;

二、围绕核心素养,提升学习兴趣 1.注重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调查实验等有条件的都做,基本上可以开足教材上的实验。

建设学校标本室,采集菜花蛇、水赤练、金线蛭、宽口鲶鱼等一批镇馆之宝,引导学生参观标本室。

注重生物学经典实验的分析,提倡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做一名科学发现者。

2.关注学生,留意情感体验。

关注每一位学生。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适度拓展,培育学习兴趣。

积极加强学生探究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多个学生开参加研究性学习、全国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信阳市科技创新大赛并多次获奖。

开展“课前两分钟活动”,让学生轮流发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生物的兴趣。

带领学生调查校园植物,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怀,带领学生调查外来物种入侵,去乡下考查。

三、服务核心素养,提炼个人风格

1.加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传承实践经验。

向身边的典型学,坚持参与教科研活动;向新课改的开拓者学,钟启泉先生的《新课改的理念和创新》。外出学习,外出参加各种培训、讲座。专业学习,阅读专业期刊,从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最新的知识。

2.勤于反思,注重学情调查,加强学法指导

经常采用直观教学,给学生分享先进的理念,传授有效学习的方法,同时总结出《有关理性学习的若干思考》。

教学中,更注重研究考纲和新课标,做了大量的高考题,总结高考题的命题特点,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备考。

针对学生学习中无效劳动太多的现象,引入“SQ3R”生的学习效率。

3.善于总结,将问题课题化,提供解决之道。

谢谢您的聆听!

祝愿您天天好心情!

篇6: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秦志兴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标与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课程标准

最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既要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学科教学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基于课标与教学发展的趋势,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粗浅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本人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减数分裂》时,这是理解生命如何延续的关键一节,理解了它也就理解了生命孕育的本质,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在上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信息如何传递的。首先教师要选择三对男同学和三对女同学(每对最好体型特征相像的,代表姊妹染色单体),然后每对中抽出一个同学组成一个“精原细胞”,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背靠背用胳膊勾起来,代表一条同源染色体,男同学代表来自父本的,女同学不代表来自母本的,教师在一旁讲解,当讲到染色体进行复制时,“精原细胞”中的每个同学就寻找事先安排好的“姊妹染色单体”,“姊妹染色体单体”要面对面抱在一起,当教师讲到同源染色本分离并自由组合时,每条“染色体”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并分别到不同的“初级精母细胞”内,以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完成,以后的过程以此类推,采用这种模拟实验的方法,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生命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同时,教师还要在其中作出假设,加入姊妹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没分开,那么会怎样?这种多了一条染色体或少了一条染色体的细胞会发育成一个健康的个体吗?那么你应该怎么样珍惜自已健康的活泼的生命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健康生活。

二、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合适的内容设置科学论证的过程和学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本人在教学《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提出了“在以前的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都认为是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如果生不出男孩,女人的地位会很低贱”的民间观点,并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三个环节对此观点进行了求证:1.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观察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图。2.结合学习过的遗传示意图,请学生写出人类性染色体遗传图解。3.请学生结合人类性别染色体遗传图解分析“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一步步的学习分析过程实则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针对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论证过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酶与ATP》一课教学中,按照座位6人一小组,分组合作讨论以下的问题。资料1:斯帕兰札尼实验。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论据支持你的结论?资料2:欧洲酿酒过程中的发酵问题。问题: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资料3: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实验。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论据支持你的结论?问题3:你对巴斯德的实验有什么质疑吗?资料4:李比希的发酵实验。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结论?过渡: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资料5:毕希纳的实验。问题1:请简要写出毕希纳的研究过程流程图?问题2: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问题3: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否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呢?你能否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资料6:萨姆纳提取纯酶实验。问题1:研究的是哪种酶,如何确定的?问题2:如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过渡: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资料7: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质疑?资料8:切赫和奥特曼的发现。问题:说出酶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各成员认真阅读相关材料,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见解。老师整个过程给予及时的点评、引导及肯定。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参与评价和补充。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细胞癌变》一课时,本人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的生命更持久,你觉得你需要什么?学生想到了健康、习惯、自由、财富等,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因为这是与他们生活、理想密切相关的内容。随后,本人通过二战日本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期处于强辐射的环境中会有什么危害?。结合导入环节的问题,学生很快体会到了细胞癌变的危害。这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对生活需求的思考”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生活甚至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围绕社会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积极向学生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7: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论文

靳建设

20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9月,教育部专家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育人模式的改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活跃要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是本次深化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统领教育各个环节。那么,如何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

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助核心素养落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精心研读和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基本要点,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统领性、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课程保障等的根本依据。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针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及框架构建,“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涵之一。“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要使这三者互相渗透与融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获得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育人目标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改改革的关键。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均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值意义当然也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落实学生发展湖心素养,就是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实现课程统整融合,助核心素养落地

课程是学校的“心脏”,是学校育人的“蓝图”.课程实施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看,纵向上要实现三类课程的统整,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横向上要彰显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一是学科类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知识体系开发的。学科类课程的实施要在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和学科教育价值上下功夫,发挥学科育人的不可替代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综合实践和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与真实的世界发生关联,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系统完整的、体现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性课程统筹实施,通过课程实施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不可缺的素养。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等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因此,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来讲都是有限的,过分的强调学科独立性是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小学都应该强调学科整合和统筹,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设计学校课程体系,要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3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助核心素养落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而课程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最终要通过课程实施落地。教育部已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近期将要审定发布。从近期教育部公开进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意见征求稿可以看出,各学科均按照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样体系,提炼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成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深化课改的关键举措和具体化、操作化。作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讲,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执行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大力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只有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地。一是学校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科学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整融合,建立学科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核心素养分阶段、分层次、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之中。二是学校要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的研发,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和主人,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科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学期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落实到每一个学期,既使教师明确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使学生知道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三是组织教师进行课标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解和细化,将具体学科学习的内容标准分解为多个学习要素,并分析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予以科学地描述。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知识节点。四要组织教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对每一学习主题或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清晰地、规范地设计教学目标,每一条教学目标的叙写均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四个要素,且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五要按照教学目标先进行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出目标达成的教学评价方式、途径和内容,教学评价的设计要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只有抓住这几个关键环节,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4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助核心素养落地

篇8: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社团,核心素养,途径

一、建设高中美术社团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 高中生需求的变化日益多元化, 社团活动课程也就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作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价值。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更好的认识及感受美。

社团是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形式, 它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具有可塑性强, 活动方式灵活多样, 学生能够自愿选择活动社团。高中美术社团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 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高中美术社团建设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也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新台阶, 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美术社团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

核心素养注重的不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运用。在美术社团活动中, 学生从单一的课本知识转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课堂学习转向课外学习。因此高中美术社团在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中意义重大。

1. 美术社团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通过美术类社团活动, 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面, 提升思维能力, 激发创作灵感。让学生有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以美的元素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在社团的班级里, 大家有共同的爱好, 这种艺术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

2. 美术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也是核心素养强调的重点,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社团活动的自我管理, 竞选出各社团社长、副社长, 并根据社团特点与指导老师一同制定详实的活动开展计划,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各类社团开展主题活动, 如“喜迎元旦感恩成长”主题现场绘画大赛, 各班级自主设计, 自主创作, 小组合作, 在40米长的布条上描绘各自心中对感恩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合作、组织、管理的舞台, 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3. 美术社团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健康发展

审美教育通过独特的以形感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美术社团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关键。通过社团活动的建设和完善,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力求活动的成效。使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真正把社团办成学生喜爱的家园、乐园和学园, 从而达到以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有效开展高中美术社团的途径

建立美术社团可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 是学生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团活动遵循“学生活动社团化,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原则, 教务处统一把社团活动列入学校总课程, 指导教师负责相应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各社团根据学校的安排, 按计划开展活动, 笔者就我校美术社团的有效开展, 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 完善的制度建设为社团活动提供保障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探究高中美术社团文化, 学校制定了社团活动实施方案。各社团每学期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 每周安排两次活动, 确保社团活动课程化原则。此外还要求各个社团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支持参加各项竞赛及鼓励参加小艺考。学年结束对各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 评选出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成员若干, 并予以奖励。

2. 社团的多样化建设为社团活动提供活力

美术社团的种类繁多, 学校成立了书画社、陶艺社、版画社、插画社、动漫社、黑白装饰画社、平面设计社、工笔花鸟社、手工社等美术类社团。社团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 让社团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书画社、工笔花鸟画社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及文房四宝知识, 掌握一定的国画技能;动漫社可以使学生探究新时代的元素和动漫的产业化发展;多样化的美术社团建设, 对高中美术社团文化的探究与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全方位地发展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形式各异的方式为社团活动提供舞台

美术社团在活动上形式各异, 社团课上注重引导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交流能力。社团课外组织多种校外交流形式, 如动漫社在市动漫协会的带领下举办了一场由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协会与三明九中动漫社的作品联展。两校同学都准备了较高水准的动漫作品进行展示, 并且亲自布展, 在此过程中, 我校的动漫社成员不但了解了布展的流程, 而且也增强社员之间的凝聚力, 同时举办了一场生动的“动漫绘画交流会”。此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结束语

上一篇:室内设计节能环保下一篇:陈家集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