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2024-07-02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精选8篇)

篇1: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提要】高中语文学科在多个选课学科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而且其所处的地位十分的尴尬。在新课改的推进下,我们提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点在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等方面。因此,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并阐述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提出了有关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培养;方法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的教育过程中,为了促使个体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基于语文学科的基本、全面、独特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多元性。一方面,启蒙思想、认识社会、接受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人类文化来实现。另一方面,精神满足可以通过优雅的文化来实现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语文的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知识的吸收来自教师的传授。因此,教师在这个程中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继续学习和探索所教授的知识,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在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将语文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注重语言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对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语言知识渗透,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在课堂形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学生语言的建构。例如,写作训练需要注意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真实地诠释了客观世界,不同的写作风格选择不同的语言来支撑。另外语言能力是语言思维的表达,语言思维同时也承载着语言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三)发展思维

所谓思维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和合理性的反映。这个过程中自身更依赖于概念和现象来做出自我判断和推理。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掌握和运用语言要依靠大脑的思维,而且语言的使用还能够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思维的发展是高中语文教育核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语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情感,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语言美。其次,需要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形象美的能力。另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情感美。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有意义美的能力。

(五)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

语文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活动,这是一个文化理解和传承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高度整合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联系,使上世纪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相融合,避免因民族情结的改变而导致的非理性极端主义;将民族情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站在一个高度上,重视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化差异,把握鲜明的文化个性,整合文化的共性。

(六)组织课外活动和丰富文化生活

组织课外活动和丰富文化生活同样也是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语言素养。例如,古诗的提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结语

创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语文素养的关键,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上,应相互呼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姜婷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篇2: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摘 要: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在于以高中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育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基本特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渐成世界潮流。我国教育部 年 4 月 24 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这显然是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高度吻合的。要深入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做好迎接教育转型的严峻挑战,当然也就绕不开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焦点问题。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等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所谓“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每个人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作为支撑,而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就称为核心素养。虽然至今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国际组织、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都指向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冠以“核心”就是突出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特征。核心素养作为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其形成具有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健全的教育制度。

从学科视角看,核心素养虽不仅是单一学科的,但却是学科素养极为重要的内容,学科素养不能偏离核心素养,始终为核心素养所统领。钟启泉先生指出,在核心素养的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有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三是学科群,即各学科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2〕。虽然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其最终指向仍应是核心素养,只是因为学科间的“个性”差异所承载的培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有所侧重而已。可见,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科素养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始终是学科素养的追求目标。在学科教育中,需要从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把准课程内容和层次,抓住学科教学中的关键,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这既要彰显富有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要突出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和旨归的理念。

在学科教育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将母语教育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有学者对 13 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 10 个,即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中国台湾地区等都有对母语能力的表述字段,只是略有差异罢了,如“有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母语交流”、“阅读和写作能力”“、口语表达、书面表达”、“陈述解释的能力”、“掌握母语”、“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阅读理解”等〔3〕。

显然,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跨学科性也是教育走向未来的必然,但母语素养却是必须高度重视的最基本的素养。虽然母语素养并非惟有母语学科才能加以培育,但毋庸置疑的是,母语学科在培育母语素养方面有着学科自身的独特优势,母语课程承担着更重也更专业的培育母语素养的责任和使命。

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不仅承担着母语教育及培育母语素养的重任,而且需要传递主流价值观。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核心素养学科化的具体反映,是个体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自身价值、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语文品格和关键语文能力。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只有将核心素养融于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并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始终,学科素养的培育才不会迷失方向,核心素养也才能落到实处。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就宏观层面而言,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未来挑战,它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产物。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全球教育理性的回归,它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即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点,以新的姿态呈现给关注未来教育走向的人们。核心素养概念之所以成为国际教育界标志性成果并得到广泛认同,就在于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则充分结合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的是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其实质内涵仍定位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中国语境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显然在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充分体现了高中的学段性和语文的学科性。

学生的高中阶段亦是其青年初期,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渐趋成熟。在母语素养方面,他们已经积累和构建了初步的体系,在语文认知活动中兴趣渐趋广泛和稳定,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动机更为强烈,但仍需不断完善。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多元性质,其实质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也即是说,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就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高中语文学科规律来构建。虽然所有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即每一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使学生学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个人拥有良好而成功的生活。但就语文学科整体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学会学习、主动适应与创新、语言符号与表达、人文与审美等,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1〕。

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要素。语文教育必须以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为根基,语言是存在的家,建构学生的语言就是建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通过学得促进习得。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在建构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核心任务,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形成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目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素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需要借助思维,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又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育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旨归的课堂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活动从来就和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内在诉求。审美既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提升〔5〕。审美活动以审美需要为动力,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它是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高度统一的过程。高中语文教育如果不突出审美素养的培育就丢失了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所追求的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健全者的终极关怀就不可能实现。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对象化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超越、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非对象化的活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进行深刻的文化变革。语文是母语学科,它是文化的存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汉语文化为依托、以人类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过程。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6〕。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学科指标,既统领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又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因此,在探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时,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是复杂的,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还有综合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体现基础性,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更体现拓展性和实践性,它们为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时应因材施教,并体现层级性。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在培育路径的选择上显然应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培育路径的选择还应发挥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养成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念,探索不同文化内涵,养成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育路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来培育。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能力的养成。从课型整体设计上看,当下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三类体系。实践证明,适时适度地选用好这些课型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落地生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意义的建构,也要关注语言的成篇方式。写作实践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这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运用母语准确生动地表情与达意。口语交际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应让学生养成语境意识,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准确得体地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最能折射一个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语文专题研究、语文社会调查和体验式语文课外活动三种基本的活动形态。无论是哪种形态,都应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上,并让学生的各类语用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路径。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第一,关注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人们思考问题时多次重复而相对稳定的思路。思维方式决定着认识的视角。语文教育要突出思维方式的系统整体性,强调动态开放性,形成多元立体性,具有个体创造性。第二,关注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指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也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首先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加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最后要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第三,关注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学生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决定着思维的质量,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育路径。语文学科有着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的独特优势,可借助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实践,以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净化灵魂。第一,要鉴赏与创造语言美。语言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首要切入点,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它们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言语的智慧都需用心领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用素养。第二,要鉴赏与创造形象美。文学文本是借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形象美的审美鉴赏重在理解,而形象美的审美创造则偏重建构。第三,要鉴赏与创造情感美。审美过程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契合,相互驱动,产生共鸣,进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第四,要鉴赏与创造意蕴美。意蕴美是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旨趣,它由寓意之物和作者情意所组成,通过意蕴美的审美鉴赏可以收获审美创造的惊喜。第五,要鉴赏与创造理性美。理性是指能看清事态和物象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品质。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关注审美客体自有的理性美,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审美主体的理性创造力。

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育路径。语文教育的一大属性就是文化性,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之旅,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更富有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传承”与“理解”需要的是“照着讲”和“接着讲”〔7〕。“照着讲”就是传承文化,坚守文化“;接着讲”就是在理解中发展,在发展中理解。第一,要凸显现代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始终关注其与现代性的关联,既不能割裂或漠视中国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千年来建构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的理想诉求,也应防止因民族自恋文化情结滋生的非理性而走向极端。第二,要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感的自然融合。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关注文化演进与发展的脉络,了解主要文化的内在结构及思维特征,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我们不应妄自尊大,应在国际视野中准确把握其不足,同时也不宜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第三,要体现文化共性与鲜明个性的合二为一。教学中要注意整合文化共性,尊重文化差异,把握文化的鲜明个性,从而将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融为一体,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上述有关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虽各有特点,但不可截然分开,四大核心素养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对各大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培育的路向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张 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 04- 01.

〔3〕黄四琳,左 璜,莫 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6.

〔5〕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0.

〔6〕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6):36- 38.

篇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所起作用的个人能力,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个人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有独创精神、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利用数学并参与其中以满足个人生活中各种需要的能力。笔者认为,数学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方法的积累与掌握、运用与内化,在实际情境中经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等。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关注。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相关的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国内学者提炼总结了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即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

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数学思考和数学态度等的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是表现,数学思考是手段,数学态度则是最终目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运用计算、推理、想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思考用什么样的思路解答问题,这就是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托于数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阶段。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理解水平及思维的复杂程度会随年纪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水平与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持久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伴随着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每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数学以外的问题,这就是数学核心素养持久性的基本体现。数学学习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活动,而是一项持久活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令学生终身受益。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是所有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却又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深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出来。

第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是在计算、测量、推理分析、建模与统计等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培养。简单说来,数学观即是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的概括认识,数学抽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抽象思考和数学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命题及体系,形成合理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主要涉及归纳类比、演绎推理、联系和交流,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提出、模型建构和解释验证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形成有根据的数学观;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而且对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可参考之处。研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在核心素养统领下以教育或课程标准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学实践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的确定对教学过程也有积极意义。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学设计更加注重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则更加注重立足于维度、梯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2]王蕾.PISA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J].数学通报,2009(7):15-15.

[3]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4]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4-4.

[5]顾继玲.新教材中数学观之分析及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2):100-102.

[6]潘小明.关于数学素养及其培养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9(5):24-25.

[7]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2):52-53.

[8]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45-46.

篇4: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关键词: 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 内涵 培养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利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作出贡献。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们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并非特指某一知识,数学素养源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数学素养属于认识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高中数学素养指高中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数学素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水平有着关键影响,在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只有学生“乐学”,才会主动地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枯燥的定义、公式、定理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差。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永远的“不动点”、“不变量”,是教学的第一“公理”。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使学生愿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好玩的、可亲近的、有感情的、可接近的;数学是不枯燥、不神秘的;数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建立健全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积极探索,完善自我。

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必修二《空间几何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及其三视图,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对三视图有全面认识。教学几何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几何体的绘画并将几何体进行平面展开,帮助学生计算表面积,以轻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及表面积计算。最后,巩固时设计有关生活中常见容器三视图画法和表面积计算的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为教学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于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不会创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乐于探索的优质人才。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在哪里主导,哪些是该教师做的,哪些应该让学生做要想清楚。不要把该学生做的事抢过来做。要讲大多数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教学程序应当与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无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概括等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会,使所学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你见过体育老师说过“同学们站好,我在跑道上跑5圈给你们看看”吗?当然没有。而“在跑道上跑5圈”给学生看的数学教师并不少见。“我都已经讲过n遍了,他们怎么还没学会?”这正说明学会光靠讲n遍不行。体育教师很清楚,要让学生自己锻炼身体,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进行逻辑化、符号化、数量化,其过程必定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因此,在‘合作之前必须先‘独立。”

例如,教师可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巧妙利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度系数很高。但该类习题的处理方法却十分相似,解题时先假设点的坐标,再由点组成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对应的方程入手,进行直线和圆锥曲线方程的求解。在学生掌握了该类习题解题方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改变题设条件或所求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

(三)通过课后总结,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后总结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后总结,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了解,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完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常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交流,而往往忽略学生自我认识的表达。教师往往在得到想要的结论后就停止交流活动,只让学生汇报结论而不汇报结论获得的经过——开始的假设和预期是什么,证据和事实是什么,认识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是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等。长期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认识思路和结果局限于个体经验自发式积累,缺失自觉反思和表达交流的过程。最好的交流应该是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认识表达空间,让学生经历讨论、改进、再认识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充分外显。在认识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认识,从而形成比较稳健的认识方式。另外,通常的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分析;关注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评价,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梳理和反思。课后总结中,我们应该多进行基于认识发展的课后总结,强调对学生认识过程的表达、梳理与反思,从而实现学生认识水平提升和认识方式健全。

例如,在《直线与方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用方程式表达直线的不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直线方程形式的认识,而且对学生概括能力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几种不同形式的方程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应用各种方程,你是如何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对自己认识和思考的过程进行表达、梳理和反思,从而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担当,培养其社会责任。

学生团队意识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学习正是响应新课改对学生合作求共赢的号召,学生在小组之间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交换思想;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合作担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例如,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可让学习小组之间对解题过程中遇到的解的个数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集思广益,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同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了本文提到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还有很多,一线教师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不断努力,传递正确认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不断探索,利用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高水准、高品质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3]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04).

[4]林崇德等核心素养课题组成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09.13.

篇5: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摘 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与否是判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原则和指挥棒。只有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才能运用概念和特征去指导数学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 核心素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开始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唯成绩论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在教育部引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将数学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数学能力的整体框架,对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数学素养是是指个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数学在现实世界价值认识的能力,描述的是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素养。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能够是善于思考、具有独创精神和的人,是能够利用数学丰富个人生活、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人。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素养是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思维的运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品质和习惯。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关键能力和数学品格,这种能力和品格对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这种能力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借助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来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特征分析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

第一,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核心知识、数学思考、数学态度、核心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数学核心知识和数学核心能力是表象,数学思考是达到数学核心能力的手段,数学态度是数学核心素养欲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学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想象、推理、计算等基本的数学技能和基础知识,更要去学习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答特定的数学问题,而这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核心能力和数学核心知识为依托,在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数学客观科学的态度和看法。

第二,阶段性。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多个阶段和水平去考察。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和解决。在理解水平逐渐上升、数学思维复杂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不同年纪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持续性。持续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和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相伴相生的,并且将持续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后,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是去解决数学范畴之外的问题。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持久性特征,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教学活动。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素养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但是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数学教育不断发展、数学学习研究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正在日益凸显。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代表性内容。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于测量、计算、推理、统计、建模等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在循序渐进的进程中形成的数学态度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认识的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培养、数学探索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是构成数学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数学核心素?B是正确的数学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数学观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学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数学抽象是培养学生抽象思考能力、数学理解能力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去理解数学命题、概念和体系,让学生获得形成正确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是进行演绎推理、归纳类比、联系交流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和精细的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形成的数学观是有条理的;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建构和模型解释的能力,使得学生形成从数学角度去看待世界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进一步形成有依有据的数学观。数据分析、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的过程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数学观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予以矫正。

再次,数学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已经是全球范围潮流,高中数学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课程教育改革,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学过程开展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其引领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数学文化的传输和数学思维的教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注重梯度和维度的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进步都能够得到彰显和体现。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培养具有数学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买立德树久半民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篇6: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实际上,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如以下方框图所示。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

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共五个等级。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也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语言”素养的概念,就不再是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语言”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与交流”素养为“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1.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记录数据,收拾实验器材,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别人,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2.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更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对什么都不爱好,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注重自我发展,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数量和难度,做到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勇提问、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避免急切给出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3.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适应、学会调适,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仍然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科性较强,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化学、地理、哲学、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4.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基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的美妙、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培育物理素养。

篇7: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逐渐考试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转变了以往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本文重点围绕“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教学实施”这一课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 教学实施

引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所具有的有利于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品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1]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学生的遗传基因为基础,在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时,通过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实现数学知识能力的内化,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来理解事物与思考问题。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却不具备知识的特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习水平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

1.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以学习为乐

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设置课堂悬念,引发矛盾冲突,并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使学生充分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在几何体表面积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教?W软件将空间几何体平面展开,使学生在表面积计算过程中更加的直观,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设计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计算出生活常见物体的表面积,画出它们的三视图,使学生具备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转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运用变式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变式教学对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出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圆锥曲线与方程》是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重难点,但是相关的数学习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解题的过程中假设出点的坐标,然后从点所组成的圆锥曲线与直线方程切入,对圆锥曲线方程与直线方程进行求解。学生在掌握这类知识的解题规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创新思维来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创新实践能力。

3.课后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自我反省

课后归纳总结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并及时进行改善,使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进行《直线与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课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运用方程式表达直线的各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索所学的几种直线方程分别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并且应当怎样有效的应用这些直线方程等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所学的重视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并且进行自我反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通过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差异,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进而实现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对高中数学课堂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探究问题,交流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进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题时碰到的解的个数等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不断的进行探索,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良好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及培养论文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3]黄淑琴.语文学科特殊性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上一篇:培训学校的VIP制度下一篇:寄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