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

2024-07-03

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共8篇)

篇1: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

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变革探究

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关键:实现以“双基”为导向到以“生物科学素养”为导向、以探究式教学为特点的转变。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生物科学素养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本质以及形成科学地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四个维度: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探究式教学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理解概念,了解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认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标志和突破点。

一、课程实施建议

1、必修课程的实施:必修内容变化从三个模块6学分减为两个模块4学分,包括必修课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课程顺序没变,课时安排36学时,要求在高二第一学期内完成必修模块。

2、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选择性必修模块有三部分:“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是供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学生学习的,考试成绩将折算成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绩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开课顺序上先开必修再开选择性必修。

3、选修课程实施:选修课程包括:“现代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包含若干模块,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要求取得14学分才能毕业,这14学分既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建议的课程,也包括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1、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1)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关注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好奇心是否点燃学生思维,是否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升,是否领悟到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避免只关注知识点,平铺直述、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

(2)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设计探究方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建立、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

(4)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促成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重视多样化设计实验、重视定性、定量实验,要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5)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1)回归学科本质。生物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及其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

(2)理科必须说理。让学生弄清知识来龙去脉,搞清生命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3)在情境中学。德国学者将知识比作盐,将情境比作佳肴,将知识溶在情境中才能激发求知欲。而情境可以是图片、视频、故事、实验等多种形式。

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始,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我们要钻研课标,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来迎接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

篇2: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

一、高中生物常见的探究式教学形式

(一)资料探究

这种探究形式是探究式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知识作为探究资料,或者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热点问题等作为资料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例如,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料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而到了学生具有一定探究能力的阶段,教师可以尝试着给学生呈现资料,让学生自己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种资料探究形式,在培养学生筛选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科学史探究

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有大量的史料具有珍贵的探究价值,教材和教参中关于科学史的资料中包含很多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这些实验以及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很好的课题,并且这种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的探究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并且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研精神也可以在此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进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之中,这些无疑都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三)实验探究

实验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趣,因此,相较于理论课,实验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也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活动的探究价值,从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种以实验为内容和手段的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技巧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探究教学效果对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何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就成为了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呢?这时候,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就十分重要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师完全掌控的课堂上,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被显著地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往往十分被动,很难发挥学生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观念和建议,即使有些观念本身存在错误,有些建议缺乏合理性,教师也不可挖苦讽刺,而要耐心的引导指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各项活动,这样才能为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思维活动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呢?众所周知,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往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效果,例如,笔者在讲“酶的发现”这课的内容时,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设计了一个问题探讨环节:斯帕兰札尼所做的实验是为了验证什么?这个实验的开展是建立在什么假设基础之上的?在实验过程中,斯帕兰札尼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否模仿斯帕兰札尼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洗礼,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开通了。通过对问题的一步步探讨,学生的头脑经历了一次思维活动的洗礼,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实验的原理、过程和方式。

(三)积极利用生物学科的生活实践优势

生物科学的不断进步,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科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往往存在大量的可以为生物教学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植根于生活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如果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能够借助于这种亲切感,以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生物规律为探究点,会给探究活动带来更高的“人气”。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这节的内容时,笔者采用的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而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以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大棚入手进行探究课题的引入,让学生观察蔬菜大棚的种植情况。经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在蔬菜大棚中总是会亮着红色或者蓝色的灯,即使白天也不熄灭。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探究的目标也就出现了,围绕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了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由于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

(四)恰当引入课堂实验

抽象性强是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这个特征也是拦在学生生物学习道路上的一个“拦路虎”。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直观生动的画面对人们的思维刺激强度越大,而高中生物学科抽象性的知识特性却不利于对学生的感官思维造成足够强烈的刺激,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以穿插实验的方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入一些生物实验,以生物实验的直观性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会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介绍“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当堂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用两只烧杯准备两杯水,一杯开水,一杯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烧杯中放一朵红色的花,片刻过后,开水中的花蔫了下来,并且水也被染成了红色,而自来水中的花则没有任何变化。实验完成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了。面对生动直观的现象,学生提出了不同猜想和见解,有的学生说,开水使得花的细胞破裂,里面的物质流了出来,有的学生则说高温导致花的细胞死亡,里面的物质流了出来,而自来水中的细胞是活的,所以不会流出来。在实验现象的激发下,学生七嘴八舌地进入了问题探究的状态中。

篇3: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对生物知识的真正理解, 才能学好生物和提高能力。荷兰著名的教育家佛赖登塔尔教授的“再创造教学”理论提出:学生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要把教学当成一个活动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前人已经创造的知识进行重新创造。当学生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时, 他就能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提高创造能力。“抛锚式教学”理论由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的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 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 事件或问题被称为“锚”, 确定它们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美国著名教育家萨其曼 (J·R·Suchman) 认为, 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

明确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首先,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者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 每位教师需多学习, 不断实践, 不断创新, 才能做到观念更新, 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 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 那探究性学习将成一句空话。其次, “课程标准”中,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 不仅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而且有些内容对教师也是全新的, 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宏观把握, 深入全面地探究, 统筹兼顾, 既要注重本学科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又要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备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活生生的动态课, 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再次,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 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 确立探究课题, 设计探究方案, 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 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形象出现, 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了解学生探究动向, 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但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 要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提供条件,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 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 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 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 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论述, 指向性、探究性教学被普遍认为的基本特征:探究性教学具有清晰的探究目标和明确的活动指向, 其教学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性。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出发点, 好的问题是探究性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

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 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 因为妙能生趣, 巧能激趣。不管是巧, 还是妙, 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

组织学生探究, 增强探究的实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探究是学生的探究,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 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 使学生多动手, 多动脑, 多发言, 多记录, 多归纳, 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 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其次,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 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 充分贯彻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再次, 新课程强调, 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 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分好组和职务后,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 说明成功标准;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 及时提供帮助;最后,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与学生的关系, 以及如何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

篇4: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概念;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19-01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客观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突出直观教学的原则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己有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可以通过实验、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录相、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

1、概念的引入阶段

高中生物科概念的引入应根据高中生物科的特点,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思考问题,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引入概念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从生活实际、实物标本、实验、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感性材料入手,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起对原有知识和表象的回忆,为学习新概念奠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导入技能,演示技能优化概念的引入。

2、概念的形成阶段

有些概念产生于感性认识,但又高于感性认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引入概念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教师可以运用讲解、板书技能优化此阶段。

3、概念的巩固阶段

高中生物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己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通过提问、练习等手段来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反馈强化技能促进学生概念的巩固,注意概念的分化与泛化。

4、概念的深化阶段

所谓深化,即是概念的系统化过程。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他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的图式组成一定的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巩固复习已学概念。教师也可运用板书技能、讲解技能优化此阶段。

三、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与保持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提供范例,丰富想象

范例与表象都是学习者获取概念的重要条件与基础。范例从外部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与概括性,充当从具体感知到概念形成的过渡和桥梁。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充分而恰当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

2、比较概括,抓住关键特征

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属性和无关属性是一并出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属性越多,学习越困难。为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突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例如,在讲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这些关键属性。其二,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与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他们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

变式是指提供感性材料时,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进概念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式对学生获得概念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归类

所谓表征概念,是指用精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或者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概念。概念的定义指明了概念所含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为概念下定义是学生掌握概念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并准确地记住定义,以防造成对定义的死记硬背。

当然除上述各教学方法之外,在概念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弄清概念抽象产生过程,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原则、定义符号、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基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能使学生将所掌握的概念纳入一定的系统中去,则所学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用概念链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基因―DNA―染色体一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一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让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另外可将彼此有联系的概念编成概念网,使概念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张之玫.课堂讨论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 袁 春.生物概念错解原因探究及应对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3.3.

篇5: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实验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生物实验教学要在传统观念、实验选材、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 放手发动学生, 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设计; 生物素养;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验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要求, 要上好一堂实验课, 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好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工作, 做好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工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其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改变观念, 提升实验教学的地位

传统的实验教学, 把实验当成知识的载体, 只注重结果和结论, 忽略实验过程, 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只是机械地完成了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乐趣, 不利于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 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参与实验的主体,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制定实验计划和方案, 鼓励教师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加, 这都能促进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 使学生尝到实验过程带来的甜头。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

(一) 教师放权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准备工作本来是实验员老师的工作范畴。教师放手让学生准备, 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来完成实验, 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实验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鉴定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实验”。

首先, 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小组内成员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形成小组内对照。课本要求的是苹果、梨, 选择西瓜、甘蔗、土豆等实验材料是否可行呢?通过实验来分析各种实验材料中所含的有机物质, 遇到与理论知识冲突的结论时,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个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埋下了伏笔:西瓜有颜色, 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甘蔗含有大量蔗糖, 如果用作实验材料, 能不能观察到砖红色沉淀?若出现砖红色沉淀, 说明了什么?这些都需要学生自行分析处理。

其次, 实验仪器和药品也可以由学生准备和配置。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准备水浴设备。学生对水浴加热比较陌生, 这是在高中实验中接触到的一种新的加热方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准备操作能增强对水浴加热原理的认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两种试剂, 学生自主配制、分瓶和标注这两种试剂, 能增强对试剂的认识, 更容易区分这两种试剂。

再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 实验材料的.准备等工作也可以由学生负责。学生会主动思考哪些细胞符合实验条件, 除了课本提供的紫色洋葱外表皮,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到什么材料?内表皮可以么?叶肉细胞呢?引导学生选择多种材料形成小组内对照, 利于观察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论。

以上两个实验案例提供了实验准备的一些做法,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喜欢探究生活知识, 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 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一个集知识、能力、思维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实验设计禁锢, 发散思维, 提升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例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分解”的实验, 课本中没有对照组,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 增加了对照组清水, 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体现了学生对照实验的思想。

再如在《叶绿体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实验设计的不足:制备滤纸条和画滤液细线是本实验的难点, 滤纸条不易制备, 滤液细线容易画太粗, 层析纸带容易出现重叠现象影响观察, 如何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圆心点层析。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圆心点层析的实验装置, 省去了制备滤纸条和画滤液细线的步骤, 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实验效率, 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又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教材中以30%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其他试剂, 如硝酸钾溶液和葡萄糖溶液进行实验。高中生物教材的实验素材很多, 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做好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工作

(一)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实验正常进行的保障

实验课经常表现为学生活跃, 场面混乱, 纪律差, 因而教师实验课堂组织实施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做足准备工作, 实验室环境要清洁干净, 让学生有个舒适的课堂环境;学生要制定好实验设计方案, 课前明确分工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其次, 学生要分小组, 每个实验小组人数根据实验室的大小和实验仪器的多少来定。尽量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 教师要适当引导, 使小组内成员有学习成绩层次差异。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监督。最后, 教师要做到态度认真、有效预期实验结果和合理的自身定位。实验态度认真能够感染每一个实验参与者, 使学生积极认真地做实验。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教师适时给学生合理指导, 积极引导继续实验, 帮助学生预期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际结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指导者, 不能越俎代庖, 替代学生完成工作。做到以上三个方面, 实验课堂就会井然有序。

(二) 实验教学评价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动力

实验教学评价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动力, 评价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实验热情和动力。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 从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习惯、实验探究能力和参与实验态度等多方面进行。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 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 以促进学生参与实验、提高实验能力为目标。设置评价量化表, 及时收集学生实验信息, 尽快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

例如, 验证性实验的评价要侧重于实验技能评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显微镜的使用”就是这样的实验,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评价标准要关注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高中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这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升, 为学生综合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 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2] 田秋云等.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M].实验科学与技术, .

篇6: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

(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

用心

爱心

专心

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用心

爱心

篇7: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或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学习被动,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活动,从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起组织者,帮助者和建议者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设计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红色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有的同学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就流出来了,而自来水中的花的细胞还是活的,物质就不能流出来。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和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都积极主动发言,并且思维更加广阔,能联想到了生活中生物都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就是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缘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

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在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者的作用,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而且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例如在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首先设计实验小组:(1)完全营养液培养某种植物(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2)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3)缺P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营养液;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让学生理解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让学生自己管理及观察实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实验小组。经过此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实验方法去研究问题,并了解到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并从中理解什么叫无土栽培。学生还能从此实验中,总结出:时间长了要更换营养液,并且营养液浓度高植物容易出现失水现象。为以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提供了经验。有了实验操作经验后,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要求学生自行拟题、进行实验设计、选取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并自己观察及总结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应具有的科研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研究性活动课题的选择,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生命科学的各种技术,或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实验问题。选择课题后,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实验研究。如学习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提醒学生定期观察小蝌蚪外形变化,四肢等各种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实验完后,做出实验报告。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上的先进技术都十分感兴趣,例如克隆技术。这样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去理解克隆技术。指导学生分组研究收集资料:(1)克隆技术是一项怎样的技术。(2)克隆技术已应用于哪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例子。(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社会上如何看待克隆技术。通过专题性实践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新课标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一些方法的尝试,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起到为知识拓路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毅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但探究性学习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没可能每节课都实施,所以本人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或演示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学习。

篇8: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探究能力

一、重视生活实际

教学在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好感。众所周知,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近,与学生间的感情最深,极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就一定会使他们想学、爱学、会学。如在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知识点时,可联系具体的生活案例提出问题: 牛奶是怎样在牛的体内“炼”成的? 使学生了解到: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内质网—运输、粗加工形成半成品; 高尔基体—分检、浓缩、包装形成成品; 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动力。通过牛奶在牛的体内“炼乳”的过程,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细胞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切配合的”。又如,在讲“体温”时,我会问大家: 你知道蚊子是怎么找到你的吗? 蚊子喜欢什么人? 有的学生说蚊子喜欢A型血的人,因为自己是A型血,所以很招蚊子。有的学生马上反驳: B型血也很招蚊子。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 蚊子没有那么聪明,它不会检验血型,它实际上是靠红外线找到你的,你的体温越高,发出的红外线越多,就越招蚊子喜欢。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更多生活常识,大家发现原来学习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进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新颖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既增加了生动感,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降低了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难度,变难为易,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一知识的学习时,利用教材中的整个图解进行讲解光合作用过程,学生在理解时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该过程分解成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能轻松地掌握这两阶段发生的变化,最后再将这两个阶段进行组合,使学生认识到两个阶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再如,关于渗透作用原理的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以及静态图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但很难认清其中的原理。为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其中奥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学生通过观察整个变化过程,积极思考并讨论,最终认识到: 由于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数量,多于水分子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内的数量,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上升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新《课标》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上,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得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选修3 专题2 中的《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节,过去教学的“双基”目标一般定为: 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解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实际问题。教师会依照教材,先讲概念,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挂图依次讲解其过程,再讲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及应用,最后是课堂练习,做2 ~ 3 道题。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题目做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区一中高三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讨论研究,确定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是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是通过分解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接着和他们一起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并推选一名教师上课。第一步,在授课前,让学生在家里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人造皮肤及其应用的事例,并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获得人造皮肤的呢?”上课后,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其目的是激趣。第二步,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课件,让学生在识记其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再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交流,教师小结。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独立尝试表达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第四步,教师提问: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哪些条件? 它与细胞体内生存存在哪些异同。第五步,学生自主学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完成情感目标。最后是课堂练习。上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做了随堂测试,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 ,优秀率57. 3% 。通过这一活动,我和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

四、活跃气氛,提升学习效率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不分心、少走神,集中精力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我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的基本立足点,通过丰富和改善教学形式,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光合作用”时,对于“回眸历史”内容的教学,我认识到如果按部就班讲解,自然很枯燥,于是便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自由推选出代表分别扮演6 位科学家,来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注意点、实验结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认真倾听,对身份扮演的学生热烈提问,对精彩讲解鼓掌肯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对于“色素提取”内容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直观、形象、生动,避免了口头讲解实验的枯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增强学习兴趣。

五、关爱学生,增强教师魅力

对于教学方式的革新,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三点:一是“以人为本”,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导向; 二是“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把学生当作“教学之本”,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真正去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成长。教育不能“抓大放小”,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爱而是关爱优等生,不岐视而是鼓励后进生,不漠视而是重视中等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真诚交流、沟通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在教学中,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和增强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的听课和学习的注意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结束语

上一篇:教育改革中教师改变的困境与反思论文下一篇:年会论文集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