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2024-06-17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篇1

一、新课程实验的发展方向

由纯理论内容向帖近生活的方向发展。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生物实验拉近生物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例如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之类的实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生产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同时,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关心身边的现象,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生物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按部就班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设计方向发展。由于设计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智力的开发,能有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教材在原来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探究设计性实验,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中的体现,该模块全部为学生实验课,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同,有的以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为重点,有的以实际应用为重点,有的以基本概念或原理为重点。学生自己设计、进行实验,通过参与实验过程而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验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1.实验仪器和材料不足或残缺。

生物教材的除旧迎新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但也由于新教材的推行,在一些学校实验器材的配套问题一时之间还难以齐备和完善,造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和随堂的探究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显得不足,这就使得生物探究活动难以开展,例如,《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中有关DNA和蛋白质技术的实验,要用到微量离心管、微量移液器、甚至PCR仪,而这些仪器目前在不少中学实验室是根本没有的。

2.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真正提高。

新课程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探究多。实验教学尤其如此。像高一新生,生物学科基础普遍较差。在探究课上,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学生往往很难探究出结果。探究实验课上,放手让学生实践时,教室内气氛很热闹,学生投人探究活动中,时间显得不够用,热闹过后,学生探究能力不一定得到提高。教师总是感觉学生没有探究意识,学生总是“启而不发”,整节课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改进和加强新课程实验教学

1.大胆创新解决实验仪器和材料不足的问题

由于有些生物实验往往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需的器材简单易找。因此,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学生身边的物品来做实验。例如研究生态系统的成分,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池塘水和小瓶等来制作小生态瓶。通过制作,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生物知识就在身边,生物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另外,也可以组建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找器材,动手做一做生教具仪器,感受生物知识的精妙,提高学习的兴趣。

善于改良实验,做一些“低成本实验”。低成本实验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且生物低成本实验往往取材方便,可使用现有物品、日常用品、废弃品替代实验室的一些专用器材,因而花费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是实验器材的简单替换,而更应该是实验装置的进一步简化。“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生物实验也是如此。实验装置简化,实际上也是对实验原理进一步提高认识而获得升华的表现。如,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要用到PCR仪做DNA扩增,在掌握扩增原理后,也可以设置恒温水浴锅,通过移动在其中做PCR反应的离心管,就可以使用这种简化的装置代替PCR仪器而满足中学实验的需要。

2.调控好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探辩能力得以提高

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注意合作学习和开放学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探究性学习课堂需要一种探究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可以进入探究天地,以研究者、发明者、批判者、评论者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对设计进行论证,获得结论,对过程进行评价。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篇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与理念相关的问题

1.生物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对高中生物课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是要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是要增进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模型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探究中的运用

三是要增进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突出科技意识培养和系统分析能力的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意味着降低教学水准?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一是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

二是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三是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

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什么价值

4.为什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2.扩大知识面

3.转变教师角色 传授者与促进者;管理者与引导者;居高临下与"平等中的首席

4.调整教学策略 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果与过程;统一规格与差异性教育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度”的把握;主体;引导者

一、教材的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正因为这些变化,传统的教材现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

1.实验方面的变化

实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写在每节的开始,是由图片+情境+讨论题组成。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史,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作用。

3.课本插图的比较

与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形式多样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有利于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兴趣。

4.练习题设计的比较

新教材的练习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节的课后练习,另一类是每一章的自我检测。每节课后的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两大部分;每章检测题包括“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其中,“概念检测”又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画概念图”,值得一提的是,“画概念图”是新教材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学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是新教材的两个亮点,其特点是既在内容设计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

新教材刚出来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安排课时?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初步进行,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教材顺序的教学安排,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先上必修1,接着是必修3,而最难的必修2放在最后上。这样安排的好处体现在:(1)利用高一一年正好可以把较容易的必修1和必修3上完,而高二再上难度较大的必修2,这样时间正好合适。(2)难度最大的必修2放在高二上,一个原因是经过一年的高一学习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对生物科目或者文理科选修的初步选择意向。这个时候对选修文科学生所讲的内容可以相应地降低难度,少花时间,而对选修理科学生可以相应的多花时间,加大难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六个班,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层次:有四个班的成绩应该很不错,而另外2个班的成绩可能相对来说要稍微差些。以教学中画概念图为例:在那四个较好的班级,笔者经常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概念,或者有时候什么也不给,就让他们自己根据某一节或某一章的知识,自己画概念图;而对另外两个班,一般都是根据课后现成的概念图,只要求他们在现成的概念图上直接填相关的概念和关键词。在各个班绘出的概念图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让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科庚.谈人教版教材<生物1:分子与细胞>与原教材的比较[J].生

物学教学,2005,2(30):13-14.

[2]张可柱.中学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崔嶷.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湖南师范

浅议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方法 篇4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引导启发教学法是指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依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 同时结合教学的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种生物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主要以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己探索,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 并配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启发教学法主要包含有讲述背景法和提示要点法等教学方法。

1. 讲述背景教学法。

在高中生物进行过程中, 有些理论和概念比较简单,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掌握, 这种情况下, 生物教师就没有必要再为学生详细讲述这些理论与概念了, 只需要把其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和理解这些理论与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牢牢地掌握和记忆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提示要点教学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有一些知识点与将要讲述的内容或是与以前的知识相关, 这时候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提示这些知识点导入新课或是帮助学生巩固与复习旧的知识。运用提示要点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但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巩固与复习旧的知识, 还能够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技巧,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问题与生命现象的科学, 生物学的发展就是生物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 探究法一直是生物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同样如此。生物教师应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包含讨论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

1. 讨论教学法。

所谓讨论教学法是指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 生物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玄奥的生命, 许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回答, 针对这些问题, 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证,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资料并适当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证明那种观点正确与否, 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参与, 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不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由于学生的参与,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 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 以免由于学生的情绪过高而导致课堂教学失控, 影响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法。

高中生物教师运用实验法教学法教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与探究的能力。但是实验教学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如实验场地、试验器械、学校经费等, 生物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合理地进行实验教学。

三、主动式教学法

所谓主动式教学法是指生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 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与培养习惯的教学方法。生物教师在运用主动式教学法的时候, 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学生制定自学目标与方法, 并注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测。主动式教学法主要包含多媒体教学法与阅读资料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生物学所研究的生命现象与生命问题往往比较抽象、微观, 比如胚胎、细胞与基因等, 还有一些现象则是时间比较漫长, 如进化等,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 多媒体影像手段与教学充分结合形成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物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 自己设计一些课件或是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等, 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微观的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阅读资料法。

现在有许多与生物相关的书籍杂志等, 内容涉及当前生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等内容, 生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这些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动态和现在生物学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不但开阔了学生生物学的视野,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思维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并没有固定的方法, 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的方法, 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教学的目标将会越来越高, 教学的方法也将不断改进。只要生物教师能够认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结合所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进行生物教学, 就一定能够找到最佳高效的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 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倡导知识与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教育, 提倡学生要自主性、探究性地学习。许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地努力, 成果显著。关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教学, 本文提出了引导启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主动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并加以阐述。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篇5

——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的体会

上杭一中

傅海香

读了刘恩山、汪忠主编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使我感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目标。要教好高中生物新课程,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应课改的要求,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本人体会到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的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并强调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未能准确表达《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或表达得不够具体明确。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在是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或参考相关的教学资料,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或修改一些内容,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讲得到位一些。一定要形成这样的观点: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是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考也是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高中生物新课程规定的能力目标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知识的运用。因此,生物新教材的教学中,在传授受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要认真组织好每一个观察活动,给学生讲清楚观察的目的、任务、方法、步骤,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观察能力。要充分准备好每一个实验,使学生在有序的实验中实验能力得到期发展。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应当在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的能力是

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的生成体验,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发展。

三、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策略

预设是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准备状态,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生成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对教学设计作出及时的调整,引导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新的探究。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正常情况下可以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教学进入思维的高级激活状态时,学生可能会有许多超越预设的思路和行为,怎样处理,这是显现教师教育机智的良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发学生这种良机的闪现,打破预设,促进更有价值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对预设的深化和超越,更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其实,真实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其原因有三:首先,高中生物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其次,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第三,即使是传统生物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本人在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体验到,生物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不宜太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留有广阔的发挥余地。可以说,生物课堂教学的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事实上,生物课堂教学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其生成的部分,而并非其预设。

四、注重培养学生情感的策略

教学不应该轻视知识的有效传授,也不能使知识传授走向极端。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其实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发展。其实,在学习中学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问题是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 2

情感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不仅让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生物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智力教育。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新的秘密》一书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是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基础;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它既有一般思维的内涵属性,又有其自身的外延特征。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的变通性和独创性,而这些特性的产生又与人的右脑以及左脑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密切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品质发展的素材,促进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发展。例如,通过生物理论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左脑的发展;通过组识学生观察生物的标本模型,促进学右脑的发展;通过生物学实验,使学既动手又动脑,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协调使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通畅性、灵活性不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五、让知识回归生活的策略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编写都特别重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对知识的认识只有回归到产生知识的源泉中,知识才会变得生动和鲜活,知识只有在应用中也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发挥它的力量。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教学更应该用知识指导人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本人非注重有效地利用教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周围的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更让学生用知识去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六、注重学科之间有效整合的策略

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为了学习方便和教学,才人为地将 3

其分开,而这种分割一旦走向极端便带来危害。“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了知识的来源。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注重学科内容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让知识显现出生命的活力。现代科学正向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必然反映在学科的课程中。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例如,在生物新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化学知识,对此,本人一方面引导生运用所学过的化学知去理解生物学内容,另一方面,主动请教化学科任老师,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又如,在生物学中要用到概率等数学知识,同样请教数学科任老师。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学习的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注重生物科史的学习。这是因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本人非常注意搜集与课文知识相关的生物科学史材料,用这些材料引导出课文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懂得科学的结果,同时懂得科学的过程;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生物科学方法、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

八.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篇6

一、 什么是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者在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内容。如何判断重点内容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相对于教材的有关部分来说,它是不是核心?它是不是以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它是不是有广泛的应用?三者之中至少有一个获得肯定的回答,它就是重点,换句话说重点即本段教材的枢纽,后续教材的基础,三个条件中至少符合一个的就是重点。例如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节教学内容中,正确区分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就是重点。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

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的染色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

以上几点既是本节教材的枢纽,又是后续教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基础,前述三个条件都符合,更应该坚信它们是本节的重点。

了解教材的重点的意义不但有利于确定教学目的(内容目的、能力目的与德育渗透目的),还有利于了解此重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有利于控制讲解的速度。有的青年教师由于抓不住重点,上课时,要么前松后紧,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么前紧后松,讲完了无事干。只有钻研教材,抓住了重点,才能做到既能由浅入深地分析,又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在重点之处,声音高昂,感情激动,在非重点之处,语言风趣,课堂气氛活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的速度上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进入重点要快,讲解重点要慢”,进入重点不快怎么能为讲解重点的慢积累时间,反之,讲解重点不慢又怎么能让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清楚应用灵活呢!

二、 突出重点的原则

1.运用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突出重点

众所周知,教到新教材必修2,判断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是重点。如何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呢?首先要熟记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其次是判断某遗传病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则所有男性都是患者;且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循“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的遗传规律。如果该遗传病不为伴Y染色体遗传,则先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1)显性:a.双亲患病,子女有正常者,该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即“有中生无”;b.世代具有连续性,且患者个体数目多(发病率高),则可认为是显性遗传。(2)隐性:a双亲正常,子女有患病者,该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即“无中生有”;b隔代遗传,且患病个体数目少(发病率低),则可认为是隐性遗传。判断了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后,最后判断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3)父患病,女儿必患病;母正常,儿子必正常,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若与上述特点相符,则可认为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与上述特点相矛盾,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母患病,儿子必患病;父正常,女儿必正常,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若与上述特点相符,则可认为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与上述特点相矛盾,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外,如果在系谱图中上述特点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才能作出判断。有时要注意利用假设,再看是否与题意相符,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既创设了悬念性的情境,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究,究中悟。体现这一重点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学有所悟,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体味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课堂上坚持不懈地去做,何愁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2.运用深入浅出原则有效地突出重点

深入与浅出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深入”钻研教材是为了求得更“浅出”的表达方式,反之,“浅出”是为了求得“深入”全面的科学知识,“浅出”是手段,是基础,“深入”是目的,是学生认识、理解的发展。例如,笔者在讲述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特点时将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形象地比喻为“偷偷地恋爱”,“明目张胆地恋爱”“闹起了离婚”,将第二次分裂形象地比喻为“离婚成功了”,就没有同源染色体了。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连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对减数分裂的重点特征都掌握得非常好!比喻是浅出的好方式,但要注意打比喻要符合三性原则启发性、趣味性与科学性三者缺一不可。

3.突出重点的方法

(1) 板书概念,强调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概念都是重点的内容,一般要板书在显眼的位置上,以便强调重点。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过程并不该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存在着积极的探究活动:探究如何由感性事例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探究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探究概念应用的多样性,找出对概念理解上的缺陷并加以完善,克服“懂”而“不会用”的心理障碍。为此,新教材也推出了概念图的策略。笔者将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节教学内容板书如下: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①内环境的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③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关系: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达方式。

(2) 文字与图形结合,理解重点

文字与图形在教学中有时分开,有时结合。分开是为了更容易地了解某一特殊面的本质,而结合又是为了更容易地看到全面,并且取得互相启发的作用。

(3) 对比讲解,辨析重点

对比既是一种认知方法,又是一种认知策略,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例如,必修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一节的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学生经历了一次对自己阅读教材后知识的整合、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比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设计 篇7

一、通过系统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整体控制

为了确保高中生物学科总体三维目标的达成, 需要对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控制。在这个教学系统内, 教师应遵循“生物课程—学年—模块—章节—课时”的顺序, 逐级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选择最佳的教学资源、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系统教学设计, 有利于保障教学进度, 控制教学难度和广度, 选择最有效率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选修1和选修3的时间安排, 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和两个模块的内容特点, 可以考虑先开设选修3, 将选修1的开设时间放在秋季, 这样可以确保实验在比较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进行,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 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 因为高一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 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氨基酸如何脱水缩合等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得到的反馈是, 这个知识点很抽象很难理解。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氨基酸模型的方法,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 在亲自动手参与的情况下识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同时,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模型,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氨基酸的立体结构特点。此外,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二章的授课顺序, 把学生较为熟悉的水和无机盐——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放在蛋白质前面来学习, 通过这种由熟悉到陌生、由易到难的渐进式的知识呈现方式, 来打消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心理, 克服这一难点, 提高教学效果, 为高中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中之重, 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选取教学方法和学习原则、形成教学思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多媒体教学、对教学结果分析评价等。

例如,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时期图象识别, 学生容易混淆, 理解比较困难, 对这一知识点的处理, 教师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调整, 在学习必修2第二章《减数分裂》时, 设置讨论问题: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出现四分体, 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与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的特点 (无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的组成 (无同源染色体) ?结合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形比较, 学生通过讨论得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形成四分体, 后期分离, 最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无特殊的行为变化, 每个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通过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两类分裂方式的图像的方法, 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再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知识很抽象, 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抽象的神经元、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理解透彻?教师的形象比喻是关键。一个神经元可以喻为长着头发的某个人——头发 (树突) 、躯干 (轴突) 、脚 (突触小体) , 如此形象的比喻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难点。因此, 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

三、利用教学评价促进教学

激励远比批评更易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 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围绕教学三维目标, 预设学生活动, 对于主动参与的学生, 视参与活动的难易程度, 给出相应的课堂表现成绩, 或加以激励。

教学评价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某个时间段进行。例如, 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本、默写本、相关试卷时, 可以适当地给些激励性文字, 如“加油, 相信你会超越自己”“继续努力, 付出总会有回报”等。或根据考试试卷的分值留下笑脸或苦脸或五角星之类的符号, 评价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通过教学反馈及时调整系统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教学反馈,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科基本能力的灵活运用水平, 还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问题出现时, 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教学反馈可以通过做练习来达到目的, 如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一定要选用典型的题目, 如近几年高考题, 或各大城市的模拟试题, 总之选题的宗旨是, 紧扣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 考点要明确, 题量要适宜。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探析 篇8

一、注重激励改进, 树立发展性评价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动态的、积极的和面向未来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并不反对鉴定和评比, 但它们仅仅是手段, 不是目的。通过评价不仅要鉴定出教师与学生的差距, 更要从差距中去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发掘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方法, 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表现, 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一方面, 通过评价使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向新课程的要求靠拢, 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并使之优化, 以提高教学水平, 帮助教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评价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咨询服务, 使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找到最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 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向导和动力站。应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注重评价的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

二、定位“以学评教”,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既涉及到老师, 也涉及到学生, 既有过程, 也有结果。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是“以学评教”、“重结果, 更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观。其中的“学”既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也包含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既包含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 也包含教学效果。这种“以学评教”的评价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 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思想, 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事实上,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反映。教师的才华要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发展上,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效果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证明, 任何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 都必须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都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地参与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因此, 新的评价理念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状态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即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新的评价理念不仅注重对课堂教学终结的评价, 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使师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教学细节, 注重多元化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 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实质上就是解决怎样评价的问题。具体讲, 高中生物教学评价, 应关注如下两方面:

学生方面: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性, 有自我评价的机会;能积极主动地和其他同学开展合作学习, 能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形成科学的态度、观念;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学生通过有关活动能够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深层次问题;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 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验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学习的自信心增强,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篇9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创设

所谓高效课堂, 即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 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具体而言, 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社会效益的课堂。

1.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高效生物课堂的创设打造坚实的基础。

(1) 指导学生预习。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还可以开拓视野和思维,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水平, 由此可见, 预习环节对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和课前预习等几种。学期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时间对下学期的教材进行通读。

(2) 提高备课的精准度。加强备课组建设,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采用分年级集体备课的形式, 对集体备课提出具体的要求: (1) 自备与主备。所有备课组成员都必须钻研教材, 主备人更要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和学情, 提前备出下周导学案提纲。 (2) 交流与研讨。在集体备课时, 由主备人发言, 其他教师补充;在各学科备课组长的带领下, 制定出能够体现学科特点的设计方案及学案。 (3) 整合与反思。每位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时的交流与研讨, 结合自己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整合, 形成自己的教案。

2. 精心安排课堂教学, 向45分钟要质量。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它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 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合理安排, 教学过程的实施, 时间的分配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只有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

3. 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 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课堂反馈就是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及时领会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关键是不断学习

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教学能力和促进专业发展应该是同步的, 相辅相成的。教师任教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完善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促成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完善。

1. 正确认识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

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处理教材、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对教学进行科学策划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的能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帮助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做保证,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首先, 我们要认真解读和处理教材, 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新课程教材观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 熟悉通读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把新旧教材进行对比, 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清所教知识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和概念图, 列出主干知识和拓展知识内容。

(2) 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是传统教学走向创新的前提。根据教学目的, 以核心内容为基础, 对教材内涵进行合理的挖掘和延伸, 适当整合和拓展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程序, 有条不紊, 对教材安排的知识内容可适当调整。

(3) 优化整合资源。把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是教师基本功的拓展和深化。精心准备与教材有关的大量阅读资料, 有针对性地进行删减, 提供新的生物科学发展信息、生活实例及其他资源, 丰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做好教学设计, 体现学科策划能力。

教学设计要做到“为学习而设计”, 这是美国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加涅所提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改精神,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发展。

三、高三教学, 应注重学科能力, 有的放矢

1. 认真分析课标下高考命题趋势。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适度综合、强调能力”是高考较为稳定的命题原则, 但为了配合新课改, 高考改革是必然趋势, 一是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二是积极引导中学教学进行改革。

2. 明确复习目标和策略。

(1) 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理顺知识点间的关系, 找出它们的联系, 编织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对知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准确严谨的答题习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生物学语言答题。一要重视阅读教材, 高考命题是以考试大纲和教材为蓝本的;二要把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篇10

一、应用模型建构引出生物教学中的新知识

在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选择适合的内容来开展模型建构教学,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开展课程教学前,老师可以利用模型建构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新知识引出来,并指引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 经过自己思考、动手操作、具体实践之后感受模型建构教学带来的好处。让学生可以通过模型建构掌握生物教学中的难点、 重点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的实际能力。利用模型建构来开展生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构建生物教学模型,以便主动探究生物知识。

如:学习《遗传与进化》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模型建构对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模型进行建构,利用构建出的相应模型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重组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老师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如橡皮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用橡皮泥对染色体的分离、重组模型进行制作,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还可以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进行锻炼。

二、通过模型建构巩固学生所学的生物知识

模型建构可以提升生物教学效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验、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而且还需要巩固所学的知识,经过不断巩固、复习新旧知识提升教学的效果。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有效地应用模型建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课下通过模型建构进行实践来巩固相关知识。同时,利用模型建构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学生牢固地把握生物知识,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

如: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关内容后,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细胞结构的模型,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相关模型的制作。建构完成后老师对其统一收集、展示。 另外,生物的新课程教学内容中涉及到诸多专业术语和生物概念,而通过模型构建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老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制作物质跨越膜的运输概念图,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效果。

三、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建构高级的教学模型

在高中生物的新课程教学中,制作相应的模型时,不但可以利用简单的纸片、 泡沫、绳子、泡沫等材料进行建构,还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技术来构建相应的三维动画模型, 利用这些动画模型将相关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生动、 形象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老师可以利用模型建构来培养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许多的问题都可以利用相关模型进行解释,老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际生物现象作为教材案例,且让学生动手构建生物模型,使其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进行理解,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如:老师可以利用模型建构将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图构建出来,但若想要将该模型图建构出来,要求老师一定要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且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进行模型构建前,老师可提前制备PPT教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利用计算机将三维动画的模型图建构出来,利用多媒体、 计算机向学生展示生物变化的具体过程, 使生物变化的过程展现得更形象、直观。 进而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效率,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

上一篇:档案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下一篇:中关村产学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