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产学研模式

2024-06-17

中关村产学研模式(精选五篇)

中关村产学研模式 篇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下称中关村) ,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上, 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地区。[1]

2 典型企业转型现状

2.1 联想集团

联想集团是一家营业额近300亿美元的个人科技产品公司, 客户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集团由联想及前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 发展至今历经四次重组, 企业转型经验丰富。

2.1.1 企业转型原因

(1) 外部原因

其一, 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业务分歧较大。

其二, 计算技术的第四次迁移。

(2) 内部原因

其一, 管理跨度加大。

其二, 高管团队人员构成过于单一。

其三, 产品利润率需要提高。

其四, 业务多元化。

随着新增业务包括海外消费PC、全球范围的服务器业务和存储业务、智能手机与智能电视的MIDH业务的拓展, 联想的组织架构不能满足其发展。

2.1.2 具体转型措施及目的

其一, 重新划分业务, 优化品牌定位。

其二, 改变公司架构, 提高决策效率。

2.1.3 转型效果评价

通过企业转型, 联想成功地实现了有重点的业务多元化, 在保持主流市场规模的同时, 顺利进入新市场。同时, 也有助于联想从总体上提高经营业务的质量、树立产品形象、保持先进技术和建立完善的分销渠道的能力, 最终实现改善盈利能力、提高品牌影响力, 增强企业针对高端和主流产品线的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提升决策和执行速度。

2.2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近10年内, 一度让人仰望的惠普公司由于内外环境的各种作用, 企业内部发生了相对剧烈的变动, 在纠结中不断转型, 在转型中几番徘徊, 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2013年3月29日中国惠普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 整个中国惠普由3个大的业务单元调整为4个业务单元, 分别由仪晓辉、符标榜、William和于志伟来负责。中国惠普的四大业务单元采用了垂直汇报的形式, 符标榜和仪晓辉是名义上的中国惠普总裁, 两人各分管一块业务, 上述四人不存在业务上汇报关系。[2]

2.2.1 企业转型原因

(1) 外部原因

其一, 市场空间受到排挤, 市场份额缩水, 消费者信心萎靡。

其二, 横跨多个行业, 行业竞争激烈。

其三, 云计算等新技术影响行业发展。

(2) 内部原因

其一, 高层意见分歧大且变动频繁, 同时导致转型战略仓促、频繁。

其二, 利润率低。

其三, 创新能力低。

其四, 复杂的矩阵业务架构和汇报层级。

2.2.2 具体转型措施及目的

(1) 剥离瘦狗业务, 进行架构调整

瘦狗类业务是指市场成长率和市场份额都很低, 并且它们的利润率也很低。

惠普中国完成了新一轮的架构调整, 将原有的三大业务架构调整为四大业务, 分别是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企业集团、企业服务集团、惠普软件集团。

(2) 对战略进行及时说明, 重新定位战略方向

及时吸纳新技术, 惠普花费110亿美元收购大数据搜索公司Autonomy。全面整合包括商用笔记本、商用台式机、工作站、打印机和配件耗材等产品在内的商用产品线。

(3) PC新政

重新梳理产品和渠道体系, 提升惠普在硬件领域的竞争力。尽快补齐包括打印和PC在内的全系列产品线, 让更多的渠道伙伴加入惠普, 在更多的地方卖惠普产品。

(4) 品牌重塑

惠普已经重新调整产品服务体系, 将建立新的质量控制系统, 并且增加服务网点。

(5) 开拓商用渠道, 2013年一切向服务转型

为中国市场提供定制产品开发服务。通过在中国扩大地理覆盖、突出云计算和业务以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云计算将从提供小规模、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服务转变为为企业级工作负载提供安全性、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6) 重新聚合老渠道、行业合作伙伴的力量

改变过去在大客户、渠道和产品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打通各条业务线, 根据市场实施统一协同策略, 由上而下地将高端产品和行业的优势输入区域市场。在PC和打印业务融合之后的协同效应下, 改变整个生态圈的业务模式, 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2.3 转型效果评价

惠普的企业转型之路在近几年走得风雨飘摇, 转型策略变动频繁, 企业高管流动率高, 企业出现过大范围裁员政策。一直在动荡中寻求转型的惠普在2013年4月又一次完成近来最大的一次企业转型后, 股价已从年初的15美元左右上涨到如今的23.84美元 (截至2013年3月31日) , 累计上涨近60%, 迎来了逆袭。

3 分析与建议

3.1 转型策略选择

转型策略的选择要考虑两方面———原因与目的。

3.1.1 企业转型动因

企业受转型动因的影响作出转型的战略决定, 因而, 根据动因的性质, 转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外生性转型———面对机遇和挑战

由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引起和由外部微观环境的变化引起。

(2) 内生性转型———针对优势和劣势

由于自身竞争能力的降低和竞争优势的衰退, 促使企业通过在管理模式、产品组合、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变革, 提升企业的能力。

3.1.2 企业转型目的———竞争力

企业转型属于企业战略决策, 其实质是企业战略的变革, 其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潜在和现有的竞争力。

3.2 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正在转型的企业来说, 会有一些推动或制约的因素催化企业的转型结果。当前制约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有:

3.2.1 资金与成本

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有商业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贷款, 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多项外来支持, 而且中关村管委会对园区内企业也有园区产业发展资金等多种服务政策, 不少中关村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已成功上市, 为自己提供保障。

3.2.2 技术水平与人力资源

技术进步的主要阻碍是来自对新领域新技术的人才缺乏。而对已有员工来说, 面对转型任务的重要性、急迫性和难度, 领导给予员工的时间压力也比较大, 从而影响员工为转型服务的积极性。

3.2.3 管理层参与和管理结构

管理者们需要通过沟通、宣讲明确期望, 阐明此次转型对公司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传递对下属提供支持的信息。而优化管理结构, 打通沟通和领导参与的渠道, 更能直接便于转型的开展。

3.2.4 市场形势和行业趋势

IT企业与最终消费者有着密切的基础, 市场需求的变化引领它们转型的方向。而现有行业趋近饱和, 很难有大的突破, 需要开拓新领域。

3.2.5 政府和政策

政府对转型的支持力度和舆论导向, 税收倾斜等政策普遍让企业感到力量, 但是有企业员工表示希望政府财政补贴新技术产品最终用户的力度加大, 帮助企业拓展新技术市场, 并且对能耗高的产品逐步提高准入门槛, 协助控制成本。

4 综述

研究中关村信息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实况, 讨论企业转型的策略, 并在对这些策略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总结出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提出影响信息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将为其他信息技术企业提供间接经验。在丰富企业转型创新路径研究的同时, 立足于提高企业自身实力, 将有利于加强信息技术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内外环境的重视, 同时兼顾对内部因素的关注, 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对于企业, 这意味着竞争力将更具适应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对于行业, 这将促进竞争进入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改革办学模式 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篇2

(七)----改革办学模式 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探索为社会直接服务、与企业共同实现技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建立大学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

但是也要看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软肋,例如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动力不足,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这是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要进一步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还要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高校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中关村开启产控新模式 篇3

产控能力对于决定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控制财富流向,改变产业进程和方向,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ARM和Android联盟、阿里巴巴先后成为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王者,都是产控能力充分展现的生动案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建设和强化产控能力是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产控来实现,建设和强化产控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鼓励企业布局风口型、潮流型核心技术。成功的企业都具有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先进而复杂的,具有较大用户价值的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它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保障,是企业控制行业制高点,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主要手段。政府要鼓励企业围绕自身优势、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产业布局风口型,引领时代潮流的核心技术,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业人才团队培养。企业开发形成核心技术要有效整合技术资源,立足市场、瞄准未来,长期积累,持续创新。

二是甄选和培养新生代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中坚力量,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助于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的形成。甄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品牌效应强、辐射作用大的企业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差别化培养方案,进行梯度式培养。鼓励培养目标企业对同质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强强联合,加快龙头企业扩张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制定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品牌战略,境外商标注册,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是造就若干领袖型企业家。划时代的企业催生领袖型企业家,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联想的柳传志、阿里巴巴的马云、华为的任正非、腾讯的马化腾等等。领袖型企业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更为精准,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业界影响力有利于扩散效应形成,从而缩短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的研发周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有利于加快高质量研发实现进程。造就若干领袖型企业家,对强化产控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和强化产控能力还需要不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积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创客、痛客、极客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并通过粉丝营销等现代化方式迅速开拓产品市场;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公共配套服务和产业上下游配套服务;成立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基金,增强VC投资活跃度,不断寻找产业发展新方向,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基本形成了产控雏形。抓住机遇,积极打造产控平台及新的发展模式,可进一步激发中关村创新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产控发展模式下,支柱型产业将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转换与接力,推动中关村发展再生新台阶。

中关村产学研模式 篇4

1 科技服务机构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科技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以及创新成果转移过程中,利用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为创新主体提供各种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及其活动[3]。它通过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桥梁、传递和纽带作用,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渠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转变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商品,该过程需要资金、设施、人才等资源投入,需要诸多相关主体参与到各环节中。科技服务机构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知识支撑,它能增强技术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促进技术的流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渠道。

1.2 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科技服务机构的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凭借其专业化服务,通过更为全面的信息搜集,能帮助创新主体在更大范围内获取、筛选和加工信息,有效地消除技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减少科技成果的交易风险,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所需复合型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科技成果的评价、培养、保护、转化、落地等环节,因此,科技服务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还需要对市场有所了解,并有着较强的经营能力。

1.4 构成现代服务业的中坚力量,提高创新主体绩效

科技服务机构主要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件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优势,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

2 科技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一直饱受争议,总体转化率偏低。科技服务机构未能有效发挥其功能是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比较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规模、服务水平、规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4]。

2.1 科技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技术扩散、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科技投融资、创新资源配置、项目规划等服务,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服务机构大多数从政府行政部门剥离出来,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2.2 缺乏高素质科技服务人才

科技服务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软服务行业,对从业者知识结构、人际及产业关系要求颇高,往往需要具有技术、营销、良好的产业关系素质的人才能胜任。目前,我国没有建立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等技术从业者制度,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使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服务。

2.3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由于科技服务机构缺乏规范和有序监管,科技服务市场存在散、乱现象,不少科技服务活动没有统一标准,不少出台的政策法规,缺乏具体实施意见,难以真正贯彻落实,有些科技服务机构还存在欺骗行为,难以使服务对象满意和信任。

3 中关村天合模式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启动的专项工程,旨在聚焦中关村的产学研用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止目前,已拥有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59家国家级开放实验室资源,初步形成政产学研及社会组织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为适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环境和新形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基础上,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天合)。中关村天合聚焦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用等创新要素于一体,面向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服务资源的垂直整合、跨界融合,通过要素间的协同转化,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全系统、全过程服务,探索和打造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3.1 采用NGO组织形式

中关村天合是在民政部注册、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非政府组织。这种非盈利组织模式不仅能够按市场规则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同时又能超越市场,筹集大量的社会资源,开辟新的资源渠道,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

3.2 系统化服务平台

中关村天合是系统化服务平台,由基础层、数据层、技术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等5层构成,如图1。中关村天合独自开发出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评价系统,向社会发起募资天合转促基金,建有天合服务网络和天合大数据中心,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机构建成战略联盟,向企业、政府、科研单位等用户提供成果推介、需求对接、成果评价、项目策划、资源配置、人才培训等服务。

3.3 双向促进服务

提供从“科技-深度挖掘-专业评估-过程管理-集成-市场”及从“市场-需求挖掘-专业评价-项目策划-对接服务-科技”双向服务,实现科研院所技术与地方需求资源有效对接、配置,具体见图2。

3.4 专业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

天合转促中心拥有科技成果评价的核心技术,即天合技术商业化成熟度评价体系(T-CM)。该评价体系从技术创基因、转化支撑要素和职业专家意见三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涉及团队实力、创新水平、商业要素、资源要素、产业要素、产品要素、市场要素等内容,共计24项指标,如图3。

3.5 过程促进服务

中关村天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的跟踪、评价机制,贯穿研发试验、中试、产业化等各环节,提供成果转化、评价、产权保护、投融资、咨询、孵化、中试、培训等一体化系统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

4 建议与启示

中关村天合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内容,助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并得到如下建议与启示。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在不同环节给予科技服务机构优惠,进行重点扶持。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者风险投资解决融资难问题,免去科技服务机构的后顾之忧。

2)建立行业信誉评价体系。以中关村天合为标准,通过行业管理,支持协助科技服务机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科技服务行为、范围、领域更加规范,维护科技服务机构信誉、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起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逐渐形成规范化管理的科技服务业评价体系。

3)加强共享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国的科技服务网络资源共享不够,且存在数据及时性差、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需要加强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科技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和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实践中,可运用科技信息服务资源,完善各类适应科技发展的专家、成果、专利等数据库,并实现科技服务机构与相关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开发共享。

总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整合要素资源、发挥各方力量促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关村天合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官网.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8/content_9173.htm.

[2]新华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2015-08-2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8/29/c_1116414710.htm.

[3]徐顽强.国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高新区,2004,38(2):44-46.

中关村产学研模式 篇5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提要]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模式是“三螺旋”理论的衍生,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无缝对接,这既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三方的合作模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探究,就是要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关键词:政产学研;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JB88003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为例 收录日期:10月7日 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层次的需求,既是企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院校科研机构的内在要求,更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来源于美国学者埃兹克维兹的“三螺旋”理论,它指出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得益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相互紧密合作。因此,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是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指的是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有序循环和科学运用,在政府的政策倡导和市场的引导下,根据不同的社会职能和分工,对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使价值链环节上的企业和科技资源进行无缝对接,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应用到高职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正确理顺政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并以其为指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商务管理专业因其同时具有商务属性和管理属性,所以其就业面临的岗位选择较宽,专业范围较广,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商贸、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因其属性上的宽广特点,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内容杂而乱、多而散的现象,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引入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强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从而提高其质量和层次。 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政府要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上下功夫 在政产学研培养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者,其最大的职能就是为产学研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的生长需要适合的土壤,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政”就是环境,就是土壤。政策本身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根本职能就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才培养制定方向,努力使管理的土地更肥沃、环境更和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通过宏观调控决定“产”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从而决定“学研”中相关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深度。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发展又是以政策允许为最大尺度的。因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要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又要与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不能盲目挥动政策“大棒”,政策的绝对超前与滞后都是有损实体经济发展的,都是有悖于人才培养规律的。商务管理专业虽然有着就业岗位点多面广的优点,但各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是不同的,对各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商务沟通和市场营销,不但需要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通过政策引导政产学研有序循环、科学互动的局面。政策本身是务虚的,只有通过推动和落实才能显示其效益;而其显示效益的.途径就是在其发挥报务和保障作用的过程中。因此,政策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彻底打破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局面,努力在政产学研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使各个系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职能,推动相互之间的合作。具体的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发挥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解决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缩短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等问题,打破利益主体的局限性和科技成果的孤立性。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开展现代商务活动所需的能力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及时把握关于经济商务活动政策层面的灵敏的嗅觉,这就需要政产学研合作与培养模式的经常化和高效率。 二、权责相当,学工结合:企业要在强化人才培养的“硬环境”上下功夫 这里更多强调的是企业的责任,因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合作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紧紧把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起来,也是为了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主体。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为人才培养营造的“硬环境”就是要让学生在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的时候,体会权与责的相互转化,在学工结合中体会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使企业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又成为推动人才辈出的“助推器”。 (一)建立“教学工厂”,让教学对象在“学生”转变为“工人”的过程中,激发素质恐慌。教学工厂的建立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院校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场所,或由企业提供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二是建立毕业实习基地,主要承担学生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三是引厂入校,利用院校的场地等设施,由企业实施主体经营和教学,员工以学生为主。建立“教学工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情境转换,以正式员工的要求对照自身的能力素质,找出差距,明确不足,激发内在的本领恐慌或素质恐慌。从近几年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应聘到“一般管理类岗位”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从履历上来看,应届商务管理毕业生大多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相对于项目策划管理师、企业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管理咨询师等岗位,他们多数会应聘此类岗位。课堂上学习的各种专业理论,虽然相对抽象,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会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有效地帮助毕业生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加上企业一般会安排此类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其发展前景看好。如果在校内的正常教学中加大此类教学的比重,无疑会加重学生就业的砝码。 (二)实行实习与就业联动,让教学对象在从“临时工”转变为“正式工”的过程中,激发责任意识。这需要企业与院校的高度信任与合作,在政策的层面上,建立企业与院校的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体制与机制。一方面企业要敢于“接手”,这考验企业领导层的胸怀、气魄与眼光,选中的苗子能不能成才,自己参与培养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这其中充满了变数与风险,接手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另一方面院校要敢于“放手”。院校有着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育人模式,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让企业接手培养,同样需要胆量和气魄。当然,院校的放手并不是撒手不管,当甩手掌柜。毫无疑问的是,在放手和接手之间,触动最大的莫过于学生,因为在这种实践锻炼过程中,自己已经是这个企业的一分子了,这不再是单纯的实习,也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实实在在的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在这种创造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这就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畅通上情,连接地气:院校要在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上下工夫 无论是政策层面的积极倡导,还是企业的主动配合,都基于学生在院校受到系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受到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课的培训。这是吃透上情、灵活运用政策的前提,也是与企业实施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有效实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准确地把握政策走向和可利用政策的程度,又要紧密知悉对象企业的性质特点和人才需求,还要在扎实打牢学生学习基础上狠下工夫。 (一)丰富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丰富不仅需要在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精选公共基础课,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还需要针对未来的就业方向遴选必要的专业基础课,注重综合性比较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要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平台或模块的形式开设相关的课程,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系统性强、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具体到商务管理专业上,要保持传统重点课目稳定,如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国际贸易等,也要保持时效性强的课目的更新,如现代商务管理、商务策划等,还要保持与边缘学科课目的紧密联系,如资金融通、团队建设等。我们仍然从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前景的角度出发,以此来反推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物流管理类岗位是商务管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取向之一,目前物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压缩物流成本的诉求已经转化成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物流管理岗位的这一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流、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外语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些都需要院校从课程体系上着眼,而不能仅仅要求教学对象通过自学来完成。 (二)强化实践研究,打造专家型师资队伍。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教师始终是教育成果的最大影响因素。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提上去了,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才能水涨船高得到提升。首先,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先行,才能指导实践;实践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理论的不断前行。院校要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技术教师大胆地向理论前沿探索,追逐日新月异的理论创新;一线的教师更要立足教学的工作实际,反观教学理论的适应性与科学性,以推动理论的与时俱进,进而实现实践的科学发展,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其次,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创业活动是集技术、管理、组织于一体的有机体,无论是对于院校的主办企业还是合作企业,都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教师主动参与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来,到学生就业岗位的一线上了解学生的短板与不足,了解用工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第三,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岗位流动。在政策引导的层面上,院校要与紧密合作的企业定期进行教师与员工的岗位流动,并形成制度,通过环境的转变让教师以“企业人”的身份对相对应的院校教育“挑刺”,查找软肋,弥补短板。 现代商业社会经营与销售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商务管理人才。“市场营销类岗位”是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商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的市场管理和项目策划领域更能有出色的表现。这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更多的则在于他们在院校接受过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的系统培训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分析等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亨利・埃兹科维茨著,周春彦译.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黄土力.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师范产学研基地[A].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汇编[C].北京: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3]陈丽金.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研,.1. [4]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4.

上一篇: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下一篇:舞弊性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