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2024-06-08

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共14篇)

篇1: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

内蒙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发育5层古土壤.对这5层古土壤的形态特征、粒度、扫描电镜及化学风化等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古土壤具有与华北现代褐土相似的形态特征;(2)粘化率中部高和石英颗粒表面硅质溶蚀一沉淀现象表明古土壤层中发生过风化成壤作用;(3)用K2O/Na2O、Al2O3/Na2O、MnO/Al2O3、CIA及A-CN-K图解与华北现代褐土作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化学风化特征极为相似;(4)用气温及降水量与CIA值的.回归关系方程,得出5层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状况确与华北现代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大致相同或更显暖湿.形态特征、粒度、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化学风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具备了与现代华北褐土类似的化学风化成壤特征,证明这些古土壤是在与华北相似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作 者:欧阳椿陶 李保生 欧先交 温小浩 曾兰华 杨艺 刘宇飞 OUYANG Chuntao LI Baosheng OU Xianjiao WEN Xiaohao ZENG Lanhua YANG Yi LIU Yufei 作者单位:欧阳椿陶,欧先交,温小浩,曾兰华,杨艺,刘宇飞,OUYANG Chuntao,OU Xianjiao,WEN Xiaohao,ZENG Lanhua,YANG Yi,LIU Yufei(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李保生,LI Baosheng(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1)

刊 名:地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年,卷(期):62(5)分类号:P3关键词:萨拉乌苏河 古土壤 化学风化 末次间冰期 古气候

篇2: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人类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其中控制CO2等物质的排放成为了重要的措施。在林业产业中,通过碳汇,能够大量吸收CO2,产生氧气,不仅缓解了温室效应,还为人类提升了空气质量。为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需要解决其资金渠道问题,仅仅靠政府下拨款项难以满足巨大的缺口,且会因为政府资金压力的加大造成项目进展缓慢。因此,需要将林业碳汇进行市场化转变,利用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吸引投资,促进其良性发展。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总结了一些市场融资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然后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了融资机制的要点,进而提出了产业市场化融资机制实现方法;最后提出了融资机制对应的保障措施,旨在促进林业碳汇稳定发展。

关键词: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 引言:

我国政府每年投入的林业碳汇资金数量庞大,但仍然难以满足巨大的国土面积和大量的林业项目需求,资金短缺导致产业发展严重受阻。而实际上林业碳汇的项目中含有较多的经济项目未被开发,通过开发项目产品,就可以获得产业发展资金;还可以让生态优化受益者进行对等投资,从而激励产业的发展;另外,在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通过将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的林业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产业扶贫。在这一形势下,寻求合理、有效的融资机制,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形势下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结合工作经验,研究总结了一些融资机制实现途径,以下是主要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相关经验

(一)国外理论实践

在1975年左右,史蒂夫·施耐德就发现了森林面积的锐减会导致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CO2含量的升高。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参与国的代表们都提出了森林对气候的影响,到1988年,建立了IPCC,对气候变化进行监督评估,在1990年、1996年、2001年以及2007你那都明确指出了森林对气候的巨大影响力。在这其中,IPCC于1996年指出,林业发展是缓解气候变暖,优化气候环境的重要措施,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建立科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并进一步推动了《京东议定书》中出现,这也标志着政治层

面对气候的重视和管控,并将森林资源的管理纳入了重要管辖范围内。

在1990年之后的十几年内,林业碳汇进入了学者专家的眼中,他们通过大量的理论探讨以及对实际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林业碳汇的重要性。美国学者诺沃克和罗德里是最早提出林业在固碳上的重要意义,随后麦克富森、波亚特、麦克哈利以及罗伯森等人也分别在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有关林业对所在区域生态发展的良性影响。除了验证林业碳汇的重要意义外,学者们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在融资理论、生态学等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之后的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尼克拉斯、恩奎斯特等人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使用遥感技术、样地清查等方法进行了评估,他们将林业作为公共物品,研究了该产业的市场估值。经过文献搜索查阅,发现还有一些跨学科的学者业务林业碳汇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角度,例如林木加工等。另外,在实践层面,与2000年之后,各个国家相继建立了有关减排项目的交易体系,最早是英国和丹麦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建立了该类型的体系,随后2003年日本、欧盟等也在本国内建立了对应的体系,美国等地区根据自身国情,建立了地方的交易体系,增强了林业碳汇体系的可行性、实践性。随着政府层面的支持和重视,一些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应运而生,例如温洛克公司等,就是林业碳汇服务机构中较为优秀的代表。

(二)国内理论实践

我国从2000以后逐渐认识到了深林资源的重要性,魏殿生、宋维明等人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验证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根据我国的森林面积占比很少的现象得出了森林资源十分稀缺的结论,在我国的国土中,森林面积仅仅占比21.63%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31%[1],且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且我国人口多,在频繁的经济活动中加剧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在2005年之后,学者们针对林业碳汇的发展情况,对其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谭剑和曹开东等人分别在2005年和2008年对林业碳汇的具备市场化的属性进行了探讨,并与2012年开展了一些试点,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郭淑芬和聂影等人做出了较多的研究贡献,在这一时期,森林资源短缺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显露了出来,因此其产业市场化已经具备了条件,融资机制的确立显得尤为紧迫。以2010年为节点,在此之后,各种融资机制逐渐被提出。王瑞雪等进行了资源开发的实证

分析,不仅明确指出了融资的主体,还针对当下的形式,提出了融资发展趋势和应选用的融资工具的特点,提出了建立融资机构的重要性。黄宰胜(2012)提出在一些融资方法,例如碳交易平台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以及BOT系列项目的融资等方法途径。在实践方面,我国的相关产业也在稳步发展。CCER机制中已经引入了碳汇项目,一些相关的产业也进行了融资,2014年,在北京顺义进行了林业碳汇的一期项目,在2015年广东长隆也开展了造林项目[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融资项目。这些项目的实验性开展为我国林业碳汇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实践指标,具有重要的先驱性参考价值。

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国际相比,存在着一定的落后,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发展。国际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一些学者已经日出了一些市场化策略,可以进行借鉴,另外,森林资源勘查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成熟,能够为产业评估提供资料参考。

二、融资机制要点

(一)确立主体

首先,要确立融资的主体,在林业碳汇的发展过程中,主体不同,其产业的形式特点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个人,一般为林业的职工;二是外资企业;三是私营企业;四是战略投资方。针对多元主体的现象,企业需要对其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并采取对应好的保护措施。

(二)评估现状

其次,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一般需要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综合分析当地开展林业碳汇产业的可行性,还要与当前的建设情况联系,对其融资条件进行分析。而且,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较多的企业已经展现出了一些成果,需要在开展项目时分析过去成果的成功因素和面临的风险,从而采取对应的措施。

(三)机制构建

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主要需要遵行市场原则,并根据国家政府的规定采取按照受益者进行补偿措施的确立,并针对开发过程确定保护方案和保护人员,只有将责任与收益挂钩和明确,才能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另外,在建立融资机制时,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市场特点和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采取调整措施。在融资机制中,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融资主体,即参与方、受益者等;二是

融资方法,包括交易平台、银行贷款等;三是风险防范体系,包括相关部门的决策资料和风险规避措施。

(四)运行保障

在建立了融资机制后,需要确保机制稳定运行,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提升融资机制有效性、实际效益的重要措施[3]。在机制中,需要明确指出各个部门的做法,并向其他单位、部门乃至社会全体提出要求,并加强宣传,例如宣传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等。还要针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重点论述,并开展一些讨论,确保机制的科学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其与实际环境的契合度。

(五)评估体系

在进行融资前和融资后的利益计算上,都需要使用到价值评估体系,其是否合理、科学、有效关系着融资的正常开展。目前,国际上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多,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这也是林业碳汇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当前促进该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方法途径

(一)碳汇交易平台

通过建立碳汇交易平台,各个区域碳排放标准和实际排放量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另外,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多的碳排放,在国际环境中,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生态补偿,通过国际碳汇交易[4],能够有效实现补偿。在这种方式中,重点就是建立科学的监督、核算体系,确保排放量的监察准确性。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且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布不够集中,因此未来该平台的运用前景较为广阔。如何建立全面的信息共享平台,为交易市场提供便利,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银行贷款

林业碳汇的资源属性也为其带来了另一种融资方式,即作为抵押物完成银行贷款。第一,可以按照常规方式贷款,将森林资源作为抵押贷款,或者利用碳信用进行贷款。银行需要发挥其服务功能,支持林业碳汇的发展,通过贷款能够有效增长其发展资金,从而扩大碳汇市场,最终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第二,也可以根据业务特点和当前的形式特点,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建

立专门的贷款管理部门或项目专门流程,甚至建立利率、还款方式不同的“碳汇银行”,并根据行业特点,开发一些特殊的业务。还可以在现有的政策上进行扩充,建立对应的财政补贴政策,并将当前的信用贷款和林业补贴相结合,实现融资规模的扩大。

(三)建立投资基金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将投资机制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吸引投资基金,产业的发展与商业模式挂靠较多,能够有效地扩展其发展空间。并且,通过投资基金,林业产业中的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实现了生态链中形成商业链的过程,对林业碳汇产业链的积极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相关产业投资较少,可以考虑在其中引入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再造林相结合的模式。

(四)资本市场融资

为了消除当前林业碳汇产业链过短,辐射范围较窄,附加价值较低的现象,需要将资本市场引入,通过信贷、股票等将其与市场深度融合,创造较高的产业辐射面积。针对当前碳汇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可以将债权引入到行业中,不仅方便了业务流程,还降低了费用,也有利于企业信用等级的提高。通过将资本市场引入到碳汇产业中,能够有效扩展业务范围,增加其发展速度。

(五)项目融资

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中,林业碳汇的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资金回流速度及慢,这种周期长、资金数量大的特点导致市场资金流入出现障碍。因此,可以大胆创新,采用一些项目融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第一是PPP融资模式[5],通过该模式能够大量的吸引民间投资,从而扩大资金筹集渠道。这种模式中,大多是由政府开展项目,由民间资本(私营企业、个人等)进行投资,两者共同开展林业碳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并制定对应的利益分配模式,可以设定开发后资源使用年限来确定利益分配方案,也可以按照投资项目的开展过程进行利益分配。第二种是BOT模式,通过进行公开招标,投资方通过付出一定的资金或其他资源换区碳汇项目的经营权,并由中标者进行项目的建设和开发、运行,在一定期限后交还给相关部门。这种招投标的模式,能够有效吸引资金,并且通过引入新的管理部门,为项目管理规范提供新的活力。这种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大,可以

有效增加产业发展资金。第三种是TOT模式,在政府或国有单位完成项目的建设后,将其经营权通过招标的方式交由私营单位[6],中标者一次性交付资金或在后期的建设中进行补偿,从而实现等价交换。第四,其他项目融资模式,主要是环保彩票、公益基金,这些模式的可行性都建立在项目公益性的基础上,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关乎着地球的每一位居民的生存和今后子孙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发展比较慢,但能够起到环保宣传的作用,因此同样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四、保障机制

为促进机制的运行,需要采取一些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措施。首先,要开展良好的宣传工作,提供各行业对其认知度,并注重其环保作用,从而吸引部分重视生态价值的投资。其次,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为后期的碳汇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另外,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降低成本,并采取科学分析体系,避免因为投资方的经济损失造成大量撤资或资金流入缓慢。最后,要建立市场化体系,通过强化资源认证、培育本土的资源主体以及规范中介方的发展,来促进行业发展环境的优化。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促进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的策略,旨在提升林业发展,为节能减排提供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起着引导者的作用,需要强化政策的规范性和可行性,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投资者需要重视该行业的生态价值,并将经济效益与环保责任结合,开展投资,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1 砖混结构施工主要具有的优点

1)其主要用材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砖、砌块的生产原材料地理分布范围广,生产加工简单,因此在我国普遍生产采用。2)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其结构可以节约大量水泥和钢材,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建设投资。3)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可满足结构安全及建筑功能使用的需要。4)其施工技术及使用的施工设备相对简单,施工人员便于操作。

因其相对于其他建筑结构具有以上的优点,在小型建筑中最为经济、合理,因此在我国多层建筑中多为采用。

2 砖混结构在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2.1 砌体施工的主要质量问题

2.1.1 砌体强度不够

1)由于砌体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水、电、暖、卫等设备及脚手架留洞留槽位置不合理,在主要受力部位削弱墙体太多,致使砌体强度不够。

2)由于砌筑材料质量不合格,如采用强度不达标的砖体及不合格的水泥等,使得其砖体或砌筑砂浆达不到设计强度要求,致使砌体强度不够。

3)施工工艺不到位,未按规范及砌筑要求进行砌筑,如砂浆饱满度不足、砌体拉结筋设置不当、存在砌体通缝、砌筑前砖没有浸水等,都可能导致砌体强度不够。

2.1.2 砌体砌筑错位、变形,影响砌筑质量及安全

1)施工工艺不当,砌筑时未采用定位放线,未使用仪器、吊锤和靠尺进行水平位置及垂直度测量、检测,墙体沿竖向出现错位,严重者影响结构安全。

2)由于砌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导致砌体错位、变形,影响砌筑质量及安全。

3)楼体外观造型有时需要砌体沿纵向进行里外错位以增加立体感及美观感,但在施工时,由于把握不当,造成砌体高低有错位或错位位置幅度不同,引起砌体局部变形,从而影响整体美观、质量。

2.1.3 砌体局部受损

1)砌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中的不小心碰撞而造成掉角、掉边,受到局部损伤。

2)新砌墙体由于受到雨水冲刷、浸泡,致使砂浆体流失,砂浆强度降低,使得墙体部分损伤,强度降低或局部倒塌。

3)砌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空气含硫、含碱度高),使得部分墙体腐蚀受损。

2.1.4 砌体裂缝

砌体裂缝是砌体结构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温差变形引起的砌体裂缝。此类裂缝多产生在砖混结构的顶层屋面下的墙体,由于阳光的照射及气温的变化,使得屋面板及其下砖砌体的温度差别较大,可达20℃~30℃,加上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比砖砌体近似大1倍,从而引发温度应力而拽裂砌体。温差裂缝还产生在女儿墙根部水平缝、门窗结构上下水平缝、靠近外纵墙的横墙上的斜裂缝等等。

2)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由于地基局部冻胀、塌陷、浸水、地下水位降低、相邻建筑物影响等原因都可能引发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就容易造成砌体裂缝。此类裂缝多发生在建筑物下部,当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在两端形成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当建筑物一端沉降较大时,产生竖向裂缝。

3)砌体荷载过大或承载力不足。砌体结构抗压、抗弯、抗剪、抗拉强度不足,无法承受上部过大荷载,从而引发砌体裂缝。如墙体受压产生的竖向裂缝、砖砌水池受水压力产生的沿池壁灰缝的裂缝、挡土墙侧面受压,抗剪强度不足而产生水平裂缝等。

4)砌筑材料不合格引发的砌体裂缝。由于砖材料或砂浆材料的不合格而引发的砌体裂缝,如:强度不达标的砖体,使用含硫量超标的水泥等,都容易产生墙体裂缝。

5)其他原因引起的裂缝。由于混凝土构件变形、沉降缝设置不当、新旧建筑连接不当、施工质量差,如砌体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组砌方法不合理、脚手眼设置不当,地震和施工振动等原因都可能产生砌体裂缝。

2.2 钢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质量问题

2.2.1 钢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钢筋布置不准确、错位、偏心。在进行放线及钢筋布置时,容易造成钢筋布置不准确、错位、偏心。如在浇筑楼板混凝土时,上部柱筋未进行固定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使得柱体上下轴心错位,影响了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钢筋搭接不规范。在进行钢筋施工时,纵向钢筋往往不按规范进行搭接,如搭接长度不够,搭接位置不对,焊缝方向偏心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钢筋的内应力分布,从而影响结构整体强度。

3)箍筋绑扎不合格、加密箍筋设置不规范。箍筋是对纵向受力钢筋进行固定,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强度的构件。实际施工中,箍筋有的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有的出现歪斜、松散数量不足,有的收头未窝回,甚至超过了保护层厚度。而加密箍筋也未能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布置,这些问题都影响到钢筋的整体受力,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钢筋现场加工不合格。钢筋施工多采用现场加工,由于钢筋工的良莠不齐,往往造成钢筋加工的不合格。如钢筋的调直钢筋弯钩的制作等,这些都会影响钢筋的布置及强度。

5)砌体拉结筋设置不规范。按照规范规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 cm设置2 6水平拉结钢筋连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 cm。但实际施工中,拉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造成砌体强度不足。

2.2.2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的配比不合理。混凝土随着浇筑位置不同、受荷特点的不同,其原材料的质量配比及坍落度的要求也不同。如:在截面面积相对较大、配筋较少时,应选择同标号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这样可以避免混凝土浇筑的漏浆。在截面面积相对较小配筋较大时,应选择同标号较大的混凝土坍落度,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到位。而在实际施工中往往对水灰比、坍落度等规定数据控制不严,容易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够等问题。

2)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不规范。在实际施工中,不能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对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的规定进行施工,出现混凝土浇筑不彻底、振捣不到位、养护不到期等现象,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及质量。

3)混凝土模板底部清理不到位。混凝土在浇筑施工前,应先清理模板内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在实际施工中,很多施工现场不进行清理或清理不到位,造成浇筑混凝土截面缩小,这样不仅削弱了混凝土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率先产生破坏、开裂,影响结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

4)混凝土接槎施工不规范。混凝土在进行接槎施工时,规范要求对接面处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 cm~2 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中往往不对基层进行处理或仅简单处理,造成混凝土接槎不牢固,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并开裂。

以上是在砖混结构施工中从砌体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通病,在实际施工中,施工现场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要各司其职,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尽可能减少或杜绝以上质量问题,才能保证施工项目达到优良、合格工程。

参考文献

篇4: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关键词: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碳汇权交易;减排增收;监管机制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从减排机制上看,林业碳汇属于间接减排机制,它利用植树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适应气候变化,可以达到固碳减排的作用。我国北京、河北两地在2015年成功完成了首例跨区域农林碳汇融资担保,因此,我国可以通过跨区开展碳汇交易,并通过监管制度予以保障其交易的进行,更好的完善农林碳汇融资担保体系,进而推进全国性碳交易下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管制度的建立。

一、农林碳汇融资担保机制监管的理论基础

林业碳汇主要是树林通过光合作用,从而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的一种综合解决气候变化的方式。而林业碳汇的产权属性,也是通过树林产生的碳汇纳入到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权利来交易。森林具有固碳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气候变化。

国际上,对林业碳汇权称为碳权或碳信用,主要从其作为准用益物权来进行交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排他性和承诺性而言。企业在排放温室气体的同时,承诺利用树林来吸收超额排放的温室气体,以此作为信用来抵消,或用作交易。其二是它的财产权属性①,企业拥有林业碳汇权,通过交易所产生的财产归权利人所有。因此,通过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利用碳汇功能来对农林碳汇融资担保权的民事权利,这是其作为财产权最重要的属性。

二、区域性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监管机制的国际考察

(一)美国农林碳汇融资担保制度

美国将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体系中,通过适当的减收财税政策来促进林业碳汇在区域内跨区交易,以此来抵减企业的超额碳排放量,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在交易制度上,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制度,循环发展制度与碳汇产品交易制度。植树造林制度是交易双方制定协议。履约期内,供给方必须提供树林以购买方进行减排,不得以树木短缺为由拒绝。循环发展制度是将被认证的林地作为碳汇作为供给方的碳汇来源使用(即交易的林业碳汇总额应当是植树造林总额除去因其他原因所造成林业损失的数额)。碳汇产品交易制度是企业通过技术等生产工艺制造“长存木质”产品,用作居民用房筑构或家具的松木或硬木锯材都是长存产品,比用于纸张托盘的纸浆用木材将获得更多的碳汇来源。

(二)欧盟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监管制度

欧盟的农林碳汇融资担保机制是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分化而来,经营者通过出售林业来进行碳汇的企业进行补偿。不同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是起到存储的作用,不仅是作为财产权来进行交易活动,同时也作为一种生态补偿途径。在欧盟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监管制度体系中的监管主体主要有林业的供给者和碳配额的购买者,供给主体包括主营林业一方,农户、集体林场、国有林场以及其它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等。而购买者就是需要碳配额地区的企业,通过向供给者购买林业增加碳汇,实现减排,降低企业成本,是经济利益与林业所有权的交换。

三、我国跨区开展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监管机制

建立林业碳汇风险补偿机制很有必要,对森林所产生的火灾、虫灾等风险进行及时的补偿。此外,对产权的界定需要更进一步的明确,林地的经营权、用益物权在多个监管主体之间运转,并形成多方面的监管关系。因此,监管协调中心在制定相关监管规范的内容上,要保障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对林业碳汇的产权制度进行完善,减少企业在碳汇交易过程中的不必要支出,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达到规模经济②。

(一)建立碳汇融资担保市场监管机制

农林碳汇融资担保主体主要有林业经营者(供给者)和超额碳排放企业(需求者),通过均衡东西两地、工业、农业的能源结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在区域内进行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监管制度的构建需要保障碳源方与碳汇方两个市场交易监管主体的实体性权利,东北部地区较多为重工业城市,碳排放量较大,西部地区林业发达,可以通过碳汇、碳源的相互均衡,体现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在跨区进行碳汇交易的过程,要保证合同的有效性,同時,应该给予提供碳汇方更多的经济支持。

(二)构建碳汇融资金融与保险监管制度

在碳汇金融制度构建上,对林权抵押贷款制度进行完善,作为经营者的监管主体的农户可以将林权证书、租赁或承包合同等向银行作为抵押产生贷款,国家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补贴制度,对碳汇交易进行补偿,减少森林碳汇贷款项目付息风险。

在保险制度上,跨区进行林业碳汇的交易,供需双方分属不同地带,因此气候环境也各不相同,林业碳汇的交易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上森林的生长周期缓慢,所以需要一套必要的风险控制制度予以保障才能更好的实现供需双方监管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因此,可以通过保险防范制度,保障合同双方能顺利履约。

四、结语

在新常态的市场机制调解下,我国在构建跨区农林碳汇融资担保监管制度应遵循“府际联合,依法监管”的原则。在区域间构建“监管协调中心”,对不同地区间的农林碳汇融资担保进行协调,通过制定实体法对交易主体的权利、责任予以明晰,并在各地区政府的监督下,将实体法落实到区域内,政府之间联合监管、执法,整治虚假交易主体,惩戒逃避减排的单位,更好的控制本区域内碳排放总量。(作者单位:1.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2.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由“天津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天津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资助。

注解:

①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② Brian Jack. Agriculture and EU Environmental Law[M].Ash 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参考文献:

[1]杨博文.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6(2),111-116;

[2]李丽红,杨博文. 区域性碳交易府际合作立法协调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87-91;

篇5:风化有哪些作用及其类型?

岩石风化后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力学强度明显降低。各种工程建筑所遇到的岩石,绝大多数是经受过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等三种类型。

篇6:浅谈碳汇作用,倡导低碳生活

胡以福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地球和地球生态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共同家园,只有携手呵护好、保护好,而绝不容许破坏和蹂躏。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据科学研究证明: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和有害废弃物累积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圈中。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煤炭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居民生活行为释放的污染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自然界,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极限,使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热浪、冰雪、飓风、海啸等灾害频发、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正常规律被打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不果断采取遏制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大规模进行有效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挽救地球,挽救生态,全球将同此冷热,南北半球将不约而同地遭遇极端天气的肆虐,人类将频繁遭难,甚至走向灭亡。所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模式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人类应携起手来,多措并举遏制气候变暖,拯救人类共同家园——地球和地球生态。本文主要从了解森林碳汇功能、倡导低碳生活、防止气候变暖、拯救地球生态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一、森林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1.人类离不开森林。

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化。森林以博大的胸怀、丰富的养分哺育着无数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着丰富的资源。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切生命之源。森林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杀毒灭菌、减灾防灾等诸多特殊功能,被人类誉为“地球之肺”和一切生灵的“保护伞”、“庇护所”。

自然界是由水圈、地圈、气圈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有机统一、平衡,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森林植被的作用才形成的。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对整个地球维护着一种稳定状态。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储碳库和能源库,是最大的自然吸尘器。森林还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四大能源之一的战备物资,是人类经济社会循环经济的再生资源。森林还关乎到人类社会的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粮食安全、淡水安全、能源安全、木材安全、社会稳定和社会就业八大安全问题。森林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她寄托着人类未来的希望,引领着人类的未来和归宿。当人类文明发展到成熟时,人类又自然回归森林。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从走出森林到回归森林是人类必然归宿。所以,人类永远离不开森林。曾有人说,地球上没有了森林,人类就意味着灭亡。2.森林是人类健康的摇篮。森林具有高浓度空气负氧离子,丰富的植物精气,空气细菌含量低,噪音污染少等特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被人们美誉为“健康的摇篮”。

当我们走进森林,靠近瀑布,尽情的呼吸,会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这是因为森林中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空气负氧离子有强身、健体、防病、降尘、灭菌等诸多功能,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被称之为“空气维生素”和“长寿素”。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表明,不同环境中空气负氧离子的含量相差甚大,其中城市中负氧离子浓度一般是每立方厘米0-200个,而森林里每立方厘米为600-3000个,瀑布附近一般高达4万-10万个。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森林比草地高,针叶林比阔叶林高。

森林里具有丰富的植物精气。当我们进入森林深处,就能闻到树木和森林的清香,这就是植物精气。植物精气是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在自然状态下释放出来的有机物,国外称其为“芬多精”,也称之为植物杀菌素。据日本科学家研究证明,这种有机物具有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祛痰、降血压、杀死空气中的结核、百喉、伤寒等细菌,促进胆汁分泌等10多种抗病作用。我国测定了100多种树木所释放出来的精气成分,其化学成分高达440种,其作用远远超出杀虫灭菌的功能。据测定,1公顷松林一昼夜能分泌出30公斤的杀菌素和臭氧。植物释放出来的有机物有防病、健身强体的功效。目前,植物精气已成为森林度假和疗养旅游资源,并为我国今后建立森林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建立森林保健中心和森林医院提供了理论依据。3.森林是人类最好的保健医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提升。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自然和大森林,渴望到生态良好的环境中去休闲度假、保健疗养。而森林作为独特资源,恰恰给予了人类一个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森林最大的保健功能就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植物精气。据权威部门测定,1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释放730公斤氧气。可以说,在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21世纪,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据科学印证,城市的室内空气负氧离子的含量为每立方厘米40个-50个,街道林荫处每立方厘米100个-200个,而森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000个以上,是城市室内负氧离子含量的200倍以上。对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测定数据显示,在干燥空旷地每立方米空气中细菌含量为400万个,林荫道上每立方米细菌含量为58万个,在大森林中每立方米只有50-60个,空旷地为大森林的6万-8万倍。法国研究表明:城市中的百货商店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达400万个,而森林中只有100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检测了460多组数据表明,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一般为1立方米2700个-28600个,大部分城市为16000-28600个每立方米,大大超出了国家标限值每立方米3700个值数。喧嚣繁华的都市生活让人们体味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五彩缤纷,但同时也让人们常感身心疲惫。日常生活中,经常听朋友讲,不知怎么回事,每天不做什么事情,但总感到很累,全身无力,话也懒得说,两条腿拖不动,浑身象铁一样沉重,夜里睡不着,白天头脑昏沉,休息后也缓不过劲来。如遇到这种情况,那你就该走进森林了,到森林中与森林进行亲密接触,来个“森林浴”,向青山绿水要健康,吃住都在乡下,让森林给你洗去全身的疲惫,还你一个清醒头脑,还你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什么原因呢?专家一言道破:因为森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所为。森林是健康之基,长寿之源,如果你寻找健康长寿秘诀,请走进森林,亲近绿色、享受绿色的温情与浪漫吧!朋友,森林才是人类的天堂!。

森林绿色是舒适之光,可称为眼睛健康的保护神。红色的光和黄色的光能杀死视神经细胞。眼睛见到红色的光和黄色的光,瞳孔会缩小,看的时间长了,会使人眼花和心烦。如眼睛见到绿色,视神经就会感到安全舒适,瞳孔就会放大到最大程度,给人以特别舒服的感觉,而长期生活在森林中的人们之所以疾病少,寿星多,与负氧离子含量高有直接关系。所以说,森林是人类最好的保健医生。

求生存求健康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人们解决了温饱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康长寿。保健品市场为什么火爆,畅销不衰,说明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求。而森林独特的多功能,正好满足人们追求的良好空间需求。例如森林的制氧功能、森林植物精气强身治病功能、森林产生空气负氧离子功能、森林的杀毒灭菌功能、森林的降尘功能等,均能促进人的健康长寿。当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600个时,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当负氧离子达到1万个时,就具有治疗作用。所以,现在城市的人们都纷纷要求走进森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开始到山区沿海生态良好的环境中去保健、疗养、休闲度假、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当我们追忆起我国的死亡之海罗布泊和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时,成片倒下的胡杨林残骸似乎在告诉人们,失去了森林和水的庇护,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苍白。可想,森林对人类的生存显得是多么的重要啊!曾有人断言,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综合所述,什么为负氧离子,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德慧说:“负氧离子是指带电荷的离子,对人体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走进森林,会感觉头脑清醒,呼吸舒畅。这是因为吸入了较多的负氧离子。据测算,在郁闭度较高的森林里呆30分钟,肺能增加氧气吸收量20%,而多排出二氧化碳14.5%。”所以倡导大家到大森林里去,在那里你会享受到无与伦比的生态大宴!在那里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胜过你在城里大吃一顿美餐!

二、了解碳汇功能 走进低碳生活 当前,全球正在发生着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能源和乱砍滥伐森林等活动,向大气中过量排放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结果。为了缓解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生存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国际社会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强调人类应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并增加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清除,以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速度,避免给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效应。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将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为“碳汇”。“碳汇”一词的提出是在国际应对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词。“碳汇”一词从一诞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际气候公约谈判桌上减排谈判的焦点。

1.那么究竟什么是碳汇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碳汇这一概念的定义作了明确界定指出: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汇又区分为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森林碳汇的定义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动吸收二氧化碳并与碳贸易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元凶是燃烧后的煤炭和化石能源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的,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自然界中,使大气温室气体不断升高。从极地到热带,从高原到平原,从高山到海洋,从宏观到细微,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并发生了急剧恶化。低洼城市将被淹没,沃土正在变成荒漠。极端气候的频繁爆发,使世界经济逐渐走向衰退,成本大幅增加,天气规律越来越不可预测。造成极端天气频发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活动过量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大气温室气体过高所致。我们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那就先让我们了解森林碳汇的功能吧。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叫做“汇”,即森林碳汇功能。森林以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储碳库,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可在很长的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又是地球上最大固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贮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系统吸收的达24%-36%。在生长季节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就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15亩林地一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按此计算,1万亩林地相当于30多万台自然空调作用,由此可见,森林对缓解气候变化作用巨大。据国家有关数据《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若干政策建议》显示,1999年-2002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要造成的。一个城市居民一年大约排放4吨二氧化碳,1个人1年只要栽上三棵树,就可以吸收个人当年生活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零排放。

森林是全球生态平衡的支撑;是温室效应的调节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失去了森林就将失去未来,就失去了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减少碳排放量,增加碳汇,保护生态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责任,要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碳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为节能减排、造林增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人们应该在美好的环境中有尊严的生活。要倡导社会公众,爱护森林,保护森林,与森林为友,与森林为伴,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使我们的心田充满绿色,使我们的祖国充满绿色,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2.倡导绿色行动,参与碳补偿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是坚定而明确的,强调长期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目标原则、承诺和合作模式。我国政府于2007年6月4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今年11月,我国政府又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认同和支持,树起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一个发展中国家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

弘扬碳汇作用,消除碳足迹。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每项日常活动所消耗的能源、资源都可以算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通过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可抵消这些排放。国家林业局倡导:参与碳汇补偿,消除碳足迹,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大多数公民对碳汇补偿理念了解不够,需要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意识,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通过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消除碳足迹中来。公众如果能承担个人行为对气候影响的责任,志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碳补偿,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有更多的绿色和希望。据有关信息介绍,个人每出资1000元将会获得5.6吨碳汇,在北京市,凡捐资1000元的市民,都可以得到一枚绿色的车贴,上面写着“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字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乘车、烧饭、取暖、用水、用电、照明……等甚至呼吸,都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就是你、我、他在大气中留下的碳足迹,这些碳足迹汇入大气中,使得我们这颗星球的气温不断盘升。如果个人想自愿减排,中国绿色碳基金可以帮助你实现消除“碳足迹”的愿望。你购买碳汇的钱,国家专项用于植树造林,这不仅抵消了你的碳足迹,还为改善生态做出了一份贡献。低碳生活并不遥远。简单地说,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碳的排放量,让全球的碳排放量降下来。2008年,在联合国和有关组织的推动下,“低碳概念”已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实际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细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排碳量有着密切关系。你了解你少开1天空调可以节省8公斤碳吗?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你就排放了78.5公斤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栽一棵树,如果你私家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你就排放了270公斤二氧化碳,需要栽3棵树才能弥补。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你就排放了278公斤的二氧化碳,你也需栽3棵树才能抵消。1辆奥迪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14亩人工林才能全部吸收。一座20千瓦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48万亩人工林才能全部吸收。有资料统计,每制作1500张A4纸,就要砍倒一棵6龄的大杨树。如果召开2000人的大会,文件、材料用纸不知有多少棵杨树要倒下,多少二氧化碳要排放,造成多少污染,可想而知。

清除你、我、他、的碳足迹。国家林业局碳汇办公室负责人指出:全社会都在无偿享受森林的生态服务,却没有人买单。今后要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把林业碳汇卖出去,使森林生态得到应有补偿。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人们应该从点点滴滴中汇集出绿色,坚持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专家还特别指出:工作中少用一张纸,少用一度电,少开一天私家车,关紧水龙头,关好电源,不用一次性筷子,不过度消费,千千万万件平常环保节能小事积累起来,不仅节约的成本价值可观,而且意义十分重大。除此之外,在时下个人买“碳”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造林增汇就是一种很好的消除“碳足迹”方式。

3.弘扬绿色生活 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据一则消息报导,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岛国马尔代夫,正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危险,40万人口的小国将准备举国搬迁他国,马尔代夫在本世纪将从海洋中消失。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呼吁世界各国,我们必须象准备一场世界大战那样团结起来去阻止气温继续上升。全球变暖这一人为造成的灾难,将会导致在数年后人口大规模的迁移,饥饿人口猛增,能源资源短缺和经济社会的动荡。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推动全社会力量造林增汇,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7月,国家林业局联合有关单位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旨在通过企业、个人或组织出资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捐资造林增汇,让自己出资培养的森林和林木清除自己因工作、生活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叫消除“碳足迹”或“零排放”。有人感言,我自己排放的碳,我自己除。消除碳足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买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著名影星周迅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首位低碳旅行亲善大使,旨在鼓励出行者通过植树的方式抵消碳排放。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慷慨解囊捐资加入到造林增汇、消除碳足迹活动中来。2007年7月,中国建立了绿色碳基金;2008年1月,达沃斯论坛为自身“碳足迹”买单;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整个国际社会都要采取措施,减少碳足迹。

消除碳足迹,要以绿色理念为指导。从意识上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从行动上做到自我减排,清除自己的“碳足迹”。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保持对生态的呵护,并实施对地球生态的反哺。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有穿透力的文明成就,其内在特质必然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和保护。倡导绿色生活,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的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行为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添光彩,用热情去拥抱绿色,消除碳足迹,使生态文明落到实处。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种族、宗教、能逃脱了的灾难,期望诺亚方舟能拯救地球是幼稚可笑的。乘坐同一条船上的地球人,共同享受同一个地球生态的人类,必须高举自救大旗,共同携手努力节能减排拯救地球和保护好地球生态,在狠抓直接减排的同时,积极倡导“碳汇”作用与公众“碳补偿”理念,人人树立绿色形象,走进低碳生活,落实绿色行动,引导绿色消费,丰富绿色内涵,改进消费方式,把个人衣、食、住、行的良好习惯贯穿到节能减排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去,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林业碳汇中去。

篇7: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碳汇;作用及对策

1引言

全球气候情况在很大程度受碳循环影响,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机械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这直接影响全球正常气温和气候水平,对人们和其他生物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森林是固定碳元素重要主体,是全球重要碳汇系统,森林通过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气体,固定吸收其中碳元素,将其转化为其他能量,对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有着直接影响,大大减少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森林在调节碳元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减少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但近些年以来,随着人们滥砍滥伐行为不断加剧,森林神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森林整体储存碳量明显下降。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对提高森林碳汇作用具有直接影响,本文从这一方面入手,通过对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探讨,相应提出了改善管理方式、提高森林碳汇对策。

2森林经营管理原则

篇8: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盆地地表化学剥蚀通量剥蚀速率大气CO2净消耗率研究

~期间,笔者对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溶质载荷分别进行了取样分析并对流域盆地化学剥蚀通量、剥蚀速率和大气CO2净消耗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流域盆地化学剥蚀速率以河源区楚玛尔河最高为2.34×106mol/a/km2,沱沱河最低为1.40×106mol/a/km2,四大支流雅砻江为1.69×106mol/a/km2,金沙江为1.74×106mol/a/km2,大渡河为1.57×106mol/ a/km2,岷江为1.88×106mol/a/km2;流域盆地ФCO2估算结果以大渡河最高为101.81×103mol/a/km2,楚玛尔河最低为7.55×103mol/a/km2,金沙江为44.38×103mol/a/km2,雅砻江为69.64×103mol/a/km2,岷江为81.90×103mol/a/km2,沱沱河为21.90×103mol/a/km2.并对长江流域地表化学剥蚀速率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作 者:秦建华 QIN Jian-hua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10059;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刊 名: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ISTIC英文刊名: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年,卷(期):28(1)分类号:P512.2关键词:青藏高原 长江流域 化学剥蚀通量 剥蚀速率 大气CO2净消耗率

篇9: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在环境保护中各相关区域(包括地区、群体、部门)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项制度,对于确保流域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唐明生  作者单位:三明市环境保护局 刊 名:海峡科学 英文刊名:CHANNEL SCIENCE 年,卷(期): “”(6)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补偿   对策建议  

篇10:流域经济的作用初探

流域经济的作用初探

流域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布局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大区域经济,不仅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共有作用,而且还具有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流域经济以水为纽带的作用,尤其是航运作用,在当今信息化、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挑战.但是,流域经济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是不会因信息,知识技术的到来而被淡化.应充分发挥流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 者:胡碧玉 段立波 宋小军 HU Bi-yu DUAN Li-bo SONG Xiao-jun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刊 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F127关键词:流域经济 一般作用 特殊作用 积极作用

篇11: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福建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全省陆域水系密度大,且大多在省内自西向东单独入海,其中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和晋江等12条.主要流域上游地区大多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革命老区,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下游有福州、厦门、泉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从而形成了地域上密切关联、经济上山海互补、环境上相互依存的流域经济带.作 者:丛澜 徐威 作者单位:福建省环境保护局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2006,(19)分类号:X3

篇12: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苜蓿毒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苜蓿中黄酮、生物碱、皂苷、双香豆素、单宁、胰蛋白酶抑制剂、光敏物质和抗维生素等毒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合理利用和进一步开发苜蓿资源提供相关参考.

作 者:陈会良 黄磊 CHEN Hui-liang HUANG Lei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凤阳,233100 刊 名:中国养兔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BBIT FARM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S541 关键词:苜蓿   毒性成分   作用机制   综述  

篇13:句子语境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句子语境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绝大多数研究都承认了语境对词汇识别的.作用.但对于语境效应的作用点及作用来源仍存在很大争论.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两个争论点中的一些主要观点.

作 者:杨开雨 徐冬梅 Yang Kaiyu Xu Dongmei  作者单位:杨开雨,Yang Kaiyu(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

徐冬梅,Xu Dongmei(玉林师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广西,玉林,537000)

刊 名:贺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4(1) 分类号:H313 关键词:句子   语境效应  

篇14: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

制的探讨

 2012-07-04 12:43:20

来源:《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年第1期

摘要:从给水排水规划、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运行费用、运行监管、产权明晰和运行管理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巢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如何保证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运行,管理机制,巢湖流域

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中下游左岸,面积占安徽省国土面积(139 427 km2)的9.7%,湖区面积760 km2,流域面积13 486 km2,包括9个区(县、市)、2 963个行政村,169.64万户农户,642.43万农村人口,是影响安徽省中部区域社会稳定的大型湖泊。巢湖流域农村大多采用旱厕,生活污水主要为炊饮污水、洗浴和洗衣污水等灰水,部分地区包括冲厕黑水[1]。目前巢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处理模式有分散式厌氧一人工湿地集中处理、三水分离处理(冲厕污水、洗涤废水和雨水三水分离分别处理处置)、污水收集集中处理和一体化设备集中处理等4种模式。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管理运营对于巢湖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污水处理系统“三分设计,七分管理”,即使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再有缺陷,只要运行管理好,都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反之,系统设计再完善,运行管理不善,也达不到良好的运行效果[2]。美国环境保护局调查了其投资所建的一批污水处理厂,结果表明50%的污水厂出水水质不达标,在60个影响污水处理系统效果因素中,前10个因素其中4个属于操作问题,6个与设计有关,其他50个因素与管理、经济成本、空间限制及设备运转有关[3]。北京近30个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78个村级污水站的调查表明,47%的乡镇污水厂和30%村级污水站未能正常运行,原因除了设计和建设本身缺陷如配套收集管网不全、设计规模偏大外,主要存在运营管理机制的问题[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大都选用建设成本低、运行稳定、管理维护简单的工艺技术,建立巢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管理运营机制对于巢湖流域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乃至其他流域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巢湖流域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与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管理运营存在共同的问题和原因[4-6]。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不畅,格栅前垃圾和厌氧池内淤泥淤积严重,不能得到及时清掏,存在堵塞的现象;(2)电控设施损坏后未能及时维修;(3)人工湿地杂草丛生,湿地植物不能成为优势种群,无法发挥湿地植物应有的处理效果,并影响湿地景观效应;(4)工程建设时多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工程竣工后则无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

成因分析

(1)缺乏科学合理的排水规划。尽管住建部、环保部及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技术指南、规程等指导性文件,但仍缺乏统一的农村排水规划标准,部分地区农村排水规划简单参考城镇排水规划模式,规划存在范围不合理、目标不明确、设施与农村现实情况差别较大等问题,实际工作中无法真正指导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

(2)缺乏专人管理,甚至无人管理。有专人管理也主要以兼职为主,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即使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安装了无需专人管理的自动控制系统但也不能正常运行。

(3)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调查表明,大多管理人员都是乡镇农办、环保办工作人员,仅在施工前接受简单的相关工艺技术指导或培训,对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内容不甚了解,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更无从谈起有效维护和管理。

(4)缺乏运行维修资金。运行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企业排污费,而村级经费主要来源于村委会公共经费。运行费用如来自区县财政和企业排污费比较有保证,而运行经费来自乡镇和村委会的污水设施则难以长期保障。

(5)缺乏明晰的产权。污水处理建设过程中部门多头管理,比如涉及农办、环保、水办等,而建设后污水处理工程的产权所有者不明晰,从而运行维护和管理出现空位,不能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运营机制。

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能稳定运行关键在于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的工艺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保障的运行费用、有效的运行监管。社会化与市场化是污水设施运行管理的发展趋势,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由于其特殊性,短期内完全实现社会化与市场化难度较大,需要一个从政府直管到企业管理的渐进过程,其中明晰污水设施的产权对于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尤为重要。

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

(一)完善农村排水规划

规划是工程建设的龙头,为了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先行编制排水工程规划,确定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明确规划依据,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编制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考虑,因地制宜。根据农村自身条件,充分考虑周边城镇、工业区的建设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划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2)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用水指标宜采用用水量年增长率的低限值预测中远期用水量,排水系统则需全面规划、近远期结合,不同阶段突出不同重点,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3)强调生态原则,尊重自然环境。

(4)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水污染控制规划依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经济、适用的工艺技术和方法。

(二)选择适宜的排水体制

污水处理规划大多强调雨污分流,但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由于污水流量小、流速低容易导致管道淤塞,不利于管道维护,而合流制排水系统更有利于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维护。因此排水体制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无需强求采用完全雨污分流或截流式合流制。设计阶段应通过设置沿河截污管的形式尽可能收集合流污水,在截流系统的事故排放口和截流管道溢流口应设置防倒流装置等措施,对于泵站位置受限、出水水力条件较差的情况需将出水管设为压力管[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可采用合流制系统,但需在污水总干管末端设置调节池,调蓄雨季洪峰流量。工程设计时应对污水收集系统,如完全分流、截流合流-分流、截流合流、分流-合流、完全合流等系统进行综合经济技术和详细投资评估,选用经济合理的排水方案[5]。

因地制宜的设计管理

(一)合理的处理规模[7-9]

农村生活污水设计规模常与实际污水处理量不匹配。一方面,部分工程因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排放率和污水收集率设计参数不合理,造成处理实际污水量小于设计规模;一些规划设计人员在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时,没有详细调研实际用水需求及农村污水排放规律,照搬城镇用水规范,盲目贪大求全,造成污水处理规模偏大。另一方面,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及农村养殖、乡镇企业排水等特性,造成处理规模及进水水质的偏差,导致处理效果差、污水出水水质不达标。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处理规模小,管网长度较短,水量水质变化较大,时变化系数较大,而当村庄发展旅游业时,不仅时变化系数大,季节性变化系数亦较大。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科学分析后合理确定其变化系数。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量通常根据当地生活用水量来计算,在没有调查数据的地区,总排水量可按总用水量的60%~90%估算。各分项排水量可采取如下方法取值:洗浴和冲厕排水量可按相应用水量的70%~90%计算;洗衣污水为用水量的60%~80%(洗衣污水室外泼洒的农户除外);厨房排水则需要询问村民是否有他用(如喂猪等),如果通过管道排放则按用水量的60%~85%计算。

(二)选择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

选择适宜的工艺是污水处理设施成功运行的关键,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建设投资、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管理维护要求差别很大。一些农村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运行管理水平,使得工程完成后难于正常运转。其实就农村污水处理而言,工艺并非越新越好,也不是出水水质越高越好,而应与当地水环境要求及用水需求相结合,适用就好。

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规模小、水质水量变化大,为保证处理效果的稳定性,设计时在污水处理系统进水端设置格栅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使其均匀,尽量减少水处理构筑物的数量,不宜选用检修环节多、频率高的工艺,最好选用低负荷、成熟可靠、稳定性好的处理技术,且与当地用于污水处理建设的用地形状及面积相结合,合理确定。如高程差异大的用地,可利用高差采用无动力厌氧和跌水曝气技术;有废弃坑塘可采用多级塘技术;还可利用排灌沟渠或水边湿地等改造为生态沟渠或人工湿地等处理污水。

严格的施工管理

项目建设过程中需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尽管国家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没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但土建施工要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包,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应与设计技术人员详细沟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乡镇/街道或村委会应派懂技术人员按照要求对工程建设作全程监管,或委托具备相应监理资质和监理能力、且有丰富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监理经验的监理单位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监理,做到合法、规范、严谨,发挥监管优势,严格验收和定期检测,不仅检测水质,还要监测进、出水水量,一有问题及时维修。

保障的运行费用

污水处理是一项公益事业,通常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落实污水处理运行费用是确保设施能够长效运行的基础。由于农村地区不能像城区那样通过自来水费同步收取排污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多渠道建立污水处理费用来源。

乡镇工业区可通过收取工业企业排污费来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对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采取市、县、乡、村4级共筹模式,市财政应按照城乡统筹、先进带后进、生态补偿、均衡发展的思路,较大程度上承担起污水处理运行费,根据不同需求给予不同标准的运行费用补助,进行补贴时应同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奖惩机制,建议以奖励的方式给予补助。

政府(乡镇政府、区县水务部门或村委会)直接运营的设施,由相应政府承担全部责任。政府委托企业(污水处理企业或物业管理公司)运行的污水处理设施,由政府承担直接责任、企业承担间接责任。完全企业运营的由企业承担全部责任。实际工作中,村委会负责运行村级污水处理系统存在运行监管主体不清等诸多弊病,建议由乡镇政府直接运行或委托企业运行。

有效的运行监管

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不高、管理简单,运行、维护费用较低等特点。但污水处理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设备操作、维修和工艺参数调节均需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管理人员需接受全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不仅需掌握污水处理工艺原理和特点等基本知识,还要了解各部分装置和设备的分布及设计以及施工的具体情况,才能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规范操作和管理[10]。对于政府委托企业运行和完全企业运营的模式可由专业技术公司承担,而对于由政府直接运行的设施可与设计单位和设备提供商签订协议,由其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一)污水处理工艺运行监管

污水处理本身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相反还要有一定的投入,因此,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主体进行有效的运行监管非常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承担。无论是环保部门自行监管还是委托其他机构、单位进行监管,区县环保局均承担监管的直接责任,形成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管理、总量减排全面监管局面。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点多面广,定时定量督察难度大,对政府委托企业运行和完全企业由专业技术公司运营的处理设施,可发挥群众特别是农民管水员的监管作用,通过举报热线电话等方式进行监督运行,对于政府直接运行管理的设施则必须由环保部门进行监督。

(二)设备管理[10-11]

设备管理主要有设备日常使用、维修和保养及设备资料的综合管理。

(1)设备的物资管理

污水处理站主要有生产条件部、生产运行部和财务部3个业务部门,而机械设备的管理要从工程技术、财务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建立现代机械管理体制,因此需要各业务部门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在主管领导的全面负责下,做好各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加强横向的有机联系,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2)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

机械设备的维护主要是加强操作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正确使用设备;建立健全的设备操作规程,合理安排设备的运行时间负荷,做到既充分利用设备,又不使设备超负荷运行。设备的保养主要检查设备完好率、维修保养记录和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明晰产权

作为政府主导投资修建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由于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虽然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的运营模式,但实际上无人管理、无人维护,导致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12]。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一般为非经营性或非竞争性基础设施,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旨,难以形成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实现市场化的前提是产权明晰,产权明晰可以解决市场交易中的外部性问题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避免“公地悲剧”,使外部性问题内在化[l3]。针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护和运营体制,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健全村级专业协会或物业化组织,鼓励和扶持协会或物业化组织采用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管理运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明晰产权主体,明确污水处理设施的管护责任,由协会或物业化组织负责工程维护管理、费用收取以及工程更新改造等工作,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

运行管理考核体系[14-15]

(一)技术指标

(1)主要运行指标,包括处理水量、污染物去除率、出水水质达标率、电耗指标、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水力停留时间等。

(2)主要水质指标,包括BOD、COD、NH4+-N、SS、TN、TP、pH值等。

(3)污泥的监测指标。监测污泥可为控制二次污染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提供工艺运行效果的优劣情况,并且为污泥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污泥较少,可不必对污泥监测,但较大型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站需根据实际工艺监测有机质、含水率、细菌总数、TN、TP和pH值等。

(二)运行优化管理

(1)运行工艺参数优化[11]

选择最能直接影响高品质的处理效果的工艺运行参数很难,但可根据以前的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工具帮助选择被监督的参数,定期观察特定参数的有效性来确定以后的工艺控制策略。工艺变化之前,运行人员应进行实地调查,找到正确的分析数据,工艺参数的变化应被记录在案以备其他人员参考,工艺控制参数发生变化后,需每日检查并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效果,要重新调整参数。

(2)可能的节能途径[15-17]

①曝气系统的节能

曝气系统电耗占全厂电耗的40%~50%,曝气系统的节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选择动力效率高的曝气设备,动力效率是曝气设备唯一的效能指标;合理布置曝气器,合理设计池形,实现曝气设备供氧量的自动调节。

②污水提升设备的节能

提升设备的电耗一般占全厂电耗的10%~20%,有的达到38%,提升设备的节能主要从泵选型、系统设计和运行节能。泵选型可根据处理厂额定的流量Qe和扬程He,选用流量与扬程尽量达到设计要求且效率高的污水泵。系统设计则从污水厂设计人手,尽可能降低泵的扬程,确定合理的流量;运行节能主要有变角、车削和变速调节,变角调节为调整叶轮角度、车削调节为改变叶轮的直径,变速调节为改变泵的转速,通过以上措施能取得可观的节能效果。

结语

要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应有科学合理的用水排水规划、因地制宜的工艺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保障的运行费用、有效的运行监管及明晰的产权,并建立运行管理考核体系,实行优化管理,才能降低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成本,使系统得到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洪斌,陈晨,郑林静,等.半集中式分质供排水处理系统的最适规模探讨[J].给水排水,2011,31(1):131-136.[2] 秦勇,高忠柏,杨建军.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J].中国皮革,2007,36(9):39-41.[3] 刘鸿志.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管理[J].世界环境,2000(1):31-33.[4] 朱铭捷,顾华,刘大伟,等.北京村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水务,2009(1):27-29.[5] 陈学农.对新区污水系统工程运行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以福州市金山新区为例[J].福建建筑,2007,112(10):103-104.[6] 何起利,邱琳,陈德全.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5):103-105.[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S].20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东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S].201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东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S].2010.[10] 吕鑑,沈培发,吴之丽.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研究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167-168.[11] 黄维蓉.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12] 张晓萍.宁波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5):112-116.[13] 杨宏翔.论水环境产品供给中的政府与市场和谐——以绍兴污水处理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7-9,16.[14] 王新文.河南省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方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15] 严应政.曝气设备的技术指标与节能[J].节能,2001(9):3-5.[16] 冯万久.论污水处理厂水泵选型及节能技术应用策略[J].河南科技,2010(10):32-33,38.[17] 邵国辉,赖喜德,孙见波.水泵节能的技术途径[J].中国水利,2008(4):67-68.基金项目:巢湖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工程示(2009ZX07103-002)资助

作者简介:黄治平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研究和农业资源生态研究。

上一篇:新年度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