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2024-04-21

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精选7篇)

篇1: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通过对鉴江水系点污染源的`实测与面污染源的估算,初步确定鉴江水系点面污染源排污总量,并以此为基础对鉴江水系的水质站网进行优化与调整,同时对如何防治水污染与如何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吴超群 古昕玲 吴青平作者单位:广东省水文局茂名分局,广东,茂名,525000刊 名: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年,卷(期):“”(10)分类号:X824关键词:鉴江流域 污染源 站网 优化与调整

篇2: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摘要:基于贵州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对珠江流域贵州境内污染源现状及其水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现阶段珠江流域各类污染源的排污特点及生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对开展水污染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作 者:何能勇 姜平作者单位:何能勇(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姜平(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贵州,贵阳550002)

篇3: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1 通启河流域污染分析

在“十一五”期间, 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污染源普查以及地表水例行监测工作要求, 进行了每单月一次的污染源排查和例行监测, 监测数据用以为进行通启河流域污染的行业性和污染的类型以及分布状况等方面提供参考。

1.1 通启河流域污染行业特征研究

1.1.1 通启河污染行业状况

通启河流域各行业年废水排放总量达到了2907327吨, 印刷印染行业占到了排放量的95.1%, 达到了2764374吨, 金属制品业排放量达到了122702吨/年, 是总排放量的4.2%, 其他9个行业的总共污水排放量仅占0.7%, 由此可见, 通启河通州段重点污染源, 由纺织印染行业和金属制品业组成。

1.2 分析通启河流域的污染类型

1.2.1 通启河流域水质现状

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每年定期进行通启河两个断面的监测, 监测频次保持在每年6次, 一共有25个待监测项目。依据“十一五”期间的通州环境质量报告书, 做如下分析评价。

根据数据图标显示, 在“十一五”期间, 通启河的总体水质劣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主要超标参数指标有生化需氧量、氨氮含量、石油、高锰酸盐指数等, 说明通启河的水质污染主要形式是有机污染。

1.2.2 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

根据通启河流域水质现状类型分析结果, 选取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3个指标对各行业的污染贡献率进行分析, 由污染源清查结果制作表2。

从表2可以看到:通启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污染的主要三大源头是纺织印刷行业、金属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工业以及化学制造业, 分别占据化学需氧量污染比例通启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污染贡献率最大的3个行业是:纺织印染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分别占88.28%、9.48%、1.03%。石油类污染贡献率最大的3个行业是: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分别占91.90%、7.30%、0.59%。

综上所述, 通启河流域污染贡献率最大的行业为:纺织印染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 调查结论与对策思考

3.1 调查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十一五”期间通启河流域通州段水质为有机污染, 通启河水质劣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水体中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污染贡献率最大的行业为:纺织印染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启河流域通州段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比例均很低。化学需氧量处理率最高, 氨氮次之, 石油类处理率最低。

3.2 对策思考

3.2.1 学习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

坚持科学发展观, 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持续的优化调整, 根据区域内的水体纳污能力对排污口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同时控制排污总量。尽量减少水资源消耗,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对中水的应用也要加强。

3.2.2 区域性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完善和管网体系的构建

重视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投入, 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 完善通启河流域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建设污水处理排放管网体系, 集中处理重点污染源, 保证污染治理效果, 对企业污染源乱排乱放的现象进行严厉惩罚, 加强监督, 保证污水处理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使污水处理体系能够真正实现纳污、输送和入江出海等功能。

3.2.3 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打击超标污染的力度, 严厉惩罚, 重视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 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对违规排放进行监督度, 可以采取有奖奖励的方式鼓励群众进行监督, 最终杜绝超标排放的现象。

摘要:“十一五”期间通启运河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 人民群众要求治理流域污染的呼声非常强烈.依据污染源普查结果和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日常监测数据, 对通启河流域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得出河水质污染类型, 主要污染行业和污染因子, 以及污染源分布情况, 并提出对策思考。

篇4: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现状与改善对策

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现状:2004年10月12日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最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成分的“西化”倾向明显,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在我国农村已迅速上升,城乡差别已不明显,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相近,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

膳食营养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或薄弱环节:①缺乏平衡膳食的营养科学概念,偏食和暴饮暴食现象比较普遍。②片面追求食品的色、香、味、形,从卫生和营养角度来评价都是不符合要求的,甚至对人是有害的。③饮食中过多使用人工食品添加剂。④食品的强化出现混乱现象:有些强化食品生产因缺乏营养科学指导而带来相反效果,如含蛋、奶的食品中强化赖氨酸,反而打乱了天然优质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平衡,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⑤膳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摄入量增加过快,食物纤维摄入量偏低,不仅容易引起便秘症,同时会增加结肠癌、直肠癌和高血脂病的机会。增加过快的脂肪摄入量与超重、肥胖和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居民食鹽摄入量偏高,钠摄入量过多,容易诱发水肿和高血压等疾病。

农村居民营养改善对策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各级政府与地方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以快速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豆类、奶类、禽类及水产类生产:据专家预测,我国近期内粮食供应将应依照消费变化与营养改善的需要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食物与营养资源。豆类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钙等无机盐及微量元素,而且可能对某些慢性病的预防起有利作用。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其蛋白质具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消化率高达98%~100%;奶的钙含量特别高(125mg/100g),是人体钙的最好来源,我国儿童生长迟缓、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很高,钙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富含维生素B2和维生素A。因此提倡增加鲜奶及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对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应鼓励人们调整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含脂肪少的禽类及水产类生产和消费,少吃含脂肪高的猪肉类制品。

营养教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中国人的膳食指导原则,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应广泛宣传。

农村居民营养改善措施

推动农村家庭菜园和果树的种植及小家禽家畜的养殖:这项措施需要多部门的协作,主要是政府在政策上引导和各技术部门的协助。如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好的蔬菜和豆类等食物品种的种植和栽培技术,畜牧部门提供饲养家禽家畜的知识及优良品种和防病措施,商业部门要组织剩余产品的流通,使广大农村居民农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

调整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科学规划农村食物资源的生产,从营养角度优化食物生产及消费结构,采取的战略措施是以质补量。正确认识我国农村食物结构短中有长、长中有短的现状,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膳食结构,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素,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高钠”三高膳食的覆辙。

篇5: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辽河发源于河北平原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省。辽河流域由2个独立的水系组成:其一,东、西辽河在双辽地区汇合成为辽河干流,经辽宁省盘锦市注入渤海,全长1345km,流域面积21.96万km2;其二,浑河、太子河在三岔河汇合,经大辽河于营口入海,全长521km。

随着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得辽河流域点源污染,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次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的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河流水质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辽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事关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全局,事关辽河流域2800万人民的身体健康。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涝灾害,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如温湿度、降雨量等),控制土壤侵蚀[1]。

人工湿地在国外起步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相比传统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能耗少、操作简单,不仅适用于生活污水,对某些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垃圾渗滤液等也有良好的净化效能。

1 东辽河调研地区环境及污染现状

1.1 地理环境及水系特征

东辽河是辽河上游支流之一,地处吉林省中部,气候变化受太平洋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四季鲜明。年内降雨量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6~9月。地面径流同年降雨量相似,6~9月径流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而在11月,气温下降,地表逐渐冻结,径流终止,靠地下水补给河流,流量小,甚至断流。

1.2 仪器与方法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10年11月6日、11月7日对东辽河河段(42°35′N~43°38′N,122°15′E~124°04′E)环境进行了调查,检测断面分布如图1所示。共对12个采样点 (见表1)进行水样采集,观测项目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6项指标。其中,温度、pH值和溶解氧分别由便携式水质参数仪和溶解氧仪现场测定;在实验室对水样分别用重铬酸钾法、纳式试剂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数据统计分析。

1.3 水环境特征

1.3.1 表层温度与pH值

表层温度与季节、太阳辐射有关,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影响水的自净能力、溶解氧等,是河水水质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此次采样中,检测最低值为5.1℃,出现在s1处;而最高值为9.2,出现在s2处,采样正值中午,且河水较浅,吸收太阳光作用强烈,故表层温度较高。河段平均温度为7.0℃。

pH监测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大。采样检测最低值为7.7,出现在s9处,而最高值出现s1处,为8.8。水质沿程均为弱碱性,暂无超标现象,符合地表水Ⅳ类标准。

各采样点表层温度及pH值数据如表2所示。

1.3.2 溶解氧

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直接反映生物的生长状况和水体的污染程度。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氧的溶解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途径则主要包括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降解[2]。各采样点监测值如图2所示。温度是影响溶解氧含量的直接原因,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s1处的溶解氧值最大,主要原因是此处的表层温度低。其次,河流流速、水深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原因之一,s5、s9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断流现象。

1.3.3 化学需氧量

经调查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4个方面,即:工业点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调研结果表明,s7和s9采样点化学需氧量分别为486mg/L和438 mg/L,相比地表水Ⅳ类标准超标10倍之多,原因为s7采样点取水处有排污口,属于城市生活水污染,s9采样点上游是服装厂,这属于典型的工业点源污染。其余各采样点的化学需氧量趋势如图3所示。可见,采样点一半以上化学需氧量超标是由于农业的面源污染造成的,河流沿岸种植业发展,畜牧业扩大必然会影响东辽河流域的整体水质。

1.3.4 氨氮和总磷

氨氮的检测数据最大值出现在s7处,达到4.41 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2.4倍。大部分区段均大于Ⅳ类标准1.5 mg/L,各采样点氨氮沿程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可见东辽河区域受面源污染严重,主要是河流沿岸农业发展迅速,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化肥、农药和农膜大量应用;其次,周边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和生产总量不断提高,导致河流中氨氮含量超标,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总磷的监测值指标较稳定,在0.016~0.194mg/L之间变化,符合地表水Ⅳ类标准。原因在于东辽河河段种植业发展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磷元素可通过乡村径流,被截留,吸附,沉降。

2 治理东辽河对策研究

2.1 东辽河流域污染问题及原因

东辽河流域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水质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点源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东辽河流域工业点源污染和城市污水污染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限制造纸、冶金、采矿行业等污染物排放量,城市污水直排入河流量减小,排放的污染物基本上可以通过河流自净能力得到降解,对下游地区河水水质影响不大。相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日趋显著,东辽河流域沿岸大面积以种植玉米为主,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残余的大量氮磷元素随地面径流、土壤渗透作用流入附近水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是影响面积大,污染物不易去除,与之相关的治理技术发展还相对缓慢。

2.2 针对东辽河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分散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治理技术不能照搬点源污染的方法和技术,而要寻求与面源污染规律对应的控制措施。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生态处理技术,可以改善东辽河流域的污染问题。

绝大多数人工湿地由5部分组成:

1)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等;

2)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等;

3)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

4)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5)无脊椎或脊椎动物。其中基质、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3]。

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流方式差异一般分为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又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潮汐潜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和自然化学作用占约9% ~10%,水生植物吸收则占7% ~l0%。这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不仅能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1]。

2.3 人工湿地技术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有关城市污水的研究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在85% ~95%,C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4]。人工湿地对氮、磷去除率也很高,分别达到60%、90%以上[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通过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净化。

2.3.1 人工湿地的基质作用

基质的主要作用是过滤、吸附、沉淀和离子交换,以及为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选择不同性能的基质,可以增强湿地运行初期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表面积,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对磷的吸附沉降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机理。在东辽河河段工业点源污染的下游设置人工湿地可以较好地改善水质。其次,东辽河河段丰平枯期的水量变化明显,基质对河流的抗负荷冲击能力适应性较强,满足其要求。

2.3.2 人工湿地的植物作用

植物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氧,除自身代谢需氧外,多余的氧气通过孔腔组织输送至根部,从而影响水中的溶解氧,在根系周围形成有利于硝化作用的好氧微区,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氮源;另外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能固定CO2,吸收利用水中氮元素合成有机物,无机磷在植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下合成ATP、DNA、RNA等有机成分;其次,植物根系的生长增大了土壤的孔隙率,促使氨氮蒸发作用增强。这对东辽河河段水中溶解氧不高,氮含量严重超标的状况可以得到缓解。

2.3.3 人工湿地的微生物作用

人工湿地中不同区域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特性各不相同,与天然河流相比,存在明显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群体,在植物的根茎上,好氧微生物占优势,这样更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磷的去除。针对东辽河河段化学需氧量超标的问题,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

2.4 人工湿地技术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湿地不但具有污水净化、调节气候的功能,还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由于人工湿地这种处理系统的出水质量好,适合于处理饮用水源,或结合景观设计,种植观赏植物以改善风景区的水质状况,有助于发展东辽河流域的旅游产业。

其次,人工湿地与传统的二级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相比,其工程投资小、耗能小、运行管理要求低,是一种天然的“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方面,由于其工艺无需投加药剂、曝气系统和回流污泥,因而可大大节省运行费用[1]。

3 结论

研究表明,由于工业点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现象不断严重,东辽河已成为辽河污染较重的地区之一,部分河段水量不足甚至断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水中无法生存生物,无法用于灌溉,更无法供人畜饮用。

人工湿地技术发展的40多年来,其投资小、耗能小、运行管理要求低等优势逐渐体现。人工湿地技术已在我国南方城市广泛应用,北方也有成功的实例,所以在技术上是成熟的。结合东辽河流域水质状况及人工湿地技术的特点,得出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东辽河流域水是可行的,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艳,张吉库.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辽河下游污水处理的可行性研究[J].节能,2009,(5):25-27.

[2]杨丽娜,李正炎,张学庆.大辽河近入海河段水体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低氧成因的初步分析[J].环境科学,2011,32(1):51-57.

[3]廖新俤,骆世明.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有机物处理效果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J].2002,13(1):113-117.

[4]沈耀良,杨铨大.新型废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J].污染防治技术,1996,(21):1-8.

篇6: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为解决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辽宁省于2002年启动建设了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 亦即引浑江水西输至抚顺大伙房水库[1,2,3]。大伙房输水工程取水口设于距桓仁水库下游约15公里处的凤鸣水库。2009年输水工程竣工后, 预计每年向大伙房水库年输入水量18.2亿立方米, 为辽宁省抚顺、沈阳、辽阳、鞍山、盘锦、营口、大连7个城市2000余万居民提供饮用水水源。

然而, 随着近年来桓仁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而且变动频繁, 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 特别是新的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源污染日益严重, 对浑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4]。

因此, 为了保护桓仁地区水环境质量, 改善浑江流域桓仁段饮用水水源的生态环境, 保证大伙房水库的水质安全和辽宁中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促进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2008年对浑江流域桓仁段的工业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染源和村镇污染源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调查, 并以本次调查数据为基础, 对污染源现状进行了评价, 以期为制定桓仁地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1 污染源普查概况

1.1 污染源普查对象

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 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全区域内共普查工业源302家, 其中重点调查143家, 一般污染源159家。其中桓仁镇、江城街道办事处、二棚甸子、华来镇四个普查区域占普查总工业源的65%, 八里甸子镇三家, 北甸子乡两家。

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规模以上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 (1) 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 (床位≥30张) 和餐饮业 (座位≥30个) ; (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包括:洗染 (排水≥20kg) 、理发及美容保健 (座位≥3个) 、洗浴 (淋浴头≥20个) 、摄影扩印 (有扩印设备) 、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 (营业面积≥20平方米, 或有洗车设备) ; (3) 医院 (病床≥20张) ; (4) 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 (燃煤量≥1t/h) ; (5) 机动车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6)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以市区、建制镇为单位 (不包括村庄和集镇) 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源的普查。

全区域内共普查生活源469家, 其中住宿餐饮业285家、居民服务业139家、医院9家、独立燃烧设施27家、城镇居民生活9家。

1.2 污染源普查内容

工业污染源普查内容包括: (1) 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 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 原材料消耗情况, 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 能源 (煤、油、电、气等) 结构和消耗量, 燃料含硫量, 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 生产产品情况, 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 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 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 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 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 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 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 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 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生活源普查内容包括: (1)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 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 污染治理情况等; (2) 城市 (镇) 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 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1.3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采用重点源监测[5]和排污系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6]。

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体现企业污染源排放现状, 采用产排系数与实际监测值结合, 按以下原则计算排放量: (1) 直接应用产排污系数核算污染物。主要针对实测与产排系数计算相差不大的行业; (2) 对应用产排系数计算比较困难的企业排放源, 如果监测数据齐全又能反映污染物真实排放情况的, 则按实际监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 (3) 如两种方法核算的污染物产排放量相对误差小于20%, 以实际监测值为准, 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4) 如两种方法核算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误差大于20%, 应对实际监测时企业的生产工况及生产工艺等进行核实, 如实际监测时企业的生产工况不符合相关监测技术规定要求, 则应核准排污系数的应用是否正确, 并用核准后的排污系数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如监测时生产工况符合相关监测技术规定要求, 同时排污系数应用正确, 则取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法核算结果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数据作为认定数据。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按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6]进行, 桓仁地区生活源产排污量参比一区三类地区产排污系数进行计算。

2 污染源现状与分析

2.1 工业污染源现状

本次污染源普查的工业企业302家, 按规模分, 中型企业7家, 小型企业295家, 小型企业占全部普查对象的97.68%。302家普查对象分布26个行业大类, 70个行业小类,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五个行业的普查对象占的53.64%;普查对象最多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8家, 占15.8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8家, 占12.58%;第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0家, 占9.93%。

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43.89万吨, 涉及25个行业, 涉及的工业企业有129家, 其中重点源73家, 一般源56家。废水全部排入向浑江水系, 其中排入回龙山水库以上流域的工业废水量为239.78万吨, 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4.09%;排入桓仁水库以上流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198.98万吨, 占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36.5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年排放量最大, 达179.55万吨, 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6.93万吨, 第三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废水排放总量为89.3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流域分布详见图1。

在本次普查企业废水中的各污染物COD年排放量最大为857.91吨、生化需氧量为166.08吨、氨氮年排放量为18.52吨、石油类年排放量为6.61吨、挥发酚年排放量为1.2吨、铅为18.59公斤、镉为0.64公斤、汞为0.1公斤。

主要污染源为桓仁满族自治县拐磨子镇金禾造纸厂、桓仁矿业有限公司、本溪火龙钢铁铸业有限公司、桓仁金山热电有限公司。主要排污区域为拐磨子镇、二棚甸子镇、桓仁镇。主要减排行业为机制纸及纸板制造、铅锌矿采选、炼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铁矿采选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为84.2%。

2.2 生活污染源现状

生活源普查对象总数为469家, 其中包括住宿业26家, 餐饮业259家, 洗染服务业1家, 理发及美容保健业89家, 洗浴服务业29家, 摄影扩印服务业6家, 洗车业14家, 医院9家, 拥有独立燃烧设施单位27家, 城镇居民生活9家包括1个街道和8个建制镇。

桓仁城镇辖区普查生活源污水的排放量为725.11万吨。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75.94万吨, 占生活源污水排放总量的93.18%, 其次是餐饮业, 污水排放量21.93万吨, 占生活源污水排放总量的3.43%。医院污水排放总量为11万吨, 占生活源污水排放总量的1.74%。其它生活污水产生和排放量均较小, 在10万吨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农村城镇化趋势的出现,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源污染已成为目前桓仁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已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状况。桓仁城镇生活污染源所有污水全部以直排或地渗方式排放, 普查结果见表1。

2.3 污染源现状分析

桓仁地区的工业污染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古城镇、二棚甸子镇, 主要排污企业分属机制纸及纸板制造、铅锌矿采选、炼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铁矿采选等, 应合理制定工业结构与布局, 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以及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等的监督管理, 关停污染严重污染负荷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部分企业, 是减少流域污染负荷排放的重要措施。

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污染已成为目前浑江流域桓仁段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浑江, 已严重影响着浑江流域桓仁段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生化需氧量三项指标中, 生活源的COD排放量是工业源的COD排放量的4.46倍, 生活污染源的BOD排放量是工业污染源的BOD排放量的7.14倍, 生活污染源的氨氮排放量是工业污染源的氨氮排放量的23.14倍。今后流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应以治理生活源污染为主。

3 结论与建议

(1) 工业污染源仍是浑江流域桓仁段的主要污染源, 应合理制定工业结构与布局, 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以及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等的监督管理, 关停污染严重污染负荷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部分企业, 是减少流域污染负荷排放的重要措施。

(2)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镇生活污染源正逐渐成为本地区重要的污染物来源。应加快桓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 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力度。

(3) 对于农村建制镇污水处理应采灵活多样的治理方式, 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和居住特点, 采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 采取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壤渗滤等多种适合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有条件的村镇应加快污水管网建设,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保证大伙房输水水质安全。

摘要:为保护浑江流域桓仁段水环境质量, 保障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质安全, 调查了浑江流域桓仁段的工业源和生活源等重点污染源现状, 分析了浑江流域桓仁段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种类特点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工业污染源是目前浑江流域桓仁段的主要污染源, 而城镇生活污染源正逐渐成为本地区重要的污染物来源。提出了优化工业结构与布局,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治理村镇污水等污染源控制应对措施。

关键词:浑江桓仁段,水环境质量,污染源现状,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毛桂云, 毕雁玲, 万新.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调水后对凤鸣电站下游小型水利设施影响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09, 29 (1) :91-93.

[2]吕宝华, 孙雷, 王健.大伙房水库工程兴利调度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8, 28 (1) :49-50.

[3]姜德文, 郭孟峡, 毕华兴, 等.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与机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4 (6) :93-98.

[4]李兴文, 田凤玲.浑江调水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减免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1996, 16 (4) :7-9.

[5]胡霞, 袁曹娇.三峡库区污染源现状调查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0) :5361-5363.

篇7:鉴江流域污染源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化学品环境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西方国家或组织纷纷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化学品的管理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以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为目的,建立了较全面的化学品的管理与登记制度。加拿大1999年重新修订的加拿大环境保护法《Ca-nad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2],是一项关于化学品管理和评价的立法,随后又于2006年通过了化学品管理方案《Chemicals Management Plan》推进环境保护法的执行[3],要求所有生产或进口的化学品必须进行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价,筛选了包含约23 000个具有毒性的化学品,并对这些化学品的使用、排放和转移进行严格的监督,旨在正确的管理和使用这些化学品。美国环保局(USEPA)于1977年就成立了Offic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xics(OPPT)来执行1976年通过的立法《ToxicSubstances Control Act》[4],该立法规定了如何评价新的和现存的化学品的风险,在化合物进入环境以前寻找保护和减少污染的对策。随后美国又于1990年通过了《Pollu-tion Prevention Act》,用于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5]。美国OPPT的另外一项工作是制定高产量化学品的管理法规《High Production Volume(HPV)Challenge Program》,对产量或进口数量大于500吨(100万磅)的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6]。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也制定了相关的化学品安全(Chemical Safety)法规,同时还采纳了化学联合会国际理事会关于高产量化学品(HPV/ICCA)和高产量化学品筛选信息数据库(SIDS)项目的试验结果。日本也于2005年通过了高产量化学的法案《Japan HPV Chal-lenge Program》,收集高产量化学品信息[7]。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国家环保总局就下达了《化学品测试准则》等研究项目。2003年9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在中国首次建立了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制度,并于2007年8月颁布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规定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实施监管,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有效改善废弃化学品的环境问题。尽管在化学品管理上,我国已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化学品基础研究、数据开发、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及人员队伍等方面仍十分薄弱,也使我国在应对国际化学品环境管理总体形势方面表现被动,在履行国际化学品环境公约、协定方面面临很多难题。

2 淮河流域化学品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从常规水质污染因子、工业源化学品和农业源化学品三方面对淮河流域化学品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形成水环境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系联通不畅和管理不力等方面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所致,主要常规水质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工业源使用的化学品可能是淮河流域重金属、PAHs、壬基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多溴联苯醚等优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鉴于目前已广泛用于环境样品的遗传毒性检测,其检测范围包括空气、食品及水污染物的监测、藻类对工业废水的影响、重要药用植物研究等许多领域,因此,选择Quilardet等人于1985年首创的SOS显色实验方法,进行遗传毒性评价,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根据调研和文献统计结果,本研究选择淮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化学品——多环芳烃类物质(PAHs)和有机氯农药类进行评价。以某焦化厂和某原油污染场地为例进行了多环芳烃类物质风险评价,以在某林丹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为例进行了有机氯农药类物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均存在较大风险。

3 淮河流域化学品污染修复方法研究

以某原油污染场地为例进行了化学品污染修复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了超声强化清洗技术和高效原油降解菌强化堆肥的处理效果,得到了最佳操作条件,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采用超声/药剂清洗法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可以回收大部分污油,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大幅度降低了油泥的含油量,有利于污染土壤的最终彻底修复。二是石油组分结果显示,超声/药剂组合能显著提高原油各组分的去除。三是污泥/油泥为1/1时石油烃类物质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体系。四是投加高效石油降解菌能显著促进污泥/油泥的堆肥体系对石油烃类的降解。原油组分分析结果发现脂肪烃降解效率最高,沥青质基本无降解。五是采用超声/药剂清洗法回收+高效降解菌堆肥组合工艺,可推广应用至类似化学品污染体系修复过程。

4 淮河流域化学品污染防控对策

为达到在流域控制优控污染物的目的,提出了优控污染物的控制对策: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水排放,制定工业排水水质管理目标;加强矿山尾水排放的管控,减少金属污染;对施用农药进行有效管理;加强畜牧养殖管理,养殖排水的深度处理,减少抗生素等PPCPs的污染提高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对政府下步可开展工作提出建议。

4.1 流域化学品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建立流域内化学品和污染源的登记制度,对已有污染源实行报告、登记,核查,名录制度:企业向环保部门报告并登记,环保部门核查,核查通过后的污染源纳入污染源名录;对已经生产、消费、储存的化学品实行报告、登记、测试、名录制度:企业向环保部门报告并登记化学品,环保部门对可能造成环境和健康危害的化学品进行测试,测试通过的化学品纳入化学品名录。

建立新化学品评估审查登记制度、现有化学品风险评价与优先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转移登记制度(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s,PRTR)、有毒化学污染物环境标准与监测制度、有毒化学品事故防范与应急预案制度和有害化学品废物环境管理制度。

对新污染源实施登记、评价、名录制度,登记后被确认有环境风险的需要进行评价,通过登记和评价后的污染源纳入污染源名录;对新化学品实行登记、测试、名录制度:企业向环保部门登记化学品,环保部门对可能造成环境和健康危害的化学品进行测试,登记和测试通过的化学品纳入化学品名录。

完善有毒污染物环境监测制度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加强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管理与现有相关制度间的协调以及有效执行。

4.2 典型流域化学品暴露水平、风险评价及优控化学品名录的研究

选取中国几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内化学品和污染源登记结果,采集流域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环境有机体的影响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可靠性、相关性、准确性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流域化学品的环境检测方法和模型模拟方法,并采用GIS复合分析、空间分析技术、空间计算等方法,建立流域化学品数据库。利用化学检测和模型模拟在全国主要流域内开展化学品暴露水平的调查,尤其是对重点流域的化学品污染现状进行调研,并侧重对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有毒性化学品(persistent,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PBT)的风险评价与优先管理[8]。系统研究流域内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毒害污染物(POPs、农药、重金属、PPCPs、内分泌干扰物、工业化学品等)污染现状与空间和季节变化规律,确定高通量化学品的类型及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状况和贡献程度。

开发流域内化学品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风险评价方法,同时利用文献资料(USEPA、OECD等)提供的化学品毒性数据,构建化学品生态风险数据库,对已有的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其在水环境中的风险水平。对新的化学品也要进行风险评价,用于确定其潜在的风险。

基于水生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毒性甄别技术,确定引起生物毒性的流域化学品的污染类别;基于流域水系中毒害污染物的含量水平,有机结合已有的生物毒性与环境基准数据以及水域沿岸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特征,从流域尺度上筛选优控化学品的名单。

4.3 流域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示范应用

建立典型流域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优控化学品名录的筛选、GIS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流域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的政策支持。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流域化学品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的发展,解决流域化学品污染的源泉,并进一步开展流域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的应用示范研究。

建立健全流域化学品环境管理法律体系,填补法制空白,开展化学品污染基础调查,为决策提供依据;构建化学品技术支撑体系,为管理提供切实的服务;深化化学品市场准入制度,贯彻风险管理思路;加强化学品基础研究,增强我国履约应对能力;建立化学品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加强与企业及协会的合作,提高企业和公众的意识。

摘要:作为世界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化学品产业发展和管理水平落后,化学品环境污染及健康风险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流域化学品在中国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主要河流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呈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有“单一污染向复合型污染的转变、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互相交叉、污染物在流域内积聚并不断向下游迁移”。流域内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化学废弃物、农业生产使用的各种化学产品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用到的个人护理品等,其最根本的来源都是人们使用和生产的各种化学品。

上一篇:伪冒申请案例下一篇:学校食堂安全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