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策略

2024-06-22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策略(精选6篇)

篇1: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电场教学设计实施与案例研讨---课程拓展资源

作者: 物理课程专家团队 评论数/浏览数: 5 / 9 发表日期: 2011-06-23 15:39:39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任何作功与路径无关的力场,”叫做保守力场,或位场,在这类场中可以引进“位能”的概念。例如,在力学中,重力场作功与路径无关,所以重力场是个保守力场,我们可以引进“重力位能”的概念。上述定理表明,静电场也是保守力场,从而我们可引进“电位能”的概念。----电磁学【赵凯华】

●为什么把电荷守恒定律单列一节?

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在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副产品,它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新教科书突出了守恒的思想,例如,力学中学习功和能的时候就是从“追寻守恒量”开始的。这里把电荷守恒定律作为一节,目的就在于此。

过去常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作为单独的两个知识点来处理,新书中它们从属于电荷守恒定律。编者要通过对这两个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想到:电荷可能是守恒的。

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静电计与验电器有什么区别?

这章的第1节给出了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照片。静电计实际上就是具有导电外壳的验电器。静电计的外壳与中间的金属杆构成了一个电容器,它们是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验电器一样,指针(或金属箔)张开的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对于电容器来说,带电多少正比于两板的电势差,所以当它们分别与两个导体相连时,可以由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判断它们的电势差。外壳是否接地对于显示电势差没有影响,但有时可以增加实验现象的稳定性。

由于静电计这个“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太简陋,受外界影响太大,极板间的电势差与板上电荷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静电计只能用来定性地估计电势差。

●为什么没有说“库仑定律是由大量实验归纳得到的”?

科学定律的建立需要实验事实,也需要归纳,但不一定符合“大量数据—→归纳—→结论”这样简单的模式。科学家以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在18世纪中叶,库仑定律发现的前夕,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人们已经知道了反平方力的各种表现,例如,把质点放到均匀物质球壳中的任何一点,球壳对它的引力都是零。18世纪60年代,富兰克林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带电的软木球吊在带电的罐头盒中,软木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另一位物理学家爱普里斯特利据此猜测静电力也与万有引力一样具有反平方的性质。这里只能说是猜测,因为实验条件并不一样:罐头盒并不是均匀带电的球壳。在此同时,还有其他人由于不同事实的启发,也在推测静电力的反平方规律。

库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扭秤实验的。也就是说,实验前他已经对结果有了预测。现代人看他的原始资料,实验数据与反平方规律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数据写出静电力的表达式,的确需要“勇气”。

出于这样的考虑,教科书用的语言是,库仑“通过研究确认”了现在周知的库仑定律。

●为什么本章没有强调电场的物质性?

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场是一种物质,但以数学的观点看,如果某量是空间各点的函数,这个空间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场。例如,某空间区域的各点都对应一个矢量,那么这个空间就是一个矢量场。这个矢量场可以不涉及任何物质实体。

定义电场的思路是这样的:在一个电荷附近的任何一点,检验电荷会受力,力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无关,说明比值反映了空间的某种性质,于是就定义了电场。这样定义的电场,可能是一种物质实体,也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数学工具,我们无法区分。因此,在这里可以提一提电场的物质性,不必强调。我们没有说服学生的理由,过于强求反而给人不说理的印象。只有在变化的电磁场中,也就是在研究了电磁波的能量流动,特别是研究了电磁波的动量之后,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电磁场是一种物质。

第三章关于磁场的物质性也是这样处理的。

●为什么要讨论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各种势能都是空间点的函数,即一个点对应一个确定的值,如果做不到,就不可能定义某种势能。例如,在有摩擦的平面上把一个物体从基点O移到某点A,沿不同路径运动时摩擦力做的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在A点定义所谓的“摩擦势能”。分析某种力做功的特点,就能知道是否“一个点对应一个确定的(势能)值”。强调这些,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势能有个清晰的认识。学习重力势能时教科书这样做了,学习电势能时还要这样做。教科书在这里以自己的行动渗透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说话、做事要讲道理,要合乎逻辑。

有这样一个疑问:分析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要用掉一些时间,尽管这样有利于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解题的训练?

其实两者可以兼顾。分析做功特点时的主要运算是功的计算,还有就是“用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方法。这些都是解题所需要的非常基本的技能,教学时不仅要想着目标──得到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更要想着过程──功的计算。

●为什么按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逻辑关系展开教学?

新教科书要突出科学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通过做功研究能量。分析了静电力做的功之后马上就会自然地得到电势能的概念,随后,由于电势能与检验电荷成正比,于是又得到了电势和电势差„„先学电势差则不便于落实“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

还有一个原因。对于现代的高中学生,能量已经是熟知的概念,电势和电势差则相对抽象,先学电势能再学电势差也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电势能作为能量家族的新成员,不仅丰富了对能量概念的认识,而且为电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沟通的渠道。后面讲到的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与电势能的转化就是一例。

●由极板面积S和极板间的距离d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两个公式 和 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

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公式的作用不只是用来计算,它也用来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定性的关系。这两个公式在教科书中正是起这样的作用。影响电容的几个因素的不同作用,通过公式可以一目了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这两个公式,教科书也没有这方面的练习题,不必让学生记忆,也不必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怎样处理“做一做”栏目中“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这类实验?

师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学习“做一做”和“说一说”栏目中的内容。如果跳过去,对后续学习没有直接的影响。

用传感器做实验,这是一个方向,教科书写入这些内容,表示编者的导向。由于各校和各位老师的情况不同,编者没有把它们当做必学内容。但是,应该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两个这样的实验,至少可以在学生的兴趣小组中试做。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选修3-1编写组 张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100009

1、关于“静电现象”,课标中要求:“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例:了解存在可燃气体的环境中防止静电常用的措施。”、“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说明书、观察实物等方式,了解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等设施的基本原理,撰写一篇科学报告。

2、收集资料,综述静电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可见,课标中关于“静电的利用与防止”的要求,用了很大的篇幅。而教材中没有此内容,只在习题中稍稍有浅显的体现(干燥季节摸门把手被电击一下),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介绍了静电复印内容。山东版教材对此内容的体现,是占了很大篇幅的。

人教版老教材是专有一节此内容的,新教材为什么在正文中不提了,而在习题中和“科学漫步”中出现这个问题?我想是让学生在应用中自主的学习此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此内容,把习题布置好,也可再设计几个题让学生做。

2、课标中对“电势能和电势”内容的要求较高,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虽然可以和重力场对比,同时由于检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同学们对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往往去对照高度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会出现电荷在高电势的地方电势能大的观点,而不是去分析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有时还会去记忆一些不必要且容易混淆的结论,例如:“正检验电荷则正电荷的电场中电势能是正的,负检验电荷则正电荷的电场中电势能是正的”。其实只要建立这个位置与零电势的关系(即研究这点到无穷远的地方,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即可得到电势能的变化,即可得到该位置的电势能是正的还是负的。)所以在这里应该教会学生记住应该记住的,以及结合记住的结论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物理的学习方法。

3、“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做为一节单独列出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但是我觉得把该节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内容,作为力学知识在电场里面的应有,作为电场知识与力学知识的一个综合习题课更为合适,教学中如果进行此内容,目的不在于学习此知识,而在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根本没有任何新导出的公式,我们坚决反对要求学生背下里面推出的“加速后的速度”、“侧移”、“偏角”等表达式。如果把这些都是当作正式公式来处理的,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对会考、高考,不起任何作用,而且极为有害。此内容,要针对“示波器”进行。一定要把示波器的构造、原理明确体现出来。

4、关于“静电屏蔽”内容,课标中没有提,教材中也删掉了此内容。(后在第7节加上了)只是在“说一说”小栏目中“略微”的提了一下静电平衡,以及平衡时导体内电场如何,而且是让学生来“说一说”的,而不是老师说的。我理解,这是在回避知识点,是纯粹的“物理思维训练”。在“说一说”栏目中体现,意在看学生情况,“能说就说,不是必须说,能说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的。这种知识点的回避,并不是在回避“静电感应”和“电场的叠加”概念----因为前面有“感应起电”和“两个点电荷的电场”问题----而是在回避“由不平衡到平衡”动态问题的讨论过程,以及静电平衡时的导体表面电荷分布、导体表面附近处电场情况、内部有空腔时的讨论,以致过度到网状导体问题等系列复杂问题的讨论。所以这样的“现象简单,机理复杂”的问题,课标不要求了。建议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基础好的,能力强的,可以进行此内容。

其实,此内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很好的载体,但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基础才行。在进行此内容中,要坚决反对死学知识的做法,而是要从中起到“提高能力”、“激发兴趣”的目的。这两个目的,有一个达不到,或者学生基础不够,硬去“拔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做法,或者说是失败的。对一般的学生,建议还是不要进行此内容。我感觉,在过去老教材中都属于难点的问题,在新教材中不提了,只是在“说一说”栏目不足5行字的提到,而且只是提问题。这是在告诉:目的在于学生的个性拓展,不是全部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5、课标中涉及“过程与方法”要求的还有几处:

“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探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

“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例:分析物理学中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道理”

“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照相机闪光灯)的应用”等等。

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的小栏目,这些,都是在体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精神(过程和方法),是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教学目标。新教材,似乎在努力塑造“物理人”、“物理头脑”、“物理思维”,教师提高物理教学的境界,这些才是真谛。

教材上的“做一做”是尽量要做的,而“实验”,是必须做的。

一些象“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栏目,是学生自己看的,课堂上教师不一定去一一处理。这也是用好教材、灵活用教材的“思想”----照本宣科的照搬教材内容,是笨拙的,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去有自己个性和创造性的用教材,才是追求的教学目标。

6、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是融于其中的,这在教材中,教师们可以体会到。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熏陶。

7、新教材对“电势差”教学的思路,有明显变化:

老教材:电势差(WAB=qUAB、UAB=WAB/q)→电场力的功的特点→电势→电势能→等势面。

老教材中,只有两个公式。在处理“电势”内容中,有式子的推到,但又唯唯诺诺的不给公式。对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也不强调式子是公式。

新教材:电场力的功的特点(用到“微元法”)(WAB=EPA-EPB)→电势能(功能关系)→电势(φ=EP/q)→等势面→电势差(UAB=φA-φB、UAB=-UBA、WAB=qUAB、UAB=WAB/q)。

涉及到的这6个公式,我想,在以前老才教材下教师的教学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必须知其所以然的,以公式的形式出现,都是应该的。而且,每个式子,都含着物理的意义和思想,都是可用语言可叙述的重要的道理。

公式:公认的式子。能反应思想观念的、道理的、可去理解的。

老教材中把v=、Y=ql2U/2mv02d、tanφ=qlU/mv02d当作公式,这种式子,能反应什么意义?如果让学生去背这样的式子,是把学生往笨了教唆。学生有能力推出它,才是真正学会了物理,而不是背会它。

8、对“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方法,有了新的入手点: 在处理电场强度的概念上,新教材有变化:先得出F与q成正比,之后就列出表达式F=Eq,指出其中的E是与q无关而是电场所决定的比例常数(量)。之后指出,把q放入电场不同位置,这个比例常数不同,进而得出E是反应电场性质的。这个思维顺序,是很自然的,也很让学生容易接受。

在这个基础上,导出E=F/q,进一步讨论E的特点。书的旁边小字,介绍了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方法。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引起重视,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特别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后面对电容感念的处理,要和这个地方的处理方法联系起来。对思想方法的教学,要多对比、多联系、多次的反复渗透。

山东版的教材和人教版老教材一样。这里,教师究竟怎么处理,还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按老方法也不是不行。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篇2: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另一方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甜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改变中国学生在中学各科“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次次荣登榜首而“诺贝尔奖却无人问津的僵局,我们必须大搞教育改革,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当前,环境问题是世界一大热门话题。随着工业革命到来,世界工业快速发展,世界环境迅速恶化,酸雨就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因此,环境问题中,酸雨的问题也就自然成为综合科化学高考的热点问题。但学生对酸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一点介绍,并且对酸雨知识也只是被动地了解,解题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以《酸雨专题复习》为例,谈谈在高三综合科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与酸雨有关的系统知识。

(2)通过这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能力、推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一切酸雨问题。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4)了解各种与酸雨有关的常见现象的本质以及相关解决酸雨问题的方法和实用技术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网络图书馆)、实验法、讨论归纳法、解题实践法

三、研究过程

(1)准备。有大家讨论,大家确定子课题:①酸雨具体含义,②酸雨的形成原理,③酸雨的危害,④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⑤根据①?④的知识来解答实际综合科化学的练习。

(2)学生按子课题①?④分组行动。

(3)集中交流与讨论。

(4)由各组的组长总结归纳相应知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5)上课时给出具体练习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意见,最后有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有大家讨论找出正确答案。

四、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分好子课题后,立即开展行动。①②④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需要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酸雨方面的资料,并且下载了大量的有关酸雨的含义、原理、形成等资料。③组的同学经过老师的引导,积极动手收集实验药品,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实验。[实验药品]稀硫酸 稀硝酸 混凝土 石头 活鱼 盆景 水 钢

[操作]①用稀硫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②用稀硝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③把稀硫酸和稀硝酸混合后重复上述的实验。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酸雨的危害。

[结论]酸雨之所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因为有以下危害:

① 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直接造成危害。

② 使土壤酸化、贫瘠化。

③ 危害植物、农作物和森林。

④ 对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造成腐蚀。

⑤ 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大家面对已得到的结论,笔者马上给出练习:

⑴谚语所说的“雷雨肥庄稼”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雷雨是酸雨吗?(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如何减少酸雨?

⑶火力发电厂为什么将“含硫煤与石灰石粉末混合”燃烧发电?

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探究知识所得到经验,大多可以快速、准确的回答问题。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1.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学生系统的了解了酸雨的危害,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通过对大量有关资料的查阅,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具体含义、原理、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是有具体含义的,比如上面的练习“雷雨肥庄稼”中的雷雨也是显酸性,但对环境不造成危害,不能称为酸雨。酸雨是pH<5.6的降水,包括雨、雾、露、霜等形式。酸雨形成原理比较复杂,SO2、NxOy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SO2形成硫酸过程如下:

气相反应:2SO2+O2=2SO3 SO3+H2O=H2SO4 液相反应: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由氮氧化物形成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根据酸雨的形成原理,大家很自然的想到酸雨的防止方法与措施,又由于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很快总结出减少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用生石灰脱硫法,原理为;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 也可以用氨水来吸收:2NH3?H2O+SO2=(NH4)2SO3+H2O 2(NH4)2SO3+O2=2(NH4)2SO4等多种措施。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讨论,学生对酸雨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是有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实验、归纳、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酸雨的相关知识就自然的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3.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①②④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时,收集到相关资料很多,必须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特别是③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证明酸雨的危害,他们需要设计好实验,动手做实验,从实验收集、处理信息,最终找出酸雨的具体危害。在学生认识酸雨以后,及时给出相应练习,引导学生根据酸雨的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来综合分析题目,从而自然地得出答案。

4.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仅有单科知识的教师对综合科化学的不适应性和网络对综合科教学的重要性和方便性;体会到这样教学的难控制性和课堂的随意性。在真实情景中,由于学生经过课前的大量准备,六、研究体会

通过这节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自己研究的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知识,紧接着又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根本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下来后,开始自己寻找新的课题、动手设计新的方案,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高三综合科化学的综合解题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赢得了学生的友谊;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可以从中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增加老师的知识含量,培养老师的研究热情,提高老师的研究能力,从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用心

爱心

篇3: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以下简称“诗歌散文”) 是人教版的一个选修模块, 该模块分“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由于其内容较多, 如果像必修课那样一篇篇地去学习、去传授知识, 不仅难以在0.25个学年里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也不符合课改要求。因此, 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 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教学时, 师生共同梳理、调配、整合教学内容, 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专题, 让学生在专题的学习中理解作品背后深刻的内容, 掌握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 然后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地解读课内外的古代诗歌散文,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有层次地实现课改的三维目标。

一、以体裁为标准建构专题

祭文是古代常见的文体, 是祭祀或祭奠时对神或死者朗读的文章。“诗歌散文”选入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祭文在语言上放弃了传统祭文的整饬、华美, 不沿袭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 即不去铺排郡望, 历数祖辈官阶, 赞颂死者的品德、业绩, 而是运用与亲人面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 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 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 可谓“衔哀致诚”, 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明代茅坤语) , 它为后世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辟了新径。所以教学时, 我们把这几篇祭文集于一处, 形成一个“一往情深悼亡者”的教学专题。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几篇祭文各自的特点: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采取了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的写作方法, 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郑氏的言语, 以她口代己口, 从侧面落笔, 一方面, 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 在表父阡的同时, 颂扬其母德妇节, 使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 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眼前。其舒徐有致、简易平实的文风, 谦恭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更使一切浮华失实的谀墓文字黯然失色。归有光《项脊轩志》则“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清人梅曾亮语) , 该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 以项脊轩起, 以项脊轩结, 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 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 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 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 似乎是信手而书, 无拘无束, 漫无章法, 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读起来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 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袁枚《祭妹文》则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 它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挚爱, 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对邪恶不公的愤懑, 对“一念之贞”的痛恨, 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 具有摧人痛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文章构思精巧, 别具匠心,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情节层层推进, 叙事历历可见, 抒情句句见心, 文情并茂, 浑然一体。教学中, 把这几篇祭文放到一起探究, 让学生把握它们的异同, 让他们对祭文有了一些更深更广的认识。

同样, 我们在教学《陶庵梦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时, 则可以把在必修模块里学习的《伶官传序》、《兰亭集序》以及在初中学习的《送东阳马升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集中到一起组成一个关于“序”的教学专题。

二、以题材为标准建构专题

“题材”是指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古代诗歌散文中有许多作品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现象是相同或类似的, 我们教学时可以将其归类进行同类探究或比较阅读。“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收入的李贺《李凭箜篌引》, 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 它用瑰丽的词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 把一首悲戚的乐曲写得惊天动地。这首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长吉诗集批注) 。我们把这些描写音乐的诗歌和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一起构建成“且从名师听妙音”的教学专题。这个专题主要是探究几篇诗文摹声传情所用的技法。在探究中, 让学生明白:《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 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 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 为侧面烘托。《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摹写音色的强弱缓急, 为直接描写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 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 是侧面烘托。刘鄂在他的小说中则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对声音进行摹写。他首先介绍说书场之大, 再说听书人之多之杂, 听书人到场之早, 为白妞出场蓄足了势, 又以黑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烘托。此一番描述不仅让老残心痒难耐, 也让读者急盼白妞出场的同时不得不拜服于刘鄂的此一番绝好的铺垫。这个专题还要探究作家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贺纯为摹写音乐, 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 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则是一首叙事诗, 在摹写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 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 其风格平易伤感;韩愈诗前十句写琴声, 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 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 并未直言, 因而此诗的风格悲怆含蓄。刘鹗则用博喻写声音之美妙, 写听众的感受, 但却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按照题材这一标准, 我们还可以把周邦彦《苏幕遮》、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柳永《甘草子》、张先《系裙腰》、郑珍《春尽日》、姜夔《念奴娇》等这些描写荷花的诗词建构成“一花一世界”的教学专题;把屈原《湘夫人》、《国殇》, 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

三、以时间 (时期) 为标准建构专题

“诗歌散文”中的作品, 就诗歌来说, 多集中于唐宋, 散文则多集中于汉代、唐宋、明代。建构专题时, 我们可以时间 (时期) 为标准, 把某一时期的诗或文串连在一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高适《燕歌行》等诗歌均是盛唐时期的优秀作品, 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单元的限制, 重组成“盛唐气象”的诗歌专题, 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些问题:

1.了解盛唐诗歌的美学特征。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盛唐之“盛”, 主要在于诗歌的质量, 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 这个时候的诗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 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 也同样是生气弥漫、光彩熠熠的, 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封建社会健康发展时期, 那种盛大的精神力量, 恢弘的气度, 进取的精神。

2.了解盛唐代表诗人, 特别是本模块中出现的张若虚、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等人诗歌的艺术风格。如张若虚的细腻、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精致、孟浩然的清雅、高适的悲壮等,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他们的作品在题材、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3.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盛唐时期其他诗人如张说、张九龄、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岑参等作家的作品, 把握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盛唐气象。

当然我们也可以建构“中唐诗歌”、“晚唐诗歌”、“北宋诗词”、“唐代边塞诗”、“宋代边塞诗”等专题。

四、以表达技巧为标准建构专题

以表达技巧为标准建构专题, 是要引导学生在集束式学习中探究某种技巧的主要特征, 以此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在学习杜甫《蜀相》时, 自然可以“爱国诗歌”、“沉郁顿挫”等建构专题, 但也可以“表达技巧”这样的形式呈现。杜甫作诗讲究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蜀相》在炼字上堪称典范。如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着一“空”字, 在美好的景色中让人感到了“祠庙荒凉”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像杜甫一样以“空”入诗者可谓众多, 从这一炼字技巧的角度考虑, 教学时我们把一些诗词集结成“‘空’字不空——谈古代诗词的炼字技巧”的教学专题, 借此探究古代诗词用“空”字表情达意的规律。

1. 营造幽寂、静谧、清新、祥和、空灵的意境, 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如王维的“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瞑》)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 孟浩然的“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晚泊浔阳望庐山》) , 常建的“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等。

2. 表达人去楼空的空旷、荒凉。

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 , 苏轼的“燕子楼空, 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永遇乐》) , 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登金陵凤凰台》) , 韦应物的“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 , 周邦彦的“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浪淘沙慢》) 等。

3. 通过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来传达凄清、冷落、无奈、孤独、惆怅、感伤的情绪。

如李白的“孤灯欲明思欲绝, 卷帏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菩萨蛮》) , 刘禹锡的“山围故国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石头城》) , 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 白居易的“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长恨歌》) , 韦庄的“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 , 李华的“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行即兴》) , 温庭筠的“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 , 姜夔的“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扬州慢》) , 李煜的“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 等。

4. 寄寓个人感世伤怀的悲愤。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关山月》) , 王维的“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 , 杜甫的“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倦夜》) , 韩愈的“蘋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扣舷歌” (《湘中》) 等。

5. 表达对友人依恋不舍的情感。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 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古代诗词中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因此, 可以建构的专题也就各不相同。

五、以流派 (风格) 为标准建构专题

所谓流派, 是指文学艺术等领域在一定时期里, 在思想倾向、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上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艺术家们自觉不自觉地结合而形成的创作群体或创作集团。中国文学史上流派林立, 仅诗歌就有豪放、婉约、花间、西昆、江西、江湖、永嘉四灵等众多派别, 每个流派我们都可以建构一个甚至多个专题。“诗歌散文”入选了苏轼的作品, 我们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个“苏辛豪放词赏析”教学专题。这个专题聚合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几首词。在探究中首先了解苏、辛词的艺术特征:苏轼词一类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 如《江城子》全篇洋溢着报国杀敌的豪情;另一类是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 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 如《念奴娇》, 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 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 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 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辛弃疾词抒发报国热情, 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 表现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如《破阵子》、《永遇乐》洋溢着男儿征战沙场、誓死不惧的豪迈、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其次要分析苏辛豪放词的不同:苏辛的创作与其生活和性格紧密联系, 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性格特征无不在词作上留下痕迹;同时, 创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影响了词人情感的彰露和表达。所以, 苏、辛两大词人虽被后人同归列入“豪放派”, 但两人词风有相异之处, 总的来说, 苏轼以诗为词, 其词旷达, 他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 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感情从冲动归于平静。而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其词豪放, 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更多的是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以流派为标准, 还可以“诗歌散文”中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周邦彦《苏幕遮》、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建构“婉约词欣赏”, 当然也可以建构“豪放与婉约”之专题, 如此等等。

六、以作家属地为标准建构专题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用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所以, 语文选修课教学可以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 建构带有乡土特色的教学专题。如济南可以辛弃疾、李清照建构“历城词人作品赏析”, 选编二人的词作进行鉴赏;桐城的可以方苞、刘大魁、姚鼐等人的作品建构“桐城派散文”专题。安徽淮北市有桓谭、嵇康等几位很有名气的文学家, 也有游历淮北的作家们留下的诗文名篇。教学时可以建构“风流相山”专题, 这一专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相山名贤”。

政论家桓谭, 选编《后汉书·桓谭传》及桓谭《新论》;文学家嵇康, 选编《晋书·嵇康传》及嵇康的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诗歌《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杂诗》、《忧愤诗》等;刘伶, 选编《晋书·刘伶传》及其作品《酒德颂》;文学家嵇绍, 选编《晋书·嵇绍传》及其作品《赠石季伦诗》;文学家丁仪, 选编其作品《补续汉书艺文志》;其他诗人的作品, 如明代崔维岳《隋堤柳色》、卜梦熊《夜过隋堤》、吕永辉《隋堤烟柳》;清代李相灵《隋堤柳二首》、李心锐《隋堤有感二首》《游青龙寺四首》、邵心恒的《蹇叔送师》、《嵇康煅宅》、《戴逵破琴》、梅峰《濉溪子堰》等。

2.“名人鸿爪”。

主要选编古代作家游历淮北时写下的赞美淮北风光景物的诗篇, 如唐代白居易的《春游濉水》、《隋堤柳》, 罗隐的《隋堤柳》、《汴河》,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宋代苏轼的《南乡子》;明代侯方域的《隋堤》等。通过这个专题的探究,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淮北的人杰地灵, 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热爱淮北的感情。

在“诗歌散文”这一模块的教学中, 可以建构专题的标准并不只有以上几个方面, 我们还可以同一作家作品建构专题, 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歌”、“诗鬼李贺”、“苏轼诗文阅读”等, 这样的专题里, 可以是同类作品的阅读, 可以是不同文体篇章的阅读, 还可以是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赏析等。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仍在摸索阶段, 在专题建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 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要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课堂是“师生共享的空间”的认识, 选修课教学专题的建构过程中, 应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选修课是“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 更是强调教与学的“选择性”、强调“自主地选择”的课程, 所以,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 在实践探索中发现, 在合作探究中发现, 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诗歌散文”中的李杜诗风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考据考证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

二是要力求避免陷入误区之中。首先,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 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 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 因而, 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如不能在“诗歌散文”教学中任意地加深难度、拓展宽度, 背离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及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特点, 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 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 把选修课上成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 上成文学史课。其次,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和高考的复习课。迫于高考的压力, 教师很容易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如教学“诗歌散文”, 课型会变成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方法的系列讲座。这些课型的选择违背了选修课开设宗旨, 是一种知识中心的回潮, 是与语文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现象。其三, 不能喧宾夺主。有的教师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和利用, 不是引导学生吃透原教材, 而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然后轻易远离或者抛弃教材, 另起炉灶, 匆匆拓展, 只求皮毛相关, 没有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反而削弱淡化了教材。其四, 不能把课堂变成资料的展厅。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的呈现上要适时适量适度, 应以学习实效为衡量的标尺, 不必贪多求深, 不能随意“掉书袋”, 无意义地搜集交流课外资料而浪费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 如上文在谈到“空”字的炼字技巧时, 教师如果把古代诗词中出现“空”字的诗句全都搜罗来展示给学生, 不仅不能使学生明白炼字的规律, 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以致产生“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篇4: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专题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19-01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后,针对某一章节某一知识点的重点讲解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不仅能够升华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弥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平衡性。这对物理教学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所以教师在实际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科学方法,有目的、针对性地对一些知识进行巩固和综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物理专题教学存在的必要性

在系统学习物理知识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掌握了很多物理概念、规律、方法和一些题目的解题方法,但遇到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时仍然会感觉困难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刚开始的物理学习中,还能够很好地理清章节知识点,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开始混乱。从而导致学生在遇到综合能力较强的物理习题时不能够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因此,在实际物理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专题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教师应该把握好主次关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主次分类,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标示出来,做到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一目了然。主次分明教学能够让学生抓住课堂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高效率学习。例如,在讲“电磁感应”这个专题时,教师可以列出这样一个教学清单: (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多种对应形式; ( 2) 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 ( 3) 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 4) 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运用问题; ( 5) 涉及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运用问题。其中前两点是基本的概念知识,后三点是知识综合应用。通过这样条理清晰的知识点罗列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在哪里,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能够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和消化知识。

2. 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专题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开展专题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发展。通过专题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升华。由此可看出学生是专题教学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应该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比如,在学习原子物理一节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和研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展开讨论和探究学习。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如1.玻尔模型中需要注意的两大问题:一是玻尔的三条假设是什么?二是玻尔模型中能力的跃迁该怎样理解2.三种放射线的性质既有相似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差异,请自行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现这种差异和三种放射线的不同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便可以目标明确的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玻尔模型中“轨道量子化”“能力量子化”等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可以采用表格或者文字的形式来体现。综上,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 教师应该注意知识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专题教学有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它并非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的。专题教学是在学生进行系统的教材学习后,教师将相关性很强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汇总,重新组合之后并讲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高中必修1第二章中是关于力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力的专题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第二章,在其它章节中,有关力的知识点也应该是教师进行汇总的,比如第三章的牛顿定律和第五章经典力学。这些知识点的汇总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促进学生对力的知识的升华,使得在以后的综合应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比如例题:长度为l的不可伸长的轻线两端各系一个小物体,它们沿光滑水平面运动。在某一时刻质量为m1物体停下来,而质量为m2的物体具有垂直连线方向的速度v,求此时绳子的张力,这道题不仅涉及到张力还涉及能量守恒等知识点。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使用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专题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开展高中物理专题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这不仅是高中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体系完善的客观需要。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物理专题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考虑到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严谨性,根据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中物理专题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国华.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的实施方法[J]. 理科考试研究,2014,03.

篇5: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思考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思考

为了真正实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本文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物理学科的知识讲授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有机渗透;贯彻形象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形象作用;实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以及重视物理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德育教育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期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江刚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6)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策略 思考

篇6: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怎样提高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们正处在是一个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的时代,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愈来愈短.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教学,服务广大的师生.比如教学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课堂的出现、教材编制的软件化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能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但是同时也对我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我们物理老师教师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断的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要经常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进修,提高自身知识的更新速度,努力掌握物理学最新的科技知识.同时也要提高自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需要教师较多的指导和帮助,而高中阶段则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物理知识,从而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需要经历以下过程:教师的吸引?D学生开始产生兴趣?D教师的引导?D学生自主的学习、研究.我们要注意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引导学生联系到物理知识,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个比较重的东西,同时释放这两样物品.我们既可以让纸水平落地,也可以让它垂直落地,也可以把它团成一团落地.然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要做出解释.他们会得出结论:质量轻的物体不一定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主要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这样就会很容易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启发他们真正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与物理学知识进行联系,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知识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物理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去深入探究其中的原理,注意从身边发生的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有效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比如说核反应等,这些知识既高度抽象化,同时也难于真实演示和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学生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去深入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了.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为物理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以影像、图片等多媒体信息,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物理实验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物体瞬时性的变化和极其微小变化等,这样能帮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大大增强实验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课件将很抽象的磁感线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进行展示,再配上各种颜色的可动线,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磁场状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再加上老师当场的启发、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理解,这样很容易突破我们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有利于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物理知识的氛围,原来比较单一的教师“说”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凭空的想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把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的物理运用能力.四、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市政给排水就业指南下一篇:实习设计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