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2024-06-25

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同撑一片蓝天构建和谐社会——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其数量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吸纳能力。如何解决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稳定问题。

一、铸造“调节器”,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培训机制好范文版权所有

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较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农民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有利于失地农民尽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稳定问题,促进南充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铸造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的“调节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以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实行分层负担培训费用、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三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途径实现就业。注重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实现从务农到务工、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二、打造“助推器”,建立健全就业安置机制

农民失去土地就是失业,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就业安置的“助推器”,消除社会隐患。

1.培养失地农民就业的正确认识。部分失地农民身处城郊结合部,长期养尊处优,就业观念存在严重片面倾向;部分农民依赖意识严重,缺乏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行动。造成了一批“种粮无地、做工无岗”的无业农民,必须引导失地农民改变“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

2.构筑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和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失地农民创业要享受下岗工人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拓宽就业范围和领域,完善和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多管齐下,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的单位,给予一定的与吸纳下岗工人同等的政策优惠;要明确用地单位将哪些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失地农民提供登记、培训、求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免费就业服务,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设“减震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许多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60岁以上失去劳动能力人员的生活,更令人担忧。据有关部门对近郊255户征地农户的调查,2002年被征地农民人均获得的补偿,仅维持2年半的基本生活。在2004年出现的农村集访、上访、阻挡工程队进场等事件中,征地补偿纠纷成为主流,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尽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低起步、低享受、逐步提高的思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均生活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基数,用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体系,逐步将失地农民中符合政策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对超龄人员以商业保险为主辅以其它措施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对于就医问题,可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放宽参保条件,提高个人参保补助标准,实行人月住院医疗补偿封顶线等措施,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失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给予更多的优惠,建立失地农民大病和住院保障制度,实现失地农民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既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又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边缘群体,目前的低保只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农民这一个社会弱

篇2: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一、*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相关阅读-----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乡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X市X区城市居民低保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反思结婚市场调查报告平均花费超12万 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 高校学费涨落调查中国股票投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最新全球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

篇3: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的最大问题是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调查显示, 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就业难, 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 大多数老年家庭现在都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 坐吃山空。等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 生活就没了着落。

安置方式单一是造成农民失地即失业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 由于货币安置成本低、操作简便, 在实践中成为安置失地农民的主要方式, 但这种安置方式却给被征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与就业埋下了诸多隐患, 导致很多农民失地后无事可做, 闲赋在家待业的比例很大。另外, 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征地补偿费, 开办一些经营实体, 让失地农民在其中做一份工作, 但这些企业往往产权不明晰, 主营业务不明确, 管理能力有限, 抵御不了市场的风险, 一旦企业亏损倒闭, 失地农民将血本无归, 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正是由于安置方式单一, 使得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工作机会, 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失地的同时即失业。即使有些农民自谋职业实现就业, 也多以打短工、开小店为主, 这些职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的加强, 随时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为例, 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 攸攸板镇所辖19个行政村中位于二环路以内的11个村被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 近年来陆续征用土地近1万亩, 失地农民总人数达到20227人。但据调查, 回民区2万多失地农民截至目前仅有790人实现就业。

和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农民一样, 近几年, 因土地被大量征用开发, 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工作, 失去应有的生存保障, 但从人员身份管理方面还沿用着农村户籍, 行政关系仍隶属于原村集体, 一方面, 他们失去了土地, 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 没有了土地这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 失地农民又并未真正成为城镇居民, 也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 尤其是二元体制的存在, 失地农民在城市仍然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 不能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还不能享受到作为城市居民应有的各种社会保障, 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份”的三无农民, 既不是农民, 也不是一般市民, 更不同于失业工人, 成了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 生活在城市边缘, 成为新的弱势和贫困群体。

二、要完善和强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

目前, 呼和浩特市二环路以内有正在改造的城中村16个, 尚未启动改造的城中村13个, 29个城中村的土地总面积为42677.4亩, 二环路以外重点改造的城中村有10个, 土地面积为34247.4亩。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改善城中村生产生活环境, 让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 决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降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本, 必须给予失地农民基本的保障, 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为此, 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要严格征地程序, 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和民主权利, 必须高度重视在城镇化的同时给农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变把土地作为财政“提款机”、低征高卖的做法。土地征用不仅要考虑降低征地成本、扩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 更要考虑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到土地监督管理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上,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好处。

在征地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从制度上做长远安排。从理论上讲,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一个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 以及最低生活、住房、就业保障等在内的完整的保障体系, 否则就不能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但目前,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呼和浩特市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保障, 从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入手, 实现最基本的保障。今后一个时期内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 因为失地农民的大部分要居住在城镇, 应该把他们纳入城镇社保范围之中, 使他们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已经就业的, 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对尚未就业的应建立有别于城镇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模式。由于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或农民自行负担的办法行不通, 必须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来解决问题。资金的来源:政府承担部分可在每年年度财政或从土地出让金中按比例列支;村集体承担部分可从土地补偿费中开支;个人承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此外, 还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另外, 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 同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劳动力的管理范围, 对城市下岗职工的优惠安置办法应延伸到失地农民。

三、加强培训多措并举搭建失地农民就业平台

失地农民劳动技能普遍偏低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 就业质量不高, 结构性失业严重的主要原因。而实现失地农民稳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长远利益的最佳办法。所以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 首先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消除待遇歧视, 使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平等地享有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的就业服务。在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要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年龄的失地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 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年轻人, 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工种培训, 力争用1~2年的时间, 实现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能, 并实现就业。要多措并举, 搭建就业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 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鼓励失地农民充分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创业过程中得到稳步发展, 同时, 要全面落实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二是劳动部门要和各用工单位积极配合, 定期举办用工现场招聘会, 向失地农民倾斜开展失地农民救助活动, 优先安排失地农民择业。三是在招商引资时, 配套引进一些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对新办的各类企业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规定招收一定比例的失地农民。四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努力开发社区岗位。随着“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 新社区形成后, 人口相对聚集, 其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社区服务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应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扶持和培育失地农民, 在就业导向上向失地农民倾斜。五是采取劳务派遣、建立劳务基地等灵活多样的劳务输出方式, 积极开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 鼓励失地农民从事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 引导失地农民走出家门就业。

针对部分失地农民不顾长远利益, 没有长远规划, 对征地补偿无计划支出的情况,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村, 为失地农民设立大财政下的小账户, 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预算, 定期分批分次发放到户, 帮助失地农民科学理财, 引导农民增加社保投入, 合理规划生活, 使他们失地不失业, 生活有着落, 年轻有作为, 年老有所养。

篇4: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1.桦甸市永吉街道辖区征地基本情况

桦甸市永吉街道地处桦甸市城乡结合部,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近年来,街道辖区的大量农用土地因工业、城市建设被征用,致使许多农民失地。2009年,永吉街道有10个村土地被征用,共涉及农户825户,占街道农业人口的32%。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调查,失地农民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调查的576个失地农民当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没有;二是就业能力差。从事农耕的占85%,并且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差;三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上级相关部门只为完全失地农民办理了失业登记证明,并为已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完全失地农民连续补贴3年50%的保费。

2.农业用地征用存在的问题

2.1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机制 由于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扩建,征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失地农民也逐渐增多,失地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涉及到户籍、计划生育、义务教育、住房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2.2失地农民中18岁以下的人员没有经济来源 在调查中发现,0~18岁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属消费层,占失地农民人员26%,没有生活来源。

2.3失地农民中45~60岁之间的人员就业难 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以从事耕田为生,文化素质较低,一旦失地,转行就业非常困难。

2.4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补助标准偏低 目前,桦甸市只发放给完全失地农民连续3年50%的社保费用补贴,部分失地农民没有任何待遇。

2.5征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征地过程中,为了工作进度作出的一些承诺,征地后没有兑现,造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3.今后针对失地农民就业于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的知识含量、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要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业能力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既可以增强用人单位聘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3.2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就业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招工、投资入股、住房、划地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征地单位就业促进的作用。

3.3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主要是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影响征地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二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4重视资产建设,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 失地农民的资产建设,有赖于政府的重视和培植。要让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资产建设,形成长效的收益机制和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住宅时,既要确保他们居有其屋,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

3.5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 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篇5: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我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笔者就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为社会关注焦点。目前,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以宜阳新区为例,从调研情况看,各社区、村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窄。目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二,部分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保障数额偏低。目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三是生活补助少。由于村组集体企业较少,可供支配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充足生活补助。

2、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 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和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当地政府补助救济,就业是村和集体的事,失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组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在调研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有些村干部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共识。

3、就业安置困难。从目前农村产业结构来看,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转非的关键。目前,失地农村普遍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农民十分困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来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文化程度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不高,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四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50岁以上男女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坐吃山空”,生活将无着落。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又要考虑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相衔接。同时,建立被征地农民专项统计制度。由统计部门牵头,土地、劳保、农业部门参加,建立失地农民信息登记数据库,并列入统计项目之中。该数据库的被征地农民信息资料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主要依据。

二是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适合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对于“4050” 人员,宜阳新区通过财政购买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目前已有200名家庭困难、无就业技能的中年失地农

民在新区的在建项目或建成项目中就业,同时还享受每月200元的岗位补贴。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是当前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宜阳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免费送失地农民上大学” 培训工程,2010年8月以来,宜阳新区共组织100余名失地农民前往南昌、新余、宜春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目前已有30余名农民通过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社会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是建立向新弱势群体倾斜的就业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的免费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二是加强劳动合同执法检查,提高用工单位与就业弱势群体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率,切实落实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工资保护待遇。对于那些在弱势群体就业保护方面有良好行为的企业进行奖励或补贴,而对于违反就业保护制度的企业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五是重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征地区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保障转户后的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社会救济,以及就业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强安置点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特点和习惯,尽量考虑减少生活成本。三是市政府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为县区(园区)目标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县区要将之列入工作计划和目标。四是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习惯的社区管理和组织运行机制。重视村改居的社区建设,同等享受城市社区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五是有关部门和媒体要关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宣传创业、自强先进典型,表彰先进个人和单位,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编者按:城镇化大潮中,农民工就业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本报记者的调查,反映了这一趋势性变化。过去,是外出打工多,就近就业少;现在,是外出打工的增幅在下降,就近就业逐渐多起来。就近就业,减少了外出打工成本,给农民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增添了他

们的幸福感。就近就业,需要当地扶持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具备一定素质的打工者提供创业机会,增加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今年可以在家安心过个年!”做了三年“北漂族”的张新泉已经提前进入春节状态,在县里超市四处转悠,开始置办年货。“去年大年初一是在火车上过的,折腾到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2014年春节过后,张新泉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南通许县工作。据了解,通许现有青壮年劳动力38.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6.4万人,大多数年轻人走出田间地头,离开家乡村庄,到外地挣钱养家。然而,“这两年,和我一样回家工作生活的不在少数。”张新泉告诉记者。那么,是什么吸引着通许人回家呢?

稳稳的幸福:

守着家门就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北京到通许,工资大概要缩水一半吧?记者开门见山地问起收入,张新泉显得有点尴尬:“没那么夸张。在北京一个月能挣四五千,现在一个月有3000多。”

1990年出生的张新泉是通许县东石村人,2010年大专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先后在两家汽修厂工作,“北漂”了三年。去年春节,张新泉的姐姐告诉他,县里的河南沃隆车业有限公司在招人,工资待遇不算低,鼓励他年后去“碰碰运气”。当时,张新泉的老婆刚生完孩

子,为了方便带孩子,不得已辞掉了北京的工作,留在老家,夫妻二人两地分居了大半年。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托人也没送礼。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看了我的简历,问了几个汽车检修方面的问题后,就让我回去等通知。”张新泉回想起一年前去公司面试时的场景,还是那么兴奋,“没想到两天之后就给我打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去报到上班。”

记者在沃隆公司的车间看到,一排排汽车正在接受张新泉的最后检验,检测合格后,就可以贴标出厂。“这些汽车不耗油,都用电,市场需求挺旺。”张新泉得意地告诉记者,写有“警察”二字的白色汽车,是警用电动巡逻车,已经被当地公安局列入公务用车;写有“快递”二字的绿色汽车,是为一家快递公司而生产;最后一排的银灰色小轿车是家庭代步车,一辆3万元左右,上路一点问题都没有。一个月挣3000多,够花吗?张新泉连连点头,他开始算账:在北京合租房子,每月要将近2000元;一日三餐基本靠买,加起来也要1800多元。“在县里,仅吃住成本就可以降低一半还多。”

去年年底,张新泉在县里买了一套20多万9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还贷1000多元,但这住得踏实。”他把家住农村的父母也接了过来,帮忙照看孩子。老婆也有了工作,在一家汽车配件厂做流水线工人,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

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吗?听了这话,张新泉不以为然,今年他还计划在河南大学读个自动化专业的专升本。但他承认:“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

燃烧的激情:

创业时机不可失,回到家乡情更浓

同是通许人,已过不惑之年的孙宁与张新泉有着相似的经历。但不同的是,作为河南隆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宁回来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创业。经过多年打拼,他已经在郑州有了一家自己的电动摩托车生产工厂和多个销售网点,身家上亿。

“之所以回来,是看中了家乡的创业环境。”孙宁解释,2012年他看到特斯拉推出的电动汽车介绍时,特别兴奋,一直在琢磨自己的企业能不能升级为电动四轮车,但苦于研发成本和创业成本不够。“碰巧当年县领导来找我,极力推荐家乡的产业集聚区,希望我能进驻。”

据了解,在企业入驻初期,产业集聚区给了企业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办理各种繁杂的手续,甚至连自己没考虑到的问题,园区都替大家想到了。“把公司放到这里,不仅创业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创业激情不断增高,感觉特别温暖。”孙宁说。

孙宁也打“感情牌”,把自动化机械师罗工从深圳“感召”回家,作公司的技术总监。虽然和孙宁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但罗工能千里迢迢回来,不仅仅是为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希望能多带出一些优秀的徒弟,把多年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他们,也算是回报家乡吧。”已经在深圳安家的罗工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罗工的徒弟也是清一水儿的通许人,“有罗工在,还去北上广当学徒干啥?”罗工的一个徒弟调侃道,“老家还有地,农忙时,还能抽空回家帮帮忙,一举两得。”

记者来到隆源公司时,郑州市环卫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考察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型电动四轮清扫车、洒水车、垃圾车,为今年的政府采购做准备。“我们今年力争把河南的环卫特种车市场全部拿下,之后再开拓山东、山西的市场。”孙宁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汇聚的能量:

依托产业集聚区,许农民一个未来

“像张新泉、孙宁、罗工这样回家的通许人,逐年在增加。”通许县委书记路云表示,“现在产业集聚区可以提供3.5万个就业岗位,未来每年还可以增加5000个。”

电动车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据了解,目前区内已经汇聚了电动车整车生产企业20余家,零配件企业30余家,拥有发明专利60余项,新型实用专利80余项,年产能达300万辆,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集群。

要想进驻产业集聚区、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企业门槛并不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不供地;投资低于1亿元的项目,不供地;投资强度低于每亩300万元的企业,不供地;亩产税收低于5万元的企业,不供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企业,不供地。

之所以如此,通许就是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不事倍功半。因为只有企业有前途,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才是稳定的,当地老百姓才不用担心“吃不饱”“吃不好”“吃了这顿没下顿”的问题,才能给通许人一个美好的未来。

路云说,通许县本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是土地留人有限,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们虽然钱包鼓起来了,但是家庭并不幸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颇多,而且每到农忙时,田地里反倒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篇6: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川劳社发〔2004〕6号

各市、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为维护失地无业农民劳动保障的合法权益,建立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根据《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通知》(川委发[2004]1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我省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

(一)失地无业农民,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因国家征用土地后转为城镇居民,且处于失业状态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紧迫要求。各地劳动保障、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通知》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推进城镇化与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各地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将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其他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抓紧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准确掌握失地无业农民的存量和增量,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和具体操作办法,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稳步推进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

二、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切实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工作

(三)失地无业农民应持本人身份证、户口薄和所在地社区居委会出具的失业证明,到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申请办理城镇失业登记。县(市、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依据国务院或省政府征用土地批文审查核实后,对符合条件的,应在《失业证》“备注”栏注明其现属失地无业农民,并填写征地时间和征地单位后,免费发给《四川省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以下简称《失业证》)。

(四)从2004年1月1日起,将新产生的失地无业农民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执行我省现行的失业保险法规政策。参加失业保险的失地无业农民在依法履行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义务后,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为其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并按规定提供失业保险待遇。

(五)失地无业农民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为24个月,其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管理服务等与当地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一致。

(六)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原则上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负担的办法。应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标准为:本人在当地享受全部失业保险待遇所需资金。其中个人应缴纳的部分,按户口所在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缴费基数的1%计交10年,从本人的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其余部分按照国家出资80%、集体出资20%的比例,分别在同级政府建立的征地调节资金和土地补偿费中筹集。

(七)国家征用土地后,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将失地无业农民的人数、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等基本情况,抄送当地财政部门以及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根据本意见规定计算出失地无业农民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经同级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后征收。其中应从征地调节资金中筹集的部分,由财政部门足额划入失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应由集体和个人负担的部分,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并及时足额划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户。

(八)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地无业农民,持《失业证》等相关材料到当地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申领失业保险金等待遇的手续,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审核确认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资格和期限,按规定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和再就业服务。

三、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促进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

(九)大力开发适合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各地要继续发挥失地无业农民的农业技能,帮助他们到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园区务工或承包经营,在农村承包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各类用地单位应积极吸纳安置被征地的失地无业农民,凡适合他们的岗位要优先用于安置失地无业农民。城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和社区基层组织要把促进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帮助他们在社区服务业实现再就业。各地要大力发展劳务派遣和组织劳务输出,支持失地无业农民灵活就业和跨地区就业,引导和鼓励失地无业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

各地要积极组织开发适合失地无业农民的创业项目,广泛收集创业信息,主动为失地无业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帮助,将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场地安排、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后续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善创业环境,为失地无业农民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失地无业农民尽快实现再就业。各地要将失地无业农民纳入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川劳社发[2003]7号)规定的程序,为有就业愿望的失地无业农民审核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川委发[20

02]31号)和省级有关部门配套文件规定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失地无业农民享受有关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免费就业服务所需资金,在当地政府的土地收益中预算安排,具体办法由各市州党委、政府研究制定。

(十一)强化再就业服务,为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各地要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积极为失地无业农民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其中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地无业农民提供免费服务的,其经费补贴按规定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四、加强管理和督促检查,切实维护失地无业农民劳动保障合法权益

(十二)将失地无业农民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一管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要依托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和社区基层组织,及时掌握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并将其纳入城镇失业人员和失业保险相关统计,实行动态管理。

(十三)加强对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的督促检查。各地要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依法制定和落实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方案,有效缓解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督促各类用人单位与安置和招用的失地无业农民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和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切实维护失地无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和本意见的具体操作办法,切实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

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四 川 省 财 政 厅

上一篇:《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班主任下册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