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2024-05-31

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精选4篇)

篇1: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

――刘铁芳

春种?耕耘

如今,“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已经成为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的一张独特的名片,成为这所乡村中心小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这所百年老校实现“谷底腾飞”新的生长点。一所地处苏中的农村小学,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从而找到自己在区域教育格局中应有的位置;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到位,教育装备的日益改善,学校发展如何凭借地域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学校发展新的跨越,实现整体办学效益的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我们认识到,学校唯有在课程上做文章,才能形成独特的自我。十余年来的坚守和前行,最终我们对“普通农村小学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有多大作为”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立足乡村着眼闲暇的突围之路,是当初我们直面发展难题遭遇教育现实困境之后的自然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们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多,一年中,双休、节庆日,以及寒暑假,累计可达160余天,加之“五严”规定的实施,学生拥有了十分富足的闲暇时间。马克思说“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负担轻了,闲暇时间多了,如何享用这笔财富,孩子们心中有些茫然。他们有的父母进城务工,成为“留守孩”,有的父母文化素质不高,不懂得管教。在闲暇时间里孩子常常无处去,无事做,无人管。调查显示,79%的学生觉得“双休日很无聊”。闲暇生活一旦缺少了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极易惹事生非,沾染恶习,以至成为“迷途的羔羊”。这些表面上属于学校教育时空之外的问题恰恰是当今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闲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农村”与“闲暇”相融通,紧扣农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消闲,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早在1997年我们已经敏锐地洞察到对学生进行闲暇生活指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指导的责任。

对农村孩子的闲暇生活以何种方式进行指导?指导些什么内容?如何组织假日小队开展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农村闲暇生活指导资源?如何建设辅导员队伍?如何评价活动效果?“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是一个几乎空白的领域,诸多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尤其是没有可以“拿来就用”的具体实施方略,十余年来,我们以“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申报了多轮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课题研究方式的引领下,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十五”期间,闲暇生活指导活动由龙头试点班级到全面铺开,由学校单枪匹马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由个人闲暇到小队合作,由课堂上的剪剪画画,到基地内栽栽种种,趟出了一条颇具农村特色的闲暇指导之路。“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已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大力开发“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校本课程,从“探究物质世界”、“置身劳技领域”、“漫步乡村田野”、“走进娱乐天地”这四大领域开发出了数十个可供学生和教师自主选择的“活动菜单”的同时,也总结出农忙时节“帮一把”、试验田里“学一招”、走访村民“长一智”等活动模式。我校在各年级中每周专门安排一节“闲暇指导”课开展闲暇生活指导工作,以期通过课内影响课外,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在闲暇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活动及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地、真实地、完整地表现主体的自我。因而,闲暇活动既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提高修养的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希望在农村中长大的孩子,能在内心里多多少少留下“农村”印迹,我们希望受“农业”生产濡染的孩子,能多少留存一些“农业”情绪,我们希望这些农民的后代能多多少少留住一些质朴的“农民”情怀。

夏熟?播种

几年的摸爬滚打,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把农村闲暇生活指导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打造出了一项又一项精品活动,每项活动都让学生兴奋一阵子,受用一辈子。“看到的理解不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我们遵循在实践中体验的育人原则,同时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精髓,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成立闲暇小队:“异质交往”是校级“闲暇生活指导”贯彻的重要理念,我们根据学生居住情况,突破班级界限,让孩子们自主选择与自己情趣相投又住得较近的小伙伴自由组合成小队。每个小队的成员都有当队长的机会,谁设计的小队活动方案被大家认同,本次活动的“小队长”标志就挂在谁的胸前。“闲暇小队”遵循以下原则:①组建原则:情趣相投,聚散自由。②管理原则:自主自理,师长参谋。③活动原则:因地制宜,因人而师,因趣而学,因乐而动。④与学校同步原则:主动沟通,共同协商,步调一致。指导教师是小队的合作伙伴,只作参谋,不作决策;只作点拨,不发议论,负责必要的安全保卫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闲暇小队的成立,使学生人人有表现的舞台,个个有锻炼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闲暇12多:我们在活动中总结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十小”活动,即:“小游戏”、“小巧手”、“小百灵”、“小天鹅”、“小家务”、“小雷锋”、“小观众”、“小读者”、“小编辑”、“小收藏家”等。并在实践中提升为“自主闲暇十二多”:即“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好节目多演,好制作多玩,好文章多写,好信息多传,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乡土生活体验:我们立足农村,紧扣一个“农”字,挖掘农村资源,利用农家生活,利用乡土特色,利用地域优势,利用人文资源,利用民俗风情,引导孩子们闲暇时间里到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去体验。

体验一: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闲暇时间里,老师和孩子们手挽手奔向广阔无垠的原野,看田间绿波翻滚,观坡上花红草绿,望天空星月云彩,听溪中碧水潺潺,闻树上鸟鸣虫啾,吸林中清新空气,嗅坛中扑鼻花香,享受拂面清风……春天踏青,夏季游泳,秋天摘果,冬日堆雪。孩子在尽情玩耍中,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体验二:品尝劳动的快乐滋味。春种、秋收是农村最繁忙的时节,闲暇假日小队活跃在村野田头,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后勤小队”负责给田里忙碌的大人们准备饭菜。孩子们挽袖系裙,淘米拣菜,杀鱼切肉,点火添柴,烧汤炒菜,齐心协力,忙得不亦乐乎。熏黑的脸上荡漾着笑容,新奇欢快的心情和灶膛里的火苗一起越烧越旺,越窜越高……“运输小队”送水,拿袋子,运谷子,“看护小队”在晒谷场上赶跑偷食的鸡鸭鸟雀,学着大人的样子不时翻晒谷子。孩子们不光在农忙时节“帮一把”,还到试验田里“学一招”。农村孩子家中都有责任田、自留地和家前屋后的空闲地,他们人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几平方米土地,学种植,学田间劳动,松土、施肥、浇水、除草、嫁接,品尝着劳动的滋味,体验着劳动的快乐。

体验三:回望家乡的悠久历史。家乡海安是苏中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名人荟萃,底蕴丰厚。“回望家乡历史”活动中,孩子们走近历史,走近名人,了解到五千三百年前,“青墩人”便在这片水草丰茂、糜鹿成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出土的那一件件匠心独运、古拙奇特的劳动工具,闪烁着远古文明智慧的光芒;认识了在这里兴修海堰,造福百姓的宋代名臣范仲淹;戎马一生,情系江海的大将粟裕……这里有“联抗”的历史,有“七战七捷”的丰碑。“爷爷?联抗?我”活动中,孩子们去拜访亲历过“联抗”战斗的李爷爷,听他讲述英雄的传奇;去曲塘中学内寻访“联抗”纪念碑;去曲塘油厂古银杏树下重温陈毅元帅动员演讲的往事……

体验四:认识农村的飞速巨变。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道路宽了,超市多了,家用电器全了,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农家小别墅更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分展现出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走进农家”、“曲塘新貌”活动中,孩子们从自家餐桌上的变化、家用电器的数量、交通工具的种类来认识今天农村生活越来越富足,从街道的宽度、楼房的高度来认识小镇的变迁。工业园区、蔬菜大棚、特种养殖场、休闲农庄、邮电大楼、有线电视转播站,都曾留下孩子们寻访的足迹。活动汇报时,孩子们还畅想未来,想象的翅膀带着美好的憧憬和一颗颗纯真的童心飞向明天……

体验五:感受纯朴的民俗风情。传统的村落居住,使得农村人特别注重邻里、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的节日,不仅有元旦、五

一、国庆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些都成了孩子们闲暇时间进行探索研究的大课题。“民俗探寻”活动中,孩子们查资料,访长者,做花灯,包粽子,煮汤圆,吃杨柳摊饼,贴春联,编“春节”专题小报,出“端午”相关小册子,收集农谚……农村男婚女嫁的热闹、移风易俗的新鲜事,也曾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欢乐。

秋实?收获

收获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历经了冬的耕耘,春的播种,“闲暇生活指导”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品尝到了农夫般收获的喜悦。

收获一:充实了生活,提升了品质。孩子的假日告别了空虚,告别了无聊,不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他们的闲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闲暇的计划性明显增强,懂得了如何充实、有价值、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即便是“留守孩”,他们也融入到闲暇假日小队之中,参与活动,参与实践,实现了自我的充分发展,闲暇品质得到了提升。

收获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美的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愉悦了孩子的身心,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五年级的陈宇阳同学在她的《乡野日落》中写道:“……我从没见过落日是这样红,红得令人眩目;也从没有感到田野竟是这样美丽迷人,在这浩瀚的天地间,我不由感到大自然多么伟大壮观。我的心被深深陶醉了!”清新纯朴的民风滋养了孩子的心灵。四年级金同同学拾到名贵手机后,毫不犹豫地通过学校转交给失主,失主给予的酬谢一分也不收。孩子们在实践中认识着美、欣赏着美、感悟着美、表现着美、创造着美,形成了丰厚的美的积淀,并使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行为美起来,心灵美起来。

收获三:培养了能力,掌握了本领。实践出真知。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不少本领,练就了勤劳的双手。他们在学校中是老师的小助手,搞卫生,出板报,护理花草树木,布置教室环境,不再袖手旁观,而是大显身手。在家里不再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是爸妈干家务干农活的小帮手,拖地、煮饭、洗碗,样样拿手,甚至还是栽花种草、干田里庄稼活的行家里手。家长感慨地说,孩子接受了闲暇生活指导以后真的大变样了!

收获四:学会了给予,懂得了奉献。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给予,懂得了奉献,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拥有了一颗充满爱的美好心灵。他们把爱播洒在班级,为班上的小伙伴补习功课,共同进步。他们把爱播洒在校园,一草一木都去精心呵护。他们把爱播洒在家庭,母亲节里妈妈会收到孩子的礼物。他们把爱播洒在社区,陪孤寡老人聊天,净化美化社区环境。他们把爱播洒给远方的朋友,在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时争先恐后。孩子们成了播洒爱的使者。

收获五:体验了成功,享受了快乐。闲暇的核心是快乐与自由。“家校联系卡”挖掘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汇报交流课,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搭建的“大舞台”,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孩子们产生了积极向上的信心,为良好个性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速了自我成长,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收获六:激发了情感,坚定了信念。“今昔对比话农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爱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留下红色烙印重走联抗之路”……一系列闲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多难兴邦的无畏精神,守望相助的公民意识,以人为本的民生意识,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冬藏?展望

南通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南通市“闲暇与语文”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南通市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国雏鹰闲暇活动特色中队……一块块亮闪闪、含金量颇高的奖牌,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十余年来不断的收获。《让“闲暇”与“教育”联姻》、《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闲暇活动应紧跟课改的步伐》、《让我们去构筑自己的“试验田”》、《闲暇生活指导中家庭教育力的提升》、《开展闲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寻农谚知农情爱农村》、《干农活话农事悟农情写农作》等三十余篇省部级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伴随着我们探索“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前进的脚步,《“失败”的秋游活动》、《难忘的闲暇活动交流课》等上百篇发表的学生习作,水乡龙舞、二胡与花鼓等文艺节目的成功演出汇集出孩子们成长的足迹,见证着孩子们成长的历程。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服务?课程改革一定程度地给了学校在课程管理、开发和实施上的自主权。立足乡村实际,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生产,关爱生命,农村的小学教育理当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有所作为。农村小学生闲暇活动的开展可以弥补当今中小学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生产”、“重理性、轻体验”的现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农村天地,促进学生主动去重拾父辈、祖辈、世世代代经历过的乡村生活的记忆。孩子们动手、动脑、回归生活、回归农村的过程,也是我们这所农村小学对“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自食其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命题所作的有意义的诠释。

(曹春华,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226661)

篇2: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享受到作文快乐,才是真正的作文。许多时候,人们把作文当作一种考试的功利,把写作当作一种技能来练习,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说难,学生说难,家长说难,人人谈作文变色。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19次提到“体验”。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交流的开心,发展的进步,个性的张扬,合作的快乐„„

一、在习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比如指导学生习作的观察中,经常开展一些习作素材体验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作文倡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同以前教学相比,作文在开放活动中学生个性会得到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加强对生活活动过程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习作的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在习作中体验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习作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的作文,譬如指导学生养几只蚕,探究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写一写“春蚕的生命过程”;研究蚂蚁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写一写“蚂蚁预报天气”的秘密;探究蜜蜂和蝴蝶采花的不同,写一写蜜蜂和蝴蝶的童话等等。这样的系列作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做,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三、在习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习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过程。小伙伴常常会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出人意外的妙语连珠。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寻找最佳的开头方法”、“交流最有趣的精彩细节”、“研究某人(老师、亲人、同学等)的特点”、“文章门诊部小专家会诊”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合作作文的尝试,指导小学生互写评语,互相批改,积极合作。我们还可通过接龙作文、系列日记、当小记者小编辑、编小手抄报的方法,让小组之间展开某一专题文章的竞赛。笔者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在班级分成三、四个大组,一组一个日记本,一人一篇,一天一篇,一周一个话题,一个话题进行一次展览评比。“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分小组举办接龙比赛),“龙飞凤舞”(男女生混合“双打”)、“画龙点睛”(评论作文)、“描龙画凤”(给作文插图)等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四、在习作中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多向交流,多层面交流。比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老师(校长、爸爸、妈妈、某作家、某记者、某主持人、某同学、朋友等),我想对你说”,也可以老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习作的心得,探讨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交流精彩片段的写作体会,谈论生活中新鲜人和事,共同观察和体验某一景物、某一事件,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多向交流讨论。您看,我班的作文经验交流会又开始了。小学生葛星这样介绍他描写大风的经验的:我在观察一次刮大风之后写了—篇作文──《风》,武老师夸我写的好。当时,大风吹得我几乎站不住脚,更不用提睁眼睛了。可是好奇心促使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来观察大风中的景物。小树东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给狂风鞠躬,求它饶命,沙上、纸屑、草棍满天,这使我想起家里的鱼缸,日久不换水,跟现在的天空差不多。可见,认真观察不但能发现并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细节,而且能使情动辞发,因而,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再看教室里的同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像涂上了一层蜡,身上也都落满了一层尘土。对这一观察所得,我用了“咱们都成了士人了”这句话来形容比喻,觉得既实际又妥贴。通过仔细观察,我抓住了风的一些特征,当天晚上就把这些写下来,写得很顺利。我的观察日记是这样的:这不,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可是眨眼间,仿佛有人惹了老天似的,它竟然大发雷霆。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树干“呜呜”响,电线“呜呜”叫,可怜的小树被大风猛烈地摇晃,东倒西歪,有的还被折断了。墙角的垃圾、纸屑、草棍都被卷到了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整个天空就像长时间没换水的鱼缸被搅动了一番,杂物飘忽不定,一片浑浊。教室里更是一片昏暗。沙粒、尘土从窗隙钻进来,弄得同学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身上也都是尘土,一个个都变成了“土人”。同学们互相看着,不禁笑了起来。黑板上的字模糊不清,花花点点,老师没法讲课。风呼啸着,撞得教室的门“啪”直响,还不时从门缝中挤进一些沙土和杂物。哼!风,我讨厌你!通过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了开心和愉悦,体验到了情趣和思维,体验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共振„„新课程的习作教学,应该更激扬地呼唤对话,应该更挚着地开拓对话,应该更巧妙地开展对话,将旺盛的生命力融合在亲情浓郁的对话里。

五、在习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作文呼唤新颖有趣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往往以习作目标作为依据,因此采用的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作文教学是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作文的评价形式,是多几把评价尺子,鼓励冒尖,张扬个性。增加评价的尺子,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尽显青年蓬勃的个性之美。作文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人格,扬长补短,鼓励冒尖,凡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可以被评为好。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最佳越多越好。做到人人参与,既是评价的裁判,又是被评价的队员。一次演讲要评出最佳选手,一次观察赛要评出最佳细心者,一次辩论会要评出最佳辩手。作文评选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由于评价尺子的增加,评价过程的开放,人人都有被评为好学生的可能。总之,作文教学的多种评价尺子,不同侧面的评价应组成一个开放而民主的评价体系。通过富有情趣的评价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六、在习作中体验个性的张扬

作文提倡自由写作,张扬个性,体验情趣。文章是极具个性的产物。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比如:每到开学之初,我就让学生拾撷起假期生活中一页页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断。把在假期中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情在班里相互交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也许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许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可以了解许多风土人情,会有许多的感人体验和收获。然后,用一段话把自己的小故事再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眼界,达到了情感交流、资源共享。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前,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习作是一种体验的生活,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合作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是一种创新的生活。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的习作才能走向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生活化,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篇3:主动参与 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积极的情绪能激励人的活动,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要使学生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朝着让学生产生信赖、自信乐观愉快的方向发展;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使其产生成功的喜悦。还要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 在教学《秋天到》时, 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课前, 当我走到教室门口, 看到学生拿着手中的图片, 相互之间交流着自己的图片内容, 脸上洋溢着笑容, 有的学生甚至用手比划着什么。这让我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路, 走入教室后对学生说:“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下面我们举行一次交流会, 交流时要展示自己的图片。”话音刚落, 学生一个个举起手中的图片说:“我来, 我来!”

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连那些平时不经常举手的学生也举起了手, 眼睛看着老师像是在说:“老师, 我也想说说!”于是我叫起了李明 (化名) , 他举起手中的图片怯生生地说:“秋天来了, 树叶黄了, 一片一片往下落。”我为他鼓掌, 这时学生也跟着为他鼓掌, 他害羞的坐下了。接下来学生踊跃发言, 介绍的声音更大了。 (课堂实录略)

一双双带着疑惑的眼睛看着我, 我微笑着说:“同学们说得都对, 秋天到了多数树叶会变黄, 像我们周围的白杨树, 柳树;还有一些树叶变红, 像张华 (化名) 手中的枫叶, 我们果园中的苹果树叶子也会变红, 但没有枫叶那样红。”

“哦!……”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我接着说你:“还有一些树叶没有变色, 谁先找到了?”教室里顿时沸腾了! (课堂实录略)

学生一一发表了自己的见闻, 我随机出示了一道填空题:秋天到了, 天气___了, 田野里___ ;果园里 ___;秋天是一个___的季节。收束全文, 总结了这堂课:秋爷爷的手真神奇, 画出了这样美的秋天, 让我们也画一画吧。

下午上课后, 每位学生都交了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秋天。看着一幅幅学生的杰作, 我心中颇有感慨, 这节课我没有讲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课堂中非常活跃, 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他们对秋天的感受是直接的, 对秋天的认识是深刻的,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愿望, 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学生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课堂效果明显, 何乐而不为呢!

篇4: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二、 不同形式,广泛练习。传统的日记练习形式比较单一,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表达欲望。因此,我们对日记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有边画边写、边写边画的插图日记,有围绕一个事件写的连载日记,有将班级分成几组写的“话题接龙”日记,有部分同学轮流在一个本子上写的小组循环日记,有全班学生一起写的循环日记,还有三两好友共写的日记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日记兴趣,形成了人人跃跃欲试的局面。

三、 主题调研,专题日记。在日记训练过程中,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主题研究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日记。譬如研读近代历史故事,写一写“你认为谁对‘二次大战’负有责任”;春天来了,养几条蚕,探究蚕的生长过程,写一写“春蚕的一生”的连载等;对家乡的各种产品进行调研,写一写《夸夸我的家乡》系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再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的日记,学生只有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如组织学生开展近一个月的养蚕实践,学生的养蚕日记写得非常详细、具体,因为实践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活动结束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学生在养蚕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真实鲜活、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学生在实践、生活、研究中,探索的方式、关注的重点因兴趣的不同而各异,写出的习作自然也各具个性、精彩纷呈。

四、 网络交流、别样日记。网络日志作为一种个性的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已越来越受关注,不少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2006年7月,我们在“凤凰语文”学生板块“才艺展厅”开设主题帖,陆续发表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师长们的鼓励、同龄人的认可使学生的习作热情大增,先后有几十位同学开设自己的日记专题帖。我们还在校园网上建有班级作文教室以及学生个人的日记专辑。如有位学生在博客中写道:我是一个喜欢电脑、迷恋网络的男孩,最怕写习作。班级主题帖开设以后,老师告诉我,每个星期的日记我不用手写了,可以直接传到网上给她看。耶,不用手写,太棒了!于是,我在网上写了第一篇习作,老师在论坛跟帖帮我修改,还在班里表扬了我。原来,写好习作并不难!于是,我经常在网上发文章。

五、 双本并行,呵护童心。《语文课程标准》呼唤人性化评价,日记评价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小心呵护学生的热情,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按理说,老师没有批改学生日记的权力,那是学生的隐私,与维护人权相悖。如何既维护人权,又通过指导学生的日记,来提高学生生活积累和文字表达水平呢?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将日记分为“素材积累和练笔”“我的秘密”两类:“素材积累和练笔”,老师可以批阅,并针对性地点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收获;“我的秘密”则不经作者同意,任何人不能够看。如果学生愿意与老师分享心中的秘密,老师一定用心点评、保守秘密,对于日记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予以真诚帮助。

六、 编辑文集、享受成功。每学期我们将学生所写的日记按照书的形式装订成集。《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档案袋”式评价,其实这就是一种习作档案袋。学生自己的习作,能够编成一本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喜事,是最快乐的享受。其形式很多,包括班级同题文集、师生合作文集、个人专题文集、优秀习作选集等。这些文集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如个人专题文集,学期末,指导学生盘点过去的一学期,把自己满意的日记、习作编成册,有条件的打印,没有条件的手抄,配上插图,加上目录,再起个好听的名字,一本文集就出来了。

上一篇:2023年最新中国商业银行排名下一篇: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一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