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2024-06-22

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精选11篇)

篇1: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从玩到学——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有助于你的教学。

3、开始不要怕进度慢,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学的开心。

4、适当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外内容。

5、课间要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先喜欢你,慢慢孩子也就会喜欢你讲的课啦。

篇2: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教师认为上复习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因此忽视了对复习课的深入研究,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其实,就小学语文复习课来讲,只要潜心设计,同样可以很好地体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上好小学语文复习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重视复习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复习课难上众所周知,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已经大多知晓,所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我认为复习课首先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情境来设计课的过程,并且所用的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2、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多地给予自主复习的机会,坚决摈弃越俎代庖的做法,努力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思考结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练习、讨论、交流,老师弯下身子走近学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巡视和指导,教师尽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给予有效的指导,尽可能发现普遍的问题,以利于针对性的讲评。学生能够解决的,教师不包办代替。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加倍关心。复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确定最需要复习什么,自己梳理知识和题目呈现形式,自己总结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同桌互相出题目考查等。教师考虑得最多的是哪些地方需要讲解,哪些地方需要指导,怎样指导;说得最多的话是启发的话、点拨的话、激励的话;做得最多的是巡视、倾听、参与、引导和赏识;重点是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归纳复习方法。

3、复习课要做到讲练结合。适当的练习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精选练习,练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综合性,要做到少而精,且不可搞题海战术,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讲授一定要突出一个“精”字,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三讲”、“三不讲”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三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要把复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应围绕本单元或相关类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一些精当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检测。练习要坚持小型化的特点,题量不宜过大,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课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建立好的学习小组中进行答题互阅,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进行评点和纠错。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一定要重点讲解;对一些看似简单的基础题,要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是因为基本技能不过关。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增强复习的效果。还要指出的是:复习期间作业量可比平时的作业适当增加一点,但不能过大,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4、复习课要注意查缺补漏,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通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对于知识基础方面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找出学生知识链上的“脱节”和知识网上的“漏洞”,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进行查漏补缺;对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责任感等途径,促使学生逐步转变;对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我们则可通过经常性的提示和对作业、练习提出一些严格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克服粗心大意、马虎随便等坏习惯;对于智力水平方面的问题,我们更要能够静下心来,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要求上给予特殊照顾,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与帮助,多让他们体验进步与成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缩小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

篇3: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语言基础性训练的过程, 其中包括和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训练。每一节需要传授的知识点一定要明确,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环节都要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 不能稍有偏差, 这是上好一节合格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在进行这些基础性训练的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 保证课堂质量, 另外, 衡量一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 不能仅仅依靠课上的教学来判断, 也要根据课后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来衡量, 所以每一位老师都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的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要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 对课文中所涉词、句的正确理解, 能够正确分析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对每一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都有详细的了解。小学教材的课文看似简单易懂, 但是往往有一些老师就因为轻视了这些细节导致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有误, 这是严重的教学失误。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课文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反映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判定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所以, 对教材的把握至关重要, 轻视不得。

教师的基本功主要由四方面组成:第一, 语言基本功。这要求教师能够标准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语言要规范, 用词准确, 语义连贯通顺, 表达内容清晰有序, 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语言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规范用语, 去除语病。第二, 朗读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声音洪亮, 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晰的听到, 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第三, 板书基本功。教师的板书一定要书写正确, 工整而且板书不能随意, 一定要有预先的计划和设计。必须要有很强逻辑性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录。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学习基础薄弱, 板书的合理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 教学姿态和身体语言。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个人行为和习惯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慎重。在课堂上更是如此, 在上课时教师的举止要亲切、自然、得体、大方并且感情饱满, 为学生作出好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磨练我们的基本功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育中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老师单向“灌输”的机械教学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在新的教育条件下互动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进而推动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转变, 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 总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各种和各样的情况无法完全掌握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 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听讲, 而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 有一些孩子在接受新知识, 学习新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吃力, 难以很快掌握等等, 这都是很正常的, 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照顾, 新课程的进行速度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学生要做到“不抛弃, 不放弃”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而且当这部分学生发现自己被老师特殊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篇4: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长文短教

语文该教什么,怎样教,多年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共识,就是语文课应当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勇于“删繁就简”,敢于“丢卒保帅”。

删繁就简要求我们教师敢于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所放弃。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多个教学目标。满堂青蛙叫,胡子眉毛一把抓,总想全面开花,于是只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根本无法让学生知其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互相交流,思维能力很差。而思维又是创造的源泉,我想要使学生的语文学得轻松,最直接的方法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真正地感受思维训练的赏心悦目。而要突出思维训练,就必须有时间,要有时间,课堂教学目标就要单一。目标单一,就要我们教师能对教学目标有所取舍。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是将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特点作为教学重难点。这一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人物语言简短精炼,人物动作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了各自的特点。我没有按照平时的“一板三眼”来教学,课前让学生充分读书,扫除字词句障碍后,第一课时就直奔主题:先围绕课题进行填空“_______,林冲棒打洪教头,______”补充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就围绕学生最喜欢的人物来研究人物特点。因为教学目标单一,所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相互交流,他们有时抓动作,有时抓语言,有时比较,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相比以前,教师通常是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先读再来分析,而像这样类似的小说性的文章要讲的东西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讲完的,教师只能长课短讲,选取一些东西精讲精练,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删繁就简省下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这省下的时间用于《水浒传》故事的阅读、交流,何乐不为?

二、低吟浅唱悟真情——以读析文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我国古代,朗读是先生教给学童的主要读书方法。而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学生吸收文本释放情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第九册语文课本中,就有一些课文适合以读为主进行教学,如《师恩难忘》《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让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积极性也就高了。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让他们读准字词,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第一印象。有的学生立即说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安宁、和谐,有的却说不出。这时,我就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或大声朗读,或低声默读,看看图,再读读书。在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又用亲身示范读帮助学生体会词句意境,边讲边读。最后又配上古乐,让学生低吟浅唱。整堂课,读为主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读悟,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自主轻松的氛围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三、信手拈来俱天成——巧用插曲

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这种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编写好的教案情有独钟,表现为不论课堂怎样“开放”和“民主”,也不管课堂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牢牢的紧箍咒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实,教师要是善于发现课堂教学的变化,抓住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契机,及时找出巧妙应对的策略,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挑战。

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按照我的思路,是要让学生潜心阅读文字,通过一系列动作体会嫦娥的美丽善良、舍己为人。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学生忽然举起了手:“老师,我妈妈以前给我讲过,嫦娥是为了长生不老,自己偷吃仙药的,并不是书上讲的这样无私!”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里窃窃私语声顿时多了起来。其实,我教这课时,也有这种想法。书上为什么要把嫦娥写得这么美呢?我也没有经过仔细思考。面对哄乱的学生,我索性就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先请那学生把他听过的版本讲出来,然后再来讨论,编者为什么做了这样天壤之别的改动。这么一来,全班同学精神为之一振,都陷入沉思之中,我也因此赢得了宝贵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的发言中,有支持原版,也有支持改编的,更多的是支持改编。其中一学生说:“编者这样改动,是为了让我们体会人性的美好: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样的回答,不就是教材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就这样,我引导学生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引燃了他们探究的火花,学生在争论中自己解决了问题,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更深入地了解了编者的意图。平常的课堂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智慧探险的全新境界。这信手拈来的教学插曲对于引导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的意识和品质,无疑是千金难买的绝好教材。

总之,只要能把握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点,我们就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主”,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讲课独具特色、自显章法。

【责编 周春晓】

篇5:如何上好一节初中语文课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长期以来答案不一。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一篇逸趣横生的美文,有着精心设计的导语,充实饱满的讲授,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小结;或熏陶学生的情感,或陶冶学生的情操,或抒大江东去之豪情,或论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至理;有时高唱“黄河之水天上来”,有时低吟“一江春水向东流”。提出疑问,引而不发,待众里寻他千百度,享受“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的惊喜,遭遇难题,旁征博引,待千呼万唤始出来,感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乐趣;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言简意赅,气质精神饱满振作,意气风发,时而点拨疑难,让人茅塞顿开,时而渲染情感,让人心灵明净。热热闹闹但华而不实,学无所得不是好课;内容充实但沉默枯燥,毫无趣味不是好课。好文可医愚,好课亦可医愚。读美文如听邵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听好课如嚼橄榄,余韵绵绵不断悠悠长长。好课如美文,秀外而慧中,好课如美文,文美质亦美。总之,一堂好课就是效率高,质量好,真正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初中语文课?我从教语文二十余年,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课的前提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课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1、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为人师表,要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子,有博大深蕴的爱生的情怀,解得开学生千差万别的心结。为人正直,师德高尚,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的思维差异,从不以“师道尊严”来压制学生,只是一位“学长”和“顾问”,不做知识的“贩卖者”,而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2、应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但是如果语文教师具备了比较强的文学艺术修养,那么他的教学就如室中养有兰花,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下水文”,会博得学生啧啧赞叹,一篇高等级的优秀论文发表会赢得同行的羡慕眼光。

3应具有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而不是从教材、教参搬到课堂的照本宣科的书面语言。它是教者传达信息,听者达到学习目的的桥梁,不仅要规范化,也要艺术化;不仅表意上要严谨清楚,而且声音要悦耳动听;不仅要准确流畅,而且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或妙语连珠,或简要深刻。听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上好课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它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学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的原则是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民主的原则要求在教学的流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矛盾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1、教师和学生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心心相印。课堂教学的大忌是“隔”,所谓隔,一是隔心。师生之间,各思其事,心不能“领”,神不能“会”;二是隔情。师生虽心系同处,但情感不通,教师悲之欲泣,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学生漠然旁观;三是隔智。教师以为易如反掌,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无论设计出优化的教学方案,一旦陷入“三隔”之境,使教学走上绝路,断不能理想的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用这一观点来看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一个美的情境——课堂。这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智”三方面和学生的投入,使学生最佳的主体角色,达到教学双方的最佳和谐。

2、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

课堂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双方的素养、趣味以及情绪等因素形成的课堂氛围和情调,它和教学内容的矛盾,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人(教师、学生)和物(教材)的矛盾。在这组矛盾中,人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要素: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以及风格要素。也就是说,教学情境要和教学内容的文体、情理、语言及风格形成高度的和谐,比如同是朱自清的散文,教学《春》和《背影》情境不能一样,在庄严的情境中去教学幽默的课文,用轻快活泼的情境去教学激情洋溢的课文,都是不合适的。

努力形成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对于优化以为课堂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能使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和教学内容和谐的氛围,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内容之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替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

3.文和道的和谐

从语文教学育人的目标来看,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当是文和道的和谐统一,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看,文与道的不和谐不统一现象相当普遍:或顾此失彼,或生拉硬扯,或画蛇添足,这些都只能破坏教学的整体和谐,因而也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要达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学生实际来定传什么样的“道”,采用什么方式传道。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渗透”的方法。如果教师对文中的“道”——思想内容,自己也不以为然,或者存在片面认识,还要去传这个“道”——教育学生,怎么会不勉勉强强?怎么会有好的效果?二要依照课文特点。首先是文体特点。文体不同,文道结合的方式也不一样。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散文要抓住所写之景、所叙之事、诗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完全可以渗透在朗读欣赏之中。

三、巧妙的教学艺术是上好课的手段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似打了一场胜仗,既是打仗,就不能不讲究用兵之道。只有运筹帷幄,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在平常教学中常常用到三十六记。“围魏救赵”本指战争中来犯敌的后方据点,迫使敌人撤回兵力。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某些疑问,可以暂时不回答,而采取反守为攻的方法,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回答问题中悟出自己所提出问题的答案。“欲擒故纵”本意是要捉拿某人却先故意放松一下,使对方形成错觉,以便更好地捉拿。此计在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指遇到某一棘手问题,正面讲述有疑难时,就放开一步,而从反面去说,让学生从否定的意义上对这一问题有所领悟。另外还有“调虎离山”即为了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促使他们拓宽思路,开阔眼界,适当地创造机会,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到社会中去调色。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立精神,教师可以带头设计一些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等,等到有些头绪时,教师突然借故离开,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这项活动,这种方法称之为“上树拔梯”,其他如“暗度陈仓”“添兵减灶”“瞒天过海”“打草惊蛇”等等。

篇6: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

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篇7: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有人说:走过了春,便难忘春的嫩绿;走过了夏,便难忘夏的火红。教过语文的人,方知教语文的酸甜苦辣;才去思考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几年的语文教学给我的感悟是: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叶澜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和情感是水*融的关系: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也就是触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必定像艺术家那般拥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灵。要教好语文,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和思维,同时更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感性的人,充满情感的人,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一篇篇的文章都是有血有肉的,太冷静就不能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学生也就很难产生共鸣。如教《小音乐家扬科》,板着面孔讲恐怕就不能把真正的情感表达出来,讲扬科第一次摸提琴的过程时,即使眼睛里没有充满泪花,但也不能面无表情。所以说,在课堂上,我们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而后创造出美好的情景,才能够使学生动情地学起来。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充满智慧的。他不仅能够合理充分对课堂作好各种预设,更善于随机应变地把握好课堂的生成。因为语文教师不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质,具备了深远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述能力等文化底蕴,才可以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才能胜任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才能使文化的教学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评课时所说:“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来自老师的精彩,老师的精彩来于他的智慧。”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是真诚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重要学科。科学是求真的,人文是求善的。因此,我们信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另外,课堂教学不同于舞台表演,看重的是一个过程。看教师怎样激励学生的兴趣,怎样把握课堂的生成,怎样智慧的引导学生。还课堂以真实,允许不完整。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探索,充满了尝试,也充满了失败的过程,我们老师不必和自己过不去,崇尚自然才是人性化的追求。语文教师只有满怀真诚,才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才能给予他们生命的激励,才能唤醒他们灵魂深处最真、最善、最美的那一部分。

篇8: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古语有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这三点看似简单, 但要真正做到其实着实不易。“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渊博的知识, 非常庞大的知识储备, 我们肚子里装的“水”必须时时越满越好, 这样才可倾倒灌注给学生, 不辱没我们的使命。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 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所以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不仅要深入探究教材, 善于浓缩课文内容, 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 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 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而且在课余时间, 我们还要博览群书, 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 这样才能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新鲜的“水”。

二、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

每个学生对未知事物都会有一种渴望, 一种新奇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了, 就会带动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区域, 从而在教学上获得较大的收获。设置疑问就是一个较佳的途径。导语中的“疑”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这样学生容易进入状态。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 我问学生:“同学们, 我们班马罗杰和马罗庆是一对孪生兄弟, 其实地球也有自己的孪生兄弟, 他是谁呢?课文为什么把他们称为孪生兄弟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中探索其中的奥妙吧!”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平静的思维激起了波澜, 诱发了学生求知欲。这样学生在一步一步的设疑中对这课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设疑,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推动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 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又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以及从中有所领悟。

三、呈现给孩子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带动起来的。试想, 如果教师以应付态度机械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没有半点激情, 那么孩子一定会感觉学习是一件枯燥甚至是痛苦的事情, 他们的学习劲头肯定会大打折扣。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 更需要教师在讲课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要使自己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课本, 体会其中的感情。以教学《推敲》为例, 为了让

摘要: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经常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此从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呈现给孩子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兴趣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论语文教学的激活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10) .

[2]薛凌.语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J].艺海, 2006 (5) .

[3]宋胜巧.语文教学要遵循三个追求[J].文学教育 (下) , 2007 (4) .

[4]卢玉平.语文教学要注入人文关怀[J].语文学刊, 2005 (10) .

篇9: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一、重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句充分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兴趣最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总是坚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其探究学习,让学生把学知识当作一件乐事去完成。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我们全县都在施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与参与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它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而,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这点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并使用了这种教学模式,效果不错。形式如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平均六人,民主选出一名组长,每节课由组长带领,老师引导,共同讨论课文中的相关问题。课堂上,可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互相补充;也可以学生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有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这种学生参与其中、互相合作的模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快乐,这样学生快乐我们也快乐多好呀!

另外,语文教学,文言文的难度较大,大多学生认为它枯燥无味,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合作去完成。我觉得这样做要比我们强塞给学生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好的多,而且只有他们参与了,体验才会深刻,体验深刻了,要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又有何难呢? 所以说,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对一节语文课来说也不容忽视。

三、重情感,增加审美情趣

有道是:情到深处课自优。是呀,我们语文课更应注重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高山远水,又能放歌辽阔的草原湖泊;让他们在不同的情感下感受到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到作者曾有的人生经历呢?

所以,笔者认为,一节好课,一定要注重感情,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让学生议,议出源头;让学生品,品出文中滋味;让学生悟,悟出其中的哲理;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作为施教者我们既要走进文中,又要走进学生中,还要走进课堂的声音中,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情趣的语文课,才能算作成功的语文课。

四、重效果,提倡现代化教学

工作了近十六年,听名家的课也不少了,但有一节课使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讲的是朱自清的《春》,效果非常好。他导入课文后,给我们放了自己制作的《春》的课件,只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小草绿绿的,嫩嫩的,特别是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不能不惊叹小草的可爱;桃花、杏花、梨花真有几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趣,连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春风吹动柳条,孩子们仿佛正在尽情享受着风儿的柔和,那种惬意不由得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春雨细细的、密密的真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农家屋顶;再看看春天的人们,个个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孩子们高兴地玩着风筝;最后大人孩子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继续向前走去。稍不注意,你还以为这个课件真是朱自清制作的呢?听后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得不承认: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开现代化教学模式,效果会逊色很多。

所以,现代化教学模式,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重表达,增强言语熏陶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除了以上四个条件外,我认为教师的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有资料表明:语文老师的语言应具备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绘声绘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好语文。我觉得此话很有道理,因为语文课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篇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来达到学习人类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涵义与美妙,通过大量的语言文字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给学生美的言语熏陶;另一方面,要注重我们施教者自身的语言表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表达能力不强的语文老师能教出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

因此,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亦十分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对学生的言语熏陶,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要上好一节语文课,笔者认为应同时具备以上五个条件,这样的课,才能算作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篇10: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三益小学李惠娟

三年级无论从学习或成长都是一个转折性的阶段,所以贯彻的知识点又多又深,如果平淡无味地去上课或者老师一言堂,那么,老师上起来觉得没趣味,学生更会没精打采。以下就是我上学期上课的一些感触。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敢于发挥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班的学生普遍的接受能力都较差,但他们的表现欲很强,读

书很有感情,让别人听起来很舒服,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基于这一点,我就利用他们的闪光点,以读来贯穿全文,首先,我范读一次,说:“谁来跟老师比赛,看你读得好,还是我读得好?”之后很多学生都举手抢着来读,我表扬了读的同学,接着很多同学都很踊跃。把学生的兴趣都激发起来,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关系融洽,上课就更加事倍功倍,之后我就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一组,给他们加一颗星星。这样,整个班的积极性都被激发了,气氛就活跃起来,争着为自己的组加星星,也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同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三年级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比较深,有时老师提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也很难找到答案,所以学生不会耐心地找,也没心思去听,因此,我改变这种陈旧的上课方式,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及时地表扬提问题的学生,无论他们提的问题是否符合文章的内容,我都适当地表扬学生,以增加他们的信心。

第五、积累背诵。

虽然三年级的课文许多都不需要背诵,但我还是要求学生把每篇精讲课文都要全部背下来。所以在我小结课文后,就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还要求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以类似大合唱的形式为一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如遇到独立阅读的课文,我会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美文的朗诵,以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

第六、提高后进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要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觉得首先要摸清他们语文学习能力差的原因。从我接触的学生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习潜力很大,也爱动脑子,但对语文学习就是不重视,认为今后总能找到工作,语文好坏关系不大,因而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结果成绩上不去。成绩上不去又反过来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恶性循环。另一种是基础比较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要求,中间脱了节,赶赶没上去,失去了自信心,落后了。这两种情况,不论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是失去了自信心,关键都在于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是针对不重视学习语文的学生,我抓住机会,针对实例,对他们进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思想上重视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二是针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我着重给他们创造提高自信心的有利条件,先突破一点,再进一步培养兴趣。后进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没有信心,当然更谈不上有兴趣了。一定要在信心和兴趣上下功夫。

例如:黄颖成同学原先是学校有名的双差生,经常在课堂上捣乱。我一接手这班时,主动找到他家长了解情况,找他本人谈心,经过一番了解摸底工作,最终找到他纪律、学习差的原因。黄颖成同学从小被家里人视为掌上明珠,任凭他呼风唤雨,做错事也从不打骂,因此

造就他纪律懒散,无心向学,经常取得二、三十分。接班后,我多次找也谈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事例告诉他放弃学业的后果,追求知识才是人的真正出路。此外,还经常给他辅导功课,让他的成绩逐渐与同学拉近。如今,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的劲头足了。学会了体谅人,放学回家自觉完成作业……

篇11:如何上好一年级拼音教学

黄泥完小 梁丽琼

拼音教学是语文低年级的基础教学,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于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掌握好拼音的学习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开端。众所周知要让学生学好拼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拼音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文字,学起来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而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卡片、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因为这是学生在学习中最擅长的记忆形象,既在高兴时记忆效果最好,反之较差。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拼音的过程中采用直观的、趣味性的方法,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形象氛围,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一、让学生的学和说在学习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材中的人文色彩,并能直观的引导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在说话的体验中学习拼音,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拼音,还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例如,在教学“ai ei ui”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两名学生边表演打电话边对话:“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谁?”“ui ui ui,你是小ai我是ei”。

再如,在教学拼音“o”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o”像什么,在学生以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字母,“o”圆圆的像嘴巴,在学 1 生的眼里很形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又如在教学“z、s”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字母像什么?学生很快在插图中找到相应的字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的掌握了。作为教师切不可以为教学拼音而教学,在教学中有机地把拼音和识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这样的教学又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也从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境教学,师生互动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我在拼音教学中进行了猜一猜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并巩固了拼音。我问:“两个门洞,一把雨伞?”孩子们答:“两个门洞mmm,一把雨伞fff。”或者是教孩子出题,让老师或同学来猜儿歌是小朋友喜欢的,把儿歌放到拼音教学,使孩子们的口齿得到锻炼,即纠正了错误的读音,还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得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ai,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读“好朋友,排排坐,你挨着我来我挨着你。a 在前边,i在后,挨在一起ai ai ai,好朋友啊不分离。”这样轻松的学习,孩子们练习了发音,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是韵母富有了实际的含义。

三、活跃思维,陶冶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的思维来作为主观意识的前提,他们容易在直觉的视觉里进行学习和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我在教学“l”时,我让学生想象字母像什么?有一 个学生大胆告诉我说:”l”像棍子,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学习进入高潮。我还会做口型,叫孩子们认真观察猜猜老师法的是哪个字母?不仅是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字母发音的口型,还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都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

现在的孩子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如果很好的利用,对学习拼音是有很大帮助的。为孩子们创设情景,如在教学jqx和v相拼时,给孩子们戴上头饰,配上儿歌:“小v小v,懂礼貌,见了jqx,脱去帽子敬个礼。”通过学习儿歌,带着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准重别人,学会做人,并在富有童趣的表演中掌握了jqx和v相拼的规则。

拼音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去开发,使教学趣味性,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能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追求。

上一篇:世界糖尿病日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的短信摘抄下一篇:大班上学期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