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说课稿

2024-06-22

少年王勃说课稿(通用9篇)

篇1:少年王勃说课稿

《少年王勃》说课稿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为了使学生在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运用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专题学习网站来自主学习课文。

本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特色:

一、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别发展。我将诗与画巧妙结合,自然导入课文,创设学习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我将文本教材电子化,为重点的字、词、句添加相关的超级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网页中的学习目标、配乐朗读、推荐作业等板块,特别是适时提供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我作为服务者,利用网络的“监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二、营造交流对话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在学生充分浏览网页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内容,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创设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全体获益、展示自我的环境,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三、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冲浪,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拉近学生与王勃,与滕王阁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享各自的新发现,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我将推荐开放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系统整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篇2:少年王勃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寻找话题,整体初读课文

1、播放情境flash短片。

2、知道这个动画片说的是谁吗?板书课题:

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②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

相机播放孙道临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

2、结束语:

篇3:少年王勃说课稿

(一生背《清明》)

师:真棒, 背出了诗的节奏, 掌声送给他。还有谁来?

(一生背《咏华山》)

师:我们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两位7岁的小诗人, 一位是7岁的寇准, 我们一起背背。

(生齐背《咏华山》)

师:还有一位7岁的小诗人, 他叫骆宾王。 (引背《咏鹅》)

师:听你们背得这么好, 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背一背, 想不想听?

生:想。

师: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生鼓掌)

师:其实, 不是我背得好, 而是一位少年写得好。 (板书:少年)

二、简介人物, 初识“奇才”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少年, (课件出示王勃画像) 他的名字叫王勃。拿出你的手, 跟着老师一起写写他的名字。 (在“少年”后板书:王勃) 三横王, 生机勃勃的勃。 (生跟着书空) 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王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从小就饱读诗书, 少年时他就已经才名远扬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师:王勃写下的千古传诵的佳作是《滕王阁序》。滕王阁是江西南昌赣江边的一座楼。《滕王阁序》就是为滕王阁而写的文章, 正因为王勃的这篇文章才使这座楼名扬四海。谁能把它的题目读好?

(一生读)

师:你看他的停顿停得多好。你读。

(一生读)

师:《滕王阁序》一共有800多字, 老师背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这篇文章里面最有名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课件出示)

师:谁能把它的节奏读出来?

(生练读)

三、初读课文, 感知“奇才”

师:关于这个《滕王阁序》还有一个故事呢, 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生:想。

师:打开书, 自己轻轻地读读课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且想一想课文里边的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读课文)

师: (课件出示词语:探望、宴会、姓阎的都督) 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生1读词语)

师:前鼻音读得真准。谁再来?

(生2读词语)

师:“都”是个多音字, “督”是轻声, 读得真准。再请一个同学。

(生3读词语)

师:都督是怎样的人啊?猜猜看。

生:是当时的一个官。

师:是的, 在唐朝的时候, 地方上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 就叫——— (生:都督。)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一位都督。来, 把这个词读好。

生 (齐读) :姓阎的都督。

师:“督”字是上下结构, 怎样才能把它写得好看呢? (出示田字格) 上面要写得宽一点, 下面要写得窄一点。看老师写。

(师边讲解边范写“督”)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生练写字)

师: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我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要听仔细, 想想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轮流读课文)

师:不多字, 不少字, 真好, 真认真, 字正腔圆。掌声谢谢他们。

师: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少年王勃是个风华正茂的人。

生2:少年王勃是个才思敏捷的人。

生3:少年王勃是个有才气的人。

师:用课文中姓阎的都督的话来说, 就是———

生:奇才。

师: (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一个奇才夸不够哇。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奇才”就是指有着杰出才能的人。

四、品词析句, 感悟“奇才”

师:少年王勃“奇”在哪儿?课文中又是怎样写出来的?自己再静静地读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想一想。开始。

(生默读课文)

1.正面描写, 直面“奇才”。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个奇才, 课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生:我从“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看出他很有才华, 如果他没有事先想好的话, 不会胸有成竹的。

师:你找到了一个关键词。什么叫“胸有成竹”?

生:自己很有把握。

师: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词语是有感情的, 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胸有成竹。

师:多有信心啊, 读。生 (齐) :胸有成竹。

师:还找到什么词语感受到了?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这儿有两个“如”, 什么意思?

生:像、好像。

师:你看, 他写文章的思路就像———

生:泉水涌出来。

师:他的笔一直不停地在写, 都快———

生:飞起来了。

师:真是———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再快一点儿。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一口气写了800多个字, 真是才思敏捷。谁再读?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谁还有? (指名读)

生:我从“让我来试试吧”看出来的。

师:“让我来试试吧!”听, 自信当中还有点儿谦虚呢。

师:我们从王勃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个———

生:奇才。

对比描写, 反衬“奇才”。

师: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我是从“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谁也不敢答应”看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都督请来的客人都是一些年纪已经很大的、有才气的人, 他们都写不出来, 而小小年纪的王勃却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明明是写少年王勃, 为什么要写这些客人?

生:因为写这些客人更能反映出王勃很有才气。

师:课文正是通过写客人的表现和王勃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衬托出王勃才华出众, 真是个———

生:奇才。

3.侧面描写, 烘托“奇才”。

师:真会找句子, 还有吗?继续交流。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说说你的体会吧。

生:我是从“竟忍不住”中的“竟”体会到的。

师:“竟”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出乎预料, 没想到。

师:都督想不到什么呀?

生:一个少年, 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写得这么好。

师:奇才出少年, 他还想不到什么?

生:他在南昌的时候就知道王勃很有才气, 现在王勃参加了这个宴会, 都督想不到王勃真的这么有才气。

师:是啊, 百闻不如一见, 真是名不虚传。还有吗?还会想不到什么?

生:他想不到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其他那些年纪大的、很有才气的人都不敢写。

师:是呀, 据说这位都督在宴请之前已经让他的女婿准备了一篇文章, 初闻王勃要试试时, 他心里可是很不屑一顾的。都督请到的都应该是怎样的人?

生:才华横溢的人。

师:是的, 可他们都不敢说, 王勃却胸有成竹地说———

生:让我来试试吧。

师:真是出类拔萃。

师:还从哪儿能感受到?

生:“拍案叫绝”, 要不是他很欣赏王勃的才气的话, 他不会拍案叫绝的。

师:说得真好, 你知道“案”是什么意思吗?

生:桌子。

师:你看, “绝”, 老师这儿有四种意思, 你选哪一种? (课件出示义项)

生:独一无二的, 没人能赶上的。

师:是啊, 是最好的。都督拍着桌子是在为王勃———

生:叫好。

师:谁来为王勃叫好?

(生练读)

师:两个感叹号, 语气多强烈呀!

(生练读)

师: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生练读)

师:此时, 都督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1:惊讶。

生2:震撼。

生3:激动、佩服。

师:谁拍着桌子为王勃叫叫好?可以加上动作。

(生表演读)

师:让我们一齐为他叫好。

(生集体表演读)

师:你们是从都督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到, 王勃是个———

生:奇才。

4.赏析名句, 领略“奇才”。

师:王勃写下的这个句子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为什么能让都督拍案叫绝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找找相关的内容, 先试着读懂这个句子的意思。

(生自读)

师:有谁读懂了?你读懂了哪些意思?

生:“鹜”指的是野鸭。

师:“孤鹜”指什么呢?

生:指一只野鸭。

师:你读懂了一个词, 不错。还读懂什么了?

生:我把“落霞与孤鹜齐飞”全都读懂了。

师:那你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什么意思。

生:前面都是余晖, 一只野鸭正在慢慢地飞行着。

师:是啊, 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生读相关句子)

师:你读懂了一行诗, 了不起!还有谁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别着急, 就用书上的句子把你读懂的说出来。

(生读相关句子)

师:王勃写的这句诗, 正是他在窗前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咱们对应着读读, 我读诗, 你们找意思, 行不行?

师:落霞与孤鹜齐飞。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

师:想不想去看看秋天的景象?

生:想。

(课件出示秋天景象, 师描述。)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那是多么深远辽阔的天空呀, 一只野鸭缓缓地飞翔。读得再慢一点, 女生们一起来。

(女生读)

师:多么祥和宁静的画面, 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生配乐读)

师:这正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名句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这两段中, 有两处写到了王勃的“看”, 发现了吗?

生1:凝望。

生2:边看边想。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两处“看”啊, 可有讲究了。凝望是怎样地看?

生1:目不转睛地看。

师:用了一个成语。

生2:专注地看。

生3:全神贯注地看。

生4:一心一意地看。

师:他不仅在专心致志地看, 一边看还一边———

生:想。

师: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生:他在想我要把这美景写下来。

师:你和王勃心灵相通。还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如何用诗句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

师:对呀, 王勃满腹诗书, 现在有用武之地了呀。

师:你看, 就这样, 用词、情感、表达方式一气呵成, 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诞生了。 (出示课件: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齐读)

师:仅仅用了14个字, 王勃就把这迷人的秋景展现了出来, 字字读来皆味道。

师:看, 天水相连, 浑然一体!读———

(生齐读诗句)

师:看, 野鸭缓飞, 云霞轻飘!读———

(生齐读诗句)

师:水天一色, 霞鹜齐飞, 一静一动, 真是美妙绝伦。再读———

(生齐读诗句)

师:阎都督听到这句时, 心潮澎湃, 竟忍不住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在座的宾客自叹不如, 纷纷跟着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这句名句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读到它, 怎能不为王勃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有条理地写了王勃创作的过程, 先写他观赏美景, 再写他边看边想, 写下佳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想不出的地方你可以看看书。

(生配乐背诵)

师:后来啊,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五、拓展积累, 深化“奇才”

师:孩子们, 读了这个故事, 你能不能用个成语来夸夸少年王勃?

(出示:少年王勃)

生1:少年王勃出类拔萃。

生2:少年王勃风华正茂。

生3:少年王勃才华出众。

师:老师课前也积累了一些形容人有才华的成语, 一起来读读。一边读一边记在心里, 看谁记得多。 (课件出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才华出众)

(生齐读)

师:成语是有感情的, 读出来。 (课件出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类拔萃、文采风流、妙笔生花、博学多才)

(生齐读)

师:今天, 咱们认识了一位奇才———

生:少年王勃。

师:了解了他的一篇名文———

生:《滕王阁序》。

师:记住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王勃笔下的名句还有呢, 比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下节课, 我们再来走近王勃, 慢慢品味。少年王勃是个奇才, 我看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有才。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许多表示看的词语, 记得吗?

生1:凝望。

生2:边想边看。

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生:仰望。

师:对呀, 这是从下往上看。

生:眺望。

师:往远处看。还有吗?

生:俯瞰。

师:从上往下看。

师:远远地看, 我还可以说成———

生:遥望。

(课件出示表示看的词语)

师:会不会用呢?能用上这些词说句话吗?选择一句, 可以说说感受, 也可以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当凝望______, 我______。

当仰望______, 我______。

当遥望______, 我______。)

(生选择练习, 师巡视。)

师:交流一下。

生:当凝望山腰间的云雾时, 我感觉自己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如梦如幻。

生:当仰望拉萨的天空时, 我久久不忍移开自己的视线。

师:能联系学过的课文, 学以致用。

生:当遥望庐山瀑布时,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4:少年王勃说课稿

1. 唐朝是诗的繁荣时代,你们背过哪些唐诗呢?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老师也很想背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背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引诵,拨动学生学习动力之琴弦,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 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板书:王勃)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显现出惊人的写作天赋,曾写过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téng王阁gé序xù》(投影出示后)请大家举起小手,跟着老师将“序”写一遍,注意,广字头的下面是“给予”的“予”,不是“矛盾”的“矛”。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齐读三遍。

4. (板书:少年)“少”在这儿读“shào”,这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呢?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少年王勃”这个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5. 齐读读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什么了解?你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来赞美王勃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文题,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且将生字词的教学分散到具体的语境中,避免字词教学的机械性。

6. 少年王勃是怎样写成《腾王阁序》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初读要求:

A. 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

少年王勃去()父亲,路经()时受到姓()的()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那天,王勃()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都督()“(,)”时,赞不绝口。

B.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2. 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音,以及初读要求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3. 读后交流:少年王勃去(探tàn望)父亲,路经(南昌chāng)时受到姓(阎 yán)的(都dū督dū)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宴yàn会)。那天,王勃(凝níng望)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文章zhāng)。都督(读dú到)“(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赞不绝口。

4. 去掉生字的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A. 指名读,齐读

探望南昌都督宴会 读到

滕王阁序 姓阎 邀请 凝望

B. 联系课文与填空,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5. 全班自由交流: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诗文对照,赏析美景

1.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A. 自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B. 全班交流,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yā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 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 指读,认识生字词“鹜”即“野鸭”。

③ 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 这么美的景色,王勃用短短的14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指诗句,多媒体播放课文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齐读。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则千古名句,怎样才能读出它的节奏来?

A. 同桌互读,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并请他再读读。

B. 指名读,标上停顿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齐读。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四、 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1. 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王勃的什么事?(下转第40页)

(上接第46页)

2. 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谁)在 (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都督请人写庆贺文章,在座的客人

,(谁)文思如泉,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设计意图】开头的“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而此处填空的目的则是训练学生的阅读之后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3. 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 自由质疑,拓展阅读

1. 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预设: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客人都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为什么呢?阎都督夸王勃是“奇才”,奇在何处呢?)

2. 小结:王勃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居然被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不过,这也只是听说而已,王勃是否真是那么有才气呢?你们还有这些问题没有搞懂,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有关王勃的故事,再联系课文思考。我们下堂课接着学。

【设计意图】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的故事。

篇5:少年王勃评课稿

1、教学能做到图文结合。课堂上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创造具体、形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2、教师亲和力强。课堂上教师始终面带微笑,以鼓励、期待的眼神面对学生,让孩子们充满信心,自信地回答问题。

提出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读书不够充分。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课。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仅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就进入课文的讲解,不太符合教学实际及规律。

篇6:《小小少年》说课稿

《小小少年》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小少年》这首歌曲旋律变化重复,曲调舒展而有起伏,在歌中虽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此时此刻他仍然表达了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表达主人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歌词也表达了大部分少年儿童的心声,容易引起学生们心灵的共鸣,歌曲难度不是很大,朗朗上口。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因此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歌唱水平不是很好,所以我降低了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我把学会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初步认识感受附点八分音符。

三、设计理念: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本节课通过师生谈话引出学生平时中的烦恼与挫折,接着激发学生用歌声表达自己要勇敢地面对生活,让生活充满阳光。在学唱曲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附点八分音符的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去掌握其节奏时值。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挖掘教材中的音乐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音乐素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用教材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启发引导法,对比感受法等。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中,遇到过烦恼吗?生:有

师:那你们都有那些烦恼呢,能跟老师说说一下吗?

师:刚刚同学们都畅所欲言说了自己的烦恼,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小小少年》这首歌曲,看看它是不是能表达出你们的心声。

2、简介歌曲。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歌,这个影片中的主人公呢是一个德国小朋友,他非常的聪明,还很爱唱歌。他的`父亲被人诬陷,被判入狱,海因策和坏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最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了父亲。

3、请同学朗读歌词。

4、聆听歌曲《小小少年》。

5、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1)看一看歌曲中用的最多的节奏是什么呢?用笔画出来。

(2)听一听老师范唱与歌曲范唱的区别,哪种唱法好?(教师把附点音符改成八分音符来唱)

(3)师从连音线的图解中讲解附点八分音符时值。

得出结论:附点八分音符是在八分音符的基础上,延长把八音符的一半。

(4)听辨练习。

6、跟琴学唱曲谱,感受歌曲的弱起节奏。

7、演唱歌曲

分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演唱歌曲。鼓励学生用明亮略带忧虑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8、在《小小少年》中小主人公遇到了不小的烦恼,他被烦恼打倒从此消沉了么?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同学的年龄跟他相仿,也许在某一天你的烦恼也会悄悄来临,希望你能象他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将困难克服掉,勇敢的迎接生活的挑战,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9、课堂延伸----欣赏德语版的《小小少年》。

10、作业:回家把《小小少年》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小小少年》说课稿2

小学音乐课评课稿 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时间段,新的教学方法还刚刚起步,老的教学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如何上好一堂让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尤其是对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 ,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今天魏娜老师上的课是二年级的一节音乐课——第9课《美丽的动物——1、大鹿》。这节课一开始,林老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以带学生去做“森林之旅”的音乐活动形式贯穿整堂课。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一、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通过听《龟兔赛跑》片段,在分别读一读和拍一拍龟、兔的节奏活动中,充分地感受了歌曲旋律美;唱《大鹿》,引导学生从音乐旋律中充分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勇敢的动物形象——大鹿,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学生初步唱出了歌曲中第一部分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适当控制;第二部分力度稍强,情绪饱满,表现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面貌。老师启发学生加入动作表演,使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学生听着歌曲的录音,设计小兔、大鹿、猎人的动作和表情,分角色进行了表演,较积极地表现出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像。

三、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资料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对新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 ,朱老师这节课能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朱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相信她今后会更出色。

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几点:

1、歌曲大歌片应抄大一点。2、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性。如:教学歌曲的唱法还可以再形式多样些,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教唱歌曲难点——后十六分音符时注意,老师要引导学生划拍读准歌词节奏,尤其是:“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要读得清晰、准确。

《小小少年》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歌词表

达了大部分少年儿童的心声,容易引起学生们心灵的共鸣,歌曲难度不大,朗朗上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歌唱水平,掌握《小小少年》这首歌曲应该不成问题。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对新学期的教学提几点要求,复习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2、学习变音记号“#”记号,能够听辨小二度音程。

3、欣赏两首音乐作品,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情绪。

(3)过程与方法:

本课我主要运用的是体验、模仿、合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我将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做详细的讲解。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小小少年》,感受欢乐的情绪,理解歌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能用饱满的气息、明亮的声音和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声部合唱歌曲,声部之间旋律准确,音调和谐。

教学难点:

1、借助口琴吹奏主题音调,进一步感受音乐情绪。

2、掌握歌曲中八分附点节奏的弱起以及二声部旋律合唱的初步练习。

教学流程:

接下来,我想详细地说说我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四大板块,采用板状教学模式。

聆听歌曲《小小少年》。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歌,歌曲旋律激荡。充满了少年的豪气与勇敢之情。

复听歌曲,说一说你听到歌曲后的感受。

1、看一看歌曲中用得最多的节奏是什么?用笔画出来。

2、听一听老师范唱与歌曲范唱的区别,那种唱法好?(教师把附点音符改成八分音符来唱)

3、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师用双响筒模仿的马蹄声)请同学们拍一拍,你能用学过的音符记录这一节奏吗?

4、附点八分音符:在八分音符的基础上,延长把八音符的一半。

1、复听歌曲,说一说歌曲的演唱形式?

2、跟琴学唱歌曲的第一声部。

学唱重点:感受歌曲的弱起节奏。

3、分组练习,借助口琴,演唱歌曲二声部部分的第一声部曲谱。

1、借助口琴,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2、分组合唱歌曲。巩固旋律的曲调。

3、听歌曲范唱,跟唱各声部旋律。

4、合唱歌曲。

篇7:《少年闰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少年闰土》。(板书)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下面主要针对第二课时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只有《少年闰土》这一篇是鲁迅的作品,选自他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紧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目标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检查13个生字,正确读写“厨房,刺猬,畜生”等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我”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闰土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写作特点。依据以上目标,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课前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将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接下来我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这条主线,有点到面来展开我的授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边看课文挂图,边听我的配乐介绍: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从而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愿望,然后情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部分教学我将分两层面展开:1学法渗透,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部分。从“稀奇”一词入手,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接着围绕“这件事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看瓜刺猹”部分。让学生自读6-14自然段,通过读书,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找出来这样两句话:“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地走过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来猹。。有一般的滑。”分析关键字词,我们知道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闰土不仅勇敢,而且机智!这里让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学习其他三件稀奇事,体会人物特点。这样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环节进入研读赏析,突破难点学习了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但对“我”与闰土之间的感情却没有深入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听了闰土的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述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自然过渡第16段,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对比,进一步了解闰土。从而让学生明白:用闰土的知识丰富来反衬“我”和城里的小伙伴见识少,生活

能力较差,每天关在家里,只能看到有限的天空,而广阔的世界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表达了“我”对拥有丰富知识的闰土的钦佩,对外面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赞美,钦佩的感情反复读这句话,读中悟情,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课将尽而情正浓”的境界。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思,议,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个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借助《故乡》的图片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读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最后再次出示“看瓜刺猹”精美图片,师第三次引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牢记闰土的同时,也将鲁迅先生笔下那段非常美的情景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相应安排作业,复习强化。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同学,请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

接着是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17.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机制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这样的板书不仅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层次清晰,还紧扣文中重点词语,让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8:少年王勃说课稿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显示了王勃少年时期便表现出的非凡才华。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课时, 在生字教学后, 选择三四自然段进行突破, 这两个自然段既描绘了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秀美景象, 又让人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是课文的重点。

[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段落, 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 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和王勃的才华横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绿色通道里5个字, 认识多音字“少”“都”, 会用生字组词。

3.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景象, 初步感悟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 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1.介绍滕王阁,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 在我国江西赣江边上, 有一座名楼, 它是———滕王阁。

(指名读, 读准“滕”的后鼻音)

师:滕王阁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曾多次被毁多次进行整修。有一个人为它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字《滕王阁序》, 这个人就是少年王勃。

(生读课题, 师板书)

2.初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师: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 自由读课文, 注意把字音读准, 句子读通顺,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学生自读课文)

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字音读准了没有, 这里有几个带生字的句子, 你能读好吗?

(学生自己先练习读, 教师指名读)

师:生字在句子中, 你们读准确了, 非常好, 如果生字单独出示, 你们会读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学生开火车读)

师:相信去了拼音也难不倒你们。

(学生齐读生字)

师:生字不仅要会读, 还要会用, 你会给哪个生字组词?可以是课文内的, 也可以是课文外的。

(学生组词)

师:生字要会读会用, 我们要来学写三个容易错的生字“督、宴、序”,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这三个字, 描一描。

(师提醒写字姿势, 评价学生表现)

3.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字写好了, 我们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指名读, 师提示:谁在哪里干什么)

师:谁愿意来说说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有才、会写文章、年少有为……

4.读语句, 体会王勃才华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最直接表现王勃有才华的句子, 画下来。

(学生汇报, 师相机出示:王勃边看边想, 突然回转身来, 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成语能表现王勃非凡的才气?

(师相机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理解意思后读好成语, 把刚刚理解的成语带到句子中, 读好句子。

师: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地写成了什么?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什么是“千古传诵”?

生:好文章在长远的年代中被口口相传, 大家都在诵读。

师:想看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吗?

(师出示《滕王阁序》)

师:一千多年来很多书法大家都因为喜欢这一作品而书写它,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

师:王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了如此长、且被人传诵千年的文章, 你怎么看?

生:王勃想得快、写得好, 果然才思敏捷、名不虚传, 特别是文章中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师:同学们能从佳句中找到哪些景物?

生: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师:课文中有段话具体描写了这句话中的美景, 快速把它找出来。

(师出示: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江上秋景如此迷人, 老师也想通过朗读来感受一番 (配乐读第三自然段秋景) 。

(学生读佳句: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地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多美的画面, 多传神的佳句, 读到这里, 不光阎都督, 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对王勃的才华感到佩服, 都会发出赞叹———“奇才, 真是奇才!”

5.课堂总结, 拓展巩固

师:学到这里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夸夸王勃?用你想到的成语说一说。

师 (出示) :今天, 我们认识 () 的少年王勃, 他 () 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 真是 () 。

[教学反思]

篇9:《少年聂耳》说课稿

1.教材特色。

《少年聂耳》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作者怀着对我国杰出的音乐家聂耳的祟敬心情,用简洁明白而又略带诗意的语言记叙了聂耳少年时代非常喜爱音乐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仅2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聂耳的身份———杰出的音乐家及他一生的重大贡献。第2—5自然段分别叙述了聂耳少年时酷爱音乐的两件事。描写了少年聂耳被木匠师傅的笛声迷住,拜木匠师傅为师学笛的情景。描述少年聂耳在西山游玩时,独自出神地在大青树下吹笛,连下雨都似乎未察觉的事。全文层次清晰,行文简洁,用词比较准确、形象,字里行间饱蘸作者情感,隐隐地告诉人们: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非常喜欢音乐,勤学苦练紧密相关的。此文被编入第7册第2单元第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它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有其共同点,即都是记事写入的文章,都具有思想教育性,都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要下苦功夫才能有成果。”从语文知识能力上看,其重点训练目标都要求教师以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但在这方面,此文与另两篇比较,还有不同之处,即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缘于:

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它是首次提出对意义段的认识。这标志着,从本文的学习开始,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还要开始进行篇的训练,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②此文是打头课文,具有以篇带篇的范例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这既是本册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又是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并品评有关语言。此文中有一些重点词句,如“每当……总是……却、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似乎”等,看似乎谈,却极能传神。帮助学生把握住这些重点词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本册第1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得到迁移巩固训练,还能借此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及训练语感。

难点:

对逻辑段的认识。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这一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先前“自然段”影响,学生要把这一概念构建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去,需要进行一番抽象思维及比较和概括。

根据聂耳成才的事实,体会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因这一思想情感因素并未在课文中直截了当地点明,需老师点拨,让学生从中领悟。

3,对教材附件的理解;

此文有两幅插图,一幅表现聂耳坐在石阶上,手托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笛声的情景;另;幅表现聂耳在大雨中出神地吹笛的情景。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可作为学生分段的提示。文后的三道练习题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第2题的分段训练,它提供了2—5自然段的段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把邻近的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不仅知道这一课该怎么分,而且从中学到一种分段方法,即阅读方法。

4.教学目标。

课文总体教学目标(略)

根据此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本课文拟用两教时教学。第一教时的目标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正确读写22个新词语。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谱写、诞生、夜幕降临”等词语。

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初步理清文章脉胳,能说出第1自然段的段意。

初步感知少年聂耳很喜欢音乐,并能勤学苦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却……、似乎”等,并能用“每当……总是……”造句。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能边读边思,划出具体描写少年聂年非常爱好音乐的句子,初步背诵第5自然段。

能感受认识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教育目标,既考虑了知识、能力也考虑了情感目标,同时还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二、学情(略)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较浅显简明等特点及学生实际,课时运行的教学模式为“激情导学——目标导练——积累迁移”主要采用“目标导学、读读议议法”,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词语比较法,初步学会“自然段归并”分段法。

四、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课时教学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在这一板块中,主旨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及一些新词,这一字词的基础训练在四年级仍木可忽略。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单元学习提示”,让学生明白这一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即尝试运用按自然段归并给课文分段,及运用这一分段方法一般需要掌握的三个操作步骤中的第2、3步。第二板块为研读、讨论、自悟,并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词句,巩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本板块采用以下两大环节:

1.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运用“读、思、划、品、说、读”方法,先个体自学后再小组、全班交流、研究。此环节中,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为

①边读边思边划:哪些词句表现了聂耳喜欢音乐?

②借助插图,品读重点词句。

③说说自然段段意。

④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反馈讨论中,教师重点组织学生研究:

①感悟“每当……总爱……”的句式,并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加以仿说。如“每当木匠悠扬的笛声传来时,聂耳总爱跑到木匠师傅跟前”。这样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能避免教学内容游离于课外,避免教学支离破碎。

②“忙、一眨不眨、侧耳倾听”等、表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演示体会,并从中理解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中,可看出聂耳对笛声喜爱迷恋。

③交流段意。

2.迁移学法,学习3—5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伙伴学习法”展开自学。学习的步骤仍按“读、思、划、说、感情朗读”进行。之所以把3—5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一气呵成,主要是考虑文字较浅显,学生的理解不会有多大困难,同时力图突破逐段讲解的定式,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在这一环节的反馈交流中,教师重点组织研究。

①“恳求”一词的用法,用抽词比较,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

②对“……却……”句式的理解,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用“却”说话。如“哥哥跑过去替聂耳撑雨伞,聂耳却……”让学生体会一个“却”字突出表现了聂耳多么喜欢吹笛,多么勤奋吹笛,从而理解“却”字的转折作用。

③“聂耳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用删词比较法,让学生理解“似乎”一词看似平谈,却能形象地表现少年聂耳对音乐的喜爱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④在启发学生质疑中研究:第5自然段描写聂耳在雨中吹笛,为什么还要写上“哥哥从龙门下来,忙替他撑雨伞”一笔?让生感悟到,这样写,是从侧面衬托聂耳对音乐的痴迷,因为哥哥知道每当聂耳吹笛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重点主要放在第5自然段。因此段是本文语言描写比较精彩的一段,其中有不少值得让学生积累。

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采用引读、指名读、评读等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帮助学生读书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境地,同时也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为背诵此段奠定基础。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边观图边尝试背诵。

第三板块,初步掌握“自然段归并法”的第3个操作步骤: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有的自然段单独讲到一个意思的,就独立成段。此板块主要环节如下:

1.根据板书出示5个自然段段意,先让学生尝试做“作业练习7”填空,组织4人小组讨论分段,并要求依—‘定句式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2,班级交流“分段”,如有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所在。本板块的学习,是落实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关键处。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仅知道这一课怎么分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得出,所谓讲“同一意思”—般可从地点、时间、内容是否是同一方面考虑,因此在指导学生时,特别需强调“讲出分段的依据”,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切实都经过一次“历练”的过程。另外,对教学难点“逻辑段的认识”,在分段的基础上,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水到渠成,比较直观的理解。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读写迁移训练。

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这节课主要学懂了什么?以进一步落实重点教学目标,并强化“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学习。另外,为了更好地运用好教材的语言范例,在此板块,还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练习,进行迁移训练,如布置一项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习课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聂耳专心致志听木匠师傅吹笛的情形,如用一段话来写一写自己或家庭某一成员看电视时的情形,要求用上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这样的练习,是针对四上年级学生写事较笼统、不具体这现状而设计的,力图使学生从课文中学语言、学写作,同时,这样的仿写,学生学有范例,不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能使学生乐学

五、说板书

用自然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认真读全文,了解主要讲什么。

2.仔细读、想,自然段段意①聂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

①聂耳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听吹笛

②聂耳恳求木匠师傅教他吹笛

③聂耳独自在大青树下吹

④聂耳沐雨吹笛

3.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

这一板书设计,左边是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3个操作步骤,右边是各自然段段意。这仿佛是一张图表,主要是力求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分段方法的理解、认识。

总之,本教材第二课时教学程序的安排,首先是着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每一板块的设计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自学、讨论,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不可偏废。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发挥。此课时,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

①为学生导路,如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方法,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②给生导练。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精当。在这节课中,适时安排学法迁移、朗读、背诵等,都较好地体现了为今后的读写服务。

其次,力图体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注重的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理解,而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吸收、内化、表达。如让学生述说分段理由时,给一定的句式,让学生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对发展##县红色旅游的思考下一篇:化学工程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