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诗》

2024-06-20

王勃——《滕王阁诗》(精选9篇)

篇1:王勃——《滕王阁诗》

王勃滕王阁诗 赏析

《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全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

槛:jiàn 栏杆。

[译文]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赏析]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诗歌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诸”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于景,寄慨遥深。“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第六句则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王勃《滕王阁诗》赏析练习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出滕王阁的居高临江之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的现状。

B.三、四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远之势,也写出了今天滕王阁冷落寂寞的情形。

C.五、六句由空间转入时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的感慨。

D.七、八句的意思是: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谐。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 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D.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附答案:1、B;2、D。

篇2:王勃——《滕王阁诗》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滕王阁介绍

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古典建筑的巅峰代表之作,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为南方现存唯一一座皇家建筑。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 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 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

清阁频频遭灾

自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的260年间,兴废频繁达十三次之多。其中毁于火灾七次,遭兵燹两次,自然损坏而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规模均低下,采用一些民间的作法。晚清之阁有照片可考。

建筑特色:木结构,歇山重檐,黑瓦木柱,无彩绘。有牌坊式的入阁正门,颇似南方寺观。共二层,尺寸不详。

明阁兴废七次

兴废达七次,建筑规模均低于前朝。据记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较雄伟。建筑形式继承了宋、元之风。据明代绘画考证,屋顶有所变化,为盔顶式。

建筑特色:共二层 长:7丈4尺(23.014米) 阔: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

元阁的修建

建于城墙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顺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两次。

篇3:王勃与滕王阁

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爷爷,爷爷的学生还都身居中央政府的几个最高职位,而且自己少年成名,才华横溢,早早参加工作,你如果有这么一个家世显赫的“高富帅”身份,是不是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宠着、让着、拼命巴结着?

然而偏偏却不是。践行“常回家看看”,他探望父亲时,路过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官正为重修某个政府形象工程竣工而大宴宾客。他很远得到了信息,去吃蹭饭,可是人家楞没把他当盘菜,让他坐在远离主桌的不起眼位置。地方官准备为这个形象工程好好做做宣传工作,这个宣传文稿的草拟,私下透露给了自己的女婿,文稿都事先已经写好,就等当众宣读了。虽非诚心,但在酒宴上,也要装模作样,先请来宾动笔给露两手。大家心照不宣,都推辞说没有好文笔,不肯写,只要让到最后没人动笔,地方官就会请自己的女婿,当场写出来,刻在石碑上,扬名立万,为步入仕途赚点资本。

只有“高富帅”不知道这个内幕,或是装做不知道,居然伸手把笔接了过来,铺开纸就写。这一下打乱了地方官的苦心部署,气得连看都不看,让部下传话,看这个“高富帅”怎么出丑。可是部下跑来一说写的那些文字,把地方官和伙伴们立即惊呆了,慨叹“高端大气上档次!”马上送了丰厚的礼物,决定采用这篇文稿,相比之下,自己女婿的文字太过普通,拿不出手了。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稿仍被广泛传颂,因为文稿是为形象工程而写,这个形象工程就此成为扬名全国的著名形象工程,无论被天灾人祸怎么摧毁,都会有人重新修建,一直是当地的主要标志性建筑。

这个地方就是南昌,这个建筑就是滕王阁,这个“高富帅”就是王勃。

我们登上滕王阁,在阁顶眺望,赣江两岸塔吊高耸,不见绿色植被,只有水泥森林,吟咏着王勃的文字“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难以按图索骥,殊有隔世之感,睹赣江悠悠,方知逝者如斯夫。

很多人读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尤其读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否会认为王勃自称的“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因为家境贫寒,才没有任何出头露面的机会?

这就大错特错了,王勃不但不是穷乡僻壤的穷小子,而且是绝对的名门望族之后。他要这么说,只不过是身为“愤青”要强烈表达自己情绪的偏激之词。

他的爷爷叫王通,字仲淹,是旧时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五子者”中的“文中子”,是隋朝泰山北斗级的大儒。“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上承孔孟正宗儒学,下启程朱理学,众弟子将他奉为“至人”,称“王孔子”或“文中子”,后世更有“河汾道统”之誉。相传他的学生和友人有薛收、温彦博、杜淹、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盛唐的景象,就是王通的弟子们参与开创的,其中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靖都是盖世能人,唐初的名相,凌烟阁中的功臣,地位仅在皇帝之下而已。

这么好的人脉,王勃的背景和靠山,举世何人可比?难道就不比“李刚”更给力,还怎么会自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其实在盛唐,这些关系统统没用,那是个不讲关系,只承认能力的时代,只有证明自己的才能,才会得到重用。爷爷有名,爸爸有名,都不如自己的能力重要。唐代有个比王勃更有家世背景的人,叫刘得仁,母亲是公主,外公是皇帝,何等尊贵的“官二代”!刘得仁连续参加科举考试了三十年,竟然一无所成,没取得任何功名。三十年之间,居然没有一任考官给予他网开一面,让他春风得意一把,他只有对人自叹“无人怜白衣”。什么官职都没有的百姓只能穿白,就是所谓的“白丁”。刘得仁没能金榜题名,即使母亲贵为公主,他自己也只是“白丁”一个。

所以王勃要有出息,是不能仰仗爷爷的“至人”声望。事实上他也没有靠爷爷,完全凭过硬的本事,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说他怀才不遇,应该不是事实。《旧唐书》介绍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与他并列初唐四杰的杨炯,说他:“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更有人称他为神童,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时代,人才怎么可能被埋没呢?王勃更没有客气,直接上书给右相刘祥道。右相的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信中言“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宰相马上把王勃表荐于政府,王勃于是应麟德三年制科考试,也就是选拔各种特殊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从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职位虽然不是太高,但王勃岁数也不大,年方十四岁而已,相当于现在刚刚摘掉红领巾的年龄。

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对他赏识有加,十六岁被介绍到沛王府修撰,是专写历史的官。沛王李贤是高宗皇帝与武则天的儿子,比王勃还小五、六岁,也是个孩子。王勃实际类似于孩子的家庭教师兼侍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王勃与沛王相处得非常好。沛王自然平时也玩些时尚的游戏。王勃十九岁那年的某一天,沛王与弟弟英王李哲斗鸡,王勃站在自己主管领导沛王这一面加油助兴。兴之所至,写了一篇文章,讨伐起对手的鸡来,名为《檄英王鸡文》。孩子的游戏被家长知道了,但这个家长不是一般的家长,而是一国之君。因为介入了帝王的家事,家事即国事,触动了帝王之家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王子生来就注定将来是要继承皇位治理天下的,教唆王子把一场斗鸡郑重其事地重视,的确不应该。高宗皇帝以为王勃这是“交构之渐”,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丢掉了在最接近权力中心的储君身边工作的机会,大好前程,就此断送。

nlc202309090346

他自此游历西南蜀地,一路上写了大量诗文。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从头做起。二十四岁逢上机遇,再入官场,任虢州参军,从文官改为武官,类似今天的文职军人,仍是七、八品的级别。选择虢州,是因为虢州多草药,王勃从曹道真学医,是非常热衷和精通医道的,对这份工作唯一的兴趣就是能够大量采草药。若是安分工作,也许会东山再起。但王勃却莫名其妙卷地入一场刑事案件中。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人灭口,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案发,依律法被判死罪。尽管有沛王府工作的背景,有当朝宰相的赏识,有两个尚在政府重要部门做官的哥哥,但这些关系根本没用,那是个不讲门路,只相信法治的时代,只有证明自己的清白,才会得到无罪的宽宥。那年,高宗皇帝改称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年号改为上元,同时大赦天下。上元是道教的节日,天官赐福的日子,是不是天下所有人都能接到赐福不清楚,但绝对是王勃的福音。王勃并非无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王勃一生犯的两次错误非常有戏剧性。第一次,是在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家犯的事,捅了个天大的窟窿,结果只是削职为民,丢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而已,对自由和生命,可以说没太大影响。第二次,是因为一个已经被法律宣布“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官奴,社会最底层最没地位的人,又犯了被通缉的罪,可能王勃不杀他,被官府捉回去也要被杀的。但王勃杀了他,那是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时代,杀了人就必须偿命,哪怕杀的这个人是个该死的罪犯,王勃如果为这样的人搭上性命,多么不值。

但王勃又一次幸运地没事了,却由天上的凤凰,变为地下的落汤鸡,责任其实多在自己身上,我们为他可惜给他同情,但不必为他抱屈替他不平。刚从监狱出来,能坐到洪州都督的宴席上,说明并没有人歧视他;年纪轻轻,当他对客操觚,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阎都督立即采用,并没有埋没他;都督又单独摆了酒席宴请并给了他丰厚的奖赏,经济上也没亏待他。

这就是盛唐气象,奖归奖,罚归罚,功过不相抵,奖得正大光明,罚得心服口服。

我们现在写作中常用的典故“腹稿”也是王勃的故事。王勃写文章的习惯,并不是得了题目马上就写,而是先磨几升墨汁备用,然后痛饮几杯好酒提神,接着拉过被子蒙上脸去睡觉了。等他起来,才拿起毛笔,铺开纸张,一气呵成,整篇文章连一个字的改动都没有。当时传说王勃不是真的去睡觉了,而是在肚里酝酿如何写稿,应该叫腹稿。

王勃在政坛上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文学创作上也因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被视为非主流,遭受高官贬低他的评价,如“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

直到后来的杜甫出来,对王勃等给予最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之后,“初唐四杰”的地位才渐渐不被怀疑而得到确立。相对于当时,王勃的诗文是非主流,饱受成功人士的非议,但在整个唐朝的诗歌发展中,他却又是正本清源的主流,是诗歌全盛时代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我一个人在滕王阁下发思古之情,忽而意识到,滕王阁虽高,但王勃的才气比滕王阁更高;赣江虽长,但王勃的名声比赣江更长。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就是文化,就是永恒。盛唐没有给王勃一个很大的施政舞台,那是因为王勃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但盛唐却给了王勃一个无限的诗歌空间,在这里,他终于获得了王者一样的自由。

篇4:王勃《滕王阁诗》译文及注释

⑵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篇5:王勃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lǘ 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通:轴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qū)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篇6:王勃《滕王阁序》作文

1300年前,一个年轻人准备南下去看望自己的父亲。累了,他停留在一个叫做滕王阁的地方小憩,诚惶诚恐地参加了一个并非为他准备的盛会。

1300年后,一篇文章流传,矜持的主人、高贵的来宾,那一场宴会、那一座高阁,诚惶诚恐地成了你的背景和铺垫。

这就是你,王勃。滕王阁的那次小憩,对你来说或许只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瞬间,但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份难以磨灭的永恒,一段难以超越的距离。虽然如今这一切只存在记忆里,却总让后人在想起你的时候心绪万千。一位绝世才子,为自己的时代,也为他人的时代,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当你踏着阁楼的梯台,一步又一步沉重地踏在滕王阁的欢声笑语中时,阁外却早已过尽千帆。尽管舸舰弥津,但哪一只才是你真正的期待,哪一只才能负得起你这份乘风破浪的情怀?在这幢高耸的建筑中,偶然的一个窗口,给了你一份感慨,也给了你一份感伤。是的,你也知道高处不胜寒、人生**恶,但赣江上烟波凝翠,迷雾茫茫,又怎能遮住你深邃的目光!你听得千声,闻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你视极万

里,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有人说,怀才不遇便自抒自慰是失意诗人的通病,你终究也无法逃出这个历史的怪圈。但我想,倘若真的如其所说,你只是因为孤寂无奈而大发牢骚,那你便不再是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年轻的你对人生的感悟却如此老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对离别的诠释,让无数“儿女共沾巾”的后人汗颜。事实证明,你王勃不凡!

然而,不凡并不等于完美。或许在别人看来,你的少年老成已令你高不可攀,但于如此花样年华中,悲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又何尝不是怠慢了自己青春?人们常轻蔑于“年少轻狂”的无知和懵懂,但试想,没有轻狂莽撞的少年时代,不经历人生的坎坷跌宕,一辈子只在循规蹈矩或者满怀牢骚中浅浅而过,青春又怎能放出它夺目的光华!是的,青春就是一场张扬的盛典,它需要卧冰床,洒热泪,和你所处的时代一样,即使失意满怀,也要“飞扬跋扈”、“痛饮狂歌”!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感到自身的局限。”这是鲍鹏山用来形容庄子的话。而你呢?我是不是应该这样说: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爱上它的一切——包括你那不完美的所谓“局限”?

也许,你那流星般短暂的一生在世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但是我想,有时候悲剧也是一种高贵的命运。如今的赣江上,夕阳依旧,想与你相诉,却已世殊事异,惟有在这一江春水之上,还依稀有着一丝守望的风……

【点评】

时下以历史人物作为文章主角的作文不在少数。但是很多作品往往就事论事,空洞地记述人物生平,缺少自己独到的感悟。而这篇作文却不一样。从内容上看,文章有几个优点:一是植根于描写对象又不仅限于对写作对象进行简单的叙述,而是以自己个性化的眼光作为参照,谈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也更为切合题目的要求;二是能把人物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去考察,也使文章显得更为厚重。从语言上看,作者既能恰当地对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加以变形、融合,又能有富于个人特色的语言表达,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当然,如果作者掌握的资料更丰富一些的话,文章的思考将更为深入

王勃,你还好吗?

我站在滕王阁里,七月的南昌下起了雨,阁外的长江和着雨声,如唱,如泣,如吟?那雨声缠绵着我的思绪,那思绪里有着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夹杂着我的爱惜、惋惜和遗憾。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当张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清山秀水。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

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可是——

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

篇7:王勃《滕王阁序》鉴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因其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格调变化不俗而广为人们传诵,成为千古不朽之作,令人百读不厌。文章以作者特有的清新隽永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绝妙无双的优美画图。

文章第一段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略写膝王阁所在地洪州的地理概貌,用“星分翼轸”指出它的地理位置,用“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简介它的周围环境,用“人杰地灵”表明它的美好特点。接着用“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盛赞滕王阁宾客中文人雅士的非凡文采;用“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极写阁中宴席中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这样概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细作好铺垫。

文章第二段,笔触转细,向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图:清碧幽寒的水,紫气暮色的山,仙境般的长洲,浓彩流丹的滕王阁,向人们展示了山美、水美、建筑美,一张百美荟萃、佳景云集的气象图。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绝句,更是达到了神韵隽永、出神入化的地步,既有诗的韵味,又有画的情调,显示给人们的是一幅无限优美、灵秀、旷远、使人遐思、让人心旷神怡的充满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给人以永恒的欣赏,无穷的回味。

第三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文人们吟登高望远诗,兴超逸豪迈之致,乐声唤来缕缕清风,歌声阻遏高空行云,雅士们像梁孝王宾客陶渊明一样能喝善饮,像曹植和谢灵运一样能诗善赋。这是文人墨客的高雅与豪放气质的统一,这是文人雅士们的理想生活的展示。“四美俱,二难并”一句,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和贤主嘉宾作一总结性的赞美,是对上文的收束。

第四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世人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这种悲怆哀婉情感的流露,与前边的良辰美景热闹气氛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这是一种别有韵味的奇妙的格调变化,有如横云断岭,将全文分成格调迥异内容有别的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对人杰地灵、良辰美景的赞颂,后半部分主要是内心情感世界的抒发;前半部分主写自然,后半部分主写人世;前后合璧,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文章第五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种达观和坚强态度的表达,使文章格调由悲沉转入悲壮昂扬,文章格调再次得到升华。

第六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最后一段则是对全文的收束。

篇8:王勃滕王阁序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多。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好像登上龙门一样。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篇9:诗人王勃与滕王阁

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爷爷,爷爷的学生还都身居中央政府的几个最高职位,而且自己少年成名,才华横溢,早早参加工作,你如果有这么一个家世显赫的“高富帅”身份,是不是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宠着、让着、拼命巴结着?

然而偏偏却不是。践行“常回家看看”,他探望父亲时,路过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官正为重修某个政府形象工程竣工而大宴宾客。他很远得到了信息,去吃蹭饭,可是人家楞没把他当盘菜,让他坐在远离主桌的不起眼位置。地方官准备为这个形象工程好好做做宣传工作,这个宣传文稿的草拟,私下透露给了自己的女婿,文稿都事先已经写好,就等当众宣读了。虽非诚心,但在酒宴上,也要装模作样,先请来宾动笔给露两手。大家心照不宣,都推辞说没有好文笔,不肯写,只要让到最后没人动笔,地方官就会请自己的女婿,当场写出来,刻在石碑上,扬名立万,为步入仕途赚点资本。

只有“高富帅”不知道这个内幕,或是装做不知道,居然伸手把笔接了过来,铺开纸就写。这一下打乱了地方官的苦心部署,气得连看都不看,让部下传话,看这个“高富帅”怎么出丑。可是部下跑来一说写的那些文字,把地方官和伙伴们立即惊呆了,慨叹“高端大气上档次!”马上送了丰厚的礼物,决定采用这篇文稿,相比之下,自己女婿的文字太过普通,拿不出手了。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稿仍被广泛传颂,因为文稿是为形象工程而写,这个形象工程就此成为扬名全国的著名形象工程,无论被天灾人祸怎么摧毁,都会有人重新修建,一直是当地的主要标志性建筑。

这个地方就是南昌,这个建筑就是滕王阁,这个“高富帅”就是王勃。

我们登上滕王阁,在阁顶眺望,赣江两岸塔吊高耸,不见绿色植被,只有水泥森林,吟咏着王勃的文字“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难以按图索骥,殊有隔世之感,睹赣江悠悠,方知逝者如斯夫。

很多人读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尤其读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否会认为王勃自称的“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因为家境贫寒,才没有任何出头露面的机会?

这就大错特错了,王勃不但不是穷乡僻壤的穷小子,而且是绝对的名门望族之后。他要这么说,只不过是身为“愤青”要强烈表达自己情绪的偏激之词。

他的爷爷叫王通,字仲淹,是旧时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五子者”中的“文中子”,是隋朝泰山北斗级的大儒。“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上承孔孟正宗儒学,下启程朱理学,众弟子将他奉为“至人”,称“王孔子”或“文中子”,后世更有“河汾道统”之誉。相传他的学生和友人有薛收、温彦博、杜淹、房玄龄、魏征、王、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盛唐的景象,就是王通的弟子们参与开创的,其中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靖都是盖世能人,唐初的名相,凌烟阁中的功臣,地位仅在皇帝之下而已。

这么好的人脉,王勃的背景和靠山,举世何人可比?难道就不比“李刚”更给力,还怎么会自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其实在盛唐,这些关系统统没用,那是个不讲关系,只承认能力的时代,只有证明自己的才能,才会得到重用。爷爷有名,爸爸有名,都不如自己的能力重要。唐代有个比王勃更有家世背景的人,叫刘得仁,母亲是公主,外公是皇帝,何等尊贵的“官二代”!刘得仁连续参加科举考试了三十年,竟然一无所成,没取得任何功名。三十年之间,居然没有一任考官给予他网开一面,让他春风得意一把,他只有对人自叹“无人怜白衣”。什么官职都没有的百姓只能穿白,就是所谓的“白丁”。刘得仁没能金榜题名,即使母亲贵为公主,他自己也只是“白丁”一个。

所以王勃要有出息,是不能仰仗爷爷的“至人”声望。事实上他也没有靠爷爷,完全凭过硬的本事,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说他怀才不遇,应该不是事实。《旧唐书》介绍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摇瑁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与他并列初唐四杰的杨炯,说他:“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更有人称他为神童,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时代,人才怎么可能被埋没呢?王勃更没有客气,直接上书给右相刘祥道。右相的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信中言“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宰相马上把王勃表荐于政府,王勃于是应麟德三年制科考试,也就是选拔各种特殊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从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职位虽然不是太高,但王勃岁数也不大,年方十四岁而已,相当于现在刚刚摘掉红领巾的年龄。

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对他赏识有加,十六岁被介绍到沛王府修撰,是专写历史的官。沛王李贤是高宗皇帝与武则天的儿子,比王勃还小五、六岁,也是个孩子。王勃实际类似于孩子的家庭教师兼侍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王勃与沛王相处得非常好。沛王自然平时也玩些时尚的游戏。王勃十九岁那年的某一天,沛王与弟弟英王李哲斗鸡,王勃站在自己主管领导沛王这一面加油助兴。兴之所至,写了一篇文章,讨伐起对手的鸡来,名为《檄英王鸡文》。孩子的游戏被家长知道了,但这个家长不是一般的家长,而是一国之君。因为介入了帝王的家事,家事即国事,触动了帝王之家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王子生来就注定将来是要继承皇位治理天下的,教唆王子把一场斗鸡郑重其事地重视,的确不应该。高宗皇帝以为王勃这是“交构之渐”,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丢掉了在最接近权力中心的储君身边工作的机会,大好前程,就此断送。 他自此游历西南蜀地,一路上写了大量诗文。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从头做起。二十四岁逢上机遇,再入官场,任虢州参军,从文官改为武官,类似今天的文职军人,仍是七、八品的级别。选择虢州,是因为虢州多草药,王勃从曹道真学医,是非常热衷和精通医道的,对这份工作唯一的兴趣就是能够大量采草药。若是安分工作,也许会东山再起。但王勃却莫名其妙卷地入一场刑事案件中。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人灭口,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案发,依律法被判死罪。尽管有沛王府工作的背景,有当朝宰相的赏识,有两个尚在政府重要部门做官的哥哥,但这些关系根本没用,那是个不讲门路,只相信法治的时代,只有证明自己的清白,才会得到无罪的宽宥。那年,高宗皇帝改称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年号改为上元,同时大赦天下。上元是道教的`节日,天官赐福的日子,是不是天下所有人都能接到赐福不清楚,但绝对是王勃的福音。王勃并非无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王勃一生犯的两次错误非常有戏剧性。第一次,是在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家犯的事,捅了个天大的窟窿,结果只是削职为民,丢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而已,对自由和生命,可以说没太大影响。第二次,是因为一个已经被法律宣布“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官奴,社会最底层最没地位的人,又犯了被通缉的罪,可能王勃不杀他,被官府捉回去也要被杀的。但王勃杀了他,那是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时代,杀了人就必须偿命,哪怕杀的这个人是个该死的罪犯,王勃如果为这样的人搭上性命,多么不值。

但王勃又一次幸运地没事了,却由天上的凤凰,变为地下的落汤鸡,责任其实多在自己身上,我们为他可惜给他同情,但不必为他抱屈替他不平。刚从监狱出来,能坐到洪州都督的宴席上,说明并没有人歧视他;年纪轻轻,当他对客操觚,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阎都督立即采用,并没有埋没他;都督又单独摆了酒席宴请并给了他丰厚的奖赏,经济上也没亏待他。

这就是盛唐气象,奖归奖,罚归罚,功过不相抵,奖得正大光明,罚得心服口服。

我们现在写作中常用的典故“腹稿”也是王勃的故事。王勃写文章的习惯,并不是得了题目马上就写,而是先磨几升墨汁备用,然后痛饮几杯好酒提神,接着拉过被子蒙上脸去睡觉了。等他起来,才拿起毛笔,铺开纸张,一气呵成,整篇文章连一个字的改动都没有。当时传说王勃不是真的去睡觉了,而是在肚里酝酿如何写稿,应该叫腹稿。

王勃在政坛上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文学创作上也因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被视为非主流,遭受高官贬低他的评价,如“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

直到后来的杜甫出来,对王勃等给予最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之后,“初唐四杰”的地位才渐渐不被怀疑而得到确立。相对于当时,王勃的诗文是非主流,饱受成功人士的非议,但在整个唐朝的诗歌发展中,他却又是正本清源的主流,是诗歌全盛时代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上一篇:十一国庆节慰问信下一篇:九月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