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2024-05-27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共10篇)

篇1: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在提升旅游业经济地位,为旅游业提供前提条件、改善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包括大量的服务人才、技能人才、学术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在短短几年内,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跻身旅游大国行列,2013年旅游外汇收入超500.2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22706.22元,旅游营业总收入总额超过2430亿元,几乎是2009年的1290亿旅游总收入的两倍。同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超过1.32亿人次,国内游客总数达29.57亿人次,相比2009年我国20亿旅游人次总数,增长率达50%。同年星级饭店11367家,其中5a级景区达147家,景区总数超过6042个,旅行社超过24944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相关的从业人员配备缺口较大,且呈增速趋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才数量的增加是首要条件。

(二)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知识密集型人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阶段向劳动密集及知识密集型并存阶段发展,在这个转型阶段不仅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从事基层工作,更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目前旅游人才结构来看,旅游管理类人才占旅游人才总数的比例较小,特别是旅游经营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与旅游公共管理人才。而市场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市场需要这些新型人才在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规划布局与产业引导等方面从事重要工作。人才的短缺直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转化升级,这要求我们尽快对原有人才结构进行调整

(三)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与设施为载体,为游客提供文娱与旅游体验及衣、食、住、行等服务。而旅游作为多产业融合的产物,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其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较为复杂的产业整体。因此,旅游业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这包括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多学科与多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深入渗透,我国旅游业的服务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国际化,这对旅游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转换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人文教育的质量。旅游业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显著特征,近年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视,与理论知识相比,更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执行力、注重细节的动手能力、善于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处事不惊的灵活变通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相对于理论课堂教学,这些能力学生往往更能在实践锻炼与人文教育中获得体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将重心放在了经营与管理方面,更多的是给学生输出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的人格有欠缺、人文素养较低、性格较为死板、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现有的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注入式的知识吸收方式让学生成了学习知识被动者,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市场教学、交流教学的缺失直接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接受的知识因没有通过实践的过程强化,不再反复记忆或使用,容易在短期内遗忘;第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面,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脱节,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较弱;第四,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不再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参与工作后往往缺乏旅游业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维已难以适用于目前新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以及对创意、主题、体验等新型旅游方式的需求。

(三)忽视跨学科融合学习。旅游作为新型的社会消费形式,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其产业体系的复杂性较强,涉及的相关产业与行业较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为全面。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例如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虽然许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培养时都开设了以上相关学科,但学生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利用能力较差,知识未能形成体系,怎样使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旅游所用是目前各地高校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四)忽视小领域现实教学。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将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为全方位、全方面、厚基础、宽口径综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涵盖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却忽视了学科专业下因人而异的小方向的专业教学,学生往往是什么都懂一些,但什么都不精。不管是酒店、旅行社、会展、餐饮、娱乐或是景区、自然保护区、温泉休闲会所的经营和开发等领域,行业特性都较强,而非宽口径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所可以胜任的。当学生在参与激烈的小领域具体岗位就业竞争时,与经验丰富的人才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篇2: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中国900多所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中,已有700多所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开始就陆续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与传统的英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不相同的。学术界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地位的界定一直有争议,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围,是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英语语言学、英语应用语言学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相关理论都应该被看成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商务英语不但是英语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功能变体,而且也可以把其看成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语言只是依托或者叫载体,商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目标。商务英语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贸、管理、文化及财会等学科知识。但这些内容又只是涉及,并不是要以这些学科的内容为主。商务英语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国际商务交际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商务英语既是一种独立的语言门类,又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就形成了。在我国,80年代商务英语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引进。因此,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种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很多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师资力量都还没有及时跟上。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模式:其一,英语专业+商务知识。这种模式就是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面添加部分商务知识。比如在传统的英语课程中加入英语报刊选读或者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能掌握部分商务知识,但他们所掌握的商务知识是零散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或者是没有条件或能力开设系统的商科课程的高校大多会用这种模式。

其二,独立课程模式。就是设置专门的商务英语课程,如进出口贸易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这种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开设了一系列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但是里面涉及的商科知识大多泛而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一些词汇、结构与表达用语,对商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适应商务交际活动的需要。

其三,英语专业+商科专业(汉语)。这种模式就是用学校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依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上汉语的商科课程。用这样的模式,学生可以学到比较系统的商科知识,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授课的课时是有限制的。一方面,商科课程开设门数有限。有些学校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辅修商科课程,但学生商科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大多商科专业教师使用汉语授课,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无益。

其四,英语专业+商科专业(英语)。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商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种模式的院校开设商科专业主干课程,如工商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使用英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对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建议

加强有关师资队伍建设。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并选派教师到校外接受培训。商务专业的`教师接受英语培训,提高全英教学操控能力。英语专业的教师接受相关商科专业知识的培训,扩充知识结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培训,教师可以得到系统的所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节约成本,也优化并利用了校内教师资源。此外,校方还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以上学位,强化专业能力。聘用管理、营销等行业的成功人士做兼职教师,或者聘用商科专业外籍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引进商科专业的海外留学者或派遣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语言学习。这种方式带来的最直接明显的效果是教师既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又直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

实行合作办学。这一点可以借鉴上海外贸学院的做法。上海外贸学院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合作举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早在就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主要是引进了8门主干课程,并且是所有课程都采用原版教材授课。

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上,要强调“口”和“手”的训练,达到“能说会做”的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始终贯彻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不但要始终坚持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而且还必须要坚持以商务操作技能为培养的重点。

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受到岗位及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如跟单、商务谈判等,很难真正实践“上岗”。在目前实训基地有限的情况下,“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应建立相对完备的校内实训中心或者商务模拟实验室,进一步挖掘校内实践教学的潜力,对学生进行单证制作、商务会谈等模拟训练,使之成为真正“懂商务、能操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推行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大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发达地区的院校可以和外资、合资或者具有进出口贸易权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样,学生有了一线实践的机会,能巩固所学。另外,也可以采用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合作教学与管理形式。

以任务为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专门技能训练。通过英语协会、商务社团等学生团体,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广告策划、营销方案设计、商务场景模拟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社区服务等,鼓励学生与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教师沟通交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蕴藏的潜在力量。

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如BEC、口译资格证书、营销资格证书和国际贸易跟单员、商务师证书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与竞争能力。

此外,要构建起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商务英语在中国可以说是新兴学科,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所以构建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动态的系统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市场对这个专业的需求,从而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当然这里说的动态的信息反馈来源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是来自学术界,可以来自兄弟院校或者是来自工商企业等。

总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努力探索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1).

[2]陈小兆,胡莉萍.论商务英语人才的创业素养与教学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5).

[3]廖国强.商务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8).

[4]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J].国际经贸探索,(6)

篇3: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2014 年1 月29 日,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 财办会 〔2014〕5 号)明确提出其主要目标是,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 力争通过5 ~ 10 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探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当代会计工作要求由核算型上升到管理型。佟成生、许素兰等( 2014) 认为,管理会计的视角拓展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所有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财务负责人的要求更高。张继德、王霞( 2014) 指出,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 ,财务会计只有10% ,管理会计人才70% 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 美国劳动部,2006) ; 在日本,例如松下( Panasonic) ,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000 人,而80% 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然而,在我国,企业超过85% 的财务人员都在做财务会计,更多发挥传统职能,几乎用80% 以上的时间进行会计账务记录和账务核算,而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数字核算工作,对财务预测、决策、数据分析的能力欠缺,与国际会计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是新时期的新要求。

3 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 1 增加管理会计课程比率,完善高校课程体系

张继德、王霞( 2014) 指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构想更是寥若晨星。因此,高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做起,增加管理会计相关课程比率。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将 《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课程置于 《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前讲授,让学生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设计进行理论学习,为以后进行专业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高校一般只开设管理会计学一门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在会计类专业课程计划中增加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以突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课程,高校可以考虑把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纳入会计类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为学生以后踏入管理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企业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分析以发现复杂财务数据背后的东西打下牢固基础。

3. 2 转变单一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赵海霞( 2007) 认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 “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而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等。高校可通过案例教学授课方式,选取经典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提供高质量的案例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案例资源,切实做到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紧密相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董延安和唐子惠( 2011) 指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高校在必要时可进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便于以后游刃有余地解决复杂的财务问题。完善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套既满足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又与国际管理会计人才视野相联系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3. 4 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环节,增强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重理论传输轻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实践能力差。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基地。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便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双向互动,企业要及时反馈实习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时俱进改善管理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型。学校可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具体的经营实践及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决策及管理能力。

3. 5 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效果分析得以验证。张倩等( 2014) 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从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进行追踪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做出会计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会计类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涵盖毕业生去向、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新入职会计毕业生的反馈和评价及对高校课程设计及培养建议等内容,完善的反馈体系为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问卷等方式反馈企业对新聘毕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的评价,以便高校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

4 结论

新时期我国亟须管理会计人才,高校应该承担起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职责,从以上五个方面出发,以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探析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实践。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

[2]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

[3]张倩,刘淑花,章金霞,等.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4]张成栋.加强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研究,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4(7).

篇4:新时期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关键词】旅游专业 人才 培养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82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明显,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种有效选择方式。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要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本文就新时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人才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要求,也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然而本人作为一名旅游人才的培养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旅游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去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旅游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十分枯燥,对学生扎实的掌握旅游基础知识埋下了隐患,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重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旅游基础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学生对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同时又包括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否有效掌握基础知识,也是衡量一个旅游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

旅游业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们产生了旅游的需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人们渴望得到放松,渴望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因为旅游专业人才是否有较高的思想情操,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良好思想情操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陶冶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旅游专业人才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旅游专业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触到祖国大好的河山,可能是直接的接触,也可能是间接的接触,但不管是如何接触,祖国大好的河山,美好的景色都会对旅游专业人才产生一定的影响,引人入胜,细细地去品味山水、文化之美,进而使人才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操。

旅游专业人才良好的思想情操,不仅能够感染其他人,同时也是旅游职业的要求。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旅游专业的人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情操,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奉献精神,继而更好的做好旅游行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动行业发展。

三、注重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一)使游客能更好了解旅游景点的需要

很多山水、文化景观,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可能仅仅能够欣赏到其表面现象,而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却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旅游专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解析,帮助游客更好的去体会景点的内涵所在,而能否达到这一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旅游专业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才能收到预期的引导效果。

(二)有效协调人们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需要

旅游过程中人们会离开原居住地,到一个新的環境中,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沟通与协调方面的问题,尤其在进行集体性的旅游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旅游组织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加以疏导,及时有效的解决矛盾,这样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四、注重培养旅游人才的多种才艺

现代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多种多样的才艺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在参加实际的旅游工作过程中,旅游组织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能够通过个人才艺的施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例如:在人们去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旅游组织者如果能够为旅行者献上一首优美的歌曲,能够使旅行者的身心感到更加愉悦。为了更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多种才艺,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才艺课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才艺,而且还具有了较强的表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一名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

五、提升学生的专业课素养

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人才,既要有效的掌握基础学科,同时也要对专业课引起高度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要影响,而专业课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得更好,那么,学生该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呢?一方面学生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阶段,认真听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深入理解知识点,尤其不能出现知识盲区,在课余时间,学生也要认真的复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努力的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切实达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目的。

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旅游专业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践的机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趋势的不断加强,也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旅游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景区的志愿者,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可以时间到旅游公司带团,这也是学生进行实践的良好途径。总之在实际生活中,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有很多种,教师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篇5: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发展方向,并且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扩大化,传统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中的“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已经不再适应高校的发展要求,思政教育进公寓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公寓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变化,学生公寓学风建设也将面临新的变革。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无论是学生的管理,还是学生公寓员工的管理,在传统模式中,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办事流程的步骤,与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加之,现代学生自主意识强,服务需求高,思想不够成熟,给公寓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校学生公寓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改善。

(一)开发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将公寓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分类,形成大的模块,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模块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将此系统跟相关部门的系统进行关联,这样传统管理模式中很多办事流程都能在线上完成,实现公寓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例如,在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姓名和学号查询到学生相关的信息,包括学院信息、家庭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住宿管理模块学生可以线上自主选房,也可以由公寓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学生还可以在线完成住宿变更等相关手续;通过日常管理模块可以将学生的违规违纪情况、维修情况、水电费情况进行反馈等等。

(二)实施“七进公寓”方案,完善公寓育人功能

所谓的“七进公寓”就是指“辅导员进公寓、学风建设进公寓、感恩教育进公寓、党团组织进公寓、网络思政进公寓、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文化建设进公寓”。“七进公寓”是我校学生公寓推进思政教育进公寓的主要内容,是公寓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学生公寓管理结合“七进公寓”方案实施,能够有效地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发挥隐性教育,价值引领等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团结友爱,努力奋进,助人自律,成长成才。

(三)丰富学生公寓服务内容,提高公寓服务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是高校学生公寓标准化管理的永恒主题[1]。依靠传统的说教和惩罚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现代学生的自主性和活跃性,我校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现有的服务内容上,增加更多的服务内容。同时,在选拔公寓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管理组织人员时要加强对应聘人员整体素质的考查,并在入职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服务育人”功能。

二、结合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改变,探析学风建设新途径

(一)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开展线上线下的学风建设活动

学生公寓管理员通过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在线与学院对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导入系统,同时通过线下公寓专职辅导员、公寓房管理员、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将他们的学习状态、违规违纪等方面的情况以宿舍为单位录入系统,分析各个宿舍的综合表现,对达到“优良学风宿舍评选”条件的宿舍进行奖励,对情况较差的学生宿舍进行重点关注并与学院联合,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同时,利用手机QQ、微信以及易班等平台,建立公寓工作相关的群,发布竞赛通知、考试信息、资料共享、美文欣赏、报名抢票、公寓学风秀等内容,使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二)结合“思政教育进公寓”契机,全方位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我校的“思政教育进公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每项内容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公寓学风建设活动要结合各项内容,才能全方位地开展。“辅导员进公寓”就是要求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组织公寓学风建设、党团组织建设等工作,是“思政教育进公寓”的基础;“感恩教育进公寓”主要是通过开展义务劳动、宣传感恩事迹、爱心捐赠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增强对公寓管理人员的工作认同感和情感,这样就有利于管理员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无形之中促进他们改变了不良学习的态度;“党团组织进公寓”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让学生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宿舍的学习氛围,从本质上“以点带面”全面拉动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网络思政进公寓”是结合我校专业优势,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以视频、图片等直观形式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率和接受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是在学生公寓建设心理咨询室,组建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轮流值班,满足学生“就近咨询”的需要,这有利于帮助那些因为学习而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文化建设进公寓”是利用公寓的闲置场地,建立自习室、阅览室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同时开展“读书活动月”、“诚信考试”、“朗诵比赛”、“优良学风宿舍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和学习环境。

(三)优质的服务是学风建设的新手段

完善的服务设施,优质的服务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对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公寓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的服务理念,设立一些“便民设施”,例如医药箱、公益自行车、爱心伞、针线、打气筒等等,并通过对学生热情、细心、周到的服务来感化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自理、自制、自律的能力,打造学生公寓温馨、舒适的生活的环境,促进学生公寓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梁青春.高校学生公寓服务育人功能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26.

[2]姜岱松,周亮,李靖.公寓学生党员工作站在学风建设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之探索[J].新课程(下),2015.05.

篇6: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摘 要:人口计划生育档案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材料之一,但受基础条件、观念、体制、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认识有偏差、内容有弄虚作假、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立卷不规范等问题。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关键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对策

人口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计划生育部门的重要任务。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工作对于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这些年以来,围绕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以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开发利用。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认识有偏差、内容有弄虚作假、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立卷不规范等问题。

一、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计生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工作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没有认识到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上个别计生档案管理人员思想松懈,工作敷衍了事,致使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的现象经常发生。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少数单位在计生档案中将单位内部用临时工的情况隐瞒不报,停薪留职和下岗人员生育节育情况没有妥善的管理,出现漏管漏挡、报喜不报忧的现象。甚至有个别单位存在造假文件、假资料、假证明现象,严重的损坏了计生档案资料的真实性。

2.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以手工管理为主,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查阅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模式,较少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档案法》颁布后,除国家、省、市级人口计生档案室外,县以下的基层人口计生档案室普遍存在没有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没有添置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尤其是县人口计生单位的档案室均存在一房多用、办公用品质量低等现象,由此造成档案资料的污损、丢失等不可挽回的损失[2]。

3.人员配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从目前人口计生部门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状况看,普遍存在学历水平、理论知识、专业素质较低等问题,一些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经验不足,管理观念不强,与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较大悬殊。在人口计生部门人才培养中,重点在技术服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作同等要求要求,导致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传统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4.资金严重不足,技术指导缺乏

计划生育档案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必须增加相应的硬件设备,设备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人口计生部门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经费来源中没有为档案建设专项资金。如果调剂使用有限的办公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信息化工作需要。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高度专业化的一些内容,如何启动,如何操作,缺少相关的业务指导,这已成为制约人口计生部门档案信息化工作上水平的主要瓶颈。

二、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及对策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计划生育档案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时期 , 如何积极适应现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需求 , 探索新型和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 已经摆在计划生育管理者的面前。

1.档案工作者首先要实现新的角色定位

在档案的手工管理时代,档案工作者主要充当着档案保管员的角色,负责对档案的保护、整理与提供访问文件的作用。但在,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者必须尽快进行新的角色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3]。只有这样,才能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档案信息与知识服务的文件。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意识

人口计划生育档案能够有效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计生档案管理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地区领导干部缺乏这样的认识。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让《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普及,全面提高各级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依法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3.建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实施计生档案的分级管理。计生档案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落实责任,明确专人,加强管理,实现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的系统网络化。系统网络化能够有效地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做到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作为主导部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领导小组,这是工作的主心骨,人口计生局各科室具体承担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任务,汇集着各方面的资料,是关键,乡镇和行政村基层各业务部门、科室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小组,责任到人,形成一根纵向线。同时,这些纵向线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个体系要纵横交错,配合联动,形成网络。这个网络既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制度,也是计划生育档案收集、管理的系统体系。实践证明,完整的领导机构,优秀的工作队伍和强大的基层网络,是做好新形势下计生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

4.强化培训,提高基层计生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

计生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计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的接受新技术和新信息,这是对计生档案工作人员的最低要求。培养高水平的档案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档案工作者素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档案信息爆炸式的增长,档案利用骤增,对档案信息的分析处理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4]。这就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成为业务精通,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各单位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采用在职培训、在职进修、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学术研讨或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业务水平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档案管理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积极的转变管理方式,有效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工作中循序渐进,发现问题进行迅速排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菊红.对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问题的探讨 [J].经济师,2011 年第8 期 [2] 张永和.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 [J].经济研究导刊,2009 年第 26 期

[3] 屈丽娟.浅谈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 [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 年第 5 期

篇7: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1前言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2016年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篇8: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状况

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始于2001年, 该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 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高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近年来, 随着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 48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硕士点和博士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当植根于物流行业这片沃土, 培养满足物流行业运营需求, 并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2 低碳物流发展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大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物流行业正在经历低碳转型, 需要大量掌握低碳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低碳物流管理人才。但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趋同, 专业定位空泛而不清晰,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仅关注物流基本知识灌输, 没有根据物流行业低碳发展的趋势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 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内容。因此, 在物流行业低碳化发展迅速的今天, 陈旧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物流管理岗位低碳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有必要开展低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同时,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只有根据外部企业人才需求,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特色和传统进行准确定位, 顺应全球物流行业的低碳发展方向,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独具竞争力的低碳物流管理人才, 并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因此, 一方面, 只有培养具有低碳发展意识, 和低碳物流管理基本技能与素质的高层次低碳物流管理人才, 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物流行业的运营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另一方面,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专门的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无法满足低碳物流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若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低碳物流相关内容, 将能够满足物流企业对于低碳物流人才的需求, 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更多适应低碳物流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并进一步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3 低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思

3.1 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为了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必要对原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

(1) 通过“打通原有课程、减少重复课程、增加缺少课程、课程内容分类, 提高选课弹性”等调整方式, 在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平台的基础上, 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补充。

(2) 构建以“低碳物流”为特色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 以满足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

3.2 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 有必要对原有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实践内容, 以保障高校培养的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 改革原有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内容, 创建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2) 在毕业设计中强化物流管理的低碳化运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3) 在“第二课堂”、“导师制”等活动中, 积极挖掘开发低碳物流管理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扎实培养高层次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5) 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构建多模块立体式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3.3 高水平互补式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培养原有教师和引进高水平人才相结合的方式, 对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人员设置进行补充与提升, 建设高水平互补式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

(1) 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 采取多种手段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原有教师在自身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方面增加低碳经济管理和低碳物流相关内容, 培养掌握低碳物流行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

(2)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中, 对低碳物流管理研究方向的青年博士和高层次科研人员进行倾斜, 吸纳更多的高水平低碳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 对教学团队的教师科研与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4 结论

总之, 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是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要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体系改革, 以及教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对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 才能满足低碳物流背景下物流企业的用人需要, 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协同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当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综合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手段, 不断对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 为有志于从事低碳物流管理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研究平台, 以培养更多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专业低碳物流管理人才。

摘要:为适应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管理人才, 有必要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文章在回顾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状况后, 介绍了现代物流发展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 从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以及高水平互补式现代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等三个方面对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行了构思与建议。本研究为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关键词:人才培养,低碳物流,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方煜.体现港航物流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 2013 (4) :123-125.

[2]张金英, 石美遐.“四位一体”的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 2010 (8) :152-156.

[3]范学谦.全球化下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30 (2) :1-5.

篇9: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析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结构 标准

课 题: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升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校本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笔者基于对《专业标准》的解读,探讨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内涵以及改善策略。

一、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三维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既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又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因此,面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即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内涵。《专业标准》把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并围绕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提出了构成这三个维度的60条基本内容。

1.四个基本理念

一是师德为先,这是中职教师专业建设的灵魂。二是学生为本,这中职教育的出发点。三是能力为重,这中职教师专业建设的核心。四是终身学习,这中职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2.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相适应的态度、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它包含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要素,共有16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范性”基础和“职教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保障性的作用。

3.专业知识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不仅涉及文化基础、学科专业和教育学科,还涉及职业技术的实践和经验。它包含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要素,共17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多样性”基础与“职业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在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4.专业能力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其本职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等职业教师素质的显性表现。它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七个方面内容,共27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基础和“技术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核心的作用。

二、新时期改善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策略

1.以《专业标准》为根本,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以《专业标准》为根本,制订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结合校情,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从加强师德教育、优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三方面入手,通过学习-领悟-岗练-创新-发展等校本研修模式,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2.以《专业标准》为导向,发挥中职学校教师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要加强引导教师对《专业标准》内涵的学习与理解,使教师自觉以其标准为工作导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生为本,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维度、多载体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专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内在动力。因此,中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要以《专业标准》为专业发展准则,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结合教学工作,以生为本,问题导向,贴切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文化,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分享,逐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3.

[2]苏志刚.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三维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篇10: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培养探析

史成泽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主观活动,贯穿于会计过程的始终,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教学带来巨大冲击。本文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对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

[作者简介]史成泽(1966-),男,宁夏中卫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宁夏银川75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成泽(项目编号:2007-292-80)

2006年初,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1月1日起已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体现的是导向原则,突破原有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的局限,打破了会计人员的传统思维习惯,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按照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构筑与完善支撑会计职业判断的环境,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人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将影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以及会计工作的质量。作为会计职业准备阶段的能力培养,应直面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培养过程中,并 1

体现于培养各环节。

一、现行高职会计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

(一)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重视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能力拓展,没有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结构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方向的设置仍然延续或套用原来会计专科教育的设置方式,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学科体系,以强化学生会计核算能力为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注意职业判断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导致学生会计知识面过窄,学科分离严重,缺乏开放性和弹性,难以适应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方面

目前会计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仍然是单项传输式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教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对常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技巧,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就缺乏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四)实践技能训练方面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仍偏重理论性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训教材不完善;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是在校内进行验证性模拟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实践教学层次较低,教学组织过于粗糙。上述因素导致现行会计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和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相悖。

(五)考核评价方面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的成绩评定仍然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基本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这种考核评价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满足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使考核评价不准或失实。这与新准则下会计专业技能的掌握体现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现实要求严重不符。

(六)教学师资方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缺少具备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毕业于财经院校或综合性院校,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担任教学工作,在教育学及相关知识方面比较薄弱,缺乏与会计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知识,缺少对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正了解。有些教师知识老化,不善于主动学习,经常将落后的、早已更新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熟悉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理论的会计教师很少,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高职会计教学要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

(一)以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为主线,更新会计教学理念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核算和监督作为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的职能已延伸和扩展到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等方面。会计职能的演化结果表明,以单纯的会计理论和技能为目标的会计教育专业能力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向综合的专业能力即职业判断能力转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须构成职业教育会计课程的主线。教学中,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它给各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所造成的轻判断、重统一的传统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养成会计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以适应时代要求。

(二)丰富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会计法规教学

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在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上,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适当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通过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通过经济、管理、金融、证券、计算机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中还应增加提高判断能力的课程,如网络会计专题、环境会计专题、会计案例分析、行业会计比较、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

识视野。另外,许多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开设了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等法规课程,课时总量不少,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必要从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出发,容纳更多的评析性内容,将这些法规课程整合成一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学生能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高水准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涉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时,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具体会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实际会计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 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 激发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学习兴趣,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组织力量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的双向互动,真正提高学生在会计计量确认方面的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基本职业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拟、案例、课业等多种形式,创造一定的会计职业情景,使学生体验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在行动过程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巧和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其次,担任实践课的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能过于细致,限制学生思考能力的发挥。不能把需要职业判断的要素都作为已知条件给学生全部列出,要允许学生出错。对于出现的错误,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典型错误,教师要详细分析原因,明确理论依据,提出判断标准。再次,将会计职业判断融入会计实训教材,把需要由会计人员做出判断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估计等事项列入会计实训教材。把一些非常规业务或创新业务纳入实训内容,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断选择,去自我评价。这样实践学习就不仅是理论教育的巩固,更是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五)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会计教育应该调查市场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以此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变静态、单

一、应试式的考评制度为系统、动态、多样化的考评制度。考评的范围要广泛,要覆盖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各个方面。考评内容要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评向综合性、系统性知识的考评发展。高职会计教育考评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解题方法的熟悉性,还应考评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判断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分量和难度,增加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内容。考评的方法要多样化,可尝试口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方式,全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减轻学生期末考试负担,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各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会计人才的要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会计教师队伍。具体做法:一是引导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把握国际会计动态、掌握最新会计准则,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原理、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及西方市场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为会计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与实际工作单位建立密切、稳定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三是鼓励校内专职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真正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四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负责人等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职教师一起开发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高效地实施课程运作,切实加强在校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上、下)》教案下一篇:洗发护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