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

2024-06-30

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精选4篇)

篇1: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

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

刘鑫

今天,我又读了这本《208个名人故事》一书,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故事对我而言都很重要,因为他的每一篇故事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家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传倡导者,曾任命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结,孙中山著有《孙中山选集》、《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建国方略》等书,其著作在逝世后被多次出版。

1866年11月12日夜里,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便是孙中山。孙中山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困家庭,他六岁的时候,就和姐姐一起上山砍柴,除草。再大一些的时候,还给别人家放牛,因为要用那家的牛给自己家犁田。

孙中山小小年纪就爱打抱不平,他见两个小孩打架也要去问个究竟,问清楚后,就支持有理的那一边。

有一次,一群清兵在当地抓人,还强占了那家的房产,可是没人敢站出来说话,孙中山挺身而出,质问清兵:“他们又不是贼,你们凭什么抓他们?还有没有王法,”王法?我就是王法,滚开!孙中山哪里是清兵的对手,他只有暗暗地在心中下定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不再受你们的欺负。”从此,他发奋图强,努力的读书学习,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对孙中山又多了些敬佩之情,因为孙中山从小就有正义感,并且从小心里就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我才这么敬佩孙中山。

其实,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学习他那种从小就有正义感,学习他不怕清兵的那种勇敢,和从小就有以后不再被欺负的决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编评语:孙中山,名孙文,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通过阅读刘鑫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小时候也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从而也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名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童年经历。但是我也从文章中发现了一个小缺点:你的这篇文章和那篇写齐白石的文章开头几乎一样,希望你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要多开拓思路,把每篇文章都写的精彩。加油!

篇2: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

刘鑫

今天,我读了208个名人的童年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故事都令我印象深刻,并且每一篇都是很有教育意义,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很喜欢画花草、鱼虫、山水和人物,但最擅长的就是画“虾”,齐白石曾经担任过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位。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他小时候曾在外祖父的私塾里读过书,故乡优美的景色像一股清泉水,滋润着齐白石的心田,一天晚上,齐白石在描红本上写字,写腻了,就在描红本上画起画儿来,他先画了一条游动的小鱼,又画了一只在林间欢唱的小鸟,再画了一株含苞待放的映山红。从那以后,齐白石就迷了画画儿。

齐白石画画儿的事很快就在同学们中传开了,小伙伴找他画画儿,他从不推辞,从写字本上撕下一张纸就给人家画画。

这年秋天,家里收成不好,齐白石只能终止了刚刚一年的学习生活,当上了放牛娃,即使是这样,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过画画儿。每当闲睱空余时,他就坐在小溪边细心观察虾的习性,为此还曾被芦虾钳过脚趾。最后齐白石终于画好了虾,他画虾的美名也流传于这世上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对齐白石又有了敬佩之情,他没有因为这世界上命运的悲惨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相反,他却更加努力的画画儿,观察细微的事情,去把他的画画的更完美。

我们应该学习齐白石这种精神,现在的我们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根本不会像齐白石这样,不仅不放弃,反而更努力的精神,这点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吉林安图三道小学

六年一班 刘鑫

小编评语:

篇3: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

观其书, 阅其文, 如见其人。该书作者布鲁诺·内特尔 (Bruno Nettl) 1930生于布拉格, 1939年到美国居住, 在印第安那大学 (1953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与密歇根大学就读, 是现在在世的最有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的授课生涯是从韦恩州立大学与德国基尔大学开始的, 1964年之后快要退休的布鲁诺从始至终在地处厄巴那-香槟的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用音乐教授与人类学教授的身份教授民族音乐学。他的田野调研的重要经历是在以下几个地方完成的:蒙大拿州的黑足人区域;伊朗德黑兰;印度马德拉斯 (目前的金奈) 。他一生编写过多部著作, 而且作为民族音乐学协会的前任主席 (1968-1970) 以及该协会刊物《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和《传统音乐年刊》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的主编 (1961-1965, 1998-2002) , 他被芝加哥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授予了名誉学位, 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一、内容概要

这一书主要包含31个论题与理论被分散在全书四个部分里, 内容主要涵盖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阐释、音乐的共性、音乐的多样性、多类音乐的对比探究、田野调查的相关内容、音乐民族志、音乐里的性别元素、各类音乐划分系统等等许多层面的调查和探究。除去以上的之外还由作者中文版序、原书序言、参考书目、索引、附录 (作者自述与校订说明) 、附论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学写作和话语二十五年之间的变化) 等总共10个部分构成。

整本书通过学界十分具有争论的观点与理念作为切入点来看待民族音乐学, 归纳历来与新兴的大量的学者看法, 加入作者的自身观点与评论, 而且利用作者本身在北美大平原印第安文化、波斯、印度南部与西方古典音乐里展开的田野调研作为辅证, 不仅能够看成是一系列小规模民族志的集结, 还能够看成是一部大规模民族志。其框架为:第一部分的9章论述学科基本概念, 相当于民族志的引论;第二部分的6章描写了田野工作的每个方面, 叙述了调查经历;第三部分的9章在文化的整个构架中进行论述;第四部分的7章以多元视野讨论一些详细的范畴。以上四个部分又包含了许多个小个案, 收纳了很多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开头均是用对比的视角这样的互文性连贯起来, 能够看出, 作者善于用对比的视角来连贯全文, 作者本身调查的四个范畴均是有涉及到比较:印第安黑足人土著音乐, 伊朗德黑兰古典音乐, 南印度古典音乐, 和母语氛围里的西方音乐文化。作者将以上四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放于相等的位置进行比较, 不仅比较共性, 还比较区别, 在互文构架里强调世界“全部音乐都是平等的”的意义。

二、著作特点

全书的体例和写作手法都是以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 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假如把这一本书看成是一个民族音乐学盛大的晚会的话, 作者就像是盛会的主持人, 而参加盛会的来宾们就是那些民族音乐学界和参与过民族音乐学探究的学者、田野调研里的讯息给予者和所调查的各类族群的人们。

(一) 采取说故事的方式用生动的口语叙述田野工作的过程。描述里插叙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小说体也偶尔出现, 让读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 同时也像是一部探险小说, 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描述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当时调研的所感所思。内特尔讲述了一个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的观察, 在“局外人”和“局内人”这两种身份中自由的转换, 他试着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事情使得读者们能够理解书里所要表达的一些学术探究理论, 将本来古板无趣的单纯的学术理论运用人文叙事的写作方法使其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因此使得观看此书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当中, 也将读者群扩大到了普通的百姓, 让他们也愿意了解更多相关的学术理论。

(二) 串联整篇文章比较的角度, 使用了巴赫金所谓的对话体的叙述文体。对话体强调意义的创建是一种非静态的历程, 和互文性及意义的延异产生共鸣。汤亚汀认为“对话”也有多层面及多种意义, 从详细到隐喻式的层次分别是“1) 具体场景的对话;2) 设问式对话 (自问自答) ;3) 对立观点所产生的辩驳;4) 局外-局内的对话;5) 学科历史和现状的‘对话’;6) ‘29个问题’与‘31个问题’所形成的‘对话’。”前面三类体现的是微观的详细文体与修辞, 后面三类即是宏观的串联整本书的广义隐喻式“对话”。这之中最关键的串联性“对话”, 也就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与这一地区的文化局内人间关于特殊文化“文本”不一样理解的对话, 体现了两者对于相同问题不同观点的差别与矛盾。内特尔认为这体现出来的差异与冲突不仅是对立, 同时也为互补, 实现两类意义系统跨越文化交流的有效目的。

三、结语

该书在国外被用作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教科书使用, 但文字语言却并不拘谨刻板, 作者带着跳跃性的思维, 通过民族志描述与对比说明等方式, 用作者具有的特殊的口语描述文体与一类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进展与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和西方文化的故事。成功的描绘出了西方尤其是北美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是为何物, 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音乐家和学者关于本学科的看法, 认识到与西方民族音乐学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兴趣更多在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而非跨文化的国际研究。

该书虽然是一本纯粹文字性的著作, 这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民族的民歌与在田野工作里记载下来的每个民族的音响, 让人略感不足的是只用文字进行了描述, 如果再附有相关的图片和音响的话, 将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生动的了解著作中所描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但放眼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 作者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觉悟融合到一起, 文章中说理不仅仅存在理论的思索, 还有这鲜明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的佐证, 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他将全球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做考察主体进而得到立论, 从而为我们构建了各个地方性知识, 拥有某种程度的普遍适应性, 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展开学科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闻涵卿, 王辉, 刘勇译.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篇4:读《中个名人故事》有感

今天,妈妈从图书馆买来了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我一回到家就兴致勃勃的读了起来。

哇!这本书的目录上有这么多名人呀!不光有中国的名人,就连外国的名人也不计其数,其中就有爱迪生、瓦特、达尔文、爱因斯坦„„名人,这当中最吸引我的属爱迪生了。

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我想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爱迪生一生中有2000多种发明,其中有许多发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普通的东西,可是他们那个年代很罕见。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可是尽管这样他还是喜欢问一些问题,这也使他变得比常人更加聪明了。

上一篇:星空作文300字下一篇:励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