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观后感

2024-06-30

励志观后感(通用6篇)

篇1:励志观后感

为自己更好的工作--------《做最有用的好员工》有感 当我拿起这样的一本职场励志系列的书籍,我以为又是千篇一律的说些无关痛痒的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的呻吟文字。但是我错了,读下去才发现,这样的一本《你在为谁工作》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员工所必须拥有的,它犀利的指出了一些其他书籍没有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反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工作?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感觉自己为了赚钱而工作,所以工作起来总是有点缺乏热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且还要为了自己而工作,把工作看做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获„„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

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

上面这段话出自《你在为谁工作》。毋庸讳言,不用看书,看题目就知道书里会讨论些什么,似乎是些很老套的问题:工作态度。涉及此问题的书不少,但大多数书仅仅空洞地要求人们端正工作态度,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所给的解释未能触动人们内心。《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仿佛一面镜子。它通过提出“你在为谁工作”

这个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从而让每一位员工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老板打工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的朴素理念。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当中,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有时怕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有时会找n个理由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完成,只要不耽误事就行,有时因看不惯某个同事心里就不愿与其合作,想想看工作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是人赋予了它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因此,书中多次警醒人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的一段话,给我的震撼很大,主持人问他:“你当初在剧组里当群众演员时有没有想过,就这样跑龙套、打杂如果得不到机会成不了明星怎么办?他脱口而出:“只要你认真努力的把每件小事情做好,总会有人发现你的”!是啊,这是浅显却不易悟得的道理。态度在王宝强的身上已验证了其价值。我们怕领导没有留意我们所做的每件事,但我们是否留意把每件小事做好。只为了完成工作,那在工作时的外在表现绝不会激情四射。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这与工作仅仅是“为五斗米折腰”“为别人

干活”的想法完全不同,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内涵,为点燃工作激情打下基础。工作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同时,困难的事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外界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是提供给我们成长和各种收获的起点与机会,是为了自己。不懂得这一点,工作起来就会毫无生气,即使是身处高位、拿着高薪也不例外。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这是《你在为谁工作》强调的重点。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能否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固然需要他的能力超越众人,更需要他的态度比别人更积极。不能说具有了某种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态度。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木匠收了徒弟,先教他做一个木箱子,箱子做好后,师傅将木箱外面修整好后,开始仔细的用沙纸打磨箱子里面的各个角落,徒弟不解,觉得没有必要。师傅说,这手艺活里面也透着做人的品性,手艺不但要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态度要认真不能浮躁,信任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生意也自然会越做越好,钱自然也会越赚越多。而徒弟不以为然,出徒后徒弟离开师傅自立门户,可不到两年,沮丧的回到了师傅身边,不但生意没做成,声誉也是一片狼藉。这毕竟是个故事,现实生活中那些被解雇或者始终得不到提升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而是他们的态度不够端正。只会导致竞争力减弱,最终被市场淘汰。

工作态度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因为我们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激情。但不管怎样,如果希望获得成功事业,成就美好人生,良好的工作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人是要知道感恩的,要知恩,无论你身处哪个工作环境,是公司给了我们工作的空间,最好的报答是什么呢,是敬业的态度,是对自己边工作边成长的过程负责的态度。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你在为你自己工作

枕边励志书》读后感 张友仓

无意间在朋友哪里拿来一本书——《枕边励志书》,书的内容不多,但里面好几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希望是生命的加油站,机遇要把握不要等待,机遇属于有勇气的人,表面的勇气不等于真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灵活的思维让努力事半功倍,抉择靠自己,路在脚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后受益匪浅。

时光匆匆,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我们的一生将如何度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太多的人已不堪重压。如何面对生活的现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的物质欲望也日渐膨胀。如何面对物质惑???这些问题使好多人陷入迷茫之中。敢想敢做才能成功。要想别人不能想,做别人所不能做。想别人所不能想的,做别人所不能做的就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勇气。诚信是生命的支柱,是美丽的金子,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要做生命的掌舵者,因为生活就是大海,人就是海上之舟,目标就是灯塔。每一艘生命之舟就会有自己的航行方向。人就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人们常常习惯于把眼睛钉在大事上,往往忽略小事,而事实上大事每个人都会刻意注意,偏偏容易忽略小事。一些细节更是往往被忽略,有一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节中发现机会,会助你走向成功。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这些工作还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

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我们学校目前的领导班子,从校长室以宫校长为首,在平时工作中对我们严格要求,经常引导我们要注重细节,每做一件事都要精思熟虑,这种用心工作的作风,对我们周围的人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才使得我们的这个集体,从领导到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学校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好教材。在我做班主任时,我注重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教育学生。如在一次学生做早操时,旁边的地上有一片小纸屑,我便随手拾起来,用我的行动来告诉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文明的好习惯。所任班级的学生都养成了自觉地维护班级、公共场所的卫生的良好习惯。因此班级的卫生一直保持很好。在教学中,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的传授、每一个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只有听好每一节课,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有最后的好成绩。而对一个班级来说,只有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好的成绩,才会有班级整体的好成绩。这些都来源于平时的扎扎实实地把每个教学环节抓实抓牢,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测试等各个环节都认真对待,尤其在备课上下大功夫,寻找最好的方法,力求传授的知识简单明了,使学生便于接受和掌握。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繁琐的,都是由一个个小事,一个个细节构成的,不要小看一个个的细节,是它们决定了你最后的成败。要想成功,那么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最终它们会给你丰厚的回报。这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幸福的心灵没有怨恨。感恩,是一种千古传唱的美好品德;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恩,是一种促进成功的重要法宝;感恩,并不是宣扬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方式!当一切都是那么无理的时候,当生命悬于一线之际,那一份生命边缘的真诚却撼动了所有的人的心。献出你真诚的爱心吧!战场上你死我活的较量都会为真诚暂停,生活中又有什么能不为真诚感动?在人的生命中,痛苦和欢乐总是并存,这世界并不会因为你不开心就停止运篇二:励志书《我的奋斗》读后感

励志书《我的奋斗》读后感 xx年10月16日,好兄弟qfy发来短信:跟你强力推荐一本书《我的奋斗》,作者罗永浩。我推荐你看的书绝对不是浪费时间的那种,不信你可是在网上查查,你不看就不是兄弟。为了留住这么一个好兄弟,在之后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去图书馆查过这本书,没有。想在网上买,可惜当时没有电脑什么的,不方便网购。xx年11月10日,学校运动会放假之际,我在新街口新华书店淘到了这本书。书皮上写着:“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励志书从未如此诚恳”。当时我就觉得又一个吹嘘自己成长经历的人开始牛逼哄哄了。买到书回去之后,本来打算在有空的时候看。可惜我这个人一直没有什么耐心,好久不看书,也根本不想看书,所以这书一直放在我的枕边,但从未打开过。

寒假回家,我带了n本书回来,可惜要开学了,又要原封不动地带回去,重的要死。可惜我们竟然有传说中的大学生的寒假作业,辅导员让我们没人看一本书,再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把这本不算厚的书带了回来。其实一直到寒假的最后几天,我还是什么书都没翻开过。但是没办法,作业总是要敷衍一下的,于是开始看起了这本励志书。我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小,主要是现在的书好多内容重复,好多东西不要他说我也知道。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我发现自己也可以依葫芦画瓢。而且我这个人讨厌说假话,就好像我很赞赏《家n次方》里面的赵雯一角,以至于某些同学说我重口味。我比较直接,我讨厌虚伪的东西。

现在的励志书都一个模子出来的,再加上一点个人经历,以至于我以为成功的人都一样,失败的人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一般从自己失败中或者从自己的某个习惯中受益,最后获得成功。但是以我对中国人的看法,中国人的嫉妒心理是不希望别人比自己更强,与自己越亲近的人,越不希望对方比自己强。所以很多励志书里面缺少成功最重要的诀窍,看一些自己都知道的东西,又能有什么长进。这也算我为自己不喜欢看书的一个借口吧。

老罗的这本书,从自序开始就很吸引人“像坏人一样勤奋”。坏人永远不可能是平庸的人,平庸的人做不了坏人。在这个世界上,坏人好像总是更勤奋一些。

自序之后是老罗xx年春季高校巡讲实录,老罗当时是办英语培训机构的。可惜现在的高校表面上都不准在演讲中直接讲带有商业色彩的内容,可惜这种机构的演讲怎么可能不带商业色彩。于是他在自己的演讲条幅中加了“非公益”仨字。看到这我发现至少这里,他很符合我的口味。

老罗本身高中辍学,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是很可怕的。“和这个国家大多数有点想法的孩子一样,在我十来年的校园生涯里,几乎没一次城市表达真实情感的时候,都会被那些之力、知识、思想和道德水平都有明显问题的老师们打击。”他毫不留情地在书里批判了那些自称跟他关系不错的老师,其实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迫害”过他。他在那个年代“顶撞”过很多老师,现在想来,我连那个年代的他都不如。当然,他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我就不赘述了。他批判了那些英语培训机构的老油条们,说自己不像他们一样,这个我不了解内幕,我也就不能妄加评论了。老罗说现在的英语培训机构大多是三派别“神奇派”、“n天搞定派”、“不不不派”,出于某种性格上的缺陷,我极其鄙视这种广告,但是老罗的真话让我眼前一亮。他在书中坦言,现在的社会某些地方确实不如以前。从前的大院子弟受人欺负,现在呢,卖弄自己老爸的,卖弄自己舅舅的。

当我努力把事情做得漂亮又敞亮的时候,除了确实想把它做好,我也知道这会让很多人喜欢上我;当我对朋友够意思、对女朋友关心体贴的时候,除了我愿意这样,我也知道这会让他们受到感动??很惭愧,我从来都不是那种浑然天成、清澈纯净而又全无自知的真人。”有多少人是本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清华北大的学子们,你们可知你们中许多人将来可能不再是中国国籍的人了。“男同学们凑在一起闲聊,说的没有一句是人话,即使有女生在场,也会说很多故作隐蔽的龌龊话。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听到什么都会联想到性,比如看到民国故事里的军阀讲话,“诸位都是读书人,兄弟我是个大老粗。马上产生的反应是,吹什么牛逼啊?”我想,正常点的同龄人都能看懂吧,我就不假正经了。为了克服恐惧心理,“这种能力需要时不时打一些不太严重的架来培养(类似的锻炼非常重要??)”就是如此的真实,让我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新闻联播中那么美好。

《我的奋斗》,坚持自己的正确,终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篇三:励志影片观后感

永不放弃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一步励志影片,名为《当幸福来敲门》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家人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地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家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被主人公为梦想为生活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主人公开始是一个医疗机械推销员。他所推销的东西不容易卖出,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着,直到他卖出仪器。他的生活状况并不好:不能按时交税,也不能按时交不起房租和幼儿园的托管费。之后,他的妻子因为不能忍受过于贫穷,离家出走了。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依然对未来的充满信心。经过他的努力,他得到在一家大公司的实习机会,最终他成功地成为这家公司的正式职员。几年之后,他创立属于自己的公司。十年后,他已是一位知名的金融投资家了。他的故事使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不管生活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有股永不放弃的精神,应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当我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我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因为这个信念会成为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正是有了这个动力,我们才会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就应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习中,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的第一反应应是:即使这道题再难,我们也不应放弃,而是仔细地钻研它,想办法解决它,最终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不能放弃“我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去战胜苦难。

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也应是如此。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往往就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它阻碍自己的前进的步伐,它就是想让你放弃自己的梦想,可就是不能放弃,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实现梦想,也是成功的前提。我就要培养这种精神。这是我看《当幸福来敲门》后的最大的收获。篇四:感恩励志报告观后感

感恩励志报告会观后感

李剑锋 听了徐老师的报告后我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真正了解到感恩在我的生活中及未来的道路上究竟扮演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感恩父母,父母在我心里是最伟大的人,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且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代感恩父母也就是孝的一种表现,那么现在呢? 现在,感恩父母并不是说要把自己的几分之几的工资给父母,而是应该在平常能够抽出一部分的时间陪着父母,我想这才是真正对父母的回报吧。

当我听到老师口中一个个关于父爱或母爱的故事,我那干涩已久的眼睛慢慢变得湿润;当徐老师叫听众起来高举双手大声喊着“爸爸妈妈,我们爱你”时,我内心发出来我最大的声音,打开了自己内心的枷锁,在心里大声的对自己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们爱你”,这时候,我们都是感恩父母的孩子。

感恩老师,在我们最青春、最灿烂的时光中,老师孜孜不倦的身影一直陪伴着我们,不曾懈怠、不曾放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话在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它的含义,那么,老师对我们的恩惠,我们又该如何回报呢?

同样,要感恩的事物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感恩空气,感恩树 木,感恩蓝天??感恩一切的一切,你的世界,会因为感恩而精彩。

感恩不在于说教,而是应该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让感恩融入我们的生活,时刻保持着一颗感动的心。

这,应该就是感恩演讲想要教给我们的。

感恩,让我们在行动。篇五:读励志书籍的读后感(上交老板专用)为自己更好的工作--------《做最有用的好员工》有感 当我拿起这样的一本职场励志系列的书籍,我以为又是千篇一律的说些无关痛痒的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的呻吟文字。但是我错了,读下去才发现,这样的一本《你在为谁工作》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员工所必须拥有的,它犀利的指出了一些其他书籍没有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反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工作?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感觉自己为了赚钱而工作,所以工作起来总是有点缺乏热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且还要为了自己而工作,把工作看做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获„„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

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

上面这段话出自《你在为谁工作》。毋庸讳言,不用看书,看题目就知道书里会讨论些什么,似乎是些很老套的问题:工作态度。涉及此问题的书不少,但大多数书仅仅空洞地要求人们端正工作态度,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所给的解释未能触动人们内心。《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仿佛一面镜子。它通过提出“你在为谁工作”

这个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从而让每一位员工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老板打工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的朴素理念。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当中,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有时怕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有时会找n个理由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完成,只要不耽误事就行,有时因看不惯某个同事心里就不愿与其合作,想想看工作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是人赋予了它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因此,书中多次警醒人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的一段话,给我的震撼很大,主持人问他:“你当初在剧组里当群众演员时有没有想过,就这样跑龙套、打杂如果得不到机会成不了明星怎么办?他脱口而出:“只要你认真努力的把每件小事情做好,总会有人发现你的”!是啊,这是浅显却不易悟得的道理。态度在王宝强的身上已验证了其价值。我们怕领导没有留意我们所做的每件事,但我们是否留意把每件小事做好。只为了完成工作,那在工作时的外在表现绝不会激情四射。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这与工作仅仅是“为五斗米折腰”“为别人 干活”的想法完全不同,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内涵,为点燃工作激情打下基础。工作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同时,困难的事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外界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是提供给我们成长和各种收获的起点与机会,是为了自己。不懂得这一点,工作起来就会毫无生气,即使是身处高位、拿着高薪也不例外。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这是《你在为谁工作》强调的重点。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能否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固然需要他的能力超越众人,更需要他的态度比别人更积极。不能说具有了某种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态度。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木匠收了徒弟,先教他做一个木箱子,箱子做好后,师傅将木箱外面修整好后,开始仔细的用沙纸打磨箱子里面的各个角落,徒弟不解,觉得没有必要。师傅说,这手艺活里面也透着做人的品性,手艺不但要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态度要认真不能浮躁,信任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生意也自然会越做越好,钱自然也会越赚越多。而徒弟不以为然,出徒后徒弟离开师傅自立门户,可不到两年,沮丧的回到了师傅身边,不但生意没做成,声誉也是一片狼藉。这毕竟是个故事,现实生活中那些被解雇或者始终得不到提升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而是他们的态度不够端正。只会导致竞争力减弱,最终被市场淘汰。

工作态度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因为我们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激情。但不管怎样,如果希望获得成功事业,成就美好人生,良好的工作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人是要知道感恩的,要知恩,无论你身处哪个工作环境,是公司给了我们工作的空间,最好的报答是什么呢,是敬业的态度,是对自己边工作边成长的过程负责的态度。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你在为你自己工作。

篇2:励志观后感

李兴宇

今天看了郑强教授的演讲的《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的本质其实就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更好的成长平台,大学的职责是培养更多有思想的人才。大学教会我们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做更好的自己,学会思考。通过大学这个浓缩的社会接触,适应社会,所以我们要上大学。那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你是想辛苦这三年、轻松一辈子,还是想轻松这三年、辛苦一辈子呢?要是我当然选择辛苦这三年轻松一辈子,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呀!考个好大学,以后有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让我父母过上更好更高的生活。我们不能在学校混,拿着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在这里不好好学习,上课玩手机、睡觉、说话、不听课,我们对得起父母吗?()父母辛苦赚来的钱让我们在这睡觉来了呀?那还不如回家了呢!谁家的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呀!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你不想过一辈子苦日子,那就好好学习吧!!!记住一句话:少壮不努力,长大开夏利。吃得苦中苦,才能开路虎。

篇3:励志观后感

关键词:励志期刊,高职生,励志教育

励志主要是给自己或他人以信心, 或者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给予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励志教育, 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 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据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8省 (市) 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所起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人和书籍分别是父母和名人传记[2];由此可见, 励志图书在励志教育中占了较重的比例。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不少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 责任心差, 缺乏合作精神, 怕苦、怕累, 学习懒惰, 纪律松弛, 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3]。新形势下, 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 部分高职生群体中存在着人生目标迷乱, 学习动机功利、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倾向[4]。部分高职大学生一方面感觉未来生存压力比较大, 对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另一方面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5]。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 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 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 由于体制的原因, 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 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 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 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

二、励志期刊在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分析

励志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引领人生。“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责任教育, 一是知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励志, 并不只是鼓励他们考上高中、大学, 还包括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磨炼坚强的意志, 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 在这方面, 励志期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获取“成功法则”其实并不简单, 而读书便是其中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一本好的成功励志图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成功的方法, 更能启迪人生的智慧, 让我们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更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6]。

在定义上, 励志期刊并没有严格的界定, 泛指以鼓励人坚持奋进, 激励树立志向或志气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化类期刊, 励志期刊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此外, 这三类励志期刊又互相结合, 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刊物[7]。典型的励志期刊如《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对读者的人生观, 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激励教育作用的期刊。励志期刊对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一) 磨炼情操意志

高职生由于生源的特点综合素质偏低, 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成为落后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积累不能解决和意志薄弱上, 高职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善于学习, 缺乏个人独立思想和自律意识, 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放弃。改善这个状况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 阅读励志期刊, 可增强自信心, 通过形象对比激励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给高职生推荐阅读适合的专业期刊, 可改善、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 提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能力。

(二) 增强情感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亲情问题的困扰不少, 进入大学阶段后, 又面临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 不少学生因为失恋单恋, 又无处排解,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走不出痛苦的阴影, 阅读是走出困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 提高社交处事能力

处于高中应试阶段的学生和学校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主, 把为人处世等放在次要位置, 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需继续获得社交处事方面的指导, 例如, 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 与同学师长的交流相处, 恋人之间的理解相处, 即将发生的同事上司之间的相处。这些问题摆在了学生日常的主要位置, 除了老师同学的一些提示, 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找到答案。

(四) 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 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压力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巨大压力, 这个时候的高职大学生迷茫、失落、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 心理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十分需要疏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给高职大学生推荐阅读《职场》中文章, 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寻找最好的自己》, 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生是充满曲折和磨难的, 要学会认清自己, 不气馁。

三、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一些励志期刊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 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 促使大学生励志成才。根据龙源期刊网不完全统计, 我国的励志期刊将近百种, 我国的励志期刊主管部门多为各级各地方共青团或教育局或大学, 期刊质量相对稳定和保证。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 现举一些励志期刊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期刊, 详见表1。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 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 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针对部分高职生表现出的信仰丧失、人生迷惑、精神空虚、责任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 应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励志教育, 利用励志期刊佳作与人格教育、发展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 将励志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 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增强内驱力;从而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执著、勤奋的求知热情, 塑造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锤炼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冯红新.励志教育促农村孩子志向飞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10, (11) .

[2]李祖超, 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 (市) 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11:60-63.

[3]张彦喆, 耿晓棠.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北方经贸, 2009, (11) .

[4]袁琦兰.浅谈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23) .

[5]依淑清.浅谈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励志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1 (S0) .

[6]彭月英, 李茂平.论青年毛泽东的励志对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2 (5) .

篇4:励志观后感

2012年最热的词莫过于“正能量”了。一本原名为“撕掉”(Rip It Up)的书,经由博集天卷的天才策划,冠以“正能量”之名,在2012年8月上市后,书名迅速成为社会流行语,像旋风一样无孔不入地刮向社会各个角落。

这是一本号称“世界级心理励志书”的畅销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据说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的头衔。豆瓣网上,一些被这两个标签吸引却又抵触这流俗书名的读者不由恨恨道:这么好的一本书,可惜被书名毁了。但若是他们读过此书,或许会反过来说:这么好的一个书名,可惜被内容毁了。从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三大网站的读者评价来看,很多读者都是冲着这流行书名下的单,结果看后表示“失望、后悔、没意思、读不懂、没收获”的大有人在。也许,正是这不知谁的大脑想出来的好书名,救活了这本令读者嗟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顶级巨著”。

读者问诊“七宗病”

笔者翻阅此书后,发现读者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诸如“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正能量”“内容很闷,提不起劲看下去”“跟其他心理励志书一样,看了等于没看”等评价都甚合我心。截至本文完稿时,此书在京东“一般”和“不喜欢”的评价有294条,在当当“一般”和“不推荐”的评价有391条,在亚马逊“3星及以下”的评价有47条。笔者仔细浏览后,将其大致列举归纳如下,共计有“七宗病”:

一、名不副实,夸大宣传。发表于2012-10-30 19:30:58 名字很特别,内容很一般,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发表于2013-01-07 13:38:02 封面很吸引眼球,可书里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发表于2012-12-25 19:53:35 这类心理励志书都犯有通病:夸大宣传,假借名人效应。

二、水土不服,不接地气。发表于2012-10-21 14:38:25 也许是西方的思维和写作方式的不同,某些内容和方法看起来并不能吸引中国的胃口;发表于2012-11-14 23:16:08 讲了太多的实验以及效果,没有实战意义,适合西方国情,在中国有点水土不服;发表于2012-12-06 14:08:25 外国关于心理的书籍和国内社会环境不一样,不是很实用。

三、翻译太差,疑似伪书。发表于2012-11-03 11:25:06 翻译太差了,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发表于2012-08-30 17:49:43 很多实验过程和术语翻译错误,只要学过心理学,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发表于2013-01-10 09:42:52 感觉像是国人编的,不具有指导意义,严重怀疑是伪书。

四、观念先行,论据可疑。发表于2012-12-06 13:17:48 一本用N件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的书,有隆胸之感,大是大了,可是经不住推敲和拿捏;发表于2012-12-09 11:32:42 讲道理前非得讲一大串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实验或故事;发表于2012-12-19引用了很多莫名其妙、来源可疑、无严谨性可言的实验。

五、一个道理,车轱辘话。发表于2012-12-27 22:33:53 很简单的一句话,反复地说,通篇就一个表现原理,车轱辘话;发表于2012-9-25 同所有的励志类书籍一样,过于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并且一个观点翻来覆去地提,真正的营养却没有多少。

六、公式化说教,可读性差。发表于2012-10-21 11:02:00 有点像实验性论文,公式化的叙事方式不太习惯;发表于2012-12-21 15:04:14 很多实验的例子,可以当催眠书看;发表于 2012-09-05 18:28:05 如大多数励志书籍一样,类似于说教的陈述方式,读起来缺乏趣味。

七、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发表于2012-11-15 20:22:40 书里并没有教我们怎样获得真正的快乐,而一味强调要改变自己的表情从而带来正能量,治标不治本;发表于2012-11-16 12:32:43很功利的书,总是急于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启发怎么想;发表于2012-09-25 18:50:28 和几年前打了鸡血一样的成功学书籍一样,贩卖希望。

心理励志类图书的“家族病”

以上列举的是《正能量》的部分“读者问诊”,但正如其中一些读者一针见血指出的,这本书的“病”恐怕折射了心理励志类图书的一些“家族病”。

励志书是图书市场的一大家族,其成员可谓五花八门,囊括了“心理励志”“职场励志”“成功学”“社交处世”“青少年励志”等诸多说法。其中“心理励志”堪称大家,里面又有“心理学普及”“女性心理励志”“心灵鸡汤”“潜能开发”等小家,看起来庞大而又驳杂,因而在开卷公司,励志书甚至被纳在了“心理自助类图书”之下。

近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竞争激烈、价值观模糊的转型期中国,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挑战,由此产生的压力感、焦虑情绪和对成功的渴望,如暗流奔涌,亟需缓解、疏导的出口,于是,心理励志类图书的市场需求迅猛增长,成为图书市场能不断诞生超级畅销书的重要板块。像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的《心灵鸡汤》、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阿尔伯·哈伯德的《把信送给加西亚》、安东尼·罗宾《唤醒心中的巨人》、朗达·拜恩的《秘密》《力量》、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以及这本《正能量》,都是其中的“家族明星”。

心理励志类图书大多与人性观照、心理调适、潜能开发、获取成功、自我实现有关,只是有的偏重“人性”,有的偏重“心理”,有的偏重“潜能”。而不论偏重什么,这类书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家族明星”也难免俗的“家族标志”,以及程度不同地存在的“家族病”:

1.功利/急功近利。这类书大多有功利色彩,鼓励自我实现、获取成功。每本书都仿佛有一个潜在声音告诉读者:读过此书,你必成功/幸福。这也是它为何能够诞生这么多超级畅销书的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此,这类书都比较急功近利,程度深的如读者所说“跟打了鸡血似的”,程度浅的也是“看起来很功利,总是急于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启发怎么想”。由于它虽多打着心理学的旗号,目的却多为推销一种功利化的成功学,注重外部的方法论而缺乏内心深度,因而对于心理疾病和人生困惑,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nlc202309022227

2. 舶来/水土不服。这类书多为舶来品,且以欧美舶来居多。许是百年来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国人“崇洋”心理,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总之,拿来居多,原创极少。当然,心理学本就是一门西方学科,自然以舶来为主。但正因如此,它就面临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且由于治疗心病的阅读期待,“接地气”尤为重要。但正如读者说的,“也许是西方的思维和写作方式的不同”,这类书“并不能吸引中国的胃口”。除了文化和国情差异,翻译差也是其“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有的书翻译差到足以让人怀疑是本伪书。

3.观念先行/公式化说教。这类书大多“观念先行”,先提出一个观念或道理,再用实验、数据、故事来证明,即读者所说“用N件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因为A,所以B”,这是典型的西方论证式写作,在国人看来却是公式化的说教,相当机械枯燥。而且,充当论据的那些A总让人怀疑是为证明B而杜撰,“来源可疑”“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而作为观念或道理的B也极为简单,比如《正能量》的“表现原理”,《秘密》的“吸引力法则”,《不抱怨的世界》的“抱怨不如改变”。虽说简单直接的观念风暴正是它畅销的杀手锏,但在国人看来,简单的道理“翻来覆去地提”就成了“车轱辘话”,观念风暴在公式化的说教下,也不过是“老生常谈”了。

向东方宗教哲学寻找“正能量”

心理励志类图书的这些弊病让转型期中国的解压需求不满,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到这类书和自身需求严重脱节,无法解决他们内心焦虑的根本问题。“一本心理学书籍,居然一点都不了解读者的心理,着实可笑。”当当网的这句读者评价道出了这类书的尴尬。而近五六年来,地震海啸等灾难频发,危机意识和末日情绪扩散,生存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社会矛盾激化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人被消极悲观、狂躁焦虑等心理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西方人开的“方子”又治不了“中国心病”,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东方,向东方宗教哲学寻求疗心之法。这一阅读需求直接导致了一类貌似心理励志类图书,却有着新鲜血液和别样基因的图书悄然兴起,笔者称之为“心灵修炼类”图书。由“心理”到“心灵”,由“励志”到“修炼”,这一变化反映了图书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传统佛教、中国禅宗、印度瑜伽等东方宗教哲学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向外的攫取,而是内在的和谐与心的宁静。人类的焦虑、烦恼、痛苦根源于自我的贪婪,所以,反观生命、反省自我、探索内在、修炼心灵而实现“疗心”“安心”,获得内在的宁静、和谐、圆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疾病、心灵困惑、精神痛苦的“励志之道”——“心灵修炼”因而成为这类书最鲜明的主题。

最早,这类书以“身心灵”名世,以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胡因梦译介的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重新认识你自己》《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等作品为代表。后来,“身心灵”已偏离图书而被社会上“身心灵工坊”“灵修瑜伽”“塔罗星相”“花精芳疗”等衍生名目所污染,笔者因而更愿意以“心灵修炼”名之。如今在当当网,这类书分别纳在了“励志”下的“心灵与修养”(“心灵/感悟”“心智/心态”),“心理学”下的“心灵治愈”等分类名目下。

胡因梦、张德芬和立品、磨铁等图书公司成为这类书的主要推手。在胡因梦、张德芬的推荐、翻译下,西方心理学吸纳东方宗教哲学后发展出的超越自我、关注内在的“超个人心理学”“深度心理分析”等学说开始为大众关注,如阿玛斯的“钻石途径”系列(《内在的探索》《解脱之道》《自我的真相》)、葛吉夫的“第四道”系列(《生命的真相》《自我观察》《与奇人相遇》)、肯·威伯尔的《超越死亡》《一味》、艾克哈特·托尔的《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罗伊·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史蒂芬·阿若优的《生命的轨迹》等。此外,胡因梦还译介、推荐了一批中国禅宗影响下的西方禅修类图书,如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无常共处》《转逆境为喜悦》、阿姜查的《关于这颗心》、艾兹·拉贝达的《平常禅》、杰克·康菲尔德的《狂喜之后》、阿迪亚香提的《真正的修行》《空性之舞》《觉醒之后》等。

在胡因梦、张德芬的推动下,近年来,心灵修炼类图书已在图书市场蔚然成风,并带动国内一些心灵修炼大师的原创著作出版,如雪漠的“心灵瑜伽系列”(《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索达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嘎玛仁波切的《生命的觉醒》等。尽管胡因梦、张德芬本是作家,自身修行、深研,又精通英语,其译本可信度高,但从“接地气”的角度看,舶来品终归无法与本土原著比拟,尤其是作为疗心之书,本土的生命体验和修行感悟比舶来品更为鲜活,更有力量。遗憾的是,因为涉及宗教哲学,本土原著的出版门槛反而比舶来品更高,原著审批的难度比直接引进难度大得多,因而,目前这类书仍以舶来为主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现象也许值得一些部门反思,只有放低出版门槛,更多优秀的原创心灵大师的著作才可能与读者见面。

最近,心灵修炼类图书的热销还带动了西方宗教哲学中有关“意识”“能量”“念力”“疗愈”等神秘主义学说著作的出版,如麦克塔·格特的《念力的秘密》、格雷格·布雷登的《无量之网》、洛依德·琼森的《治疗密码》、琳内·麦克塔格特的《疗愈场》、高文的《冥想》等。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心灵修炼”出版风潮下,心理励志类图书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是西方心理学中重视心灵的学说被重新挖掘出版,如托马斯·莫尔的《灵魂关照》、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唐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等,二是观点上,借用东西方神秘主义的“宇宙能量”“灵性意识”等核心观念,与西方式论证逻辑嫁接,如《秘密》《力量》《正能量》都是其中典范。遗憾的是,《正能量》远不如《秘密》和《力量》“嫁接”得好,所以才会遭众多读者“问诊”。不过,“正能量”这一理念却比任何一本书标举的理念都要流行得快、流行得广,从这一点看,此书的策划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份成功,恐怕首先应感谢心灵修炼类图书这几年的铺垫。的确,《吸引力法则》和《正能量》能够迅速流行,与心灵修炼类图书对东西方神秘主义理念的普及、传播密不可分。

从时代风潮、社会气候、阅读风向和出版趋势看,心灵修炼类图书目前仍处在上升期,可谓方兴未艾,而心理励志类图书今后或许也要更多从东方宗教哲学中吸收“正能量”,才能赢得市场。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5:励志电影观后感

没有特效,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乔治六世是一位口吃的国王,然而每个人的痛苦都有症结,他每次在讲话中痉挛,都表现出不可抑制的恐惧。愿意帮助他也有能力帮助他的人意识到——若结果是恐惧,则原因亦是恐惧。这个人,是语言矫正师罗格。

罗格与乔治六世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在日复一日的治疗中,他们却成为了永远的挚友。然而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英国对德宣战,乔治六世需要通过无线电对全体国民演讲。事关重大,所有人的心都缩紧了:这是战争中的特殊时刻,是一切将至之前的寂静,是宣扬正义、鼓励勇气之时,是蔑视强权、展现坚定之时,是容不得丝毫差错之时。罗格守在国王身边,引导他放松大胆,陪伴他完成这艰难而重要的演讲。终于站在播音室,大门紧闭,只有国王和罗格两人,国王坦陈罗格的帮助巨大,他无以为报,罗格调侃一笑,在最后时刻低声说,不要多想,只当说给我听,说给我这个朋友听。时间准点,指示灯闪亮又熄灭,门外的王后紧张地闭上了眼,一众大臣和工作人员都凝神屏息,国王终于开腔,有些缓慢,但不迟疑。在成千上万的角落,曾经参加一战的士兵已是平民,留下伤痕的脸平静肃然;年迈的老人眼含悲悯,仔细聆听国王的每一句言辞;工厂里的工人、军队里的士兵、宫廷中的仆佣、国王的母亲和兄长,都在国王的演讲中听到了澎湃的激情、不屈的精神、强大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人们欣然,这是伟大的演讲。

影片对国王的描述,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乔治六

世的勇气、隐忍与坚持,在面对缺陷时体现出了独有魅力与张力。一次次的挣扎与努力,自然而然又令人肃然起敬。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篇6:励志电影观后感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感触很深,一个天生没有四肢的人居然能活这麽久,并且创造了自己的人生,让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由衷的感叹。

电影是以演讲的形式展开的,开头他就以幽默搞笑登场,他的脸上永远是自信的微笑,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神采,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再大的困难都能超越,只要用心去爱自己和这个世界。他始终强调‘爱’,他说无论你们怎么看我,怎么对我,都没关系,因为我是爱你们的,他讲述了他的“小鸡腿”,长着二个脚趾的小腿,它可以‘打鼓’,小走.游泳时的小马达,还可以‘踢球’,他有着特殊的轮椅,有‘小鸡腿’控制着方向。演讲时他并没有表现悲观,而是以微笑表示着他的自信乐观。后面他讲到人们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当人们摔倒时该怎么办,他以自身为例,摔在桌子上,没有四肢的他躺在那动不了,他说你要么继续躺在这,要么想办法站起来。失败了怎么办?尼克的回答是“再来一次,again,again.....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没有失败,没有失败者”,相信你自己,你能做到。他一顽强的毅力站了起来,告诉我们没有不可能,他说:“人生最可悲的并不是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缺欠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正真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后面他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首先他问:“我是谁?”,然后举例讲述了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看见别人在抽烟、喝酒、赌博,人们就纷纷模仿,怕不合群,自己一个人,人家说脏话也跟着说,以为很帅很酷,完全迷失自我。面对这些该怎么选择?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你每天都有选择,选择跟随自己的心,活出生命!找到目标!他告诉我们,当年有了梦想目标时,不要只是光想着,而是要付出行动,不要放弃,每天先前一小步,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去“爱”,爱身边的人,因为爱有自由和能力,去爱去鼓励他人,并讲述了他自身的‘死亡经历’,在学校下课期间,有十二个同学取笑了他,让他倍感耻辱,他说如再有一人笑他,他就自杀,同时有一位女同学走过来,让他意外的是她对他说他今天很好啊,他竟然哑口无言,是她救了他一命,是她的鼓励帮了他,给予他力量。是的,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更多的给予他人以感恩鼓励,而不是谴责他人,也许正因为这一两句话改变了他人。

上一篇:读《208个名人故事—孙中山》有感下一篇:“法在心中伴我行” 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