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2024-05-27

《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通用9篇)

篇1:《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名人传》主要讲了些什么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罗曼•罗兰)

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名人传》【相关练习】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6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答:

7、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和()的角度,改造社会。

8、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9、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读《 》(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10、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1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

12、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13、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

14、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5、《贝多芬传》还附有:()。

16、“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7、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18、“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19、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20、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是自传体作品。代表作有:()

《名人传》答案:

1、(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

3、(《约翰、克里斯朵夫》)

4、(《第九交响曲》

5、(《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答: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7、(精神)和(道德)

8、(《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9、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10、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11、(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12、(“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13、(《大为》)。

14、(《胜利者》)

15、(医嘱、书信集、和思想集)。

16、(托尔斯泰)

17(米开朗琪罗)

18、(贝多芬)

19、(《第五交响曲》)

20(老子)。(《狂人日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

《海底两万里》相关练习

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2、《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

者,原因在于(),小说如此动人,还在于(),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凡尔纳被公认为是“()”。

3、()是一名()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的体现。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国人。

5、阿龙纳斯的仆人叫(),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鱼叉手之王”指的是()。

6、鲸鱼用()进行呼吸,《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

7、潜艇的主人是(),他会说()种语言,分别是()。

8、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做的。

9、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有()册,鹦鹉螺号的造价是()万法郎。

10、请举例说出海底的三种植物。()

答案:

1、《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2、(诺第留斯)(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小(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结果)(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3、(尼摩船长)(反抗压迫)(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

4、(儒勒•凡尔纳),(法)

5、(康塞尔)(《海底的秘密》),(尼德•兰)。

6、(肺)(鹦鹉螺号)。

7、(尼摩船长),(四)(法、德、英、拉丁)。

8(大叶藻)(贝壳类的足丝)(鲸的触须)(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9、(12000)册,(200)

10、(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石花菜、鹅掌菜)

篇2:《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1.《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_______发电。

A、氯化钙B、氯化钠C、氯化锶

2.《海底两万里》中任务在印度洋的珠场和______展开了搏斗。

A、鳄鱼B、鲸鱼C、鲨鱼

3.他们在红海里追捕一条频于绝种的______,他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A、儒艮B、海豚C、海豹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国小说家凡尔纳。他一生写了60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说,总题目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里漫游》被誉为。

A、法国 “科学幻想小说之父”B、德国 “现实主义”之父C、美国“浪漫主义”之父

5.《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部是。

A、《神秘岛》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B、《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神秘岛》

C、《神秘岛》 《鲁宾孙漂流记》

6、鲸鱼用()进行呼吸,《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

A肺苍鹰螺号

B、肺鹦鹉螺号

C、腮鹦鹉螺号

二、《名人传》相关练习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A、都德B、罗曼·罗兰C、尼德•兰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A、(德国 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B、(俄国 贝多芬)、(希腊 米开朗琪罗)、(英国列夫·托尔斯泰)

C、(德国 梵高)、(意大利阿基米德)(英国莎士比亚)

3、()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A、《第九交响曲》B、《第五交响曲》C、《命运交响曲》

4、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

A、孔子B、庄子C、老子

5、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A、《革命者》B、《胜利者》C、《战斗者》

6、“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名人传》里对()的外貌描写。

A、贝多芬B、高尔基C、凡尔纳

参考答案:

一、1、B2、C3、A4、A5、B6、B

篇3:《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胡适说:“我在这十几年中, 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 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 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 终不肯下笔……前几年, 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 我读了很感动, 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 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 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 至今引为憾事。”

诚然, 阅读传记佳作的第四方面价值, 是它能够给予读者的丰富的民间记忆和个性化的见闻细节。如自传作品的主人往往记忆力强, 个性鲜明, 更可贵的是, 当执笔之时, 往往已与家庭、社会的人事取得心灵的和解, 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过往, 乃至时政所施予的不公及社会的歧视和虐待。因此, 人生故事的曲折性和细节真实性, 是构成传记佳作可读性的重要内涵。

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富足的乡绅之家的毛彦文女士 (1898~1999年) 的回忆录《往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从《我的母亲》写起, 顺序回忆了自己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有读者指出, 作者是一个“珍惜初恋”, 又“为爱所伤”, 既爱事业, 又曾获得“幸福”的20世纪的“奇女子”。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久华女士 (罗家伦之女) 则在本书序言中指出, 书中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 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 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才逐渐起了变化。”毛女士在本书自序中也说, 《往事》所记, “皆平凡之事, 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 事过境迁之后, 也变得平凡无奇了, 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

仅以其中的“反缠足 (裹脚) 行动”为例, 通过189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陈衡哲的自传和1937年出生于山东巨野的姜淑梅的回忆录, 就足以获得最具细节的真实观感。她俩几乎相差两代人, 可笔下的遭遇却是那么的不约而同:

我七八岁的时候, 女孩缠足的可恨习俗刚开始遭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攻击。他们之所以认识到这个习俗的荒谬与残酷, 应该归功于西方人和满族人的影响……可是母亲受到我非常严格的外祖母的影响, 她们觉得如果她们不把我培养成“淑女”, 我就无法找到婆家, 而成为“淑女”的必要条件, 就是一双缠好的小脚……因为担心女儿的大脚无法被婆婆接受, 正是缠足维持数世纪之久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给孩子一生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为父母必须负责给他们的女儿找到婆家, 他们不敢拿女儿将来的幸福开玩笑。我发现, 这也是乡村里无知的农民至今仍不愿为女儿放足的主要原因 (中国稻米产区的女子一向是天足的, 因为他们得在水田里和男子一起劳作) 。

大哥在外边上大学, 来信就说:“千万不要给小妹裹脚。不要扎耳朵眼, 别叫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大哥的话, 没给俺裹脚。别的小闺女六岁就裹脚了, 再讲究点儿的人家, 两三岁就把脚裹上……就是用裹脚布把大脚趾外的其余脚趾硬生生裹到脚底下, 让它们一点儿一点儿骨折, 一辈子踩着脚指头, 用脚后跟走路……裹脚以后, 脚就不长了, 所说的“三寸金莲”, 都是从小给裹出来的, 小脚趾挨着脚后跟。那时候, 女人脚小了吃香, 有句老话口口相传:“裹大脚找瞎子, 想吃馍馍背搭子;裹小脚找秀才, 想吃馍馍拿肉来。”还有什么:“脸儿白白不为俊, 脚儿小小遮半身。”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因为脚大, 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 (《乱时候, 穷时候》)

正如罗久华教授所说, 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争取“天足”、接受新式教育、婚配自主这一系列前辈女子苦苦奋斗才争取得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 但后人在乐享成功果实的同时, 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 后人方得享庇荫, 受惠无穷。”

五、求取智者真经, 导航现世人生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中国创作的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列宁一角的台词) 这是因为历史常常会披着时新的外衣重演过去的故事。通过阅读传记佳作, 切实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站稳立场, 端正态度, 明确时务, 形成真知灼见, 将极大提升读者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实践的才干。

如《民国红颜》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的作者李安安女士, 十分服膺陈衡哲所说“母亲是文化的基础, 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 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的观点, 并倍加揄扬其人生的实践:她集诗人、作家、教授于一身, 集事业强者与贤妻、良母于一身”, 她早年勇于“造命”, “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新女性……同时又极传统, 尊重自己的女性角色, 当 (社会) 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 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相夫教子, 最终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才”, 称道她为“一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此外, 阅读传记佳作, 还能够教给读者遭遇人生坎坷和曲折时的应对智慧。因为无论是自传的主人, 还是被作为传主的人物, 他们无不是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道路上, 克服了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而终获平安吉祥的智者和高人。因此, 毕淑敏认为, 多读书以增长知识, 看一些传记, “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是理智地度过人生“低潮期”的一个重要选项。她说:“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 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 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 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 才是高明主人。”

诚然, 人生百年不可能永远是吉星高照, 不断有贵人相助, 风也顺水也顺地过来的, 因此, 人生在世, 有时候需要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在难得糊涂之中寻求转危为安的机遇;有时候需要逆流而上, 中流击水, 在逆境中加倍付出, 奋发崛起;有时候需要挑战命运, 超越自我, 勇敢地探求绝处逢生的路径……而这些, 在古今中外的传记中都有着宝贵的记录, 值得人们阅读和借鉴, 以获取如何辨识时务、顺势而为, 直至扭转人生乾坤的“正能量”。对此, 通过阅读美国学者金介甫所著《沈从文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以及有关沈先生的回忆录文章, 读者足以从沈先生的人生历程和遭遇中, 得到最为深刻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 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 郁达夫《沉沦》, 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 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 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 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对于沈先生的作品,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 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 就印象模糊, 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 过些时候拿来再读, 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 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 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 他和鲁迅相同。”

但在1949年前后, 香港一家刊物却赫然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题全面否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给他扣上了一顶没有“灵魂”和“思想”的, 喜作色情描写的“粉红色作家”的大帽子, 这给沈先生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重负和心灵痛苦。为此他曾在绝望中一度割腕自杀。在这种时政氛围里, 沈先生既不能发表作品于文坛, 更不被允许教书育人上讲台, 甚至连他过去出版的小说等都在1953年被焚烧了, 因为按官方当时的说法是:“永远不再出版”。形格势禁之下,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沈先生, 被迫改行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各种新出土的历史文物如殷商的、敦煌的、长沙的、麦积山的展览做“说明员”。

在长达三十年的博物馆工作期间, 沈先生脚踏实地, 不怨天不尤人, 更不自暴自弃,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古纸、瓷器、漆器等历史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深入钻研文物业务, 尽力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讲解员的知识结构, 并在晚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得以完成填补中国文物史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迎来了文化生命的又一“春”。因此, 卞之琳先生在题为《还是且讲一点他》的回忆文章中议论说:

从文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独特作家, 首先是因为一开头就扎下了深厚的修养根基, 不同凡响:他如他自己所说, 既读一本“小书”, 更读一本“大书” (社会现实) 。他从小身经了社会的长期折腾, 后来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不会叫他怨天尤人。他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 经受住了的不少委屈、误解、有形无形的歧视, 实际上并非从1949年开始, 却从不对此耿耿于怀;另一方面, 他受到的称誉, 也并非近十年来才开始, 他也并不以此沾沾自喜。

严文井先生在《谁也抹杀不了他的存在》一文中回忆道, 沈先生以前常说“作家要一辈子不断写作品, 不能以写作为敲门砖, 靠投机和当官来求名”, 可是命运却无情地“逼迫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离开文学创作, 只差完全放下笔杆”, 但他终于“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等身著作”, 为中国的文学、文物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总结沈先生的为人处世经验, 则胸有大志, 惜时如金, 逆来顺受, 安贫若素等宝贵品质, 实是支持他从中年逆境走向晚年顺境, 从而苦尽甘来的素养基础。或如他的弟子王亚蓉所回忆的那样:“ (沈) 先生没有诉苦的习惯, 我觉得他总是站在很高的地方, 清醒地看待 (时政上和社会上) 那些过激行为。”

篇4:《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关键词:瓦萨里;优雅;气韵生动

1 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提出艺术的五大特质

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提出的艺术的五大特质:规则、秩序、比例、design和风格。瓦萨里用这五大标准对绘画、雕塑和建筑界的艺术家进行了评价。瓦萨里在他的著作里揭示了艺术发展的演变规律,并在第二部分中提出艺术的评价标准,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家的身份根本不受重视,甚至作为雕刻家或者是画家是被人看不起的,瓦萨里在著作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艺术家的地位,要为艺术家正名。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理论中鲜有著述,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瓦萨里则提到了这一点。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被人们所重视,艺术家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瓦萨里提出艺术的发展过程像人类本身一样,有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艺术从刚开始出现显然远未达到完美的状态,也许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好的特质,终究是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因此他将艺术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艺术刚刚形成发展的古老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刚刚开始发展,在造型方面远没有达到完美状态。因为任何新生事物在产生的初级阶段,都不可能呈现出完美的状态,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瓦萨里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艺术及艺术家进行评价。在他提出的五个特质里,他认为规则和秩序在绘画、建筑和雕塑的发展初期是最容易达到的一种标准。第二个时期,艺术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时期的艺术家已将以往艺术家存在艺术上的陈迹清除殆尽,他们把艺术又往前拉近了一步,这个时期的画在比例和design方面都有明显的成就。到了第三个时期,艺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这时候的艺术家已经具备了瓦萨里所提出的五大特质。

2 将瓦萨里和谢赫的艺术标准进行对比

2.1 “优雅”和“气韵生动”

在这里,不妨将瓦萨里提出的艺术“五大特质”和谢赫的“六法”论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瓦萨里所提出的规则、秩序、比例、design(模仿)和完美的风格(优雅)五项标准中,他将优雅放在最高的位置,并且认为这是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瓦萨里认为“优雅”是绘画的完美状态,这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具有优雅特质的画面中,色彩会比自然中发现的色彩更美,人物更具人文主义特质。瓦萨里作为西方的艺术理论家,他认为优雅是绘画的完美状态,在我国古代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中。六法第一条说的就是“气韵生动”,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于六法之首,也正是说明了“气韵”的重要性。在谢赫所处的那个时代,绘画的主题一般是肖像画和人物故事画,所以他所提出的“气韵”的意思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神韵,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如果艺术家的作品中有谢赫所说的“气韵”的话,这幅作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上品之作。“气韵”所代表的是人内在的生命和精神,是物体的内涵和神韵。东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虽然大不相同,但是艺术的本质却是相通的,“优雅”和“气韵生动”所代表的就是但是藝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不管是“优雅”还是“气韵生动”,都是艺术理论家对当时的艺术环境所提出的艺术评价标准。只是针对不同形式的艺术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在谢赫当时的艺术氛围中,人物画是主流,画家对人物气韵的刻画更是画面中的重中之重。在瓦萨里所阐释的“优雅”的概念里,更多的也是在针对人物画,在这些优秀的画家里,拉斐尔将“优雅”表现的最恰到好处,在拉斐尔画笔下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都显示出不同的优雅特质。这里的“优雅气质”其实就是谢赫在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精神”,人最主要的就是精气神,只有将他的气韵神态、优雅特质表现到一定程度,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质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瓦萨里和谢赫在这一点上的观点显然是相同,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

2.2 “模仿”与“传移模写”

除了“优雅”之外,瓦萨里认为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特质就是“design”及模仿。瓦萨里为模仿制定了两条主线——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对大师的模仿,在他的观念里,模仿并不是对自然不多不少的照搬,也不是努力的再现,而是要根据个人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对自然进行自主的加工和提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约束了那些一味照搬对象而不加思考的艺术家要完美超越自然。自然是艺术家学习的最好范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有选择地去模仿,因为艺术是高于自然的东西,那些机械模仿的艺术显然不是瓦萨里所推崇的。他所说的另一条线就是模仿大师,前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大师的学习当然也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模仿的对象要量身定做,这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去选择。瓦萨里在他的模仿论中指出要模仿大师的范本,在模仿的手法上也要避免机械的、盲目的手段,要融合一定的自身因素,从而形成自己风格。谢赫的“传移模写”和瓦萨里所提出的“模仿”则有一定的区别了,谢赫所说的“模写”是临摹作品,这一法被他放在六法之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作品的传世依靠的是对作品的临摹传写,但他并没有深入强调对自然的写生模仿和对当时技艺超群的画家的模仿。只是单纯的谈到针对作品的传写,这也只是作为当时艺术家的一项基本技能,并不能代表画家的水平。唐代的张彦远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摹写乃“画家末事”,瓦萨里的模仿论相对来说内容就丰富多了,这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谢赫所在的魏晋朝早于瓦萨里十个世纪,在早于瓦萨里那么远的年代就提出了“传移摹写”,也体现谢赫在艺术理论上的高深见解。但他并没有将摹写这一问题深入讨论,只是点到为止。这和东西方艺术的差异有关,更多的是理论家所处的时代的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方绘画评价的标准,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也会有某些交汇点,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

2.3 “比例”与“经营位置”

《名人传》中也谈到了画面的整体协调感,瓦萨里将此概括为“比例”,并适用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上面。在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的比例和谐是瓦萨里在他的书中所强调的,文艺复兴以前的画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画面的比例关系。早期从事艺术活动的匠人缺乏对对象的视觉上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达到的一种能力,不需要专门的去测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自然也会有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力和对画面的感知力。处于艺术成熟期的艺术家已经会注意到画面中各部分之间的适当关系,这就是瓦萨里所提到的“比例”。瓦萨里将比例作为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来衡量艺术家的是否达到了那个时期所定下的标准。在绘画领域,“比例”其实就是关于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的适当关系以及物体的恰当位置。在谢赫的“六法”中当然也谈到了关于画面物体的位置问题,但他只是论及位置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经营位置”换句话说就是构图设计,经营是艺术家的一个脑力加工过程。是在主观意识作用下进行的,对画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将物体安排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中,这和瓦萨里的比例和谐在某一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经营位置更强调的是画面的整体构图,瓦萨里则更注重物体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两者之间是相生相成的,但终究都是为了画面的完整和谐。

3 结语

瓦萨里在他的《名人传》中提出的艺术的五大特质,对后来的绘画家、理论家和雕塑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倡艺术家要跟着自己的特质去选择所需要的艺术形式,而不是要跟着他人的脚步前行,只有在艺术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才不会落后于他人。在《名人传》中,我们看到了16世纪西方对艺术的诠释,同时也会想到我国古代那些关于艺术的评价标准,将东西方文化放到一起来,虽然看到的是东西方文化形式的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还是相通的。

参考文献:

[1] 陈军.关于“六法”与中西美术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2] 李宏.瓦萨里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J].新美术,2002(03).

[3] 王芳,张春生.“六法”之心悟[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 王文奇.气韵生动与生命的艺术表达[J].广西社会科学,2003(11).

[5] 李元清.由“六法”引发对中西美术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01).

[6] 李宏.论瓦萨里艺术理论中的“优雅”概念[J].美术观察,2005(11).

[7] 王明道.“气韵生动”之我见[J].美术大观,2006(09).

[8] 王博.氣韵生动——绘画的终极目标[J].社科纵横,2007(03).

[9] 葛路. 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6.

[10] 王玉贞.论谢赫“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1] 李宏.线性的图式:瓦萨里disegno概念的形而下意义[J].美苑,2010(06).

篇5:海底两万里及名人传

尼摩船长不仅仅这样,他还有舍已为人的伟大精神。在被冰墙围困时,因为缺乏空气,随时都可能死亡。虽然有几个氧气瓶,但远远不够那么多人使用。他因

为缺乏空气已经近乎虚脱了,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使用氧气瓶,而是把氧气留给了教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他的行为感动了千万读者,也感动了我。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领略了海底世界的瑰丽神奇,也激发了我的想象,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海底,一个精彩的世界。

看完这本神奇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我不得不佩服此书作者——儒勒·凡尔纳。

作者的知识太丰富了,想像力太惊人了!他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竟然在今天得以实现了。真不愧是“科幻小说之父”呢!

《海底两万里》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登上了“诺第雷斯号”潜水艇,从此展开了一段传奇的海底之旅:水中漫步、红海血色、登陆南极、意外受困„„最后,众人凭着坚忍的意识与过人的智慧,终于返回了陆地。

从书中,我看到了无数瑰丽的海底奇观。那踩在上面如踩在云朵上的沙滩;那奇形怪状的鱼类;那美仑美奂的贝类;红海中那奇特的血好色和那特有的三棱草„„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我还认识了主人公——尼摩船长,他知识潘博、善良仁爱、英勇果敢、沉着冷静。虽然有[源自.cn]时残忍,但还是不失高大形象。在南极,他们的潜水艇被困在冰山中,四周都是冰墙,空间狭小,空气缺乏,冰墙奇厚,难以凿穿,生命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极其危险的时刻,他沉着冷静,科学指挥船员克服重重困难,去潜艇四周轮流凿冰,最终冲出冰墙,获得新生。

尼摩船长不仅仅这样,他还有舍已为人的伟大精神。

在被冰墙围困时,因为缺乏空气,随时都可能死亡。虽然有几个氧气瓶,但远远不够那么多人使用。他因为缺乏空气已经近乎虚脱了,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使用氧气瓶,而是把氧气留给了教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他的行为感动了千万读者,也感动了我。《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领略了海底世界的瑰丽神奇,也激发了我的想象,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篇6: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读后感

读后感

——《Deep Trouble》(海上遇险)

Deep Trouble is about Amy and Matt,two university students’ five-day vacation.They arrived at the marina.When they saw a boat,they jumped onto the deck.And the boat began to move.But Troy and Sharon found them.Troy and Sharon let Matt dive to help them get twenty package of drugs.They wanted Matt and Amy help them fly the drugs to the United States.But Amy and Matt were in prison for drug trafficking.At last,they were relesed to the school.This story sounds dangerous and excited.Amy and Matt are brave.This vacation was exciting and enrich.I like vacation like this.

篇7:名人传海底两万里八年级下

1、作者:《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是_法国__(国家)作家_凡尔纳__的作品。他被誉为是“科幻和探险小说之父”。

2、情节:《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小说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赛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3、人物: 阿龙纳斯:《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之一,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和他一起经历了海底探险历程的同伴是康塞尔和尼德.兰.。尼摩船长:他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和学识,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高雅脱俗的志趣,嫉恶如仇的品德,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正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敢于和大自然、和人间恶魔作不懈斗争的既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康塞尔:阿龙纳斯的佣人,他生性缺乏热情,把遵守习惯当作一个主要原则。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他知识面很广,爱给动物分类,有丰富的海洋知识,懂得海洋里的奥妙,可是对实际问题却知之甚少。

7、尼德.兰;大约四十岁的加拿大人捕鲸鱼叉王。他强壮,不爱说话,有时很粗暴。他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身体有着超人的协调性、技艺高超。《名人传》

1、《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 ,是20世纪法国作家,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音乐评论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

2、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3、罗曼.罗兰在作品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的共同点是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程上历尽苦难与挫折而不改初衷,具有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4、“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评价贝多芬? 因为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是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的。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它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5、读《名人传》,我了解到: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忍受耳聋的折磨,但他却把这苦难融进了一支支欢乐的乐曲,分给了世人;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毕生遭遇悲惨,但他却把这苦难铸成了一座座惊世的雕塑,震撼着后人;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时时经受内心的惶惑和矛盾,但他却把这苦难写进了一部部辉煌的巨著,引领着人们前进。

6、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欢乐颂》)都是从死亡醒转以后用不断激发的精神意志去征服不可能性的心灵的记录。

7、《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体会交响曲中蕴涵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并感受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的不屈的抗争。

8、贝多芬的痛苦是一种命运的痛苦,贝多芬的苦难更多的是因为耳疾,比之于童年时缺少家庭温情,成年后爱情屡屡幻灭,耳疾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受难则是来自内心。米开朗琪罗传是一个充满创作力的天才,这股力量驱使雕塑家不断地行动、成功。但他又是一个忧郁、怯弱的人,拒绝成功,喜爱自虐。

篇8:《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原著导读】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是名人,是伟人,但他们有和常人一样的痛苦,挣扎和矛盾,他们在不屈不挠地和生活的种种不幸与社会的排斥抗争。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

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名人传》给人的启示,就是在于提高人们对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相关练习】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2、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读《 》(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3、《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7、《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作品。它记叙了贝多芬、米开朗琪(基)罗、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② 1

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

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8、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文学家(托尔斯泰)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海底两万里》

1、凡尔纳是 法国(国家)的科幻小说家,被公认为是“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海底两万里》是他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第三部是《 神秘岛 》。

2、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 机器时代 ”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3、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 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4、《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 尼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他的仆人 康塞尔 和捕鲸手 尼德•兰。“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 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5、《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

6、《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采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临绝种的儒艮,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7、凡尔纳18岁时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一位胖绅士,这位胖绅士是大仲马。后来,凡尔纳与他合作创作了剧本《 折断的麦秆 》。再后来,凡尔纳又相继创作了《 气球上的五星期 》《 地心游记 》《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他的所有作品都收录在一本总标题为《 奇异的旅行 》一书中。

8、大仲马是把历史学融进文学,巴尔扎克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凡尔纳则把 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融进文学。他的自传性作品是《 喀尔巴阡古堡 》

9、《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 人类进步得实在是太慢了 ”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11、《海底两万里》题目中的“里”指的是 法里。

12、尼德•兰说,世界上的动物有两种,好吃的 和 不好吃的。后来他又说,世界上的人有两种,倒霉的 和 不倒霉的。

13、船长的国籍是 印度,在《 神秘岛 》里有说明。

14、读《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描写一位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传奇;读《昆虫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读《海底两万里》,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贯彻现实与虚幻的篇章。

15、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 大叶藻 做的,穿的衣服是用 贝壳类的足丝做的,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 做的,墨水是用 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做的,布是用 海洋纤维 做的。

16、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是 12000 册,鹦鹉螺号的造价是 200 万法郎,鹦鹉螺号的最快速度是 每小时50海里。

17、请列举几种海底植物: 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鹅掌菜。

18、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书叫《 海底的秘密 》。

19、《海底两万里》告诉我们,鲸鱼用 肺 进行呼吸。

20、尼摩船长会说 四 种语言,分别是 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

21、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打到了 鲨鱼。

22、在红海,尼德•兰用鱼叉杀死了一头 海马。

23、尼摩船长允许尼德•兰杀死海马,是因为 能为船上提供鲜肉。

24、北半球海洋中的水以 顺时针 的方向流动。

二、简答题

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列举其中几次。

答: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教授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答: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3、为什么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丛中?

答:因为珊瑚虫将永远封闭墓穴,不受鲨鱼和人的欺负。

4、请简述《海底两万里》的内容。

答: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蒂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5、读完这部小说,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答: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也可能是即将发生的事情,需要人们以一种求知的态度去看待。

6、请简析尼摩船长的形象。

答:尼摩船长是一位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是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崇尚自由独立,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

7、小说中有四个主要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形象。答:我最喜欢康塞尔。康塞尔是阿龙纳斯教授忠实的仆人,他年轻健壮、热情善良、处变不惊,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主人的一片忠心。当阿龙纳斯教授遭到意外被抛到海里,生命危在旦夕时,是康塞尔勇敢地跳入海里,陪他一起游,直到获救。当鹦鹉螺号撞上了冰山,无法换气时,是康塞尔把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主人。

8、《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象事物如今已成为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答: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书中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如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篇9:《名人传》与《海底两万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

多媒体展示片段:

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

《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

㈠畅言读后感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学生畅言读后感。

㈡精彩片段赏析

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示例:

“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㈢幻想与现实的联系

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学生各抒己见。预设:

由于作者勤奋好学,所以他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成为他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社会海底潜艇与深海漫步已不单单是幻想。由此可见具有创造力且符合科学的幻想,始终引领预示着科技的发展。

三、归纳总结

㈠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你能归纳出这部小说的特点吗?

归纳:

1.科学:①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光的折射和亮度等物理知识,一一体现了出来。②为我们介绍了丰富的海底知识,如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和海带,斑驳密集的珊瑚王国等。③人们研制出的真实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

2.幻想:本书写于1870年,那时世界上还未研制出潜水艇,海底世界到底如何无人知晓,本书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幻想出尼摩船长研制了潜水艇并带阿龙纳斯教授一行游览了长达两万里的海底世界,观赏到海底五彩缤纷的美景。而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研制出真实的潜水艇。

3.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都具备。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一、深度鉴赏

自学指导一:自由阅读P239-242的精彩片段对五彩缤纷的海底美景的描绘,同时比较你所了解现在的海底世界的市况,初步了解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特色。

(见精彩片段后点评)

自学指导二:阅读P238内容,划出《海底两万里》的主要内容,试着谈谈尼摩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2.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自学指导三:这是一部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据你的了解,书中那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写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写关系吗?

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 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

自学指导四: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往往会被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吸引。关于想象力的神奇魅力与作用,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结合你所看过的书籍与你了解的科学技术,如航天,外太空等)

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二、课堂小结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三、作业安排: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名人传》,并把阅读所得整理成读书笔记。

《名人传》导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从笔者的认识角度正确认识笔者给当时欧洲期间所下的定义,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欧洲的批判。

2.过程与方法:懂得了解肯定的文化背景对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笔者强调的精神对茸鞴培的引领力量,了解好汉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领会笔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名人观、好汉观.教学难点:辩证地认识笔者给欧洲和名人所下定义的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名人效应”实在是威力无穷。歌星的一首歌曲,球星的一个动作,影星的一部影片,甚至是明星穿的一款标新立异的时装,说话的口吻,个人的喜好,都会令众多的追星族青睐、追求、崇拜、模仿。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名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值得我们崇拜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罗曼〃罗兰,走进《名人传》,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罗曼〃罗兰

㈠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罗兰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合称《名人传》或《巨人三传》;同时发表其长篇小说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高尔基称之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㈡《名人传》主要内容概述: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爱慕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

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三、自主学习:走进名人内心,领悟英雄真谛

自学指导一:自由阅读P246-248的精彩片段,体会贝多芬由于耳聋引起的一切痛苦,及他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同时了解贝多芬的叛逆性格与贝多芬的音乐的本质。

(见精彩片段后点评)

自学指导二:你也许认为生活中应该充满了鲜花和欢乐,人生来不是为了吃苦的,但是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磨难。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锻炼,读了《名人传》之后,你对生活中的磨难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请结合阅读的心得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自己的体会。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也许我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贝多芬的身影,那顽强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时时刻刻做到:不管做什么事,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坚持不懈!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们,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自学指导三:这三位名人如果采取与现实稍微妥协的态度,就会极大地改善他们的处境。

米开朗琪罗只知道工作,却不肯改善一下生活;贝多芬与资助他的朋友绝交,使自己陷入困境;托尔斯泰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想到森林里去修行,这些做法是不是自讨苦吃?

(正是不平凡的经历,不平凡的性格,才造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一生,被后世多敬仰。人生也许应给充满欢乐,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与其说用一生来享受,不如用一生来奋斗。磨难是难免的,正是磨难才能造就一个个人才。没有一次次跌倒,怎么能学会走路!面随困难,如果你放弃了,没人会帮你站起来!名人之所以会成为名人,就是因为他们不愿向困难妥协,不然历史也就不会记得他们了,我们也将失去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奋斗才是我们该做的事!一切都是等价交换,你付出了精力,付出了时间,一定会有回报。名人们身处逆境,他们的成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四、课堂小结

苦难对“名人们”的折磨和“名人们”对苦难的抗争是《名人传》的主要内容。在英雄奋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正是在这种永不妥协的抗争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正如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第 二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师激情导入,并介绍本次展示课的两位主持人。

二、成果展示

(一)“赛一赛”

——积累展示:(名著知识竞答)

1.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罗曼•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提示: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3.下列表现不属于“这些传说中的人”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D)

A.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蹉跌而不改初衷

B.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

C.既有顽强的毅力,更有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D.汲取名人的勇气做自己的养料,心灵得到求助而走向成功

4.“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在为伟大。”下列观点与这句话不相吻合的一项是(C)

A.逆境更易于造就英雄,更易于促人奋斗

B.富有毅力则顽强奋斗,身处患难则奋斗不止

C.“成为伟大”是进行超人斗争而取得成功,“在为伟大”是指一直从事超人的斗争

D.“成为伟大”是指取得成功,“在为伟大”是超人的斗争

5.侧重表现“内心为之碎裂”的一项是(C)

A.在悲惨的命运之中不能成功B.贫穷与疾病缠绕自身

C.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D.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

6.“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的含义是什么?

答: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

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二)、“读一读”——朗读展示:(精彩片段朗读)

1.代表读——小组推荐代表来读。

2.比赛读——几个小组比赛。

(三)“品一品”——感悟展示:

小组推荐学生展示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交流读书心得。

(四)“联一联”——想象展示:

请为以下几幅画面配上人物肖像描写的片段。

三、课堂小结

你也许认为生活中应该充满了鲜花和欢乐,人生来不是为了吃苦的,但是人生一生中难免会遇到磨难。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锻炼,读了《名人传》之后,你对生活中的磨难的看

上一篇:温暖的晚安QQ问候语71条下一篇:学会管理你的工作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