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每章概括

2024-06-11

名人传每章概括(精选6篇)

篇1:名人传每章概括

《贝多芬传》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托尔斯泰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

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

篇2:名人传每章概括

2、《贝多芬传》: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性格和他祖父最像。他的一生都很不幸。亲情方面:父亲失意哥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幼时父亲为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的方式来迫使贝多芬学习音乐,最爱他的母亲又在他17岁时得肺病死去,17岁时贝多芬做了一家之主。1815年,他的兄弟死于肺病,留下一个儿子,贝多芬将他当作儿子关爱,却得不到对等的温暖。身体方面:1795年开始,耳聋开始困扰他(贝多芬全部的作品可以说都是在这之后创作的)。1810年左右机械家梅尔策尔为贝多芬特制了听音器,耳朵日夜作响使他的内脏也受到剧烈的痛楚的折磨,听觉也越来越衰退。爱情上:1801年他喜欢上一个女孩朱莉埃塔· 圭恰迪妮,但那女孩却是风骚、稚气、自私的,最终嫁给了别人;1806年5月他与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婚,但最终却因各种原因二人在1810年毁了婚约。城市的敌对: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当时的音乐首都维也纳;1795年3月30日贝多芬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1814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但之后是最悲惨的时期,维也纳从未对贝多芬抱有好感。经济上,从小贝多芬就操心家里的经济问题,在维也纳居住35年,迁居30次,还得为侄子还清赌债,被金钱的烦恼弄得困惫不堪。最终于1827年3月26日逝世。一生的作品:《月光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第五交响曲(C小调交响曲)》《D大调弥撒曲》 《米开朗基罗传》: 1、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与贝多芬一样,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同时他的一生除了被迫为教皇服务外,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

3、代表作:(1)、先知者形象,曾被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的裸体照的雕像是《大卫》;

(2)、为教皇修陵墓时米开朗琪罗创作了一生中最完美的作品是《摩西》和《奴隶》,其中《奴隶》被收藏在卢浮宫;

(3)、现收藏在国家美术馆的作品是《胜利者》,这部作品就是米开朗基罗自己,是他生命的象征 ;

(4)、临死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最后的审判》;

(5)、临死前还在雕塑却没有完成的作品是《哀悼基督》。《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托尔斯泰悲剧的最直接根源是他与妻子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

3、他面对的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

4、作品:(1)、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童年》是他的成名作。(2)、发刊于1863年的中篇小说《哥萨克》是高加索的颂诗,也是托尔泰第一创作期最高的一座山峰。

篇3:名人传每章概括

胡适说:“我在这十几年中, 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 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 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 终不肯下笔……前几年, 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 我读了很感动, 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 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 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 至今引为憾事。”

诚然, 阅读传记佳作的第四方面价值, 是它能够给予读者的丰富的民间记忆和个性化的见闻细节。如自传作品的主人往往记忆力强, 个性鲜明, 更可贵的是, 当执笔之时, 往往已与家庭、社会的人事取得心灵的和解, 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过往, 乃至时政所施予的不公及社会的歧视和虐待。因此, 人生故事的曲折性和细节真实性, 是构成传记佳作可读性的重要内涵。

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富足的乡绅之家的毛彦文女士 (1898~1999年) 的回忆录《往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从《我的母亲》写起, 顺序回忆了自己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有读者指出, 作者是一个“珍惜初恋”, 又“为爱所伤”, 既爱事业, 又曾获得“幸福”的20世纪的“奇女子”。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久华女士 (罗家伦之女) 则在本书序言中指出, 书中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 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 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才逐渐起了变化。”毛女士在本书自序中也说, 《往事》所记, “皆平凡之事, 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 事过境迁之后, 也变得平凡无奇了, 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

仅以其中的“反缠足 (裹脚) 行动”为例, 通过189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陈衡哲的自传和1937年出生于山东巨野的姜淑梅的回忆录, 就足以获得最具细节的真实观感。她俩几乎相差两代人, 可笔下的遭遇却是那么的不约而同:

我七八岁的时候, 女孩缠足的可恨习俗刚开始遭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攻击。他们之所以认识到这个习俗的荒谬与残酷, 应该归功于西方人和满族人的影响……可是母亲受到我非常严格的外祖母的影响, 她们觉得如果她们不把我培养成“淑女”, 我就无法找到婆家, 而成为“淑女”的必要条件, 就是一双缠好的小脚……因为担心女儿的大脚无法被婆婆接受, 正是缠足维持数世纪之久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给孩子一生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为父母必须负责给他们的女儿找到婆家, 他们不敢拿女儿将来的幸福开玩笑。我发现, 这也是乡村里无知的农民至今仍不愿为女儿放足的主要原因 (中国稻米产区的女子一向是天足的, 因为他们得在水田里和男子一起劳作) 。

大哥在外边上大学, 来信就说:“千万不要给小妹裹脚。不要扎耳朵眼, 别叫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大哥的话, 没给俺裹脚。别的小闺女六岁就裹脚了, 再讲究点儿的人家, 两三岁就把脚裹上……就是用裹脚布把大脚趾外的其余脚趾硬生生裹到脚底下, 让它们一点儿一点儿骨折, 一辈子踩着脚指头, 用脚后跟走路……裹脚以后, 脚就不长了, 所说的“三寸金莲”, 都是从小给裹出来的, 小脚趾挨着脚后跟。那时候, 女人脚小了吃香, 有句老话口口相传:“裹大脚找瞎子, 想吃馍馍背搭子;裹小脚找秀才, 想吃馍馍拿肉来。”还有什么:“脸儿白白不为俊, 脚儿小小遮半身。”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因为脚大, 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 (《乱时候, 穷时候》)

正如罗久华教授所说, 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争取“天足”、接受新式教育、婚配自主这一系列前辈女子苦苦奋斗才争取得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 但后人在乐享成功果实的同时, 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 后人方得享庇荫, 受惠无穷。”

五、求取智者真经, 导航现世人生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中国创作的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列宁一角的台词) 这是因为历史常常会披着时新的外衣重演过去的故事。通过阅读传记佳作, 切实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站稳立场, 端正态度, 明确时务, 形成真知灼见, 将极大提升读者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实践的才干。

如《民国红颜》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的作者李安安女士, 十分服膺陈衡哲所说“母亲是文化的基础, 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 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的观点, 并倍加揄扬其人生的实践:她集诗人、作家、教授于一身, 集事业强者与贤妻、良母于一身”, 她早年勇于“造命”, “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新女性……同时又极传统, 尊重自己的女性角色, 当 (社会) 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 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相夫教子, 最终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才”, 称道她为“一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此外, 阅读传记佳作, 还能够教给读者遭遇人生坎坷和曲折时的应对智慧。因为无论是自传的主人, 还是被作为传主的人物, 他们无不是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道路上, 克服了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而终获平安吉祥的智者和高人。因此, 毕淑敏认为, 多读书以增长知识, 看一些传记, “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是理智地度过人生“低潮期”的一个重要选项。她说:“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 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 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 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 才是高明主人。”

诚然, 人生百年不可能永远是吉星高照, 不断有贵人相助, 风也顺水也顺地过来的, 因此, 人生在世, 有时候需要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在难得糊涂之中寻求转危为安的机遇;有时候需要逆流而上, 中流击水, 在逆境中加倍付出, 奋发崛起;有时候需要挑战命运, 超越自我, 勇敢地探求绝处逢生的路径……而这些, 在古今中外的传记中都有着宝贵的记录, 值得人们阅读和借鉴, 以获取如何辨识时务、顺势而为, 直至扭转人生乾坤的“正能量”。对此, 通过阅读美国学者金介甫所著《沈从文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以及有关沈先生的回忆录文章, 读者足以从沈先生的人生历程和遭遇中, 得到最为深刻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 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 郁达夫《沉沦》, 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 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 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 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对于沈先生的作品,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 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 就印象模糊, 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 过些时候拿来再读, 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 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 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 他和鲁迅相同。”

但在1949年前后, 香港一家刊物却赫然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题全面否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给他扣上了一顶没有“灵魂”和“思想”的, 喜作色情描写的“粉红色作家”的大帽子, 这给沈先生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重负和心灵痛苦。为此他曾在绝望中一度割腕自杀。在这种时政氛围里, 沈先生既不能发表作品于文坛, 更不被允许教书育人上讲台, 甚至连他过去出版的小说等都在1953年被焚烧了, 因为按官方当时的说法是:“永远不再出版”。形格势禁之下,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沈先生, 被迫改行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各种新出土的历史文物如殷商的、敦煌的、长沙的、麦积山的展览做“说明员”。

在长达三十年的博物馆工作期间, 沈先生脚踏实地, 不怨天不尤人, 更不自暴自弃,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古纸、瓷器、漆器等历史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深入钻研文物业务, 尽力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讲解员的知识结构, 并在晚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得以完成填补中国文物史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迎来了文化生命的又一“春”。因此, 卞之琳先生在题为《还是且讲一点他》的回忆文章中议论说:

从文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独特作家, 首先是因为一开头就扎下了深厚的修养根基, 不同凡响:他如他自己所说, 既读一本“小书”, 更读一本“大书” (社会现实) 。他从小身经了社会的长期折腾, 后来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不会叫他怨天尤人。他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 经受住了的不少委屈、误解、有形无形的歧视, 实际上并非从1949年开始, 却从不对此耿耿于怀;另一方面, 他受到的称誉, 也并非近十年来才开始, 他也并不以此沾沾自喜。

严文井先生在《谁也抹杀不了他的存在》一文中回忆道, 沈先生以前常说“作家要一辈子不断写作品, 不能以写作为敲门砖, 靠投机和当官来求名”, 可是命运却无情地“逼迫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离开文学创作, 只差完全放下笔杆”, 但他终于“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等身著作”, 为中国的文学、文物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总结沈先生的为人处世经验, 则胸有大志, 惜时如金, 逆来顺受, 安贫若素等宝贵品质, 实是支持他从中年逆境走向晚年顺境, 从而苦尽甘来的素养基础。或如他的弟子王亚蓉所回忆的那样:“ (沈) 先生没有诉苦的习惯, 我觉得他总是站在很高的地方, 清醒地看待 (时政上和社会上) 那些过激行为。”

篇4:《名人传》读后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分别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收获更多。

《名人传》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再现了20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注重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声名鹊起的鼎盛时期到贫苦交加的人生谷底,从童年时卑微凄惨到老年时对快乐的不懈追求……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贝多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但他内心的脆弱和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明白的。对创作歌曲的热情,对寻觅欢乐的执著,对制造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他的一生是神圣而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能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于是他在斗争和舍弃中,以毕生精力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个熠熠闪光的伟大灵魂,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抚慰人们的心灵,他用他强有力的笔写出一部部厚重的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使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体会到,他是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们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沉默而深邃。《名人传》犹如一首英雄交响曲。它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面对苦难的磨折,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与其靠投机取巧取得昙花一现的成绩,不如坚持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篇5:格列佛游记每章概括

第一章:

我”是个好学、正派、文明的青年,父亲很重视“我”的培养和教育,而恩师贝茨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后来学医、在海船上当过医生,在伦敦开过诊所,最后一次航行,在驶向东印度的途中,被猛烈的风暴冲到了澳洲的凡迪门兰的西北。“我”船沉遇险,泅水逃生,被押往“小人国”的京城。当时“我”已经四十岁。

第二章:

被关押的第二天,皇帝带着皇后以及公子驸马们来看“我”。皇帝和随员们跟“我”谈话约两小时,他们走后,留下一支强大的卫队。“我”带着锁链在古庙门旁度过了大约两个星期。随着“我”的来到,消息传遍王国,引得无数富人、闲人和好奇的人们前来观看。因为“我”的到来,朝廷面临困难,进退维谷;但由于“我”的友好态度,“我”幸存下来,得到必需的物质供应。此外,他们派来了学者,教授我小人国的语言。大约三个星期后,皇帝召见“我”。征得“我”的同意,在“我”的积极配合下,两个官员走进我的衣兜,搜查了“我”的全身。

第三章:

首先具体地描写了“小人”的两种娱乐活动:

一、在拉直的绳子上舞蹈、表演、蹦跳;

二、在两根平行的竿子上跳来跳去,或在竿子下前后爬行。参加者的表现是考核、选拔、奖励官员的重要依据。中间“小人”用六匹马拉回“我”丢下的那顶帽子接着,小说描写了两次重要的军事活动:

一、骑兵演练;

二、胯下行军。后来,为了获得自由,我只好与皇帝签约,并宣誓履行签订的所有条款。第四章:

“我”花了三天工夫,砍树木做了两条凳子,凭着这两条凳子,双腿跨过了皇宫的屋顶!内务大臣和“我”进行一次长篇谈话。他谈了国内外的形势:内有党派纷争,外有强敌入侵。他还谈了许多具体情况,诸如:凭鞋跟的高矮划分党派,根据吃鸡蛋的方法,从哪一端打破鸡蛋而分成“大端派”和“小端派”,皇帝拉一派打一派,皇帝凭个人的喜好用人,皇帝因某种个人原因规定与颁布法令,甚至为此挑起国内争端与引起叛乱,最后爆发两国间的流血冲突和长年的战争,等等。

第五章:

“我”涉水海峡,拖来了约五十艘敌人的战舰,因为这件事,皇帝赐给“我”朝廷最高的荣誉称号,但海军上将因此感到脸上无光,威望扫地,从此成为“我”的死敌。但后来由于“我”拒绝帮助皇帝打败并吞并对方而失宠。第六章:

“我”首先介绍了小人国的的法律和教育。然后,“我”简要介绍了自己在小人国居住九个月零十三天的日常生活——关于皇帝来访,与“我”共餐同乐的场面,“我”为财政大臣的夫人洗刷不白之冤的细节(证明两人没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第七章:

小人国的一位要人深夜秘密来访,将朝廷的四位大臣阴谋陷害“我”的计划与内幕,包括皇帝与内阁会议的内容详细地告诉了“我”,在他走后“我”准确记录下来该阴谋计划的要点。作者“我”在自己只剩下三天人身自由的紧急关头,当机立断,利用小人国国王以前“恩准”的出境护照,不辞而别,逃往布勒夫斯库岛国。

第二卷:

第一章:

“我”随同十二个水手上岸寻找淡水,水手们被巨人吓得坐舢板逃回去了,惟独“我”一人被大人国的农民发现,由农场主带回家,由阶下囚成为座上客。第二章:

“我”主人拿“我”表演赚钱。最先在邻近的镇上给赶集市的人演,以后在主人的家为本村人演,最后在去京城的旅途中演,演了一路,演演走走,三千英里走了一百天。指导“我”演出的是农场主的九岁女儿,她是关心“我”、照顾“我”、爱护“我”、平时教“我”该国的语言,临场指导“我”表演的“保姆”和“老师”。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第三章:

皇后用一千金币从农场主手里买了“我”,实际上挽救了几乎劳累至死的“我”。三位大学者在皇帝面前辩论“我”的存在与生存问题,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我只是一个“天然的畸形”。皇帝在餐桌上向“我”询问“我”祖国的情况,并发表评论。皇后用餐的情景——皇后的食量之大,刀叉碗盘之大,碗里奶酪之多,她吃骨髓用的骨头之粗,小猫、小狗、老鼠、甚至、苍蝇、黄蜂的身躯之大与凶猛可怕。侏儒对“我”两次恶作剧。备受高个子人群欺侮、讥笑、捉弄的侏儒,见了比自己还矮小的“我”,同样也要欺侮、讥笑与捉弄。

第四章:

“我”介绍了大人国的概况:一面靠山、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动植物茂盛的自然状况;鱼产丰富、靠水吃水的生活条件;六千来英里长,三千到五千英里宽的疆土;众多的城市和人口,城市有五十一座,有城墙的城镇接近一百个,仅首都就“有八万多户人家,居民约六十万”。“我”还具体介绍了京城的一些情况:穿城而过的河流、皇宫的建筑、全国最大的庙宇、街上的乞丐、国王的厨房与骑兵,等。第五章:

“我”几件有关动物的几件危险经历,特别是花园里的那条猎狗。第六章:

“我”与国王陛下的接触与交谈。“我”向国王介绍了胡子与头发的妙用:用胡子做梳子齿,用头发编藤椅,织钱包;还写了用棍子敲击钢琴。“我”还向国王介绍自己国家的议会制度。第七章:

王国与外界隔绝;小农经济,重农轻工商,军队(民兵)由手工业者和农民组成;“学术十分贫乏,只有伦理、历史、诗歌和数学”;法律简洁、准确;“文风明了、雄健、流利”;但国王孤陋寡闻,不提倡科学技术;对于“我”关于制造大炮的建议,谈虎色变,认为是“非人道思想”。

第八章:

“我”从大人国脱险获救回国,与妻子女儿见面。

第三卷:

第一章:

“我”开始第三次航行遇险,被“飞行岛”(或译“磁浮宫”)接纳。

第二章:

“我”进宫后的一个月首先是学习该国的语言。“我”以前就学国多种外语,这方面是内行,他采用了翻译与实物等多种手段学习外语,在有利的外语环境里,一个月就勉强掌握了该国语言。

第三章:

“我”解释“飞行岛”运行的原理——“飞行岛”的磁石功能。还写了地上老百姓造反与国王的镇压。

第四章:

写“我”从“磁浮宫”下到“科幻国”后的初步见闻。第五章:

“我参”观“科幻国”的首都科学院,发现那里各种稀奇古怪的科研项目。第六章:

“我”参观科学院的“政治设计分院”——一位通晓政治的医生建议用药物医治政治家的各种毛病,两位教授对征税方法的截然相反的两种主张:“对罪恶和愚蠢征税”与“机灵、勇敢和礼貌征税”(包括“对妇女的美貌征税”),一篇论文阐述侦破反政府阴谋诡计的方法;以及“我”做的补充。第七章:

“我”离开“科幻国”的首都,来到海港。因为一个月内没有船开往拉格奈格大岛,临时决定去附近的“巫师国”游玩。“我”受到该国总督的热情接待。总督精通巫术、即招魂术,他亲自陪“我”参观,并授权“我”招来许多历史名人的鬼魂。其中有恺撒、庞培和布鲁图。“我”特别崇拜为民主、共和献身的布鲁图。

第八章:

“我”见到了古希腊诗人和盲人歌手荷马,古希腊哲学家、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及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笛卡儿;并借学术泰斗亚里士多德之嘴对科学的发展说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话。接着,“我”尖锐地批评历史学家颠倒事实的做法,同时深刻地揭露了历史上帝王将相的丑恶与腐败;最后说到农民向市民的蜕变。第九章:

“我”离开“巫师岛”,回到海港,再搭船来到“长寿岛”,在这个岛国呆了三个月。作者重点写了国王发明了一种“赐死”大臣们的特殊方法:地上撒满了毒粉,让大臣匍匐前进到自己的宝座之下,满嘴毒粉,中毒而死。第十章:

“我”来到“长寿国”后,起初也幻想长生不死,并且还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一生:首先要成为全国的首富;其次要做一个伟大的学者与先知;最后要当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我”的这个计划中,首要的是“发财致富”,但同时“我”要求自己坚持节俭,以防止腐化。

第十一章:

“我”带着长寿国国王的介绍信搭荷兰人的船来到日本,再在日本天皇的关照下回到英国与家人团聚。

第四卷:

第一章:

“我”重又离家远航南洋,这次是当船长;航行途中,新招来的水手与原来的船员狼狈为奸,阴谋夺取了船只,把“我”禁闭在船舱里,后来把“我”抛弃在浅滩上。“我”涉水上岸,进入陆地,在路上碰上了一群“野猴”。“我”被四十头“野猴”团团围住;就在这危险关头,“野猴”们被一匹灰色的“神马”吓跑。后来,两匹“神马”堵住“我”的去路,最后由其中那匹灰色的“神马”领着“我”去找安身地或庇护所。

第二章:

神马”把“我”当成“野猢”带回家中后的安排,重点写了“我”的饮食问题,当然也描写了“我”主人的家及成员、他的仆人、以及他圈养的一群“野猢”。第三章:

“我”在“神马国”住了五年,学习了“神马”的语言。

第四章:

“我”用“神马”的语言比较勉强、生硬地向“神马”介绍“我”的生世、来历、特别是自己最后一次航海的遭遇。这一次艰难的长时间谈话占去了他们好几天。第五章:

由于战争的原因,主人与“我”进行对话,“我”向主人报告关于英国的情况——欧洲君主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然后格列佛开始解释英国宪法。第六章:

再谈安女王统治下的英国——欧洲宫廷中一位首相大臣的性格。第七章:

先写“我”对祖国的热爱,然后写主人根据格列佛的叙述对英国的宪法和行政发表看法,并提出类似的事例加以比较,写主人对人性的看法。第八章:

“我”介绍“野猢”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主要是“野猢”的野性:“淫荡与刁怪”和“神马”的美德,主要写他们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有方、对待同类热情友好。

第九章:

介绍“野猢”的来历,原来“野猢”也是像“我”一样漂泊落难来的海员。后一半介绍“神马”的习俗与文化。第十章:

“我”在“神马”当中安家落户的打算与修身养性的愉快生活,“我”羡慕他们友爱的人际关系,喜欢他们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的谈话,从中获得很多教益。特别是“我”的主人,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我”的道德修养帮助极大。因此“我”羡慕、钦佩、崇拜充满人性的“神马”,留恋这个理想的国家,恐惧与厌恶充满野性的祖国同胞——“野猢”,不愿回祖国、甚至人类社会。但由于“我”的“野猢”身份,“我”被迫离开寄托作者理想的国度。第十一章:

篇6:名人传每章概括

一.贪玩好斗的汤姆

汤姆很顽劣,像一匹野驴,经常逃学,总是挨他姨妈的揍,这天在路上,他遇见了刚搬到这地一个男孩子,汤姆见他作为一个孩子,却穿的如此整洁而极是气愤,两人胡说一气,然后滚在尘土中打了起来,汤姆打赢了。

二.了不起的粉刷匠

这个胜利者的衣服因为打架而破烂污秽,姨妈罚他去把墙刷白,汤姆把刷墙说成是可以放纵恣意的艺术,过路的孩子都眼红了,情愿把心爱的东西交给他,以换取一次刷墙的机会,汤姆就坐在一旁,一边吃苹果,一边让阳光晒着。

三.获胜的英雄被爱情俘虏了

汤姆在一个花园中见到了可爱的蓓姬,于是开始恋爱,他在栅栏外做出各样的惊险动作,以让小女孩注意他,他从她那得到了一朵紫罗兰。他回到家,姨妈错怪他狠揍了他一顿,他不想活了,去到蓓姬的窗下躺着准备死掉,一个女仆不知到外面还有一个殉情者,她泼了一盆冷水下去,汤姆成了一个落水狗,在夜色中飞一般跑回家了

四.主日学校大出风头,大钳甲虫戏小狗

汤姆背诵了两千首诗篇,受到校长和法官的称赞。

五.汤姆识贝基,耳痛心欢喜

汤姆在下面玩耍他的一只黑甲虫,一只大狗进了讲堂,它和甲虫打了起来,后来一屁股坐在地上,甲虫蛰了它一下,大狗惨叫一声,在过道里乱跑,又跳到主人怀里寻求帮助,主人一把抓住它,扔到了窗外,教堂内一阵哄笑,可怜的牧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六.汤姆识贝基,耳痛心欢喜

周一,汤姆的牙齿又痛了,姨妈用火炭和一根线把这只牙拔了下来,汤姆再也不能以之为借口逃学了。在路上,汤姆遇到了另一个野孩子哈克贝利费恩,用那颗掉了的牙齿换来哈克养的一只虱子玩,汤姆因为这次耽搁迟到了,刚想蒙骗老师过关,猛然看到蓓姬就在旁边,他大吼一声说,因为我在路上和哈克贝利讲话而耽误了,老师脱了汤姆的上衣用戒尺猛打。汤姆和蓓姬同桌,先给了她一个桃子,然后这位艺术大师又在石板上作画,蓓姬既喜欢桃子也很喜欢画,汤姆又在石板上写了一行字,蓓姬想看,汤姆老是不许,直到她说不给任何人说起时才抬起手,上面写着【我爱你】,啊,你这坏蛋,蓓姬说,心里乐呵呵的。

七.扁虱之争,蓓姬伤心

上课时,汤姆和好朋友哈泼在一块耍弄那只虱子,他们投入的大玩,不久争吵又扭打起来,老师就来收拾他们了。中午,汤姆让蓓姬和他订婚,还吻了她的嘴唇,但汤姆说漏了嘴,让蓓姬知道了他还曾与别的女孩子订过婚,这真不可饶恕,蓓姬大哭起来,汤姆哄不好她,就伤心的走了,蓓姬后悔起来。

当蓓姬知道汤姆以前曾经与艾米.劳伦斯丁过婚后,非常伤心并不理汤姆了,汤姆很郁闷。

八.密林深处的罗宾汉

汤姆决定去当海盗,汤姆到了很远的一块森林里,老是想着去做强盗,然后他和哈泼一起打着玩,他是罗宾汉。乔.哈波也加入了。

九.坟地惨案,波特受过

晚上10点多,汤姆,哈克贝利去一块坟地想听一听死人的说话声,却目睹了一个凶杀案,印第安乔杀了一个医生,把刀放在同伙波特手里,波特醉酒醒来,以为是自己杀了医生。

十. 血书誓言与深夜狗叫

汤姆和哈克发誓要保守秘密,并且写了血书,汤姆很痛苦。

十一.良心的折磨

杀人事件传遍了整个村子,被陷害的莫夫.波特被抓了起来,汤姆很过意不去

十二.灵丹妙药与猫

蓓姬很难过,好几天都不来上课,汤姆想和她和好,又碍于面子不开口,于是忧愁苦恼,姨妈以为他生病了,拿他做试验体用各种土方治疗,给他喝药,汤姆把一只猫的嘴撬开,都让它喝了,猫神经亢奋,在屋里狂奔。汤姆又去学校,可是蓓姬不睬他。波丽姨妈为了治汤姆的心病,尝试了各种办法,最后决定使用止痛水,可汤姆却给猫吃了。

十三.说还是不说

汤姆伤心绝望,觉得世界抛弃了他,哈泼挨了妈妈的揍也如此想,两人于是离家出走,去当海盗,哈克贝利也随之去了。

十四.快乐的海盗营地

海盗们在一个小岛上,在自然之中,有吃又有玩,生活乐无边。这天他们看见一大群人在船上喊叫,原来镇上的人以为这几个孩子是淹死了,正在打捞尸体。哈泼和哈克都想回家去,汤姆不许,但他比谁都想回,晚上就偷偷溜回家了

十五.汤姆偷偷溜回家

汤姆回到家,躲在床下偷听到姨妈和哈泼的母亲的谈话,听着她们如怨如泣的哭诉,忏悔曾经如此恶劣的对待孩子,汤姆有点后悔所做的事了,但他还是回到了海岛营地。

十六.风雨交加的夜晚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汤姆,哈克和乔.哈波三个人的所有物品全被冲走了,第二天早晨,他们以游戏化解了郁闷。他们仍然在岛上玩,汤姆和哈泼在哈克贝利的指导下学习怎么吸烟,两人呛的够呛,汤姆定下回家的计策。

十七.三个海盗出席自己的葬礼

人们在教堂为淹死的三个孩子送葬,但汤姆,哈泼,哈克却走进了教堂,人们先是惊呆然后狂喜,汤姆回到家后,挨了无数的耳光和亲吻。

十八.汤姆得罪蓓姬

汤姆成了大人物,小孩子成群的跟在他后面去上学,蓓姬想和汤姆和好,在汤姆的身边脸红彤彤的走来走去,希望汤姆看她,和她说话,可人家汤姆才不理会呢,蓓姬又说自己要举行野餐会,希望汤姆会求她,让他参加,可汤姆只是和他以前的“女朋友”说话,蓓姬气的嘴唇发抖,眼泪上涌,觉得野餐会也没什么意义了,汤姆想把蓓姬气死,他老是和别的女孩说话让她看见,但后来,汤姆发现蓓姬不见了,找了一会,发现她在和另一个男孩子在一块看画书,汤姆又恼怒又无奈,他一会儿窜到他们身边,一会儿气的张牙舞爪,蓓姬很高兴,但是汤姆恼恨回家了,蓓姬觉得这下他们再也不能和好了,就伤心的想回家,那个男孩子还想和她一起看画书,可是她只说,滚开,别管我,我讨厌你。男孩子就是以前因为穿新衣赏挨汤姆的揍的那个小家伙,他想报复汤姆,把墨水倒在汤姆的书本上,要让汤姆挨鞭打,蓓姬看到了这一切,但她不愿给汤姆说。

十九.姨妈原谅了汤姆

姨妈为汤姆逃跑的事感到很生气,但当她知道汤姆确实是爱她的时候,她感动了并原谅了汤姆。

二十.蓓姬身处险境,汤姆挺身而出

下午,汤姆又去上学,在路上碰见蓓姬,马上跑过去道歉,蓓姬鄙视的说,汤姆索亚先生,我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汤姆真想揍她。他们的老师杜宾斯上课时只要有闲总在讲台上看一本神秘的书,学生都知道这本书,都想看,这一回老师有事出去,忘记拿走讲台书桌的钥匙,蓓姬把抽屉打开,只见那本书上写着,无名氏教授解剖学,里面尽是精致的彩色人体解剖图,恰好汤姆走进门看到蓓姬这么做,蓓姬一慌想把书放回,可是已经撕裂了封皮,蓓姬又羞又恼,大哭着说,汤姆索亚,你真卑鄙偷看人家看的书,这下我要挨鞭笞了。汤姆就想,女孩子真是傻的出奇,呸,挨打算的了什么。上课了,杜宾斯先发现了被撕破的解剖书,大吼道,这书是谁撕的?然后一个一个盘问,汤姆很忐忑,可是没有法,当问道蓓姬时,蓓姬脸色发白,刚要承认,汤姆有了主意,他大声说,是我干的,他因此挨了一百鞭子。蓓姬却对他是死心塌地的敬仰了,她说,汤姆,你怎么这么高尚呀。

二十一.孩子们出了口恶气

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汤姆背诵了《不自由,毋宁死》作为一学期的收获,大家各呈技艺。末了,按惯例,老师去画美国地图,进行爱国教育,他喝的有点醉了,老画不好,孩子们不停狂笑,这时,教室的天花板打开了,从上面吊下一只猫,猫不停挣扎,慢慢接近老师的脑袋,终于它的爪子够着了他的头,一下子把老师的假发扯了下来,露出了他的秃头,孩子们目睹这一幕,笑得要死,考试就此结束。这就是汤姆向这个暴戾的老师的复仇。

二十二.要受处罚的征兆

放暑假了,汤姆无所事事。那次谋杀案的秘密成了汤姆的一块心病,他很痛苦,终于得了一场病。

二十三.穆夫.波特出庭受审

开始审问坟地上的谋杀案,波特就要被绞刑了,汤姆去作证,印第安乔逃跑了,波特获得释放。

二十四.汤姆成为全镇的英雄

姆成为了全镇的英雄,但他却高兴不起来,甚至很害怕。汤姆和哈克都很怕印第安乔回来谋杀他们,但法庭让然没有抓到逃亡的罪犯。

二十五.寻找宝藏

汤姆和哈克到一个寡妇的房子后面的大树下去挖宝,可是挖不到海盗埋藏的宝贝,他们又去一间闹鬼的屋子去挖。

二十六.强盗在鬼屋里找到一箱金币

鬼屋不久,逃难中的印第安乔也到了此处,两人吓得躲到阁楼上,印第安乔想把抢来的钱埋在地下,他在掘坑的时候,真的掘出了以前的海盗埋下的金银,印第安乔把这些都拿走了,准备藏在另一个地方。

二十七.打破疑团

汤姆调查了印第安乔的落脚地,汤姆怀疑一家客栈的二号房间是印第安乔的住所,汤姆和哈克二人准备跟踪他。

二十八.哈克放哨侦探二号

汤姆和哈克二人确定了印第安乔的住所,他们准备趁印第安乔不在的时候,偷走那个满是金币的箱子。一天晚上,汤姆大着胆子进去了,刚进门就踩在了印第安乔的手臂上,这个家伙喝醉了,躺在地上,汤姆和哈克狂奔而逃。

二十九.哈克跟踪印第安乔

姆去参加蓓姬的野餐会,大家到一个山洞里冒险。哈克还在客栈边守夜,这晚印第安乔又来了,他准备到外国流浪,走前,想杀死道格拉斯寡妇,因为道格拉斯生前对他很不好,哈克听到了这个阴谋,他立即告诉了山下的一家善良的威尔士人,他们一家出动了。

三十.轰动全镇的最新消息

哈克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而成了英雄,但汤姆和蓓姬却失踪了。印第安乔杀寡妇没有成功,他逃了,警察封锁山头追察他,同时大家发现汤姆和蓓姬不见了,蓓姬的母亲还以为他们是在道格拉斯寡妇家过得夜呢。

三十一.汤姆和蓓姬在山洞里迷路了

汤姆和蓓姬在山洞里探险,迷了路,两人筋疲力尽,汤姆把食物留着给蓓姬吃,又找到了一处泉水,但蓓姬还是绝望了,她说她宁愿等待死亡,汤姆还在苦苦支撑着,他在探路时见到了躲在这里面的印第安乔,印第安乔没看清汤姆,以为他是来追捕的,吓得跑了。

三十二.汤姆讲述脱险经过

汤姆找到了出路,孩子们得救了,几天后,在一次闲谈中,蓓姬的父亲,一个法官偶然说道,他怕别的人还会进去冒险,用一道铁门锁住了山洞,汤姆大吃一惊,因为印第安乔还在里面呢。

三十三.印第安乔的下场

印第安乔就饿死在山洞里了,汤姆和哈克重新进 去山洞,把海盗遗留下的金银挖了出来。

三十四.公开一个秘密

汤姆和哈克平分了那一大箱子的金币,那里有一万两千块美元呢,汤姆和哈克都成了富人了。在场听说的人都感到很吃惊。

三十五.制定新的历险计划

道格拉斯寡妇为了感谢哈克,把他当义子看待,交给他礼仪,穿干净的衣裳,但哈克受不了,有一天他消失了,人们都找不到,汤姆在一个空木桶里发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他,他穿的破破烂烂时才觉得自由自在。汤姆决定去当一名强盗,哈克也想入帮,他们决定举办一个入帮仪式。

人物简介:

汤姆有着敢于探险、追求自由、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承认缺点的优秀性格特点。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和镇上的人们都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聪明勇敢机智!

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调皮孩子。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将军;在主日学校里,他是顽皮,惹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 还自动奉上谢礼。但他勇敢、正直、聪明。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卓依。成了一个不起的英雄。去郊游,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佩琪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那个年代,汤姆有一点叛逆,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绿林好汉。在他们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写作艺术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运用得当

2、在一种轻松柔和的幽默中显露出批评艺术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练习题

1、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和哈克、贝基等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美国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主人公的聪明、勇敢、正直、真诚、乐观、具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像力和叛逆精神的形象特征。

2、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说理由。

如: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又如:他去墓地探险,勇敢、正直、聪明。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卓依。

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理?请简要回答。

答题要点:都具有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厌倦学校枯燥的生活)的儿童心理。

4、在《“海盗”生活》这个片段中,写了汤姆、乔、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充分的表现了三个少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酣畅心境。

5、在《洞中历险》这个片段中描写了汤姆和蓓姬在洞中经历了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

6、对汤姆,你最欣赏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讲讲理由。(50字左右。)例: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7、汤姆早年失去双亲,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他离家出走历险,从你的角度上讲,你赞同吗?请多角度地列举理由。(50字左右。)答(仅作参考):对汤姆离家出走冒险我不赞同。尽管汤姆有许多令人钦佩的优点,但像他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出走,这这种人生态度是不可取的;况且社会纷繁复杂,随便走出去很容易误入歧途或生命没有保障,这样既误掉自己,也给家庭带来哀痛。

上一篇:以案促改汇报材料下一篇:保安中队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