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2024-06-08

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通用8篇)

篇1: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3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调整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制定有效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录像、投影、挂图、模型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

2、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健康的学习环境。利用各种检查、竞赛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心态,培养良好心理状态。

3、联系实际结合教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同学们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用良好的心态积极学习。

四、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通过我对班级情况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熟悉,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工作做以下安排。

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敢于尝试的好习惯。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到宽以待人。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2

一、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我校五年级有三个班级,男女生比例有点差异,男生比女生多。五年级学生逐渐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在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在亲子交往方面,由于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老师的威望在五年级阶段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辅导目标

1、情绪辅导: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能运用转移注意力、自我放松、换位思考等方法来调节情绪。

2、学习辅导:围绕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体验“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愉悦感、成就感;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为毕业、顺利进入中学做好心理准备。

3、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学会与父母、老师沟通,学会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和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

4、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增加实验演示、游戏比赛、专题讨论等新的活动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自我组织潜能。

三、辅导重难点

1、培养学生具有能干、负责的意识,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人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有潜能、能成功。

3、学会男女生的角色意识,初步学会以正常的心态与异性交往。

4、学会自我保护意识、相貌审美意识、幽默生活意识和学习冲刺意识。

四、辅导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迈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具体目标

培养学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首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其次: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再次: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学方面做出合适的决定。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大类上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障碍性问题在学生中极少出现;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紧张;学习上出现焦虑、紧张、厌学情绪;自我感觉、体验和评价失当等。

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由于学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苦恼

学生经历着许多变化,如环境、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角色的转化等变化,有了变化就要适应而学习适应不良是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

2、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种不良情绪大致有以下情况:对前途和未来过分担忧,自信心下降;出现消极情绪不知如何宣泄,导致自己长时间处于压抑状态,影响学习的效果和人际交往。

3、与同学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出现的困惑。

4、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四、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面向全体,通过普遍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差异性原则

注意个性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主动性原则

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帮助学习排解厌学、自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四)活动性原则

以活动为主,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五)尊重与理解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和情感,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遵循保密性和助人自助原则。

五、教学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常识。

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择业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六、途径和方法

(一)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采用团队活动、故事、心理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个别咨询与辅导

采用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困扰。

(三)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篇2: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学生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以八年级为例)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第一节:关爱生命 远离毒品。第二节:防治近视。第三节:合理饮食,强身健体。第四节:肥胖症与减肥。第五节: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第六节:初中生常见心理障碍——自我意识发展。第七节:10年后的我。第八节:青少年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克服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毒品,加强预防传染病。强调和学生讨论和沟通的过程,更多的以心灵的感化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

2、难点:增强学生自控能力,不受毒品的危害,使身体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遇到不愉快的事,学习冷静思考。巩固学生各方面常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检测。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以中学心理健康教材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咨询和行为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教学措施

健康教育课教材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课为主淡化理论,强化行为为指导和行为训练,教学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出国留学网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同时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入手,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如下方法进行:

1、利用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纠正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学生对自己与环境有新的认识,以达到对生活有比较良好的适应;

2、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事例,教育警示学生。

3、开展主题教育,确立主题后,学生分别准备材料,集体展示,进行总结;从主题设计始,经活动实践,最后交流体会;

4、利用故事,创设情境,讲解点拨。讲解中有信息、有知识、有思想、有新的语言;

5、讲述生动故事,使学生从中明白事理,要求故事真实、贴切、新颖、灵活;

6、把大的主题分成几个小专题,每组学生只讨论一个小专题,最后集中交流;

7、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小品之中,确定主题后,由学生自编节目,自行分配角色,自己演出,然后大家讨论,升华主题。小品可以是情景剧,也可以有音乐、唱歌、舞蹈、相声、快板、比赛、游戏穿插其间。

五、教学进度

第一课:关爱生命 远离毒品

第二课:防治近视

第三课:合理饮食,强身健体——平衡膳食宝塔

第四课:肥胖症与减肥——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体型

第五课: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

第六课:初中生常见心理障碍——自我意识发展

篇3: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一体验式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早在2011年, 教育部办公厅就连续下文 (教思政厅[2011]1号、教思政厅[2011]5号) , 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创新教育活动形式, 并明确将这一课程界定为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指出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并提倡将一部分心理辅导与咨询技术如角色扮演、心理测验等有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 如何将知识内容进行过程性教学转化, 增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课堂参与和学生的内在体验, 是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课题。而近些年来在教育界颇受推崇的体验式学习理论, 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体验式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 , 这种源自杜威“做中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罗杰斯“以人为本”等理论源头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 在库伯为代表的教育与心理学家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下, 在学习步骤、学习风格、意义转换、学习迁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经过教育领域多年来的推广实践, 获得了一致认可。可以说, 立足于教育改革浪尖的体验式学习, 因其良好的情境丰富性、知识建构性和情绪体验性, 做到了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 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效果的促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 以自我意识发展内容为例, 阐述如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二关于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我的存在状态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觉知活动的总合。在结构上, 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 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等;自我体验是对自己的情绪态度, 包括自悦感, 自尊感, 责任感等;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意志行为, 对人的行为发挥监督、调节和控制作用, 包括自主性、自律性等。以上三部分相互联系与有机结合, 构成了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而在分类上, 自我意识显得非常复杂, 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不同的分类, 比如: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现实我、镜像我、理想我、本我、自我、超我、主观我、客观我, 等等。自我意识起始于婴幼儿时期, 经历童年期的萌芽、青春期的形成、青年期的深化与成年期的完善, 其发生发展贯穿于每个人的人生历程, 对个体的健康幸福生活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是心理学从诞生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领域。也是基于这种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来实施教学。由于自我意识内容构成的复杂性和分类的多样性, 给教学实践的把握带来了一定困难, 往往是顾此失彼, 更难做到从行为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在对体验式学习理论及自我意识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 我们本着“由外在到内在, 由宏观到微观, 由理解到体验”的原则, 尝试开展了自我意识内容的体验式教学, 将具体知识有机整合到各类体验活动中, 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提升, 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一:自我关注练习

此环节教学目的在于从最基础、最外显的层面, 让学生了解自我印象及自我关注偏好。教学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并写下来。

2要求学生对所写词语进行分类标注:体貌特征A (如高大、漂亮) , 情绪态度B (如沉静、活跃) , 智力能力C (如聪明、笨拙) , 人际品德D (如热情、孤独) 。通过分类, 学生会直观地了解到平时对自己的自我关注偏向, 对于缺少的类别, 提醒学生今后加强对自己相关侧面的关注。也可以按照自我内容的其它分类进行区别, 如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等。

3要求学生对所写词语进行正负面分类, 形容词为肯定的 (如美丽、聪明) 标注“+”, 否定的 (如笨拙、孤独) 标注“-”, 如果肯定词>否定词, 反映学生自我接纳程度高, 反之, 自我接纳程度低。

4如果学生所写词语低于5个, 表明学生自我关注不够, 需要以后增强自我关注。

5教师讲解自我意识内容分类相关知识进行提升。

此环节作为自我意识的最表层接触, 学生能够很直观地体验到自我形象与评价, 通过充分的分享, 学生会感知到与同学之间的自我意识外在差异, 教师借此机会引入自我意识的概念, 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意识内容和结构分类的简单阐述。

(二) 教学环节二:气质测验

从心理现象分类上, 气质属于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倾向,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个体心理特点的重要构成要素。希波克拉的体液说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 胆汁质的黄胆汁占优势, 粘液质的粘液占优势, 抑郁质的黑胆汁占优势。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开始用神经活动特点来诠释古老的气质学说:

此环节教学, 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气质类型测验》进行自测, 对自我气质类型及特点进行科学把握。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发放提前准备好的纸质测验问卷, 并提醒学生测验结果无好坏之分, 尽快完成即可 (控制在2分钟内) 。

2指导学生按照计分标准进行各气质类型上得分统计。

3教师结合巴甫洛夫神经活动学说对各气质类型进行讲解, 重点是讲清楚气质类型的先天性和中性特点, 以帮助学生澄清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气质”与心理学上的差异, 如有些同学认为胆汁质和抑郁质是缺点, 教师就突出相应的正面性 (胆汁质的果敢与表里如一, 抑郁质的沉静含蓄与内在体验丰富等) 。

4找2~3名学生分享测验结果, 谈谈自己的感受。

5教师再进行知识延伸, 讲解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通过二者的对比, 引导学生进行性格塑造。

通过此环节教学, 让学生掌握气质的几大特点:气质不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性质, 但是可以影响行为效率;气质是先天形成的, 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面和消极面;气质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在遵循气质特点基础上个人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三) 教学环节三:句子完成活动

通过前两个环节, 学生对自我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环节利用心理学主题测验中的句子完成测验方法, 来帮助学生从更微观的层面把握自我特点, 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每一项目反映不同的个体心理特征, 样例项目如下:

我在家庭中———————————— (反映学生的自我定位)

将来适合我的工作—————— (反映学生的自我期望)

我和母亲—————— (反映学生的主客关系)

被人表扬时—————— (反映学生的自我体验)

当我受到批评时—————— (反映学生的自我调控)

我不能忍受——————的人 (反映学生的自我投射)

第二部分通过句子完成活动, 让学生进行正面聚焦, 以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样例项目如下:

我最欣赏自己的外表是:——————

我最欣赏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是:——————

我最欣赏自己对朋友的态度是:——————

我最欣赏自己对做事的态度是:——————

我最欣赏自己的性格是:——————

我最欣赏自己的一次往事是:——————

如果别人正称赞我, 最可能用的一个词是:——————

通过此环节的体验活动,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重要的一点是,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 个体的自我评价更注重内敛而非张扬 (如轻外表重品德) , 而本环节第二部分的练习, 让学生从外貌、事件等多侧面来形成正面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四) 教学环节四:自我人格解析

人格, 与自我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这一环节教学引入罗夏墨迹测验与“房树人”测验, 作为两个最著名的投射型人格测验, 尽管体验过程较为有趣, 学生也更加投入, 但是由于其测验和分析有着严格的流程, 需要相关资质的专业分析人士, 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分析结论, 因此教师事先向学生说明这一活动的课堂体验性, 结果难以达到标准化问卷那样的准确性, 分析结果仅供同学体验参考。

1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通过向被试呈现标准化的由墨渍偶然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 让被试发挥想象, 说出或选择所认为的事物或情景, 将这些反应结果进行分类记录并分析, 以形成对人格特征的把握。其测试指导语非常简单, 比如:“这看上去像什么?”“这可能是什么?”“这使你想到什么?”, 等等。

2“房树人”测验

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主题统觉测验, “房树人”测验是目前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种, 通过验证性分析, 对主体的画作从成长背景、家庭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 进行较为细致的评价, 形成主体人格的大概了解, 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个体发展的关键点进行分析, 达到自我特点的深刻剖析。指导语如下。

请用笔在白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内的画;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但要求你认真地画;

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 也不要用尺子;

时间10分钟;

画完不满意可以涂改。

(相关人格分析内容略)

通过四个环节的体验式教学, 学生从对自我意识的模糊笼统认识, 到能够多侧面多层次分析自我内容, 在具体的参与活动中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很好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自我意识雏形, 这对于今后学生不断丰富自我认识, 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良好运用, 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充分发挥心理专业技术如团体辅导技术、个别辅导技术甚至是心理咨询技术等灵活嫁接到课程内容上, 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灵活转化, 做到体验式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和活动的设计合理化,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保证学生活动体验的效果性, 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2]尹丽娜.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时代教育, 2014 (23) .

[3]韦志中, 等.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一种新型学校帮助计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 (11) .

篇4: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摘 要】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根据有效教学理念,应明确教学目的,关注内心体验和实际应用;倡导主体自我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注重整体设计和升华;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创造鲜明的教学风格;重视个人修养,凸显人格魅力。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85-02

自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关注和重视。如何结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地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个性,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的界定

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因此,评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知识,也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要看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能否得到发展。如果学生能做到主动地获取和构建新知识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在过程上表现为互动、体验、合作、探究、总结、提升,则就是最好的效率。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课程也被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或公共课,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执行了“2+1”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专业课学习加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而学校为了确保原本用三年时间来完成的专业知识能在两年内完成,不得不缩减人文社科类课程。据了解,各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时数普遍偏少,一般都在20个学时以下;同时,由于学生班级数多,为配合教学进度,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为大班教学(即两个班90-110人一起上课)。另外,高中扩招所导致的高职生源文化素质每况愈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学习自觉性不高,使得教学难度增大。可见,在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教学对象特殊的情况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否做到“有效教学”,更多地需要从教师的教学本身进行反思和调整,而目前的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程化倾向明显,教学模式陈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等同于纯粹的心理学知识教授的过程。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甚至用“一言堂”的方式代替了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和交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由知向行转换的实践。这种知识的单向传递只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氛围单调枯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缺乏学情关注。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都离不开多媒体,不少老师把教学的内容、思路都反映到多媒体课件里,确实提高了课堂容量,然而却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过多地关注幻灯片的演示,而很少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顾着按照自己的课件滔滔不绝地讲,全然不顾讲台下居然有一部分学生在走神,有一部分学生在睡觉,有一部分学生在写其他科目的作业,可想而知其教学的效率。

(三)滥用心理测试及游戏,缺少总结和归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很多心理测试或课堂游戏,刚开始学生还比较好奇和兴奋,但由于这些测试或游戏由教师发起,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定的步骤给予回答或回应,所以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学生就开始厌倦;还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一节课45分钟都在做心理游戏或心理测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心理活动课,并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没有结合知识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就一哄而散。这种盲目使用心理测试或游戏的方式不仅使教学内容缺乏内涵,而且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四)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目前高职院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一般只有1-2名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其余多为兼职教师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或辅导员、医务人员等。由于这些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把握还不够到位,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节奏的掌控等还不够娴熟,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情绪低落、应变能力差以及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教学感染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努力按以下策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教学目的,关注内心体验和实际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应秉承高职“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原则,摒弃旧的学科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化、知识化的状态,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而且要尽量用启发式、体验式、直观式的教育模式代替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目的从记忆知识点变为体验和感悟心灵成长,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而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二)倡导主体自我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助人自助”,教师要有“全人教育”的意识,发挥“引”和“导”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例如在讲述“如何应对压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减轻压力有哪些办法”为话题引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要求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比一比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有效。在发言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给出一些违反学校规定的减压方法,如喝酒、抽烟、通宵上网、摔东西等。此时,教师应该注意总结,一方面要对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给予鼓励;另一方面组织学生互相评议,让学生自己来挑选出真正适合缓解自身的压力的办法。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良好动机,又提升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注重整体设计和升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对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心理小测试、分组讨论、案例分析、配乐诗朗诵、角色扮演、绘画等教学手段对于增加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们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这些教学手段只是催化剂,必须始终服务于教学内容,任何一个游戏都要有价值,任何一个活动都要有理念。二是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去设计和开展课堂上每个环节的活动,如各种教具的准备、场地的布置、时间的分配等都要精心设计。三是要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内化、升华积极的心理感受。

(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创造鲜明的教学风格。由于现在的高职生思维活跃、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否把握和控制好学生人数达90-110人的一个课堂,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更要积极锻炼和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一是要掌握语言、教态的运用技巧。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应当是相容的,应当努力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二是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教师要保持冷静,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是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善于从自己的教学中反观自己的得失,有反思才有进步。在完成每个单元或每个章节的授课后,对教学情况做全盘“检讨”,例如:提问是否适当?活动参与度如何?学生的接受程度怎样,等等。通过分析总结,才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重视个人修养,凸显人格魅力。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深刻的方式其实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个人修养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感染和教育学生的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它能吸引学生去极力模仿,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心理健康教师要形成人格魅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自身修养,进行自我塑造。首先,要终生学习。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不仅对心理学知识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努力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其次,要培养高尚品德。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保持平和的心态,努力培养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再次,要躬行实践,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且努力提高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态度:共情、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进而达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2]吴娴兰,高霞.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4)

[3]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

篇5: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日前出台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规划,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规划(—)》提出,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保证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以及研究生在校期间100%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精品课评选、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高校应健全学生心理咨询的预约、重点反馈、值班、档案记录和管理等制度和程序,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互配合,提高咨询工作的实效性。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环境,增强咨询的`便捷性和保密性。适应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努力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

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制订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预案,建立由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精神卫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精神科职业医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全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能力。

根据市环保局网站公示的环评受理情况,位于集美文教园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将新建一座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

公示的材料显示,截至,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已达21653人,按相关指标,学校校舍规划建筑面积需达59万平方米左右,但目前面积缺口仍有约15万平方米。学校用房面积不足,可能制约学校的发展。

新建的教学楼将由一栋6层主楼和两栋2层裙楼组成,主楼主要功能为教学科研办公,西侧裙楼为学术报告厅及图书馆,东侧裙楼则为阶梯教室。该教学楼预计12月开工,6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期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成果展示亮相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该成果展将持续至12月3日。

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览区设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综合体育馆内,浓缩了两岸不同层次高校的特色研究成果,包括两岸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创意作品的展示和产品说明会两大部分。

两岸大学参展展位共30个,其中,大陆高校20个展位、台湾高校10个展位。展品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展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科技成果类,主要是理工类科技作品,如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实物、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各类科技成果。对象主要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环保等工科类学生目前拥有的以上各类科技创新作品,如有基于arduino的四轴航拍飞行器,成功应用与青运会门票系统的微元码标识读设备,3D打印系统,有智慧病床系统等等。第二类为创意项目类,主要是文化艺术类创意作品,如策划案例、概念产品设计、影视动漫产品、摄影作品、文化著作等各类创意成果。对象重点是针对设计艺术、动漫、英语等文科类学生目前拥有的以上各类创意作品,例如便携式吸油烟机,不纠结的垃圾桶,新型下水道井盖,概念时装或新型家具等等。

除了有丰富的成果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综合体育馆内还安排了大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成果说明会,两岸大学生作项目创新点与创新理念介绍、与会企业代表对感兴趣的项目现场提问,每个参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意向,与参会企业洽谈合作应聘事宜,有合作意向的学生、高校和企业现场就举行签约仪式。

篇6: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年级

课时

课程

品德与生活

品德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语 文 数 学 外 语

历史与社会 历 史 地 理 科 学 生 物 物 理 化 学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艺术

美 术 信息技术 劳动技术与技术综合实教育

243 2 1 1 1 1 1 1

523 210 2 4

2 4

2

7 4 2

2

6 5 2

2

6 5 2

2

6 5 2

2 6 5 5 2 2 2 1 5 5 5 2 2 2 2 3 1 5 5 5 2

3 3 1 一

总课 时数 140 280 239 1985 1460 795 206 140 280 140 169 99 1009 523

课时 比例 6.92%

20.85% 15.33% 8.35% 3.63%

2.94% 1.47% 1.77% 1.04% 10.60% 10.99%

16.11%

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社区地方课服务、社会实践

程与学校课程 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 班团、文体活动 周总课时数(节)学年总课时(节)晨(夕)会 课 间(课 外)活 动

眼 保 健 操 2 2 2 1 0.5 0.5 349 2 26 2 26 1 30 1 30 1 30 1 30 1 34

0.5 1 34

0.5 1 34

349 383 274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90 9522

每天20分钟 每天60分钟

每天10分钟,上下午各安排5分钟

备注:

1、一至八年级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九年级第二学期上课减少2周,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上课按33周时间计算

2、为使小学阶段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至六年级品德课为2节,另1节安排在班团、文体活动课

中,结合学生特点、国际国内形势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专题教育包括环境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和拒绝毒品教育等,其中环境教育课程开设每学年12节,每学期6节

篇7: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以生科12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专业班级:生科1201班 姓名:XX 学号:11111111111)

指导教师:XX

一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丶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

根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具体对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5年级小学生问题最多。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2年级小学生最多,3年级最少。从整体发展趋势看,3~6年级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行为逐渐增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2~5年级小学生问题逐渐增多,5年级最多,6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2~5年级学生的评价渐趋消极,而6年级则有所回升。

在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表现形式的主要方面。对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丶师范生具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职业意义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一丶理论教学过程与反思

(1)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与反思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比如,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做到实处。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个别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2)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学过程与反思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指导学生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其次,要建立好良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再次,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评价自己和他人,团结友爱,彼此沟通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这方面的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四,现在的学生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的方法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总结和学习。总之,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学习成绩很好,也不是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不可分割。一方面,个性的健全发展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人,是人格健全的人,也是个性鲜明的人。健康的心理是优良品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回品德高尚,人格完整。

(3)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流派教学过程与反思

(1)动机过程马斯洛假设,每个人都有若干种基本需要,如安全、归属、爱、被重视和自尊,满足这些需要的动机叫做缺乏性动机,不满足便会出现精神障碍,如神经症、人格障碍、分离性障碍等。但是,满足了这些需要虽可免于上述精神障碍,却并不算达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特征之一是自我实现,即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人的潜力。这种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也叫做丰富性需要。此时,单纯追求快乐和减轻紧张不安,不足以解释这种人的行为,他们辛勤地工作,往往要体验更强烈持久的紧张,甚至要冒巨大的危险。然而,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程,使个人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G.Allport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人潜能的发挥为了长远的常常是达不到的目标,而牺牲享乐,保持紧张。长远的目标、社会价值以及诸多利益之综合性体系等,都给发挥个人潜力提供了用武之地。

(2)投身于生活中G.Allport提到,自我的扩张是成熟的一个属性,这种人忘我地工作、思考、娱乐以及对别人的忠诚,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

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对来自别人的刺激(不论是成功的行为还是苦难中的呼救)都有能力报之以热情的、全力以赴的反应。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与反思

1、精神分析的咨询理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自由联想法、释梦法、疏泄法、领悟疗法、暗示法与催眠疗法等。

2、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具体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自信训练法代币强化法放松法生物反馈法消退疗法、行为塑造法等。

篇8: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当前,中等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及压力,使得中等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体育学科在育人方面承担着特殊的重要任务,体育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能凝聚人心,能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强积极地自我价值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学尤其应重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中专生生理变化

中等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生理与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有人称之为“第二断乳期”。在这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郁郁寡欢、满腹牢骚、嫉妒猜疑、冷漠无情,甚至出现悲观厌世、伤害他人的念头。

(二)第一次人生挫折

中考失意后,遭遇第一次人生挫折,结果情绪一落千丈,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和自信的下降。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虽然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自控性差,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心理有待成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交杂的时期。

(三)学业压力

多数学生进入中等学校学习后,都希望重新开始,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即有升学的愿望,又有对升学、求职的两重担忧。由于这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有一定的差距,有的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节拍,有的上课听不进内容,完成作业有困难等等问题,使他们时有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经常受到班主任、课任老师的批评,旧而旧之,自卑心理产生,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身素质差,社会不重视中专生,难以战胜他人的竞争。

(四)家庭压力

由于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其造成诸多的压力或困扰,而过分的宠爱、纵惯,生活上的包办,又使他们产生过分依赖的心理,缺乏自立能力;不够合群等毛病。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

二、课堂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与时俱进,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更新观念,中等学校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只用分数对立体多维的生动个体进行平面的优劣判定,本质上是对人的完整性、丰富性的一种否定,是对人的潜在的、深厚的力量的表面化理解,是对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的一种忽视和低估。过去。人们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的发展,令人们意识到,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疑难,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中等学校的全体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用不健康的心理去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疑又会给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如:有的教师没能处理好家庭、婚姻、社会等关系造成心理不平衡,或心态不正,经常散布消极语言,在学生面前发泄情绪,有的甚至用粗暴的行为激化师生矛盾等。因此,教师平时应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听取心理健康讲座,认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才能帮助他们掌握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二)潜心研究,充分挖掘体育教材资源

体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许多项目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体操项目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球类等项目可进行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教育;我国比赛成绩优异项目可进行爱国敬业、勇于追求的教育,耐力等项目可进行锻练意志,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教育。总之,体育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需潜心研究,积极发掘。

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活动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这些教材中所蕴含的内容,吃透深挖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些教育应在活动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悟到的。比如,在排球教学时,在学完基本技术后,可安排学生分组教学比赛,他们每一次得分,会欣喜若狂的同时互相激励,每一次失分他们会互相安慰并探讨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体验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改变传统,精心设计现代的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只有通过讲究课堂艺术,提高课堂质量,才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主观需求。现代的课堂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应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应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改变权威型师生关系,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

1. 分析学生情况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要以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兴趣、态度为前提。分析学生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发调查表、开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情况。平时多与学生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可通过融入学生中一起活动等途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情况。

2. 激发运动兴趣

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学者十分强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极力反对那种“无趣”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下转第38页)康的摧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呢?有以下几种做法:1)采用动机引入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又如:课前学生自编自带小器械,自创游戏活动内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兴趣。如:原地转动练习(其方向与教师口令相反)。3)表象训练法。通过动作示范,以美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有跃跃欲试地练习动机。4)小组合作学习的游戏竞赛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旨导发现问题,问题可激发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反映在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其中一种做法就是不断地赞扬学生,如:多用“好”、“很好”、“有进步”等语言激励他们,用热切、欣赏的眼神看着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对待每个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昂扬的情绪中,不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不断的荡涤,变得乐观、自信。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关系———“合作”关系,民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可得以高度发挥,教学质量自然高。体育课堂教学艺术向来是丰富多彩的,但不管如何异彩纷呈,都不能失其本色,即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动作技能的形成,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熏陶。

立足于体育学科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会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将不会是一句空话,教师要树立大体育观的思想,加强对体育价值的真正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华益.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有时我是个文静的孩子作文600字下一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