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2024-07-01

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市经管站: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资金、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是适应我国入世后农业和农村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他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按照市经管站《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调查的通知》(重农合经发〔2003〕7号)文件要求,我县认真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

由于这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把这次调查工作开展好,我中心统一了职工的认识,精心组织,落实了两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选择了长坝镇蚕桑专业合作社和木根乡蔬菜协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方式采取听汇报,走访会员的形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我县是国家级山区贫困县,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业的科技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晚,发展较慢,规模小,队伍还不够强大,发挥的作用不大。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猕猴桃、蚕桑、蔬菜、苎麻、生猪、豆腐干、黄豆、花椒等产业。全县共有17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协会2个。涉及11个乡镇、121个村,741个农业社,共有会员31722人,占全县农户的31%。带动农户65000户,占全县农户的64%。其组织形式主要是会员型、入股型、协会型。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划分,种植业有15个、畜牧业1个、加工业1个;从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2个、乡内15个;从兴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兴办的10个、企业牵头兴办的3个、农技部门牵头兴办的4个。从登记情况看,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有13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4个。全县农产品行业协会1个,即武隆县猕猴桃生产发展技术协会,该协会是由县农业局牵头兴办和管理的一个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全县猕猴桃的生产管理和产品的销售,共有会员56人,会费5000元,县财政拨款5万元。

三、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还处于初始阶段,从总的情况看,还存在规模小,发挥作用不大,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足等问题。

1、发挥作用不明显。我县1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只局限于生产,多为自产自销,没有形成共同体,多为初级农产品生产者,本身不从事加工,产品在此未实现增值。未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纳入社会统一的大市场中。比如发展较好的豆腐干协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生产销售,协会根本没有在生产销售上统筹安排和协调。有的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加工未跟上,使得这些行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较低,效益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组织内部机构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全县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不规范,乡镇行政领导任职较多,以至行政干预较大,在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方面并未召开各股东大会,而只是几个组织负责人说了算,内部机构的监督制度、民主制度不健全。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表面上是合作组织,而实际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在技术上、服务上、利益上形成真正的联合。

3、认识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已成习俗,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认识,加之各级各部门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发展缓慢。

四、对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满足了农民致富的需要,增强了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它是联系农民走向市场的纽带,是连接农民与科研、教学、农技推广单位的桥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已经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种新的组织载体。但从我县的情况看,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此除了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信息提供,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建设、自我强大以外,急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扶持。

1、用现代企业观念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组织公司化、机构规范化、运作合理、合法化。现代企业观念要求政企分开,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大范畴,以需求为导向,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在自身运作上严格监督制度,组织的重要决定要集思广益,注重民主。

2、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在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中,围绕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是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实力的有效途径。兴办小型销售或加工实体可充分利用会员的分散资金设备和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减轻组织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成本高的困难;又增加了积累,改善了条件,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服务由生产经营中的某个环节,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延伸,实现全方位、系列化服务。

3、建立健全利益机制,激发组织活力。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建设是农业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多元化组织的参与主体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的而来的。所以必须处理好诸多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有利的利益机制。这种利益机制还要扩展到组织内部,比如把组织的产品销售量与各成员的利益联系起来,按销售额提成,多销多得,调动广大成员的积极性。

4、要强调“坚持一个基础,保障‘三民’原则”

政府在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始终要把它作为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管理民主。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则,制定符合广大农民实际特点和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既有凝聚力和活力,又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6、制定其他优惠扶持政策

一是在土地承包方面。鼓励农户间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鼓励农户用土地入股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员;二是人力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组织都必须加大自身的科技含量,要有现代营销的观念。政府鼓励广大专业人士置身于农村合作组织组织的建设中。专业人士不仅要有农业科技人员,还应有高级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有超前意识的人才。建立工作补偿制度,并把对这种专业人员的补偿或奖励与其业绩相挂钩;三是税收支持。1994年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化等作出了规定:“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一批小型经济实体。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起步,就更需要县财政在税收这一方面的支持、优惠;四是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项目资金、贴息贷款等优先安排给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使用。各金融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贷款上给予优惠和照顾。

篇2: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以各类技术能人和乡土人才牵头创办起来的,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使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有效地传播;他们还以专业技术为纽带,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农民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的一个有效载体。望奎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自1985年创建以来,已培训全国各地学员8万多人次,推广良种20多万斤;曾繁盛的经济作物研究会有会员7万多人,先后与国内外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培训班近300场次,培训学员9万多人。肇东市向阳乡瓜菜技术研究会挂靠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开发了40多个“三高”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个名优特、无公害新品种,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开发国家级盐碱地种植高油115青贮玉米试验项目已在全省推广,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项目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目前,这种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不但加速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还加快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有力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化新型农民的成长,为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奠定了人才基矗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推向市常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解决了农产品分散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协会网络了全乡所有养鸡户,在会员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种雏、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服务,XX年向阳乡蛋鸡饲养量达120万只,年产鲜蛋90万公斤,全部通过协会的销售联合体销往广州、温州、大庆等地,会员人均收入达到3520元。肇东市太平乡生猪直线育肥技术协会与大庆金锣集团签订了年交售10万头生猪合同,由协会组织生产,金锣集团按保护价收购。该乡已建立千头养猪小区5个,万头养猪专业村3个,生猪饲养量超过12万头。去年,养猪户因加价、保护价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今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企业、大市场签订订单200多份,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成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主心骨”。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了基地龙头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民过去“小打小闹”、“单兵作战”的方式,依托产业、扩大规模、组建基地、挂靠龙头,已成为服务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支劲旅。一是

加速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来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的个体,较大规模的群体”生产格局,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市望奎县东郊乡“黄麻子”土豆、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明水县崇德镇的獭兔、庆安丰收乡的养鹿等产业都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联接为纽带,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生产规模,有利于大型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把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绥棱后头乡二井村最初只有12户种小棚蔬菜,成立协会后,在会长王树成的带领下,由单一简易小棚生产,向日光节能大棚方向发展,现有温室大棚150栋,生产面积1.5万平方米,由单一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立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技术、统一价格、分户管理。全组种蔬菜户达100%,年生产特色品种、反季蔬菜112.5吨,平均每户收入可达4.000元,比过去收入增加五倍,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的专业屯。三是有利于形成利益联接机制。农技协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以利益为纽带,改变了农民生产难组织、基地企业难对接的现状,通过企业+协会+农户形式,把产业化要素之间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海伦市乐业乡圆葱生产协会是党员干部和农户共同出资入股组建的,协会共有1015亩地,每垧地算做一股,每股出资1.8万元,今年协会种植的圆葱喜获丰收,垧产可达12.5万斤,协会出面统一与贸易龙头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协会获利可达100万元,每股可分红利1万元以上。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内讲服务、对外讲盈利,可以有效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成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依托和靠山。望奎县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对农户实行“三保一包”(包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保证农户不赔钱)措施,他育种的基地户均年收入都超过了万元。近年来,凡是因灾害造成农户减产,研究会还拿出资金进行扶持,已累计拿出无偿扶持资金150万元。XX年冰雹灾害造成研究会5000亩良种繁育田严重受灾,研究会组织抗灾自救,为会员无偿提供扶持资金50余万元,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相互合作,通过行业自律,统一制定行业产品标准,避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竞争的盲目性,确保质量,稳定价格,加强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比如,海伦市针对奶牛养殖户在销售环中出现的一方面压价收购,一方面搀杂使假面影响基地发展等问题,在奶牛集中的乡镇和村屯都成立了奶牛协会,协会对内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组织销售,不但保护了农户利益,而且使基地成为企业稳固的“第一车间”。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协调和统一会员的购销行为,既防止了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约了入市费用,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购入生产资料时,以批量购买,既能争取优惠价格,又能保证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市场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肇东市海滨养渔协会统一购买渔苗和饲料,统一聘请专家开展防疫,统一引进客商对外销售、使当地的渔价始终高于周边地区的散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各地都在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生产需要为前提,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创办的群众性组织,它的出现源于农业生产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源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自我服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地着眼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海伦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借助三种载体:

1、借助产业载体,紧紧围绕当地大豆、畜牧、青椒、菇娘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了5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烟草公司、制油厂、“松北王”农产品经销公司、海北大豆等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豆产业联合会、大鹅产业联合会和烤烟生产联合会。

2、借助组织载体,利用农村现有的党员服务区、团员服务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借助能人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农村各类大王、能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望奎县以大力发展各类协会为重点,大力创办了“三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即:围绕优势项目这一主线,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办“三点一线”型农民专业协会;充分发挥的示范效应、领导的服务作用、部门的扶持优势创办“三位一体”型农民专业协会;靠抓高产大王牵动专线,靠抓专线牵动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创办“三环联动”型农民专业协会。目前,望奎县农民专业协会已发展到264个,会员达到人。各地在创办过程中还坚持“百花齐放、分类齐上”的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强求化

一、不强迫命令、不硬性捏合、不搞拉郎配,确立了“不局限于一种经济形式,不局限于一个产业,不局限于谁来创办,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的指导思想,在组织形式上坚持松散型、紧密型、经济实体型、股份合作型并存;在经营领域坚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并进;在组建形式上坚持致富能手+农户、示范服务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党员干部+农户等多种形式并举,从而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数量从多、门类齐全、快速推进的可喜局面。

2、发展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农民自愿为基础,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意味着个体农民转为合作制农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通过调查感到,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努力为农技协的发展创利良好的发展环境。望奎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早的县,望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早在1998年就下发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18条规定,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为了解决蔡景学瓜菜研究会建综合楼和繁育试验研究中心遇到的困难,县政府专门召开了18个单位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帮助协调土地、规划、承租等问题,使研究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被评为“全国十佳”和“全国百强”协会。肇东市围绕“主辅换位”提出了建百个科技示范基地、百个协会的号,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落靠责任,积极引导能人、乡镇干部、企业和供销服务站创办,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发展快、数量多、层次高等特点,目前已发展到233个。绥棱县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上升为县委县政府行为,纳入农村工作的目标考核内容,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全县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协会会长评选活动,评为优秀会长的授予县级劳模称号,晋升农民技术职称。庆安县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技协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前不久,庆安县委、县政府组织四大班子领导、县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对合作经济组织典型进行了检查和指导。

篇3: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江西省莲花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未,起初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的行动或者带有官办的色彩,发展较慢,过程一直比较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县、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日益宽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有51个,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5860户,带动农户23210户。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点

1、法人代表身份多样性。全县8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法人代表为农民的57个,占64%;为农业技术人员的9个,占10%,为机关工作人员的6人,占6.7%,为回乡创业青年17人,占19%。

2、合作范围和内容多样化。从合作的范围来看,有一个村的农民合作,如闪石乡洞背村西瓜协会,也有跨村、跨乡的农民合作,如莲花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四个乡农民参与合作。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有专业性的,也有综合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往往由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和有关组织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中也往往带有从事的产品或产业名称,如莲花县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南岭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鸭业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主体,占总数95%以上。

3、涉及行业和服务领域多样化。按行业分有种植业类38个,占43%;有养殖业类34个,占39%;有综合性16个,占18%;按服务性质分有涉及产加销全方位服务的57个,占65%;有技术信息服务的18个,占21%;有运输服务的2个,占2.2%;有加工仓储服务1个,占1.1%,其他服务7个,占8.5%。

4、组织形式多样化。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以销售产品找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华翔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路口庙背西瓜协会、桐莲蚕桑专业合作社、德超土蜂生态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也有以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流芳油茶专业合作社,富农莲籽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有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也有称专业协会的。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属下组建了五个专业合作社,即万盛果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葡萄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1、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化链条。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合作组织成为企业联结千家万户的主体,并履行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职能,企业不再是基地农户的代言人,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农户积极性大大提高,产业化链条日趋完善和成熟2、建立了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和合作社签订农业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民签订产品订单,三者之间凭订单和提供的产品数量进行结算。农民获得第一次利润分配。在年终,企业还根据自身获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付给农民二次分配金。3、规范了企业和农民的行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桥,两者行为都得到有效规范,形成了利益一致的经济合作体,双方荣辱与共,共谋发展。4、保障了农民利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代言人,可以就本身利益问题进行产品市场选择和商务谈判,绝大多数农民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1、整合了资金。如莲花县华翔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加大投入对项目区水利、交通、病虫草害防治、环境保护等设施进行改善,而属下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户向政府申请落实扶持资金,向银行申请“联保贷款”,加大对生产投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齐努力,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后劲。2、完善了技术服务。如莲花县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聘请高级技术人才长年指导,设立专门的技术队伍,担负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责,对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与县职业学校开展校社(协会)合作,定期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植科技水平。3、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如莲花县华翔农林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种植桂花树10万株,组织农民在基地套种花生、生姜、西瓜等作物2000亩,饲养土鸡1万羽;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属下五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户种植金银花8000余亩,种植葡萄6000亩,种植蔬菜1万亩,种植其他水果1万亩,直接带动发展种植农户2万余户,全县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从20%提高到58%,县域逐步形成了果业、蔬菜、油茶、莲籽等专业种植村。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莲花县已注册的5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现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和专业种养,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如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边500多农户签订种养合同,饲养肉牛108头、商品猪500头、放养鱼3000多尾,建成蔬菜大棚108个,年产蔬菜2000吨,户均年增收8000元。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

1、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到位。从中央到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不多,措施不具体。还找不到一个真正全面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文件。

2、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集中在种养业,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不多,产业链短。

3、数量少,入会(社)农民比例低。全县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51个,平均三个村才有一个,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农村居户的9%,影响辐射性不强。

4、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转不正常。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章程,很多组织没有独立财务;有些组织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日常运作还是个别人说了算,事务不够公开,还未开展盈余返还。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我们应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2、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农民进入市场服务。由于单户农民弱小、分散,难以与龙头企业对接,因此一定要解决好农业组织与非农组织的问题。一要靠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和农民对接,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二要通过市场交换的办法,特别是通过优化产业的办法使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参与产业组织并从中得到好处。三要加强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和提倡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4: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人才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短缺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99-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为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乃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共营经济组织。作为适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甘肃省临洮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供销等部门本着“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思路,围绕我县种植业、养殖业等几大重点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9年底,全县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创办了六大示范园区:及十大产业基地。全县共有43个合作经济组织。从总体情况上看,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创办合作社的主体多元化。既有养殖种植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和原供销社职工领办,又有村干部领办。二是全作社运作实现规范化。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按照规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做到来“民办、民管、民受益”。三是产业分布区域化。合作社的成立依托当地的四大支柱产业即:蔬菜业、畜牧业、马铃薯种植、花卉养植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布局特点。四是服务范围一体化。原有合作社的服务领域包括单纯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但新型的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向组织供应农资、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全方位转变。

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临洮县农业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县农业合作社的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的认识度不高,在基层工作中并没有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去抓,有的基层干部只重视专业大户,忽视了将农民与生产大户的联合;也有的基层干部把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相等同去对待,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尚未出台农民合作社的地方性法规,合作社的登记审核、建社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这也不利于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3 资金短缺

虽然现有法律对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方面提供了保障,但尚未明确,且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加上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由于政府财政扶持为度不够,又没有健全的担保贷款体系,导致部分农民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运作困难。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2.4 人才缺乏

由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较多,因此造成了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虽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专业户,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再者,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法律法规观念教育,法律意识不强,合同意识淡薄,在市场行情好转时,单方面撕毁合同,不顾合作社规定自行销售农产品的现象不见少数,致使合作社的合作效益不高,难以获得突破。

3 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宣传

农民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村体制结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并能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给农民以信心。

3.2 出台地方法规政策,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目前,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已出台农村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简便。

3.3 加强扶持力度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合作社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扩大合作社规模。

3.4 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

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政府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需要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

3.5 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

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引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篇5: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情况的自查报告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做多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0个,全市农业行政村基本实现专合组织全覆盖,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重点地区实现专合组织全覆盖;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以上,规范化专合组织达30%以上;专合组织成员年均纯收入增幅在30%以上。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建立了由农工办牵头,各涉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格局。三是加大扶持。市和区县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门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和技术培训。四是严格考核。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民专合组织发展、规范化建设纳入县区和市级涉农部门“三农”目标考核,严格奖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89个,其中种植类575个、养殖类429个、服务类122个,入会(社)农户12.2 万个,带动农户31.2万户,实现销售总收入33.7亿元,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专合组织达137个。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8个,专合社占农民专合组织的比重达66.56%。全市有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个,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县区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个。

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情况 我市在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千点示范”、“万人帮扶”等活动,以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引领,推动市级示范专合组织健康发展,严格按照“五个一”、“六统一”的要求加强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涌现了一批推进产业发展、勇于开拓市场、助农增收的规范化专合组织。

(一)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认真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规定,指导和帮助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示范专合组织管理运作进一步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员构成中农民成员占80%以上,均依法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注册,取得了营业执照和法人地位。二是组织机构健全。示范专合组织全部建立、健全了成员(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结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三会”会议决策重大事项、通报生产经营情况、开展技术培训。同时科学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三是管理制度健全,示范专合组织全部建立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并将制度张贴上墙,接受社员监督。四是财务管理规范。在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帮助、指导下,27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独立建帐,规范核算,各类帐簿设置规范、齐全,并定期向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报送财务报表,年终接受审计监督。

(二)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创新完善。我市把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规范化建设重点,着力引导省级示范专合组织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示范专合组织的助农增收能力。一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示范专合组织探索完善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使专合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市所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都实现了按股分红,40%的示范专合组织实行二次返利。×××××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对会员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年终按交易量进行二次返利,每年二次返利都在30万元左右,有效地确保了社员的利益。×××专合社每年盈利的60%按社员交售产品的数量和股金份额进行二次返利,2010年合作社社员每股分得红利600元。二是创新积累发展机制。27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大 多建立了发展基金,每年从盈余中按20-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按25%的比例从盈余中提取发展基金,专合社已积累发展资金近100万元。三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各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完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内控监督等机制,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严格按照章程规定或成员(会员)代表大会决议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和风险金,逐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在年终盈余中提取25%作为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或转为成员出资,提取10%作为风险保障金,用于调节食用菌收购价格和社员种植风险补贴;提取5%作为公益金,用于社员的培训和教育。

(三)功能作用不断提升。经过规范化建设,各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大多由以前的主要从事技术、信息服务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领域拓展,示范专合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较大提升。一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提升。各示范专合组织紧紧围绕我市生猪、果蔬、林竹、高粱、优质米、烤烟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组织社员大力实施连片规划建设,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开展专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极大地推进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桂圆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在×××新建成桂圆标准化示范基地2万亩、良好农业规范试点1100 亩。×××专合社已建成标准化竹基地8000亩,×××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发残次林、高换老弱果树、建设标准化×××基地5000亩。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断提升。各示范专合组织充分发挥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以及良种、农资、农产品销售企业等有机联结起来,提高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可以说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销售合作社依托×××食品有限公司,与社员签订生猪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社员产品,同时按市场最低价供应养殖户饲料,无偿开展疫病防治,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在去年生猪价格最低时,养殖户每头猪仍有几十元的盈利,有效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三是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一方面生产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示范专合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帮助社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极大地提高了社员种养殖水平。×××协会现有会员达×××人,聘请专业人员建立了生产发展组、技术指导组、销售服务组,着力为会员养猪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饲料统购、疫病统防、仔猪统销,会员养猪成活率提高,成本下降,销售渠道通畅。近几年,协会仔猪产销都在12万头以上,会员养猪收入在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市场开拓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各示范专合组织积极带领农民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专业合作社大力打造“×××牌”土鸡蛋品牌,在×××等大城市建立直销网点,“×××牌”土鸡蛋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社员年人均养鸡收入达500元。×××协会年产“×××牌”竹筷×××亿双、竹伞5.5万把,在北京、河南、上海、重庆等地建有直销网点十余个,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实现产值1.1亿多元。据统计,全市27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全部注册了商标,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和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称号,生产基地获得国家、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篇6: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部门法属性

作者

朱晓东

摘要:

日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草案)》已于6月24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进行首次审议。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合作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一直以农业经济学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研究人员的研究为主导,法学界对此问题关注较晚,且投入力量不够,这就造成了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中诸多法学基本理论问题尚未解决,以至于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很多争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部门法属性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从立法进程、立法背景、调整范围等几个方面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均属于经济法部门的子部门产业组织法的观点。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 部门法属性 产业组织法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进行不对等交易状况的制度安排,正发挥着一种独特经济组织形式所具有的巨大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WTO,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稳定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的关键性问题。合作经济组织则较好顺应了现实需要,不断地担当起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重要组织主体的角色和使命,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 1

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但是由于法律缺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长期处于不规范状态。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也是亚洲唯一没有“合作社法”的国家。因此,党中央、国务院要“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1],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立法进程”。[2]

应当说,我国2003年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纳入立法规划以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立法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日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草案)》已于6月24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进行首次审议。[3]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合作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一直以农业经济学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研究人员的研究为主导,法学界对此问题关注较晚,且投入力量不够,这就造成了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中诸多法学基本理论问题尚未解决,以至于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很多争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部门法属性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看,在法学界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部门法属性问题的文章较少,而农业经济学界则由于受其学科性质所限,对此不置一词。笔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部门法属性是法学上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从法学角度讲,一国的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同一整体。”其理性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在协调。”[4]因此,明确一部法律的部门法属性有利于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逻辑严谨和结构协调。第二、在立法时,确定所立法律的部门法归属可以正确地把握所立法律的特征,可以确定相应原则和构筑具体法律制度提供法理支撑,可以更好地梳理所立法律与其他部门法和所属部门法中其他法的相互关系,防止立法冲突和重叠,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的结构,从而最终促进法在现实中的实施。因此,在法学中对所立法律的部门法属性的探讨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产业组织法

那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哪一部门法呢?有学者提出“属于经济法中经济主体法子部门法下的经济主体法”,[5]提出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基本特征来看,该法只能是要么属于民商法,要么属于经济法,并通过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调整对象和主体、组织制度、调整方法,规范内容,规范类型、价值取向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其属于经济法部门的结论。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经济法的观点,笔者极为赞同,在此不加赘述。但对于其结论“属于经济法中经济主体法子部门法下的经济主体法”,笔者不敢苟同。本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经济法子部门法下产业组织法,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合作社立法进程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产业组织法。合作社立法进程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刘少奇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6]在1995年以后重新为合作社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且不少学者主张综合性的合作社立法,以同时规范和促进农业和非农业的合作社发展。正如有学者提出的“正是由于不同类型合作社既存在共性的一面,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合作社经济立法时,不必针对各不同类型合作社单独制定法律以免重复内容,无谓增大立法工作量”。[7]但是国家一直没有将合作社立法纳入到立法规划中来,而是选择了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这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因此可以说从经济法学角度看,如果合作社立法是为新的经济主体或市场主体立法,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则是为农业这一产业的经济组织立法。

第二,从其立法背景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产业组织法。本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是在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背景下纳入立法规划并加快立法步伐的。

从市场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农产品买方市场的特征越加明显,农业发展己从单纯的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向受自然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转移,而市场约束己越来越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再考虑到加入WTO正逐步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有理由认为,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基本矛盾是小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而事实证明,缓解这一农业经济基本矛盾的成功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从而把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政府来看,2005年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财政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我国现在有2.4亿农户,国家资金难以满足大量小农户的分散需求,因此只有在农村形成必要的承接投资的组织载体的条件下才能把国家的支农资金落到实处。因此,发展农民合作经

济,创造条件,才能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第三,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产业组织法。

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此后,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直接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如何实现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对接,是亿万农民和广大农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8]这就是说,在农业产业内部,单一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体制已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体制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有效手段,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却没有其法律地位。

因此,本次立法的目的是:其一,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改变农业经营体制单

一、弱小的现状;其二,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而产业组织法的目的是“处理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及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相应还存在着生产规模与管理体制和水平相互适应、作用的问题。”[9]所以说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其不仅是一部“组织法”而且是一部“促进法”,符合产业组织法的立法目的。

第四,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调整范围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产业组织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调整范围,目前的考虑是不包括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因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关系的界定,需要在制定物权法时认真研究。在此之前,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纳入立法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农村合作金融也不在本法的调整范围之中,因为金融是特殊行业,要由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特别是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还在改革之中,改革的成效还要靠实践检验。农村的各种协会或专业技术协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合作经济组织定义、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则应在调整范围之中,不符合的,应继续执行现有的相关规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之后,一些协会会逐渐转轨,按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改造自己。”[10]这就是说,其一,虽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但其着眼点是农业,或者说这里的“农民”是“职业”意义上的“农民”而不是户籍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的还是农业;其二,该法调整范围不包括在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条

件下产生的所谓的合作经济组织,而是指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而“产业组织法是调整属于同一市场上(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及企业间的关联状态的法律”,[11]二者比较可以看出,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调整范围与产业组织法一致。

第五,从其内容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属于产业组织法。从本次立法规范内容来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不仅要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条件和程序、组织机构、分配制度、清算制度等内容,而且要包括政府扶持政策如财政、税收、信贷等内容,政府扶持政策的法律化是本次立法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本次立法草案审议以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已被政府所认识,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扶持其健康发展。从地方来看,浙江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好的省市均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各地政府也在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扶持政策。如四川省制定了《关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原则、登记办法、扶持措施等,省民政、工商、地税等职能部门和各市县还根据这一《意见》制定了具体措施,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中央来看,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也陆续出台了有关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比如,民政部200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意见》,该意见在《社团法》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支持。

其次,从本次草案来看,明确国家扶持的基本政策是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明确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草案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科技和人才支撑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草案专门设了‘扶持政策’一章,就产业政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12]

国家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目的。而这些内容显然不是市场主体法或经济主体法所能涵盖,但却恰恰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

三、结语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不断重视的背景下,在全国人大有关立法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期待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立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法学界特别是经济法学界一定要加紧参与和研究。这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部门法属性无论从立法进程、立法背景来看,还是从调整

范围,重要内容等来看均属于经济法部门的子部门产业法。希望本文能引起经济法学界的重视,为本次立法献言献策,使一部高质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早日出台。

注释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月。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1月。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草案进行首次审议[N],农民日报,2006年6月26日。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78页。

[5]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下)[J],经济法网。

[6]全国供销合作总杜法制办公室,新中国合作社立法进程,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1期。

[7]欧阳仁根,我国合作经济立法的几个问题,财贸研究,1998年第3期。

[8]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一),[J]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9期。

[9]刘文华等,论产业法的地位[J],《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3期。

[10]刘振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4年第3期。

[11]刘文华等,论产业法的地位[J],《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3期。

篇7: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情况的调查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2007-02-10 16:47:1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好处多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某县在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作用如何,今后怎样发展?就此,县委研究室进行了调查。

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从事某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增加组织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某县,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类专业服务协会。协会把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吸收为会员,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入会农民根据专业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等。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建设农村“新两室”(党支部办公室、农业协会办公室)。目前多数村建成了专门的协会办公室,实现了“四有”,即有协会章程和标牌、有组织机构、有学习材料、有学习和活动记录。某县乡村两级合作组织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168个,其中,县级7个、乡级35个、村级126个。按行业分:行政服务的21个,科技服务的35个,养殖33个,种植27个,其它52个。从组建方式看,主要有四种:一是龙头企业(公司)依托型。如回隆镇依托亚发良种猪有限公司和绿洲兔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养猪协会、养兔协会,为群众提供幼仔、技术和饲料,带动起周边群众发

展起猪、兔饲养业。二是部门依托型。如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牵头组建的县鸭梨协会、蔬菜协会、养牛协会等。三是能人大户依托型。棘针寨乡南寺庄村运输大户、支部书记郭汉章,扶持带领本村20多户购置大型车辆跑运输,2004年组建了南寺庄村运输协会。一年多来,协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新两室”,硬化了道路。四是农民自发型。东代固乡鸭梨种植大户史查等人1999年发起组建了鸭梨协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下,2004年12月注册为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并在乡内12个村成立了果品协会科技服务站,联销农药、化肥等农资。该协会体现了“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是今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导方向。

主要作用

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在解决农产品卖难,连接市场,盘活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

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是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相连结的矛盾,实现了市场、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在连结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户、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回隆镇糖果协会定期组织生产企业召开交流会,互通信息,并在河北电视台制作播放了糖果园区广告,较好地连接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东代固乡翟小庄村会计王德恩,懂砖瓦建筑,他看到建设沼气池的机遇,与外地施工队联系,组建了沼气服务队,统一购料,统一采购灶具,为村民提供建池、安装、维修等全程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每个池还可节省200多元。目前,已为该村建沼气池50多个。下一步,他们计划成立沼气协会,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

了规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后,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牵头组建专业协会,以合作组织为阵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促使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今年为会员统一购进梨袋1500万个,共节省资金万元。回隆镇南栗庄养猪协会初步实现仔猪和饲料供应、防疫、销售“四统一”,解决了农户养猪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同时,由于形成规模优势,购进环节节省了开支,销售环节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两头赚”,使协会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三是盘活了市场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农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改变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如2004年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与华腾果蔬公司合作收购鸭梨5000件,出口或转销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近日,华腾

公司又委托协会收购鸭梨2500吨,全部出口。棘针寨乡王横村蔬菜协会积极与外地商户联系,寻求西红柿销路,并为收购方提供了组织货源、过秤等各项服务,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

四是加快了“精品名牌”战略实施步伐和先进技术、产品标准的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重视农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打造知名品牌。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积极建立万亩标准化果园鸭梨出口基地,正聘请有关部门进行环评和认证。

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乡镇体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办成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业结构调什么”和“农民种什么,谁告诉我”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因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用水等方面出现的纠纷问题。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工作职能

。当前,随着停收农业税和乡村计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乡村干部工作职能也必然由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村也普遍认识到,成立合作组织是分流人员、转变职能、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如南双庙乡今年3月初成立了乡养殖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东代固乡在狠抓果品协会基础上,还准备成立养殖协会、农资服务协会、劳务输出协会等,以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存在问题

某县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短,处于很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合作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据了解,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需要具备5000元的资本金,交纳50元的登记费,并提供验资

报告、申请书、协会章程、会员名册等6类20多项材料一式三份,仅打印费就需三、四百元。这些协会注册县级和乡级合作组织,需要的资本金和登记费更多。每年还需年检繁琐的手续使歙和组织望而却步。目前,某县除县鸭梨协会、食用菌协会、回隆糖果协会、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县农协办和21个乡镇农协在民政局注册外,其余都未注册。不注册的合作组织,不能上网发布信息。在对外招商、推介产品时,没有主体资格。二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个别合作组织连章程都没有。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四是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带来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协会或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些都限制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2、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手段落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尚起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本乡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大多数没有电脑、传真机等现代通讯设备。信息不灵通,反映迟缓,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引进,交易时掌握不准行情,这些都降低了会员的收入,阻碍了合作组织发展。

3、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合作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短缺,许多合作组织运行不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绿色通道”不畅。一些合作组织反映,今年以来,交警等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绿色通行证”很难管用。

4、官办色彩较浓。部分农民合作组织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农口部门

和乡村干部牵头,这在组织发展初期是对的,应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是怎样把农民引导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办成真正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各乡村办法不多,有些地方还是领导说了算,社员跟着干。一些村的专业协会,村支书是会长,长此下去很容易办成“二级政府”。这种官办组织往往急功近利,变样收取各种费用,群众不买帐,会员不认可,使合作组织难以长久。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引导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办农民自己的事。党委、政府只负责指导、扶持、监督,不参与或少参与具体运作,这样才能真正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对策和建议

首先,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和激励竞争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合作组织。它弥补了目前

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是广大农民自觉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安排上,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市、县里每年应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临时用地应比照农业设施用地

办理,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种养业,农产品初级加工用电,要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电价,优惠农民,让利于农民。

第三,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建立规范的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民政等部门要减化手续,尽最大可能降低注册门槛。要帮助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指导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确定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保护社(会)员的利益,保证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搞好试点,加强规划。建议各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引导乡村建立一批专业协会。为搞好

篇8:关于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一、白银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及特点

㈠发展模式目前, 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6个, 专业协会100个, 注册登记率达到90%以上。按县区分:会宁县66个 (合作社26个) , 靖远县48个 (合作社22个) , 景泰县27个 (合作社10个) , 白银区15个 (合作社5个) , 平川区20个 (合作社13个) 。合作组织发展会员2.9万人, 带动农户4.4万户, 占总农户数的1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 已形成一定规模。按产业划分:种植业84个, 占47.7%;畜牧业76个, 占43.2%;其他16个, 占9.1%。农户通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年销售农产品14.5万吨, 活畜禽14.6万头 (只) , 禽蛋0.7万吨, 年销售总收入达1.98亿元, 二次盈余返还0.23万元, 注册商标9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成员较当地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人均增收412.2元, 入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20%以上。

从当前白银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看, 呈现出四种发展模式。一是技术部门带动型。主要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强力支持, 发挥自身在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 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吸纳会员, 即“技术部门+协会+农户”的模式。如白银区四龙镇反季节栽植果类林果协会, 就是依靠生产反季节果技术组建起来的, 在技术上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和省农科院蔬菜所、资金上依托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通过协会示范, 带动建设33.3公顷日光温室反季节果品生产基地, 使油桃、李子、杏子、番木瓜等反季节果品生产从无到有, 逐步形成规模。到目前为止, 协会的基地创收960万元, 会员人均增收2300元。二是企业带动型。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企业, 形成“企业+协会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 企业负责农产品加工、销售, 协会组织农户搞好基地建设, 农户负责生产。甘肃长河食品饮料公司为种植户提供籽种、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 订单种植面积达到800公顷, 辐射带动区域达10多个乡镇, 7200多个农户, 户均0.1公顷, 平均收入没公顷达3.75万元~4.50万元, 户均收入4000元左右;生产的主导产品“靖绿”牌脱水四季豆、青红辣椒被授予甘肃省优质新产品和甘肃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称号, 产品供不应求, 主要远销日本、南韩及东南亚地区, 公司运营情况良好, 经济效益显著。靖远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靖远金桥商贸公司组建的, 金桥公司具有稳定的销售网络, 合作社成员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环节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为成员提供“六统一”服务, 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病、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包装、统一结算。三是能人带动型。由各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 兴办专业生产技术服务和购销、加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形成“协会 (能人) +农户”的模式。靖远天力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由薛玉强等六人发起成立, 承包三合村蔬菜批发市场, 吸收会员118人, 年销售额达到1400万元, 运销各类蔬菜5000多吨, 东湾镇50%以上的蔬菜通过合作社销售出去。平川区小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养牛大户张海牵头组建, 张海本人是当地养牛大户, 肉牛存栏300多头, 并有屠宰场、小肥牛火锅城等经营企业, 2007年为社员协调贷款200万元, 发展肉牛1600头, 对社员实行统一购牛、统一配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的全程服务, 对当地肉牛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四是集体组织带动型。依托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 根据本村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既是村、社干部, 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 起着组织和带动双重作用。形成的模式主要是“村社集体组织+协会 (合作社) +公司+农户”。会宁县郭城驿乡红堡子村小杂粮购销协会, 1999年成立, 拥有会员100多人, 村委会主任兼协会会长, 7个较大规模的运销户为理事会成员。年购销以黑瓜籽、小杂粮、玉米、马铃薯等为主的本地和外地产品3万吨, 交易额5000万元, 实现利润200万元, 带动当地300户农民脱贫致富。由乌兰乡营房村党支部发起成立的靖远县民意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 在“双联双带”的推动下, 靖远蔬菜批发市场给予了大力支持, 注册资金672万元, 吸收会员397户,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开展之中。景泰县世纪红沙漠枸杞产销合作社是草窝滩镇红跃村党支部书记、市劳模杨文来同志的策划下在原有枸杞协会的基础上建立的, 现有成员176户, 2007年入社社员户均收入达到20250元, 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比未入社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高46.58%。并且在合作社的带动下, 全镇枸杞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07年全镇枸杞面积已发展到880公顷。合作社按照县乡部署的“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 围绕枸杞产业开展大量的技术、物资、信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合作社建办了“杞农科技培训基地”, 购置了设备,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到村里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 通过培训已有50多名杞农取得农民技术员证。在销售上, 通过多年的工作, 建立了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四统一”办法。每年枸杞产品上市前, 合作社都组织人员外出联系客商, 扩大销售批量, 减少中转环节, 降低流通费用。

㈡发展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形成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共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了白银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任务, 相继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8年元月份又制定下发了《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并在每年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安排部署。各县区都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在试点示范工作过程中市县区都成立了领导小组, 市县区四大班子对合作组织建设给予了足够关注, 多次听取汇报和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地考察,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优势产业发展为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社员稳定、运行正常的一些专业合作社都是围绕白银市瓜菜、草畜为主的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小杂粮、马铃薯、林果等区域性优势产业, 枸杞、小口枣等地方性特色产品而建立起来的。在已经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的乡镇, 依托特色产业,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起到了与优势特色产业互动互促的作用。会宁县的小杂粮、马铃薯, 靖远县蔬菜和养殖, 景泰县的大枣、枸杞等合作社都是依托特色产业而建立。产业发展为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社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壮大。三是围绕生产开展全程服务是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途径。市场需求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目前运行比较好的都是围绕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提供系列化服务, 既支持了产业的发展, 也同时壮大了自己。比较典型的是靖远县北湾镇养鸡协会 (现已注册为靖远蒙家坪禽蛋产业专业合作社) , 入社农户54户, 注册资金500万元。这个合作社按照“资源共享, 利益同享, 风险共担”的原则, 对会员提供全程服务, 统一提供饲养技术, 统一提供鸡苗, 统一防疫技术, 统一购进饲料, 统一销售产品, 通过紧密型运作, 降低了会员饲养成本, 弱化了市场风险, 保证了会员收入的稳定性。该合作社主营产品“呱呱富”牌鸡蛋, 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打入很多大型超市, 同时对北湾镇的养鸡业进行全程的市场化服务, 实现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双赢。合作社年加工饲料900万公斤, 组织销售鲜蛋264万公斤、肉鸡20万公斤, 产优质有机肥6000立方米, 实现产值2800万元。目前该合作社拥有使用权土地, 已建成使用面积21200平方米、万只以上鸡舍13栋, 饲养蛋鸡25万只, 合作社总资产达到1352万元, 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四是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之初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的, 国家没有正式规定, 名称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运作无序、分配随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依据国务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对名称进行了统一, 建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盈余分配等管理程序和制度, 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已有76个, 2008年比2007年底增加58个, 运行规范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白银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㈠规模普遍很小, 覆盖率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尽管近年来有所发展, 但受产业发展滞后、起动资金缺乏、思想认识不足等多方面的制约, 以及农民群众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 缺乏对专业合作社的热情, 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15%左右, 会员人数占农业人口的2%以下, 176个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平均会员100多人,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很有限。

㈡相关部门缺乏协调联动机制《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虽然规定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 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部门没有任何协调或服务手段。实践中政策或管理职能分散在民政、工商、财政、交通、税务等部门, 而业务更分散到农业、林业、农机、水利、供销、科技等部门, 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都在抓, 但由于缺乏协调, 在如何整合政策资源,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上做得不够。

㈢政府支持和扶持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市财政安排的50万元扶持资金, 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需要明显不足, 而县区还没有这方面的扶持专项。

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层次较低白银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以产前、产中服务为主, 如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 在指导生产、创市场、跑市场、产后服务等方面功能不强,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

㈤利益联接机制不紧密以企业为载体建立起来的合作社基本上是企业为了保证它的原料供应而建立的一种结合体, 与会员签订的购销合同是一次性的买断关系, 当原料产品供应紧张时企业会尽力为会员服务, 以保证它的生产所需, 如果产品出现过剩时企业的服务就会大打折扣, 并且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利润都归企业所有, 在利益分配上和农户连接紧密的少, 松散的多, 农户始终处在弱势地位, 这完全不符合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㈥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白银市现有的176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少量的在为会员服务, 发挥着引导生产、技术支持、产品营销、利益分享的作用, 以企业为主成立的组织, 实质是私营企业、粮贩菜贩和运销专业户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客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大多数已成立的各种合作社和协会只是在名义和形式上成立了, 其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还有一部分没有开展什么业务。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从发展的需要和白银市实际来看, 加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 要坚持扩张数量与提升质量并举, 坚持多元化发展, 因地制宜创办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会等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同时要采取政策扶持,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㈠落实扶持政策一是对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主动落实, 密切配合, 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 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调, 整合政策资源, 形成合力, 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对于现已取得法人资格的合作社, 应将有关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农业项目交给他们来实施, 一方面可以壮大他们的实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带动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

㈡扩大覆盖范围一是加快培育。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 组建一批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引导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积极入社。二是引导改造。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对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和改建,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规范提高。依法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工商登记等制度, 健全运作机制和服务内容, 增强经济实力。

㈢创新发展机制在发展方式上, 要从实际出发, 不搞一刀切, 既可以村为区域, 也可以以乡镇为区域, 还可依白银的优势产业建立跨地区的组织, 鼓励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和人员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使农业科技部门和合作组织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互相补充。在经营服务上, 要努力开拓农产品销售业务,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运行机制上,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 明确合作组织和农户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并约束各自的行为, 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

㈣抓好试点示范配合省上实施的“123”工程 (省农牧厅重点抓好100个合作社, 每个市州抓20个合作社, 每个县抓3个合作社) , 依据白银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选择对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的典型组织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 从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通过试点示范, 使农民从专业合作社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来。

㈤强化培训工作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 提高指导和管理能力, 重点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培训, 使管理者和会员都能全面了解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运行机制,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上一篇:游泳日记-日记下一篇: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及参考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