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6-25

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通用6篇)

篇1: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三农论坛

加入时间:2010-3-1 16:31:38 驻马店农业信息网

点击:224 作者:陈惠娟

文章来源:作者来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如皋市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充分发挥其促农学技、带农入市、为农争利、助农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积极作用,切实改善了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绩

截止2010年年初,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8家,成员45083个,其中登记在册成员22320个。合作社总数南通第一,全省前茅。带动非成员农户近8万户,成员出资总额2.18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13.7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5.32亿元,培训社员12.5万人次,总收入14.87亿元,盈余2.41亿元,盈余返还成员总额1.90亿元,占盈余额的78.84%。从产业类别看,种植业222家:其中,粮食类14家、蔬菜类81家、水果类26家、花木类55家、蚕桑类40家,其他种植类6家;畜牧业136家:其中,生猪类43家、家禽类76家,其它养殖17家;水产业27家;服务业13家。从组建形式看,由种养大户或经纪人组建的295家,由事业单位代表牵头组建的16家,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29家,由村干部带头组建的43家,其它形式的15家。从发展层次看,经国家、省、市及我市认定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南通市级33家。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托花木、果蔬、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而建,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受到了广大社员的一致好评,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带动了产业壮大和结构调优

合作社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健全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体系,初步营造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性互动的氛围。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2万亩花木板块,以白蒲、丁堰、林梓等镇为主的年饲养120万头优质生猪板块,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优质黄鸡板块,以磨头、桃园、九华、搬经、袁桥、石庄等镇为主的10万亩外向果蔬板块,以高明、雪岸、柴湾、袁桥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蚕桑板块。

(二)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获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如城镇孙庄草坪专业合作社带动892个农户,种植草坪2600多亩、花木1200多亩,户均收入3万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00多元,由原来的帮扶村一跃成为小康示范村,并辐射到周边镇村,带动一大批农户通过种植草坪脱贫致富。

(三)推动了品种优化和技术更新

合作社把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引进实验示范传播农业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如皋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示范,社员饲养的生猪价格比其他农户饲养的生猪价格每公斤高1.2元,每头猪多收入130元左右,合作社社员养猪规模从成立之初的1.5万头发展到现在的近7万头。如皋市张仙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草莓新品种,举办各个种植环节的生产技术讲座,种植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套种刀豆等其他蔬菜,亩均收入5800元左右。

(四)发挥了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既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又培育了市场竞争主体,同时也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下原九庄禽业专业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鸡蛋,饲料供应统一采购,一年为成员增加经济效益136.6万元,节约成本58.6万元。合作社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目前,全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25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其中如皋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天盟”牌优质猪获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品牌。

二、主要做法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政府支持、能人引导、农民参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府“引导不参与、鼓励不包办、扶持不干扰”的基本准则,加快公共政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做大合作规模,扩大合作范围,做优合作品牌,提高合作效益,增强带动辐射能力。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行政强势推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会,专题听取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发展情况,并对如何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经常深入合作社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经站明确专人负责服务指导。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市每年都召开现场点评经验交流会议,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每年都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训会议,让合作社负责人了解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基本要求和方向,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让会计人员了解合作社会计核算内容和办法。几年来已培训12批次,参培人数5000多人。同时,积极组织合作社参加展销会、农洽会等大型活动,展示和推销产品,加强产销对接。

(二)加强规划引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

市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0家以上,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5万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通过规划,引导各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促进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社”、“一镇一业”等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广泛宣传发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发展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声势,着力提高广大干群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其发展。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7月份的第一个休息日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在繁华地段和办公场所显著位置张贴、刷写、悬挂宣传标语条幅,印发宣传资料,开动流动宣传车,在《如皋动态》连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知识,在市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和流动字幕,切实营造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浓烈氛围。

(四)构筑服务平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中弱势群体的联合,它的成长发展需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扶持。市农工办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自愿参加、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要求,大力鼓励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和专业大户发挥自身优势,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选择如皋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如皋市吴窑齐富畜禽专业合作社、如皋市九庄禽业专业合作社、搬经镇宏如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典型予以重点指导和扶持,助推其做大规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合作社通过建章立制来强化内部管理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合作社与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工商部门坚持解放思想热情服务,在合作社注册登记中,第一时间与农工办联合印发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实务手册》,既依法登记,又注意方便基层。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上强化服务,两年来本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131.9万元。市税务部门根据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了调查研究,目前已拿出了花木生产、果蔬生产等方面的税收征管办法,方便了一些合作社的经营生产。农林、农机、供销总社等部门也从本单位、本行业出发,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

(五)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镇(区)按照产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列入对各镇经济责任制加分考核。对经工商部门登记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50人以上,带动农户300户或种植业基地面积3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由政府一次性奖励5000元。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每年按照组织规模、联结程度和带动作用等在如皋全市评选10个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指导合作社编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近年先后有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得中央、省市财政资金扶持和奖励296万元,为合作社发展壮大增添了后劲。

(六)开展“四有”创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将合作社健康运行、规范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特别是2009年,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抓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上来。在全市开展广泛开展争创“四有”示范社和先进镇(区)的活动,要求各镇在发展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明确提出:以镇为单位,社员百人以上的合作社数要达40%以上,达到“四有”的合作社个数要达到30%以上。各个合作社要在增加社员人数、增强辐射带动、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良好并有一定的自身积累等方面狠下功夫,做大做强。对全市各镇(区)争创“四有”合作社和增加成员情况按月上报,并在《如皋动态》公布,2009年9月底开展申报评比,设立争创先进镇(区)奖和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并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根据各镇上报,开展竞赛以来,全市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29617个,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应该说,在其他地区还在重点抓发展的时候,我市已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大做强和规范化建设上,工作部署上又走在了前列。

三、存在不足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看来,尚处于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十个方面:

(一)从外部环境层面看

一是用地瓶颈有待突破。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建设临时性用房,虽然是按农用地处理,但不得兴建构造物。省政府对我们苏中地区指导价为650元/亩,但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部分农民惜地种粮观念根深蒂固,土地流转价格节节攀升,现在一般已达到1000斤大米/年·亩,约1500元/年·亩,偏高的土地流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模化经营。

二是融资难题亟待化解。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或不被金融机构认可,社员难以进行融资,运作差的合作社无法生存,运作好的合作社难以壮大。涉及农业的银行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等,有网点优势的为邮政银行和信用社,但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对象有严格规定。邮政储蓄银行如皋支行与市农工办联合发文,加大邮储小额贷款支农、惠农的力度,并推行“借五免一”的优惠,虽降低门槛,但利率偏高。

三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我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有小麦、油菜、水稻、种公猪和能繁母猪,目前,只有一些生猪养殖合作社和极少数的稻米合作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列,而其他如设施农业类、禽业养殖类、水产和特种养殖类合作社还不能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阳光的普照,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在遭遇风险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四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税收、用电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或者政策虽出台但实际操作难,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尽管这两年政府出台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力度偏小、资金偏少。五是培训指导有待强化。农业科研及有关涉农机构与合作社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难以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的服务支持。合作社成员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合作意识不强等情况,必须通过加强培训指导予以提升。

(二)从内部运作层面看

一是内部运作有待规范。部分合作社仍以技术指导服务为主,实质性经营尚未正常开展;有的盈利能力不强,难以对社员进行二次分红;有的内部机制不健全、不民主,虽然订立了章程,但不按章程办事;有的虽设立了“三会”制度,但重大经营方针少数人说了算,农民社员主体地位尚未真正体现;有的系基层干部“拉郎配”,属于“被发展”,而非农民自愿,主人翁的参与意识不强。

二是合作规模有待壮大。我市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拥有成员低于全省的平均数,带动非成员农户的覆盖率不到30%。合作社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一部分相同专业的合作社各自为战,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或规模效益被打折扣。

三是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宣传发动还不够深入,合作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农民自身的市场意识、协作意识淡薄,社员缺乏持续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合作社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敢发展新项目,更不敢高薪聘请专家能人。合作社大多为村干部、能人或经纪人、龙头企业创办型,有的仍采取经纪人加农户的形式,社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强,合作社在“组织农民闯市场、合作生产保质量、培养造就新农民、增收致富靠合作”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不够。对社员的服务尚处于统一供苗(种)、统一肥料、统一用药等浅层次方面,有的技术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因而吸引力不够。

四是诚信氛围有待营造。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在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社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社员重权利、轻义务,重得益、轻诚信,重眼前、轻长远,市场行情好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依赖合作,使合作社的诚信度受到影响。对此,合作社无有力的约束措施。

五是总体层次有待提高。合作社的“能人”是相对于普通农民而言的,但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老、弱、妇女”为主,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和农技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长远发展眼光,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合作社的产品大多为最原始的农产品,基本没有初加工能力,有自己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因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推进举措

2010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三周年,我们将深刻领会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

主要目标:到2012年和2020年,全市入社农户加带动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60%、80%以上,工商登记率均达100%;100户以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占总数的60%、80%以上;以镇为单位,市级以上“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占合作社的分别比例达到60%、80%以上;每年重点培育发展具有自主品牌、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带动农民增收显著、运行规范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示范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产生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本原则:(1)坚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通过推动农户联合和合作为家庭承包经营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2)发展与规范并重。在发展中加强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3)实现互利共赢。以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宗旨,把发挥创办人员的积极性与普通成员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和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农民群众欢迎的方式方法,实行民主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培训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困难。

对照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规范发展意识,坚持做到宣传发动常态化

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普法教育,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合作意义宣传到位。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尤其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充分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二是政策意见宣传到位。市农工办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扶持优惠政策,以及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与程序。财政部门及时公开财政扶持合作社的项目及程序。工商部门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登记手续等。税务部门宣传享受税务有关优惠政策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具备手续及具体实施流程。三是典型亮点宣传到位。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带头人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宣传组织农民闯市场、合作生产保质量、培养造就新农民、增收致富靠合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让社会各界广泛知晓一批品牌叫得响、质量安全优的知名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社会影响。

(二)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促进发展体量规模化

鼓励龙头企事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等各类主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继续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抓住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联合,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加大技术和设施投入。加快引导和鼓励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领域、销售领域等整个产业链拓展,从产品生产领域的“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服务领域拓展,从农业发展领域向非农产业发展领域拓展,从在本地合作发展向合作开发利用外地资源拓展,从合作发展经济向合作兴办农村各项事业、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根据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择优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今年各镇(区)以增加合作社成员数为重点,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提高带动辐射作用,以确保年底每个镇经工商注册登记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占镇合作社总数40%的目标圆满实现。

(三)进一步注重量质并举,坚持做到规范运作,加快促进效益提升最大化

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入手,正确处理好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牢牢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狠抓总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合作社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增强实力,激发活力。结合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社”、“一镇一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指导部分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成熟的基础上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以项目为载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加工流通收益。通过促进纵向一体化经营,走“种、养、加、服”相结合的路子,扩大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巩固和增强合作社的市场地位。合作社切实增强市场开拓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实行生产投入品采购、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培训辅导与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商标品牌销售和利润返还“六个统一”,在让成员尝到甜头的同时,合作社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二是依法规范,建章立制。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着重规范合作社工商登记,规范内部的股金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产品交易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坚持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规范运作机制建设、收益分配制度的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三是创建“四有”,提升档次。围绕“有组织活动、有较大规模、有组织手段、有明显效益”的“四有”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水平,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构筑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确保今年如皋市级以上“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达到合作社总数30%、每镇创建的示范社不少于2个。今年,以镇(区)为单位,对争创“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镇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对10个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1万元。对年内获得国家、省、南通市“优秀”或“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称号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

(四)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扶持机制,加快促进政策激励制度化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化解矛盾,有效突破制约瓶颈,尽可能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和方便。一是积极化解“用地难”。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项目用地,凡不破坏耕作条件的,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管理、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标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方式取得,面积控制在农业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合作组织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国土部门统筹安排用地计划,积极提供用地服务。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充分发挥镇(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社区)土地流转服务站的职能作用,加快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和财政补助奖励机制,制定实施承包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片区指导价,切实促进土地高效、规范、有序流转。二是积极化解“贷款难”。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起规范运作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广泛动员和积极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组建担保公司。积极探索仓单质押、农用机械、农作物收获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手段,鼓励农民或企业主以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承包权、经营林权、订单作质押进行融资。加强小企业贷捷通贷款、“公司+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和金穗支付通等载体建设,努力完善贷款运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三是积极降低运作成本。税收方面,严格对照《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要求,最大限度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用电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果场、林场、蚕场、水产养殖、花圃(电加热)、苗圃、蔬菜种植、茶叶种植以及灯光诱虫、农田排涝、灌溉、打井、打场、脱粒、积肥、育秧、防汛临时用电、现代化或专业化畜禽养殖和孵化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流通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优先申领绿色通道通行证。四是积极防控生产和经营风险。严格落实省关于农业保险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积极稳妥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在巩固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和生猪保险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其它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设施农业以及农机、渔船渔民保险试点。按市场化原则尝试建立小额农贷保险,使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形成风险共担的“三农”服务主体。

(五)进一步统筹各方力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促进服务指导全程化

政府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进一步注重协调沟通、协同作战,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镇两级政府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规划,明确专人负责,强化检查考核,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全面落实的组织领导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措施。市农工办、各镇农经站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服务,强化辅导培训。市、镇两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林、农机和供销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工商、金融、国土、供电等部门创新服务举措,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减化办理程序,减少登记要件,提高办事效率,把对发展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规费减免、电价优惠、保障建设用地等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主要用于合作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从事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的项目补助。千方百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充分发挥支农项目的导向作用,培育新典型、新亮点,各级安排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资金、外向型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三项工程”建设资金和农产品质量建设资金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探索以财政贴息为主要手段,吸附社会资金注入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各种关系,借助各种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合作社投入支撑、促进机制创新的重要工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高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更多的“三资”投入。三是强化培训辅导。通过农民培训工程,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并切实增强社员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和诚信意识。邀请涉农专家学者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合作社拓展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四是强化督查考核。继续将合作社发展情况作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合作社运行质量和带动辐射能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做到阶段性督查考核和年终督查考核相结合、定性督查考核与定量督查考核相结合、条线督查和综合督查相结合、上级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及时发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动真碰硬抓推进,严格奖惩抓落实。健全和完善每月一督查、每季一调研、半年一考评、年终搞总评的督查考评制度,考核结果向社会排名公示,确保工作快速高效推进。(作者系南通市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

篇2: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与思考

林西县创新 “1+3”即“村党组织”+“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村级发展模式,催生合作社325家,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带动40%以上农户,受益农民达到6.1万人。2010年合作社实现增收4400多万元,人均增收720元,引领了农村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农村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土地经营体制,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大幅增收的主要障碍。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首要课题。

基于这种背景,林西县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将合作社建设列为全县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县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建设,适时推行了 “1+3”村级发展模式,并将推进这一工作模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强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生产基地,突出示范户带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而持久的动力。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从2008年4月林西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1 起,到2010年统计,全县共注册成立了305家专业合作社。全县合作社建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全县2008年注册成立合作社仅为2家,到2009年底,发展到了56家,到目前,已累计注册成立合作社325家,其中:种植业102家,养殖业165家,农机类38家,林果业5家,流通业10家,其他类型5家。合作社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带动40%以上农户,受益农民达到6.1万人。2010年,全县合作社实现增收4400余万元,人均增收720元。在合作社建设引导下,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0.6万亩。

(二)覆盖面较广。据统计,全县合作社中,一二三产业均有,行业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全县种植、养殖、林业、农资、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合作社269家,占82.8%,其中:目前种植类合作社占31.4%;养殖类合作社占50.8%;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占11.7%;林果业类合作社占1.5%;农畜产品流通类合作社占3%;其他类型合作社占1.5%。涌现出了像林西双赢农机、金土地农业机械化、广源肉驴养殖、千户同心农牧业生产、蒙东种植等一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效果好的合作社。

(三)积极性较高。各方面领办创办积极性较高,领办层次较多,其中村干部创办领办的140家,占43%;经纪人领办的103家,占31.7%;种养大户领办的60家,占18.5%;其他12家,占3.6%。出现了一批像大井镇中兴村、大营子 乡东升村、官地镇下官地村等行政村党组织,以及像许宝良、侯文良、张凤铭、刘玉林、王久慧等一批党员干部,在合作社组建、规范与发展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据统计,全县有90%以上的村干部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培育和发现经济能人1370余人。

二、合作社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林西县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前沿的主导地位,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战略部署,把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引导、服务、推进、规范等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合作社建设。

(一)发挥各级党组织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

1、党委重视,专项推进。把推进合作社建设作为党建推动经济建设的契合点,已列入了全县农村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县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多次调研指导,提出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指导意见》,把这一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班子和村级班子考核重要指标。县委组织县直涉农部门、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负责人等近300人对全县合作社建设进行了专项拉链检查和观摩推进。各乡镇分别由党委书记挂帅专项推进,制定了倾斜扶持政策。统部镇党委对村两委 班子明确提出村级项目建设,由党委政府统一争取、统筹安排,村级尤其是党组织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决和落实引领发展和促进增收上来。这些做法为合作社的崛起建立了良好的领导机制和组织基础。

2、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和《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农业生产合作和集约生产奠定了法律、政策、资金和发展等基础,明确了发展的导向、目标和趋势。抓住政策就是把握机遇,在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林西县委组织部和各级党组织在每年的村干部培训班和党员教育培训上,都把学习《合作社法》、解读合作社扶持政策、剖析县内外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讨论本地区发展合作社的领域、空间和机遇等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之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因势利导。2008年以来累计培训1530余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1.8万人次,为宣传和推进合作社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3、实施“双带”,干部推动。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在领办、参与、指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带领”和“带动”作用,将领办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行政村干部重要考核指标,将组建和规范合作社建设纳入乡镇包村干部任务目标,将推动、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各包村单位帮扶内容。全县325家合作社中,村干部带头领办的达40.9%,在各级党组织推动下组建的达 23.5%,各级干部扶持组建的达21.6%,农民自发组建的达15%。

4、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各级党组织根据农牧业主导产业、特色种养业和专业村、专业小区等种养板块布局,以全县六大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将涉农产业全面纳入合作社发展范畴,围绕经济增长点分类推进,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目前合作社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林果、农畜产品流通等各个方面。

5、党员带动,能人领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借势各类“能人”资源,引导扶持“党员”、“能人”带头组建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发展,在目前组建的合作社主要由村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殖大户领办,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6、协会转型,整合改造。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从松散的技术服务、产品购销向紧密的资本整合、生产合作转变,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改造改建,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土庙子金沙滩林果种植合作社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协会转型升级而来的。

(二)调整党组织设置,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1、围绕合作社调整党组织设臵,确保组织覆盖。围绕合作社建设,加快村级党组织设臵和服务格局的调整,打破原党组织以块为主的设臵形式,转而围绕产业链实施以条为主设臵党组织,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设臵方式。在致富链上,组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在经济联合体上,建立产业党小组,重点实施双培双吸;在合作社上,建立合作社党支部,推行合作社党支部负责人与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交叉任职;实施村支部向党总支升格,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为构架的村级党组织设臵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及产业党支部105个,在164个致富链上确立了720余名党员带头人,发展党员140名,培养积极分子311名。

2、发挥党员教育平台作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及群众技术培训。在行政村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今年建了10处合作社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开展了对《合作社法》及相关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供求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推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负责人、财务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了合作知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等培训。累计培训470余场次,培训社员群众2.5万人次。

3、拓展村级契约化管理范畴,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作为有“法”可依的新兴经济实体,在合作社建立之 初,各级党组织即将契约化管理模式引介导入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中,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臵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臵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严格依法办事。重点在组织形式、内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及合作社与各种组织、合作社与社员、社员与社员等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方面采用契约机制,实行规范管理。目前,所有运行的合作社全部推行了这一管理模式,为其科学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4、典型示范,分类管理。注重合作社的分类,对合作社开展定级评比,实行目标化管理,突出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特点,树立典型,对各个行业及产业实现了有力带动。今年对五十家子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表奖;对双赢农机等5个已晋升为自治区、赤峰市示范社的合作社进行了重点扶持。

(三)项目支撑,金融扶持,加大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

1、政策倾斜,项目支撑。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对象,将涉农项目向合作社大力倾斜,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2010年以来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41个,资金5400多万元,其中土地整理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6万亩、肉牛肉羊养殖项目13个,节 水灌溉2.1万亩、甜菜种植3.6万亩、农机补贴138台(套)、农技推广项目40个、农村信息网络建设47处。在较好落实项目的同时,推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2、协调准入,金融扶持。在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协调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以合作社为依托推进了诚信村建设,放宽准入标准,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争取了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2010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1.26亿元,其中发放到合作社的达到45%以上。

3、优化服务,重点支持。为充分保护和鼓励农民自觉加入组织化生产的积极性,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周到服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工商部门降低准入门槛,上门服务;财税部门减免税费,鼓励扶持;土地部门简化手续,加快审批;水务部门优先考虑,重点解决;农口业务部门上门培训,承诺服务;交通部门开辟通道,保障流通。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空间。

(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稳定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因此,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1、围绕六个重点领域,推进六项措施。即围绕龙头企 业重点链条、合作社重点产业、市场重点导向、土地流转重点区域、专业村重点项目、专业小区重点产业等六个方面,采取完善科技推广机制、完善专业培训制度、建立农业信息化普及措施、建立项目倾斜机制、建立定向引导办法、制定激励政策等多元投资等六项措施,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2010年以来全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牧业生产基地71处,其中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基地达30处,养殖规模在500头只以上的基地达22处,干部集中帮扶示范基地19处,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围绕五个方面,加强生产基地规范管理。即围绕建立紧密型基地,规范基地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契约合作关系;围绕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施良种工程,重点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围绕解决粗放经营,强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推广先进的应用配套技术;围绕提升效益,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围绕保障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市场及其应用的监督管理,做好疫病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了生产基地的科学发展。

3、实施三个引导,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问题。首先引导有一定实力的农民投资、经商、返租倒包流转集中的土地,实现规模种植;其次引导强劳动力外出务工,由农民转变成工人,实现打工增收;再次村党组织发挥劳务经济中介职能,重点组织不离乡的土地流转农民就近到企业、工地、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季节性、阶段性、临时性打工,使之成为产业工人,解决劳动力闲臵问题。今年流转土地的农民共4800多人,实现就业的4470人,其中从事规模经营土地的农民330人,流转土地后外出务工的农民1950人,就近县内打工的农民2100人,其人均收入较过去增收1000余元。

(五)突出党员和大户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1、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无论合作社发展还是生产基地建设都离不开党员的带动示范。为此,充分发挥党员宣传、带动和示范作用,不但要形成舆论环境,更要率先垂范,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目前全县418名村级干部,90%参加了合作社生产;全县325家合作社中,党员带头领办率达85%以上,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

2、大户引领,效益带动。合作社的发展让参与其中的一些大户实力变得更强,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的增收大户。今年,325家合作社中已初步取得效益的达100余家,其中双赢农机、共赢养牛、广源肉驴、千户同心种植、绿园蔬菜、内蒙野果、金鸡岭小笨鸡等50多个合作社的综合效益尤为明显。2010年单个合作社个体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左右,社员平均收入最高的达20多万元。效益最具说服力,合作社增收大户凸现的效益,激发了群众高涨的合作热情和发展激情。

3、基地带动,产业拉动。在党员示范户、增收大户效益示范下,由其领办参与的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产业成了周围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要求积极参与的焦点区域。合作社不断拓展覆盖面、基地逐渐壮大规模、产业逐步集聚,一村一品悄然形成,已成大势所趋,农业生产已渐续步入科学发展的良好循环,农民增收正在迎来一次阶段性的跨越。

二、合作社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合作社的崛起和发展,是继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一轮革命,对当前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势必将引发农村转变生产方式和农民加快致富增收的重大变革。

(一)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农村发展的难题。

1、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今年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0.6万亩。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收到了统一作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如统部双赢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社员,在获得每亩400元保底金的同时,年末每亩又分红近900元,规模效益非常明显。不仅种植大户的效益可观,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收益也较好。据统计,土地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同等条件未流转土地的农户人均年增500余元。

2、提高了基础设施利用率,为承接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搭建了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具备规模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为落实惠农项目的重要载体。今年实施的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要求必须达到作物集中连片,并做到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作物相对统一。新合村种植合作社项目区的老百姓受益匪浅,在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达到了节水、省工、增效的目的。2011年申报农业开发项目时,前提就是成立合作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发展成为承接国家惠农项目的平台和载体。

3、优化了农村诚信环境,初步破解了金融支农瓶颈问题。农业发展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不稳定,信贷诚信缺乏保障。合作社作为新兴的经济实体,发展有基地、产业托底,还贷有资金、资产保障,合作有信誉、诚信基础,加之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为金融银信部门加大农村投入增强了信心,提供了保障。2010年在县金融办的协调下,单个合作社贷款额度达2000余万元,享受政策的合作社员户均5万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为合作社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奠定了底气,助推了农民增收进程。

4、细化了措施,深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合作社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其种子化肥的选定供应、技术培训指导、代耕代管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实施的诸如金土地农机合作社的“集约式”生产资料供应管理,双赢农机、千户同心 等合作社实施的生产过程“一条龙”服务等,填补了服务空白;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良种繁育等方面,诸如蒙东种植合作社的“黑膜”新技术试验,鑫盛养羊合作社4类肉羊优良品种杂交试验,统部绿园蔬菜合作社土豆原种试种繁育等,拓展了服务空间;在开辟市场、开拓市场和稳定市场等方面,诸如共赢养牛合作社盘活统部活畜市场、东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开拓山东反季蔬菜市场等发挥出的强大功能,提升了服务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合作社服务职能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推动了政府服务职能和重点的转变,实现乡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由直接服务向间接服务转型,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为政府间接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渠道。

5、提升了生产水平,推进了发展现代农业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体闯市场,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入社农民通过进入市场,充分体验到了农产品品种、技术、标准、管理、品牌和机械化生产等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推进了发展现代农业步伐。如广源肉驴养殖合作社引进山东乌头驴新品种,淘汰本地土种驴,为延伸产业链,实施驴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奠定基础;九佛山内蒙野果合作社围绕对路适销推进的模式化管护,有效规范了果型、果色,使产品推入了一些大型超市;孤榆树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孤榆树牌 鸭蛋,使鸭蛋的价格由注册前的每枚1.5元,上涨为每枚3元,并且供不应求;双赢农机合作社推广的马铃薯全成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益为农民带来了更多实惠。现代农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二)有力调动了农民致富增收积极性。

1、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部分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享受到了“团购”优惠价格。通过统一组织整地、选种、耕作、施肥、牲畜防疫等,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统一组织销售农畜产品,提升了农民的主体市场地位,掌握了议价权,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据统计,全县325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达50%左右,201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的农资就达3500吨,节约开支近70余万。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谈判争取,其食用葵花比合同签订价格每斤1.7元价格高出1.0元出售,仅此一项社员增收近20万元。

2、激发了农民发展创业的激情。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农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一僵局,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新跨越。双赢农机合作社任宇年收入近百万,金土地农机合作社大田亩产由原来1000多元提升到6000多元,合作社成员收入由原来的2万元左右提升到20万元的水平。合作社燃起了农民致富梦想,担起 了2020年农民收入翻番的重任。今年以来,广大农民纷纷组建合作社,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为农民实现收入再提高找到了新途径,激起了农民新一轮的创业激情。

(三)有力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建设的共赢。

1、为党建工作推动中心工作找到了契合点,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根据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将党建工作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力推进“1+3”发展模式,调整党组织设臵,凡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全部指导建立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共建立产业党支部95个,成立合作社支部的村党支部全部为村党总支。

2、为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找到了落脚点。围绕组建、推进和规范合作社发展,发挥各级党组织引导、协调、推进作用,在合作社产业链上,组织党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巩固加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合作社中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3、为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格局进行了有效探索。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面对新的发展需求,党建工作更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我们在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同时,对建立领导、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有效探索。五十家子镇以五十家子村为核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以产业带动为主,探索了的一村带多村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模式。在五十家子村带动下,2010年水泉沟村建立了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锦绣水泉分社,种植笤帚苗子2400多亩,亩均增收300多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销售渠道,老房身村组建了鹏龙养殖合作社,养小笨鸡1.3万余只,纯收入30多万元;东边墙、南沟门等村也积极与五十家子村联系探讨合作,以产业为纽带的区域性党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大营子乡依托东升村蔬菜合作社,带动联合、繁荣、幸福等4个行政村的土地和产业集聚,打造蔬菜产业基地,以区域化党建格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合作社产业的相对独立性,为在全县范围建立同一产业合作社联合会、协会等区域性组织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全县农村区域化党建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目前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层次较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总体来看,全县仅有30%左右的合作社作用发挥较好,还有很大一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成立,只是为了争取国家政策,但还没有实质性运作,等待观望,作用还没有发挥;一 部分合作社急于上马,但受人员素质、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缺乏成型的发展思路、运作措施和有力支撑,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只是靠群众力量自发组织发展,没有一定的措施跟进,发展盲目,运行缓慢。

从合作社建设外部环境来看,对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不够,对合作社建设政策扶持、融资渠道、产品销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按照合作社成员组成要求,合作社人员以农民为主,人才匮乏,缺乏有效的智力支撑。

从合作社内部来看,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尚不规范;部分合作社从章程到利益分配,还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合作社缺乏社员议事、培训、活动场所,议事活动开展不正常、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在硬件建设上还不到位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在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定位不明确,作用发挥不明显,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着方向与思路不明确、群众认识不到位、流转方式不够规范、流转措施还不到位、流转难度越来越大以及流转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合作社建设和土地流转初期尚属正常,也亟待加以解决。

四、我县合作社建设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村资源、统筹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以其合作搞生产、抱团闯市场的独有优势,已成为农村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合作社建设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发展合作社是农村转变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增强抗御灾害和风险能力、提高谈判地位而开展联合协作的一种趋势,实现了以抓企业的思维抓农业生产的转变,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土地实现流转增效,使农业由生产产品向生产商品实现跨越,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按照产业分工需求实现了合理的再分工,社员的身份也由农民向股东、产业工人等发生了转变,社员的收入随之实现了激增和翻番。

(二)发展合作社要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有一个因势利导、能人带动、群众自愿、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引导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党组织引领职能,从实际出发,不硬套模式,不搞行政包办、强迫命令或设限压制,坚持自然发展、重点示范、引导整合,做到边引导、边发展、边规范。

(三)推进合作社建设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合作社是农村新兴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倡导方向上,要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围绕市场前景挖掘适合本地特点的特色经济;在引导发展上,要在遵守自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突出效益导向;在指导合作形式上,要在依法规范的同时,注重不拘一格;在推介合作内容上,要在放宽领域的同时,注重引导拓宽视野;在选择引导对象上,要在保护积极性的基础上,突出党员、能人、大户的示范作用;在扶持上,要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加大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在服务上,要在及时建立党组织,加强党组织工作覆盖的同时,切实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合作社实现更为具体的服务;在管理上,要推进其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在分类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扶持。

(四)要进一步研究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力度。国家对合作社建设发展工作都给予高度关注,部分省市将合作社的发展列为对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突出服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重要转型,抓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抓重点难点问题协调与解决,探索让一些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种地规模的农户结合土地流转牵头组建合作社,制定下发有关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文件,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各涉农部门要将合作社作为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将合作社作为惠农项目的主 阵地,项目建设向合作社进行转移,推进合作社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支持扶持力度,完善信用制度,扩大授信覆盖面,减少信贷环节,为合作社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扶持。要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首创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合作社作为承接国家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惠家项目的有效载体,尤其要抓住国家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做好准备,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营,在协调低息贷款、物资统购、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及时服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推动1+3村级发展模式,提高村级引领发展的能力,为加快实现农村增长方式转变、农民大幅度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篇3: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路径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广大农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 合作社品牌建设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否拥有知名品牌、优质品牌、强势品牌, 不仅直接关系到合作社自身的发展, 关系到农民增收致富, 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也关系到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时代要求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 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及农产品国际化、信息化、高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的内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品牌”的解释为:“产品的牌子, 特指著名产品的牌子。”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 品牌是指人们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所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代表的是一种信任和认同。它不仅仅是商标标志, 而且是信誉标志, 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当品牌得到市场的认可, 才能产生价值和效益。

同样,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作为一种合作制企业, 其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知名产品、美好形象或高质量服务, 也是一种象征、一种承诺, 一种使合作社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 具有两个基本层次:一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所代表的组织品牌;另一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农产品品牌, 包括驰 (著) 名商标、农产品知名品牌、“三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以及地理标志认证 (原产地保护标识认证) 等。如北京市门头沟区通过积极挖掘门头沟区知名度高、历史悠久、品质特征明显的农产品, 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地理标志认证的组织申报工作, 广泛宣传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知识, 积极推进京白梨、龙泉雾香白杏等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其中门头沟京白梨已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 门头沟区通过扶持合作社发展、支持合作社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打造了以京白梨、京西白蜜、蝴蝶画、酱菜、纸皮核桃、黄芩茶、玫瑰精油等为主的京西特色农产品。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现实需求

1.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合作社自身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 必然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产生效益和赢得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关键因素。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的打造, 也意味着合作社内部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 以及合作社管理、运转、经营的高效率、高效益。合作社品牌建设, 相当于为合作社的发展建立了形象平台,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合作社发展的“软实力”。而且随着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深入, 合作社自身社会影响、社内产品市场竞争力、合作社管理运行机制等都将得到相应地提升和改善, 从而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规范运营机制、树立发展信心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对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

2.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合作社作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市场化、合作化、集约化、规模化等有机结合的产物。合作社品牌建设既包括合作社自身品牌建设, 又包括社内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市场化、合作化、集约化、规模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就必然要求社内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统一, 要求适宜的种养模式、一种多收、多种多养、立体种养的快速跟进, 要求人地矛盾尖锐境况与市场优先原则的有效平衡, 要求产业化经营与加工增值的巩固与提升, 要求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这既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也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与农业经营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具体体现。

3.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产业化、规模化的运营方式, 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将资源转变为资产, 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合作社现有的大众式、平民化的经营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打造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更高的品牌合作社, 已经成为进一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和要求的必要途径。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 通过“一社一品”、“一社一业”、“一村一品”等一系列方式, 创建农产品品牌, 有效抵御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增加了产品价值, 保持了畅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规模, 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北京市相关部门资料显示, 全市已有338个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 形成了特色品牌, 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与同类农产品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相比, 实际收入要高出20%以上, 其中大部分合作社通过实施品牌化经营对增长收入的贡献率, 要占到50%左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基础阐析

近年来, 在政府、企业 (合作社) 、社会、农民个人等多方努力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绩, 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质量好、文化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82.8万家, 其中已经有近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了注册商标;北京市5000多家合作社, 已经有300多家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建设的推进, 对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一) 合作社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者、领办者或者社内主干成员, 很大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据相关资料统计, 截至2012年年底, 北京市5179家合作社中, 领办人为农民的合作社有4691家, 占90.6%。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广大农民比较容易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满足于已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当一部分农户满足于自产自销, 缺乏深度市场竞争意识和品牌塑造意识, 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 卖得出去, 有利可盈, 就不用在乎是否注册商标, 认识不到品牌建设对于合作社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或半成品的状态, 缺乏深度加工和品牌塑造意识。

(二) 合作社品牌建设缺乏人才支撑

在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及现有人才队伍中, 主要是以农民和传统的种植人才、养殖人才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人才结构, 导致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小、散、弱”问题突出, 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 品牌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亟需一批具有市场竞争意识、精通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 合作社品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对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来讲, 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 但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仍占主体地位, 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很多农产品也停留在初加工的阶段, 农产品只发挥了其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功能, 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导致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本较高、效益低,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等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农产品品牌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品牌层次较低, 较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特别是合作社及其农产品缺乏国际强势品牌。

(四) 合作社品牌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管理是指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进行有机管理, 以使品牌在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中起到很好的驱动作用,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和品牌资产。这是品牌创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承担着对品牌创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职能。目前, 合作社品牌建设虽然已经引起重视,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对商标品牌认识简单化、功利化, 认为只要完成了注册就万事大吉, 缺乏对商标品牌的深度开发和管理, 不注重对商标品牌的包装、宣传、推广、营销等, 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五) 合作社产品品牌整合力度不足

目前, 受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的经营观念和思想的影响, 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的相对分散, 各合作社在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方面往往存在盲目性、重复性, 往往出现不同的合作社在同一个产业方面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 甚至出现多个相同或相近的品牌产品, 导致部分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旺季为争夺市场, 竞相压价销售, 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利益和农民增收。品牌主体没有品牌整合的意识, 过多的品牌极易引起品牌间恶性竞争, 难以形成核心品牌和拳头产品, 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 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 品牌过多, 也增加了注册成本和品牌管理的难度。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一个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 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建设难度大, 需要方方面面的要素支撑。同样,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 要塑造一个引领带动能力强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社品牌, 也需要政策、文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协同。

(一) 增强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意识

品牌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 注重引导, 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电视等各种途径, 以及主题研讨、专题交流、学者论坛等多种形式, 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工作,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广大农民的品牌意识, 使得广大合作社充分认识到建设品牌、打造品牌的重要性, 提升创建品牌、塑造品牌的能力, 以名品、名企、名社、名店、名展等的培育与创建为抓手, 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宣传好合作社品牌, 全方位推动实施品牌战略, 以新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参与市场竞争。同时, 在增强品牌意识的过程中, 特别要注重增强合作社国际品牌意识。近几年来, 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牌效应的拉动下, 规模持续扩张, 出现了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社集团, 农产品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不断提高。我国虽是农业大国, 但不是农业强国, 缺少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不少优质的农产品只能参与低端市场竞争, 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我们的合作社品牌建设一定要与国际接轨, 借鉴国外农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 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申请国际品牌注册, 对标国际生产标准和价值衡量体系, 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 重视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

合作社品牌建设, 离不开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托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 主动走出去、请进来, 不断加大对管理、营销、推广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为品牌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同时, 要深刻认识到品种是创建品牌的源头, 科技是创建品牌的关键, 注重运用新技术, 开发新品种, 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 实现农产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质的飞跃, 在产品的色泽、口感、外观以及文化附加等方面下功夫, 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和推广, 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不断压缩常规品种, 努力扩大名优品种, 以品种的更新换代, 提升产业层次, 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销售农产品时, 要牢牢把握农产品增值的关键环节, 加强加工技术的引进、研究和运用, 注重在产后环节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同时还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 提高保鲜、加工、包装、贮存的能力, 为合作社品牌建设提供牢固的科技支撑。

(三) 加大合作社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目前, 虽然有很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但商标并没有使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出好价格。这往往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忽视了对商标的宣传推广, 或者宣传了但力度不够, 无法被广大消费者所真正了解, 导致商标形成不了品牌, 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增值收益。农产品品牌营销可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成交量, 品牌农产品较之其他农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可以增加农民合作社的收益。因此,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很好地改变农产品销售环节的薄弱、滞后。要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进行农产品品牌宣传, 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而做大、做强、做久农产品品牌。一是借助于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 扩展销售方式、拓宽营销区域, 推销产品, 进行品牌宣传。二是产品直销。鼓励合作社积极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展销会, 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在大城市设立直销窗口、社区直营店、社超对接等方式, 开展品牌营销。三是口碑营销。“实物、实地、实卖”的方式进行品牌营销, 利用现场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作为无形的广告。四是文化营销。根据农业产业的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的需求趋势, 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 强化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四) 加强合作社品牌的保护管理

创建知名品牌来之不易, 我们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保证品牌价值的可持续性。要形成合作社自我保护、司法维权保护、政府依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品牌保护和管理体系。政府机关加强品牌农产品认定、市场交易认同和规范平台建设, 加强监管, 规范秩序, 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冒充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 注重对知名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保护, 为品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农产品合作社增强品牌保护意识, 建立健全规范的商标使用管理制度, 加强对品牌管理的长远规划, 制定品牌管理、使用具体办法与规范, 在生产经营中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 推行主渠道营销配送, 改进防伪技术, 建立市场监控体系等, 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各类农业行业协会要制定“行规行约”, 规范竞争行为, 帮助企业打假, 维护行业品牌的知识产权和市场形象。

(五) 注重合作社品牌差异化和规模化

差异化和规模化对农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缺一不可, 差异化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规模化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打造品牌农产品, 实施差异化战略, 要立足于其成长的农业环境, 以强化差异和特色为重点, 发挥比较优势, 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 培育特色产品, 努力确立社会对品牌的认知和肯定, 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目前, 同类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开发存在多而散的现状, 有特点却形成不了特色, 有产品却出不了精品, 有招牌却叫不响名牌。品牌的过多, 也容易引起品牌间的恶性竞争, 同时也增加了品牌注册成本和管理的难度。这要求我们创新思路, 从实际出发引导合作社品牌整合, 做大品牌规模, 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近几年, 各地合作社在品牌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主要有以下几种新模式: (1) 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创建品牌模式; (2) 区域性合作社联合社品牌模式; (3) 产业性联合社品牌模式; (4) 销售型合作社联合社共创品牌模式; (5) 产业体系联盟品牌模式; (6) “专业合作社+品牌+龙头企业”模式。上述模式以外, 有的专家推出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办法, 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地方一种产品多个品牌的现象。品牌的规模化整合和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的趋势, 对于克服品牌农产品发展的规模瓶颈, 提升农场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应该注意品牌“联合”并不是机械“捆绑”, 要注意协调好联合社与成员社、成员社与龙头企业、成员社之间的关系, 在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等方面要清晰界定, 确保联合社长久、和谐、持续发展。

总之,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 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 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手段, 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声怡.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2)

[2] .杨荣.换个角度看整合——浅议合作社品牌战略的策略选择.中国合作经济, 2005 (10)

[3] .刘军棋.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思考.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2)

篇4: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劳动和资本联合的新形式,作为组织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的有效手段,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状

近年来,会泽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培训,引导发展,培育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大桥、五星、火红、驾车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产销协会,以大井、迤车、纸厂、娜姑、待补为主的冬早蔬菜产销协会,以乐业、者海为主的辣椒产销协会,以新街、金钟为主的肉牛养殖协会,以五星、金钟为主的仔猪养殖协会,以金钟、娜姑为主的优质水果产销协会,以鲁纳、纸厂、老厂、大桥为主的干果产销协会等。目前,全县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9个,其中:农民专业社96个,已按《登记条例》登记的专业合作社67个,其中:种植业16个,畜牧业39个,渔业1个,其他11个;各类专业协会53个,其中:种植业28个,畜牧业26个,服务业3个,其他2个,有成员25101名,带动非成员农户数91213人,资产总额达13683.2万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总体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从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来看,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合作社的成员仅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2.67%,并且规模大的合作組织还不足30个,辐射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从合作社成员自身层面来看,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法治意识,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制度不全,管理不规范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都有牌子、有机构、有章程,但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在运行中,大多组织处于松散状态,工作停滞不前,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发展活力不强,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3.服务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好

全县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组织服务仅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对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服务、市场信息参考和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方面还是一片“盲点”,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种什么、养什么、能否卖上好价钱等核心利益问题,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也是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来安排生产、经营和销售,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好。

4.运行资金不足,发展活力不强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几乎都是靠自筹资金发展起来的,资金力量薄弱,贷款困难,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而无法实施,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的状态,从而缺乏号召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对策和建议

1.统一思想,增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沟通信息、连接市场、促农增收为己任,使一家一户的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有了依靠,解决了一些政府部门“包不了”,集体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农民“办不了”的事,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为此,要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落实工作举措,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2.强化规范管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1规范机构建立

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按照有成员、有章程、有组织机构、有办公或经营场所、有成员出资的“五有”标准进行规范和完善,对不符合基本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依法建立退出机制,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规范。

2.2规范运行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积极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健全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内部组织,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规范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管理办法,始终坚持合作制原则,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健全无偿服务、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利润返还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使成员真正得到实惠,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3.坚持分类指导,积极稳步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坚持 “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因地制宜、多元化创办、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型、流通服务型、技术推广型、综合服务型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一要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组织,解决产业链脱节、连接关系松散、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不直接等问题。二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建组织,解决农业产业小、散、弱等问题,切实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三要围绕科技兴农建组织,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标准化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四要围绕搞活流通建组织,着力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4.强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5: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适应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9200多家,入社成员47.6万个,带动农户354万户。目前,全省有55个市、县(市、区)经农业主管部门批准,民政部门登记,依法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合作社联合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成果日益显现,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建立合作社联合会是提升合作社自我管理能力的需要,是提升合作社竞争力的需要,是拓展合作社外部合作渠道的有效载体,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充分发挥职能,规范内部运作。按照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根据需要建立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和各项规则,明确会员的权利和责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快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如余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立了理事会联系会员制度,永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理事会内设产品开发销售部、政府衔接部、对外交流宣传部、财务监督审核部、协调调节部、技术培训部六个机构。秀洲、瑞安、慈溪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有按照区域建立会员小组,有按照产业类别建立蔬菜、粮油、植保、畜牧、水产等产业分会。

2.围绕建立市场信息系统,开辟信息服务渠道。联合会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民信箱,及时将政府和部门的政策信息“上情下达”和合作社要求希望“下情上报”,及时收集发布农产品产销方面的动态性、预测性及供求信息,引导会员生产经营,为合作社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如永嘉县创办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瑞安市创办农联网站,建立和申请注册统一的商标和条形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温岭市建立合作社联合会门户网站,通过网站对会员单位进行形象宣传与产品推介,并开展网上技术培训与产品销售服务。

3.围绕搞活流通,开辟农产品营销渠道。联合会通过创办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组织会员参加农博会、利用农民信箱开辟网络销售渠道、统一申请注册商标和条形码等方式,帮助合作社宣传产品,参与营销,拓宽流通渠道,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如慈溪市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超市;海盐县以嫁接方式开设名特优农产品直销店;温岭市利用联合会服务中心展示展销功能,集合会员优质农产品,开展委托代销,发挥集中优势,开拓市场销售渠道;仙居县对各合作社生产的杨梅实行统一包装。

4.围绕凝聚发展合力,开辟公共服务渠道。联合会坚持开放办会的原则,积极承担合作社产品展示、委托代销、市场开拓、宣传推介、成员培训、业务代理、产品认证、项目申报、信息管理等职能,增强联合会的凝聚力。如嘉善、海盐、路桥等地合作社联合会建立了农民

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储备库,为会员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推进项目、农业信贷等立项和产品认证等,协助项目申报,对项目实施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永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立合作社产品项目库,将85家合作社的产品登记在册,纳入档案管理,进行集体推介。针对一些合作社无注册商标的现状,联合会统一注册“永农联”商标,供会员合作社使用。瑞安联合会指导和协助30多家合作社搞好变更登记工作,指导合作社开展内部资金互助合作试点。舟山市联合会筹建农业贷款担保公司,为合作社开展金融服务。

5.围绕提升素质,开辟科技服务渠道。联合会与科研院所、有关部门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使加入联合会组织的各会员合作社及其社员掌握科技信息,能够运用现代科学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难题。联合会还在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推进标准化方面发挥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嘉兴市秀洲区联合会与该市工商学校联合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管理人员的培训班,路桥区组织全体理事对会员进行走访,协同会员所在乡镇农办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指导。

二、立足发挥作用,努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水平

200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来浙江省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执法检查,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进一步做好试验探索工作。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放到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增强生命力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合作社联合会建设的领导,积极推进,加快发展,发挥其功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一条主线,解决联合会定位问题

就是要牢牢把握为合作社会员服务这条主线。要围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骨干力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这个目标,强化服务意识,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牢牢扎根于服务上;要围绕政府关心、合作社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把单个合作社想做却做不好,政府部门想做又无暇顾及的事作为事业来做,提供切切实实的服务,以自身的有为扩大影响,创出品牌,增强联合会的感召力。

(二)夯实两个基础,解决联合会先天不足问题

1.理顺政府部门与合作社联合会的关系。合作社联合会建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探索和创新一种新型的行业管理体制。各地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运转经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合作、贷款担保、展示展销等业务,促进合作社联合会健康发展。同时,要按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赋予合作社联合会一些职能,如:组织合作社开展培训、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会展、营销以及农产品推介等活动;组织合作社贯彻实施有关地方或国家农业生产标准;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的立项、农业政策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规程等制定;协调会员与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会员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接受政府部门委托,开展合作社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组织开展合作社建设发展调查研究,掌握合作社发展动态,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诉求,提出有关发展政策意见和建议等。

2.加强自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使联合会真正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群众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联合会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档次,务求服务实效。要规范内部管理,按照联合会章程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办会、民主办会的风气,充分尊重会员的经营自主权,实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要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各会员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让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到联合会的决策和互助协作中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使联合会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三)抓住三个环节,解决联合会工作重点问题

1.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这个环节。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范合作社发展,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经营、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等关系。指导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单项服务或综合服务,加强合作社与社员间的利益联结,维护社员合法权益。

2.抓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五化”建设这个环节。以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为重点,引导合作社制定“五化”建设目标和工作方案,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合作手段,创造条件,确定专职人员,对合作社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协调和服务。

3.抓住资源整合这个环节。合作社联合会要发挥各个合作社的资源优势,推动合作社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个合作社都具各自的优势,有的有资金,有的有场地,有的有仓储,有的有市场,有的有经营管理人才等等。要通过合作社联合会这个平台,使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四)搭建四个平台,解决服务合作社的渠道问题

1.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要经常搜集国内外相关信息,办好合作社联合会专业刊物,及时为会员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有条件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网站,完善农产品产销市场预测系统、信息收发系统,分析市场行情,指导会员调整结构,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要组织会员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开展科技培训,强化会员发展的科技支撑。

2.搭建购销服务平台。引导农业生产者联合,避免无序竞争,整合同类产品品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组织合作社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销售社员的产品。发展超市农业、展会农业和农产品物流业。组织会员会展招商、产品推介和市场营销等活动,帮助合作社农产品进超市、进市场,协助会员创办农产品专营店和市场直销部。引导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在同一县域范围内同一类型产品合作社打造统一品牌,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提高品牌的内涵和知名度,打造一大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3.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合作社联合会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组织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小额贷款、小额担保业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4.搭建经营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合作社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生产基地,引进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优秀人才。积极吸纳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和合作主体加入,并组织会员开展学习考察和项目推介。要主动为会员排忧解难、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真心实意地为合作社提供生产组织、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市场开拓以及经营网点分布等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的服务。

(五)实现五个提升,解决合作社旺盛生命力问题

1.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围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农技服务组织、基层供销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

2.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围绕农业转型升级,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或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组织,开展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

3.提升联合会协调发展合力。围绕做强做大,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跨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服务内容,促进由比较单一的生产、销售领域向产、供、销、运、加等综合性跨行业、多领域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业绩上层次的优秀骨干型专业合作社。

4.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能力。围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和骨干成员的知识培训工程,培养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辅导员队伍,造就一批懂合作、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途径,充分发挥党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篇6: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建立,适应了构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本文系统分析了资金互助存在的优势及其积极意义,指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保证资金互助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关键词】政府;资金互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及其成员发展的瓶颈。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金的产生,克服进入商业信贷市场的障碍,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信贷的可获得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不足的压力,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国家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 互助提供了政策支持。下面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发展,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含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是指经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代表大会通过,由合作社内部全体或部分成员以自愿方式入股,按照民主管理、自我服务、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出资成员内提供借款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的互助性资金服务行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存在的优势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及其成员发展的瓶颈。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克服进入商业信贷市场的障碍,极大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信贷的可获得性,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一)机制设置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立足于农村,具有“民办、民管、民享用”的特点,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具有其他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其资金源于农民,用之农民,增加了农村金融自身“造血”功能。成员以较少的资金入股就可贷到较大数额的资金,使用费也要低于正规金融机构,以减轻农民还款压力,来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资金需求。(二)成本降低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建立在血缘、地缘、人缘的基础之上,成员之间对彼此的家庭情况、借款用途、信用状况等都比较了解,在贷款审批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成员信息,简化了诸多考察审批环节,使资金互助在贷款运作上呈现出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既解决了成员的资金需求,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资金互助定期向成员公布资金的运作情况,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管理与监督的博弈成本。(三)风险防范优势

建立内外风险防范机制,外部从扩大资金规模、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着手;内部严格规范借款、还款每个环节,同时建立成员信用档案和提取风险准备金等。内外风险防范机制从人的信用声誉、违约责任、诚信激励、延期还款等方面都作了制度安排。既对资金互助的工作人员、成员产生了行为约束,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作,又有效地规避了各种风险的发生。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问题

尽管资金互助对农民来讲有自身优势,但资金来源问题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1.资金来源。按照规定资金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吸收成员缴纳的股金;二是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三是接受社会捐赠。从目前情况来看,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入股缴纳的股金,一些商业银行因追求高额利润纷纷将分支机构撤离农村,仅存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满足不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而政府用于扶持资金互助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使得靠社会融资也受到限制。面对大多数有贷款需求的农民来讲,资金互助现有的存款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2.资金可持续性。首先,农民加入资金互助除了能借到短期借款以外,再有的盈利就是靠盈余分配所得,而资金互助以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为目的,借款时仅收取较低的使用费,靠积累所得分配十分有限,导致成员获得直接利益较少,影响了成员再追加入股的热情。也对资金规模的扩大造成一定影响。再有,资金互助 对成员借款有最高限额制度,每人只能按照八股的一定比例贷款。对于有较大贷款需求的农民来讲不能满足需求,也影响了八股的热情,这些都成为影响资金可持续性的因素。

3.资金流动性。入股资金互助的成员往往存在较强的借款动机,但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扩大再生产相对集中的特点,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民资金需求紧急、集中,资金规模小与农民需求多的矛盾尤为突出,资金运转困难在所难免,导致资金的发放速度快于回收速度,加上本身资金规模有限,容易造成资金短缺的现象,影响资金的正常流动。

(二)管理人员及社员素质不高、培训力度不够

我国的农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的管理人员素质相比,差距比较大,制约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和进一步壮大。

(三)资金规模太小,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有限

互助社资金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存款来源受需求与政策双重条件约束。一是社员需求贷款占社员比例高。二是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风险溢价。三是缺少银行机构融资支持,预期支付能力不确定。上述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存款来源,同时也说明农村互助社以贷款需求为主,需要向银行机构借差供给,满足需求,存款才能上升。

其次,向银行机构融资难主要是政策不配套。一是支农再贷款,目前央行还没具体政策;二是政策银行没有开展相关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是政策性银行,但主要以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还没有将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主体,而无法取得政策银行批发贷款或转贷款。

三是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合作意向,但没有上级机构或监管机构相关融资规定办法,而无法操作实施。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一条: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在存款不足情况下,符合审慎监管要求条件下,开展向银行机构融入资金是互助社一项基本业务内容。但这项业务还无法开展,因此制约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

(四)缺乏针对合作金融的法律

缺乏专门的法律势必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可依,不利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良好 发展;无法避免政府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不正当干预;合作金融事业的参与者不能从立法中明确了解各自的基本权利、义务和风险,参与者之间无法形成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等等。(五)信用问题

资金互助的贷款对象是入股成员,虽然因为信息对称而使道德风险大大降低,但因部分农民信用意识淡薄,或因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影响到还款能力,导致成员不能及时还本付息而产生信用风险。目前资金互助在农村具有较好的生存空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现有的资金规模难以保证农民的需求,势必会突破原有的边界,向外部逐步扩大信用圈,到时会加重借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用问题成为资金互助目前和将来都要面临的问题。(六)操作问题

资金互助是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形成,其工作人员大多数由当地农民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历低、经验欠缺的现象。部分管理人员合规操作意识差、容易产生以人情代替规章制度的情况。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对借贷风险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能及时对风险作出预判,出现问题后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使得组织设立的各种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随意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财务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较少,财务管理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都是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规范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扶持

1.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合法身份的确认,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立法证,会加大农民参加合作的成本,影响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以省为主管建立起培训体系,按照省级筹划,市级落实,县级操作,镇级具体指导的方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人员及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税收优惠幅度,建立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保证金制度。

4.政府要加强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杜绝政府行政干预,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二)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产权制度,产权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一种,同样也要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的运行机制。组织机构设置,应由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构成;信贷规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时坚的信贷理念,应保证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最大程度地在满足成员需求的同时,降低信贷的风险;贷款流程等,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在内部治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

(三)拓宽融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资金来源于专业合作社成员入股,财政补贴,其他组织和个人资助等,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可以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可由商业金融机构将资金批发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转贷给成员。这种方式可创造多方共赢的局面:一是缓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充分利用农民专业 合作社的信息优势,通过批发贷款,参与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三是提高了成员的市场地位,扩大了成员资金融通渠道;四是国家扶持 “三农 ”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可以传递到千家万户。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降低了国家与农民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强势利益集团截留资金,使国家惠农举措直接受益于民。

(四)联合发展问题。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规模不断增大,客观上有联合发展的条件,可以组建县域内的联合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将开展资金互助,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成立联合社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发展,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五)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社资金互助还是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实践者和理论界不断进行各种制度计。创新农民专合作社资金互助运行机制,能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运行效率并降低风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结合专业合作社自身情况和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运行机制。【注释】

①彭科研;泰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②王军;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③仵希亮;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④孔令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A];2010年

【参考文献】

[1] 胡豪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与新农村建设[J];浙江金融;2008年05期 [2] 李新国;河口农合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N];农民日报;2009年 [3] 马丽;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广清;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 .豆瓣读书 引用日期2013-05-01

致 谢

本研究课题及学业论文是我在常向东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常向东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一直以来,常向东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常向东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朋友和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张勇刚

上一篇:课文穷人教材解读下一篇:感恩社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