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2024-06-05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秦统一的历史史事,同时分析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以及全国推行的郡县制,从而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需要区别对待,提出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教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讨论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以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并表达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中央集权制的概念,郡县制的概念。3.运用历史史事分析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训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评论能力。2.通过教学,学习阅读史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过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找茬小游戏

一、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

二、皇帝制度

一统天下后,疆域空前辽阔,帝国更是空前的庞大超过以前的历代王朝,秦王认为自己需要一个新的称号来称颂自己的功劳。于是下令“议帝号”。

展示议帝号的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问答: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皇帝有怎么样的地位?

答案: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皇位世袭,并且皇权有“天命”,君权神授。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过渡:秦始皇使国家的一切大权集于一身,但如此的广阔疆土和众多人口,这又岂是皇帝所能独自管理的。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三、中央官制

展示中央官制的结构示意图,教师讲解。

提出思考:

①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答案:没有。三公九卿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答案: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过渡:虽然国家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但是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要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定。例如对于地方的管理制度就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朝议。

四、郡县制全面推行

亮出资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

回答: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答案。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亮出郡县制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依照图简单讲解郡、县机构及其长官与职能。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结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根据图示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涵。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秦朝还通过实行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局面。展示为统一中国采取的军事、经济上的措施。展示图片:《秦朝疆域图》

正是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若是来不及,可作为课后思考问题。)

七、课堂小结

亮出本课知识结构图(板书)总结本课主要内容。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八、课后练习(作业)

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2.如何评价秦始皇?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过程设计的内容较多,比较庞杂,没有凸显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的比较困难。课堂实际教学中,进度太慢,教师讲太多,而且重复无用。课堂无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存有严重的失误。

最后自己的讲课语言音量,需要好好的改进,缺点太多。

篇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执教者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姜爱智

解读 理念

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建立“自学、互动、生成、有效”的自主课堂模式,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课程资源中寻找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根据情景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动、生成、有效等环节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解读 学生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和高中阶段对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对本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史实已经基本掌握,有利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展开,但其认知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本质、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学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看似枯燥的政治制度史平易化,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 教材

内容 目标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教材 地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且极具开创性。本课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认知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 资源

教材文本;学习经验;史料;学术观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的资源等。

教学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解读 方法

教学 方法

问题教学法、历史资料分析法、图示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 手段

情境体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 准备

(1)备教材、备学生;(2)收集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3)编写教学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新课 导入

设计三个既与上课教师工作所在地有关,又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

学生抢答

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导入新课。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1)秦朝实现统一的时间(1)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的内容。2.提供学习的文字素材。

3.引导学生在现有文字素材的基础上,拓展对秦朝实现统一原因的分析。

4、简评学生表现,小结本环节的学习活动。

1.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的内容,自主完成本环节基础知识的学习。2.根据教师提供的文字资料,阅读、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3.在现有文字素材的基础上,拓展对秦朝实现统一原因的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已有文本的批判性认识和多角度认知历史现象的思维意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1)皇帝制度

1.提问:秦以前有没有“皇帝”一说,“皇帝”这个称号是如何产生的? 2.适时进行自学检测

3.展示秦朝皇帝制度的史料,提出问题:秦朝的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4.提问: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做皇帝吗? 5.追问:为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过渡到下一个教学内容

1.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找到答案。

2.完成自学检测练习

3.根据材料,分析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4、自主选择回答,并阐明原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2)中央官制

1.整合教材内容,设计秦朝中央官制的结构示意图;

1.自主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

2、根据示意图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主要特点。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艰涩、枯燥的历史知识。

(3)郡县制

1.设计并提出问题:下列人物当中,哪些人可能是分封制的支持者,哪些人可能是郡县制的支持者?为什么?

2.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很多统治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请你为秦始皇设计一个分封制和郡县制之外的第三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你会给他提供一个什么方案?

1.在创设的历史情境和角色中,体验历史,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2.参与制度方案设计。

3.生生互动完成对所设计方案的点评,理解影响制度建设的一些基本因素。

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历史时代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展示相关材料,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影响?

1.结合材料分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材料,辩证认识历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堂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史实。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具体制度虽有所损益,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政治理念:皇权至上、地方服从中央以及由此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等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对这一制度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课堂 练习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皇帝制度的首创

检测课堂 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布置

提出问题: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有何历史影响?

完善本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 设计

篇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1.了解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内容和关系及其历史背景, 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能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 并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作恰当的评价, 体会从分封制与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入的安排

出示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疆域图, 学生思考回答:比较西周和秦朝疆域的变迁, 从国家管理方式的角度上看, 秦朝管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将学生引入探究的问题之中, 学生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组织形式和管理国家的一项伟大创制。

(二) 展开的安排

环节一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西周和秦朝疆域形势图 (见教材)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如果不设置诸侯, 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所以, 他反对分封诸侯, 主张实行郡县制, 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 指出秦朝的统治区域和国家规模相比西周而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如何治理国家, 秦朝有哪两种制度可以选择?从国家组织形式上看, 这两种制度有何差异?

2.依据以上材料, 指出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和讨论, 理解秦朝相比西周而言, 治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变化, 认识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策略一拓展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比较夏商周贵族君主制和秦以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理解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秦以后 (君主专制)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家天下”, 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被皇帝家族垄断;第二,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三, 皇帝独揽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地区性的统一;没有地区性的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全国的封建统一。———刘泽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权力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 指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夏商周君主制和秦朝君主专制的异同, 认识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必然性。

教学策略二:拓展学习资源, 加深学生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严格说来, 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史上,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皇帝独揽包括地方的各种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权, 所谓集权于中央, 就是集权于皇帝。———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中各自的职能以及中央政权组织与皇帝的关系。概括指出秦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 指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 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谈谈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认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秦朝中央政府中皇帝与中央政权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理解,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 体会从分封制和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环节三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策略整合教材资源, 从整个单元的框架内进行整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一:对秦朝的影响 (见本课要旨) ;影响二:横向联系 (见单元序言) ;影响三:纵向联系 (见教材最后一段) 。

◆设计意图

教材资源是对课程标准解读的一个重要文本, 对教材资源的研读、整合和消化是解读课标的重要途径。

(三) 总结的安排

呈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 (略) 。

总结: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下面的学习将会告诉我们秦以后历代王朝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 以及如何继承和完善这项制度的。

◆设计意图

篇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1.了解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内容和关系及其历史背景,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能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并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作恰当的评价,体会从分封制与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的安排

出示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疆域图,学生思考回答:比较西周和秦朝疆域的变迁,从国家管理方式的角度上看,秦朝管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将学生引入探究的问题之中,学生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组织形式和管理国家的一项伟大创制。

(二)展开的安排

环节一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西周和秦朝疆域形势图(见教材)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统治区域和国家规模相比西周而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如何治理国家,秦朝有哪两种制度可以选择?从国家组织形式上看,这两种制度有何差异?

2.依据以上材料,指出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和讨论,理解秦朝相比西周而言,治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策略一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比较夏商周贵族君主制和秦以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理解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秦以后(君主专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被皇帝家族垄断;第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三,皇帝独揽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地区性的统一;没有地区性的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全国的封建统一。——刘泽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权力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夏商周君主制和秦朝君主专制的异同,认识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必然性。

教学策略二:拓展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严格说来,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帝独揽包括地方的各种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权,所谓集权于中央,就是集权于皇帝。

——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中各自的职能以及中央政权组织与皇帝的关系。概括指出秦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谈谈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认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秦朝中央政府中皇帝与中央政权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体会从分封制和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环节三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策略整合教材资源,从整个单元的框架内进行整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一:对秦朝的影响(见本课要旨);影响二:横向联系(见单元序言);影响三:纵向联系(见教材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

教材资源是对课程标准解读的一个重要文本,对教材资源的研读、整合和消化是解读课标的重要途径。

(三)总结的安排

呈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略)。

总结: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下面的学习将会告诉我们秦以后历代王朝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以及如何继承和完善这项制度的。

设计意图

提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更易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因为结构化的知识更容易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同时,总结既承了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又以问题的形式设置悬念启了下,为学生学习下面的两课内容作好了铺垫。

篇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姜爱智

【新课导入】:

“它的国家疆域空前辽阔;它的民族构成呈现多元性;它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所确立的制度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大**局面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材料中所说的“它”,最有可能指的是下列哪一历史朝代: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生:阅读材料,根据有效信息,做出判断。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很好!说明同学们对秦朝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把握比较准确。事实上,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正是我们认知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的国土,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民族构成,无不与这个逝去的王朝血脉相连。几千年以来,人们对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历史命运,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反思。秦究竟是如何实现统一的?统一后又它实行了怎样的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如何?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了解和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程标题】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新课教学】:

师: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其诗中有这样一段吟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段诗文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生:秦的统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①秦实现的统一时间

师:秦实现统一的时间是何时?统一后的政权定都哪里?

生: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师: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是处在哪一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留给你的最强烈印象是什么? 生:

师:从春秋到战国,在大大小小的诸侯中,逐渐涌现出了七个大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在战国七雄对峙的时期,中国历史已经体现出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历史大势中,“七雄”最终将变成“一雄”。战国七雄,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性,历史为什么会最终选择由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国来完成统一大业呢?

②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师:关于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一则材料,根据材料概括秦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

(一)他地处西垂,开化较晚,风气较为诚朴。

(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

(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生(阅读材料,概括秦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

师:材料中有关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分析,只是一家之言。在同学们看来促使秦实现统一的原因还有哪些因素呢?请大家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再补充说明一下? 生:

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实现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主观因素。

师:纵观中国历史,“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浓厚政治情结。而中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秦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征服六国完成了军事统一,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一整套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制度的推行,秦使中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上升到了政治的层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第二和第三个子目的标题,指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生:浏览教材,回答问题。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①皇帝制度

师:在秦朝以前有没有“皇帝”这一说法,“皇帝”这一称号最初是怎么来的?(建议学生参考教材“历史纵横”资料)

自学检测:(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生:回答

师:据同学们的了解,当今世界各国最高领导人都有哪些称号? 生:回答

师:如果请同学们为当今世界各国最高领导人创设一个新称号,你们会怎么做呢?

生:

师:根据学生表现,简评学生的表现

师:秦始皇为了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在给自己确定“皇帝”这一称号的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措施。现来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思考: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秦朝皇帝制度怎样的特点?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皇帝制度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皇帝权力之大,地位之尊,引得历代多少人为实现帝王梦,不惜骨肉相残,兵刃相向,血流成河。

师:如果有机会,你想做皇帝吗?为什么? 生:(两种可能性:想或不想)师:(政务繁忙、劳心;皇权面临威胁)。纵观历史,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权臣弑君篡位和地方起兵造反。)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政务十分繁忙,《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公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经过筛选的,每天要往宫廷送达的公文则难以胜数。秦始皇势必需要助手辅助,为此,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中央官制: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明确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及职能,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中央官职的设置及职能(2-3分钟),随后完下列三个问题:①秦始皇要在全国征发民工修筑长城,应来由谁来协助其落实:丞相

②秦始皇要下达一道“焚书”的诏令,中央政府官员中负责督办的应是:御史大夫 ③秦始皇要发兵北击匈奴,如何实现军队的调度:太尉?(由歧义起疑,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师:(特别说明)①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务。古籍中尚未发现关于秦始皇任命谁担任此职,所以后人推断是秦始皇自己掌握军权,此职为虚职。师:(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及有关秦“九卿”的职责划分)与学生一起分析秦中央官制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家天下”。

师:秦朝中央官制的确立,使皇帝掌控了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而如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防范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的威胁,则是摆

在秦始皇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

师:秦统一之初,群臣围绕如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展开了一场大的辩论。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丞相绾与廷尉李斯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2)秦始皇最终选择支持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在秦始皇的支持下,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得到了全面推行。③郡县制

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基本情况(郡县官吏的产生方式;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师:地方服从中央

师:秦朝通过全面推行郡县制构筑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把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户人家都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之中。正如秦始皇·琅琊石刻所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师:显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同时,郡县制下官吏的产生方式,是对传统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的否定。因此,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可以视作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先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有告之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 „„ “或告知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材料二:人们常常都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发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师:材料一与材料二对秦朝的制度所持态度有何不同? 生:回答

师: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在此后两多年的历史中,被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虽然历代在具体制度上有所损益,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政治理念却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历史的土壤之中。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谈谈,为什么

秦朝二世而亡,其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得以延续千年?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制度得以延续千年,说明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保障,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政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近代以来,这一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发挥的是阻碍性的作用, 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制度性因素,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可见,制度的创新和变革,是保持制度本身的生命力和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关键!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史实。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在此后两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对这一制度有更多和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练习】:

1、(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 “革命” 主要是指: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皇帝制度的首创

篇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1.“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批”,反映了的来历是()A.上古天神名号

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 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

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

2、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作了哪些规定()

①皇帝称“朕”②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③皇帝的玉印称“玺”④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5.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执掌群臣奏章③管理军事④下达皇帝诏令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6.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下列有关郡县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郡县制是对先秦政治制度的发展

B.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D.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4—6题 10.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皇位时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威权而神化皇权 1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的军事行动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B.将战国时期的防御城墙连接成长城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D.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12.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C.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高一历史精编练习主编人:王万里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13.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 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随意性

14.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的一个“世界”不包括()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实 现了国家的统一 C.统一了文字

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1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7.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 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8.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 皇帝制 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篇7: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第2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包括“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三个子目,从不同阶段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阐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必修Ⅰ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和核心内容,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在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确定依据:秦朝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都是围绕皇权至上这一突出特征而确立的。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确定依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本课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但由于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不高,再加上本课内容枯燥繁多,不利于学生理解,尤其是在辨证地分析问题方面高一学生普遍存在不足。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作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将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自身和课堂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观察、总结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当然也不可忽视教师本人这一教学资源,课堂上我会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气氛,充分利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问题,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直观演示法(2)、活动探究法(3)、集体讨论法

2、学法: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总结前面具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从中央到地方,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有个大体的了解。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课本小字部分的阅读,借由图片、材料等媒介,帮助学生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辨证看待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我将用兵马俑的图片进行引入,并设问图中是什么?这是谁的陪葬品?他有哪些事迹?。

2、课程教学

第一部分: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通过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结合图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变革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史实。探究秦朝统一的各方面原因及历史意义。注意点:

1.商鞅变法对促进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影响 ; 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

第二部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

结合历史纵横讲解皇帝称号的来源,描述书中秦始皇插图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再通过学思之窗加深理解。注意点: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中央官制

阅读课本,从中找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设置,在老师的帮助下列出中央官僚机构图,了解“三公九卿”制度的结构和特点。注意点: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体现了“家天下”、较为完备。

(三)地方行政制度

通过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的讨论材料,从中概括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明确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理解施行郡县制的作用。

第三部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通过总结前面具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从中央到地方,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有个大体的了解。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课本小字部分的阅读,借由图片、材料等媒介,帮助学生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辨证看待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注意点:结合课本学习延伸,评价秦始皇和中央集权制。并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探究来展开教学。

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

这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以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让学生明白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的。思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李斯和秦始皇等人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课堂小节: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篇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简释

秦国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首先,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皇”字在金文中是光辉、美丽、伟大的意思,而秦以前,就流传着天皇、地皇、人皇三个古帝的神话故事,这又使“皇”字本身具有了神格的意味;“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神,皇帝联称,即为《尚书·吕刑》中“煌煌上帝”之意。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政务。三公之间相互制约,便于皇帝集权于一身。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此外,还有掌管宫廷修建工程的将少府等。这些官僚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余郡(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以别于其他诸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又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机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在明清以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民族融合,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从影响的角度看,这一制度有镇压人民,统治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同时,也有利于镇压内部叛乱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还能使封建国家集中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一面。

篇9: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本节有几个重点问题值得探究:

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

[皇帝三公九卿郡守县令]

秦始皇像 秦官印 郡县制

材料二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上材料,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影响。那就是:在制度上,皇权至高无上;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思想上,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统一的巩固,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一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决策更加科学,效率较高,且三省互相牵制,分散相权,集中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3. 元朝的行省制度

材料一

孛儿只斤·忽必烈画像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九一《百官志》

材料告诉我们,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它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练习】

1.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2.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3. 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

A. 建立中朝 B. 设三省六部

C. 设三司使 D. 设立军机处

4.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C. 太和殿 D. 天坛

5.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他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赋予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西藏行省

C. 巡检司 D. 宣政院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 《皇明大政记》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参考答案】

1~5. CABCD

6.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明朝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3)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篇10: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秦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③、御史大夫劫④、廷尉斯⑤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⑥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⑦,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⑨,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其意即如上述。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④废除谥法。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他的儿子胡亥也果然称二世,但他并未让帝位传之万世,而是连二世都没坐稳帝位便被秦末农民战争所推翻,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但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对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朝君主都

称“皇帝”。“制”“诏”“朕”等也一直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一直没变。

【注释】①眇(miǎo):渺小。②辜:罪。③绾:人名,即王绾。④劫:人名,即冯劫。⑤斯:人名,即李斯。⑥陛: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为以卑达尊时表示谦恭的一种称呼。表示臣下不敢直接与君主对话,只敢与立于陛侧的君主近臣对话。⑦“制” “诏” 的用法为秦始皇所首创。“朕”,即 “我”,过去不分尊卑,上下共用。自秦始皇自称“朕”之后,“朕”字即为皇帝所专用。⑧谥(shì): 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以评定褒贬的称号。帝王之谥,始于西周中期。⑨自今以来: 自今以后。

2.皇帝的行踪不可泄露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今上治天下,未能恬①。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讲了相关联的两件事:①秦始皇想成仙,卢生建议今后所居宫不要令人知。秦始皇采纳了卢生的建议,进而决定:泄露皇帝行踪的,一律处死。②始皇帝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露了他的话,大怒,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泄露秦始皇的行踪。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更加神秘化,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此后,泄露“禁中语”一直是大罪。秦始皇见丞相从骑众,感到不高兴,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一面。【注释】①倓(tán):安然不疑。3.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①,日夜有呈②,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③于上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是讲秦始皇“坑儒”的缘由。侯生、卢生所说的秦始皇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骄傲自满等,既有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臣下的意见,愿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对于公卿大臣,也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让他们轻者变成摆设,备员而已,重者甚至有杀身之祸。

秦始皇使皇长子扶苏北监蒙恬,一方面反映了秦始皇连皇长子的意见都听不进,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不敢说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对大将蒙恬的猜忌之心,故令皇长子监军以牵制之。

【注释】①以衡石量书:用秤来称文书的重量。一石为120斤。②日夜有呈:日夜有定量。③蒙恬:秦大将,时率大军于上郡,以备匈奴。

4.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①,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令丞皆属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宦官皆属焉。……

将行,秦官……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护军都尉,秦官……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职官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职官制度及其沿革有专门论述,从中可以了解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

秦朝中央机构有:①中枢机构。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未曾任命过太尉。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参预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后代或称此三者为“三公”。②“三公”之下设“九卿”,为执行机构:奉常,负责宗教仪礼;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宗正,掌皇族事务;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少府,掌山林川泽之税与官营手工业,以供给皇室;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收支;廷尉,掌刑法。③“九卿”之外还有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土木建筑的将作少府等机构。

秦朝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以及二十等爵制等)基本上就是沿用秦制。

【注释】①秦统一中国后,议帝号与讨论实行郡县制等时,都未见太尉其人,而丞相、御史大夫则都在场,说明当时实际上未设太尉。

5.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明之。

──邱隆、丘光明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录始皇铜方升铭文 材料四

(二十九年之罘刻石)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

(三十七年会稽刻石)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①。初平法式②,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六

(三十二年碣石刻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③,天下咸抚。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七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④,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⑤,或刀⑥,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⑦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⑧,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 材料八

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孳乳而⑨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及宣王太史籀⑩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

。恶礼乐之害

异轨,律法异令,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

【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外,还采取了许多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包括:①统一度量衡。上引材料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即秦统一中国之初史事的记载。说明秦统一中国之初,就开始统一度量衡工作。材料二为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之辞,表明秦始皇及其臣下对统一度量衡工作很重视,视之为秦始皇的重要功绩之一。材料三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的实物见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作的铜方升、铜椭量、陶量器等,现存十余件,都有上述文字,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做得很认真,且卓有成效。②统一法制。秦始皇如何统一法制,因史书缺载,不得其详,但从上引刻石之文,可以得知秦始皇曾废除六国法律,统一执行秦的法律。③清除六国为战备所设置的各种路障,以方便交通。④统一货币,行用黄金与半两铜钱。此举无疑十分有利于商品流通与各地的经济交流。⑤统一文字,先是统一使用大、小篆,后来为便于快捷书写,又发明了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①“显陈旧章”一词,词意不明。②平:均平、持平。③繇:通遥。④金为三品:指黄金、白银、赤铜三种。⑤布:即镈(bō),铲形农具,这里指的是仿铲的铜钱。⑥刀:仿刀的铜钱。⑦溢:通镒(yì),古代二十两为镒。⑧识曰半两:标名半两。⑨寖:通浸。寖多:渐多。⑩籀,人名。相传任周宣王内史,创大篆。除:扫除。以趣约易:迎合简约的需要。

王:此处指周王。

涂:通途。

涤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6.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材料一

(王余祭三年,公元前544)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①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材料二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材料三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 材料四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②以割巫、黔中之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 材料五

(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五《韩世家》

【解读】以上五条资料都说明:秦统一中国以前,晋、楚、吴、越等国已经设立了许多郡、县,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郡、县多设于诸侯的直属领地或新征服的地方。

【注释】①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②要:威胁、要挟。7.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 材料一

武公……十年(公元前688),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 8

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材料

一、材料二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以后新得之地,也是置郡县。

8.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①,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秦朝廷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建议于燕、齐、荆等地分封秦始皇诸子以镇之。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制不足取。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而普遍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的这一决策意义重大: ①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②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溯其源头,就是开始于秦朝。③影响深远。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如汉初,在一些地区也实行分封制,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郡县制。

这条资料还显示:①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中,尽管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群臣多数也赞成实行分封制,但秦始皇最后还是决定不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②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③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之”,因而对他们很容易控制。

【注释】①三十六郡,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35郡,加上京城的内史,共36郡。

9.秦朝郡县地方官的主要职能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①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关都尉,秦官。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②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专门论述,并进行追溯,从中可以了解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职能。

资料显示:①秦朝地方政权实行郡县两级制,县以下设乡。②郡设郡守与郡尉。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郡尉掌管地方武装。郡守、郡尉都有官属。③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其属官则有丞、尉等。④中央设监御史,按察郡县。⑤秦朝普遍实行的郡县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大体上就是沿用秦朝制度。所不同的是:秦设监御史按察地方,监御史没有固定的分区,汉代则将全国分成十三州部,设州刺史分区按察地方。

上一篇:考核指标下一篇:小学科学电教论文《科学课中的电化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