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体系表

2024-05-27

社区服务体系表(共6篇)

篇1:社区服务体系表

HSE体系评估表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要素1:HSE管理方针

1.1 公司应颁布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的 “HSE目标与承诺”,定期对“HSE目标与承诺”进行审查与修订,1 以确保其适宜性,并形成书面文件; 2 1.2 公司HSE管理“HSE目标与承诺”必须与董事会或母公司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它政策融为一体; 3 1.3 公司必须为确保实现HSE管理方针而提供必要的资源,用来开发、实施和维护HSE管理体系;

1.4 公司必须通过适当的沟通或培训方式,确保HSE管理方针在组织的所有层次(包括承包商)都得到 有效的沟通与执行;

1.5 各级管理组织必须根据公司HSE管理方针,通过制定HSE绩效目标、指标和管理计划,确定HSE 5 管理的方向。要素2:风险管理 2.1 必须制定风险管理程序,以识别与公司各项生产和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评估风险,实施控制措施,6 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2.2 对现有的勘探、生产、改造项目、新建项目、合资合作、资产处置及装置废弃等一系列活动必须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 8 2.3 对于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及关键工艺设备设施必须按照法规要求进行登记、申报与管理;

2.4 经评估的风险必须由各管理层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措施并通过具体的工作程序进行落实,风险控制决策要有明确的文件记载; 10 2.5 项目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要在作业文件或项目审查批准文件中加以说明;

2.6 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回顾和重新评估风险的控制效果,通过制定HSE工作计划等方法确保风险降 11 低到现有技术水平的可接受程度。要素3:法规要求 3.1 公司应系统地识别适用于生产作业和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并通过程序明确获取HSE 12 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及其变更的途径与频次;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13 3.2 建立适用的HSE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文件清单和档案,便于员工获取与查询; 3.3 对于已确认适用于公司的HSE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应采用适当形式及时公布,以便在作 业过程中遵照执行; 3.4 根据HSE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对公司的各项HSE管理文件的适用性定期进行评估和 15 修订; 16 3.5 根据公司生产作业或业务情况的变更,确定新的重大危险源或作业对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性; 17

3.6 定期开展遵法审核与评估,确保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要素4:目标管理 4.1 各级管理组织应根据风险评估,每年制定和公开公布HSE绩效目标与指标,并及时向员工沟通 传达,使所有工作人员充分理解; 4.2 各部门必须定期制定明确的HSE管理目标与指标。衡量HSE绩效目标的指标应分解为输入指标(行 动性指标)和输出指标(结果性指标); 4.3 制定HSE目标与指标时必须依据公司方针、法规及HSE计划并满足相关要求; 21 4.4 各部门要按照公司的报告要求,定期汇报其安全绩效的目标与指标数据; 4.5 HSE目标与指标是各级管理组织HSE管理绩效考核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年进 行评估并记录在档。要素5:组织与责任

5.1 管理人员应确保职责范围内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HSE责任机制,通过自身行动树立正确的HSE 23 行为榜样,激励和强化积极的HSE行为; 24 5.2 各级管理组织的第一负责人是其组织内HSE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HSE管理负全面责任;

5.3 各级管理组织的第一负责人应确保把HSE的方针、程序、标准与法规要求应用到生产计划、业务发 展和决策程序中去,确保建立起文件化的管理程序来实现这些要求; 5.4 管理人员应依据HSE目标、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分配相应的资源,组建HSE管 26 理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与监督; 27 5.5 根据相关人员的意见反馈,定期对照本HSE目标与指标对HSE绩效进行考核;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5.6 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岗位HSE责任制、遵守HSE法规与作业程序与标准,不得违章作业,并有权拒 绝违章指挥。要素6:人员、培训与行为

6.1 人员招聘、选拔和任命程序应能确保员工的职位、技能、身体、心理条件适合指派工作的需要;

6.2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HSE培训计划,实施相应的HSE培训,确保所有员工具备必要的HSE技能。对培训效果要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6.3 公司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确保全体工作人员得到定期的健康 31 检查; 6.4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作业场所的HSE管理方针、程序、标准、规程与要求,及时报告隐患与事故,参 32 与事故调查; 6.5 推广行为安全观察、审核和行为安全管理,鼓励员工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标准,结合33 员工HSE绩效考核,及时提供反馈并保存记录; 6.6 新入厂或转岗的员工、承包商和其它来访人员都要进行适当的入厂安全教育或培训,其中包括公司

HSE程序、标准、相关指南及应急程序。要素7:员工参与和沟通

7.1 公司应建立广泛的沟通渠道,以便员工、承包商、公众等各相关方了解公司HSE理念、体系要求和 35 管理现状; 36 7.2 管理人员应定期走访现场,进行工作指导,增强与现场作业人员的沟通和了解;

7.3 完善安全绩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HSE管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38 7.4 开展HSE合理化建议及未遂事故、不安全行为的报告与分析活动,提升公司的HSE氛围;

7.5 鼓励员工之间开展各项HSE互动,如自我行为观察和相互行为观察,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审核和自我 39 提高; 7.6 管理人员应确保有关HSE管理的经验和事故教训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分享国内外HSE管理经

验、科技成果、良好作业实践以及相关知识,建立公司内部的信息平台,共享安全信息。要素8:文档与资料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8.1 针对公司的HSE风险,建立系统的HSE管理体系,对核心要素、关键过程及标准等的管理要求及

其相互联系进行描述,形成书面及电子文件; 42 8.2 建立系统的HSE体系程序、文档与资料的管理制度,明确文档资料的保存职责与要求;

8.3 确认适用的法规、证书或执照、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制定可查阅的操作文件,定期与工作人员进 43 行交流; 44 8.4 HSE体系管理文件应采用规范的格式,及时清理过期的资料; 45 8.5 所有HSE文档资料应方便员工查阅,保存有效的使用记录。

要素9:作业控制

9.1 建立和完善作业标准、指南及操作程序,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岗位职责、具备相 46 应技能、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作业规程; 9.2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日常作业及维修等各项作业活动,识别潜在危害,运用风险评估工具,47 评估HSE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9.3 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按照法规要求,进行完工检查,完成各项性能测试并验收,以保 48 证建造与设计相符,并保存检查记录; 49 9.4 对关键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50 9.5 制定设备启动、操作、维修和停车程序,明确对关键作业活动的授权与审批权限; 51 9.6 识别、评估并管理高风险作业,制定相应的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

9.7 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对承包商进行风险评估、资格预审、培训、开工确认、监督审查和完工评估,52 降低承包商作业的风险; 9.8 评估各种有关机构、人员、系统、规程、设备、产品、原材料等方面的临时或永久性变更,并对这

些变更加以管理,使其对健康、安全和环境所造成的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要素10:职业健康

10.1 对作业场所进行系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调查、记录和评估职业健康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55 10.2 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进行明确标识;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10.3 为员工提供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以提高员工意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 56 和其它要求; 57 10.4 配备必需的、合格的、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监测工具; 58 10.5 建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危害控制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59 10.6 根据职业健康方面的风险,制定职业健康管理方案、监测计划和相应的应急预案; 10.7 公司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组织对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

如实告知员工和记录在档; 10.8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根据法规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 61 施。要素11:环境保护 11.1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必须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执行环境保

护设施和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11.2 及时传达最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信息,并根据法律法规修订环境管理程序与要求; 11.3 对作业场所进行系统的环境危害识别与调查,评估环境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保存环境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的相关记录; 11.4 生产作业过程中,制定系统的废弃物排放监控及管理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废气、废水、固

体废弃物的排放,废弃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11.5 编制及收集化学品材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标签和其它资料,并根据法规或用户要求以及在66 资料发生变化时,向运输和使用产品等相关单位分发; 67 11.6 为员工提供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环保意识与技能; 68 11.7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排放,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9 11.8 具备防止和控制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配备与其开发规模相适应的溢油应急设施和工具。

要素12:社会责任

12.1 公司业务中与HSE相关事宜应与员工、承包商、政府、社区公众建立并保持公开和主动的交流;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71 12.2 尊重政府和社区对公司的业务活动在HSE方面的期望与关注; 72 12.3 保护员工的正当权益,保护员工个人隐私,尊重人权; 12.4 评估公司作业活动、产品、生产设施的变更给社区带来的影响,确保在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 73 控制; 74 12.5 对于外包外购的产品和服务要经过验证,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及当地社区的健康安全环保标准; 75 12.6 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杜绝任何歧视行为; 76 12.7 在公司的任何业务活动过程中,反对各种形式腐败,包括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和行贿受贿。

要素13:危机与应急

13.1 制定分公司书面的危机管理及应急响应的原则、策略和程序; 78 13.2 根据法规要求,制定覆盖全部设施和作业区域的事故应急预案; 13.3 应急预案必须分析分公司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针对人员伤亡、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79 环境污染、公共卫生、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制订详细的应急措施;

13.4 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职责划分、应急程序、通讯、联络、应急资源、撤离程序、重要 80 资源的保护及备份安排、训练和演习要求;

13.5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应急预案、岗位和职责,并指导如何使用应急与危机管理工具和资

源; 13.6 定期更新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以便评估并提高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能力,检验和测试演练应急响 82 应所需的装备、设施及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要素14:绩效监测

14.1 建立文件化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绩效监测与评估程序;

14.2 鼓励全体员工参与HSE绩效监测、评估或提出建议;

14.3 完整保存生产作业活动过程中各项HSE监测数据与记录,以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86 14.4 制定客观、系统的绩效评估计划,定期进行HSE绩效评估,并记录存档;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14.5 每年结合HSE工作报告,在审查和监测的基础上考虑并制定以新的风险评估为依据的目标与指 87 标; 88 14.6 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绩效目标、指标及计划,以不断改进HSE绩效和管理方法。要素15:事故预防

15.1 制定事故预防、事故调查与根源分析的原则、要求和程序,并及时传达到每位员工; 90 15.2 任何事故都必须上报、进行事故调查和根源分析,找出并监测事故发展趋势,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15.3 公开报告、调查、分析并记录所有HSE方面的事故事件(包括未遂事故),建立事故事件报告管理 91 系统; 15.4 建立事故事件分级调查程序,重大事故要由多个业务部门或多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事故调查小组进行 92 调查; 15.5 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根源分析的结论和整改及预防措施都要以文件的形式存档,定期检查整改措施 93 的落实; 15.6 每次事故都要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相关人员在收到事故教训的信息后及时传达,必要时,与同

行业及相关政府管理机构相互交流,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15.7 制定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隐患识别、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与分析的培训。

要素16:评估与改进

16.1 建立文件化的HSE审核程序,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HSE外部 96 审核,以保障HSE体系的持续改进; 97 16.2 全体员工应积极参加HSE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定期自评; 16.3 根据审核和评估的结果来确定对管理体系进行修订,在对HSE某个要素进行修订时,要评价其对整 98 个管理体系的影响; 99 16.4 审核小组应与各部门共同制定出客观系统的审核计划,审核报告必须记录存档; 16.5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与审核,结合HSE绩效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HSE工作报 100 告。

评分定义与标准

利用从以上评估问题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和证据进行评分,每个管理要求的得分可通过以下指引给出: “0”—系统尚未建立,对管理要求几乎不知道或不理解。“1”—有一些非正式的系统、过程管理与程序存在,并对这些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这些内容与满足HSE管理要求的要求有关(这意味着处于开始学习的阶段)。“2”—已确定并定义了实现HSE管理要求的要求并制定了完善所需过程管理与程序的计划。直接参与系统完善和执行的人员理解HSE管理要求的要求(这意味着达到了学习和完善的阶段)。“3”—过程管理、程序及标准广泛存在并运用,已制定并完善计划来执行尚待处理的程序。员工明确知道自己在满足HSE管理要求的程序与计划中的职责和角色。能“体现出”和已建立的过程管理与程序相符(这意味着绩效平均水平较好)。“4”—现有的过程管理与程序系统地实施并满足了HSE管理要求。部门能够证明完全遵守适用的法律要求和分公司的HSE目标。人们十分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并能够证明完全遵从现有的过程管理与程序(这意味着取得非常满意的绩效)。“5”—能够证明现有的过程管理、程序与标准不断地改进、完善。部门的绩效被认定为同级或同行业中优秀的一类。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HSE活动,HSE绩效持续改善,拥有优良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意味着一流的绩效)。分值标准 本评估工具要求所有与部门有关的管理要求都得到评估并给出分值。分值是以是否符合16个要素打出一个总的百分比分值,该分值要将那些不适用HSE管理要求排除在外。根据对每个管理要求对应的评估问题的回答情况给出0-5的分值。该分值以客观证据为依据,如:有适当记录表明和文件程序、规程、培训计划等相符。鼓励评估团队依据客观证据,在《评估工具》表的“注释”栏中,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现有的程序和行为以及存在的差距。这将帮助提供评审的依据,明确给出该分值的理由。理论上最高分为100,分值计算公式为:总分除以 5 而得。例如:总分 380分,除以5后等于76分。所评分值均为整数。在一个分值内所有的标准都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到5分,否则只能够得到较低的0-4分。评估团队在决定什么分值时应该将其发现记录在‘注释’栏内,该分值主要是根据对现有程序和行为的客观审查和确认的差距来确定的。如有不适合项,则默认为5分。当完成HSE管理要求的评估时,记住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完善程序和管理体系。这些好的程序、标准和管理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安全承诺,并提升公司的声誉。这就需要通过严谨的、诚实公正的评估来发现差距之所在,并制订整改建议与行动计划。

篇2:社区服务体系表

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其中有哪些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 b)这些过程有外包吗,对外包过程如何实施控制(纳入采购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了解外包过程的实施、分担程度、通过7.4条款实①确认过程现控制)及应用 c)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有哪些。d)谁是这个过程的顾客。e)这些顾客的需求是什么。f)谁是该过程的“所有者” a)过程的总流程是什么。

②确定过程顺序和相互b)组织怎样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用过程图、生产流关系 程图等图示吗?)(建立体系机构图;过程识别:体系文件、管理层次策划过程、制定方针、目标,确定职责和权限)c)这些过程之间有哪些接口 d)这些过程需要哪些文件 a)过程结果中所期望的特性玫不期望的特性理什么。

③确定过程运行所需准b)判定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是什么 则方法 c)组织怎样把这些准则结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及产品的实现过程之中(采购过程、检验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售后服务过程)d)经济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如成本、时间、浪费等 e)收集证据有哪些适用方法。a)每个过程需要哪些资源(人力资源责任与管理过程、设

④获得必要备管理、工作标准)的资源和信息 b)有哪些沟通的渠道来了解有关信息 c)组织如何提供关系该过程的外部和内部信息 d)组织怎样获取反馈信息 e)组织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⑤监视测量a)组织怎样监视过程的状况和业绩(过程能力、过程目标实现情况)(监视(适用时)和分顾客满意度、审核衡量什么)析这些过称 b)哪些过程是必须进行测量的(对过程监视测量、对产品监视测量)c)组织怎样才能充分地分析和利用所收集的信息(如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技术)d)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如何利用这些结果。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a)组织如何改进这些过程

⑥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b)需要采取哪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现对这些过c)这些纠正预防措施实施了吗,有效吗。程所策划的d)如何实施持续改进(设定新的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4.2文件要求 a)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形成文件。b)是否编写了质量手册。c)有无标准要求的6个必须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为确保组织的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需要的文件有 4.2.1总则 哪些。e)标准要求的记录有哪些。f)体系文件的详略与组织规模、活动类型、过程、过程相互作用和人员的技能的程度,能否相适应。a)删减的范围、细节及其合理性。4.2.2质量手册 b)是否包含或引用了形成文件的程序。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输出、接口和界面)是用文字、还是用过程图描述,是否清楚。d)质量手册本身的管理是否符合文件控制要求。a)如何规定各类文件在发放前的批准的权限,抽查有关文

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状况,包括各层次、各种类型的文件。b)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文件评审。何时进行修改和重新批准及修改文件的实施情况。c)是否编制有可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控制清单或相应的识别方法。控制清单是否可随时提供,抽查有关文件的有效版本(包括版次及修改码)是否能有效地控制。更改文件是否有明确更改标识或相应的记录,是否经再次批准。4.2.3文件控d)文件的发放范围如何明确规定,是否能提供发放记录,制 包括复印、复制和修订文件的信息,确保在使用地点可以得到有关文件,抽查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均为有效版本,数量是否与发放记录一致。e)现场使用有效的文件是否保持清晰、能够让使用者可识别清楚。f)怎样识别和控制外来文件的分发。g)凡需保存的作废文件怎样作出明确易识别的适当标识。h)如何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是否明确了文件的范围和分类,是否包括外来文件等内容。4.2.4记录控制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②记录要求 a)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有更改的记录,如何识别被更改 的原始记录 b)记录是否检索方便,是否有分类标识和流水标识 c)记录内容是否有明确规定。③归档、保a)如何规定归档保存范围,保存范围是否覆盖标准要求的存要求 所有记录。b)是否明确保存地点,是否查阅便利。c)是否明确各种记录的保存期,保存期的合理性如何。d)保存环境是否能防潮、防火、防虫蛀,是否安全。④记录处置 a)失效的记录表式和超保存期记录处置的及时程度。

b)怎样进行记录处理的控制。5管理职责 5.4.1质量a)质量目标是怎样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的,有否矛盾或不 目标 协调。b)质量目标中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是什么。c)在相关职能和各层次上如何建立质量目标,并提供向相关人员宣传、教育、验证的证据。d)质量目标定量或定性的程度,如何测量。e)对质量目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阶段性目标是否在实施之中,查证有关记录在案,了解总目标及有关部门现阶段目标实施状况。a)为满足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进行了哪些策

5.4.2质量管划。理体系策划 b)对质量管理体系变化进行策划时,怎样提出完整性要求。c)查实际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变更时如何确保体系的完整。5.5职责权限与沟通 a)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职责、权限如何规定,形成5.5.1职责了什么文件,是否明确到具有质量管理职能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查相关证据。权限与沟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都落实到哪些部门、岗位。抽查若干活动看其职责、权限是否明确。通 c)职责、权限是否交叉,是否有矛盾,着重查总职责描述、职能分配表(若提供时)和相关过程,活动的描述是否一致。d)查职责、权限得到充分的沟通的证据。抽查若干不同层次人员看其对本岗位职责、权限了解的程度。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a)最高管理者以什么方式,确定一名管理者为管理者代

5.5.2管理表。(澄清管理代必须是组织自己管理层员身份)b)有何证据表明管理者代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者代表 与具体过程中的职责是否一致。c)如何规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有何证据表明其在履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建立、实施和保持方面的权力,如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d)能否提供履行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改进需求的证据 e)为在整个组织中提高全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开展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证据是什么。f)在对外联系方面,负什么责任。5.6管理评审 a)以何种形式明确最高管理者主持组织的管理评审,并实

5.6.1管理评施了管理评审 审要求

b)规定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是多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管理评审计实施的情况,若超出间隔有无合理的说明。划:包括管评c)保存管理评审记录包括哪些,管理评审报告如何发放。时间、参加人d)能否提供评价组织的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员、地点、评性的证据。审时各部门e)能否提供评审中找到改进的机会(体系、过程、产品)提交的资料的证据。内容及准备f)能否提供评审中识别出质量管理体系适应环境而变化工作职责、评的证据。审/评审会议安排 g)评审中是否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内容(评价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体系变更需要,包括方针、目标变更需要)a)内外部审核的结果(含一、二、三方审核)

5.6.2管理评b)顾客反馈含投诉和抱怨。审输入

c)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例如:同比增长率)管理评审输d)产品的符合性。入是否包括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如右边8点内f)对前次管理评审改进的有效性跟踪结果,以及对未完成容 的事项采取了什么措施。g)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含质量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资源、产品和流程等)h)改进的建议(包括体系、过程、产品)a)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5.6.3管理评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有效性的改进目标和措施。审输出

c)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目标和措施。管理评审输d)资源需求 出的内容是否清楚、完整、具体包括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右边4项 6资源管理 a)提供为实施、保持及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资源需 6.1资源求情况。最高管理者如何识别资源需求。能否及时配置所需资源。提供 b)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满足程度,特别是对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和岗位的资源情况。c)为增强顾客满意能提供哪些配置所需资源的证据。6.2 人力资源 a)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电工、叉车工、锅炉工、6.2.1总则 电梯工等)能否胜任本岗位工作。b)抽查上述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是否齐全并能否被证实。a)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电工、叉车工、锅炉工、6.2.2能力、培电梯工等)能否胜任本岗位工作。训和意识 b)抽查上述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是否齐培训有效性全并能否被证实。评估:

1、课a)如何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程本身的评b)提供什么内容的培训或采取什么措施满足上述要求。估,教材、教c)特殊工作岗位界定是否适当;对从事特殊工作岗位人员育水平、方的培训如何进行,如何进行能力和资质认定。(岗位评价法、时间。

2、表)学员考核成d)对员工进行了质量意识教育情况,员工能否认识本岗位绩评估:笔活动与实现质量目标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试、面试、现e)评价采取不正当手段措施的有效性,抽查管理、执行和场提问、答验证三个方面人员,验证培训或其他措施的有效性,包括辩、心得报告学员意见调查。等,评分和评f)如何规定应保持的培训记录的范围。级。

3、实际g)抽查各层次和职能部门人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记操作能力评录是否符合要求。估,包括知识h)抽查培训计划、总结和考核材料,抽查证件以及试卷的的掌握和运保存等工作是否本组织的规定。用能力、创新能力。

4、工作绩效评估包括培训前后合格率、计划完成率和工作效率等。6.4工作环a)是否确定组织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的工作条件。境 b)如何控制上述条件达到要求。c)抽查环境条件(如:物理、环境和温度、湿度、洁净度及粉尘等)是否满足要求。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d)如何考虑社会的、心理的条件(如: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组织内人员的潜能)来满足要求。7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a)规定策划的要求内容明确程度。

①策划的b)如何策划产品实施所需的过程(如提供流程图等)。c)产品实现的策划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要求 致的程度,有哪些文件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d)产品实现的主过程(如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采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检验等),和支持过程(如:方针、目标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是否都进行了策划。a)策划的内容是否包括: ②策划的①明确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体现在哪些文件中。②识别确定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内容 ③确定文件的要求。④确定所需的资源。⑤确定在适当阶段产品所要求验证、监视、检验试验活动。⑥产品特性玫要求的接收标准。⑦产品实现过程所需的记录。(工艺参数监控和检验记录)b)策划的输出如何体现是否便于组织实施。c)组织是否将此条款的要求应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d)对新产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编制了相应的质量计划。(如:招标策划、投标策划)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a)产品销售方式(是否有网上销售)

7.2.1与产品b)确定顾客规定的要求是否包括对产品固有特性珠要求有关的要求(如:性能、可靠性等)、对产品交付要求(如:交货期、的确定 包装等)及对产品支持方面要求(如售后服务等),以何种文件形式来表达和传递。有哪些不同的顾客,他们的要求都有什么。c)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识别、确定隐含要求,隐含要求是什么查证据。d)产品涉及的法律要求(包括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与产品及产品实现过程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强制性标准)有哪些,是否均已收集齐全(3C、UL、CE、GB、RS、许可证等)e)是否包括组织的附加要求(如规定目标成本)。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a)怎样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产品要求已得到规定)

①评审要b)评审是否在承诺之前进行,如在投标、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及在合同或订单更改之前。求 c)是否明确了评审的方式、评审部门或人员。d)参加评审的人员是否清楚地表达了意见,评审能否识别出问题。e)口头订单(没有形成文件)在接受前是如何被顾客认可的,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顾客同意。a)产品要求是否得到规定,是否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各项要 ②评审内求。b)与以前表述不同的要求(如:中标后签定合同与投标书容 之间的差异)是否得到解决。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抽查合同履约率。a)是否有要求变更控制准则。

③产品要b)查变更由何方提出,变更如何得到双方认可,是否形成文件,并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或人员。求变更 c)涉及到重大的修改是否经过评审,能否提供证据。a)是否有保存评审结果记录和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 ④记录 的规定。b)抽查若干合同评审结果的记录及其引发的措施的记录。c)保存的记录是否完整,保存在何部门。d)是否满足保存期的要求,是否便于检索使用。e)适当时评审记录是否包括对产品目录、样本产品广告等内容的评审。⑤隐含的要a)有无获取顾客隐含信息来源的渠道。

求信息的获b)获取顾客隐含要求信息的职责是否明确。取 c)是否确定了顾客的隐含要求。a)沟通涉及哪些内容(如:产品广告、目录、宣传册,产 7.2.3顾客品实现过程中对合同的处理,顾客关于产品的询问和反馈),如何确定与顾客沟通的渠道,以及具体沟通的安排。沟通 b)如何获得有关产品信息。c)如何回答询问,查提供答复的证据。(客户查询)d)能否提供合同、订单和处理的证据,包括修改的受理和顾客确认的证据。e)顾客反馈信息如何实施管理,怎样进行分析汇总,分析汇总用了什么统计方法,分析的结果是什么。f)抽查顾客投诉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g)抽查对顾客投诉和抱怨进行闭环管理的证据。h)维修网点、售后服务、客户投诉、用户电话回访、“365”客服、门前上门维修、市场信息。7.3设计和开发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a)是否对所有的产品都实施了策划,抽取1-2个典型产品,7.3.1设计和查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全过程。开发策划 b)编制什么样的设计计划,计划是否清楚地表明在设计适(适当时策当阶段安排了各种质量活动。各阶段的划分能否符合产品划的输出应的特点。予以更新)c)计划中是否明确各阶段的职责和权限。d)计划中适当地安排了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情况。e)计划中安排相应的进度要求,明确的情况。f)计划是否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需要时而进行修改,修改后是否审批并及时传递。g)是否规定设计过程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h)是否能提供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和专业之间在设计不同阶段接口(如:外部组织、部门、小组、顾客等组织接口、信息传递、会审、协调、督促、检查等技术接口)的有效证据。i)与设计有关的信息是否能及时传递给参与设计的部门或岗位。j)出现设计差错时怎样发现和消除。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a)具体项目(产品)的确定。

①设计和开b)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及其他适用性能要求(如感官特发输入要求

性等)(与产品要c)涉及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求有关的输d)所必需的其他要求(如:存贮或搬运方面的特定要求)。入是否有记e)适当时以往类似设计的信息(如:以往设计的优点、经录,记录是否验或不足)。包括如右边7f)明确输出提交的期限。条)g)从总体上看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是否清晰。a)对设计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进行了评审。②设计和开b)设计输入中的不完整、不清楚和自相矛盾之处是否得到发输入的评识别。审 c)上述不完整、不清楚和自相矛盾之处是否得到解决。a)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7.3.3设计和b)放行前得到批准。开发输出 c)能否满足输入的要求。(设计输出d)对采购、生产和服务的动作提供的适当信息。文件有哪些,e)明确了验收准则(即合格产品的接受条件)其要求是否f)确定产品正常使用和安全性方面必不可少的特性。明确包括右边的内容)a)评审的对象是什么,评审的时机在何时,评审的方式怎

7.3.4设计样,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设置的评审点,开展了系统的评审。和开发评b)评审意见是否清楚地评价了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求的能力。审 c)评审是否识别出问题并及时提出采取必要的措施。d)是否有与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参加;必要时评审是否包括顾客或供应商,是否邀请了其他专家,在什么情况下邀请专家。参与评审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e)是否有保存评审及跟踪措施记录的规定,能否提供评审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f)评审记录能否反映评审过程,是否对所有的评审意见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有无遗留问题。a)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规定的验证点进行设计和开发 7.3.5设计的验证。和开发验证 b)用何种验证方法,验证有效性如何,证据是否充分,验证能否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可对照检查)c)验证是否识别出问题并及时提出需采取的必要措施。d)验证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反映验证过程、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a)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进行了设计和开发的确认。7.3.6设计

b)确认是在何阶段进行的,由谁来组织进行确认,如何围和开发确认 绕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进行。c)进行局部确认时能否满足要求。d)确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e)确认是否识别出问题,是否及时得到处理。f)确认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反映确认的过程,及确认中明确需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a)是否明确何时应对设计和开发更改的需要进行评审、验7.3.7设计

证、确认,以及对更改实施人员和评审验证人员的要求。和开发更改b)如何识别设计开发的更改,具体的更改是否符合规定要的控制 求,是否按管理体系文件更改的要求实施。c)设计开发的更改在实施前是否得到批准。d)设计开发的更改的评审是否包括评价对产品组成部分(如:材料、零部件)或已交付产品的影响。e)记录是否包括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7.4采购 a)如何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以什么方式明

7.4.1采购过确对供方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明确对供方程

控制要求(如:根据所采购产品对组织的产品实现过程及(生产能力、组织提供的最终产品的影响大小而确定控制类型和程技术能力、仓度),是否体现了采购产品的重要程度和供方业绩。储、来料控制b)对于选择供方的过程,质量管理部门是否有充分的发言能力、质量体权。系等方面进c)所选择的供方是否按准则要求进行重新评价。并对合格行评审、评估供方名录实施动态管理。是否具备供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d)合格供方名录是否传递到有关部门。应合格的相e)抽查3--6个月报验单是否供货单位都是评价合格的供关产品的能方。力)f)能否提供对供方实施控制的证据,证据能否表明控制符合准则。g)是否保存了对供方评价以及评价引起的任何措施的记录。h)例外采购怎样进行控制(如例外采购的审批和加严检验),查控制的证据。i)对从中间商进行采购怎样进行控制。a)拟采购的产品,在采购文件中是否被清楚地描述,查

7.4.2采购3--5份采购合同和采购规范,看采购文件分发的控制情况。信息 b)采购信息是否包括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特别是供方的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发生变化时,是否要求这些变化得到批准。c)采购信息是否包括对供方人员资格的要求及认可方法。d)采购信息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及评价方法。e)采购文件发放前,如何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的与适宜的。a)是否确定了对采购产品的验证要求。7.4.3采购b)是否按确定的要求实施检验或验证,以确保满足要求。c)当组织或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货源处验证时,是在采购产品的验合同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并予以实施。证 7.5生产和服务 ①规定准则 a)是否规定过程评审和批准的准则,对这些过程按照准则

进行控制的情况。b)是否充分识别了特殊过程。(①该工序的产品质量不能通过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②该工序的产品质量需经过破坏性实验或复杂昂贵方法才能测量③该工序的产品质量特性无法测量或不合格的质量特性要在使用后才能显露出来)a)对特殊过程如何实施确认,并提供确认证据。②过程确认 b)能否确认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a)是否对设备实施认可。③设备、人b)是否对岗位人员进行考核鉴定。员、过程 c)上述过程是否使用特定方法和程序。a)是否规定了对确认记录的要求。④记录 b)能否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确认要求。a)什么情况下需要再确认。⑤再确认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b)再确认的时机。c)查再确认证据。(特殊过程确认报告、作业文件、设备、工装、员工上岗证、小样试验结果、过程参数、监视记录、工艺试验大纲等)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a)是否明确了产品实现全过程标识的要求。

①产品标识

b)用何种方式标识,能否区分类似的产品。查生产和服务(产品标识现场及仓库,是否对产品都作出了所要求的标识。卡、物资收发c)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作出惟一性标识,并有相应卡、工序卡、的记录 产品工序周转卡。产品标识:待检、合格、不合格、待返工、待处理)②状态识别 a)是否明确了监视和测量状态的标记。

b)以适当方式标出监视和测量(检验和试验)状态有哪些。c)能否区别其状态对具有有效期或易变质的产品怎样控制其时间状态。a)怎样对标识进行防护。

③对标识的b)标识是否符合标识的基本原则(如标识与被标识物不能要求 分离,标识转移);标识丢失或模糊不清时,是否控制流转,进行识别,重新标识后再正常流转。a)如何识别顾客财产,顾客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是否

7.5.4顾客得到有效保护。b)对顾客财产是否进行了验证。财产 c)怎样保护和维护顾客财产。d)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不适用的情况时是否作记录,是否及时向顾客报告。7.5.5产品防护 a)查有关防护标识的信息和措施(如:防碰撞、防雨淋、①标识 起吊重心位置)。b)保护上述标识的措施有哪些。a)原材料、物品进货,生产服务提供。甚至交付全过程是 ②搬运 否采取有效措施和选择特定的搬运方法,确保产品特性不受损伤。b)是否配置了适宜的工具和搬运设备。c)查对搬运人员的培训情况,搬运过程能否防止磕碰、划伤、污染和损坏。a)是否明确了包装的技术条件(包装材料、包装物内相对 ③包装 固定、标志、包包装过程和验收要求)。b)包装材料是否实施进货检验,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c)包装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合格证、装箱单、使用说明书是否齐全。d)是否有包装标志,标志是否符合要求。e)包装后如何放行。a)是否配合了仓贮的适宜场地或库房。

④贮存 b)是否制定了贮存和管理的方法(发货、出入库、特性控制)。c)收发货是否保存记录。d)对易变质的库存物是否规定适宜的周期检查,并提供周期检查记录。e)仓贮物品的码放高度怎样控制。⑤保护 a)对有重要的或有特殊要求的零部件是否采取了保护和 隔离措施。b)是否有分类堆码或存放的规定,并予以执行。c)对易燃、易损的产品是否按规定实施。7.6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 a)是否确定了监视和测量要求,如何确定所需的监视和测

①控制要求 量设备,能否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有效的证据。确定了哪些监视和测量设备,从监测设备台帐了解总体情况。b)确定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是否可行,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程度。a)测量设备如何按周期或使用前对照国际或国家承认的 ②周期校准有关基准要求,对需要校准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验证 对只需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如何进行验证?查校准或验证周期表及执行情况,看受控率。b)如果没有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校准基准时,是否自行制定相应校准方法?组织共的多少自行制定的校准方法,其依据是什么? c)是否对需调整的设备有专门人员实施调整或自行调整,调整后是否加封缄。d)能否确保防止调整失效。a)监视测量设备是否具有能表明其校准状态的标识或经

③校准状态 批准的识别记录。b)校准状态标识是否得到保护,是否清楚地表明校准有效期。a)监视测量设备是否具有能表明其校准状态的标识或经

④偏离校准批准的识别记录。状态 b)校准状态标识是否得到保护,是否清楚地表明校准有效期。a)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是否及时通知该

④偏离校准设备的持有者。状态 b)持有该设备的部门怎样对受影响的监视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c)评价后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并保持记录。a)识别确定需控制的计算机软件有哪些。

⑤计算机软b)对这类软件是否进行了周期或使用前的验证,并按规定件 周期加以确认。c)抽查几个起检验作用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软件,看其是否符合控制规定并保存记录。a)是否明确了正确的,能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的搬运、维 ⑥性能保持 护和贮存方法。b)抽查几台/件经过维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看其能否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 a)是否明确了正确的,能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的搬运、维

⑦校准或验护和贮存方法。证记录 b)抽查几台/件经过维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看其能否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 a)是否明确了正确的,能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的搬运、维 ⑦校准或验护和贮存方法。证记录 b)抽查几台/件经过维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看其能否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 a)是否明确保存校准记录的范围及保存期。

⑦校准或验b)保存的记录是满足规定要求。证记录 8测量分析和改进 a)组织策划并实施了哪些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8.1总则 b)查与产品符合性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关的监测、分析和改进过程的哪些,其实施与策划是否相等。c)查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关的监测、分析和改进过程有哪些,其实施与策划是否相等。d)分析过程包括应用哪些适用的统计技术(如:SPC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等)。查相应统计技术的结果及其如何发挥预期的作用。8.2监视和测量 a)是否将顾客满意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 8.2.1顾客满方法。(交付产品质量数据、用户意见、流失业务分析、意 顾客赞扬、担保索赔)b)获取和利用顾客满意程度的方法是什么,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如何,除问卷调查外如何综合考虑日常的顾客投诉。c)怎样利用对顾客意见的监测、分析的结果来改进产品、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8.2.2内部审核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a)查本的审核方案策划及实施情况。

②审核方案 b)审核方案是否考虑对质量影响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和前次审核的结果。c)查每次审核计划日程安排是否针对不同部门、过程活动确定适宜的审核内容及持续的时间。a)内审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认可,是否被正式聘

③内审人员 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b)内审人员选择能否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过程的客观性。c)与受审核部门有直接或间接责任的人员是否参与了该部门的审核活动。a)审核记录是否完整。(询问、观察、抽样的方式、查阅

④内审记录 文件资料记录、逐项收集客观证据作出判断)b)查所提供的审核计划、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和检查表等审核记录之间的关联及其有效性。判断不符合报告中不合格事实描述、条款号及不合格理由的正确性。c)内审记录是否明确保存期。a)责任部门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是否及时分析原因制

⑤内审不符定纠正措施。合的纠正措b)纠正升旗是否付诸实施且有效。施和验证 c)对纠正措施有效性是否进行了验证。

⑥提交管理查提交管理评审的证据。评审 a)查确定监视和测量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范围合理性,是否 8.2.3过程的明确何时对何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方法监视和测量(如:对哪些过程采用监视方式,对哪些过程采用测量方式,采用什么样的监视或测量方法)。b)抽查若干重要过程,看这些方法能否证实过程所研究策划的结果的能力。c)未达到策划结果时是否进行纠正并采取纠正措施。a)查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进行的策划,且验证产品要求得

8.2.4产品的到满足的证据。监视和测量 b)在产品实现过程的何阶段进行监视和测量,其结果是否符合相应的接收准则(对制造业一般可以进货、过程和最终阶段分别抽样检查),各类产品的特性

是否按策划的安排及时受到监测。c)如何确保各项监视和测量活动已圆满完成才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d)何时何处得到顾客批准和授权人员批准,放行了产品。抽查“回用单”等偏离许可和让步记录。e)查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记录情况,记录中是否指明授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8.3不合格控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①程序文件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a)不合格品如何得到识别和控制。

②不合格品b)是否能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的使用。控制要求 c)是否明确了不合格品控制和处理的职责和权限。a)采取了什么措施,清除已发现的不合格品

③不合格品b)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是否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处置 准和顾客批准(适用时)c)采取了什么方法,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a)对不合格品采取措施纠正后,是否按策划的安排进行验

④不合格品证。被纠正的验b)不合格品被纠正后验证由谁来实施。证 c)验证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规定的接收条件接收。a)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不合格是否采取了措施。⑤交付后的b)采取的措施是否考虑与不合格影响或者潜在影响的程不合格品 度相适应。a)不合格性质记录包括哪些(如:尺寸、形状、性能或按⑥记录(质

严重、一般等来分类)量信息反馈b)查对不合格品所采取任何措施的记录 单、不合格c)查对不合格品让步及其批准的记录。品评审处置单、检验记b)查对不合格品所采取任何措施的记录 录)c)查对不合格品让步及其批准的记录。8.4数据分析 c)查对不合格品让步及其批准的记录 a)规定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方法是什么,在何过程采取哪种

①数据分析方法,预期结果是什么。要求 b)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如何。c)如何通过分析识别需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a)如何获得监视和测量的信息。②数据来源 b)是否确定数据来源的渠道。c)查提供数据输入的证据及其可靠性、合理性。b)是否应用了统计技术,抽查5例统计技术应用,看其怎 ③数据分析样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实现改进。输出 c)信息和数据在组织的决策中怎样发挥作用。A数据分析 8.5改进 a)是否建立和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8.5.1持续改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b)查最高管理者具有持续改进的意识的证据。进 c)组织为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考虑了哪些活动(如: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营造激励员工的氛围,通过内审和数据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通过管理评审,发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持续改进机会等),提出了什么目标,能否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持续改进的证据。8.5.2纠正措施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①程序文件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②评审不合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格 a)是否有效地处理并评审不合格(含顾客投诉)。b)是否明确什么情况下必须对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的原则。c)查所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与所定原则相符合的程度。a)是否分析和确定了不合格的原因。

篇3:社区服务体系表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区位熵,因子分析

1 研究背景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发展增速较快,产业关联度高,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国际上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依据的理论研究众多,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筱原两基准”[1],即收入需求弹性基准以及生产率上升基准两基准;哈盖特的“区位熵理论”[2],即主导产业应选择那些在更高领域中具有比较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产业;列昂剔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3],认为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那些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较大产业。笔者认为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二是基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本文研究方法是从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出发,探讨我国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基准指标的权重,将这些评判基准综合组合应用,从而构建沿海地区服务产业的选择基准体系。

2 研究方法

2.1 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

区域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一方面它能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它部门用于生产或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出口到国外的;另一方面它还能反映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它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更重要是它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经济技术联系,并提供相关基准指标计算参数。因此,可用区域投入产出表为研究主导产业特性、选择主导产业和制定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2 基准选择和基准指标确定

笔者认为,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比较优势基准,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必须在产业基础、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产业特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够在区域内部和更高层次领域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不断累积比较优势。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主要有增加值比重、增加值区位熵、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区位熵等。

2)需求导向基准,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现阶段沿海地区大多数居民家庭已经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消费结构向高层次发展,信息消费、休闲娱乐、体育健康等更高层次消费需求正不断增强。衡量需求导向的指标主要有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3)产业效益基准,良好经济、社会和就业效益是服务业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具备较高产业效益的服务业主导产业才能拥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衡量产业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产业盈余系数、产业生产税静额系数、产业劳动报酬系数。

4)产业关联基准,服务业主导产业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其自身发展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扩张,因此应选择那些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较大产业作为服务业主导产业。衡量产业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

2.3 基准指标权重确定

因子分析法是用来描述隐藏在一组已经测量到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但又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且因子分析法是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4]。因此,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基准指标权重。

2.4 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基准体系构建

本文采用比较优势基准、需求导向基准、产业效益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等四个基准来共同构建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基准指标权重,力图为构建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提供较为系统研究。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指标体系见表1。

3 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3.1 基准指标数据采集整理

基于基准指标数据统一性、可对比性和可获得性要求,福建省服务业基准指标数据根据《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以及《福建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采集整理计算得到。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指标数据见表2。

3.2 基准指标数据因子分析

3.2.1 因子分析法适用性检验

本文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对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意在寻找能够反映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基本特征的公共因子,并确定公共因子的权重。 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方法,可以判断指标数据矩阵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6,符合大于0.5的度量标准;Bartlett值为0.001,符合小于0.05 的显著性水平。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选指标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2 确定公共因子选取标准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找出反映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特征的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公因子一般按照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自上而下进行筛选。本文筛选出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888%,符合公因子选取标准,能够较好反映福建省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见表3。

3.2.3 公共因子意义阐释

对公共因子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明确公共因子的具体意义,当未旋转各公共因子的荷载差别不明显时,可以通过因子分析中的旋转法来得到荷载分布更清晰的旋转成份矩阵,用于解释公共因子的具体意义。从表4来看,未旋转的成份矩阵各公共因子的荷载差别不明显,难以准确解释公共因子的具体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正交旋转法来得到意义更加明确的旋转成分矩阵,旋转后成分矩阵见表5。从表5来看,第一个公因子在增加值比重、增加值区位熵、感应度系数的荷载较大,可以定义为产业竞争能力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营业盈余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的荷载较大,可以定义为产业效益需求因子。第三个因子影响力系数的荷载较大,可以定义为产业带动效应因子。第四个因子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区位熵的荷载较大,可以定义为产业增长潜力因子。

3.2.4 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方法是:将旋转后各单项公共因子对应方差贡献率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与相应因子得分加权求和,可以构造出综合评价模型F。单项公共因子得分及排名可以用于评价各服务产业的竞争能力(Fac1)、效益需求(Fac2)、带动效应(Fac3)和增长潜力(Fac4)等单项特征水平;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用于评价福建服务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若综合得分为正值,则表示该行业具备作为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条件;若综合得分为负值,则表示该行业暂时不具备作为福建省服务业中主导产业条件。福建省服务业公共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6。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模型F:

F = 0.34Fac1 + 0.28Fac2 + 0.21Fac3 +0.17Fac4

3.2.5 主导产业选择结果分析

1)从主导产业选择最终结果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等6个产业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可以作为现阶段福建省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2)从主导产业服务类型划分来看,福建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主导产业存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生活性服务业为辅发展特征,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有5个,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生活性服务业为1个,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化后期阶段判断标准是人均GDP1 120-2 100美元(1970年价格),将其换算成2012年美元价格为人均GDP 6 566-12 311美元(换算因子为5.863)。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领域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5]。2012年福建人均GDP为8 499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因此,当前福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生活性服务业为辅特征还是比较符合现阶段福建省省情。

3)从各个主导产业具体特征来看,各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呈现较大差异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综合得分排名第1 位,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竞争能力、带动效应、增长潜力,但产业效益需求表现不佳。分析其原因,福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并且在所有服务产业中带动能力最强,增长潜力也较强,但是该产业也存在投资收益有相当来自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收益水平受到一定限制。

金融业,综合得分排名第2位,该产业具有较好的效益需求、竞争能力和带动效应,但增长潜力表现不佳。分析其原因,现阶段福建省金融业效益需求较好,产业竞争能力较高,具有一定带动效应,但是该产业还处于相对垄断状态,投资开放程度较低。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综合得分排名第3位,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效益需求,但竞争能力和带动效应表现不佳。分析其原因,现阶段福建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还处于初期发展上升阶段,增长态势整体向好,效益需求较高,但尚未形成较好的竞争能力,且与区域内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带动能力相对不足。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排名第4位,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效益需求和带动效应,但竞争能力和增长潜力表现不佳。分析其原因,现阶段福建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效益需求较好,且具有一定带动能力,但产业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吸引投资能力较弱。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综合排名第5位,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和增长潜力,但竞争能力和效益需求表现不佳。分析其原因,现阶段福建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带动能力和增长态势较好,但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好的竞争能力和效益需求效应。

批发和零售业,综合排名第6位,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效益需求、带动效应和增长潜力表现不佳。分析其原因,现阶段福建省批发和零售业虽已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但受到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影响和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的影响较大。

4 福建省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福建省主导产业发展要以中央支持福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契机,走“积极引导、发挥优势、注重创新”发展道路,并根据主导产业各自发展特点制定相应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应采取先行发展对策,重点推动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建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福建三纵八横公路网建设和福建三纵六横铁路网主框架建设,积极拓展轨道交通、邮轮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型交通方式,对部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引入PPP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在福建经济发展中成为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业,应采取加快发展对策,逐步开放区域金融资本市场,加快金融产业集聚进程,积极培育发展跨境金融、物流金融、航运金融和文化金融等新型业态,在福建经济发展中成为未来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应采取创新发展对策,加快产业集聚进程,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产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制造”(泉州智能制造模式)、“互联网+销售”(阿里巴巴模式)、“互联网+云服务”(百度模式)等新型业态发展,在福建经济发展中成为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应采取鼓励发展对策,通过加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内外业务开拓,积极吸引国际企业运营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等机构在福建布局,促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租赁经济、总部经济、展会经济、旅游经济、外包服务等经济形态,在福建经济发展战略中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应采取培育发展对策,加快出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措施,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体育竞技、国际娱乐等产业,在福建发展战略中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批发和零售业,应采取重点发展对策,创新贸易管理管理和服务体制,积极打造泛亚商品贸易中心、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大宗商品贸易、保税展示交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跨境贸易等新型业态,在福建经济发展战略中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论与建议

第一、本文提出从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出发,采用比较优势基准、需求导向基准、产业效益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等四个基准来共同构建沿海地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可为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及主导产业发展对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第二、福建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主导产业存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生活性服务业为辅发展特征。

第三、从福建省服务业主导产业最终选择结果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等6个产业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可以作为现阶段福建省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第四、从福建省主导产业发展对策来看,主导产业发展要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先行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培育发展和重点发展等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9(12):37-38.

[2]鉴英苗,罗艳菊,鲁双凤,等.基于区位熵分析的海口市工业优势产业评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3):322-324.

[3]李治,马玲玲,张振强.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制造业产业关联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4(6):40-43.

[4]高月华,韦素琼,陈松林.海峡两岸省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4(5):38-47.

篇4:社区服务体系表

关键词: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

档案鉴定作为一种价值评价活动,主要表现为主体以一定的评价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被鉴定的档案价值这一客体的活动过程。档案保管期限表在档案鉴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归档时的保管期限的划分,还是档案保管期限到期的存毀鉴定,都是依据档案保管期限表来进行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名副其实的是档案鉴定工作最基本的工具”。“档案保管期限表作为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和结合部”,人们“对档案价值鉴定原则和标准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在档案保管期限表上”。本文试图从中外保管期限表的实践历程的对比分析中找到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建构的有效方法。完善档案鉴定标准,从而实现档案鉴定的制度化管理。

1国外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实践

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是以客观存在的档案价值构成为依据的,是提高档案鉴定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保证。通观欧美档案鉴定标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迈斯奈尔早期提出的“年龄鉴定论”到卡林斯基的“职能鉴定论”,从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到美国学者的“利用决定论”,从“行政官员决定论”到今天的“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欧美的鉴定标准经过了不断的探讨而变得多元化、系统化和全面化。

世界各国的档案鉴定工作与我国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档案保管期限表作为指导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规范和依据,都特别重视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和执行。欧美许多国家基本采用“标时法”来划分档案保管期限,就是根据档案的价值大小,具体给档案标明保管年份。如1、3、5、10、15、20、25、30、40、50年等具体年份。采取标时法的前提,就是改革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档次,改期限为年份。西方国家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条款不下百条,而保管期限档次则有十多个以上。美国的各种档案保管期限表条款规定得很详细,保管期限规定得很明确。其保管期限规定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25年、56年、75年、100年、永久等。日本的档案保管期限则分为1年、3年、5年、10年、永久等5个等级。俄罗斯的档案保管期限主要分为永久、长期(5年~75年)、短期(6个月至5年)三种。这同我国规定的保管期限差不多,主要区别是长期保管档案的期限比我国长。阿根廷的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为6个月、1年、2年、3年、5年、10年、永久等,其中定期保存的档案规定得比较具体。

从国外经验来看,外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呈现规则越划越细,条款越来越多的趋势。如“美国陆军部的文件处置标准有300条”,“《犹他州文件保管期限通用表》将该州的所有文件列举了16类,共计269项标准。”

2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实践的历史脉络

我国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实践历史,回顾起来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该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1955年3月发布的由苏联专家米留申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部及其他机关、团体、企业活动中所形成的标准文件材料保管期限简短一览表(草案)》。这一阶段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实践确实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特别是在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实践中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可操作、可量化等方面的原则。只有在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些有效的原则,才能使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就会走弯路。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该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1987年4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其中将以往的定量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方法改为定性划分,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长期为16年至50年左右,短期为15年以下:将以往的细化条款改为概括性的抽象条款,在1987年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文件材料”、“其他文件材料”、“典型材料”、“一般材料”、“重要的”、“一般的”、“影响大、问题严重的”等抽象性词汇;条款数量由多变少,一级条款33个,二级条款47个,三级条款5个,条款总量为85个。档案鉴定工作,特别是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工作,是一项需要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动的、实践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现在,该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2006年12月18旧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其中将原来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永久”、“长期”、“短期”的保管期限划分方法修改为“永久”、“定期”,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分为30年、10年;比1987年《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条款数量增加了30个,一级条款13个,二级条款51个,三级条款43个,四级条款8个,共计115个条款:在加强保管期限表编制的领导工作上改备案制为审批制。“各机关应根据本规定,结合本机关职能和各部门工作实际编制本机关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执行”,“有垂直领导关系的中央、国家机关编制的本系统的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也须经国家档案局审查同意后执行”,强化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机关文件归档与进馆的监督指导力度。

我国的档案保管期限表从1956年的《党的机关档案材料保管期限的一般标准》的49条、45款,经1957年、1964年、1983年的修订,到1987年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仅剩下33条、51款。由此看出,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在细则划分上与国外正好相反,这应当引起档案界同仁对鉴定标准的反思。当然,笔者并不认为细则越多越好。

3对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构建的思考

档案保管期限表“就具体的鉴定标准而言,基本上属于‘职能鉴定论的范畴”,这与国外许多国家鉴定标准呈多元化的现象是不同的。我国档案学界近几年来虽也在理论上提出了类似的标准,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忽略了这些。因此,我们的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鉴定标准表现单一化,在具体操作时“很难逐项鉴定档案的证据价值、情报价值,进而也就无法保证永久保存的档案是否具有永久性价值”。

当前已有学者提出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类型“仍显得不够,应当形成一个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应分级分系统制定档案保管期限表,建立完善的档案鉴定标准体系。”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将档案鉴定的原则和标准融入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我国对档案价值鉴定比较公认的原则

是:“必须从社会总体需求出发,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判定档案的价值”。我国档案鉴定标准建设须在现有档案鉴定标准基础上,从新的高度对标准进行研究、完善。在“以档案价值为中心,结合档案价值的作用规律,并兼顾保管档案的代价”前提下,考虑到档案鉴定标准的多元化和价值的相对标准,使鉴定标准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发展。

第二,明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的统一制定者。其一,国家档案局8号令规定,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应由各系统各单位根据国家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再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但事实上,各立档单位真正重视起来的不多,多是应付差事。其二,档案的最终保管者——档案馆在审批各个立档单位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时,可能是没有发言权的。其三,档案的利用者还没有发言权。如果在制定和审批各单位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时,能够征求相关方面专家、学者和重点利用群体的意见,会有所改进,其四,代表各方行使制定和审批权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际工作是由那么几个人来完成的,这几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就决定了档案鉴定标准的科学与否。

在档案鉴定标准的制定上,宗培岭教授曾指出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属性应归纳为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三个方面,统一权威才是档案鉴定在法规建设上的高级阶段。

第三,借鉴外国经验明确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改进方向。对西方相对成熟的鉴定理论体系,要加以正确的吸收与借鉴,同时要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档案鉴定理论,以引导鉴定实践前行。我国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和完善鉴定机制,努力实现档案鉴定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系统化,以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完善,原则上应从高度概括抽象转变为标准具体;实践上要践行“标时法”,即除永久保存的档案外,其余PA5年、10年、20年、30年、50年严格划分,永久保存的档案严格控制其所占比例,并建立永久保存档案的独立评价体系与永久保存档案一览表。

篇5: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实例)

审核部门/人员:经理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公司是否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查看法人登记证明编号为组织机构代码证编号为

2)公司的机构设置情况如何?是否明确技术/质量负责人、报告审核人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的相关职责并有相关的任命文件?其任职条件如何? 已在本公司的质量手册中设置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员的岗位职责及主要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有部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报告审核人的相关的任命文件。

3)公司在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准确,采取哪些措施? 在质量手册中明确了本公司的公正性声明,并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宣贯,以加深员工对公正性声明的理解。

4)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有关人员是否规定其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对质量监督员、检验人员、内审员等人员有无任命文件? 在质量手册中规定了各个工作岗位人员的相应的职责,对质量监督员、内审员以及检测人员有的任命文件

5)当技术/质量负责人不在时,是否指定其代理人?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是否明确,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建立的质量手册中规定,当技术/质量负责人不在时,已明确指定了其代理人;在质量手册中已明确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并有相关授权签字人员的签字识别。6)如何做到保密?是否已形成文件?那些信息应保密? 在建立的程序文件中编制《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对涉及客户的样品、资料、检验过程和结果及其它信息采取保密措施。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已对员工进行宣贯?抽查3名员工,考察其对质量方针、目标及公正性声明的理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已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并有培训实施记录。所抽到的员工对质量方针、目标及公正性声明基本理解。2)管理评审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由谁主持,如何进行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由公司经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质量负责人负责编制管理评审的计划和管理评审的报告。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经理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6人员 1)公司是否已配备足够的人员?并确保相关人员得到及时的岗位培训? 人员的配备基本能够满足公司现有的要求,并确保相关人员得到及时的岗位培训,有相关的培训记录。

2)有没有今年的人员工培训计划? 已编制2004年的人员工培训计划。

3)检验人员是否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检验人员已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7设施和环境 1)检测场所是否配备了必要的环境设施,以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测量准确度不受检测环境和设施的影响。已对温湿度有要求环境场所,进行有效控制。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公司是否已正确配置进行检验所需的全部设备,查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检表。查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检表,基本已正确配置了检验所需的全部设备,能够满足检测的要求。

2)公司近期是否有添置新的测量设备?近期已添置新的测量设备,并留有相关记录。10检验方法 1)检验报告主要审批哪些内容? 主要审批的内容有:报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采用检验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2)在检测过程中是否采用非标准方法? 在检测过程中没采用非标准的检测方法。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技术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审 核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技术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新增的检测项目的可行性和技术审核;测量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审核;能力验证结果的评价报告的编制。

2)当技术负责人不在时,是否指定其代理人? 建立的质量手册中已规定,当技术负责人不在岗时,由质量负责人代理其职责。

3)近期内是否实施公司之间的能力验证活动,效果如何? 已按照编制的能力验证计划进行比对的活动,并由技术负责人对比对的结果进行评价,检验能力得到验证。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如何理解允许偏离?本公司有允许偏离的现象吗? 在质量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对现行的程序、检验标准进行偏离的现象,但本公司目前无偏离的现象。

2)公司近期内是否开展新检测项目? 公司近期内没开展新检测项目。若开展新检测项目时,则按照《新开展项目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3)管理评审会议前,你需要准备哪些输入资料? 若有新增的检测项目则提供可行性和技术审核资料;测量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审核资料;试验室之间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的评价报告。

4)本公司采用哪几种技术校核方法?查阅记录。组织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比对活动;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对相同方法或不同方法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6人员 1)是否制定人员培训、技术考核计划?实施情况如何? 已编制2004年的人员培训、技术考核计划,对已实施的培训计划留有相应的培训记录。

7设施和环境 1)本公司环境设施配置有哪些注意因素? 已对温湿度要求等对影响检测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检验设备的配置是否满足现行检验的需要? 查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检计划表,配置检验设备能够满足检验的要求。

2)公司近期是否添置新的检测设备?近期已添置新的检测设备。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技术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有无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图,由谁审批? 已编制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图,并由技术负责人审批

2)运行检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是否有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计划? 对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期间实施运行检查。已编制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计划。

10检验方法 1)本公司检测工作的检测方法正确性如何? 检测方法均采用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并且现行使用的检验标准已到省标准研究院进行标准有效性确认。2)是否使用非标方法,谁确认? 目前没有采用非标的检验方法。若采用非标方法则须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批。

13证书和报告 1)检测报告的编制是否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 编制的检测报告格式基本满足评审准则和检验规范的要求。

2)检测报告审批时,应注意哪些要点? 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检验依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测量设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验的分包 1)本公司是否有检测项目分包? 公司目前没有检测项目分包 16 抱怨 1)是否碰到顾客抱怨的现象? 目前尚未碰到顾客抱怨的现象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质量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质量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全面负责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负责编制修订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负责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2)公司如何开展质量监督? 按照编制的《质量监督工作程序》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监督:1)能力验证、比对试验时;2)新项目开展、新设备投入使用时;3)用户抱怨时;4)检验数据有异议或数据处于临界状态时;5)纠正措施执行时;6)关键岗位检验时;7)仲裁检验时;8)新工作人员上岗时。

3)公司配备了几名质量监督员,是否有任命文件?现在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了吗? 已配备了2名质量监督员,现已开展了质量监督工作,并留有相关记录。

4)质量负责人不在时是否指定其代理人? 在质量手册中规定,当质量负责人不在时指定技术负责人代理其职责。

5)对检验委托方的保密信息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主要对涉及客户的样品、资料、检验过程和结果及其它信息采取保密措施,不经用户同意,不得向与检验无关人员展示。所有检验过程均对外保密,与检验无关人员未经质量负责人批准,不得擅自进入检验现场。6)是否组织了试验室之间的能力验证活动,查阅记录。已组织了试验室之间的能力验证活动,并留有比对的计划、记录和评价报告。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质量体系如何建立的?由谁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 根据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工作范围、工作类型、工作量,建立质量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通过质量体系的审核与评审、能力验证来分析和诊断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改和完善质量体系以进一步增强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由质量负责人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

2)建立的质量体系是否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 查阅现行有效的质量体系文件能够满足《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要求

3)公司获准签字人的识别是否在质量手册中进行识别? 检测报告获准签字人员在质量手册中已进行识别。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质量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4)纠正偏离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如何进行纠正偏离?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现检验过程存在的偏离:1)公司间比对(能力验证)活动;2)质量体系审核;3)检验报告质量抽查;4)质量监督活动;5)技术校核活动;6)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7)检验报告的审核批准;8)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检定或校准;9)消耗材料质量验收;10)客户抱怨。一旦发现存在偏离方针、程序或检验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或环节发生不符合或检验差错,发现人填写“纠正偏离通知书”,通知责任部门负责人,必要时报告质量负责人。

5)体系文件如何受控?调阅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各3本,查其受控情况。体系文件发放需由文件管理员填写“文件发放范围审批表”经批准后按发放范围发放文件;文件领用人在“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表”上签名领取具有分发号和加盖“受控文件”印章的文件,每一个文件都有不同的分发号,便于追溯。调阅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各3本,均有“受控”标识。6)内审如何做? 质量负责人根据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在每年末编制下一的内部质量审核工作计划,内部质量审核应涉及质量体系的所有要素,并根据质量审核计划实施质量审核工作。

7)管理评审时应准备哪些输入材料? 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内部质量监督和审核报告;2)外部评审报告;c)顾客的反馈;d)公司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e)可能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变化因素等等。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测量设备和标准物质如何进行管理? 测量设备按照编制的周期检定计划表按时送检,检定后由办公室按照《测量设备管理程序》,统一加贴绿、红、黄的三色标识。

2)设备的维护状况如何?有无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设备的维护状况良好。有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和相关的维护记录。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如何监督仪器设备量值溯源计划的实施? 办公室提前1个月与有关检定/校准单位联系,确保计划的实施。对于自校或功能检查的测量设备,办公室也应提前1个月通知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以做好准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期间的运行检查时也加以监督。2)如有未送检定的仪器设备,是否已进行自校准/检定,有无相应的自校规范和量值溯源图?查看记录。对未送检定的仪器设备,已进行自校准/检定,并已编制相应的自校规范和量值溯源图。已自校准/检定的仪器设备留有相应的记录。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质量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10检验方法 1)是否已正确编制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查看所使用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是否受控,是否便于工作人员使用。已编制作业指导书。所使用的标准、规范均受控,作业指导书已发放到相关人员。

2)当采用非标方法时,是否经技术负责人确认? 当采用非标方法时,必须经技术负责人确认。目前没有采用非标方法。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本公司样品采用如种标识方法?如何做到唯一性? 按照程序文件的规定,对检验样品进行唯一性的编号,并注明其状态。

2)接收检验样品时,是否对样品进行符合性/有效性检查。由收样人员对检验样品进行符合性检查;由检测人员对检验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

3)客户的样品在检验过程中是否得到保密?有无程序文件的规定? 在建立的程序文件中已编制《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对客户的样品在检验过程中必须得到保密。

12记录 1)本公司记录有那些? 记录主要有人员档案、仪器档案、内审、质量监督、验证比对、检测原始记录等记录。所有记录、检验报告已由办公室保管并为委托方保密。13证书和报告 1)检验报告信息(检验结果、检验方法)是否足够,是否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编制的检验报告基本符合《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要求,均采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2)检验报告如何发送? 经批准的报告由办公室统一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报告由办公室凭客户有效身份证件(送样单、介绍信或工作证、身份证)发放,并由领取报告者在报告发放登记上签字。

15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对材料、设备、设施的供应商是否有质量保证? 对设备的供应商有相关档案资料。

2)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物质或服务是否采取验收,并留有验收记录? 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物质或服务,则采取验收,并要求留有验收记录。

16抱怨 1)对顾客抱怨如何处理? 在受理顾客抱怨后,质量负责人应组织内审员及相关人员对顾客抱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2)本公司最近是否接到顾客的抱怨? 公司最近没有接到顾客的抱怨。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办公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与管理 1)询问办公室负责人,有那些保密的措施? 客户样品加强监管,防止泄密。样品不经用户同意,不得向与检验无关人员展示。公司出具的检验报告应为客户保密,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将检验报告转交他人,不得擅自公布检验结果。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建立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否已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并留有宣贯记录? 建立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已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并留有宣贯记录。2)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否已发放,并处于受控状态? 建立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已发放,处于受控状态,并有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记录。

3)内审是否有计划,并按照内审计划进行内审?内审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有任命文件? 已编制内审计划,并已按照内审计划进行内审,有相关的内审记录。内审人员经过培训、并有任命文件。

6人员 1)公司是否配备足够的人员?检验人员是否均通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配备的人员基本满足公司的要求;检验人员均通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2)有无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各室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要求? 在质量手册中已明确了技术/质量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要求,并有相关的任命文件。

3)如何进行技术人员的档案管理? 办公室应为每位工作人员建立技术档案,保持档案的完整、有效;有关人员技术档案内容的变化,档案管理员对变化档案的增减情况应作相应的记录并得到妥善保存。人员技术档案应采取保密措施,查阅者应填写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查阅。查阅人员档案,内容收集较齐全。

7设施和环境 1)公司的内务管理主要有哪些工作? 检查卫生情况、物品摆放是否整齐有序、检验人员是否着工作服/佩带工作卡、外来人员登记情况。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如何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 经验收合格的设备建立档案,统一编号,并记录在设备台帐中;仪器设备的标志由识别标识和状态标识组成;确定其保管人和放置地点;负责所有设备管理记录的保管。

2)是否已建立设备档案,检查其完整性。调阅3份设备档案,主要测量设备已做到独立建档,档案内容较齐全。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办公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查阅测量设备周检计划表,是否正确和完整,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已编制较完整的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

2)从周检计划表中抽查3-5台,是否按期周检。所抽的4台设备已检定合格,获得检定证书。

3)是否已编制运行检查计划? 已编制的计划运行检查。

10检验方法 1)公司的技术文件如何进行管理? 内部的技术文件由检测室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由经理批准;检测室负责所有的技术文件、技术资料的收集,并密切注意技术标准的修改或修订情况,保证技术标准的先行有效;办公室负责技术资料的管理,保证在用的文件的状态受控。

2)查阅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是否受控,并留有发放登记记录。是否发放到检验人员手中? 调阅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已受控,留有发放登记记录,作业指导书已发放到检验人员手中。

3)消耗性材料如何管理? 所有消耗性材料均由办公室负责验收。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对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也要定期抽检,以保证对其质量的监控。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是否按照程序文件执行? 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是按照程序文件中的规范执行。

2)收样时是否要进行样品符合性检查? 收样时要进行检验样品的符合性检查。12记录 1)如何进行档案管理? 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整理需归档的文件、记录和资料,交办公室统一归档,归档时应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对符合要求的资料作交接手续,并进行分类、编目、登记、统一和妥善的保存。

2)观察档案管理是否做到防潮防蛀等。资料档案存放安全,并做到防潮、防尘、防蛀等。

13证书和报告 1)询问办公室主任,检测报告如何管理? 办公室负责检测报告的签章、发放、检测报告的存档管理;经批准的报告由办公室统一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并凭客户有效证件领取报告,在报告发放登记记录上签字。

2)抽查检测室各2份检测报告,查阅报告内容与准则要求的符合性。查这2份报告的业务受理,报告发放的签收情况。抽查的检测报告,报告内容与准则要求的基本相符合,其业务的受理和报告发放的签收情况符合要求。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办公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14检验的分包 1)是否有分包?如有查分包协议。本公司目前尚无检验分包的项目。15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设备、材料、设施供应商是否有质量保证(对方的质量资质、质量承诺)? 查阅供应商登记表,主要测量设备的供应商有相关的质量保证材料。2)最近是否购置设备/材料,查看其相关的记录。有新购置仪器设备的相关记录。3)对本公司所需的重要材料、服务、测量设备,其供应商记录是否完整? 对重要的材料、仪器设备和外部支持服务方已建立的档案记录较完整。

16抱怨 1)是否有客户抱怨,谁受理? 目前,尚未接到客户的抱怨,若有抱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人员调查、分析,纠正措施落实后向客户反馈信息。

2)是否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查阅记录。已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检测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检测室主要职责?主要开展哪些项目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检测工作;负责技术校核和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负责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工作;组织人员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工作;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和管理工作,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的处理。

2)是否已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已进行质量监督,并留有监督记录,监督过程符合要求。3)试验室之间是否已开展能力验证活动,情况如何? 已按计划地进行能力验证活动,检测能力得到验证。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询问3名检测人员,对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的理解? 抽查的3名检测人员,对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的基本理解。

2)如何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主要按照检测室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检测前首先要对检验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对测量设备进行完好性检查;对检测环境进行符合性检查;检验人员均应持证上岗,并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

3)检测室检测过程中,采用哪些技术校核方法? 主要参加试验室之间和组织公司内部验证的比对活动;对相同方法或不同方法复检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有相应的有效性评价记录。6人员 1)检测室所配备的检测人员是否满足检测的要求? 所配备的检测人员基本满足检测的要求。

2)检验人员是否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检测人员均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并留有考核记录。

7设施和环境 1)观察检测环境的清洁情况,是否整洁、规范。检测环境整洁、规范。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现场查看测量设备的标识情况? 抽查5台测量设备的标识情况,符合要求。

2)查所使用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抽查5份检测报告,查所使用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有记录并符合要求。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询问检测室负责人,仪器设备使用时是否均周检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主要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均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是否进行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 ?查运行检查计划及记录。已编制运行检查计划,并留有运行检查记录。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检测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10检验方法 1)公司现场查看,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是否受控? 查看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均已受控,并有发放登记记录。

2)编制检测报告用的计算机如何管理,是否进行设备编号? 检验用计算机作为测量设备纳入公司的管理范围;对于录入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数据,必须妥善加以保存,及时地进行备份。

3)如何确保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 所有计算机软件均应备份,由办公室妥善保存;计算机使用应使《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规定保证数据及信息的保密安全;所有计算机应设置防护病毒持续;计算机修理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计算机中贮存的程序或数据失密或被修改。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检测人员检验前,是否对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 检验人员在检测前对检验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

2)检毕样品如何处置? 样品检测完毕直接报废,对有留样的样品由样品管理人员统一进行管理。12记录 1)记录如何进行管理? 存档的记录,未履行审批手续不得更改、查阅。存放记录的场所应干燥整洁、并做好防盗、防火等工作,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借阅、复制记录应经经理批准办理登记手续,借阅人不得泄露和转借,不得在记录上涂改、划线等,阅后及时交还管理人员,并办理注销手续。

13证书和报告 1)检测报告如何校核? 所采用的检验依据、检测结果及检测结论判断的正确性。

2)询问报告审核人员,主要审核哪些内容? 检验所采用的检验依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验所用测量设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检验结论和单项检验结论的正确性、一致性。

篇6:社区服务体系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如何识4.1 别过程,明确输入和输出(包括谁负 责,如何组织,以什么形式明确等)? 如何明确这些过程间输入、输出的接4.1 口关系,识别过程顺序、过程网络? 如何明确这些过程开展的活动、活动4.1 的准则和方法,以便有效运作和控 制? 使用何资源和信息(如指导操作的文4.1 件、相关过程运行的状况等),使过 程良好运行,并进行有效的监视?

对这些过程如何进行监视、测量、分4.1 析,如何利用有关信息达到预期的目 标和持续改进? 对外包的影响到产品符合性的过程,4.1 在质量管理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体系中是如何明确要求 的?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4.2.1 是否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 次、内容? 4.2.1 编制了哪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 如何考虑的?是否适宜? 4.2.2 质量手册适用范围是否明确?是否

包括了删减的细节和理由?是否明

确了覆盖的产品? 4.2.2 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了标准中要求的六个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引用)?对 其他重要的质量活动要求是否形成 文件? 4.2.2 质量手册中对受审核方体系的主要

过程的叙述是否充分?是否包括了 输入、输出、资源、活动等?是否表 述了过程的相互作用? 4.2.2 质量手册是否受控(包括标识、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发放、换版等)?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有关文件控制的程序文4.2.3 件? 文件发布前是否经审核、批准? 4.2.3 对在用文件的评审是如何规定的?对4.2.3 评审后的修改是否经批准?

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采用何4.2.3 种方式标识?是否便于识别? 在使用场所,是否有文件的有效、适4.2.3 用的版本? 文件是否有良好的保管手段和标识?4.2.3 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对外来文件是否给予特定标识,便于4.2.3 识别?发放、修改是否有记录? 作废文件是否有明确的标识? 4.2.3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有关记录控制的程序文4.2.4 件? 是否有完整的表明质量体系有效运4.2.4 行的记录(如体系的策划、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等)? 记录是否清晰?如何标识?是否便4.2.4 于识别和检索? 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是否4.2.4 按规定实施? 记录是否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以防4.2.4 止损坏、变质和丢失?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最高管理者如何向组织宣传、贯彻5.1

“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及有关的法 律、法规(首先了解是否识别了有关 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最高管理者如何建立质量方针和质5.1 量目标(依据、指导思想、建立的方 法等)? 最高管理者如何组织管理评审?如5.1 何确保其适宜性、有效性,促进持续 改进? 最高管理者如何考虑配备必要的资5.1 源,确保组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 现?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通过哪些渠道,如何确定顾客的要5.2 求? 顾客的要求经多次转换才能在产品5.2 中实现,组织如何确保经多次转换后 仍能达到顾客满意的目标? 组织的质量方针是如何制定的?是5.3 否适合组织的宗旨? 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满足顾客要求5.3 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 性? 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组织质量目标5.3 的总体方向、框架? 采用了哪些方法、手段将质量方针传5.3 达到各层次,使其理解? 在何时、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用何方法评审质量方针的适5.3 宜性?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组织是否在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5.4.1 立了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是否与组织5.4.1 的质量方针一致?

质量目标是否包括顾客对产品的要5.4.1 求?

对质量管理体系是如何进行策划5.4.2 的?是否满足对质量目标和体系的 总体要求?

近期体系是否有变更(如机构、生产5.4.2 过程、产品等)?如何进行策划和实 施,以确保变更期间体系的完整性? 如何规定各项活动的职能,明确职5.5.1 责、权限?以何种形式规定的? 上述规定如何传达到有关人员?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5.5.1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对如何指派的管理者代表?是否具 5.5.2 备能力胜任其工作? 是否明确了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5.5.2 限?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管理者代表是否按规定履行了职5.5.2 责?

于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有效性的沟5.5.3 通,有哪些方式? 沟通的效果如何? 5.5.3 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5.6.1 组织了管理评审?

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变化时,管理5.6.1 评审是否针对变化进行了评审,包括 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评审?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括了标准中要5.6.2 求的七方面的内容? 管理评审前是否对这七个方面的内5.6.2 容进行了准备,形成了哪些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含了标准中5.6.3 要求的三方面内容? 对管理评审中提出的措施是否有有5.6.3 效的跟踪验证? 对管理评审的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结果是否有记录(如评5.6.3 审报告)?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对资源提供是如何策划的?如何确6.1

保适时地确定资源需要,及时提供? 资源管理对于体系和顾客的效果如6.1 何? 对与质量有关的各级、各类人员是否6.2.1 明确了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资 格要求? 是否按规定的资格要求配置人员? 6.2.1 是否明确了影响质量的各类人员能6.2.2 力的需求?

提供了哪些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6.2.2 能满足需求?

是否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6.2.2 谁来评价?以什么形式? 对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了哪些工6.2.2 作?员工是否清楚对达到质量目标 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是否保存了有关教育、培训、技能和6.2.2 经历的记录?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所需基础设施的识别? 6.3 提供的基础设施是否能确保产品的6.3 符合性?有哪些基础设施能确保? 不能确保的是否有改善措施? 如何识别工作环境要求?何部门来6.4 识别,何部门具体负责提供资源? 对工作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环境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6.4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形7.1 成何种文件(不是必须的)? 质量策划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7.1 他要求一致(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等)? 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质量策7.1 划时是否明确了: ——质量目标和要求

——确定过程和资源

——过程需要的文件 ——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 活动 ——产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品的验收准则

——必须的记录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识别顾客要求? 7.2.1 以什么方式识别顾客要求?以什么7.2.1 方式确定(包括合同情况和非合同情 况)? 识别顾客的要求是否考虑了标准规7.2.1 定的四个方面(明确的、未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组织的附加要求)?

对于合同情况,是否在投标、接受合7.2.2 同或订单之前对其进行了评审? 对于非合同情况,何时进行评审?如7.2.2 何进行?是否按标准要求进行了评 审?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评审记录是否保存?存在的问题是7.2.2 否已解决?

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如设计、7.2.2 工艺、采购、检验等文件)是否修改? 是否传达到有关人员? 何部门负责与顾客的沟通?职责是7.2.3 否落实?

以什么方式、方法与顾客沟通? 7.2.3 与顾客沟通的安排是否有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效? 7.2.3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设计和开发如何策划?形成何文7.3.1 件?

是否确定了设计和开发的各阶段的7.3.1 过程及其评审、验证和确认等活动? 是否明确了各项设计和开发活动的7.3.1 职责和权限? 设计和开发活动与哪些部门有接7.3.1 口?传递什么信息?职责和要求是 什么? 设计和开发输入形成什么文件? 7.3.2 输入文件中是否包含了标准中要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求7.3.2 的内容?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对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宜性进行7.3.2 了评审?是否对顾客要求全部转换 为输入要求进行了评审?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满足设计和开7.3.3 发输入的要求,并以针对输入要求进 行验证的形式表达? 为生产和服务提供了什么信息?是7.3.3 否传递到有关部门?

输出文件是否包括验收准则? 7.3.3 输出文件是否规定了所必须的产品7.3.3 特性?

输出文件在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 7.3.3 评审是否已纳入设计和开发计划?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7.3.4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按计划进行了系统的评审? 7.3.4 有关的职能部门代表是否都参加了7.3.4 评审?

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了评价满足要7.3.4 求的能力和识别问题提出跟踪措施 两方面的内容? 是否记录了评审结果及随后的必要7.3.4 措施? 是否按计划进行了设计和开发验7.3.5 证? 验证采用了何种手段、方法,以确保7.3.5 输出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要求? 是否记录了验证结果及随后的必要7.3.5 措施?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开展了哪些设计和开发确认活动? 7.3.6 可行时,是否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7.3.6 成确认?

是否记录了确认结果及随后的必要7.3.6 措施?

什么人员有权进行设计和开发的更7.3.7 改,是否适宜?

更改的评审是否充分?是否考虑了7.3.7 对各组成部分和交付产品的影响?

在何种情况下对更改进行验证和确7.3.7 认?实施前是否经批准? 设计和开发更改如何形成文件?如7.3.7 何传递到所有的相关部门?

何种情况下对更改评审?评审的要7.3.7 求如何?更改的评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审结果及随后的必要措施是否形成文件?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如何根据采购产品对产品实现过程7.4.1

和最终产品的影响而对采购过程进 行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控制? 对供方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7.4.1 是如何规定的?是否考虑了供方符 合组织要求的能力? 是否记录了评价的结果及必要措7.4.1 施?

采购文件是否包含了所采购的必要7.4.2 信息(如有关产品、程序、过程、设 备批准的要求、人员资格及质量管理 体系要求)? 采购文件发放前如何确保其规定要7.4.2 求充分、适宜?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要求如何识别、确7.4.3 定? 在供方供货处验证采购产品时,是否7.4.3 在采购信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息中规定了验证、放行的要 求?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明确了产品特性,特别是重要特7.5.1 性? 在何种情况下要求编制作业指导7.5.1 书?是否适宜?

对设备、工装、模具的维修是否进行7.5.1 了策划?有何规定?

是否配备了满足要求的监视、测量设7.5.1 备?

如何对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特7.5.1 别是对与重要特性、特殊特性有关的 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有效性如何? 是否明确了产品的放行、交付和交付7.5.1 后的过程(包括售后服务)?要求是 否明确?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是如何实施的?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确认了特殊过程?有哪些? 7.5.2

对哪些过程进行了确认?是否适7.5.2 宜?是否对有关设备、人员、方法、程序、记录要求都考虑了是否需要进 行确认? 在已鉴定的过程发生变化时,是否进7.5.2 行了再确认?

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对问题可追溯?7.5.3 如何标识以确保可追溯性? 在各生产阶段是否根据重要性规定7.5.3 对产品进行适当的标识?如何进行 标识? 在各生产阶段如何按监视、测量要求7.5.3 标识产品状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态?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存在顾客财产(包括图样、软件、7.5.4

知识产权等)?以何方式明确顾客财 产?

在接收顾客财产时,是否进行了验7.5.4 证?

如何对顾客财产进行标识、防护、维7.5.4 护?

对于顾客财产丢失、损坏或其他不适7.5.4 用,是否记录并向顾客报告产品的保 护? 搬运方法是否能防止产品损坏或变7.5.5 质?

是否有符合顾客要求的包装规范?7.5.5 是否对装箱、包装及标识做了规定并 进行控制? 贮存环境是否适合于防止产品损坏7.5.5 或变质?

产品的保管和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防护方法是否适当? 7.5.5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确认并配备了所需要的监视和7.6 测量装置? 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确保其测量能7.6 力与测量要求相一致? 测量设备是否按周期或使用前按规7.6 定进行校准和调整? 当不存在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有关基7.6 准时,是否明确了校准的依据并记 录?是否按规定校准和调整? 是否有防止因调整不当而使校准失7.6 效的措施? 测量设备在搬运、维修和贮存时,是7.6 否有防止损坏和劣化的措施? 是否记录了校准结果?在用测量设7.6 备是否经校准合格? 当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是否评定了7.6 先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纠正 措施? 是否保持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7.6 录? 是否有计算机软件用于监视和测量7.6 的情况?是否在初次使用前确认,必 要时重新确认?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对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活动8.1 是如何策划和实施的?是否适宜? 是否识别了统计技术的需要,并正确8.1 使用? 监视顾客满意由哪个部门负责? 8.2.1 对于监视顾客满意,规定了收集哪些8.2.1 信息?

对于顾客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满意,如何进行分析、度8.2.1 量?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内部审核的程序文件? 8.2.2 是否根据审核活动、区域的现状与重8.2.2 要性制定审核大纲?

审核大纲是否规定了审核的范围、频8.2.2 次和方法?

内部审核员是否经培训,具备资格? 8.2..2 进行审核的人员是否从事被审核的8.2.2 活动?

审核结果是否向管理者报告?管理8.2.2 者是否组织采取了纠正措施?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是否验证和记录了纠正措施完成情8.2.2 况?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3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过8.2.3 程的监视和测量(适用时)?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结果是否能证实8.2.3 过程的能力满足要求? 是否编制了产品的验收准则? 8.2.4 在产品实现的各个阶段,对产品的监8.2.4 视和测量是如何规定的? 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产品的监视和测8.2.4 量,以证实满足了产品的要求? 产品的验收证据是否形成文件?是8.2.4 否标明授权的检验者?

是否所有规定的活动已圆满完成产8.2.4 品才发出(否则需经有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关授权人员以 及(适用时)顾客批准)?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不合格控制的程序文8.3 件? 对不合格品是否进行了标识? 8.3 对不合格品是否进行了纠正?纠正8.3 后是否重新验证?

对不合格的性质及所采取的跟踪措8.3 施,包括获得的让步是否予以记录?

对交付和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8.3 品,是否考虑其影响,进行了适当的 处置? 是否按程序文件规定控制不合格8.3 品? 修正不合格品时,是否向有关的授权8.3 人员以及顾客(适用时)报告,提出 让步,经批准?何部门负责报告?如 何传递有关信息?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不符合报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数据分析? 8.4 收集和分析了哪些数据,提供了哪些8.4 信息? 信息是否传递到负责质量改进的部8.4 门? 何部门负责持续改进? 8.5.1 如何开展持续改进活动? 8.5.1 持续改进的效果如何? 8.5.1 是否制定了纠正措施的程序文件? 8.5.2 如何利用收集、分析的信息评审不合8.5.2 格?

如何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采取纠正措8.5.2 施?

如何记录、评审纠正措施的结果? 8.5.2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不符合报告单编号 是否制定了预防措施的程序文件? 8.5.3 如何利用适当的信息来源分析潜在8.5.3 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如何确保预防措施的实施? 8.5.3 如何记录、评审预防措施的结果?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8.5.3

审核员: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计划下一篇:保护母亲河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