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2024-06-04

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精选6篇)

篇1: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在开发区2021年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对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真正把开发区建设成为转型主战场、项目落脚地、改革试验田、创新大平台,为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美丽X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劲支撑。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X日我专程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关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建议。今天,在会议第一阶段,X同志围绕开发区改革创新,以《X》为题,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介绍了近两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做法和战略思考,讲得非常好,从思考层面把开发区的发展阐释清了,从实践层面把开发区的事情说透了,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借鉴;在会议第二阶段,申连太同志通报了全市开发区重点任务指标推进情况,各开发区汇报了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总的来看,既有成绩,也有问题。有问题不怕,说明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只要我们抓住要害、积极应对,相信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开发区改革创新在蹚出转型新路中的重大意义

2017年,在X政治生态由“乱”转“治”,经济发展由“疲”转“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要求我们“用好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机遇,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2020年5月,在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X,并在转型综改示范区调研时强调:“要有长远战略谋划,久久为功,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指明了金光大道,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擦亮转型综改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最有力抓手,更是走好转型发展新路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把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作为一以贯之的战略重点。省委书记X去年履新后调研的第一站是转型综改示范区,专题听取示范区改革创新成果汇报,强调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2021年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X就深入X调研开发区改革发展,要求开发区要在转型发展中交出优异答卷;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主战场主引擎,就在全省各级开发区,要求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今年,省里对开发区改革创新开展了常态化督导,并出台了考核办法,不仅考核开发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还考核开发区所在市、县党委政府相关领导。考核优秀的开发区,最高发5倍绩效工资,连续3年优秀,最高发10倍工资;考核不合格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直接免职,市、县相关领导干部降职使用;连续三年不合格的,退出省级开发区。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双管齐下,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让开发区工作出现问题,影响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良好势头。

市委对开发区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开发区的发展,作为决定X转型成败的关键来抓。我到X工作后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我讲,要举全市之力,办好开发区的事情。随后专门拿出一个市委常委兼任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这在全省是第一个。并先后召开了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招商引资推进会、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对开发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将开发区作为“五个三”战略部署中必须补齐的三大短板之一重点发力,开发区已成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

经过近三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开发区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就没有X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只有开发区改革创新“一子落”,X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满盘活”。我们必须坚定扛起加快开发区发展的重大使命,把深化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作为战略之举、全局之要,立足发展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信心,抱定“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拿出“舍我其谁、追赶超越”的勇气,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定不移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再出发,以开发区的大发展推动X高质量转型发展出雏型。

二、坚定信心,准确把握我市开发区改革创新的良好态势

开发区强则经济强,开发区兴则经济兴。刚才,X同志讲到的“十组数据”,让我们感受到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变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推动新时代美丽X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按照“九有”要求,推动开发区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深化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谋篇布局已经形成。全市开发区经过两次整合扩区,由原来X平方公里的“一区”,到X平方公里的“一区四园”,再到现在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X%的X个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目标。二是转型雏型正在显现。我市“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的高质量产业转型格局中,光机电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层气依托沁水开发区,煤化工依托巴公园区,铸造业依托南村、X钢园区,全域旅游依托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沿线各生态文旅示范区,开发区转型主战场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光机电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集聚效应,2020年产值达X亿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幅X%,是增幅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产业集群,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三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黄金18条”和加快发展“8条”措施,“管家式”服务、“承诺制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等在开发区全面推行,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创造了X月项目落地、X月产品下线的“开发区速度”。“上午签约、下午进驻”已经成为常态。四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各开发区创造了全市X%的GDP、X%的工业增加值、X%的战略新兴产业产值、X%的税收收入、X%的固投和X%的利用外资额。尤其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全市X%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X%的进出口总额和X%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综合实力在全省X个工业类开发区中排名第二。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全市开发区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全面恢复,第一时间组织口罩生产企业恢复生产、推进富士康分组精细化防控管理等做法,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上企业和建设项目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开工,成为全市企业复工复产的“排头兵”,继“洞头速度”“丹河速度”“白马速度”之后,又创造了“开发区速度”,为稳定全市经济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开发区尽管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块短板仍然没有完全补齐,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质量不优。开发区作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在蹚出转型新路上虽然迈开了步子,但走得还不够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康独大”的结构不够合理,需要优化布局;各省级开发区新兴产业有苗子,但不大不强,在新动能培育上还有欠缺。二是效益不高。去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位列X家开发区的第X位,X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上半年,尽管签约项目数排全省第二,但签约投资额仅排全省第五,大项目、好项目仍然不多。三是创新不足。去年开发区“国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板块13项指标中,10项低于全国,年度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技术合同交易额3项为零。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是我们必须补强的短板。四是改革不到位。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仍需深化,有的省级开发区由于设立时间不长,“三化三制”改革仍不到位,要素保障上还有不小差距,存在既当管理者、又当服务员的“双重定位”,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欠缺,干部的能力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五是发展不平衡。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各省级开发区发展程度不一,客观上都存在土地利用率不高、项目引领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上下游产业链契合度不够、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在全省工业类开发区考核评价中,几个省级开发区整体处于中游偏下水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市开发区的发展,已经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深化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用好成功经验,全力破解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难题,推动我市各开发区做强做优、争先进位,勇当蹚出转型新路的“开路先锋”。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取得更大成果

开发区建设,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大局。我们必须紧盯开发区改革创新这个主攻方向,聚焦重点、全力攻坚,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取得更大成果。

一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主战场定位。转型为纲,转型的主战场就在开发区。要在战场上打胜仗,必须要有战略谋划、战役组织和战术支撑。在战略谋划上,要坚持立足长远,树立超前思维,科学谋划全市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出台全市开发区协调发展实施意见,为今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壮大打牢基础。在战役组织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开发区管委会全权负责,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各省级开发区由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层层压紧压实领导责任,牢牢把开发区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在战术支撑上,要坚持走差异化竞争、错位式发展之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光机电为重,各县市区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在做大、做强、做优的基础上,加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体系完整、互补协作的产业集群。

二要进一步为开发区赋权赋能。开发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的优越性、先进性和契合性。要通过重塑开发区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在人、事、财和政策四个方面,进一步为开发区减负担、增动力、提效能。在人的方面,要将中层干部初始提名权全部下放到位,组织部门只负责备案,相关文件已经印发,各县(市)、各开发区要抓好贯彻落实。在事权方面,要将审批、规划、执法等经济管理权限充分授权给开发区,企业的公共属性审批事项,由开发区整体申报或转报,真正做到“能放尽放、能授尽授”。在财权方面,要推动各省级开发区实行财政独立运作、自我循环,实施合理的投入分配制度,推行市场化竞争、目标化管理、实绩化考核,既考存量,更考增量。在政策方面,在“18+8”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马上要制定出台新的支持开发区先行先试的16条措施,从要素保障、土地政策、财政倾斜、政策环境四个方面给予开发区更大力度、更加灵活、更大幅度、更加宽松的支持,让开发区率先形成新赛道起跑线优势。大家要用好用足政策,大胆探索试验、勇于改革创新。还是那句话,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一律可以先行先试;凡是别的地方用过的管用政策,拿来就用,无需请示和报告。开发区只有干别人不敢干的、干别人干不好的,才能成大事、立大业。

三要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先行先试。X要实现换道领跑,开发区必须先行先试、先走一步。要把“一股独大”通过混改转变为新赛道上的资本优势。通过对部分国有股份进行混改变现,适当提高市级开发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布局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各县(市)也要大胆探索,通过建立开发区专项基金,引资本、引企业、引人才,推动开发区做大做强。要把“一煤独大”通过改革转变为新赛道上的要素优势。市里的20条招商新政要全部落实到位。各开发区要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打造属于自身的要素优势。比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光机电上做文章,沁水要在煤层气上做文章,陵川要在生态上做文章,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把我们的特色,变成我们的要素优势,形成错位竞争。要把“一统独大”通过“补考”“赶考”转变为新赛道上的改革红利优势。深度赋能人才、科技和创新,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在开发区全面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加“项目承诺制”,推行项目容缺审批和全程代办制。各省级开发区要学习借鉴“开发区速度”,加快标准地和标准厂房建设,今年至少要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新赛道上的产业优势。坚定践行“两山理论”,把生态优势作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底气和资本,进一步在全域旅游、康养等产业上持续发力,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四要进一步夯实开发区项目支撑。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持续推动全省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省委书记X反复强调,开发区必须坚持“项目为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X重要讲话要求,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把手工程”,滚动接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牵引带动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围绕“签约一批”,有三个方向:一是瞄准中原城市群、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坚持以根寻链,坚持招大招强,打造全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放眼长远、把握未来,积极谋划和培植一批“潜力股”,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龙头企业。三是聚焦“六新”差异化招商,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实现开发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围绕“开工一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当好“金牌店小二”,开展“保姆式”、全过程服务保障,推动各类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围绕“投产一批”,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搞好跟踪服务,为企业牵线搭桥,既要推动政银企合作,也要推动产学研融合,还要在产销一条龙上下功夫。要以“亩均论英雄”,把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作为重要检验指标,加强对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的考核,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助推开发区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更大成果。

同志们,对待企业和项目,我们必须要有对待富士康的那种战略眼光和胆略气魄,多算长远账、少计眼前利,只要是为开发区好、为X好,我们就是要比别人的条件更好,比别人的投入更大,比别人的服务更优!

五要进一步深化开发区各项改革。核心是“三化三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要在深化拓展、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各省级开发区要充分学习借鉴、加快推动改革,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全员聘任。要加快推进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管理三项工作,开发区空编全部面向社会选人,全面构建“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良性机制。要加大自主聘用力度,对涉及开发区建设、市场运作、金融服务、政府基金管理等紧缺人才,要高薪诚聘、择优录用。二是管运分离。坚持向内挖潜,切实发挥“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的作用,加快推进管运分离,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在共建园区上求突破,做好产业转移承载、项目对接,实现产业联动、利益共享。三是创优环境。加快设立开发区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复制推广X转型综改示范区经验,积极推行重点项目全程领办代办,全程为企业落地、投产、运营保驾护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强磁场”,真正让企业家、科学家在开发区找到“家”的感觉。

六要进一步打造开发区创新生态小气候。要构建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新平台作用,依托光机电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在开发区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体系。要聚焦主导产业,精准发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取得更大突破,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要完善创新链条,大力推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特别要聚焦“六新”,延伸布局、谋划储备、加速招引一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强化数字化赋能,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创新的集聚地。要树牢人才导向,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坚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成就人才、包容人才,打好乡情牌、产业牌、政策牌,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做到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吸引一批高新项目。要在开发区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宽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业潜力、激活创新动力。

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就讲过,在此我再次强调:“一切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一切不利于开发区发展的,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进行改革。”市委将一以贯之、说到做到。大家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开发区这个主战场上、在改革创新这块试验田上,开荒拓土、建功立业!

四、担当实干,努力交出开发区改革创新的优异答卷

加快开发区发展,是我们认准的事、认定的事。各级干部必须下决心去干、铆足劲去拼、放开胆去闯,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标杆。

一要持续解放思想。改革后的开发区一定程度上是参照企业进行管理的,开发区的干部一定要学习企业思维,重整体效益、重自身业绩、重个人贡献率。要从思想深处“换血”“造血”,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坚决摒弃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不换思想就换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别人干过的就要想办法干得更好。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创新问题,只要是为了发展,只要忠诚、干净、担当,出了问题个人不负责任,全部由组织负责。

二要压紧压实责任。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始终把开发区改革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各县(市)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高标准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开发区的事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始终从“一切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角度出发,打破界限、握紧拳头,协作配合、同向发力,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最新出台的各项招商、人才等优惠政策,要优先在开发区落实。各开发区要扛起主体责任,发扬“主人翁”精神,强化改革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激活内生动力,真正把开发区的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成效。

三要严格考核激励。以落实《X省开发区考核办法》为契机,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市)开发区,要紧盯各项考核指标,加强分析研判,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考核优秀的开发区,我们将进一步在项目、资金、土地、扩区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对开发区负责人和相关干部优先评优评模和提拔使用;对于在考核中上了“黑名单”、拉了全市后腿的,除按照省里的要求处理外,市级层面还要加大问责力度,向下问责到科长一级,倒逼部门责任落实。

四要加强党建统领。切实加强党对开发区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靠发展检验党建”四句话要求,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领导和保障“第一要务”,解决好党建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做到发展和党建一体推进、互促共进。今年,省里出台的开发区考核办法,把党的建设也纳入了考核范围。大家一定要把开发区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充分激发“红色引擎”,形成“乘数效应”,为深化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提供坚强保障。

同志们,百舸争流破浪者进,千帆竞发奋勇者先!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时不我待、重任在肩,我们要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X指明的金光大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下恒久之功,坚决打赢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这场硬仗,为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美丽X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同志们:

这次群团工作会议是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大力推进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机关群团组织服务和保障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群团会议精神,我讲三个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略)

二、要牢牢把握新时期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特点和规律,大力推动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

要紧紧围绕“一个大局”,主动处理好“三个关系”,完成好“五项任务”,推动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

“一个大局”,就是机关群团组织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机关群团组织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群团组织政治性这个“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领会群团组织先进性这个“根”,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要始终突出群团组织群众性这个“本”,牢固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满腔热情服务群众,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具体到机关层面来讲,把握大局就是要致力于服务自治区党委工作大局、致力于服务部门中心工作。机关群团组织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的工作部署来谋划组织机关群团活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履职尽责,为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作出贡献。要紧紧围绕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发挥群团组织的服务保障和推动作用,促进部门中心工作的完成,争取部门党组(党委)对群团工作更大的支持。

“三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党建与群建的关系、单独设立组织和成立联合组织的关系。处理好本质与兼职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一要靠质量,二要靠数量。靠质量,就是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坚持五湖四海,用人唯贤,真正把有责任心、热爱群团工作的干部放到群团组织负责人的岗位上来;靠数量,就是要适当增加兼职群团干部的数量,培育以热心志愿者为骨干的群团工作力量。

要摆布好党建与群建的关系。群团工作是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党组织和机关群团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机关党组织要把群团工作当作自身工作的一部分,既要突出群团工作的特点,支持群团组织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又要树立“大党建”、“大群团”的思想,加强工作统筹,整合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要防止零敲碎打,更不要单打独斗。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之间、群团组织相互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努力打造机关党建工作大平台,提高党群工作的整体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机关党建工作的成效。

要处理好单独设立组织和成立联合组织的关系。要根据机关的实际情况设置机关群团组织,适合单独设立群团组织的,可单独设立,没有条件单独设立群团组织的,可设立联合组织,共促共建。就机关团青组织建设而言,年轻同志较多的单位,可以单独设立团的组织或青年组织,年轻同志少的单位,可以联合设立团青组织。就目前机关人员总体年龄构成看,设立青年机构更符合机关实际,有利于扩大组织覆盖面,有利于开展团青活动。总之,群团组织设置,要打破传统条框束缚,灵活设置机关群团组织,实现群团组织、群团活动的全覆盖。

“五项任务”,就是机关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要结合实际,推动群团组织的全覆盖,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织好群团各项活动,建立群团工作的保障机制,推动群团工作的改革创新。

要推动群团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健全的群团组织,是开展群团工作的基础。从区直机关群团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群团组织还没有实现全覆盖。目前,区直机关群团组织中除了工会组织以外,团青组织和妇女组织的覆盖率还是很低,严重影响了机关群团工作的正常开展。机关党组织要借助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加强改进群团工作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工作谋划,加强请示汇报,努力实现机关群团组织和所属单位群团组织的全覆盖。

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关群团组织承担着两项服务群众的工作任务:一项任务是服务机关干部职工。机关干部职工是机关群团组织的直接工作、服务对象,要根据干部职工工作上、生活上的所急所需所想,来设计谋划群团工作,适应干部职工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项任务是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基层群众是群团组织群众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群团组织的生命线。机关群团组织要积极响应自治区开展五级示范抓引领、服务群众常态化的工作要求,借助干部下基层、党员干部进社区、帮扶工作、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效载体,推动机关群团组织在服务基层和群众工作中建功立业。

要组织开展好各类群团活动。开展活动是群团组织工作的基本方式和主要载体,无论是服务大局工作,还是服务基层群众,都要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组织活动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群团工作的水平。机关群团组织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干部职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助推机关文化建设,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要建立机关群团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加强群团组织阵地建设,坚持共建、共用、共享的原则,统筹使用现有党群工作阵地。要完善群团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足额收缴工会会费并单独设置会费账号,合理合规使用工会会费和经费,为开展工会工作创造条件。要按照工会经费的管理使用规定,依法保障职工的正常福利待遇。要从行政经费和党费中保障团青组织的工作经费,按照自治区的相关文件规定,由财政拨款的群团组织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随意调拨群团组织资产和工作经费。

要推动机关群团组织的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群团组织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机关群团组织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瞄准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解决制约机关群团事业发展的瓶颈。区直机关工会工委、团工委、妇工委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认真研究群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梳理群团工作改革的具体任务,加强系统谋划和设计,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好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任务。机关群团组织要以增强群团工作能力为目标,坚持便于开展工作、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机关群团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三、要强化对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提供保证

机关党组织要把领导机关群团组织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承担好把握方向、统筹指导、用好干部的责任。机关群团组织要自觉接受机关党组织的领导,主动把机关党组织的决策部署转化成群团组织的自觉行动。

第一,要把机关群团建设纳入机关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党群共建的长效机制。要建立机关党委对机关群团工作的领导机制。结合落实自治区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机关党委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事项制度。把群团工作纳入机关党委的总体工作部署,机关党委每届任期内,至少要召开一次专门的群团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群团工作重大事项;机关党委委员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群团工作汇报,落实党组(党委)对群团工作的要求,研究群团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群团工作的支持、谋划和指导。必要时,机关党组织书记要召开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联系会议或协调会议,帮助解决群团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抓机关群团工作的责任落实机制。要根据群团组织的领导关系来确定责任关系,要把群团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工作与群团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评,落实明责知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相关工作,推动抓群团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工委将把抓群团工作纳入机关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工作中,纳入机关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符合机关群团工作特点的考评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设置,适当增加考核权重,单独进行赋分。对群团建设抓的不紧、组织建设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的机关党组织,不予以评优评先。

篇3: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一、主要工作

(一) 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形成了《关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集团各有关方面按照《意见》的落实要求, 形成时间倒逼工作机制, 认真推进工作贯彻落实, 使集团管理日益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迈进。二是实施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人才双向交流、公开选拔新机制,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配套实施方案, 完善外派管理制度, 增强了队伍活力, 为建设强势总部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入。优化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进一步理顺企业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一线职工等各类人员收入分配关系, 促进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二) 主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1、贸易板块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做精做专主营商品。丝绸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主营商品出口占集团贸易总量的71.8%;集团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27.7亿美元, 位列全国同行第二, 其中服装、裤子、上衣、婴儿服装等类别商品出口位列全国第一, 成为多项专业领域的出口单打冠军。二是自营出口业务比重增加。纺织股份自营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额的17.22%, 同比增长20.32%, 毛利率最高可达12.96%;大客户业务开拓力度加大。集团进口业务同比增长6.1%, 纺织品、棉纱、橡胶等大宗商品原料进口大幅增长, 业务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是新兴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加快, 贸易总值达20.8亿美元, 同比增长27.6%, 占出口总额41%。

2、茧丝绸区域平台建设稳中求进。

丝源集团创新“公司+蚕苗场+农户”的蚕茧供应链模式, 蚕种蚕茧主业经营规模达到1.2亿元, 同比增长23.97%;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打造家纺和绿色健康食品。广西丝绸天景山公司缫丝生产逐步进入正轨;湖南公司品牌营销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南蚕桑基地建设逐步夯实, 琼中县全部乡镇发展种桑养蚕。

3、生物医药板块发展势头良好。

一是深入开展自营业务, 对发展势头良好的西成药品种, 探讨与厂家进行资本和战略合作, 增强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开拓了药品物流配送新业务, 取得较好效益。二是投资参股的星州药业已投入生产, 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 销售网络逐步扩大;三是投资控股的花海药业发展势头良好, 基本完成“新三板”上市筹备工作, 逐步成为战略转型的引擎和新利润增长点。

4、文化地产板块效益凸显。

经过近三年的培育, 文化地产逐步显现出综合优势, 其中始兴九龄美景文化艺术花园已竣工售罄;美景园一期住宅和商铺实现销售收益;丝绸文化展览中心已封顶;成都中丝园已签订了销售合同, 进入开发建设阶段;海南保亭项目部分别墅进入销售, 开始实现投资收益。海口、苏州中丝园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三) 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科研创新工作扎实推进。丝源集团加大对桑叶茶、桑果酒、蚕丝面膜等产品的开发工作;初步建成家蚕生物技术实验室;主持的桑蚕地方标准获颁布实施, 荣获多项科技项目、成果和技术奖项。医保花海药业共有30项特色创新药品研发进入立项和临床研究阶段,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明专利受理2项。二是信息化助推商业模式创新。《广东省蚕桑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广东省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丝丽集团以“丝丽”品牌作为试点, 依托电商渠道, 构建营销信息系统。文体公司“水灵网”参加“广货网上行”活动, 成为首批入选的“百家网上商城”;积极拓展O2O形式海外销售网络。三是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制定了《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品牌五年发展规划》, 明晰了品牌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对丝丽品牌系列礼品进行统一资源管理和统一业务经营, 主攻内销市场;庄姿妮着重优化销售网络, 提高品牌经营的质量和效益;雅迪斯品牌销售4.98亿元, 发展进入快车道。

(四) 企业党建工作有新亮点

一是创新党建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争创一流业绩”书记项目被评为省国资委2012年度省属企业基层党建特色项目;以创建“五好”支部为抓手, 加强党组织建设。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纪律教育月活动为契机, 结合“三打两建”工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逐步完善防治腐败惩防体系。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各种矛盾, 确保企业和谐稳定, 工作成绩显著, 获得国资委“百日防护期”考核评比优秀奖。四是连南“双到”扶贫成绩优异, 完成三年目标任务。横坑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6151元, 当地蚕桑产业得到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2013年工作安排

经营指标:努力争取在2012年实际完成指标的基础上, 实现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6%, 销售收入增长8%, 净利润增长10%。

为实现今年各项指标, 要全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 狠抓企业改革, 增添发展新动力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按照专业化发展目标, 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 通过资产划拨、交叉持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链整合, 特别是要加大对长期亏损企业的整合力度, 重点打造茧丝绸、纺织服装、轻工机电、生物医药、文化地产五大主业, 争当专业领域龙头, 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激励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薪酬考核激励机制, 争取省国资委的支持, 加快推进净利润增量奖励办法的实施。三是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力度, 通过公开选拔、公推比选、竞岗交流等多种形式, 规范干部选用程序,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配合集团战略发展需要, 加大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外部引进力度。

(二) 狠抓优化提升, 增强主业竞争力

一是优化贸易结构, 促进出口、进口和内销协调发展, 进口贸易比例要逐步达到15%;推广纺织股份供应链组织者的贸易模式, 集中优质资源培育重点商品和关键客户。提升设计研发能力, 加强丝绸礼品开发和品牌内销, 逐步提升丝丽、庄姿妮、雅迪斯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快茧丝绸产业资源整合。探索省内蚕种、蚕茧统一生产经营的有效途径;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力度, 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挥集团优势, 整合广东、广西、湖南和海南四省区茧丝绸产业资源, 探索建立协同机制, 实现协同发展。三是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制订生物医药发展战略, 加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塑造, 以延伸产业链作为提升医药发展的重要途径, 培育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地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在茧丝绸主产区、集团产业布局所在地、以及利用集团自有土地资源, 统筹规划, 稳步推进中丝园在全国的战略布局。

(三) 狠抓重点工作, 保证任务完成

加快制定集团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加快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开展B2C内销礼品业务, 推动下属子公司打造"品牌+网络+销售"的全新营销模式, 加快推动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完成对集团资产证券化的评估, 筛选项目, 制定集团资产证券化工作思路及方案;完成6.8亿短期融资债券的分期发放, 争取年内启动中期票据方案;力争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审批投入营运等。完成净利润增量奖励方案的制定, 尽快在集团内部全面试行。

(四) 狠抓跟踪落实, 确保工作执行到位

一是要坚持围绕集团中心任务抓落实。围绕集团《意见》要求, 以年度十二项重点工作为抓手, 制定路线图, 倒排时间表, 落实责任制, 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要坚持强化监督检查抓落实, 要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秘书和总经理办公室的督办、催办职能, 建立重点工作月度检查机制, 做到重点事项重点监督, 责任落实到人, 工作落实到位;要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要强化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激励奖惩机制, 出台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与绩效考核挂钩, 作为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 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五) 狠抓党建工作, 营造和谐稳定大局

篇4: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一、深刻认识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创新驱动是新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从我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层次结构不尽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量很大,无法像高级人才那样可以通过引进方式来解决,而要着眼于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从源头抓起,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办学质量,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其次,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注重”要求,决定“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民生幸福工程,强调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当前,我省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面对城乡就业面临的新形势,职业教育必须更好地履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更快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更大地发挥在提高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要看到,目前我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通过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实现顺利就业、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这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三,实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办学活力有待提高。今后,随着初中生源的减少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为此,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以“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为题,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新的思路、运用新的方法、探索新的路径,加快破解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我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认真落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保证规模、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并以此引领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动集约发展。要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加快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特别是要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及办学点、办班点,加快建设一批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骨干示范学校。要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二是推动内涵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职业教育已基本解决了规模和数量问题,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下一步,要致力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在发展中突出内涵建设,以内涵建设来促进发展。三是推动融合发展。要着眼于职业教育有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导推进,向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调推进转变。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强化行业指导,支持行业在人才需求、专业布局、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推动共同发展。要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加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同时,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鼓励苏南与苏北在职业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篇5: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过去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X项政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纳入无差别全科受理;推行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办事无休日”、“测验合一”等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X日报、X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区商事登记、延时代办、党员代跑等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成绩值得肯定,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最多跑一次”改革更是一个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为群众和企业服务永无止境。接下来的改革,将涉及更多深层次问题,要啃更多“硬骨头”。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抓实举措,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在X持续深化、走在前列,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刚才,X代表区政府部署了工作,我都同意,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效果导向,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走深走实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让企业投资、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对政府来说,我们要跑出“加速度”。要持续深化“受办”分离改革,扩大无差别全科受理涵盖范围,年底前覆盖率要达90%以上,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加快实现“一窗通办、一次通办、一证通办、一网通办”,提升政府服务效率。重点要梳理归集“一件事”,就是围绕一个人

“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通过精简材料、联合办理、一站式服务等方式,让老百姓在“一件事”全流程办理中体验到效率、感受到便捷,这项工作要在X月底前完成。要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延伸,向银行、邮政等基层网点拓展,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对企业来说,我们要跑出“好环境”。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市场主体是用脚来投票的,政府服务好了、审批速度快了,就能更好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今年作为“项目攻坚年”,项目是政府一切工作的主抓手。我们要借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快速落地。重点要继续深化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30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去年以来推出“标准地”出让X宗,其中12宗已实现开工前“最多30天”。今后工业用地出让继续全部采用“标准地”形式,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确保土地按标准出让、尽早开工。同时省里已经明确,今年要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最多90天”,任何环节出现问题,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大家要严格按照省里要求,从“标准地”出让、政府代办、政企协同、中介服务等多方面着手,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中介机构,要形成有序竞争,完善退出机制,防止其成为第二个行政审批中心。此外,还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推进企业开办、股权变更、股改、注销等“一窗联办”,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对群众来说,我们要跑出“满意率”。改革发展成效最终要老百姓说了算。2017年,我区“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满意率达100%,在全省X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但去年成绩并不理想,排名全市中下游。这里我再强调下,省里每年将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地改革满意率进行测评,测评结果直接关系改革工作考核结果,占比较高,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群众对改革满不满意,我认为主要看两点:一是改革举措是否真正让群众办事更快了、更方便了;二是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窗口人员是否真的做到

“五心”“妈妈式”服务。所以,一方面要从“政府思维”转向“群众视角”,多用群众语言设定改革目标,使改革更接地气;另一方面要做优服务,加快打造标准化大厅,加强窗口人员业务和服务礼仪培训,务必让企业和群众到窗口办事办得舒心、办得满意。

二、增强创新思维,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领跑快跑

我们对于所有工作的要求,就是按照市委X书记对X提出的,对X多做贡献,在X领跑快跑,“最多跑一次”改革也一样。改革和创新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更需要以创新思维、创新手段为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

一要“跑改”牵引,撬动全局。“最多跑一次”是现代管理服务的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优良作风,不仅对政府自身改革适用,也普遍适用于各领域改革。要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牵引作用,把贯穿其中的改革取向、改革方法、改革效应更加充分体现到各方面各领域中去,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平稳,但仍存在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基本态势,我们尤需以改革破题开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有利于项目落地、产业转型、民生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使政府的行政方式更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各项发展保驾护航。

二要数据共享,打破壁垒。首先要认识到位,思想上重视,但更要运用科技手段、制度设计来解决“最多跑一次”问题。只有数据共享了,才能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无证明城市”也一样,不是说证明不要,而是老百姓不需要提供材料,其实证明就在政府数据库里。数据共享是基础,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该做的工作必须做到位。部门之间也一样,不要自我闭环,该共享的必须共享到位。要加快推进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公共数据共享,特别是一些基础性数据,要“一次录入,大家共用”,并且“一个数据用到底”,切实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区信息中心要加强统筹规划,牵头加快推进这项基础性工作;区财政局要加强资金保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年底前要确保100%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开通网上办理,6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全省一体化公共信用平台功能100%上线,全年通过“一窗云平台”受理的办件率要超过50%。

三要拉高标杆,创出特色。创新一定要精准,要围绕目标,力气要用在刀刃上。虽然我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横向比较,当前其他县市区都在你追我赶,争当领跑者,容不得我们半点松懈。因此,大家既要不折不扣落实好省市部署要求,推动“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办得快、办得好”纵深发展,努力在营商环境、人才生态、数字政府、执法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同时,也要结合X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努力做到自选动作创特色、出亮点。特别是一些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把更多改革成果固化为制度,为全市乃至全省改革提供更多X经验。

三、树牢责任意识,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归根结底要靠责任落实。

一要强化部门协同。“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政府权力运行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改革已进入第三年,剩下的改革任务都是些“硬骨头”,大多需要部门间配合才能完成。如果一个部门、一个环节、一个经办人员拖延梗阻,就会造成全流程的不顺畅、全链条的不衔接。大家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单一部门的“闭门”改革,深度转化为多部门的“组团”推进,确保各环节并联实施、无缝对接。下阶段,区委改革办(区跑改办)要牵头各部门参照“八统一”标准(统一确定事项的主项名称、子项名称、适用依据、申请材料、办事流程、业务经办流程、办理时限、表单内容),抓紧梳理部门间、层级间办事事项清单,修订办事指南,优化办事流程,切实提升部门间的服务效能,确保在X月底前基本实现部门间办事“最多跑一次”。

二要强化监督检查。这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单设了区委改革办,并加挂了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的牌子,进一步增强了改革力量。区委改革办(区跑改办)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协调,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强化督查、细化考核,全面保障改革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各乡镇街道、部门“一把手”要加强本地本领域改革的深入研究,推动我区“跑改”工作更有实效。下阶段,要参考省内其他县(市、区)的做法,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纳入巡察内容,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情况专项巡察。

篇6:改革创新推进会上讲话

最近,全国、全省农村综合改革会议相继召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综合改革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农村综合改革在整个农村改革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以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综合改革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务必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把中央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精神融入到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决策、部署中去,把这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抓紧抓好。

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程中,我市起步早、抓得紧、布置实,抢得了改革先机,总体进程快于全省。从2005年7月1日的开化试点,到2005年11月9日的全面推开,再到今年4月4日召开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各县(市、区)工作扎实,改革各个阶段环环紧扣,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的工作框架。目前,全市乡镇(街道)已由139个精简为106个,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由630家精简为181家,事业编制从3139名精简为2314名。同时,在其它四项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是十分初步的,改革中涉及的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充分暴露,离中央提出的“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乡镇机构改革虽然基本到位,但工作方式尚未有效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基本建立,教育布局得到优化调整,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目标和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要求,各地在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但要建立农村公共财政框架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在乡村两级债务管理方面,目前只能说是基本摸清了家底,出台了控制发生新债的管理制度,要消化长期积累形成的乡村债务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方面,各地对经济薄弱村的财政专项补助制度基本建立,村级办公场所建设进展顺利,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探索。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在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一)消除片面认识,更加重视改革。当前,有两个认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对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我市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没有必要再花更多的精力去抓了;二是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存在畏难情绪,对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问题不敢触及,担心会激化矛盾。特别是有的同志对转变乡镇职能感到无从抓起、对化解乡村债务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心理、对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存在矛盾心理。这些认识对于推进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应该看到,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虽然走在全省前列,但“万里长征”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改革正逐步由“浅水区”进入“深水区”,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将会越来越大。但难度越大,越要深入推进,否则改革就会功亏一篑。特别是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通过更加强有力地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才会有更强大的动力。各级各部门对于改革的难度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持之以恒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把握工作重点,务求改革实效。从我市实际看,下一阶段的改革要突出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这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总的要求是,通过改革,增强乡镇政府改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使乡镇能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以及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各地要在乡镇机构、人员调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疏理,真正明确乡镇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并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教育,提升干部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确保职能转变落到实处。关于乡镇必须的审批权、执法权授权问题,各地可大胆探索,摸索出一些既符合法律基本精神,又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办法。二是要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历史任务,根本上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保障。突出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要逐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户籍、财政、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内容的配套改革。去年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已作了专题部署,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7个配套文件,各地要按照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探索,不断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二,要着力建立便民高效的办事机制,主要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如何规范运行的问题。目前,各乡镇设了“四办三中心”或“三办两中心”,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块”与“线”的关系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要着力在乡镇干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上下功夫,继续发扬民情沟通日等一些好的做法,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便民、高效。第三,要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这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整合力量,充分发挥乡镇综治中心和村级调解机构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第四,要健全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重点是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同时,各地要高度重视村级组织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完善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力争三年内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各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市委、市政府将通过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总结和推广。

上一篇:形容高考成功的句子下一篇:儿童艺术素质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