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2024-04-08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精选6篇)

篇1: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中国纪检监察报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我们必须长期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领导干部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作风是比较过硬的,但在极少数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五化”:一是理想信念虚化,存在“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信任危机”;二是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三是政绩观异化,重自己“政绩”,轻百姓疾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四是领导班子软化,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五是优良传统退化,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等。

从工作层面来看,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作风建设责任的落实。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上,少数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有“三论”:一是“小题大做论”。认为抓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对领导干部来说,只要有能力、有成绩就行了,作风问题是小节、小事,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二是“不可避免论”。认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即使下再大气力也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对立论”。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跑项目、跑资金,搞点“潜规则”是正常的,如果作风抓严了就会影响项目引进和经济发展。由于这些错误认识,少数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抓经济发展和抓作风建设上“一手硬、一手软”,导致不正之风扩大蔓延。

外部环境不优制约了作风建设的深入。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度转换、结构深度调整和社会深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有些改革措施不到位,有些管理体制不健全,为一些不正之风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工作机制不健全削弱了作风建设的力度。一是作风建设与党和国家其他工作联动机制不健全。少数地方没有把作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抓作风只搞教育,抓工作不管作风,形成了抓作风与抓工作“两张皮”。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抓作风建设时紧时松,导致一些问题经常反复。三是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一些地方将作风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内容来对待,但没有提出单独的目标要求、考核体系、评价标准和责任追究,导致作风建设的责任、任务不明确,一些作风建设的要求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降低了作风建设的成效。长期以来,中央和各地对解决“三公一金”等问题,提出了很多要求,进行了专项治理,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使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见怪不怪,对一些不正之风容忍度越来越高,影响着少数领导干部执政的公信力。

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创新中深入

当前,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着力做到“五个注重”:

注重从全局上系统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处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核心位置,必须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系统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一是建议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意见》要从全党大局出发,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重大措施、组织领导等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以指导全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地方各级党委都要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二是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四个紧密结合”,即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成效来检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三是积极拓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域。在政治领域,必须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以严明的纪律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经济领域,必须抓住建立健全正确利益导向机制这个核心,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文化领域,必须抓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积极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作风教育;在社会领域,必须抓住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全面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

注重从机制上重点推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之路。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三个机制”:一是完善和落实责任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的主抓责任。要通过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使其认真履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职责。在当前发展任务非常繁重,党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建议明确一位党委副书记主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以增强工作的推动力和协调力。二是完善和落实考评机制。科学确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做到“三个转变”:在考评主体上,逐步推行由单一内部测评向被考核者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工作服务对象等全方位评价转变;在考核方法上,逐步实现由定性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由传统操作方式向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转变;在考核过程中,由考核程序、过程、结果保密向公开转变。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当前重点要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把民主集中制这个党内的重要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重点是强化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大力推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公开承诺制;建立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受理群众举报领导干部不良作风的工作机制;完善各种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建立向新闻媒体定期通报情况制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报道;建立对新闻媒体反映问题的督查、反馈制度;完善网络举报平台和网上论坛;建立政风行风热线各媒体间的联动机制。要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一把手”和年轻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社交圈和八小时以外的监督。

注重从导向上科学推进。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实质性的风向标。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着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二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挖掘党政机关、基层和各行各业中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演讲、媒体宣传等形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发挥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

人的表率作用。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要注重发挥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领导机关、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主要领导对一般领导干部的特殊示范作用,既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

注重从方法上全面推进。要不断深化对作风建设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实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一是坚持严格自律与强化他律相统一;二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培育新作风相统一;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统一,既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要结合从事不同工作、居于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作风建设,特别注意抓重点,致力于解决突出问题;四是坚持专项治理与建立平台载体相统一,对那些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专项治理,同时要建立平台和载体,开展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时间集中的活动,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注重从纪律上强力推进。严明的纪律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一是既要督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状况,更要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二是既要认真制定问责制,更要严格执行问责制。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责制度。大力推行群众举报问责、社会评价问责、组织考评问责等,形成多层次、常态化的问责体系。扩大问责范围,实行责任倒查,既对直接责任人问责,又要追究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三是既要严禁,更要严处。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出台“严禁”措施,同时也要采取行动保证这些“严禁”措施的落实。要把查办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迁就。

篇2: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调研

以改革创新精神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调研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真抓好中央《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惩防体系建设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惩防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

方针。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惩防体系建设新理念。

一要树立服务发展理念。要把惩防体系建设放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使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始终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游移、促进发展不动摇,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防体系逐步完善,确保惩防体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着力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之中,体现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中,体现到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有效保

护党员干部之中,使惩防体系建设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三要树立惩防并举理念。惩治与预防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两者密不可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既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要树立统筹兼顾理念。要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项措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使之互相配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效果。要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防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二、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中央《工作规划》,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对到2012年的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是当前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着力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教育侧重于教化,是基础。一要始终把领导干部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切实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二要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

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整合宣传教育资源,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抓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三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营造崇廉敬廉的社会氛围。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着力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制度侧重于规范,是保障。一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各个方面,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约束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二要加大制度创新。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五项制度”,并着重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领域及关键环节的治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党务政务厂务村务事务公开的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权力运行的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三要抓好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既要重视制定制度,更要落实好制度。重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强化权力监督,着力增强监督的制衡力。监督侧重于制约,是关键。要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权力运行的轨迹,找准监督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科学配置权力,公开运行权力,依法行使权力。要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重点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要改进监督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由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由一般性监督向深层次监督转变。要拓展监督视野,加强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改革的推动力。改革侧重于创新,是动力。一要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二要推进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三要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四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五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及相关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制度,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五是加大纠风力度,着力增强纠风工作的遏制力。纠风侧重于遏制,是抓手。一要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解决物价、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要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认真治理公共服务行业侵害群众消费权益等问题。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和企业负担,治理公路“三乱”,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三要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坚持评议从基层基础抓起,向基层延伸,突出对有执法权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评议,不断扩大参与面,通过上评

下、下评上,上下联动、左右互动,促进政风行风实现根本好转。

六是严厉惩治腐败,着力增强惩治的威慑力。惩治侧重于处罚,是手段。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手软、决不姑息。一要认真查办案件,严厉惩处腐败行为。坚持有案必查、违纪必纠,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二要坚持依纪依法办案,提高执纪执法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格办案程序,把握政策界限,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要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宽严相济、区别对待,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工作方式方法不规范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保护改革者,支持创业者,挽救失误者,惩治腐败者,为广大党员干部创造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三要重视和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针对案件中暴露

出的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逐步消除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惩防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协助党委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工作规划》的落实,务求惩防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首先,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要把学习《工作规划》列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并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理论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系统学习《工作规划》,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自觉性。要充分

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解读《工作规划》,形成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浓厚社会氛围。

其次,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为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提供组织保证。要着力促使各级各部门把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的建设总体工作之中,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主要领导对贯彻落实《工作规划》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及细则,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人员,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篇3: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关键词:反腐倡廉,发展趋势,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反腐倡廉逐步走上科学化轨道。只有科学判断反腐倡廉的发展趋势, 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趋势

1. 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将进一步增强

反腐倡廉建设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总任务中。它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整体联动、综合防治、全面推进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要发挥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等工作的融合、相互促进、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综合效应, 注重增强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

2.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是防范权力异化的最好笼子。今后会围绕制度体系建设狠下功夫:一是制度的建立, 重点要建立健全党的民主制度、事务公开制度、内部管理制度等体系, 实现“有章可循, 有纪可依”。二是制度的创新, 有的制度空洞老化, 有的制度形同虚设, 需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三是制度的执行, 需引起更多重视而逐步得到解决。

3. 反腐倡廉工作的人民性将进一步彰显

反腐倡廉建设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案件。一是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继续认真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各种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二是更加注重社情民意, 更好地集中群众智慧、听取群众呼声、体现群众要求、实现群众愿望。三是更加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政议政, 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途径和范围, 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

4.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各项改革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消除滋生腐败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制度漏洞进程会进一步加快, 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成, 如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推进相关改革。

5. 廉政文化建设将进一步强化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的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将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并结合时代特点基础上推陈出新, 发扬光大。

6. 反腐倡廉的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把国内的反腐倡廉建设和国际化反腐有效地结合起来, 注重借鉴国外成功的反腐经验为我所用;注重增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注重反腐败文化交流和行动协调, 构建共同的反腐败话语平台和合作通道;注重探索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7. 反灰色腐败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转型中的行政体制存在着许多灰色领域, 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出境等, 将会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行政成本的降低、政府财政支出和公务员收入透明度的增加以及财政和预算体制改革的进展而逐步减少。

8. 惩治受贿与惩治行贿并重的方针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两高”在去年底发布司法解释, 要求规范办理行贿刑事案件, 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可以确信, 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将从惩治腐败需求方到惩治供给方并重发展, 对行贿和受贿的惩治“双管齐下”, 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 加大打击力度, 增加行贿犯罪的成本和风险。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议

1.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顶层设计

⑴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职能。政府职能转变迟滞总是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 一些地区、部门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较大, 有的甚至存在超越法律、法规的授权, 擅自扩张或滥设权力, 加大了不当干预市场产生腐败的风险。这要求更加注重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进相关改革,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政企、政事、政资分开,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管办分离, 建立公共产品市场竞争机制;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制度, 大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

⑵科学规范权力运行。一要规范决策权。按照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要求,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力。严格按照议事和决策规则办事,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加强对决策权的监督。二要规范执行权。进一步深化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 督促各级各部门形成统一规范的程序规则与工作要求。三要规范监督权。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起来, 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 关口前移, 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⑶构建统一、高效、清廉的反腐倡廉机构。我国在预防和惩治腐败方面, 已构建了一个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政府专门机构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庞大系统。然而, 这个监督系统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有效运转的机制, 使监督力量分散。在反腐败的机构设置上, 也存在力量分散的问题, 没有一个统一的、相对独立的反腐败部门。反腐败的职能都分散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政府专门设立的预防腐败局、各级检察机关及检察机关设立的反贪污贿赂机构之中, 这些机构职能重叠、边界不清, 难以形成反腐败的合力。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和实现法治化反腐败的需要, 可对现有分散在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反腐败专门机构进行整合, 建立起统一、高效、清廉的反腐倡廉机构, 作为反腐败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 负责查办各类违纪违法和腐败案件。

2. 创新和完善反腐倡廉机制

⑴“适薪养廉”保障机制。构建以“适薪养廉”为目标的公职人员收入分配保障机制, 一是定期为公职人员加薪, 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并与物价水平挂钩, 并适当提高福利待遇;二是建立个人廉政保证金制, 个人上缴和国家补贴, 职务越高, 工龄越长, 保证金就越丰厚;三是加强对勤政、廉政人员的奖励。

⑵制度执行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才是当今反腐攻坚的最大着力点和有效途径。发挥主要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表率作用, 同时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制度执行落实的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

⑶反行贿机制。“行贿黑名单”的出现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运行, 标志着我国反腐败工作制度与机制的日臻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将行贿犯罪档案的范围予以合理扩容, 完善相应的行政配套制度等。

⑷跨国反腐机制。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反腐败有益经验, 本着“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 保持清醒头脑, 坚守合作原则, 创新合作机制。

⑸网络反腐机制。利用网络技术着力构筑反腐倡廉的全新平台, 努力实现体制反腐和网络监督的无缝对接。

3.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铲除腐败产生的经济根源。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增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遏制违法违纪追逐财富的欲望,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滋生的温床, 形成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社会氛围。

二要强化廉政教育, 营造清明政治。通过教育强化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廉洁意识, 使之坚守道德防线, 把握纪律底线, 远离法律的高压线。

三要弘扬古代廉政文化, 汲取修身自律动力。下功夫对古代耻感文化、廉政哲理和清官廉吏风范进行认真发掘、研究、宣传、推广和弘扬。

四要构筑社会防线, 建设廉洁社会。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发展的推进者, 也是廉政建设者。人民群众既是反腐倡廉的监督者, 也是建设廉洁社会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人民有效监督国家公职人员, 行使他们的民主权利, 形成强大的监督和遏制腐败的社会防线;另一方面, 也要引导人民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袭, 使之成为廉洁社会的促进者、建设者。

4. 优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篇4: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政治文明建设。30年来,江苏始终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省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极发展人大民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省委围绕各级人大、政协和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制度性的规定、意见和决定,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证立法、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开展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同时,积极支持政协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重大决策协商在前,主动通报情况,鼓励建言献策,广集社情民意,广纳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仅1998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就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等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作出60多项决议决定,对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政协围绕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切实履行政协职能。仅九届政协任期的5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提交大会发言材料156篇,集体提案618件,社情民意信息229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法治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苏的地方法制建设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民普法的逐步展开,江苏省于1989年提出了推进依法治理的方针,此后。各地先后提出了依法治村、依法治镇、依法治县、依法治市的目标,开始探索各具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从90年代开始,省委作出了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省人大也通过了相应决议;在世纪之交,省委还制定了依法治省的工作规划;2003年以来,省委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着眼于“两个率先”的需要,提出了以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江苏”统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目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坚持把立法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促进依法治省、营造良好法制环境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明显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现代型的有限政府和公共政府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依靠行政审批进行管理的模式正在转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裁减。从2001年下半年起,我省各地各部门先后开展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努力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较好地保证了《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通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基本解决了审批事项多、手续繁、多部门重复审批等问题;规范了审批行为,保留的审批项目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及审批程序规定;改进了审批方式,提高了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了对审批过程的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投资环境,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编制完成23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和各市总体应急预案,推进省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展较快,已编制完成省级专项应急预案22个。重点解放好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党内民主,对于推动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把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方面,在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方面,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用方面,在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广泛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试点。这些探索和试点,为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从1997年起,江苏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乡镇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到2002年底,全省已有100多个乡镇推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在部分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后,这一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省委决定在吴江市和射阳县先行开展县(市、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并从2005年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继续抓好县(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个省辖市(淮安市)、每个省辖市选择1个县(市、区)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逐步推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各试点市县区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建立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委领导同志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党群联系链”;进一步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加强党代表同选举单位的联系,组织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安排党代表列席党委会,参与干部评议和监督,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扩大党内民主,加

强党内监督,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务公开是指党内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党的十五大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着眼于提高党内工作的透明度,在实践中不断从一些具体工作人手。逐步展开和推进党务公开。2004年初,镇江市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成为率先在全国推行党务公开的省辖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省委专门下发《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党务公开工作在全省各地又有新的发展。发端于宿迁的党政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已在全省推开:无锡、连云港等地打造党务政务“阳光工程”,正在成为党务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省国资委等部门实行“开放式”民主生活会制度,丰富了党务公开的内容和做法。江苏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把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和征求意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增加了党组织活动的透明度,不仅为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对权力运行也起到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从公开选拔到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党内选举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党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任前公示制度的首倡地——江苏,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两个率先”配干部,推广了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举措。2000年,江苏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21名平均年龄37岁的优秀人才从2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为当时平均年龄51岁左右的省级机关厅局领导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截止2007年9月,江苏公推公选各级领导干部1776人,公开选拔科以上领导干部2658人。有1.6万余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以上中层领导岗位。改革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了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完善了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举权,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政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民主意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做法不断创新。民主程序和制度日趋规范。目前,江苏全省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乡(镇)、街道和社区自治组织普遍建立并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各市、县(市、区)都制定了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村(居)民委员会制定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社区议事规则,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各项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有力促进了城乡基层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尤其是城市社区近年来在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工作不断规划化、制度化,在基层自治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政务、厂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城市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管理有了新的进展。在政务公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13个市和绝大部分县都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政务大厅,开展了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建立了重大事项通报制度、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在厂务公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支持和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结合完善规范职代会程序和内容。对厂务公开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在村务公开方面。1997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村务公开活动的意见》(苏办发[1997]13号文件),对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的内容、工作任务和具体落实单位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在财务公开方面,江苏各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预算安排上扩大群众参与,或者让公民旁听人大会议,或者在人大会前举行民主恳谈、对预算草案进行预审。一些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预算支出项目。先交由人大或者群众讨论:应该上什么样的建设项目,由人大或者群众提出动议,做出选择,而不是政府安排后再交人大审议通过。基层人大工作的探索正在从审议预算报告转向审议预算项目。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正在成为群众参与的直接要求。这些探索显示出,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管理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上,群众的参与要求越来越被一些基层政府所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正在为制度化的参与方式所吸纳,“扩大基层民主”成为基层政府在应对具体问题时的武器和工作方法。“参与式预算”和“协商式民主”,既可以说是进行财政改革、推进阳光财政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说是开展行政改革、提高决策民主性的重要方式。而且,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拓展群众在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决策权和政治参与,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篇5: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部长

刘慧兰

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统一干部职工思想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提升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水平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积极推进人民银行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抓实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党员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认真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坚持把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履职水平的重点工作来抓,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已逐步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体系。一是党委尤其是一把手高度重视中心组学习。各级党委坚持把中心组学习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认真组织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党委一把手亲自审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认真撰写调研文章,积极做好中心发言,做到了亲自抓、带头学,这对于保证学习任务的落实和使学习取得成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二是坚持学习制度。2009年人民银行党委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以下简称《学习制度》),对中心组学习的指导思想、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学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每年年初,人民银行党委都要专门印发人民银行系统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年实际,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进行部署。人民银行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制度》,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起党委书记调研报告制度、述学考评制度、“考学”“督学”“研学”制度等一系列学习制度,使中心组学习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创新方式方法。人民银行各级党委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探索改进中心组学习的方式方法,采取集中学习研讨、联组学习、与金融机构和地方党政部门联合学习、中心发言、心得交流、专家辅导、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增强了中心组学习的吸引力和效果。四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人民银行各级党委中心组在学习中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研讨交流、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力求使每次专题学习都形成指导实际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案、新措施。实践证明:强化中心组理论学习已经成为促进人民银行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提高、履职能力增强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根据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2010年4月,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学习的目标和原则、内容和方式、制度保障和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学习规划,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负责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广泛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等。在学习过程中,人民银行各级党委积极创新学习形式,采取考察、调研、辅导、研讨等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联网平台等手段,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情景话剧表演、趣味哲学故事、名词竞猜等形式,将原本有些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演绎得生动活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创新理论学习内容,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选择重大理论课题和经济金融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学习专题,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部门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创新调研形式,调研内容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有所侧重,主题立意新颖,观点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理论成果的转化运用,使理论学习和央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并为人民银行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坚持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为丰富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人民银行广泛开展了“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心得”的群众性读书活动。人民银行各分行、各单位每年年初都会印发读书活动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推荐学习书目,由员工根据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选择阅读,并要求干部职工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在读书活动中,人民银行各级党委结合实际,努力拓展读书活动形式。许多单位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教室,在内联网开辟“理论园地”、“理论书屋”、“网上党校”,采取读书沙龙、座谈会、心得交流会、主题式读书、读书百字点评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增强了读书活动的吸引力,使读书活动成为干部职工的“良师益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效提升了基层央行履职水平。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央行道德教育体系,为全面履行中央银行职责提供政治保障

切实做好央行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干部职工思想实际,2006年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银行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职责制度、检查考核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定和阐释,基本上形成了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行长全面负责,分管行长主抓,职能部门领导为主,党、政、工、青、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干部职工思想变化的新特点,人民银行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拓展工作载体,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气息。一是针对当前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专题讲座、专家辅导咨询、推荐书目、编办简报、征文活动等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干部职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调适方法,自我调节心理和情绪,引导和培养干部职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宽容豁达、健康乐观的良好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组织研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系统》,依托人民银行内联网,以不记名的方式,定期在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干部职工思想状况问卷调查,消除了干部职工网上答题的顾虑,增强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供了依据。三是广泛开展了优秀文艺作品赏析活动,采取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展网上论坛、交流心得体会、评选优秀征文等方式,引导干部职工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围绕中央银行改革发展,紧贴央行员工思想道德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06年,深入开展了以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引导人民银行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2007年,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大力普及奥运基本知识和文明礼仪常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和谐,为推进“文明北京”、“和谐央行”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8年,制作了《中国人民银行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报告》专题片,开展了学习宣传人民银行系统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活动,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和促进央行和谐的强大力量。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采取“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我与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热爱中央银行事业、奉献本职岗位的实际行动,为金融改革发展贡献力量。2010年上半年,以深入宣传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成效和人民银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2010年下半年,开展了“身边的榜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其爱岗敬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力宣传弘扬先进典型。多年来,人民银行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行业典型引导行业人,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具有央行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导向、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2006年,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推出了“怒向刀锋扬正义、勇斗歹徒谱正气”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刘伟。2010年推出了见义勇为、智救三人的英雄王德宝,2010年8月18日中国文明网以“救人于危难的基层央行人”为题刊载了王德宝先进事迹。9月19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播放了对王德宝的采访。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下,人民银行系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系统有1个单位被中组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6个单位荣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有4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0人荣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共表彰优秀共产党员113人、优秀党务工作者38人、先进基层党组织65个。通过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增强了人民银行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央行各项工作的完成。

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推进央行文化建设,促进人民银行各项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各级党委坚持“重在建设、重视创建过程、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抓班子、带队伍、促业务”为主要内容,以“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央行改革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多种形式、具有中央银行特点的群众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系统开展了“讲文明、重礼仪、树新风”活动,大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精神品位;开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主题科普活动,采取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展览,编写简明宣传提纲、开设网上科普知识专题等活动,强化“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理念,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勤俭节约、勤俭办公的风气。2009年,人民银行系统共评选表彰了2006—2008全国文明单位5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0个、人民银行文明单位79个。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2006年至今,人民银行共分层次分批召开创建工作座谈会19次,有针对性地对分支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行了调研、检查、指导和复查。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人民银行各级党委转变了工作方式,改善了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了履行央行职责的能力,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扎实推进央行文化建设。人民银行非常重视央行文化建设,近年来,在总行党委的积极推动下,人民银行各分行各单位结合辖区员工队伍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在加强央行文化建设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以央行文化建设促业务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一是结合实际,总结提炼央行核心价值观和央行精神。二是创新形式,开展活动,丰富实践央行精神活动载体。三是宣传典型,树立标杆。通过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典型代表,在辖区进行巡回演讲,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四是融入履职,贯穿工作之中。把央行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起来,把央行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真正起到以文化促管理的作用。五是建立机制,健全央行文化建设运行体系。通过建立组织推动机制,全面统筹、深入推进,使央行文化建设成为各单位、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多数单位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央行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央行文化建设责任体系。在央行文化的支撑和保障下,人民银行职责得到全面、高效履行,内部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和谐央行建设得到不断发展。

篇6: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错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上一篇:生源地助学贷款需要注意的问题下一篇:践行师德,以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