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2024-06-21

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精选8篇)

篇1: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组织部门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机关效能。近年来,全盟组织系统相继开展了以“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中,管理区党委组织紧紧围绕为经济转型提供组织保障这一中心,坚持机制载体创新,做到学习、效能、工作、压力“四轮驱动”,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

㈠坚持学习驱动,创新组工干部素质提升机制。一是在学习形式上突出了“新”。开展了互动式交流学习,把讲解分析与座谈讨论,通读原文、看录像与谈心得体会相结合,不断完善“轮流讲党课”、“一人一课”、“周五学习日”、考试测评等五项学习制度。建立了部领导、普通干部学习微机操作“一帮一”对子,最大限度提升全体组工干部的微机操作水平。同时,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知识竞赛抽奖、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组工干部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动态、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二是在学习内容上突出“广”。不仅把党的十七大报告及新《党章》、《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盟委(扩大)会议精神、全盟组织工作会议领导讲话和典型材料等作为学习内容。同时,增加了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着力把组工干部培养成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在学习时间上突出“紧”。在保证学习与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前提下,每月安排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自学不少于4次,要求每名组工干部每周学习不少于3学时,因事缺课的组工干部必须及时进行补课,确保全年学习时间达到100个学时。建立了学习考勤制度,每月对组工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对学习内容进行测评,将考试结果计入组工干部档案,并与年终评优挂钩,使学习由虚变实,真正成为组工干部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四是在学习效果上突出“实”。以“调研课题领办”为载体,围绕组织工作的重点、基层关注的热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制度设计及“五动”工作法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10个创新课题,实行“一干部一课题”,由分管领导及组工干部认领,每季组织开展一次创新课题进展情况交流点评会,有效地推动了具体工作的创新和落实。

㈡坚持效能推动,创新组织工作科学效能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管理机制。结合“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的开展,修订完善了部长办公会、部务会、工作例会、学习考勤等十四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机关内部管理。二是建立责

任机制。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将目标考核任务落实到每个职能科室,使每名组工干部都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同时,强化对组工干部的绩效考核,探索建立定性与定量有效结合的考核制度,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工作创新、实绩、民主测评、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考评办法,推进组织工作高效开展,以“服务、效率、质量”优化组工干部形象。三是建立协作机制。实行重点工作矩阵管理制度,对部长办公会或部务会确定的重点工作,明确责任领导、主办科室、配合科室、完成时限等。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离岗告知等制度,搞好工作衔接,确保工作不间断,服务不受影响。四是建立行为规范机制。制定出台了《组工干部行为规范二十条》,实行组织工作限时承诺办结责任制,对办理干部调配、因公因私出国、基层单位来函、党组织关系接转、公文处理等11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办结时限,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推行组工干部“一张笑脸迎人、一把椅子让人、一杯热茶暖人、一句好话感人、一股正气激人,不让来机关办事的人因我受冷遇、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等承诺,热情、真诚地为干部、为党员、为基层同志服务。

㈢坚持工作促动,创新组工干部调查研究长效机制。一是创新组工干部联系帮扶调研机制,实行组工干部联系经济部门及担当“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制度,从2008年5月

开始计划用1年的时间让每位组工干部对管理区3个场、1个镇,27个主管科局普遍联系一遍,总体把握管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根本上解决组工干部视野不宽、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二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和监督管理机制。创新性地通过全员民主推荐选任领导干部,首次对副科级领导职位开展公开选拔,使干部制度改革得以深化。积极探索干部考察新方法,把干部考察工作向社交圈和生活圈延伸,并对有些干部认真征求了社区或邻居、原工作单位的意见。拓展干部培养锻炼途径,通过选派干部参与中心工作、选派到外驻点招商等形式,多渠道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创新人才引进途径,2006年以来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各类紧缺人才名,并通过落实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应历届大学生中公开选拔村委会主任助理,以及依托管理区党校对农村牧区党员干部进行学历教育。落实处级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组织了“两新”组织党建调研工作,提出了对锡林河煤化工组建党委的方案,并采取“培训带产业”的方式,开展基层干部培训,等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㈣坚持压力推动,创新组织部门民主开放的运行机制。坚持“开门搞教育”,着力打造“阳光组工”,切实提高了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树立起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在分析

评议阶段,采取给管理区党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纪检(监察局)、各基层党组织发放“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形式,就组织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工作作风、服务基层及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16个方面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了离退休干部监督员座谈会、采取个别走访、在政务网上设立征求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听取组织部门的社会评价。部机关还要求,每名组工干部要跳出岗位、跳出部门为组织部提建议。同时,按照“自我谈、领导点、相互提、大家帮”的思路,要求每位组工干部对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查找个人在思想、学习、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查找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思想根源,形成自查剖析材料,在组织生活会上进行通报,多方征询党代表、人大代表、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老同志的意见、建议。并对组织生活会查摆的问题进行归集整理,原汁原味地逐个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将存在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与年终组工干部的奖惩评优挂钩。建立健全以规范组工干部调研、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内容的管理制度,促进组工干部能进能出。在班子建设方面,将“组工干部下访月”定为每年必须开展的活动,实

行组工干部定期“下访”,建立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的“绿色通道”。

篇2: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应在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山东省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运华

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活力,是加快党的建设创新的源头活水。如何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之中,是各级组织部门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干部的政治出路和经济待遇,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农村工作比较复杂,面广量大,发展稳定的任务比较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关键靠农村基层干部,对他们必须有出路、有保障,必须关心、爱护他们,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在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完善帮扶机制,激发干事热情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健全了村干部工资补贴保障机制。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每年用于村级转移支付资金2300多万元,市里规定转移支付的55%用于村干部的工资补贴和正常的办公费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报账员实行固定补贴、绩效补贴机制,其他村干部实行误工补贴。今年我们又建立了村主职干部岗位补贴逐年增长机制,每年增长幅度不少于30%,市财政每年增加150万元,确保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目前,我市农村党支部书记固定补贴每月260元,加上绩效补贴一般在500元左右,3年内固定补贴达到不低于600元。二是建立了农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市级规范化管理,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市财政每人每月增发200元岗位津贴,目前纳入市级规范化管理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达到448名,占50.1%。三是聘任了一批镇长(主任)助理。先后分两次从特别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中选聘镇长(主任)助理,第一批18名,第二批17名。聘期3年,聘期期满,进行严格考察,符合条件的继续续聘,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连续聘任3次的,享受退休待遇。去年我们对第一批任期届满的18名同志进行了考察,有15名同志得以继续续聘。四是开展了“三帮一联”活动。我市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9个山区镇与8个城矿区镇街差距较大,个别山区镇年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到100万元,而最高的去年达到8000多万元。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大力实施开展了“三帮一联”活动,即城矿区镇街与山区镇结对帮扶、市直部门与山区镇结对帮扶、规模工业企业与山区镇结对帮扶,市级领导成员联系山区镇,为促进全市协调发展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去年,我市财政还配套资金350万元,为65个无活动场所的村建起了高标准的活动场所。今后,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解决好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基层干部补贴报酬的要求,进一步研究解决村干部的政治出路和经济待遇问题,打通村干部晋升出口,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有计划地从村干部中考录部分公务员,选聘特别优秀的村干部进入镇街领导班子;进一步

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出台有关政策,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在大力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上下功夫。农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观念滞后等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给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注重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实施了“一村发展一名新党员”工程,明确要求每村每年至少发展一名新党员,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在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方面,我们深入开展了党员承诺、设岗定责、一名党员学一技等活动,尤其是在落实党员承诺制方面,全市统一标准格式,每一名党员内都要对群众做出办实事承诺,并实行兑现奖惩制。在发挥农村党员作用方面,去年我们全面启动并大力实施了“党员创业工程”,以党员创业促进全民创业,深入开展了“十百千”创建活动,培养和树立了一批“十佳党员创业基地”、“百强党员创业标兵”和“千名党员创业中心户”等先进典型,并将结合“七一”表彰活动进行命名表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章》,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把握条件,坚持德才标准,既注重“德”,更注重“才”,切实把各个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特别要注重把政治素质高、文化程度高、有致富本领和特长的农村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同时,注重吸纳知识界、经济界和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提升党员队伍文化层次和能力水平。进一步完善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双向配合共同

管理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以良好的服务吸引流动党员自觉亮明身份,发挥作用。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在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规范农村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农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本领上下功夫。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监督和管理。首先,选好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在去年年底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我们严格程序,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换届选举,全市村“两委”成员中,45岁以下的占69.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3%;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2.8%,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5.2%。一大批“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农村干部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换届之后,我们及时进行了培训,在市委党校举办了6期培训班。其次,狠抓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村干部行为。一方面,狠抓工作规范,让村干部知道应该怎么办。先后制定出台了《邹城市镇级工作规范》和《邹城市村级规范化管理细则》,对镇、村工作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村级事务,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有效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减少了各类矛盾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制定处罚规定,让村干部知道不能怎么办。最近,结合对村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我们开展了村“两委”成员综合素质评估活动,从村“两委”成员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群众威信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尤其是了解和掌握是否有劣迹人员,制定针对性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凡是不具备村干部任职条件的,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坚决进行撤换。

研究制定了《关于对不作为、不尽职、失职渎职和参与集体上访、信仰宗教村党员干部处理的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的从政行为。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在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健全服务群众工作体制,打造引领农村工作的坚强堡垒上下功夫。近几年,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设臵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学习推广了“支部+协会”等做法,鼓励和支持强村、强企业依法兼并弱村小村,建立联合党支部,都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做群众工作机制不健全、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我们着眼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及时把握群众脉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民情恳谈活动的意见》,定期组织群众召开民情恳谈会。市、镇、村都设立了群众工作专门机构,整合相关资源,搭建群众工作服务平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我市以民情恳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四个一”模式,即“一会”,民情恳谈会;“一街”,村村建起形势政策宣传一条街;“一网”,市财政就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讲座”,定期组织讲师团到农村开展教育讲座,这一做法被中央几家主要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今后,我们将根据农村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本着有利于发挥农村党组织应有作用,合理设臵农村基层党组织,稳步推行村企联建、产业组建等新型基层党组织设臵和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增强农村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功能。目前,我们正探索建立镇园合一管理体制,整合优化组织设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在切实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下功夫。农村基层组织强不强,关键还要靠发展来衡量。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主要靠人才来支撑,必须在农村人才方面做好文章。由于各方面原因,农村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多数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远走他乡,使人才本来就不多的农村,更加缺乏人才,这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瓶颈制约因素。据统计,我市现有各类农业实用人才2774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4.2%,占农业人口的0.3%。近年来,我市相继采取一些措施,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了“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带动”工程,评选了首批10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公开考选了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工资由市里统一发放,并为其办理养老、医疗等五项保险。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工程”,从市里选派了300名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择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政策扶持,制订激励政策,鼓励管理人才、经济人才、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三农”工作,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537-5213461

篇3: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改革创新,高校,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1)

高校是开展知识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阵地,更是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新的要求、内容和使命,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提供宝贵机遇。但在现实中,由于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日趋弱化态势。(2)对此,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勇于探索,要用新眼光、新思路、新方法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向前发展,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致力于党组织建设内容和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完成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的组织与思想保证。

1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局势正发生重大深刻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和不良思想的渗透日益加剧。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出现明显变化,这些无一不对高校发展改革及各项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从国内看,改革不断向广度、深度不断迈进,经济利益和诉求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日益活跃,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在对高校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2)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更是国家和民族复兴强大的灵魂,科学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全面做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与之相应的是高校基层党建理论及实践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3)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客观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前沿,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现实要求,又是构建和谐校园、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加快更新重组,管理体制深刻调整变革,后勤社会化全面实施,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3)探索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和方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4)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总体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中较好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高校党建工作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基层组织工作不到位,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个别党员组织纪律性差,党的组织生活不健全;一些党员宗旨意识淡薄,不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少数党务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不适应现代化高校教育要求等。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问题新挑战。

2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领域

(1)在学院层面存在轻党建、重科研现象。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在学院层面,却多为院长负责制,这对学院开展党建工作造成了一些不便。学院一般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和核心任务,在工作中比较注重教学和科研,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科研竞争力为重心,对党建工作缺少侧重或有所忽视。

(2)党建工作队伍不稳定,缺乏延续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支部书记的选配工作普遍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学生支部书记变动频繁,极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支部书记、支委的流动性大,支部书记选任工作多为组织行为,很多教师抱有完成任务的态度,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任满一届就想卸任;担任支委的学生党员要面临就业、考研等生存学习压力,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

(3)学生党员发展比例失衡,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问题。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普遍存在“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党员多、速度快,低年级党员数量少、速度慢”现象,即“倒金字塔”特征。这就导致大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难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削弱了“传、帮、带”作用。另外,还存在学生党员重视发展前教育引导,忽视发展后再教育的现象,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后期教育和管理严重缺位。

(4)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迅猛,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造成被动。当今社会已步入“读秒”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广度超乎想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外界信息、交流表达的重要媒介和途径。然而,网络社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大量暴力、反动、色情、低俗内容,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加剧,不容忽视。超前做好引导工作,积极应对新媒体、新技术挑战,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3 新时期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

(1)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主动适应高校管理模式、体制等方面新变化,加快改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组织领导方式。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机制,专兼职结合的思政队伍机制,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社团机制。力争在多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一是决策机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确保公平公开公正,充分体现民意;二是保证机制,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原则,将党建工作与全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三是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整合党组织与行政、群团组织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作用;四是服务机制,牢固树立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服务的宗旨意识,并将其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创新组织生活内容,丰富方式载体。结合不同类型、层次的党组织、党员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组织活动。结合不同专业优势特点,积极开展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路径,不断提高活动的效能和效率。通过开展“优秀党员日”、“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党员活动”等各项评比活动,带动积极性。建立并推广优秀教师党员对接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增进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间的联系,搭建师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3)妥善处理好党务与行政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党组织要协同行政部门制定学校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并团结带领工会、共青团等为实现发展目标共同奋斗。行政领导要积极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同时,党组织也要指导促进校务公开,接受监督,推动高校工作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有效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学校重大问题决策应向广大党员征求意见建议。

(4)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占领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建立富于吸引力、旗帜鲜明的高校党建工作网站,积极打造网上党建新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抵御互联网负面内容对高校思想领域的渗透和腐蚀。通过不断创新网上党建平台的内容和形式,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更多信息和服务。

(5)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党务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选配德才兼备、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从事党务工作。加大党务工作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一流党务队伍。重点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奉献精神、群众信任拥护”的标准进行选拔。(4)关心党务工作者的生活和成长,为他们从事党建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管永前.当前高校教工支部建设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③王英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面临危机与改革趋势.中国高等教育,1999(5).

④李向阳.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教管理,2002(5).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篇4: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牢构筑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密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运用多种形式,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讲实讲深讲透,把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同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奋斗目标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省级机关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省级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省级机关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中的重要作用。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必须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推动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掌握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提高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推进“强基工程”。针对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不同情况,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2777高素质的党员来体现。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需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促进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动力,外化为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努力改进党的作风。积极培育与党的优良传统相承接、与科学发展相符合的优良作风

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作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坚决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与民争利的现象,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的习气。

机关作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深入开展省级机关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实践,坚持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作风转变带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以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保证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应认真总结近年来加强省级机关作风建设的经验,坚持不懈地推动省级机关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效能和水平。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切实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提高党的建设的制度化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关键性建设,对于实现科学决策、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激发党的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我省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加大对违反党内民主制度的问责力度。坚持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根据党内民主的实践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党代会、党委会、党内决策、党内选举、党内监督、党务公开等制度,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进一步健全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继续认真抓好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以及省委《关于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创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五、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反腐倡廉事关人心向背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应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以权力观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认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必须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完善改进,努力形成科学合理、协调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切实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

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精神,从源头抓起,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围绕管好人、管好权、管好钱,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巡视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以及述职述廉、任期经济责任和谈话诚勉等制度.特别应加大社会和群众公开监督的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腐败的产生。

篇5: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寺坪镇中心小学小学工会主席:彭家富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对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提出了三个紧密结合,为我们开展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推动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和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工会组织,不断健全和发展,工会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几年来,我镇中心小学的工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推进学校的民主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在学校工会组织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加强教育工会的自身建设。

一、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是增强工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国工运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工会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是工会组织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成为中国工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不断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 1

带来了新变化新特点。这都对工会组织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工会如何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才能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掌握工会工作的主动权,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2.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工会工作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新阶层的出现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使工会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惟一的出路在改革创新,推动工会组织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会发展道路。

3.坚持改革创新是教育工会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同任何工作和事业一样,学校工会工作也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那样会成为一潭死水,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会工作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改革创新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与教育改革的总体布局相适应,尊重广大教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教育工会建设成为党领导的创新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工会自身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教育工会自身建设的正确方向。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是教育工会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育工会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所要改革的,是教育工会自身建设中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我们所要创新的,是教育工会的具体组织体制、组织形式、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理念等。以改

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工会自身建设,就是用改革的精神破解教育工会建设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路寻求增强工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工会社会职能作用的有效途径。

2.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工会自身建设,必须与教育改革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促进教育工会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教育在不断改革,教育工会组织的改革也必须紧跟上,要能够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工会是教育战线最重要的群众团体,教育工会的工作和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校务公开工作、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学校的民主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的安全工作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自觉的把工会自身建设放到教育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把握,使教育工会的改革建设与各方面的改革相适应、相协调,从而有利于教育工会组织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更好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必须尊重广大教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充满生机的教育工会事业是广大教职工群众自己的事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工会自身建设,就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教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一切有利于增强教育工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创新理念得到尊重,创新措施得到鼓励,创新人才得到保护,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4.学校工会要紧密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认识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把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同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教职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同组织教职工、教育引导教职工紧密结合起来,要结合庆“五一”,迎国庆等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以创建“工人先锋号”、“巾帼示范岗”、“青蓝文明岗”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活动。

5.学校工会要继续开展争创“学习型”工会组织的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建设学习型工会组织的活动中,学校要建立领导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能保证学习成员的学习时间、地点及学习内容的落实,使全员学习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改革创新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解决教育工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工会自身建设,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坚持以密切教育工会与教职工群众联系为核心,以加强教育工会组织群众化、民主化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教育工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改进教育工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大力加强教育工会干部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把教育工会建设成为党领导的,独立自主、充分民主、职工信赖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1.密切教育工会与教职工群众的联系,防止和消除脱离教职工群众的现象。密切与教职工群的联系始终是教育工会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工会组织最大的优势是联系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职工群众。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最根本的是要和广大教职工有感情。工会干部要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观念,深入群众,倾听职工的呼声,关心职工的疾苦,贴近职工的感情,真心实意地为广大教职工说话办事,切切实实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一刻也不能教职工脱离群众。

2.充分发扬教育工会内部的民主,调动广大会员群众关心工会事务、参与工会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要在教育工会广泛推行会务公开,保障会员群众在工会内部事务上的参与权、发言权和监督权。教育工会工作计划的制定和重要决策,要经过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由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3.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造就高素质教育工会干部队伍。教育工

会组织是做群众工作的,提高教育工会干部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具体地讲要着力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为教职工说话办事、表达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组织、宣传、教育、引导教职工的能力;三是协调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6: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一、观念创新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找到了“抓手”

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活动方式创新,使基层组织建设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调共性向既注重共性又尊重个性转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当其冲的则是观念创新。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积极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服务大局中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宽工作领域、搭建工作平台、整合工作资源,确保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同步、与时代合拍。二是树立效益观念。抓基层组织建设也要重投入,注重硬件的建设和改善。当然,在投入过程中,要努力降低成本,不断增强工作实效。三是树立品牌观念。认真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创新内容、手段、方法和载体,着力培植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富有时代气息的工作品牌,以点带面,逐步铺开,整体推进,不断累积优势,积极推出精品。

田东县从自身实践和需要出发,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去年以来,推出了“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培育骨干农民”的先锋工程,把“三级联创”延伸到农户和农民,串联起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层面和各种要素,激活了基层的创造力。今年6月,又针对贫困村的现状,开展了“贫困村先锋行”活动,采取分类指导、互帮互助方式,夯实条件较差村屯的组织基础,使得贫困村各项工作得到真正强化。这两个抓手,以组织强村来带富新村,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搭建农村党员与广大群众施展才干的实践平台,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和好平台。

二、以“四个培养”为重点造就新型农民

“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培育骨干农民”先锋工程和“贫困村先锋行”活动,着眼的都是“人”的因素,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把中心农户培养成为强人,把骨干农民培养成为能人,把普通群众培养成为新人,把强人和能人培养成为党员和村干”,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为此,田东县开展了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一是创新培训形式。积极构建乡镇村党校、职校、农技校、科技示范基地、中心农户、“农家课堂”、电教网络、大篷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培训格局,利用完善的培训网络对村组干、中心农户、骨干农民分层次、分行业进行逐级培训,并通过田间地头现学、外出考察促学、示范基地观学、农家课堂听学、实用书籍参学、远程教育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尽可能适应要求,拓展内容,既有理论、政策、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又有农业种养技术、实用技术、外出务工技能等知识,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坚持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行业、部门的特点,农时季节的变化、各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村党员群众的需要,认真整合部门人力物力资源,由农民“点菜”,部门“埋单”。同时,大力实施“百名村支书能力提升计划”、“百名机关党员干部驻村指导计划”,使村级组织干部的领导能力明显提高。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们又精心组织“十七大精神十进农家”活动,着力提高农民和村干素质,使农民也能合着中国发展的节拍翩翩起舞。

三、通过城乡互帮互助推动农村基层组织良性互动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认真总结近年来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对口帮扶、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实现城乡之间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构建起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支部先行、中心农户带头、骨干农民推动的“五级联动”新机制,使上下联责、上下联动、上下联抓、上下联促、上下联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一是建立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健全领导挂点直接服务、部门包村结对服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服务以及党内关爱帮扶服务等各项服务机制。机关党员和干部联系1—2户贫困党员或贫困村民进行牵手帮扶,行政村有能力的党员、村干部、中心农户和骨干农民以自愿形式帮扶1—2个贫困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制度建立健全、生产资金、技术培训等环节实行“捆绑”式协作,一竿子插到底,一板子盖到边。

二是开展“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争当先锋”专项活动。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推动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机关部门领导和机关党员干部按照“六帮”(帮政策、帮技术、帮资金、帮思路、帮项目、帮规划)、“五个一”(到一次基层、联一户群众、传一门技术、办一件实事、解一道难题)开展服务基层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增速。

三是不断提升“农事村办”的能力。“农事村办”是新时期服务“三农”的一种实践创新。我们通过完善村级办公基础建设,提高村干部办事能力,使全部行政村实现“农事村办”,使之成为农村的民心工程、信心工程,建立起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和实践平台。

四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委员会、驻外流动党支部、县、乡(镇)和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等流动党员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升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搭建流动党员展现先进性平台。

四、基层组织建设引领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从内涵到外延、从理念到行动、从方法到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使两者在指导思想上相统一,总体目标上相一致,工作部署上相协调,实际成效上相促进,实现共建共享共同推进。田东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主导,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找准“抓手”、突出特色,引领起了新农村建设新高潮,呈现出“五个一”的好现象。

一村一景:按照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市民化的要求,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助等方式引导农民集中建新房新村,县里提供多份设计图纸,供村屯自由选择,然后请设计单位为各村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做到村村有规划、屯屯有“风景”。目前,全县成功打造了红色旅游新村、生态农业新村、生态园林新村等一批典型化新村。

一村一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实施优粮、优糖、优果、优菜、优畜等五大工程,围绕“山上竹海、山下蔗海”和“八香系列”,努力在“名、特、优、新、稀”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农户+基地+协会+市场”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初具产业规模的“芒果村”、“香蕉村”、“无公害蔬菜村”、“山茶油村”、“板栗村”“甘蔗村”、“劳务输出村”等有“品”新村。

一村一班:每个行政村以村农技校、农家课堂、示范基地、中心农户等为平台,分层次、分对象、分内容进行逐级培训、归类培训和“菜单式”培训,通过“一村一班”,实现“一户一技、一户一业”,使95%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使更多的村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村一会:为了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在各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全县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90多个。充分发挥了在新村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培训、调解纠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帮助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成为引领农村文明新风的“带头人”。

一村一室:田东县把村屯宣传文化室建设作为转变乡风、实现文明的重要载体来抓。目前,全县161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宣传文化室,文化室内备有电视机、影碟机、报刊等,成为群众读书看报、休闲娱乐的场所。并通过“宣传文化室-学习协会-宣传文化中心农户”来带动群众养成爱学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习气。

篇7: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放松了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价值选择出现困惑,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漠,组织纪律松懈,思想蜕化变质,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纯洁党的组织队伍,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在强化党员教育上下功夫

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主题,切实履行教育的职责,健全党员教育制度,创新党员教育方式,丰富党员教育内容。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要切实加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与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针对党员的思想实际,进行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党的最高纲领与实现党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

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三是加强价值取向教育。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处理好党性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关系,处理好物质利益与奉献精神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部分与大局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是加强党的知识和党风党纪教育。要不断加强党的性质和纲领、党的组织原则、党的生活和工作制度等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促使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增强党性、端正党风、严肃党纪,作为是新时期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加强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教育。要把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作为党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组织党员学习经济技术、现代管理、科技、法律、和文化业务知识;教育党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进一步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二、在严格党员管理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网络建设和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把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一是健全组织生活制度。要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行为,强化党员意识,努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使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强化政治思想工作。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关心党员,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帮助党员。要经常开展党员谈心活动,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党员实践锻炼。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党员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四是严格党员目标管理。要建立党员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党员百分制量化考核办法,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量化考核的具体指标,定期组织民主评议和考评。要建立和完善主要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工作的措施,保证党建工作纳入各单位工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及时解决党建工作和党员的实际问题。

三、在加强党员监督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党员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一是严格党内监督。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好每年一次的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二是

加强党外监督。要不断拓展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法律、行政、群众、舆论、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三是加大惩处力度。要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把党员监督与党员廉政自律结合起来,教育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自觉过好权力关、名位关、人情关、金钱关、美色关,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要严肃党的纪律,严格按照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及时查处违纪案件和腐败行为,决不姑息迁就。

四、在严把党员“入口”上下功夫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阶级立场、坚强的革命意志上,而且也要体现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上。我们党是执政党,每一个党员的形象都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所以必须严把“入口”。一是坚持党员发展方针。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党员发展方针,把坚持标准作为前提,把保证质量作为关键,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那些不愿意履行党员义务,指望到党内来捞取好处的人,决不能让其入党。二是严格党员发展程序。要认真落实《党

员发展实施细则》,严格党员发展的程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并给他们提供锻炼和接受考验的机会。同时,还要广泛听取党内外同志对他们的反映和评价,全面地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工作表现,不能光看一时一事的表现,更不能只听其言而不观其行。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发展党员中没有按要求进行培养教育和全面考察,没有实行公示制、票决制,没有按规定和要求办理有关的入党手续,致使发展的党员质量差、素质低的,要对有关人员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理。

五、在畅通党员“出口”上下功夫

要通过认真开展党员评处活动和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查找党员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搞好教育转化,一方面畅通党员出口。一是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在搞好思想发动、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谈心交心和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召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对所属党员逐一进行分析评议,并向党员、群众通报有关情况。二是建立党员资格审查制度。每隔三年对照党章的规定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纪律上和作风上对党员进行一次资格审查,并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滞留在党内的不合格党员进行清理。三是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凡

是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按时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的,一律作自动脱党处理。凡是在党员民主评议中被评为不合格党员,其本人又不愿意改正的,一律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一律予以除名;其本人愿意改正并有决心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要限期改正,到期不改正的应予以除名。凡是本人要求退党的,应予以批准,对于党内的腐败分子,必须坚决清除出党。

篇8:xxx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研究

一、以理论武装、促进发展为目标, 扎实推进学习教育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以来, 省委高校工委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为依托,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党员干部, 教育广大师生, 进一步增强了各高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 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 省委高校工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高校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举办了全省高校领导干部和中层骨干学习十七大精神轮训班, 组织了专科学校副校级领导干部、民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全省高校组织部长的培训工作。培训期间,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蒋笃运同志亲自作辅导报告。培训班还并邀请省委党校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在全省高校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 组建了3个督导组, 对全省高校“三新”大讨论活动进行督导检查, 以推进全省高校进一步学习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 促进我省高校又快又好发展。

2.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 2009年3月至9月, 在全省高校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 结合实际,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圆满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各项任务,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经过群众满意度综合测评, 全省高校满意率平均为99.78%。

3.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从2010年4月开始, 在全省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各高校党委以“做科学发展先锋队, 当教书育人排头兵”为主题, 以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员工、加强基层组织为目标, 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围绕中心、立足本职、创先争优, 扎实开展了公开承诺、典型选树、民主评议、干部大走访等重点活动, 并以深入基层调研、学习“三平精神”、开展党建创新、经验交流、评比竞赛、先进表彰、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依托开展工作, 有效地丰富了活动载体, 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推进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目标,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建设

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以来, 省委高校工委着重在思想、制度、作风等方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做到三个注重。

1. 注重理论学习, 提高素质、提升能力

坚持把理论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 把高校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抓紧抓实。在学习过程中, 注重领导带头, 突出重点, 创新方式, 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 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两个重大问题, 把理论学习与推动高校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与谋划高校的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与保持高校的稳定结合起来;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结合起来。通过理论武装, 使高校领导干部理论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坚定, 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 注重建章立制, 依法治校、规范运作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会同省委组织部制定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暂行规定》, 规范了党政各个决策机构的职责范围和操作规程, 完善了领导班子的工作运行机制, 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转、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 建立并完善了管理和决策制度, 如专家咨询制度、领导联系基层制度和重要工作咨询民主党派和教代会意见制度等, 把民主集中制贯穿到党内生活和工作运行的各个环节。

3. 注重作风建设, 求真务实、清正廉洁

注重高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针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制度建设先行, 先后出台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河南省高校落实“三重一大”实施办法》《河南省高校校务公开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各高校党委普遍建立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院系制度, 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听课制度、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党外代表人士通报校情制度等。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等规定, 积极推行校务公开, 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标活动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进行监督, 形成了标本兼治的监督约束机制。

三、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按照中央、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 及时编制高校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充分利用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南干部培训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 每年选派300多名干部参加培训。利用假期举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读书班、研讨班, 举办组织工作研讨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配合省委组织部积极选派高校领导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进行脱产培训, 组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著名高校学习考察, 组织本科高校中层干部到外省高校、专科学校中层干部到省内本科高校挂职锻炼等。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我省高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 加强对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的领导, 指导中心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严格管理、提升水平,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中心在全省高校干部培训方面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四、以增强活力、保持先进性为目标,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截至2010年12月, 我省高校共有基层党总支 (分党委) 1295个、党支部7772个。工作中, 根据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实际, 创新思路, 健全党的基层组织, 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保持先进性。

1. 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

各高校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 科学合理”, 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原则, 及时对基层党总支、党支部进行调整。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组织。本科院校实现了学生支部一年级建在年级、二年级建在专业、三四年级建在班上的目标。

2. 加强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近年, 省委高校工委从规范、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入手, 先后制定了《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省管高校党委换届呈报审批程序》《关于省委高校工委管理高校收缴党费的通知》等规章制度, 对高校党组织建设, 党委换届, 党费收缴、使用等工作进行规范;及时对合并、更名和升格院校党委进行组建, 确保组织生活正常化。

3. 创新活动载体, 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6年以来, 受中组部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 受省委表彰的先进高校党委11个、基层党组织40个、优秀共产党员8个、优秀党务工作者3个, 受省委高校工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339个、优秀共产党员489个、优秀党务工作者392个。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活动效果, 使党组织的活动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 更加贴近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高校组织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注重坚持以人为本, 把关心党员、服务群众贯穿于党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党建工作评价机制, 2008年, 从推动我省高校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出发,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评估实施意见》, 并选取部分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进行试点评估, 在两批试点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细则和指标体系, 2011年上半年在全省高校全面展开。通过学校自评、专家评估, 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4. 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 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员教育的意见》, 对未来5年全省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划, 就党员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主要措施、方式方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校工作的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校工作基本标准》, 以充分发挥党校理论教育的“阵地”作用和党员党性锻炼的“基地”作用。各高校党组织按照中央“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党员理论学习制度, 着力加强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基本经验教育,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2009年, 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同时, 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学习焦裕禄精神活动等,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各高校党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切实加大在高校优秀大学生、优秀青年教师和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 使我省高校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结构不断优化, 分布更趋合理。截至2010年12月, 我省普通高校共有党员23.9万人, 其中教工党员5.7万人、学生党员16.9万人, 学生中党员比例为11.4%。

五、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 努力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 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呈现可喜的局面。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基本实现

稳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 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建设计划, 列出专项经费用于优秀课程建设。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支持力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工作给予政策倾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河南大学建立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 选送20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奖”, 表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2. 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立两个辅导员培训基地, 承担我省高校辅导员的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高级研修, 并承担部分辅导员学位进修的教学工作。严把入口关, 积极探索和完善科学的选聘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辅导员。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 将专职辅导员的职务晋升纳入学校干部管理程序。加强监督检查, 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范畴, 并把“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不低于1∶200”作为评估一票否决的先决条件, 大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3.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扎实, 时代感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学校、创建文明班级, 争当文明教师、争当文明学生”为载体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大学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等活动, 集中宣传一批优秀大学生典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省党政领导坚持深入高校作形势报告。大力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加强课堂教学和宣传舆论阵地管理, 规范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的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 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现场经验交流会, 评选十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深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良好工作氛围日益形成

各高校认真落实中央部署, 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各高校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坚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 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开展“为祖国奉献青春”、“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和落实各项资助政策,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资助经费金额连年大幅度增长, 形成了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

六、以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为目标, 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近年, 省委高校工委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非常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对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与指导, 全面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为促进民办高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会同省委组织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对民办高校党组织的设置和隶属关系、民办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和职责、全面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等作了具体规定。及时指导和帮助民办高校建立健全党组织, 设置工作机构, 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 在党费的使用上向民办高校倾斜。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 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 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的有关精神, 向3所民办本科院校选派了党委书记。规范党组织生活, 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民办高校召开党代会 (党员大会) 有关工作程序》, 指导和帮助民办高校党委召开党员大会, 委管8所民办高校均及时召开党代会, 进行了党委换届。重视民办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把民办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同公办高校一并实施。各民办高校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精神, 结合学校实际, 积极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上一篇:内部培训总结下一篇:《迷宫脱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