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

2024-06-08

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精选6篇)

篇1: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根据《南昌市城乡规划管理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建设,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专业规划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与适建范围

第四条 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和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照本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

第六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不宜超出本市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的规定。

第七条 单栋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或者两栋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总平面图;

(二)表达规划设计与周边现状空间关系的实景效果图,重要地段公共建筑还应当增绘夜景灯光设计图;

(三)道路交通规划图,包含消防分析图;

(四)单项及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

(五)竖向规划图和相关说明;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建设用地规模在旧城区未达到5000平方米、在新城区未达到10000平方米的,一般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

第九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容积率以及建筑密度按照本市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及容积率计算规则计算。

可供公众使用的架空层,其公共部分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后,其建筑面积可以不计入容积率,但应当计入总建筑面积。

第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本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配建停车位。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一条 居住建筑应当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宜采用南偏东15度至南偏西15度朝向布置,临湖、临江等有景观要求的地段除外。

第十二条 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根据本市日照、通风的要求和建设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七层及以下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平行布置的,南北向(包括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平行布置(包括两建筑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的,其间距在旧城区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0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且不得小于9米。

(二)垂直布置的,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小于或者等于16米,南北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 5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9米,山墙不得开窗、挑阳台;东西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较高建筑物高度的0.5倍,在新城区不小于较高建筑物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6米。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的0.8倍控制;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

第十四条 八层及以上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八层及以上居住建筑之间平行布置的:

1、建筑高度在50米及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即条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7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2、建筑高度在50米及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小于30米的(即点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7倍,且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二)八层及以上居住建筑与七层及以下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八层及以上居住建筑在七层及以下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第十三条第(一)项执行,但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3米。

2、八层及以上居住建筑在七层及以下居住建筑南侧的,其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执行。

(三)八层及以上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不得小于13米;东西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十五条 居住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北侧居住建筑底部设有架空层、储藏间的,应当以南侧建筑高度减去北侧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储藏间的高度计算间距,且不得小于9米;北侧居住建筑底部含公建功能的,住宅部分间距应当以南侧建筑高度减去北侧建筑底部公建的高度计算,公建部分间距按照非住宅间距的规定执行。对不同性质的建筑分别计算建筑间距后,应当采用能同时满足各间距要求的最大值。

第十六条 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九层及以下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按照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的,应当按照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执行;山墙有挑阳台的间距算至阳台外边。山墙有居室窗户的,间距不得小于9米。

(二)十层及以上居住建筑与其他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得小于9米,山墙有居室窗户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十七条 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上50米以下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含局部连体),其南北向间距不小于较低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21米,其东西向间距不小于较低建筑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13米;建筑高度在50米及50米以上100米以下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二)建筑高度在24米及以下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其南北向间距不小于较低建筑物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6米,其东西向间距不小于较低建筑物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6米。

(三)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上非居住建筑与24米及以下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其南北向间距不小于较低建筑物的0.8倍,且不得小于9米,其东西向间距不小于较低建筑物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9米。

(四)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上100米以下非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得小于13米;24米以上非居住建筑与24米及以下非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得小于9米;24米及以下非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得小于6米;相对的非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8米,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五)建筑高度在100米及100米以上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的间距,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照居住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

(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及退让距离的规定执行,但最小间距不得小于9米。

第十九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按照居住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要求执行;但其位于相邻建筑北侧的,其间距在旧城区还应当增加10%以上,在新城区增加20%以上。

第二十条 居住建筑的阳台总长度超过阳台所在建筑面宽长度的60%时,应当从阳台外边缘计算间距。

第二十一条 建筑间距的.计算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当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

第二十二条 位于同一裙房之上的几栋建筑,计算建筑间距时,可以扣除裙房的高度;与其他相邻建筑计算建筑间距时,应当包括裙房高度。

第二十三条 不同地块建筑的间距,还应当满足用地边界退让距离的要求。

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四条 建筑物退让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间距的一半。

(二)建筑物相邻城市道路的,建筑物退让道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间距的一半。

(三)建筑物相邻城市绿地的,建筑物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3米;临绿线开设出入口的,不得小于5米;建筑物位于公园绿地南侧的,应当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其中,建筑物高度超过24米且平行绿地布置的,建筑物退让北侧绿线距离还不得小于10米。

(四)建筑物相邻河道的,建筑物退让河道规划蓝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蓝线外侧有绿线的,按照绿线退让距离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临街建筑物(含台阶、有柱雨棚、骑楼)退让城市快速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15米,退让主干路、快速路辅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退让次干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8米,退让其他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其中退让12米及以下的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3米。

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100米以下的建筑平行道路布置的,在前款规定的基础上,建筑高度每增加4米,退让距离增加0.25米。建筑高度在100米及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的退让距离,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围墙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城市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0.5米,门卫室、值班室等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小于3米。

第二十六条 临街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楼),其主次出入口方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2米,并应当留出与城市道路相连的临时停车或者回车的场地。

第二十七条 道路交叉口建筑物退让道路转角处红线距离,按照两侧道路较宽退距要求进行退让。

第二十八条 地下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城市绿线及其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退让12米及以下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小于3米,且应当满足管线的埋设要求。

属于市政工程的地下建筑物和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结合市政工程统一开发建设的项目退让除外。

第六章 城市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九条 城市道路两侧、临江、临湖等重要地段的建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临城市主、次干路两侧、临江、临湖建设住宅的,其临街立面应当进行公建化设计,并与所处环境相协调;

(二)临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原则上不得设置小开间商业店面;

(三)沿街不得设置锅炉房、烟囱、烧火道、垃圾道、污水池、化粪池、储藏间等有碍市容景观的附属设施;

(四)临街主墙面不宜设置空调机位和热水器等其他设施,确需设置的,应当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临街可以采用花台、绿化带等建筑小品隔离或者设计成透空型围墙;有特殊要求需要修建封闭式围墙的,应当对其进行美化处理。

第三十一条 新建居住小区应当统筹规划门卫、值班室、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市政配套设施等用房和围墙。

第三十二条 由城市规划确定的商业步行街两侧骑楼的建设,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骑楼建筑的底层外墙面至骑楼立柱外缘的距离不得小于3.5米;

(二)骑楼地面应当与人行道地面相同,无人行道的应当高出道路边界处0.1米至0.2米,表面铺装应当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者障碍物;

(三)骑楼净高不得小于4米;

(四)骑楼立柱外缘距城市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0.5米,并设置防撞和安全措施。

第三十三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观测站、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的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应当符合城市绿化管理的有关规定。计算绿地率指标的绿地面积,应当包括建筑基地中的集中绿地面积和建筑物周边、道路两侧的零星绿地面积。

第七章 市政工程

第三十五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宜设展宽段;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上的公交停靠站宜采用港湾式布局。

第三十六条 在道路一侧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出入口宽度不宜大于10米;

(二)相邻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道路的,宜在较低一级的道路上开设出入口;

(三)对应当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交通影响评价报告设置各类出入口;

(四)在道路交叉口附近开设出入口的,其位置距城市主、次干路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得小于70米且不宜设在道路展宽段上,在支路上的或者旧城区特殊较小地块周边道路的,可以适当放低标准;

(五)在交通性主、次干路上一般不设置出入口,确需开设出入口的,宜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增设加减速车道。

第三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工程应当编制管线工程规划,并符合以下规定:

(一)电力、电信等管线应当下地埋设,已有的城市架空线应当结合城市改造逐步下地埋设;

(二)排水管线应当实行雨污分流;

(三)通信管线应当同沟共井埋设;

(四)管线工程应当与城市道路工程同步实施,且预留管线,并埋设市政接户管,新建桥梁应当按照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

第三十八条 管线及市政设施的设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管线干线应当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者支管较多的一侧;

(二)管线穿越河道时,应当满足通航、河道整治要求以及有关专业技术规定;

(三)燃气管道应当单独直埋,不得进入综合管沟,禁止沿高压电线走廊、电缆沟道或者在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液体埋场下埋设燃气管道;

(四)给水、燃气等输送性质的干管宜布设于市政道路的机动车道下;

(五)建设项目内的变配电设备、弱电设备宜室内设置。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以下用语的含义:

(一)旧城区,是指洪城路、解放西路、洪都中大道、洪都北大道、沿江北大道、抚河北路、抚河中路所围合的范围。

(二)新城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旧城区以外的其他范围。

第四十条 本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及容积率计算规则、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规则、建筑间距计算及建筑高度计算规则和建筑物退让距离,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拟订,经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后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十一条 纳入市人民政府旧城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项目以及因市政工程建设拆除后确需恢复性建设的项目,其建筑间距、退距标准不适用本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以外建制镇的城市规划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11月1日起施行。1月21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8月30日修改的《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同时废止。

篇2: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建设,应当遵守《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本规定。

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与适建范围

第三条 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

第四条 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按照分区规划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规定执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未列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适建性。

需要改变建设用地性质或者超出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并依法对规划进行调整:

(一)不得对相邻地块以及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不得突破原用地开发强度,导致该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三)不得新增大量人流、车流,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

(四)不得擅自占用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公益设施用地。

第五条 取得城市规划道路一侧土地使用权的,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照实际用地面积(净地)计算。

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实施。建设用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配套的管线工程详细规划。

第七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应当符合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

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照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莲塘组团、昌东组团、湾里组团、望城组团和乐化组团的中心地区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照新城区的控制指标执行;其中心地区、一般地区由所在县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九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用地规模未达到以下标准的,不予批准:

(一)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为5000平方米;

(二)多层公共建筑为15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为平方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为3000平方米;

(五)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为3500平方米;

(六)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为4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规模未达到上款规定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原有道路改道或者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道路、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十条 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了开放空间的建设项目,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量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在建筑物内部(包括地面层和其他楼层)或者外部提供全天候对外开放的步行空间或者通道,将周边建筑物与城市街道、广场、游园、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连在一起且有效宽度不小于4.5米的,可以作为城市公共通道,并按照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

增加建筑面积的标准为: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1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2小于4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1.5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4小于5.5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2平方米。

(四)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5.5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2.5平方米。

第十一条 居住小区内建筑架空层不得作为开放空间;用作停车、绿化、居民休闲等公共用途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但不得围合、改作他用或者出售、出租,建筑密度按照规定计算。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以下标准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

(一)居住建筑:

1、一类居住区:机动车每户不少于0.6至1个泊位,非机动车每户不少于1个泊位;

2、二类居住区:机动车每户不少于0.3个泊位,非机动车每户不少于2个泊位。

(二)公共建筑:

1、行政办公: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3至0.5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3个泊位;

2、商业、金融、服务业、市场等: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25至0.4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5个泊位;

3、文化娱乐: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5至0.6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4个泊位。

机动车、非机动车室外停车场的泊位数不得低于核定标准泊位数的百分之十五。核定标准泊位数按照总建筑面积换算成的最小标准泊位数计。

停车场(库)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或者停用。

第十三条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每泊位占地20至30平方米,多层停车库和地下停车库每泊位占地25至35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每泊位占地1.5至1.8平方米。

停车场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相交,应当尽量采用正交布置,确需斜交的,其交角原则上不小于75度。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四条 居住建筑应当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采用南偏东15度至南偏西15度朝向,原则上不再建设东西向居住建筑。

第十五条 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南北向(包括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下同)平行布置(包括两建筑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下同)的,在八一大道、阳明路、三经路、沿江北路、抚河北路、站前西路所围合的范围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在老城区的其他范围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0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

(二)垂直布置的:

1、山墙连续宽度小于或者等于16米,其南北向间距在老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 5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但不得小于9米,山墙不得开窗、挑阳台;

2、山墙连续宽度大于16米,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

1、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2、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的间距乘以0.8计算,但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

3、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

(四)南北向平行布置,相邻居住建筑之间地面有高度差的:

1、南侧居住建筑低于北侧居住建筑高度的,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计算间距,但不得小于9米。

2、南侧居住建筑高于北侧居住建筑高度的,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加上南侧居住建筑高出北侧居住建筑的部分计算间距,但不得小于9米。

(五)位于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建筑间距可以扣除裙房的高度;计算与其他相邻建筑间距时,应当包括裙房高度。

(六)相邻居住建筑底层均设有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计算间距可以不包含底层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建筑高度。设有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居住建筑在南侧,未设的居住建筑在北侧,按照南侧居住建筑包含架空层或者储藏间在内的建筑物高度计算间距。

第十六条 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在老城区不得小于4.5米,在新城区不得小于6米,按照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的,应当按照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执行;山墙不得挑阳台。

点式居住建筑的东西侧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邻居住建筑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执行。

第十七条 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即条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老城区为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7倍,在新城区为0.8倍,但均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2、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小于30米的(即点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老城区为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新城区为0.7倍,但均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多、低层居住建筑在高层居住建筑北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第1目执行;

2、多、低层居住建筑在高层居住建筑东、西侧,间距不得小于13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照消防间距控制,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十八条 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8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9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高层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还应当进行日照分析,满足北侧居住建筑底层住宅大寒日日照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

第十九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照居住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

(二)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照消防间距执行,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山墙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执行;

(三)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执行。

第二十条 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但不得小于21米;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物高度的0.4倍,但不得小于13米;

(二)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南北向的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但南侧建筑物是多层的,其间距不得小于9米;

(三)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高层非居住建筑在南侧或者东、西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执行;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在南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二)项执行;

(四)以上各项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均应当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在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老城区增加百分之十以上,新城区增加百分之二十以上计算。

第二十二条 中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0.8倍的,其南阳台或者东西向主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其北阳台或者东西向次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2米;间距大于0.8倍的,阳台最大出挑距离可酌情增加。高层居住建筑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

居住建筑南阳台或者东西向主阳台连续长度不得大于8米,北阳台或者东西向次阳台连续长度不得大于4米,阳台总长度不得超过建筑面宽总长度的百分之六十。

阳台出挑距离、连续长度或者阳台总长度超出上两款规定的,应当从阳台外边缘计算间距。

第二十三条 建筑间距还应当符合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

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建设的建筑物,应当按照规定退让;相邻公共绿地的,退让距离按照其他非居住建筑的退让距离执行;退让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按照消防间距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临街建筑物的退让应当符合《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其中50米以下高层建筑(含台阶、有柱雨棚,下同)在主干道两侧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在次干道两侧不得少于8米;50米以上高层建筑主楼退让距离,在以上规定的基础上,建筑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

第二十六条 临街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楼),其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2米,并应当留出与城市道路相连的临时停车或者回车的场地。

第二十七条 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建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至少增加3米。

第二十八条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地规划绿线及其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檐口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在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范围内,不得建设或者设置雨篷、阳台、招牌、灯饰等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二十九条 在公路两侧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划定隔离控制带:

(一)国道、高速公路防护栏两侧不小于30米;

(二)省道路基边缘两侧各20米;

(三)县道路基边缘两侧各10米;

公路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第三十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退让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按照批准的规划执行;没有规划的,不得小于10米。

第三十一条 沿铁路干线两侧新建建筑物,距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沿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新建建筑物的,不得小于15米;沿铁路两侧修建围墙的,不得小于10米。

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应当符合铁路道口管理规定。

第三十二条 在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建筑物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0.5至1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5米;

(二)35至11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10米;

(三)22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15米。

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范围可以略小于上款规定,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电力管理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 修建临时建筑物的,退让主、次干道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5米,其他道路不小于1米。

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四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的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地段周围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A)不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乘以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L),即:A≦L(W+S);

(二)其他建筑物的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第三十七条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应当按照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或者其临接的道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应当将广场、河道、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宽度的二分之一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七章 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三十八条 建筑基地的绿地率应当符合城市绿化管理的规定。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中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第三十九条 建筑基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按照组团以上进行设置。组团每人不得少于0.5平方米,小区(含组团)每人不得少于1平方米,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每人不得于少1.5平方米,绿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组团绿地的面积不得少于400平方米。

第四十条 在临江、临河、临湖地区应当留足可供绿化建设的用地,只拆不建,具体范围为:

(一)东湖、南湖、西湖、北湖周边30至50米;

(二)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周边80至100米;

(三)赣江、抚河两侧50至100米;

(四)玉带河两侧20至50米。

昌九高速公路、昌九大道两侧100米范围内也应当留足可供绿化建设的用地。

第八章 城市景观和环境

第四十一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确定城市景观体系,重视城市轮廓线和视线通廊等景观要素。

重要区域应当专门编制城市景观规划或者城市设计。

第四十二条 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沿街建筑群体要形成活泼有变化的天际线,协调而丰富的街道立面,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绿化等需要灵活设置,以利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二)主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建住宅楼,确需建造的,其立面设计、装饰应当与所处建筑环境协调,不得设置突出开敞式阳台;

(三)主、次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建小型或者带式商业网点;

(四)沿街不得设置锅炉房、烟囱、烧火道、垃圾道、污水池、化粪池、厨房、储藏间等有碍市容景观的附属设施;

(五)沿街建筑立面原则上不设置空调室外机,确需设置的应当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

(六)主要商业街道两侧的广告、招牌等应当统一规划、设置;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应当作外墙、屋顶的灯光设计。

第四十三条 修建围墙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体育设施、影剧院、旅游宾馆、图书馆等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大、中型公共建筑,临街面原则上不得修建围墙,应当以花台、绿化带等建筑小品作为隔离带或者隔离墙;确需修建围墙的,应当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1.6米;

(二)医院、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居住区以及风景区等需修建围墙的,应当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1.6米;

(三)监狱、看守所、油库、煤气罐站、各种物质储备专用仓库区、发电厂、水厂、煤厂、电台、部队营房、宗教场所以及畜、禽饲养场等有特殊要求的,可以修建封闭式围墙,但应当进行美化处理,原则上不得超过2.2米;

(四)建设工地可以利用原有围墙作为临时围墙,也可以设置围墙或者围档,但应当进行美化处理;在使用期结束时应当无偿拆除。

第四十四条 居住建筑景观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居住建筑应当成片规划,形成居住小区或者居住组团,避免零星插建;

(二)同一居住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应当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细部、小品等方面谋求单幢居住建筑的标识性;

(三)新建居住小区应当按照规范设置社区服务、物业管理、邮政信报以及公厕、垃圾站、液化气站、配电房等市政公用设施;

(四)不得在成套的居住建筑院落内和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内增建建筑物;

(五)改变居住建筑外部造型、色彩的,应当以栋为单位整体规划设计,并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六)空调室外机及排水、太阳能热水器等户外设施应当统一预留设置位置。

第四十五条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造型、尺度、色彩、材料符合城市街景要求;

(二)不得增设突出建筑红线的立柱、台阶;

(三)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得作悬挑装修;

(四)不得增加使用面积,屋顶装修不得违反有关间距、景观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骑楼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骑楼建筑的底层外墙面至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5米;

(二)骑楼地面应当与人行道地面相同,无人行道的应当高出道路边界处0.1至0.2米,表面铺装应当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者障碍物;

(三)骑楼净高不得小于3.6米;

(四)骑楼外柱的外缘距建筑控制线不得小于0.45米,并设置防撞和安全措施。

第九章 市政道路管线

第四十七条 市政工程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专业规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十八条 新建城市道路应当按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规范》设计和建设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其标志。

第四十九条 在道路上开机动车道口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设项目原则上开一个机动车道口,相邻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道路的,在最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

(二)在道路交叉口范围开口,开口位置距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不得小于70米,在支路上的,可以适当放低标准。

第五十条 管线工程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应当编制道路管线工程综合规划,并取得市政道路管线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种管线原则上下地埋设,已有的城市架空线结合城市改建逐步改为下地敷设;

(三)建设项目应当采用雨污分流制;

(四)通信管线应当同沟共井埋设;

(五)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管线工程应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配套实施;管线单位应当充分考虑管线预留(管孔数、横穿接口等);新建桥梁应当根据管线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

第五十一条 管线设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与城市其他管线相互衔接。

(二)综合布置的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当符合有关要求。

(三)各类管线设置次序为:

1、给水、电力、热力管线原则上在道路西侧或者北侧敷设,通信、燃气管线原则上在道路东侧或者南侧敷设,电力电缆与电信电缆应当远离,在宽度为4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上同一种市政管线应当在道路两侧布置;

2、管线从道路边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依次为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污水管线;管线确需交叉的,按照由浅入深布置,依次为电信、热力、电力(低压电线在高压电线上)、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管线。

(四)管线应当按照以下规定避让;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5、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

6、技术要求低的管线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

(五)以下地段的管线,原则上采用综合管沟敷设:

1、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速路、主干道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大规模工程;

2、重要城市广场及其道路交叉口;

3、道路与铁路、河流的交叉处;

4、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路段;

5、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场所。

(六)管线干线应当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者支管较多的一侧。

(七)管线走向应当与道路平行。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铁路、管线与道路之间应当减少交叉;必须交叉的,原则上采用直角相交,斜交的交角不得小于45度。

(八)管线的埋设深度应当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以及与其他管道的交叉等因素确定。管顶至机动车道路路面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7米。

(九)管线穿越河道时,应当满足通航、河道整治要求以及有关专业技术规定。

(十)燃气管道应当单独直埋,不得进入综合管沟。禁止沿高压电线走廊、电缆沟道或者在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液体埋场下敷设燃气管道。

(十一)地下管线检查井盖的设置,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过或者影响附近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并与道路衔接平顺,与路面的高差不得超过20毫米。

第五十二条 在人行道距路沿石边缘1.5米的范围内应当预留行道树的位置。道路上的路灯杆、广告牌、道路标志等立杆,其中心应当固定在人行道距路沿石边缘0.5米的位置上。

第五十三条 非人防工程自身需要的管道,不得穿越人防工程主体结构。特殊情况下,允许直径在70毫米以下的给水、热力管线通过,但应当在入口处安装阀门。

第五十四条 在现有以及规划的管线、高压走廊用地范围内不得擅自修建其他设施。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以下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规划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二)绿地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级绿地用地规划控制线。

(三)河道规划蓝线,是指城市各级河、渠道规划控制线。

(四)建设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征地红线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轻轨控制线、绿化隔离带等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实际用地面积。

(五)建筑控制线,是指根据城市规划需要确定的建筑物可建范围的控制线。

(六)建筑红线,是指经规划确定的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七)建筑容积率,简称容积率,是指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建筑,其地面以上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八)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含底层架空层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九)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十)低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1层至3层的住宅建筑。

(十一)多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4层至6层的住宅建筑。

(十二)中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7层至9层的住宅建筑。

(十三)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高于或者等于10层的住宅建筑。

(十四)低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五)多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六)高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七)裙房,是指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附属建筑。

(十八)点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小于30米的各类建筑。点式建筑两侧有遮挡阳光的建筑,且点式居住建筑与相邻两建筑之间距小于点式建筑本身长度的0.5倍时,视同条式居住建筑。

(十九)条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大于30米(含30米)的各类建筑。

(二十)骑楼,指临城市道路的建筑,将下层临道路部分作成柱廊式人行通道,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通道上的建筑形式,骑楼建筑一般为三层以下。

(二十一)老城区,是指洪城路、解放西路、洪都中大道、洪都北大道、沿江北路、抚河北路、抚河中路所围合的范围。

(二十二)新城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老城区以外的其他范围。

第五十六条 市城市规划区以外建制镇的城市规划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规定第四条中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条中的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办法、第二十四条中的建筑物退让距离、第五十一条第(二)项中的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等,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篇3: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

一、深刻认识《条例》对促进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 贯彻实施《条例》,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城乡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关系, 也涉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生态环境和农村用地等因素。这些关系和因素, 构成了城乡规划系统。贯彻《条例》, 就是要通过规划这个有效手段, 按照统筹协调的要求, 科学布局, 配置和优化利用城乡发展的各种资源, 为城市建设创造发展空间, 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优势互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贯彻实施《条例》, 是宜昌实施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当前宜昌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6月26日, 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宜昌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条例》的颁布实施, 为正确处理“一主两副”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 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宜荆荆”城市群中心城市建设明确了规划要求和导向, 促进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二、贯彻落实《条例》的核心工作

第一, 强化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一是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在编制城乡规划中贯彻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 突出维护公共利益的要求。在规划空间布局时, 要重视人们对社会的需求;在考虑经济发展项目时, 要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在设计理想规划方案时, 要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在实施项目建设时, 要重视城乡民众的公平和正义。二是组织科学论证。规划在批准之前, 要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法科学论证规划方案, 真正使规划成果具有科学性。三是建立规划行政审批的科学机制, 健全规划委员会的集体决策制度, 建立建设项目规划审议市区联动机制。

第二, 加强城乡规划的民主性。

一是落实规划编制和审批过程中民众的参与权。探索民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方法和方式, 广泛听取民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呼声, 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由部门审批向全体民众参与的转变。二是加强城乡规划公开力度。依法公示规划方案和行政审批事项, 及时回复市民的来信来访, 让市民充分享有城乡规划知情权。三是强化市民对城乡规划的监督。建立规划公示和听证制度。

第三, 强化城乡规划法制性。

一是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规定。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 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二是严格执行依法审批的城乡规划。“两证一书”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和依法审批制度、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人大和上级机关备案制度, 自觉接受人大和上级机关的监督检查。

三、宣传贯彻《条例》的工作要求

一是要认真学习好《条例》, 切实增强做好《条例》宣贯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切实把学习掌握《条例》作为自己的必修课, 全面掌握《条例》的法文要义和根本精髓。通过集体学、制作宣传展板加强自学等形式, 真正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做到知法、守法。

二是要广泛宣传好《条例》, 让社会各界了解《条例》, 将《条例》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人员密集场所组织有规模、有影响的大型集中宣传活动, 大张旗鼓地掀起宣传《条例》热潮。利用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 制作《条例》宣传专栏, 向全市人民全面解读《条例》。

三是指导应用好《条例》, 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篇4: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

【摘 要】现今,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宜昌市的老龄化程度明显要高于全国水平,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本文通过对宜昌市养老机构的调查,分析宜昌市在养老建设规划方面的优势与缺陷,再结合中美典型养老建设规划的实例,提出对宜昌市未来养老建设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關键词】老龄化;养老机构;宜昌市;养老建设规划

1.研究背景

1.1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6]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6]

1.2中美老龄化程度分析

统计显示,中国2015年末总人口为13.75亿人左右,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有2.2亿人(占比16%左右),65周岁及以上的约有1.44亿人(占比10%左右)。[5]目前,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2.5%左右,2050年将达到20.7%,其中,8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800多万。[4]

中、美分别从2000年和196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5]因此,美国在养老建设方面的经验相对中国要成熟,对我国的养老建设有不少可值得借鉴的地方。

1.3中美养老模式分析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目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美国的主要养老模式。

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大体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合,但最主要的还是家庭养老模式。[9]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着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较高的社会福利政策,再加上相对独立的意识,养老模式不同于中国。而我国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居家养老将会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的养老模式。

尽管如此,我国大规模的流动人群导致不少老人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和设计养老建筑,也很有研究的必要。

1.4中美养老服务机构类别

中国养老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救助型、福利型、市场型。 [7]

美国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了完善的长期照护系统,以有效解决养老问题。美国的长期照护服务按提供场所可分为3类——机构服务、社区服务、居家服务。[3]

1.5宜昌市养老现状

截止2013年底,宜昌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6万,占人口总数的18.5%,这标志着宜昌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10]

2014年,宜昌市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4家,新增床位550张,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32家,床位3308张,但一床难求、服务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11]

2.国内外典型养老机构分析

本文中,国外以美国亚利桑那州太阳城为例,国内以北京东方太阳城为例,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将其中的优势作为宜昌市养老建设规划的有效参考。

2.1美国亚利桑那州太阳城

2.1.1规模选址.

亚利桑那州太阳城是美国最大的养老社区,占地37.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达37.6平方公里,水面有0.2平方公里,是美国退休社区的经典范例 。现已有多达16万老年人选择在这里安度晚年,现在太阳城有3.3万老年人入住 。这里慢慢地扩张 ,形成一座以老年人居住为主的新城 ,新城面积不断扩大 ,各种住宅 、配套设施也建得更加高档 。[2]

太阳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西海岸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郡,处于凤凰城-梅萨-斯科茨代尔区域,离凤凰城中心约45分钟车程。夏季气候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土地价格便宜 ,十分适合老年人休闲疗养 。[2]

2.1.2建筑布局

整个社区内拥有“太阳城中心”(独立家庭别墅)“国王之殿”、(连体别墅)“湖中之塔”、(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 庭护理机构)“庭院”和“阿斯顿花园”、(出租的独立居住公寓)以及“自由广场”(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六大居住社区,并且共同享用一个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和教堂。其中住宅与老人娱乐活动场所交织,所有的设施全都以方便老人为第一宗旨.配套设施及公建种类齐全,样式丰富 。[2]

太阳城拥有大量的生活休闲设施包括娱乐中心(图1),能提供游泳、健身、跳舞、各类球类运动和手工作坊等;有图书馆、保龄球馆、高尔夫场(图2)、乡村俱乐部、一间美术馆和一个交响乐演奏厅;还有社区教育机构 、教堂 、社区大学以及医疗机构、旅馆等,既为社区内的老年人使用,还为外来参观、 旅游的人服务。[2]

2.1.3内部环境。

美国太阳城年平均光照时间达300多天,阳光充足、气候好,区域内植被丰富,绿化面积广,具有清新的空气,住宅周围环境优美,照明设施完备。总体上来说太阳城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2]

太阳城整个城市内车辆最高时速限为50km/h,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强,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进行了周密设计,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大大提高了社区交通的安全性能,同时也为消防疏散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2]

2.1.4无障碍设计。

太阳城的建筑规划完全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以低层建筑为主的社区住宅等应有尽有。[2]

2.2中国北京东方太阳城

2.2.1规模选址。

东方太阳城坐落在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畔,其规划用地面积2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可供2万人居住使用。项目的选址位于北京市六环外的顺义区。东边临潮白河,其他三面邻路。绕东方太阳城社区周边道路,周边多為大片绿地。[1]

2.2.2建筑布局。

东方太阳城公共建筑布局涵盖了医疗护理、康体健身、文化、教育、餐饮、商业服务、酒店、幼儿园与老年公寓八大建筑功能区(图3)。 [1]

东方太阳城社区内拥有不同的社交空间。作为老年人退休后的休闲锻炼的空间,室外运动空间很丰富,有健身器材、网球场、篮球场、酒店的户外游泳池和高尔夫球场。休闲场所场地设施完备。[1]

2.2.3内部环境。

东方太阳城建在潮河河床上,靠临潮白河国家公园,社区周边都是农田与绿地(图4),社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含量高达个4000个每立方厘米,对老年人的健康大有益处,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1]

社区内道路、园艺、建筑照明分项控制不仅能够满足采光照明要求,而且造型多变。 [1]

社区内的声环境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类地区要求,且绿化隔离带的设置也可较低噪声,据社区18公里的首都机场,其飞行路线也没有直接通过社区上空,因此其声环境良好。[1]

在消防安全方面,符合规范的要求,公建区消防器材配置合理,也有自动喷淋及报警设备等。[1]

2.2.4无障碍设计

在社区的公建部分无障碍设施普及率很高,坡道、电梯、位于墙壁、电梯、楼梯上的扶手、残疾人专门的厕所等设施齐全。[1]

3.宜昌市养老机构调查

3.1宜昌市民政局退休离休干部管理所

3.1.1规模选址。

休干所占地约2460平方米(根据Google Earth测得数据),建筑分为3层。建筑规模并不大,无需交通工具代步,老人在内部出行会比较方便。

此处位于宜昌市西陵区肖家巷37号(图5)。建筑北向为宜昌市烈士陵园,南向、东向为宜昌市东山公园,西向为宜昌市老火车站。周围不属于居民聚集区,环境相对安静。前往休干所的道路为一上坡路,且距商店有一段坡道路,老人徒步会有不便。

3.1.2建筑布局。

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场所,但是并不为老年人提供住宿及养老。其中设置有医务室、治疗室、图书室、健身室、娱乐室、多功能会议室、等多种活动场地。

通过现场观察,笔者发现这里虽然规模不大,但各类机构(财务室、保管室等)、设施齐全,应急、消防设施也有保障,环境卫生良好,可见其功能区分布合理,方便老人休闲娱乐。

建筑外围均有绿地环绕,建筑内部绿地主要分布在第二层,院内盆栽均有分布,这样的绿化设计比较适合规模不大的老年活动中心。

3.1.3内部环境。

受周围大面积绿化的影响,且远离交通要道,这里的空气质量要高于宜昌市区平均水平,对老人的健康有所益处。

采光情况较好,但院内夜晚光照不足。

根据噪音检测,室内和内庭噪声级基本在40~50之间,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后院噪声级基本在50~60之间,对正常生理功能会有一定影响;门口噪声级在50~80之间波动,噪音相对较大(图6)。总体来说,休干所的声环境情况良好,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

此处的消防设施配备齐全,也在必要的楼梯和通道口标有安全通道标志,因此安全状况良好。

3.1.4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方面仍须改进。存有台阶高度设计不合理、部分桌子边角的设计不合理、扶手设计不足的现象。

3.2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老年服务中心

3.2.1规模选址。

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老年服务中心占地面积696平方米,中心建筑面积为1350平方米,建筑共5层。

位于宜昌市夷陵大道154-2号,北向穿过巷子的马路对面为宜草大药房,便于老人的救治和日常药品的购买,但因靠近马路,受马路噪声影响较严重(图7)。

3.2.2建筑布局.

现共拥有各类照料室25间,60张床位,每间照料室均设有符合老年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的床位、家具、电视机、独立卫生间、紧急呼叫器等设施。

其主体建筑的负一层为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健身器材),主要设置图书室、书画室、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第一层为接待大厅、老人餐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照顾室;第二、三层为日间照料和24小时全托照料室;第四层为照料室、洗衣房、工作人员生活室、衣物晾晒区以及部分室外活动场所。前庭设有石桌石凳、宣传栏以及极少量的绿化。

3.1.3内部环境.

据笔者观察,这里几乎没有绿地和植被,室外活动空间很小,但是楼顶的露台补足了一定的室外活动空间。靠近交通要道和居民区,对老人的正常休息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由(图8)可知,街道声压在72db上下浮动,最高达到了91db,门口声压在58db上下浮动,而室内噪声波动较大,最高达到了72db,最低低至为49db,在55db上下浮动,噪音来源与巨大的车流量有很大关系。从养老院领导的描述中得知,夜间的室内声压情况并不理想,许多餐饮店的运作、居民区的吵闹影响了老人的睡眠,故声环境差。

此处的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安全状况良好。

3.1.4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合理:在走廊、过道、厕所等地方均设有扶手,必要的地方将台阶设计为缓坡,一些适老化设计比较合理。

4.关于宜昌市养老建设规划建议

通过对中美典型养老建筑规划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其规划特点:1.建筑规模大,建筑分布合理;2.选址处周围绿化环境好,气候条件相对适宜老年人;3.在照明、采光、安全、无障碍设计方面考虑周到,适老化设计完善;四、融交通、医疗、居住、休闲于一体,各类设施及功能齐全。

再通过对宜昌市几处养老机构的调查分析,发现其特点是:1.大部分养老机构规模较小,建筑用地比较拥挤;2.部分养老机构周圍绿化条件差,且存有噪音干扰;3.照明、采光、安全、无障碍设计方面基本合理,适老化设计基本完善;4.部分养老机构周围交通情况不好、缺乏休闲娱乐设施、医疗护理功能不完善。

宜昌市于2014年跻身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城市,且2016年又获亚行养老项目贷款1.5亿美元,用来把宜昌打造成全国养老示范城市,故拥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对雄厚的资金来源。在今后的养老建设规划中,应结合宜昌未来发展规划,以迈向特大城市为目标,建设与城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针对现今一床难求、服务滞后、部分养老机构建设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在扩建的基础上增大对医疗护理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投入,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完善城市养老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念.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与住宅使用后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4 .

[2] 吕志新.美国太阳城—集中养老社区的代表[J]. 特别策划,2013,(2).

[3] 郭红艳、 彭嘉琳、雷洋、王黎、谢红. 美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的特点及启示[J].综述,2013,(7).

[4] 2014年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39319.html.

[5] 中国发展网.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news/zj/2016/08/1068644.shtml.

[6] 百度百科——人口老龄化.

[7] 百度文库——养老机构的三大类别.

[9]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sh/2014-04-01/c_1110050313.htm.

[10] 宜昌市民政局关于2014年工作情况和2015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http://xxgk.yichang.gov.cn/gov/jcms_files/jcms1/web9/site/art/2015/3/4/art_27856_531187.html.

篇5:宜昌市规划管理条例

关于印发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

管理办法的通知

许政办〔2012〕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许昌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七月十一日

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水平,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制定我市各类城乡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和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许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村镇体系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其他城乡规划。

—1— 第三条 专家库是指为满足全市各类城乡规划方案的评标、技术论证或评审工作的需要,从全国规划、建筑、旅游、交通、绿化景观、市政等专业领域中选取专家,对各类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并为重大项目提供跟踪指导服务的专家信息系统。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专家库管理,组织规划专家评审工作。各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的规划专家评审工作。

第五条 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可与市招投标管理中心专家库资源共享,参与规划相关的招投标工作。

第二章 专家评审或审查的项目范围与组织

第六条 以下类型的城乡规划在上报法定审批机关审批前,须经专家评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4.中心镇总体规划;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6.城市专项规划(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给水、排水等);7.城市区域或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8.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9.城市重要地段用地性质的调整。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专家评审实行分级评审制度。许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局报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总体规划由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市城乡规划局组织专家评审。中心镇区总体规划由所属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许昌市区及县(市)城区专项规

—2— 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由市城乡规划局和各县(市、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第八条 城乡规划专家评审工作一般以评审会的形式进行。对于非专家评审会规划项目,可由市规划技术委员会根据不同专业性质的规划项目方案邀请专家库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市规划技术委员会论证或进行技术审查、指导。

第九条 以招投标形式确定编制单位的规划项目,按招投标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抽取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评审。

第三章 专家资格的认定和管理

第十条 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的专家由国内著名高校或设计单位、河南省内高校或设计单位内的知名教授、工程师以及许昌市内从事相关规划、建筑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库根据不同技术领域分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绿化景观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等四个专家组。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专家采用聘用、个人申请、相关网站征集等方式确定,省内以上专家可采用直接聘任或网站征集方式,市内专家采用聘任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

第十二条 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从事规划及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10年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2.具有国家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或其他相关专业注册资格;3.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活动特点、规律及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学风严谨,办事公正,责任心强;5.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

—3— 6.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省内以上知名专家年龄可在60岁以上;7.规划活动和招投标活动中无不良记录;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进入专家库的专家需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1.毕业证件;2.职称证明材料;3.学术、专业成就的证明材料;4.近五年承担过的设计项目或从事规划相关专业活动情况。第十四条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建立专家库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招投标活动、项目专家评审、技术审查等工作的专家抽取和相关服务工作。专家库建立后应列入竞争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适时充实、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1.定期充实。每两年由专家库管理办公室统一发函或征集一次新专家名单,经汇总筛选后入选专家库;2.适时调整。专家库管理人员在每次评审活动结束后,由评审活动组织者对专家进行综合打分,并作出综合评价,对不适宜继续任职的专家应及时调整。

第四章 专家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专家在项目方案评审中享有以下权利: 1.按照评审文件确定的评审标准和方法,对评审对象独立提供评审,提出评审意见,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非法干预;2.查阅与项目有关的报告、图纸;3.授受参评活动的合法劳务报酬;4.向委托单位或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反映评审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4— 5.对专家库的管理办法及专家工作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 专家在项目方案评审中应履行以下义务: 1.准时出席评审活动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2.对评审项目的评审过程和相关内容保密;3.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4.遵守评标工作纪律,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财物或其他好处,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中有关事宜;5.对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6.对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活动予以协助配合;7.服从本专家库的各项管理规定;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 专家评审工作办法

第十七条 专家评审工作办法: 1.专家参加项目评审活动以专家评审组的形式进行,专家评审组的人数一般以5人或5人以上的奇数,评审小组对评审活动组织者负责。专家评审意见作为规划及项目方案投标的依据;2.评审活动实行多数通过制。规划方案三分之二以上专家审查合格为通过;项目方案由专家投票三选一。通过的方案由编制单位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未通过的方案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对方案进行重新编制及报审。组织评审办公室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复审;3.评审实行记名制。评审专家应在评分表或投票表上签署姓名,并书写评审意见,评分表或投票表归入评审资料档案予以保存,作为投标档案或对评审专家的考核依据;4.评审工作过程由专人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评审时

—5— 间、评审地点、参评专家名单、专家评审意见、综合评审意见及结果等,记录人对记录内容签字负责。

第十八条 评审程序: 1.专家评审管理办公室召集评审会;2.评审办公室可根据项目情况指定专家组主任评委或由专家组推选主任评委;3.主任评委主持评审会,宣布评审会议程序和有关事项;4.项目单位介绍规划或项目方案编制情况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5.委托编制单位介绍方案内容;6.各与会相关部门发表审查意见;7.专家发表审查意见;8.专家组主任评委综合专家意见进行讨论,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9.主任评委宣读专家评审意见书,并签字。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6: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送审稿)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

定审

查项目负责人审核主编人员参加编制人员

刘克清 鹏刘 丰吴 琼姜 江席祖荣

毕家杰潘家秀苗云江胡 杰王代圣刘院生宋世鸾洪 钧董凌云郑思俊杨香东邓劲方阮小燕杨振华赵增辉操江涛张志新杨森茂田海欧向清炳周真中聂华彬戴圣福 :姚大志

:李桂林

:靳

:李建新

:翟中旭

:万卫平

录 概况.....................................................................................................................................1 1.1 自然地理概况..............................................................................................................1 1.2 水资源概况..................................................................................................................2 1.3 社会经济概况..............................................................................................................3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4 2.1 “十一五”水利发展的主要成就..............................................................................4 2.2 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8 2.3 面临的形势..................................................................................................................9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11 3.1 指导思想....................................................................................................................11 3.2 基本原则....................................................................................................................11 3.3 总体思路....................................................................................................................13 3.4 编制依据....................................................................................................................14 3.5 规划水平年................................................................................................................15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16 5 水利发展的布局...............................................................................................................24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26 6.1 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26 6.2 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33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39 7.1 “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39 7.2 “十二五”新建项目(10个)...............................................................................42 8 保障措施...........................................................................................................................50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1 概况

前 言

“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国家森林城市,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重要时期。水利是基础产业,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是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东西宽174km,南北长180km,版图面积21084km2,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宜昌东邻荆州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常德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与清江和与沮漳河交汇两侧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

土壤从红壤土到棕壤等九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优质熟化土壤占耕地的48%。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资源居全省第二位,覆盖率为55.3%。

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年平均年降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1 概况

1.3 社会经济概况

宜昌市国土面积21084km2,耕地477.22万亩,其中水田126.77万亩。截止2009年底,全市总人口40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07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9亩。宜昌市下辖五县(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三市(枝江、当阳、宜都)五个城区(夷陵、西陵、伍家、点军、猇亭),107个乡镇(办事处),1367个村民委员会,9804个村民小组,260个居委会。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245.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5.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6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235.7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94亿元,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128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6元。

宜昌市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沪蓉高速、焦柳铁路、宜万铁路、318国道等国家重点交通线在此交会,与三峡机场构成了现代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直达全国各地。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泵站更新改造、小水电代燃料、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建成了玄庙观等11座中小型水库,完成了7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了长江宜昌市城区护岸一期工程和上百里洲大堤加固工程、建设堤防79km,整治长江崩岸10处;完成了兴山古夫、当阳城关、夷陵小溪塔、五峰渔洋关等重要城镇防洪整治、修建堤防16.8km;加固了沮漳堤防穿堤建筑物;完成了百里洲和沮西泵站的改造;启动了宜昌城区护岸二期工程、沮漳河流域18处泵站和红溪港泵站的改造。到2010年,全市建成江河堤防530km,保护面积840km2,保护人口70.57万人,结合三峡水库调度,长江宜昌段能够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沮漳河堤防基本达到了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市建成排涝泵站122座,总装机70516kW,初步形成了沮西、漳东、百里洲、七星台、董市五大排区,除涝面积达到了99.69万亩,百里洲和沮西排区达到了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初步建立了洪水预警预报、调度、抗洪救灾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防洪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2.1.2 城乡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5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市饮水不安全人口的53.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和供水质量。新增城镇供水人口8.1万人,城镇年供水能力5亿m3。基本实现城镇普及自来水。

“十一五”期间,全面创新和推广应用“生物慢滤”和“新型雨水集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体系。新建成官庄、界垭等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小流域。三峡库区、黄柏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1.4 水利信息化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建成并启用宜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和宜昌市水利(防汛)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议系统。新建水雨情遥测站121处,建成74个基本站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及专用数据库和20个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基本实现了水雨情测报自动化。大中型水库、主要江河、水文站、雨量站、气象站等水雨工情信息实现实时查询和分析计算。基本形成洪水预警预报、防汛调度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

2.1.5 水利管理和改革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划定官庄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决定》、《关于严禁在长江宜昌江段采砂的通告》、《关于加强长江胭脂坝段河道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善溪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宜昌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对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和涉水事务的管理,加强了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为宜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作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了25家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推行农业灌溉两部制水价和末端水价,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共有制管理。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52个,管理灌溉面积75万亩,入会会员17.35万户,受益人口51.34万人。全市采取拍卖、租赁、转让、等多种改革形式,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已累计完成9.5万处。在全市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小型灌区以及饮水安全工程中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全市93个水利站共转制组建水利服务中心65个,转入乡镇农技服务中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务依然很重。水价改革尚不到位,过低的水价对用水户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形不成有效的调控作用,价格机制对用水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乡镇水利站配套改革存在水利服务人员流失、不到位、后继乏人和自身发展受限等诸多问题,造成农村水利事业服务不到位。“多龙治水”仍然存在,水务一体化进程缓慢,难度极大。

2.2.5 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基层水利技术力量不足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乡镇水利站整体改革转制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服务岗位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基层水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不对口。乡镇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引进困难,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情处理和灾害防治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

水利科研及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管理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适应水利建设的需要。

2.3 面临的形势

目前,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区域发展、扩大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民生水利建设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宜昌市是“两圈一带”中心之一。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建成长江沿岸经济强市、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目标,要把宜昌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森林城市,要更加注重改善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全面促进我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基本原则

⑴坚持民生为主的原则。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城区防洪等民生水利和水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我市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⑵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⑹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合理安排水利建设布局和规模,在深入分析江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利突出问题,协调各流域的水问题。优化配置我市的水利建设资金,突出民生和城市水利重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总体思路

在分析“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需求的基础上,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四大战略”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为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提供重要保障,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强化三个抓手、坚持五个并重、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

把握一条主线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央、省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促进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着力解决好宜昌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两大重点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民生水利热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二五”规划思路报告》;

5、宜昌市正式批准的国土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成果和有关研究成果;

6、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编制大纲》等有关文件;

7、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强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和已编制完成的全国防洪规划等水利发展专项规划或正在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利发展专项规划阶段成果;

8、有关水利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和有关专题研究成果等。

3.5 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2009年 规划水平年:2015年。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设集中供水1580处,集雨式分散供水19802处,解决全市153.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大中型灌区改造:继续抓好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10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末级渠系:建设末级渠系2000km,基本完成末级渠系建设。集雨灌溉:增加集雨灌溉面积10万亩,建设50000口水窖(池),新增蓄水量100万m3。

堰塘整治:“十二五”期间,整治堰塘20000口。

农村水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沟渠环境整治,围绕新农村示点建设,对100个重点村农村沟塘环境进行整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总体目标。

农田水利:“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机井、塘坝、泉池、水窖、小型提水泵站等小水源工程。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推进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农村水电:“十二五”期间建设水电站56座,装机13.4万kW,投资10.4亿元。村通电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100%,用电保证率达96%以上;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增长总和不低于25%。

㈢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

以确保城乡供水的水质水量为目标,进行水资源开发、调度、配置、保护。以黄柏河流域为重点,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

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程,重点完成黄柏河、沮河、东山运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严格水资源论证,防止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加强河流生态用水督察,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㈤水利行业发展能力建设

人才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内的,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布局合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水利人才队伍,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到2015年,全市水利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40%以上,具有初级以上称职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45%左右,各级水行政机构中水利专业人员达到单位职工总数的30%左右。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15人,培养选拔1名以上市管专家,5名左右全省水利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加强基层水利站能力建设,建立专门的长江禁采执法机构,以及建设与宜昌特殊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设固定监测点30处(其中已建监测点5个,滑坡泥石流监测点3个,拟新建监测点22个)。将夷陵区的许家冲监测点建成自动监测点。

行业发展能力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类水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水利行业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出台有关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水利用管理实施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权转让管理办法》、《污水排放管理办法》,建立消耗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排污口设置审批等制度,加强水资源监

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制度;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征收机制,逐步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促进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水资源管理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水利科技管理

水利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水利科技推广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重点水利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开展饮水安全、防洪除涝、节水、水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研究,提出支撑我市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重大战略措施、水利现代化发展政策。

水利规划管理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工程情势变化,健全水利规划体系,为国土整治、城乡建设、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水利规划服务,协调水利与相关行业关系,规范社会涉水活动,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制定水利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公示等制度。

堤防管理

枝江市河道堤防建设管理考核通过水利部验收,当阳、宜都按照“千分制”开展年度管理考核,2015年前自检评分达到800分以上;完成枝江市董市、白洋段,当阳市龙台段,宜都市茶店、红湖段,猇亭堤防管理段的堤防管理单位庭院建设任务;新植护堤护岸林8万株,力争全市堤防宜林段无空白;严格执行水法规,严格控制和审批涉河建设事项,确保“十二五”期间长江河道不出现违法违规的涉河建设项目。

中小河流的治理做到河畅、水清、岸绿、坡稳、景美、便民,打造出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调度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完善库区雨量、水位遥测系统,装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5 水利发展的布局

综合考虑在建规模、发展需求、前期工作、工程效益和投资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合理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规模。按照轻重缓急,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安排,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和国家有关投资政策,做好建设项目分年投资测算和投资来源分析,以合理确定“十二五”水利投资需求和投资政策。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新挖引河400m。

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逐步启动全市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治理16条河流24处。整治、加固河堤及护坡238.35km,整治河道和清於155.62km,修建、改造配套的涵闸、泵站。

㈡民生水利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

建设集中供水1580处,集雨式分散供水19802处,解决153.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完成70%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完成8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改造任务。

基本形成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用水保障体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

加快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十二五”将以沮漳河排区泵站更新改造为重点,适当新建急需的小型排涝泵站,结合部分山区涝渍灾害治理,提高农田排涝排灌标准。重点对沮漳河排区泵站实施改造,使沮漳河排区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大力推进“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当阳、长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带动,加快构建“精细高效”的田间灌排系统。

推进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应急抗旱水源建设

建设一批机井、塘

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理系统1个。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使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启动实施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对官庄水库、楠木溪水库、善溪冲水库以及东山运河进行保护与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大力推进雨水集蓄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

规划建设一批机井、塘坝、泉池、水窖等小水源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兴建、整治堰塘40000口,新增蓄水能力50万m3。三峡库区10万亩柑桔节水灌溉,修建蓄水池2462口,灌溉渠系300km,田间管网28100km。

建设城镇供水工程 兴建官庄至小溪塔供水主管道10.8km,从黄金卡水厂建5条22km DN500mmPE分水管,配套闸阀20座、分水接头6座、过河交叉建筑物22处。兴建长阳白氏坪开发区供水工程,敷设供水管道22km,泵房80m2,水泵两台。

三峡库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 建设垃圾转运站273座,垃圾收集站329座,沼气池8549座,清淤33.55万m3,生态护坡40416m,建隔离网129.784km,边坡整治1500m,排水沟渠49434m,生态湿地10.92hm2,建设水源涵养林700.67hm2。

巩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 治理水土治理面积40km2,种草1330hm2,营造水源涵养林1440hm2,果园835hm2。修建塘堰49口,截排水沟15km。

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在农业节水方面,在东风渠灌区范围内,明晰农业用水权,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促进灌区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和改革管理体制相结合;拓宽农业节水投资渠道。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微灌、滴灌等技术。推行农业两部制水价和终端水价改革,加快技术革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城市和工业节水

完善城市规划、经济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 建成预报、调度方案优选、灾害分析及防洪抢险的决策支持系统。购置两台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系统软件,建设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模型参数库。实现宜昌市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保护等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提升宜昌市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能力。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 在全市13个县市区建立基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平台,包括实时雨量、水位的监测,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和山洪灾害预警等子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个县。在县、乡(镇)、村、组、户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利部针对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提出了要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才能满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主要建设内容: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质在线监测工程,对全市主要20个水源地,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点(断面)进行在线监测;取水许可在线监测系统,对自备水源的取水企业用水进行在线监测;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包括应急中心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等。

水利科技基础设施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围绕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水利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抓好生物慢滤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实用技术推广。

配备93个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办公设备和工程测量设备。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

建设科技实验综合楼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6.2 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分为加强水利执法建设、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升行业能力、政治和精神文明和局属单位改革与管理等六个方面。

㈠加强水利执法

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水行政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执法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执法办公条件,通过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稳定执法队伍、激励执法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升水务执法整体效能。

重点加强水事矛盾预防和协调,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围绕制度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制订出台有关水利建设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和保障水利健康发展。

加强水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同度,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水利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㈡加强水利管理

围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定不同地区的节水标准,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规划创新及公众参与。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重点是探索流域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外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研究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着重做好防洪安全、水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城郊水利建设等工作,力争完成城区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

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

重点是完善公共财政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继续远安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

完善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山区和水利设施较为分散的地区,推广和完善宜都市黄莲头村按“堰随田走、产权共有、民主决策、合同管理”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革的经验,对堰塘、泵站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模式。

推进水价改革

重点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推行行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形成“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价机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时,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水定额,合理制订水价,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激发全民的节水意识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重点是督促各地实施管养分离,推进内部改革;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水利站改革;推进农村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水利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抓好“生物慢滤水处理”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实用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

㈤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双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争创最佳文明机关;加大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保密工作;积极做好工、青、妇和老干部工作以及市委、市政府布置的扶贫帮困、对口支援、建议提案办理等其他工作任务。

㈥局属单位的改革与管理

东风渠灌区管理局

一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成立专项工作专班,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要求,抓好水法规的宣传学习,抓好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抓好侵权事件的处理。重点抓好侵权事件的事前调解,把矛盾化解在侵权事实尚未发生之前;二是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在官庄水库以上及总干渠沿渠人口密集段建立拦网,防止水体污染。继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力度,严格落实市政府“九条禁令”,确保城区及灌区广大人民群众饮上清洁卫生水;三是加强泉河、白河水库水质监测,严防投肥养鱼,做到人放天养,保证库区水体安全;四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完善灌溉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广参与式灌溉管理,加快农村用水管理体制改革,重点突破用水户协会发展经费不足的瓶颈;五是结合灌区建设新特点,积极探索各县(市、区)二级法人管理新机制。

黄柏河流域管理局 严格贯彻执行和宣传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水资源管理法律和法规,有效执法,并保障流域现代化建设;围绕实行最严格的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主要项目87个,涉及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管理四大方面工程。规划投资92.70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5.77亿元,地方投资35.97亿元,贷款10.96亿元。

防洪减灾工程包括堤防工程2个,水库加固中库5座、小⑴水库45座、小⑵型水库202座,水闸加固5座,中小河流治理25处,城市防洪3处,山洪治理1个。规划投资29.45亿元。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水源工程4处,城市供水2处,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16个,节水示范、农村安全饮水、末级渠系各1个,泵站改造2个。规划投资26.79亿元。

水资源、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包括城市水源地保护工程2个,水生态修复工程2个,水土保持工程5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小水电代燃料等小水电项目4个。规划投资34.93亿元。

水利综合管理工程包括能力建设1个,科研教育1个,水利信息化2个。规划投资1.53亿元。

7.1 “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

1、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

宜昌市东风渠灌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区以东,长江以北,荆山以南,沮漳河以西,南北各为50km的范围内。灌区覆盖宜昌市的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的22个乡镇。东风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6.2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96.9万亩,其中水田88.96万亩,旱地7.94万亩,人口总数82.5万人。灌区由1条总干渠、28条干渠、218条支渠将1座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8

2-3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总投资795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56800万元。

3、“长治”工程八期

“长治”八期工程包括秭归郭群杨、兴山夏阳河、夷陵黄柏河和长阳前河4个项目区,涉及11个乡镇,建设年限为2009~2013年,计划治理小流域1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83km2,规划总投资14806万元。

2008年完成了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和部分小流域初设报告,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于2008年和2009年度分别对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和部分小流域的初设报告进行了审查、批复。2009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55km2,完成投资4480万元。

“十二五”期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2.28km2。其中,坡耕地治理872.3hm2,水土保持林3094.2hm2,经果林1053.3hm2,种草93.4hm2,植物篱221.6hm2,封禁治理23480.6hm2。修建蓄水池840口,沟渠165.7km,沉沙池4413口,谷坊1554座,拦沙坝21座。整治堰塘53座、溪沟21.3km。布设作业道路81.5km。建沼气池4270口,省柴灶2167口。完成投资1032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935万元。

4、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

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涉及我市夷陵、长阳两个县区,建设起止年限为2006~2011年。目前,治理小流域13条,完成综合防治面积78.61km2,完成投资8471.36万元。

“十二五”期间,完成夷陵姜家畈,长阳两河口和水竹园等3条小流域,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7km2,其中坡改梯50.54hm2,经果林774.26hm2,水保林391.71hm2,封禁治理3240.29hm2。修建蓄水池12324m3,排灌沟渠18.62km,沉沙池429m3,作业便道11.45km,机耕道37.5km,沼气池400口,节柴灶400口,输水管网17km。完成投资234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0万元,地方投资1014万元,世行贷款968万元。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后。目前已完成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规划和部分水库的安全鉴定和审查。

针对水库存在的问题,主要建设任务是扩挖溢洪道,闸室改造,大坝加高(培厚),建防浪墙,大坝灌浆,护坡整理等方式来消除大坝安全隐患。

工程估算总投资102240万元,以中央和省级投入为主,申请国家投资78480万元,地方配套23760万元。其中,5座中型水库投资18700万元,45座小⑴水库投资18900万元,202座小⑵水库投资64610万元。

水库除险加固后,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增强了供水能力,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宜昌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宜昌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涉及夷陵、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宜都、枝江、当阳、远安、伍家和点军,包括丹水、招徕河、湾潭河、天池河、黄柏河、柏临河、玛瑙河、桥边河、联棚河、清港河、九湾溪、童庄河、香溪河、良台河、九道河和沮漳河流域,共24处整治段。

“十二五”期间,计划整治、加固河堤及护坡238.35km,整治河道和清於155.62km,以及修建、改造配套的涵闸、泵站。

总投资100011万元,其中申请国家49672万元,地方配套50339万元。通过整治,提高这些重要集镇的防洪标准,减少中小河流洪灾造成的损失。

3、三峡库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

近些年来,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河道淤积,严重威胁着三峡库区影响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对三峡库区影响区生态环境和长江水质造成直接影响,为了保证三峡库区人民群众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随着宜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和作用将越发突出。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黄柏河流域水资源,提高水质水量安全保障程度,并为我市中小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典范,开展黄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项目建设。

建设内容综合整治工程,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水质自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共建设垃圾转运站101座,垃圾回收站89座;沼气池349座;清淤22.85万m3;水源涵养林7.8hm2;宣传牌76处;界桩120处;界碑120处;水质自动监测工程1处;水资源管理系统1个。总投资53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725万元。

5、宜枝河段崩岸治理工程

项目建设地点:宜昌市西陵、伍家、点军、猇亭区、宜都、枝江市,起点为葛洲坝,止点为枝城大桥。河段全长60.8km。

宜枝河段受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影响,堤防崩岸险情不断发生。宜枝河段由于局部弯曲凹岸,或迎流顶冲,或贴岸冲刷,加之长江沿岸岸坡多为第四系松散土体构成,岸坡稳定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河岸崩塌险情时有发生。

建设内容及规模:整治左岸的镇江阁、九码头、杨岔路、临江溪至磨盘溪,古老背至云池、白洋、三星垸、沙集坪,右岸清静庵、红光港机厂、刘家、艾家、烂泥岗、城背溪、后江沱、龙窝和吴家台子等17处崩岸,总长度53.6km。

规划岸线总长度53.6km,本次规划分近期和远期规划实施,即2013年前先期安排镇江阁段、九码头段、杨岔路段、临江溪至磨盘溪段,古老背至云池段、白洋段、清静庵段、红光港机场段、全意闸至后江沱段和花苗龙窝段等10段约36.3km护岸工程;2013年~2020年内安排剩余三星段、沙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基地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资源、信息、技术优势,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通过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教育、技术交流及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南方地区节水灌溉试验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基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宜昌市及周边区域灌溉排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及工程项目咨询;为三峡区域灌溉排水、乡镇供水、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承办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安排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工作;依托东风渠灌区开展水资源自动化调度管理、灌溉排水技术试验及灌区管理体制的课题研究工作。

基地的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新建位于宜昌开发区基地总部的科技实验综合楼,总建设面积27000m2。二是建设在东风灌区内的枝江石子岭节水灌溉示范区,对333条235250m渠道进行三面光和U型渠改造,配套其剅闸和处量水设施,新建15处自动化调度遥测、监控站。三是在服务区内的10个实验站建设数据采集点和现场综合实验室。

基地建设估算总投资7645万元。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建设基地总部科技实验综合楼,二期建设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

8、宜昌市沮漳河防洪治理工程

沮漳河为长江荆江河段北岸一级支流,位于湖北省中部偏西位置,流域总面积7284km2。当阳市两河口以上分为东支漳河和西支沮河,两河口以下系沮漳河干流,于荆州市临江寺注入长江。沮漳河堤防主要保护宜昌的当阳、枝江两市六个镇和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以及李埠镇谢古垸,保护区内耕地面积61.64万亩,人口31.96万人。

上一篇: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下一篇:拜师大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