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2024-04-21

婚姻家庭(精选6篇)

篇1:婚姻家庭

婚姻家庭制度与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制度与婚姻家庭法

第一章

婚姻家庭制度与婚姻家庭法

一、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

1、关于婚姻

●古代中国:

婚姻一词来源于“昏因”。“昏”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日入后二刻半”,由于“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即婚礼要在黄昏的时候举行,遂演变成一种行为概念;按照《说文》的解释,“因”是“就”的意思。因为“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所以“婿曰昏,妻曰因”。

说明两点:一是婚姻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要式行为;二是一种以夫为本位的结合。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古代欧洲:

婚姻者,乃一夫一妻之终身结合,发生神事与人事之共同关系者也。

《法学纲要》:婚姻是一男一女以永续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结合。

●中世纪的欧洲

“婚姻的还俗运动”

如:1791年法国宪法:“法律视婚姻不过是民事契约”;

康德的“两性交互占有说”,他认为“婚姻是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异性以彼此的性特长为基础的终生交互占有。”优点:强调当事人的独立主体地位;缺点:忽略婚姻的社会意义及其特殊的伦理价值。

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说”,他认为“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以前,特别是大多数关于自然法的著述,只是从肉体方面,从婚姻的自然属性方面来看待婚姻,因此,它只被看成一种性的关系,而通向婚姻的其他规定的每一条路,一直都被阻塞着。至于把婚姻理解为仅仅是民事契约,这种在康德那里也能看到的观念,同样是粗鲁的,因为根据这种观念,双方彼此任意地以个人为订约的对象,婚姻也就降格为按照契约而互相利用的形式。第三种同样应该受到唾弃的观念,认为婚姻仅仅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爱既是感觉,所以在一切方面都容许偶然性,而这正伦理性的东西所不应采取的形态。所以,应该对婚姻作更精确的规定如下: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这样就可以消除爱中一切倏忽即逝的、反复无常的和赤裸裸主观的因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务馆1982年版,第177页。

]

所谓爱,一般说来,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相反地,我只有抛弃我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别一个人以及别一个人同自己之间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但爱是感觉,即具有自然形式的伦理。在国家中就不再有这种感觉了,在其中人们所意识到的统一是法律,又在其中内容必然是合乎理性的,而我也必须知识这种内容。爱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不欲成为独立、孤单的人,我如果是这样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残缺不全。至于第二个环节是,我在别一个人身上找到了自己,即获得了他人对自己的承认,而别一个人反过来对我亦同。因此,爱是一种最不可思议的矛盾,决非理智所能解决的,因为没有一种东西能比被否定了的、而我却仍应作为肯定的东西而具有的这一种严格的自我意识更为顽强的了。爱制造并解决矛盾。作为矛盾的解决,爱就是伦理性的统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务馆1982年版,第175页。

]

●马克思的观点:

前婚姻时代→群婚制(蒙昧时代)→对偶婚(野蛮时代)→一夫一妻(文明时代)

婚姻有两种含义:

一般概念:婚姻是指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法律概念: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结合。它包含以下几种含义:

(1)

婚姻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这是婚姻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同性恋问题:同性恋者遭受歧视,历史并非短浅,以近代精神医学或者性学、心理学的研究或见解来说,基本上乃是认为同性恋者是一种心理或精神变态行为,甚至直到一九七0年代,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认定,才将同性恋者或其行为排除于心理或精神变态行为之外。同性恋者遭遇歧视或排斥的现象,究竟如何形成,值得研究,以西方来说,或有以宗教因素作为反对同性恋理由,而在台湾这样的东方社会里,或以传宗接代等传统伦理因素作为反对理由,因非本文论述范围,不在此多加着墨。然以今天的社会生活形态来看,上述理由是否仍具有说服力,则不无可疑,其可疑之处,或许可以从以下法学基础的讨论中,窥出些许端倪。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发问的是:单纯的无知、焦虑或恐惧,至多能够归类为不理性的情绪反应或敌意,以诸如此类的不理性情绪反应或敌意,作为社会政策形成或法律政策的最终基础,对于一个自许民主理性的社会来说,其正当性究竟何在?甚且,此与宪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之基本权利保障精神是否大相违背?如果在社会主流价值与集体焦虑的作祟下,便可以导致同性恋者的宪法基本权利出现如此扭曲状态,那我们要接着发问的可能是:宪法对于主张基本权利的主体----「人」的认识与分类,究竟应该如何诠释?[

]

(2)婚姻是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的结合。这是婚姻内在的一个特点,要求男女双方在结合时具有这种主观愿望,以维护婚姻的严肃性、稳定性。但①它不否认婚姻的可解除性;②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仅是当事人的主观动机,甚至是仅指表象。

(3)婚姻须为一男一女的结合。①有利于稳定的家庭关系;②有利于子女的抚养。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4)男女的结合必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才具有夫妻身份并受到相应的保护。原因:①婚姻是一种法律行为,而非任意行为。②婚姻的结构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③关系到人类有秩序而合理的社会生活;④是人类完善和提高婚姻素质、保障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一定有“合法”,德国著名民法学家拉伦茨认为,婚姻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确立的一个以终生为期限的,虽然是可以分离的生活共同体。缔结这个生活共同体与否,完全由男女双方的自由意志决定。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婚姻可定义为“以终生共同生活为目的之一男一女之合法的结合关系。)

2、关于家庭

家庭有两种含义:

一般概念: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法律概念:家庭是指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有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家庭具有以下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家庭是一个社会生活单位。家庭在历史上曾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生活单位。在原始社会,家庭担负着多种生活功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家庭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形式。人类社会的延续和生存仍在家庭中进行。但是,家庭的生活职能开始发生变化,在一部分自耕农和小手工业者家庭中,生产和消费职能仍同时存在。家庭既是生产和消费的部门,又是从事生产的单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的现代化、社会化,家庭变为单纯的生产和抚育子女的场所。可见,家庭作为一个能动的要素,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其生产职能已经或正式转归社会,而人类的生活职能,从古至今仍然是由家庭这种社会结构来承担的。

(2)家庭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自古以来,家庭就是由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它是亲属生活的单位。在近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日趋缩小,组成家庭的亲属自然只能限定在法定范围内。在婚姻法中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祖孙、外祖孙和兄弟姐妹。家庭是特定的亲属间履行权利义务、实现共同生活的最佳组织形式。

(二)婚姻家庭关系与婚姻家庭制度

1、婚姻家庭关系

(1)婚姻家庭关系的含义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有关的研究领域内,人们往往地下列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婚姻家庭的概念。①对婚姻家庭均作广义的解释,因此,婚姻家庭泛指群婚制出现后的各种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如群婚和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和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婚姻和个体家庭等;②对婚姻家庭均作狭义的解释,因此,仅将一夫一妻制形式以来的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称为婚姻家庭;③对婚姻作广义的解释,对家庭作狭义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作为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群婚和对偶婚亦可作为婚姻,但是,在原始公有制的氏族经济中,作为经济共同体的家庭是根本不存在的。

(2)婚姻家庭关系的主要内容

①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

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是存在于具有特定的亲属身份的主体之间,本身并无直接经济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家庭主体之间具有特定的亲属身份,这种人身关系只能因出现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发生,因出现一定的法律事实而终止;婚姻家庭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并不直接体现经济内容。

②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

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是从属和依附于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的。如因结婚而产生夫妻共同财产关系,因离婚而进行财产分割。这种财产关系与民法上的财产关系相比较,区别是明显的。婚姻法上的财产关系,反映了家庭经济职能的要求,其参与有是相互间具有特定身份的亲属,它不具有等价有偿的性质。而民法上的财产关系,主要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其参与人是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公民和法人(不以亲属关系者为限),这种财产关系一般都是等价、有偿的。

我国婚姻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其中人身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方面;财产关系虽然也很重要,但它并不能脱离人身关系而独立存在,故婚姻法从本质上看属于身份法而不是财产法。

(3)婚姻家庭关系的性质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以男女两性和亲属间的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性和自然性。

①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

即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它体现了生物学、生理学规律在人类婚姻家庭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的性本能,构成婚姻中男女结合的生理学基础;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的繁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联系,构成家庭这一亲属团体在生物学上的特征;某些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起到制约、影响作用。

②婚姻家庭关系的社会属性

即指社会制度赋予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关系特定形式的婚姻家庭,是出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婚姻家庭中的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受到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③自然性与社会性关系

婚姻家庭的本质只能决定于它的社会属性,自然性只是婚姻家庭的特点和前提条件。我们不能夸大自然属性对婚姻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列为同等地位。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是普通存在于一切高等或较高等的动物之中的,而婚姻家庭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婚姻家庭关系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

2、婚姻家庭制度

(1)婚姻家庭制度的概念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反映。它是将婚姻家庭关系用法律形态或根据社会习惯加以固定化,使之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

(2)构成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规范

①习惯

②道德: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法律应是合乎道德的行为规范。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人们的行为,通过教育和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还具有阶级性。”

③宗教:

④法律

二、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一)关于“前婚姻社会”

人类社会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时期没有明确的婚姻观念、婚姻关系和相关规范,属于“前婚姻社会”。

理解这一时期有两性关系的“杂乱”形态,应注意两点:

1、有的著作将它称为“杂婚”或者是“乱婚”,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这个时期完全没有什么婚姻形态可言,不能使用“婚姻”的概念。

2、这一时期男女的结合没有公共规则,并不意味着乱得一塌糊涂。一方面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即使在这种状态下,短时期的成对配偶并不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这种状态是与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社会环境和当代的眼光去判决和理解这种两性关系。

(二)群婚制

1、群婚制—蒙昧时代:又称集团婚,是指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它和杂乱性交关系的根本区别是:两性关系因血缘而受到了初步限制。群婚制经历了两个阶段:

(1)血缘群婚制:也称血缘家庭,它是人类婚姻的第一个形式,是群婚的低级阶段。它是指同辈份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夫妻。它排斥了不同辈份的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排除不同辈份的男女之间通婚,是人类婚姻史上的第一个婚姻禁令,但血缘婚并不排除旁系血亲间通婚的权利。

(2)亚血缘群婚制:也称普那路亚(“亲密的同伴”-夏威夷语)婚或半血缘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级形态。亚血缘婚仍然是同辈份男女之间的集团婚,但它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间通婚的权利。这是人们对自然选择规律进一步认识的结果。普那路亚婚的一个重要历史作用在于,由于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从而使人类的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直接引起了氏族的产生。族外婚的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由此引起的继承关系只能按母系计算。这就是人类以母系氏族为最早出现氏族的根本原因。

2、对偶婚制—野蛮时代:指成对的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同时他们又可以与其他异性发生性关系。

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可能使劳动成为单个人的行动,人们不再过分依赖群体而生存;(2)自然选择规律继续发挥作用的结果;(3)排斥亲属间通婚,事实上缩小了人们通婚的范围。

特点:(1)与群婚相比,配偶的范围逐步缩小,最后相对集中为一对配偶;(2)与一夫一妻制相比,成对的配偶同居十分脆弱,不够稳定牢固;(3)具有过渡性质的婚姻形态。

三、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文明时代

(一)一夫一妻产生的原因

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促成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私有制的出现、私有财产有确立,经济条件促使了这一婚姻形态的演变。

(二)一夫一妻产生的过程

1、父系血统的确认:即男子要求认定确实是出自于本人的子女。

2、居住地的改变:由原来的“男从女居”到“女从男居”。

3、买卖婚的发生:婚姻不再是由于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而是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三)一夫一妻产生的特点

1、最初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一夫一妻制;

2、一夫一妻制与原始婚姻关系不同,它已经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而且,由于它在产生之初就是对女方而的一夫一妻制,解除这各关系的权利操纵在男方手中;

3、从发生来看,个体婚制是与身份和财产的继承制度极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国家形态下的婚姻家庭制度

(一)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绝大多数地区和绝大多数时期,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亲属团体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单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石。

2、古代婚姻家庭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男女之间、夫妻之间、家长与家属之间公开的不平等。

(二)近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

就婚姻家庭关系而言,在理论上否定了亲属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立法精神也由家庭主义转向国家主义,由家庭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由男尊女卑转向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在法律上日趋严格,婚姻自由逐渐成为公认的准则,这都使近代婚姻家庭关系和婚姻家庭制度具有了新的特点。

但也要看到:

1、封建制度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存在,如《拿破仑法典》(“夫要保护其妻、妻应顺从其夫”,“亲权由子女之父单独行使”)《德国民法典》中都规定了男女的不平等。

2、由身份向契约的转移,一方面使人身依附转向人格独立,但另一方面也由身份本位转向财产本位。

(三)当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两性关系在法律上渐趋平等

2、人们婚姻主体独立意识的强化及法律对婚姻自由权利的肯定

3、当事人财产权利独立的趋势明显强化

4、婚姻家庭制度对一系列新的关系进行着必要的调整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2)亲属结构的复杂化: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人工生育技术、变性技术、亲子鉴定技术。

5、离婚限制的松弛和破裂主义的确立

第二节

亲属关系

一、亲属概述

(一)亲属的概念

1、“亲属”的词源:

亲属一词,在我国古籍和古代律例中早有记载。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亲”和“属”具有不同的涵义。“亲”是指有血缘姻缘关系的人,“属”是指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亲属一词广泛使用并见于律例,是从明代开始的。

2、相关的几个概念

(1)亲族:“以亲九族”,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它与亲属同,包括血亲和姻亲;二是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之亲。它比亲属范围小,因为它不包括姻亲。

(2)亲戚:泛称族内外的亲属。“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有时则专指族外,如外戚、姻戚。以亲冠于戚前,无非是指戚系因亲而生。

3、亲属的含义:

亲属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物学上的亲属:指因遗传学规律自然形成的血缘亲属,它可以世代延续下去。

法律学上的亲属:指法律规定和承认的亲属,它包括自然形成的血亲,还包括法律所确认的无血缘关系的亲属。

4、亲属的特征

亲属按其形成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生物学上的亲属和法律上的亲属。

法律学意义上亲属的特征:

(1)亲属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任意解除或变更。

(2)亲属关系只能基于血缘、婚姻或法律拟制而产生。它包括:自然形成和人为形成。

(3)法律确定的亲属之间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亲属的分类

1、我国古代亲属的分类

我国最早将亲属分为宗亲和外亲两种。唐、宋以后及至明、清,开始将妻族从外亲中分离出来,亲属成为宗亲、外亲和妻亲。

(1)宗亲

宗亲,又称内亲、本亲、本族,是指同一祖先的男系血亲及加入父宗的配偶及未嫁女。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出自同一祖先的男系血亲,以九族为断;出自同一祖先的男系血亲的配偶;出自同一祖先的未出嫁的女性。出嫁女子离婚后回娘家,叫“大归”,大归之女恢复其宗亲的地位。

(2)外亲

外亲,又外姻、外族、女亲,指以女系血统相联系的亲属,包括母族、女族、妻族。

母族:指母系血亲,如外祖父母、舅、姨、姨表兄弟姐妹。

女族:指出嫁姑和出嫁女的夫族亲属,如姑的丈夫及子女,女的丈夫及子女。

妻族:指妻的血亲,如妻的父母、妻的兄弟姐妹。妻族在唐、宋以前均包括外亲之内,明、清则分出另立妻亲。

(3)妻亲

妻亲,指夫对妻的血亲之间的亲属关系,包括妻的父母、妻的兄弟姐妹及子女等,均为妻亲。妾的父母、兄弟姐妹不得视为亲属。

2、现代亲属的分类

现代各国对亲属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亲属分为血亲和姻亲两种,如德国、瑞士等;二是将亲属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三种,如日本等。

我国法学理论将亲属划分为血亲、姻亲、配偶。

(1)血亲

凡有血缘联系的亲属为血亲。血亲有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的区别。

自然血亲是指因出生而自然形成的、源于同一祖先的有血缘联系的亲属。

拟制血亲是指本无血缘关系,而由法律确认其具有与自然血亲同等权利义务的亲属,故又称为“准血亲”。

我国婚姻法所确认的拟制血亲有两种:一是养父母与养子女;二是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

(2)姻亲

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男女结婚后,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亲属之间发生姻亲关系,但配偶本身除外。

姻亲可分为三种:

①血亲的配偶:指己身与自己血亲(包括直系、旁系)的配偶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儿媳、女婿等。

②配偶的血亲:指己身与自己的配偶的血亲之间的关系,如从妻子角度而言,丈夫的父母,没有形成抚育关系的继父、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等。

③配偶的血亲的配偶:指己身与自己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之间的关系。如从妻子角度而言,妯娌、连襟。

无论姻亲的范围宽窄,在我国婚姻法上一般无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3)配偶

即夫妻,为男妇两性间因结婚而发生的亲属关系。既不属于血亲也不属于姻亲。

3、亲属的其他分类

(1)长辈亲属、平辈亲属和晚辈亲属

这是按照亲属的辈份加以分类的。

(2)近亲属和其他亲属

这是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加以分类的。

(3)直系亲和旁系亲

这是按照亲系加以分类的。

4、双重亲属关系

双重亲属关系指在相对人之间存在着两种亲属身份关系,又称作亲属关系的重复或亲属关系的并存。双重亲属关系主要由两种情形所引发:一种是亲属间结婚,双方既有原来的亲属关系又形成了配偶关系,双方的其他近亲属随之也形成了双重关系;一种是亲属间的收养。

(三)亲属关系的发生和终止

1、亲属关系的发生

(1)出生

(2)结婚

(3)亲属拟制行为的成立

2、亲属关系的终止

(1)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2)解除身份关系的行为:包括离婚、婚姻被撤销和解除法律拟制亲属关系

二、亲系与亲等

(一)亲系

亲系是指亲属间的血缘联系,或称亲属的系统。

1、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

直系血亲是指具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或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血亲。

直系姻亲是指己身的晚辈直系血亲的配偶或己身的配偶的长辈直系血亲。

2、旁系血亲和旁系姻亲

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即直系血亲以外的、与己身同出自一源的亲属。

旁系姻亲是指自己旁系血亲的配偶或自己配偶的旁系血亲,以及自己配偶的旁系血亲的配偶三类人而言。

(二)亲等

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单位。外国对亲等计算有两种方法,即罗马法计算法和寺院法计算法。

1、罗马法亲等计算法

(1)直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

从己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代为一亲等,世代数之和,即直系血亲的亲等数。计算时注意:应当排除己身的世代。

(2)旁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

先从己身上数至同源最近的长辈直系血亲,再从该同源人下数至要计算的旁系血亲,其世代数相加之和,即己身与该旁系血亲间的亲等数。计算时注意:应该排除己身的世代,而要包含所指旁系血亲的世代。

2、寺院法亲等计算法

(1)直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

与罗马法直系血亲计算法完全相同。

(2)旁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

首先从己身和该旁系血亲分别上数至最近的同源长辈直系血亲。如果两边的世代数相等,这一相同数即为双方的亲等数;如果两边世代数不等,则取其世代数多的一边作为双方的亲等数。计算时需要注意:应该排除己身及该旁系血亲本身的世代。

姻亲的亲等计算,无论罗马法还寺院法,都是以“姻亲从血亲”为原则的。

3、我国古代的丧服制

(1)斩衰:3年之服。包括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妻为夫或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等。

(2)齐衰:有杖期1年、不杖期1年、5月、3月之别。

(3)大功:服期9月

(4)小功:服期5月

(5)缌麻:服期3月

4、我国《婚姻法》采用的代份计算法

(1)直系血亲的代份计算法

从己身往上数或往下数,己身为一代……

(2)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代份计算法

首先从己身和该旁系血亲分别上数至同源最近的直系血亲。如果两边均为三代以内,则断定为该亲属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如果其中一边超出三代,则予以否定。计算时需要注意,应该包括己身的世代及旁系血亲本身的世代。

三、亲属关系的伦理、社会及法律价值

(一)亲属关系的伦理价值

亲属关系的伦理价值,可以归纳为三点:

1、亲属伦理反映着亲缘关系和婚缘关系的本质需求,它追求很高的精神境界,具有极其严格的评价标准。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亲属关系的高度和谐,与其他规范相比,是在最高的层次上规范着人们的亲属行为。

2、亲属伦理不仅注重行为本身及其后果,而且注意行为的动机,即更加注重从心理方面,也就是内在的体验、认识、情感上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制。

3、亲属伦理虽然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在要求上存在着程度的差别,但它不像法律的调整对象那样有严格的限制,涉及的亲属关系比较宽泛,这就使它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生影响。

(二)亲属关系的社会价值

从宏观上讲,亲属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亲属关系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拥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三)亲属关系的法律价值

自有国家以来,亲属关系就是法律的重要调整对象。亲属法律依照统治集团的意志,通过确立一定范围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相应的亲属生活秩序,协调着亲属团体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亲属关系的法律价值的时候,须注意:

1、正是由于亲属法律是架设在个人与亲属团体之间以及亲属团体与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亲属关系的法律价值是它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与习俗和道德相比,法律所涉及的亲属关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3、亲属法律更加重视对公民亲属生活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4、亲属法律效力的范围非常广阔,几乎涉及法律领域的各个方面。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概述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与内容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1、名称和形式

(1)

婚姻法的名称:世界各国对婚姻法的名称规定很不统一,归纳起来约有四种:①

婚姻法:如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修正);②家庭法:如罗马尼亚、德国;③婚姻家庭法:④亲属法:大陆法系。名称不一的原因:①因调整的内容范围不同;②与认识上的原因和传统习惯有关。

(2)

婚姻法的形式:

①广义的婚姻法和狭义的婚姻法:

这是按婚姻法调整的对象范围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广义的婚姻法,是指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家庭关系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广义婚姻法的立法形式,我国婚姻法就属于广义婚姻法。

狭义的婚姻法,是指规定婚姻成立、终止以及婚姻的效力即夫妻间权利义务的法律,其内容不涉及婚姻关系以外的其他家庭事项。这是在严格意义上使用“婚姻”一词,如《英国婚姻法》、《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

②实质意义的婚姻法和形式意义的婚姻法:

这是按婚姻法的编制方式与命名不同而进行划分的。

实质意义上的婚姻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些规范集中而系统地存在于形式意义上的婚姻法中,同时又散见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中。

形式意义上的婚姻法,是指以婚姻法、家庭法、亲属法等名称命名的法律或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部分,它不但在内容上是规定、调整婚姻家庭或亲属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以婚姻、家庭、亲属等名称命名的法律。

2、我国婚姻法的概念

我国婚姻法,是指规定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以宪法和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主干的,由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文件组成的规范体系。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婚姻法是一种法律规范。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实体法,是人们在婚姻家庭方面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法律规范有三种形式:①禁止性规范:指法律禁止作出一定行为的条款;②权利和义务性规范:指规定婚姻家庭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的准则;婚姻法规定的民事主体的权利有两种,一是可以放弃的权利;二是不可以放弃的权利。③授权性规范:指法律对婚姻家庭当事人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未作限制,授权他们自行决定的法律规范。

(2)婚姻法以婚姻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

(3)婚姻法对婚姻家庭关系具有规定和调整作用。

(4)婚姻法是规定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婚姻家庭法的内容

1、婚姻家庭法律原则

2、婚姻家庭行为规则

3、婚姻家庭法律适用、法律责任与求助措施

二、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法

1、外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法

2、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法

(二)近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法

1、外国近代的婚姻家庭法

2、中国近代婚姻家庭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

(一)婚姻家庭专门法律的制定与发展1、1950年婚姻法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部法律在1950年4月13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同年5月1日公布施行。全法分原则、结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离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附则8章,共27条。

2、1980年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由1981年1月1日起实施。全法分总则、结婚、家庭关系、离婚、附则五章,共37条。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婚姻法》,新修订的婚姻法增加了一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增补了15条,删除了1条[

],修改了22处,完整保留了14条。修订后的《婚姻法》共计6章51条。

3、1991年收养法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1992年4月1日实施。全法分总则、收养关系的成立、收养的效力、收养关系的解除、法律责任、附则六章,共33条。

(二)婚姻家庭法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法学界曾经将婚姻家庭法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一方面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长时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民法体系有关。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婚姻家庭法当然属于民法的范畴。

(三)我国婚姻家庭法律渊源

1、宪法

2、法律

3、法规和规章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篇2:婚姻家庭

一、单项选择: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写在括弧内。

1、我国婚姻法规定,因夫妻感情不和分居满()年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A.1年

B.2年

C.3年

D.4年

2、夫妻分居期间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依法归()。A.一方所有

B.夫妻共同所有

C.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分别所有夫妻共同所有 D.离婚时协商处理

3、因受胁迫而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婚姻的主体是()。A.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

B.当事人的近亲属

C.当事人所在的单位

D.一切组织和个人

4、我国收养法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A.20岁

B.25岁 C.35岁

D.40岁

5、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应()。A.采书面形式

B.公证形式 C.须有证人证有

D.口头形式

6、在我国封建社会,离婚的主要方式是()。

A.和离

B.义绝

C.出妻

D.呈诉离婚

7、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夫妻离婚后,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不能超过月总收入的()。

A15% B.25%

C.35% D.50%

8、根据我国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件的规定,男女双方登记结婚,()。A.双方如有特殊情况均可委托他人代理 B.一方如有严重疾病可授权委托他人代理 C.必须双方亲自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D.一方在国外的可授权委托他人代理 9、50年婚姻法公布后,为了更好宣传与落实婚姻法,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规定,全国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是在()。A.1950年5月 B.1951年5月 C.1952年3月 D.1953年3月

10、根据我国婚姻法之规定,下列()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A.草率结婚的B.近亲结婚的

C.一方未达法定年龄的D.有赌博恶习的

11、婚前男方购买房屋,婚后双方共同居住9年,该房属于()。A.夫妻共同财产

B.购买房屋一方的个人财产

C.婚姻关系存续4年的,可视为共同财产

D.婚姻关系存续8年的,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12、在我国,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A.国籍法 B.国际法 C.婚姻缔结地 D.居住国法

13、我国古代社会的亲属立法,基本上都是以()为本位。

A.个人 B.父母 C.子女 D.家族

14、同母异父的兄弟,属于()。

A.直系血亲 B.旁系血亲 C.拟制血亲 D.姻亲

15、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涉外离婚的准据法是()。A.婚姻缔结地法

B.当事人居所地法 C.受理案件法院所在地法

D.国际法

16、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A. 经济因素 B.自然属性

C. 社会属性 D.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17、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是()。A.照顾与关心 B.扶助 与关爱

C.关爱与帮助 D.赡养与扶助

18、收养关系解除后,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自动恢复 B.协议恢复

C.尊重子女意愿 D.由人民法院判决

19、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甲男与乙女登记结婚后,双方尚未共同生活。婚后3年月乙女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甲男给乙女彩礼26000元,应()。A.属夫妻共同财产 可以分割

B.乙女应返还甲男

C.归乙女个人所有,不应返还

D.双方协商解决

20、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的结婚年龄为()。A.男20、女18 B.男

21、女19 C.男

22、女20 D.男

23、女21

21、根据罗马法亲等计算方法,堂兄弟姐妹为()。A.一亲等 B.二亲等 C.三亲等 D.四亲等 C.国籍法

D.居住的法

22、我国某解放军战士甲男与澳籍华人乙男相爱三年,现俩人要求在我国境内结婚,根据有关规定应()处理。

A.经部队批准,可准予结婚

B.经我国外交部批准,可准予结婚 C.不准结婚

D.准予结婚

23、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女方有下列()情形的,男方不得提出离婚。A.患病期间,生活不能自理

B.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C.子女未成年期间

D.经济困难

24、普那路亚婚制实行的是()。A.一夫一妻制 B.血缘群婚制

C.亚血缘群婚制 D.对偶婚制

25、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下列财产中,()不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

A.一方依法定继承获得的财产

B.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

C.一方的残疾人生活补助费 D.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26、某人同岳父母的关系属()。A.旁系血亲 B.拟制血亲 C.直系姻亲 D.旁系姻亲

27、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结婚方式是()。A.宗教婚 B.世俗婚

C.仪式婚 D.聘娶婚

28、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下列()不属婚姻无效的情形。

A.未达法定婚龄的B.因胁迫结婚的 C.重婚的

D.有禁止结婚的近亲

E.有禁止结婚疾病的

29、我国婚姻法中调整的财产关以()。A.社会关系为基础 B.思想关系为基础

C.经济关系为基础 D.人身关系为基础的30、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

A.自始无效 B.从被宣告无效或撤销时无效 C.从宣告时无效 D.从被撤销之日起无效

二、多项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写在括弧内。

1、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准予离婚()()()()()。

A.赌博 B.重婚 C.吸毒 D.打游戏 E.家庭暴力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借婚姻索取的财物,须酌情返还的情形有()()()()()。

A.重大误解 B. 结婚未同居 C.婚前给付

D.显失公平E.因索要财物给对方造成生活困难的

3、根据婚姻登记条例之规定,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有下列情形之一,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A.非自愿的B.未达到法定婚龄

C.有禁止结婚的近亲

D.患禁止结婚的疾病

E.一方已有配偶

4、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有()()()()()。

A.教育 B.组织生活与消费

C.抚养和赡养者 D.生育

E.组织生产

5、法律所称的“抚养费”,包括子女的()()()()()。

A.教育费用

B.生活费用

C.医疗费用

D.经营费用 E.娱乐费用与婚嫁费用

6、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之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A.工资、奖金

B.生产、经营的收益

C.受赠的财产

D. 知识产权的收益

E. 遗嘱指定由一方继承的遗产

7、根据我国婚姻法之规定,有下列()()()()()情形,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A.吸毒与赌博

B.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C.重婚

D.实施家庭暴力

E.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8、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处理离婚问题的指导思想是()()()()()。

A.男女平等

B. 照顾弱势群体利益

C.保障离婚自由

D.照顾子女利益

E.防止轻率离婚

9、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兄姐承担扶养弟妹义务的条件是()()()()()

A.兄姐有负担能力 B.父母已经死亡或无力抚养

C.兄姐未结婚

D.弟妹未成年

E.弟妹已成年但尚在读大学

10、申请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A.双方有离婚合意

B. 双方有离婚合意但对财产分割未达成协议

C. 双方有离婚合意但对子女抚养未达成协议

D.双方有离婚合意但对债务处理未达成协议

E.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11、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夫妻人身关系方面权利义务包括()()()()()

A.计划生育义务 B.独立的姓名权

C.夫妻有忠实义务 D.同居义务

E.参加生产、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自由

12、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是

()()()()()A.婚姻当事人

B.利害关系人

C.当事人的同事

D.所有有关组织

E.婚姻当事人亲属

13、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

A.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

B.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子女

C.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原因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D.尚在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的成年子女

E.成年尚未就业的子女

E.可以根据相互扶助的具体情况处理

14、下列()()()()()债务,应由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A.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B.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友所负的债务

C.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资助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D.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E.妻子未经过丈夫同意,承担未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医药费所负债务

15、我国婚姻法原则明确禁止()()()()()。

A.包办婚姻

B.买卖婚姻

C.借婚姻索取财物

D.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E.家庭暴力

16、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长期的审判经验,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综合分析。A.婚姻基础

B.婚后感情

C.离婚原因 D.是否分居

E.有无和好因素

17、原始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形态有()()()()()A.群婚制

B.一夫一妻制

C.对偶婚制

D.宗教婚

E.世俗婚

18、.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情形,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A.父母有残疾的B.无劳动能力的C.生活困难的D.父母患病的E.父母75岁以上

19、我国婚姻法中所说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包括()()()()()。A.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B.表兄弟姐妹

C.表伯、叔、姑与表侄、表侄女,表舅、姨与表外甥、外甥女 D.堂兄弟姐妹

E.伯、叔、姑与侄、侄女,舅、姨与外甥、外甥女 20、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增设了下列()()()()()制度。

A.婚姻无效制度

B.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C.亲权制度

D.婚姻撤销制度

E.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

三、简答题

1、简析买卖婚姻及同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区别。

2、简述收养的法律效力。

3、简述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

4、简述2001年婚姻法对80年婚姻法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

5、简述我国亲属的种类。

6、简述登记离婚方式适用的条件。

7、简述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和范围。

8、亲属在民法上的效力。

9、简析收养关系解除的法律后果。

10、简述我国法律关于离婚问题的两项特殊法律规定。

11、简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祖孙间的权利和义务。

12、简述经济帮助的条件。

13、简述婚姻成立要件。

14、简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15、我国《收养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四、论述

1、修正后的《婚姻法》对准予离婚法定理由增设之法律价值。

2、离婚的法定标准评析。

3、论婚姻自由原则。

4、试论《婚姻法》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5、论夫妻财产制。

6、《婚姻法》对事实婚姻认定及法律评析。

7、试论探望权。

五、案例分析

案件

一、约定财产是否有法律效力?

【案件简介】

2000年,吴某经人介绍与王某(女)认识,一年后双方结婚。2002年春天,原告吴某开始经营饭店。王某认为吴某缺乏经营经验,风险很大。多次劝说吴某不要进行此类投资。但吴某坚持已见。王某因此想到约定财产,吴某同意。2002年5月,双方书面约定,每人每月交800元用于家庭生活,其余归各自所有。2002年10月,吴某借朋友于某7万元用于饭店投资,结果亏损。2004年,于某向吴某提出归还7万元,吴某认为自己无力偿还,并告之于某可以向其妻王某主张权利。于某认为王某应有偿还能力,于是找到于某。但遭到王某拒绝。

问:

1、王某拒绝于某的请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如何处理本案?

3、你对约定财产制度有何法律思考?

案件

二、男方生育权是否受法律保障?

【案件简介】

甲与乙(女)系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双双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生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婚后忙于各自己工作,并决定继续考博士。俩人约定暂不要孩子。但2005年秋天,乙(女)发现自己怀孕,考虑到工作、学习等各种因素,向甲提出暂不要孩子,遭到拒绝。乙(女)认为如此时要孩子,必定影响事业发展,更何况生育问题是个人之事。未经甲同意,乙(女)由其姐陪同到医院做了人工流产手术。甲认为乙(女)擅自手术的行为严重侵犯自己的生育权。甲在乙(女)手术后的第三个月向法院提出要求离婚,并要求乙(女)承担因侵犯生育权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

(1)甲主张因侵犯生育权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

(2)对本案你有何法律思考与建议

婚姻家庭法作业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B 3. A 4. D 5. A 6.C 7.D 8.C 9.D 10.D 11.B 12.C 13.D 14.B 15.C 16.C 17.D 18.A 19.B 20.C.21.D 22.C 23.B 24.C 25.A 26.C 27.D 28.B 29.D 30. A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BCE 3.BCDE 4.ABCD 5.ABC 6.ABCD 7.BCDE 8.C E 9.ABD 10.BCDE 11.ABE 12.AB 13.ABC 14.ABD 15.ABCDE 16.ABCE 17.AC 18.B C 19.ABDE 20.ABD

三、简答题

1、简析买卖婚姻及同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区别。

买卖婚姻,是指第三人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强迫他人婚姻的违法行为。买卖婚姻往往表现为第三人向男方要嫁女的身价以及贩卖妇女与人为妻。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都是以索取一定数量的财物为结婚的条件,包办婚姻不是处于财产上的目的和动机,如果包办者从中索取大量财物,则应以买卖婚姻论处。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都是以索取一定数量的财物为结婚的条件,二者的区别是:买卖婚姻是把妇女的人身当作商品,索娶嫁女的身价或者贩卖妇女,包办强迫他人的婚姻;借婚姻索取财物,则不存在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问题。

2、简述收养的法律效力。

收养的法律效力是指成立收养关系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按照法律后果的不同,收养的法律效力分为收养的拟制效力和收养的解消效力。收养的拟制效力体现为: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发生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被收养人与收养人的近亲属发生相应的亲属关系。收养的解销效力体现为: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3、简述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

其社会职能包括:(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职能。(2)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3)教育职能。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4、简述2001年婚姻法对80年婚姻法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

婚姻法对原法修改体现在:(1)在总则中,增设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2)在结婚制度中,增设了无效婚姻的规定(3)在家庭关系中,细化了法定夫妻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4)在离婚制度中,增设了确认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例示性规定。(5)增设了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一章。

5、简述我国亲属的种类。

根据男女平等原则,按亲属发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第一,配偶。配偶在亲属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血亲的源泉、姻亲的基础。第二,血亲。血亲是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第三,姻亲。姻亲是指以婚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姻亲分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简述登记离婚方式适用的条件。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须符合法定离婚条件并履行法定程序。(1)法定条件:离婚确系自愿;双方对子女和财产等问题已有适当处理。(2)法定程序:男女双方须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申请时应持下列证件和证明:户口证明;居民身份证;离婚协议书;(4)结婚证。符合条件,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7、简述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和范围。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其范围包括:工资、奖金以及购置的各类动产、不动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指定只归一方所有的除外;其他共同所有的财产。

8、亲属在民法上的效力。

一定的亲属可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一定亲属得依法提出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申请,以及撤销失踪宣告和死亡宣告的申请;按照亲属关系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等。

9、简析收养关系解除的法律后果。

(1)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2)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协商确定。(3)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养父母可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但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

10、简述我国法律关于离婚问题的两项特殊法律规定。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2)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11、简述我国婚姻法祖孙间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

12、简述经济帮助的条件。

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给予其适当经济帮助。条件:第一,经济帮助具有时限性。第二,提供帮助方应具有经济帮助的能力。第三,提供帮助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13、简述婚姻成立要件。

结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包括实质和形式要件。(1)实质要件::男女双方自愿,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一夫一妻制,没有禁止结婚的血亲和疾病。(2)形式要件,是指婚姻成立的方式或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具体要求是,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14、简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子女间权利义务是:(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2)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3)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15、我国《收养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我国《收养法》有以下五项原则: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成长;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平等与自愿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违背计划生育法律和法规。

四、论述题 1、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对准予离婚法定理由增设之法律价值

(1)增设理由: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此外,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2)补偿、抚慰及体现公平之法律价值

2、离婚的法定标准评析

(1)标准:夫妻感情破裂概括性与具体例示性事由结合。

(2)作用与意义。

(3)学界与实务争议。(4)个人观点表述。

3、论婚姻自由原则

(1)概念。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根据法律的规定,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强制和干涉。

(2)内容: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结婚自由: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容许任何一方对他方进行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离婚自由:在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况下,夫妻都有离婚的权利,离婚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3)如何落实婚姻自由原则。如必须做到两个禁止:禁止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

4、试论《婚姻法》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1)必要性: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及生理原因。

(2)具体规定:特殊时期,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分割财产人民法院根据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离婚补偿权;经济帮助权。

(3)不足与完善建议

5、论夫妻财产制。

(1)夫妻财产制,是指确认和调整有关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关系终止时的财产分割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夫妻财产制分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

(2)法定财产制,是指配偶在婚前、婚后未订立夫妻财产约定或约定无效

情况下,依照法律的规定当然适用的夫妻财产制。第一、夫妻共同财产制。《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第二、夫妻个人财产制。是指夫妻一方婚前个人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并依法应当归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婚姻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方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三、约定财产制。

是指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和婚前财产的所有权另行作出约定,从而排除法定财产制中的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规定的适用。

6、《婚姻法》对事实婚姻认定及法律评析。

(1)概念与分析。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其为夫妻关系的结合。危害性分析。

(2)法律认定及处理。未按《婚姻法》规定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3)法律思考与建议。

7、试论探望权

(1)概念。探望权,是指父母离婚后,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享有对该未成年子女进行看望或短时间共同生活的权利。

(2)法律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探望人探望子女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不得限制和干涉。法律规定,随子女生活分一方,有协助的义务,不得设置障碍和教唆子女拒绝探望,否则,情结严重的,应承担法律责任。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可以中止探望。中止探望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当事人探望的权利。对抗不执行探望子女的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3)有关探望权的法律思考与建议。

五、案例分析

案件

一、约定财产是否有法律效力?【案件解答步骤】

1、尽管该约定具有法律效力。王某拒绝于某的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保障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约定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本案于某并不知道吴某夫妻对财产有约定。因此在吴某无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于某有责任偿还于某7万元。同时赵某对肖某有追偿权。

2、实践中约定财产效力之认定有一定难度,应完善相关法律更有效保障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案件

二、男方生育权是否受法律保障?【案件解答步骤】

1、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男方离婚诉权暂时受到限制。

2、根据我国婚姻法及妇女法的规定。女方的行为未侵犯其生育权。男方请求从法律上得不到支持。本问题有一定争议可有不同观点。但要有一定论证。

篇3:民初妇女婚姻家庭地位之嬗变

民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封建帝制的垮台, 尤其是经历了太平天国革命,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 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风气诸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动, 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封建婚姻观念、婚姻道德和婚姻关系开始动摇了, 新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念、婚姻道德和婚姻关系开始萌芽、成长。社会的全方位转型, 加速了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崩溃, 动摇了传统民事法律规则存在的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新民法的产生。就婚姻立法而言, 《民国民律草案》对中国固有法与外国民法采取兼收并用的方针。此外, 北洋政府大理院还通过民事判例、解释例创制新的法律规则, 将清末的各项法典以及法典草案进一步完善, 促进了婚姻立法的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 使妇女的婚姻法律地位随着婚姻立法的近代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竟清末未竟之业”[1]。

一、民初妇女具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主权

自古以来, 婚姻只为“合二姓之好”, 必须遵守“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父母的意志在法律上成为婚姻成立的要件[2]。在离婚问题上, 丈夫有休妻的权利, 而妻子却无离婚的自由。因此, 无论结婚或是离婚, 妇女都毫无自主可言。

民初随着新思想日益向社会各阶层渗透, 有关法律条文的规定也不断进步, 使妇女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自主权。《民国民律草案》规定, “男女双方虽经定婚, 仍不得以之提起履行婚约之诉。但父母或监护人于定婚后反悔, 而当事人两相情愿结婚者, 不在此限。”定婚后, 男女一方有故意违约或为奸盗者等, “他之一方得解除婚约”。虽然结婚仍须父母允许, “但年龄满30岁者, 不在此限”。并规定“当事人无结婚之意思”的婚姻为无效婚姻[3]。1920年上字831号判决阐述“主婚人之同意”时称:“主婚人之同意非要式行为, 凡证明其主婚属实者, 即属有效。”以非要式行为界定主婚权, 在效力上降低了家长、尊长具体干涉成年子女表达个人意愿的能力[4]。民初妇女婚姻自主权的提高, 不仅体现在婚姻法条的规定上, 而且也体现在大理院的判例中。

同时, 在“欧风美雨”及五四解放思潮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女青年敢于公开追求婚姻方面的自主权利, 敢于反抗加在她们身上的没有爱情的婚姻, 敢于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和父母包办婚姻作斗争。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采取各种方式反抗包办婚姻。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和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进行抗争。1919年11月14日, 长沙女青年赵五贞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 在迎亲的花轿中, 用剃刀割断自己的咽喉自尽。之后, 又有长沙青年李欣淑也因父母包办婚姻愤而离家出走。天津进步学生领袖郭隆真则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抗婚。在被迫出嫁的那天, 她身着学生装, 坐亮轿到男家, 向宾客宣传男女自由恋爱、自主结婚的进步意义后, 便径自返回学校继续上课[5]。

二、民初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婚姻家庭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社会对婚姻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都会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

《民国民律草案》把夫妇一体制改为夫妻别体制, 承认妻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在家庭中, 妻子有处理家务或管教子女这一类有限的权力。例如, 《民国民律草案》第1120条规定, “关于同居及其他共同生活事务, 由夫主持。但妻得陈述意见或以行为实行协助。”此处但书的规定, 以及此条第二项规定, “前项前段情形, 如系夫滥用职权, 致妻受有污辱或损害之虞者, 妻无遵从之义务”, 使妻子得以对夫权加以限制,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而且妻子还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可代理丈夫处理一般家事, 如第1123条规定, “妻于日常家务, 视为夫之代理人。妻如滥用前项权利, 或无行使权利能力时, 夫得限制或撤销之。”但“前项权利之限制或撤销, 妻如证明其为不当时, 得呈请法院撤销之。”在特殊情况下, 法律承认为人妻者有独立行为能力, 如夫妇利益相反者;夫弃妻时;夫为禁治产者或处无识别能力状态;夫受一年以上徒刑尚在服刑期。除此之外, 妻子可以在丈夫的允许下成为“一种或数种营业者”, 并且“在其营业范围内, 对于一切营业事务, 有自由处决之权。” (第1125条) 。即妻子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家事范围, 可望得到参与社会经营活动的机会, 这对于女性职业的开拓、婚姻地位的提高无疑是一种促进。

其次, 《民国民律草案》依照西方民法规定了夫妻财产制。夫妻财产制分为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夫妻成婚时可以就各自的财产加以特别约定, 如果夫妻有特别约定并进行登记的, 约定财产不计入夫妻共同财产, 并规定“夫妇财产关系, 于成婚后不得变更……夫妇之一方, 管理他之一方财产, 如因管理失当或受破产宣示, 显有足生损害之虞者, 他之一方, 得向法院请求准其自行管理。” (第1132条) 。这表明, 妻子不仅有管理自己财产的权利, 也有管理丈夫财产的权利。此项规定, 与《大清民律草案》中“夫管理妻之财产” (第1358条) 相比, 又有所进步。

夫妻关系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 夫妻间的不平等地位犹如天地之别。中国古代无论是礼制还是法律, 在夫妻人身关系上都采取一体主义, 即:将夫妻视为一体, 其双方人格已被吸收为一。但实际上却是妻子的人格为丈夫所吸收。如清代律例就规定, 凡妇人犯罪, 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 其余杂犯责付本夫收管;无夫者责付有服亲属邻里保管, 随衙听候, 不许一概监禁。丈夫对妻子具有监护权, 妻子不具有独立的人格。五四时期, “夫御妇, 妇事夫”的夫妇关系有所改善。据1921年《东方杂志》第18卷第4、第5、第6号刊登的陈鹤琴在《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中所做的调查, 已婚者对待妻子的态度以平等、尊敬为主流, 占被调查人数的73%强。关于婚后妻子多年不育, 是否娶妾的问题, 148人中有121人表示不娶妾, 占81.76%[6]。这表明, 民初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已开始转变, 人们更注重夫妻双方有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 而不再把妻子仅仅看做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 说明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已有所提高。

三、民初妇女离婚与再嫁相对自由

民初的法律规定, 只要夫妇两相情愿, 就应准许离婚。因以下原因夫妇之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不堪同居之虐待;遭受彼造重大侮辱者;遭恶意遗弃或发现对方重婚者等。这些法定的离婚原因, 不仅在概念上有所创新, 而且赋予妻子更多的离婚自主权。有关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 民初的婚姻立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作为弱者的妻子的保护。大理院判决离婚案时, “认妻之财产, 不因离婚而丧失”。这些规定使妻子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受到保护。根据《民国民律草案》第1155条规定, “无责任之一方, 对于有责任之一方, 得请求损害赔偿或抚慰金。”夫妻离婚, 若离婚原因由丈夫所造成, 那么丈夫应对妻子作经济上赔偿。“离婚时, 不问夫妇财产关系如何, 夫妇双方, 应即清算、交代, 各将所管财产交还。但婚姻中, 夫管理妻之特有财产者, 其损失由夫任之。” (1158条) 离婚后, “不问离婚原因如何, 无责任之一方, 因离婚而陷入非常贫困者, 他之一方纵亦无责任, 应按其资力, 对彼方给以相当之抚养费。” (1156条) 考虑到当时女性在独立谋生方面, 还不具备与男性同等的竞争能力, 这些规定, 至少在法条上体现了对妻子婚姻法律地位的保护。此外, 对于妻子离婚后再嫁与否, 法律规定夫家也不允许干涉。北洋政府大理院规定:“孀妇未经表示情愿之婚姻, 得由其请求撤销” (上字第1812号) 。“童养媳未及成亲而夫死, 若养家欲令其改嫁, 自应准用孀妇改嫁之条例, 须其情愿, 其婚约始能完全生效。”[7] (上字第95号)

同时鉴于寡妇再嫁现象在社会上日益增多, 不少族谱对这方面的限制也有所放松。原有的族规民约和传统习俗在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 不得不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如《周氏三续族谱》中载“族中孀妇……或有志不能守及家贫无一可守, 而势难终守者, 听其别为调停, 族规无庸苛责。”在民初安徽《南陵县志》中, 还可见到公婆劝说寡妇再嫁的例子[8]。贞节观念的淡化意味着妇女将逐渐从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表明民初妇女的婚姻地位已开始受到尊重。

五四时期, 传统的摧残个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片面的贞操观受到猛烈冲击, 人们开始大胆追求自主婚姻, 要求解除封建包办及不幸婚姻的人越来越多。据《大公报》1913年记载:“近年来法庭诉讼, 男女之请求离婚, 实繁有徒, 此皆前此所未有。”[9]其中女性主动提出离婚者已占半数, 说明五四时期的妇女已经逐步从盲目的顺从发展到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她们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大胆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们向现代的文明婚姻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以上事实从不同侧面表明民初妇女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婚姻自主意识, 她们敢于反抗加在自己身上的无爱婚姻, 不再甘受几千年来封建传统和父母包办婚姻的桎梏。走进婚姻后的妇女也从视婚姻为谋生依靠到主动提出解除之, 表现了女性的自信和自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抛弃。民初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改变, 表明中国妇女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迈进。

摘要:妇女的婚姻法律地位, 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民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封建帝制的垮台, 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风气诸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相适应, 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民初妇女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主权, 而且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离婚与再嫁也相对自由。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 表明民初妇女整体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关键词:民初,妇女,婚姻家庭地位,嬗变

参考文献

[1]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M].张知本, 校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747.

[2]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109.

[3]杨立新.大清民律草案, 民国民律草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349-358.

[4]张晋藩.中国民法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1174.

[5]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9:468-473.

[6]徐胜萍.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6) :30.

[7]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34.

[8]赵连跃.从清末民初婚姻家庭的新变化看妇女地位的变迁[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 (4) :49.

篇4:婚姻家庭

通过理财建立美满婚姻

物价上涨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孩子上学需要的费用变得更高。面对新的挑战,每个家庭必须小心地利用起自己的钱,婚姻也才有保障。

也许有人认为,只要增加我们的收入,所有的烦恼都会随之解决。但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这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大部分人的收入增加,往往会造成开销的增加。将自己的收入做出预算,可以保证你的家庭能够得到满意的分享。预算不应该是一件约束行动的紧身衣,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记录用掉的钱,它是一张经过计划的蓝图,帮助你把所有的收入花在正确的地方,派上更大的用场。比如你心目中的目标——一个新家、孩子们上大学的费用、家人的养老保险金、盼望的假期。正确的预算方式会帮你实现这些愿望,它会告诉你,将那些不重要的投入拿出来,放进需要大笔费用的项目里。

婚姻生活里主要调和适应的地方就是如何支配家庭收入。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财务,就可以给家庭带来幸福、安宁和效益。

家庭调查:

上海 “全职爸爸”占14%

做家务、照顾孩子……全职已不再是女性特有的专利。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职爸爸的比例占整个父亲样本的14%。家庭全职角色不再是女性独有,一种颠覆传统家庭观念的新角色——“全职爸爸”悄然现身沪上。当代城市家庭中,全职已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现象,从选择结果来看,男性同样也有承担家庭全职的可能。

三年前,张先生在外地法院有一个很好的职位,为了和在上海工作的妻子团聚,考到上海来读博士。现在,张先生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不上班的他自然担当起照顾孩子的重任。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陪孩子做游戏……

近年来,在欧洲也产生了一股回归家庭的趋势,尤其在法国,全职爸爸非常流行。在教育方式上,父亲与母亲比较,接受外界事物能力更强,思维也更开拓,会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

幸福家庭:

婚姻对男人意味着什么

生活的舒心——妻子对丈夫有时扮演着生命卫士的角色。生命中一个个暗夜里,男人常常会从恐惧中惊醒,对失败的恐惧,对不再是人生戏剧里主要角色的恐惧……这时候,如果妻子伸出手,安抚他,会给他意想不到的力量。

有关自由——没有人会承认这一点:太多的自由是一种累赘。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准确地知道他接下来要做什么。现实中许多男人结婚后会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其实是女人把手中那根线牵得太紧了,适度地给男人自由,对两个人都是幸福的。

无法替代的亲密感——不吸烟,不嗜酒,不筑“长城”,我们听音乐,看书报、电影,时不时地就此聊上几句。那种很感性的话题,男人很少会跟同性朋友说。一个住家男人知道,男人交朋友和女人交朋友不一样。对男人来说,和别人亲密是很难的事。但是,跟妻子在一起,我们就有了这种亲密感。

家庭趣闻:

结婚狂夫妻的94次婚礼

美国恩爱夫妻戴维·布莱尔和劳伦·布莱尔自从1984年结婚之后,23年来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94次婚礼!尽管早已创造了结婚次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意犹未尽的他们还打算举行第95次婚礼。

这对“结婚狂”夫妇第一次结婚是在1984年5月6日,由于当天双方父母无法及时赶到,小两口只好于次日在芝加哥市重说一遍结婚誓言。蜜月期间,当这对新人在拉斯维加斯得知影星贝蒂·米勒也在当地举办婚礼时,激动地决定再一次举办婚礼。从那以后,两人对于举办婚礼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仿佛上了瘾,他们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举行一次婚礼!

篇5:婚姻家庭问题

第一节 婚姻家庭概述

一、婚姻、家庭概念

在现代,婚姻一般指男女得到社会及法律承认的结合,夫妻关系的建立和存在。从本质上看,婚姻是指为社会所承认的性关系。

现代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又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并由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①我们可从关系、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婚姻和家庭概念。

首先是关系层面。婚姻和家庭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婚姻关系在一夫一妻制条件下指的就是夫妻关系;家庭则既包括夫妻关系,也包括亲子关系,从广义上理解,还包括了各种血亲和姻亲关系。

其次是制度层面。婚姻和家庭是一套以性禁忌为主的规范系统,它虽然从形式上保证了男女两性的结合,实质上却是对婚姻之外两性关系实行的约束。婚姻和家庭制度防止婚外性关系的产生,并对婚内双方和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再次是文化层面。婚姻和家庭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性观念、生育观念、婚姻观、家庭观、特定民族或地区的特定婚俗,以及特定的家庭生活方式等。

二、婚姻家庭问题产生背景、概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婚姻家庭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头。婚姻家庭领域突现出一系列问题。

一是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

二是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

三是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

大龄未婚人口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无论从未婚人口总数来看,还是从各个年龄段来看,未婚男性人数都远远多于未婚女性人数;

第二,年龄愈大,大龄未婚男女人数相差愈多。另外,男女在文化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未婚男性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穷乡僻壤,而未婚女性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以这两个群体的婚姻难问题很突出。

四是家庭暴力。目前,家庭暴力问题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妇女的特点,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夫对妻的暴力。施暴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日趋残忍。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伤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极易导致家庭破裂。更严重的是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一些妇女“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大多是在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采取的。

三、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特点

中国的婚姻和家庭问题虽然有与世界各国趋同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特定国情下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婚姻和家庭问题中涉及的很多统计数据,在世界范围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从绝对数量看却达到了世界之最。

第二,“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这是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在《论中国人的“大概率价值观”》提到的两个概念。

第三,婚姻和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

四、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相关理论流派

对于日趋复杂的婚姻家庭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观察婚姻和家庭问题的视角。

社会学学派。这一派的主流观点是社会变迁理论,认为社会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跃迁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家庭作为其中一个个小的细胞也必然会经历某些变化。

人口学学派。这一派学者认为,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的婚姻问题。这是因为随着寿命延长,人们在婚姻里停留的时间也相应拉长了。这样,婚姻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经济学学派。这一派最有影响的理论是1992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S.贝克尔的婚姻收益递减论和伊斯德林的收入决定论。前者认为,结婚时间早晚取决于结婚的预期收益,当人们估计到结婚将会比独身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个人福利时,他们就会倾向于早结婚。由于现代婚姻关系远不如传统婚姻模式能够为婚配的双方提供个人福利,随着结婚的个人所得日趋减少,人们对结婚的愿望也就逐渐减弱了。后者指出,现代婚姻并没有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初婚年龄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收入的相对水平。当年轻人收入水平提高时,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就会倾向早婚;相反,当经济收入比较有限时,他们就会因为手头拮据不得不推迟结婚。

心理学学派。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婚姻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作用,认为婚前对婚姻的过高期望、婚后配偶双方相互吸引的资源枯竭和婚外生活的心理诱惑等都可能影响婚姻生活的质量和稳定性。

生理学学派。该理论分析强调,人的初次性行为年龄的前移与人的性成熟提早有关。

显然,上述社会学和人口学派别属于宏观层次上的分析,它们强调社会环境的性质和变迁与个人婚姻行为的相互关系;其余的学派则主要侧重微观层次的探讨,即从婚姻主体或当事人本身去探讨当代婚姻家庭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离婚问题

一、离婚问题

离婚意味着婚姻解体,家庭解组。“离婚自由”的口号由资产阶级在18世纪率先提出,它是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1792年法国在人权宣言中确认了离婚自由的个人权利。从那以后,离婚的人数缓慢增加。但到最近几十年,离婚率呈现陡涨的趋势,离婚问题已经成为最突出的婚姻家庭问题,它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独身者增多等。

1949年10月至今,中国出现了三次离婚高峰: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新《婚姻法》颁布后、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和80年代初至今。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离婚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离婚水平。

二、离婚原因分析

从家庭的微观角度讲,离婚的原因各家各异,即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性格志趣不同、家务矛盾、草率结婚、生活作风问题、性生活不协调、家庭暴力、一方病残、一方犯罪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两地分居、不良生活习惯(赌博、酗酒)等。

从社会宏观角度分析离婚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形成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了整个社会流动,而这种社会流动所形成的大面积的社会交往,势必冲击婚姻家庭。过去离家不易,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便利的交通、通讯等,使得家庭的活动天地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交往频率、交往范围都增大了。在这种情形下,婚姻就不那么牢固了。第二,婚姻的脆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转型期社会关系的脆弱。旧的观念、旧的道德规范被打破了,但新的观念、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在这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离婚率必然偏高。

第三,婚姻脆弱、离婚率高是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跨文化现象。婚姻的脆弱与婚姻基础有关。有些人认为婚姻只要有爱情就足够了,忽视了婚姻的世俗性。其实婚姻上的完美主义只能使人步入误区。

第四,家庭关系已经由传统的以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化。随着妇女收入的日益增加及其在经济上的进一步自立,夫妻之间的关系将更多地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这种平等既体现在家庭日常事务与重大事情的决定权方面,也体现在家庭的角色分工不再因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模式方面。

第五,离婚人数的日益增多或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乃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种增多与上升还在加速,从而不仅使离婚成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件,而且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婚姻模式,由追求“白头偕老”的婚姻转变为“系列婚”。

从总体上说,离婚率的高低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适德、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快速的转变,很多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

①观念变化。首先,过去的婚姻是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婚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人感情从属于社会的需要;而现代,个体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增大,婚姻越来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普遍是“合则聚,不合则离,好合好散”。其次,人们的离婚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早年人们以离婚为耻,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在人们对离婚的宽容度大大提高了,社会舆论和当事人单位对夫妻冲突和离婚越来越持不干涉态度,法院也实施“无过错”的离婚判决,以感情破裂与否作为判决离婚的根据。

②人口因素。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人口流动性增加,这一方面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增多,双方不能相互照顾,双方的自我发展水平差异拉大,而出门在外者社会交往面大大增加,面对的诱惑因素很多,这些都增加了越轨机会;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增多,它们脱离广大亲属团体的支持,许多核心家庭因夫妻冲突得不到及时调和而最后崩溃。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完善使得很多家庭功能外移,婚姻家庭关系维系的纽带变得越来越单薄,从而导致家庭的约束力、稳定性降低。

④理想婚姻与现实的差距。社会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与生存的基本要求满足以后,人们将眼界放在较高的精神追求上,开始向婚姻寻求更多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因而对婚姻的期望值也大大提高,这与平凡的家庭生活形成落差。

⑤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外出工作,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加强了,导致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变化,妇女对配偶的期望值提高。

⑥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当代青年更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他们倾向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按自己的标准行事,而不愿在婚姻磨擦中忍让或迁就对方。现在的夫妻对冲突的容忍力,以及对冲突的调和能力已经大大降低了。

⑦社会为离婚设置的法律障碍减弱。

三、离婚问题的对策

离婚的功能是双重的,既可以给夫妻双方和给子女带来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对孩子而言,如果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会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敌视,也很可能成为父母的出气筒。这些会使孩子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从而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及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父母离婚,孩子就能摆脱冷漠、敌视和怨恨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一件好事。对夫妇本人而言,离婚消除了紧张的根源,使他们得以平静轻松的生活。

消极影响。离婚者自身要面对生活水准的降低,责任压力的加大,感情的创伤和孤独,不良舆论的困扰等。单亲父母由于生活的压力,可能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不周。但更为严重的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育受到影响。通常父母离异已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敏感,更缺乏安全感,如果没有加倍的家庭温暖来补偿,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很不幸,于是自暴自弃。在多次社会调查中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受到影响,他们在同龄人中的犯罪率较高。

防止离婚就要尽量保持婚姻的稳定。一方面,婚前的恋爱阶段应尽量做到深入了解对方,如对方的兴趣爱好、人品学识、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等。同时对待结婚要慎重,不能草率决定,应尽量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婚后则应该尽可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对方。俗语说: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要半闭眼睛。这是从个人角度而言。

从社会宏观角度讲,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武器。社会应倡导新的婚姻家庭伦理,既不同于传统落后的“三纲五常”等,也不同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等,应该是肯定人性的,也是庄重严肃的。

第三节 家庭暴力问题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婚姻家庭和妇女问题之一。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作为一种野蛮、落后的社会痼疾,它是困扰全球实现男女平等和各个家庭实现和睦稳定的重大障碍。

一、家庭暴力概述

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将对妇女施暴定义为:对妇女的生理、心理和性方面造成伤害的任何行为。1993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指出对妇女的暴力系“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体、心理及性方面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暴力、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宣言》,重申免遭暴力侵害是妇女的一项基本人权。

总而言之,对妇女施暴,就是指男性滥用自己的智力、体力和性对妇女造成伤害的任何行为。对妇女施暴根据暴力行为侵害的对象可分为:生理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三种。生理暴力:包括杀害、拳打脚踢、使用凶器等对妇女身体上各个部位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的行为。心理暴力:以威胁、恐吓、辱骂等方式造成妇女的心理恐惧。性暴力:伤害妇女性器官,强迫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等。近年来,人们又采取以暴力发生的场所来划分暴力的方法,如家庭中的暴力、社区中的暴力及国家的暴力。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也按此来分类。

二、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特点

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家庭暴力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为的隐蔽性;二是时间的连续性;三是后果的严重性;四是手段的多样性。

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家庭这个私生活空间,隐蔽性很强,真正主动反映到司法机关的较少。一方面从观念上讲,中国固有的传统社会心态,使得社会将家庭视作私人天地,家庭暴力归位于个人私生活,一般不告不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很少有人将妇女在家庭中遭受丈夫的虐待、殴打与侵犯妇女人身权利与犯罪联系在一起。虐妻、殴妻会被看做“家务事”,认为不便“介入”和“干涉”;也有人认为,家庭暴力不是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应当控制,但不应受到行政甚至刑事制裁。因此,当发生家庭暴力时,执法机关甚至当事人均没有意识到需要诉诸法律。而在家庭内部,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与个人隐私紧密相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家庭暴力发生后,家庭成员为维护自己及家庭的名声而极力掩盖,无形中给家庭暴力蒙上一层遮羞布,使家庭暴力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家庭暴力事件暴露难、追究难。这些对家庭暴力宽容的文化氛围的存在,无疑间接地纵容了施暴者,默认了家庭暴力问题的存在。

作为受害者,由于与加害者的婚姻关系,相互间或仍有些感情,或曾有感情,因此,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爱恨交加、情仇交织。加害者往往是家庭生活中在生理、精神、经济上占有优势的人。受害者因处于弱势,加之多数对丈夫精神、经济的依附思想,在遭受侵害时,通常不敢声张,不敢反抗。还有,她们担心反映到司法机关后,会使家庭矛盾激化,更影响婚姻的稳定,因而,宁愿采取忍耐的态度。

三、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男女生理上、体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那只是为男性施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现实的。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引发家庭暴力的诱因很多,例如女方生了女孩,男方不满;怀疑妻子有外遇,试图用暴力达到不让妻子与其他男性正常交往的目的;赌博输了钱打妻子发泄或酗酒后发酒疯殴打妻子;双方或一方为下岗或无业人员,生活困难,男方承受不了生活压力为泄苦闷殴打妻子;等等。这些都可能引发家庭暴力。

我们把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的影响。它使得男人对女人的暴力合理化,不仅男人认为打妻子很正常,而且受害的妻子也这样认为。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着不平等地位。大多数家庭中男人有经济基础,有政治权力,丈夫统治妻子,所谓:“夫者,妻之天也”。女性由于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削弱了她们的权力,使她们不得不服从男人。她们不仅易受暴力伤害,而且也不能挑战和抵抗暴力。

②社会宽容的助长。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从而成为“四不管”的真空地带。这种“不管”实际上是默许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不愿介入,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的姑息纵容。

③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举办的大型婚姻家庭质量调查显示,丈夫是否打过妻子这一点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有关。年轻的、教育程度低的以及除干部、知识分子以外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打过妻子。另有资料显示,施暴者呈现“四多”的特点,即丈夫虐妻多,30~40岁年龄段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多,工人多(无业人员也占有相当比例)。文化素质低的女性本身在各力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自我意识又不易被唤醒,所以这也是一个难解的悖论。

四、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的对策 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真正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国家在这一工程中承担的是立法者、司法者和宣传教育者的角色。一方面,要重视并完善对妇女暴力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执法工作,执法人员必须破除传统观念,不能将家庭暴力简单当作“家庭矛盾”、“家庭隐私”和“不可避免的社会疾病”而不予追究。还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文明进步的婚姻家庭观,提倡夫妻互爱,相互尊重,男女平等,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妇女的良好风尚。另外,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反对家庭暴力的自觉性、斗争性,这是改善妇女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环节。

篇6:婚姻家庭法

开卷考试

一、简答题

二、论述题

三、案例分析

1、现行《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2、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

3、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原则

4、《婚姻家庭法》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规定

5、协议离婚条件

6、诉讼离婚适用情形

7、《婚姻家庭法》规定结婚条件:实质、形式

8、《婚姻家庭法》夫妻财产制度规定

9、案例分析是涉及财产的问题

答案:

一、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

1、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2、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实行男女平等,反对一切歧视妇女的旧传统;(1.在婚姻方面权利平等。

2.在家庭关系上地位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成员间的遗弃和虐待;(1.在离婚程序方面,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妇女在终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也不得提出离婚。2.在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方面,法院判决要“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3.在离婚的经济帮助方面,离婚时任何一方(主要是女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 1.未成年的子女享有接受父母抚养教育的权利;未成年的子女享有附条件地接受外祖父母、祖父母抚养的权利,未成年的弟妹有接受兄姐附条件的扶养的权利,权利受到侵犯可请求法院保护。2.不同类型的子女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3.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儿童的行为。5.子女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6.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

5、实行计划生育,反对封建主义生育观。(通过生育机制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的增长速度,包括提高和降低人口增长率,其内容不以节制生育为限。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6、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忠实、互相尊重。

二、1、结婚时欠缺的结婚条件不同。可撤销婚姻所欠缺的是婚姻当事人对缔结婚姻关系的合意,即违反了“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男女双方或一方受他方或者第三者胁迫而缔结婚姻,但男女双方在缔结婚姻关系时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所需的实质要件。而无效婚姻所欠缺的是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在登记结婚时应具备的结婚的实质条件,即违反了结婚的禁止性规定。

2、国家法定婚姻管理机关介入婚姻案件的方式不同。对于无效婚姻案件人民法院和婚姻登记机关既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被动介入,也可依职权主动介入。而对于可撤销婚姻案件只能根据当事人的起诉或申请被动介入。

3、时效不同。宣告无效婚姻是绝对无效,只要符合宣告无效婚姻的几种情形即无效,不因时间的经过而消灭。例外情形:司法实践中主要包括,因未到法定婚龄而结婚,申请宣告

婚姻无效时双方年龄均已在法定婚龄之内。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已生有子女或不能生育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能结婚的疾病,婚后已经治愈的。而可撤销婚姻是相对无效,它有时间限制,因时间的经过而消灭。即: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超过了一年申请时效的,婚姻登记机关和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告知婚姻当事人按离婚案件处理。

4、请求权人不同。有权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就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而因受胁迫而请求撤销婚姻的,只能是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当事人本人。

5、人民法院审理无效婚姻案件和可撤销婚姻案件的程序不同。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婚姻无效案件,适用的是一种特别程序,对婚姻效力的审理不适用调解,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有关婚姻效力的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此判决不能上诉。而人民法院审理请求撤销婚姻的案件,应当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所作出的判决允许当事人上诉。

三、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

(一)男女平等原则。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二)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分割权,并不意味着分割共同财产时一律平均分配。要注意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三)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分割共同财产时,不能损害财产的效用和经济价值。属于一方使用或经营的生产资料,应尽可能地分给使用或经营的一方,对另一方可分给其他财产或作价补偿。对各种生活资料,也要考虑双方及子女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合理分割。不宜分割的,应根据财产的来源和实际需要,予以合理调整和作价处理。

(四)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因一方有过错引起的离婚案件,处理时,不仅要分清是非,对有过错一方给予应得的处分或依法制裁,而且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对无过错一方应给照顾。

(五)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原则。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不得分割属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财产。借分割共同财产之机将国家、集体或他人财产据为已有的,必须如数返还;情节严重的,应依法制裁。对与他人合伙的财产,应先析出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份割,然后再进行分割。

四、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法定严重过错行为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制度。离婚损害赔偿与夫妻间侵权损害赔偿不同。(1)夫妻间侵权损害赔偿是一方因过错而侵害对方人身权、财产权而引起的损害赔偿,因而它必须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而离婚损害赔偿并非由于引起离婚的原因构成侵权行为,离婚本身即是损害赔偿发生的原因之一,它应当具备《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构成要件。(2)因夫妻间侵权而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侵权法上的规定;而因离婚而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婚姻法上的特殊规定,尽管其不具备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但仍得请求赔偿。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一)须配偶一方有违法行为的存在(二)实施违法行为一方必须在主观上存有过错

(三)须有配偶一方实施违法行为而导致夫妻离婚的损害后果

(四)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应具有因果关系。离婚损害赔偿的具体情形:

(一)重婚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其一,确定有管辖权的民政机关。男女双方协议离婚的,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并非必须到原结婚登记的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

其二,双方须为合法夫妻并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具有合法夫妻身份。以协议离婚方式办理离婚的,仅限于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当事人。

2、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双方均应当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

其三、协议离婚双方必须具有离婚的共同意愿。“双方自愿”是协议离婚的基本条件,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应当有一致的离婚意愿。非自愿的,而是被对方采取威逼、胁迫手段签订的协议,则财产分割等协议内容无效。比如对财产协议的某部分不签就要杀害对方、或对方的亲属,被逼方无奈签署的部分。

其四、双方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1、对子女问题有适当处理。这是指双方对离婚后有关子女抚养、教育、探望等问题,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合法权益的原则下作了合理的、妥当的安排。包括子女由哪一方直接抚养,子女的抚养费和教育费如何负担、如何给付等等。

2、对财产问题有适当处理。(1)在不侵害任何一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合理分割,对给予生活困难的另一方以经济帮助作妥善安排,并切实解决好双方离婚后的住房问题;(2)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对共同债务的清偿作出负责的处理。

其五、亲自签字办手续。男女双方均同意协议离婚的,必须双方亲自前往民政局办理签字手续,且离婚协议书应由双方亲自签署,不得委托他人代签。

其六、协议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如双方离婚,规定另一方不得再婚、不得离家,即所谓的离婚不离家,这一条款违法了《婚姻法》的规定,干涉了另一方的婚姻自由,因而是无效的。

其七、协议内容不得损害他人利益。这里说的他人利益,包括不当地处分夫妻之外的他人的财产或者权益,也不得损害包括子女的利益。江苏宁家婚姻律师网发现,有的当事人在协议中以抚养费为筹码,约定放弃探视权不付抚养费,这一条款因损害了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也应认定为无效,对方仍可以孩子的名义起诉要求前妻(夫)支付抚养费。

六、(1)夫妻一方要求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的;

(2)双方自愿离婚,但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负担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3)双方都同意离婚,但一方不在国内居住,或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或被劳教、劳改而无法亲自去办理登记离婚的;

(4)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且为法律所承认的事实婚姻。

七、结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实质条件包括法定条件和禁止条件:⑴法定条件:①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必须达到法定年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③必须一夫一妻制。⑵禁止条件:①重婚,男女一方或双方有配偶的不得结婚。②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③禁止患某类疾病的人结婚。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它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形式条件:结婚行为是形式条件,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须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其婚姻方可有效。

八和

九、(这两个题目的内容相近,所以就放在一起)

我国夫妻财产制,是调整有关夫妻婚前财产、特有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以及夫妻债务的处理、婚姻关系的终止时财产的清算、分割、继承等等方面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具体内容是三大块:一是法定财产是婚后所得共同制;二是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三是约定财产。

(一)、法定财产制

法定财产制就是指法律直接规定适用的夫妻财产制度。我国的夫妻法定财产制采取的是共同财产制中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即凡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即为夫妻共同共有,约定除外。所谓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是指从登记结婚开始到双方离婚或一方死亡为止,在此期间,无论是夫妻一方所得还是夫妻双方共同所得的,即为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

第17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指作品在出版、上演、播放后而取得的报酬,或允许他人使用后而获得的报酬,专利权人转让专利权或许可他人使用其

专利所取得的报酬,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合伙的商标所有人转让商标权或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所取得的报酬。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并非所有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都是共同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即属于一方个人所有。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除了上述共同财产之外的财产,包括:夫妻约定的共同财产;夫妻一方所有的动产在婚后的添附;对个人财产加以改良后的增加的价值部分等等。

在理解夫妻共同财产所得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夫妻财产共有关系依婚姻的成立而发生,因婚姻的停止而消灭。第二,凡属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得上述所得,不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也不论双方各自的贡献大小,即使一方因操持家务或其他原因完全没有收入,也都属于共同财产。第三,所谓“所得”是指财产权利的取得,而不是对财产的实际占有。如婚前已经取得的某种财产继承权利,实际占有财产在婚后,也不能列入共同财产的范围,应属个人婚前财产。第四,婚后双发在一方原有财产上的添附,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二)、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也叫夫妻特有财产,指夫妻根据法院规定或双方的约定,婚后仍保有个人财产所有权。确立夫妻特有财产制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公民在婚姻家庭中的个人财产不受侵犯。根据该法第18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指结婚以前夫妻一方已经享有所有权的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是致害人因其侵害行为而向受害人个人支付的费用,用于保障受害人的就医和生活,属于专供一方个人使用的财产,应归一方个人所有。(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是指婚后或以夫妻共同财产购置的,或用个人财产购置的,供夫或妻个人使用的生活消费品,如衣物、饰物等。由于这类财产在使用价值方面具有特殊性,不是夫妻双方通用或者共同的生活用品,所以,应属于夫或妻一方个人所有。(5)其他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指归属于特定行为人本人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如夫妻双方约定归一方所有的财产,或夫妻一方因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取得优胜而荣获的奖杯、奖牌,这类物品记载着优胜者的荣誉权,应归一方所有。

确认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原为夫妻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虽然已经投入婚姻家庭生活之用,但该财产的原物形态仍存在,未毁损、消耗、灭失的,婚姻终止时,仍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第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让费,结婚时间不超过10年的,仍属于复员、转业军人个人的财产,但结婚时间超过10年的,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一规定目的在于保护军人。而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有关“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房屋和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已与新法规定相冲突,不再适用。以前的规定是违背物权法规定的,侵犯了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因此,已废止。

(三)、约定财产制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规范夫妻对其婚前财产、婚后所得财产的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处分协议的法律制度。《婚姻法》第19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根据此规定,夫妻约定财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约定的主体是夫妻双方,且双方必须有行为能力,不具有夫妻关系者不适用此规定。(2)约定必须自愿、合法。约定必须双方自愿,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在对方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作出的约定无效。约定必须合法,不能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3)约定的内容,包括夫妻一方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夫妻可以仅就婚前财产或婚后财产的归属作出约定,也可以就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均作出约定。当事人对财产的选择,可以是共同财产制,也可以是分别财产制,还可以是部分共同、部分分别的财产制形式。既可以约定归各自所有或共同所有,也可以约定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

(4)约定的时间,可以是婚前,也可以是婚后,约定订立之后还可以因情况的变化而变更废止。(5)约定的形式,只能采用书面形式。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夫妻双方关于约定财产制的真实意思表示,发生纠纷时有证可查。至于是否需要公证,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法律没有规定公证是约定财产的必经程序。

2、约定财产的效力。

约定的效力高于法定,有约定就适用约定,没有约定或约定无效的适用法定。

(1)依法达成的约定协议,非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2)夫妻双方约定的协议,均应认真遵守,如约履行。(3)夫妻离婚时,对财产的认定和侵害发生争议,如果有约定财产制的协议,应按照协议的约定内容加以处理。约定财产对外的效力是,夫妻约定的协议对外公开了,就对第三人产生效力,如果对外不公开,就对第三人不产生效力,也就是说,夫妻约定财产是特定主体间的法律行为,其效力不当然及于第三人,只有在第三人明知的情况下,才对第三人具有抗辩力。在约定财产制中,还配设了约定采用分别财产制的补偿制度,即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四)、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处理权。

上一篇:太吉河镇初级中学中学百日总结下一篇:访万家深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