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法规

2024-06-24

婚姻家庭法法规(精选6篇)

篇1:婚姻家庭法法规

第五章 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关于结婚的法律规定

(一)结婚条件的规定:

1、结婚的必备条件: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我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结婚的必备条件

2、结婚的禁止条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包括: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二)结婚的程序

1、婚姻登记机关

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机关是县级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原则上以当事人的户籍为依据,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2、婚姻登记程序

(1)申请:申请时出具材料:户口簿、身份证、本任无配偶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2)审查

(3)决定:不予以登记的五种情况(违背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二、家庭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

(一)夫妻关系

1、夫妻人身关系

夫妻的姓名权: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夫妻的人身自由权 夫妻的住所决定权 夫妻的计划生育义务

2、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1)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

夫妻财产制包括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效益优于法定财产制,我国家庭以法定财产制为主。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工资、奖金; 生产、经营的收益; 知识产权收益;

继承与赠与所得的财产。(2)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经济上供养,生活上扶助。(3)夫妻相互继承权

婚姻关系的合法存在是夫妻继承权的先决条件,也是法律确认夫妻继承权的依据; 夫妻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夫妻继承权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不能相混淆。(二)父母子女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子女和父母互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相互享有继承权。这里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三)祖孙、兄弟姐妹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祖孙关系: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租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2、兄弟姐妹关系: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由兄、姐抚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抚养的义务。

三、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双轨制

(一)登记离婚

1、登记离婚的条件

双方自愿离婚;双方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2、登记离婚的程序

(1)申请

须持有效证件和证明: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本人的结婚证

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2)审查

(3)决定

(二)诉讼离婚

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裁决的一种离婚制度。

1、诉讼离婚的法定理由(1)“感情确已破裂”

(2)感情确已破裂的例示性规定

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重婚或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

2、诉讼离婚的程序(1)调解(2)判决

3、诉讼离婚的特别规定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四、离婚的法律后果

(一)离婚对夫妻的法律后果

1、离婚在夫妻身份关系上的后果(1)夫妻身份消失

(2)相互抚养的权利义务终止(3)夫妻继承权丧失

2、离婚在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

(1)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男女平等;

二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是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四是照顾无过错一方;

五是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

六是尊重当事人意愿。

(2)夫妻对外债务的清偿

(3)离婚家务补偿

离婚时的家务补偿制度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取分别财产的当事人,请求补偿的一方应是在家务劳动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

(4)离婚经济帮助

(5)离婚损害赔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二)离婚对子女的法律后果

1、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子女。

2、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1)抚养归属(2)子女抚养费的负担

3、离婚后的探望权问题

五、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规定

(一)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含义

指有关组织对遭受家庭成员非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各种援救、帮助的手段及办法。

(二)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种类

1、劝阻

劝说行为人停止侵害家庭成员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劝说无效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及时解救受害人。

2、调解

调解时应注意:调解应基于当事人的请求,不得强制调解;调解应当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制止

第二节 收养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一)一般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1、被收养人的条件:

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丧失父母的孤儿;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送养人的条件

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2、不得作为送养人:

①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除外;

②在送养未成年人的孤儿时,监护人必须事先征得对其有抚养义务的其他近亲属的同意;

③在配偶一方死亡时,死亡方的父母要求行使优先抚养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女的权利的,生存方不得将该未成年子女送养。

3、收养人的条件

没有子女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的能力

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年满30周岁

其他规定:

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4、必须有成立收养关系的合意

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样,必须双方自愿。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二)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

办理收养登记——收养关系成立的必经程序

收养协议和收养公证——非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意愿

1、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2、办理收养登记的程序

申请

审查

登记

(三)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

1、收养的拟制效力

(1)对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拟制效力: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2)对养子女与养父母近亲属的拟制效力: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规定。

2、收养的解消效力(自然血亲关系不改变)(1)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解消效力(2)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近亲属的解消效力

二、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一)行政程序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解除的条件

(1)养子女成年前,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送养人同意。养子女满10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2)养子女成年后,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送养人同意。此外,当事人之间对与解除收养有关的财产和生活等问题达成协议。

2、解除的程序 申请→审查→登记

(二)诉讼程序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解除的条件

(1)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侵害未成年人被收养的合法权益。(2)养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

2、解除的程序

提起解除收养关系的民事诉讼→调解→依法判决(调解无效)

三、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一)解除收养关系对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

1、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终止

2、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终止

(二)对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

1、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自动恢复

2、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权利义务关系的协商恢复

(三)解除收养关系后的补偿

1、成年养子女对养父母给付生活费和经济补偿

2、生父母对养父母的经济补偿

第三节 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一、法定继承的法律规定

(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

特别点: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代位继承方式,取得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

顺序: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均等原则

2、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原则(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人的继承人的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的继承规定(3)对不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的继承规定

3、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不均分遗产的原则

二、遗嘱继承

(一)遗嘱设立

1、遗嘱继承的内容

指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明确遗产的名称、数量,指定遗产的分配方法和份额。规定立遗嘱人对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附加义务。指定补充继承人 指定遗嘱执行人

2、遗嘱的形式

公证遗嘱: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是证明遗嘱人处分财产的意思表示中最有力、最可靠的遗嘱形式。

自书遗嘱:立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具有订立方便、不易伪造、不需要见证人的特点,是最常见的遗嘱方式。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自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由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为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录音遗嘱:由遗嘱人口述,经录音、录像磁带录制而设立的遗嘱。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机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二)遗嘱的法律效力

1、遗嘱的有效:指遗嘱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能够产生法律效力。(1)立遗嘱人在立遗嘱时有遗嘱能力。(2)遗嘱是立遗嘱人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

11(3)遗嘱内容合法。(4)遗嘱符合法定形式。

2、遗嘱的无效

(1)无遗嘱能力的人所立遗嘱(2)受胁迫、欺诈所立的遗嘱(3)伪造的遗嘱(4)被篡改的遗嘱

(5)遗嘱没有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对应当保留的必要份额的处分无效。

(6)遗嘱人处分不属于自己财产的部分内容无效。

三、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的主要规定

(一)遗赠

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公民,并于立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遗赠生效的条件

1、遗赠人须有遗嘱能力,为完全民事行为人。

2、遗赠人不能侵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3、受赠人没有丧失受遗赠权。(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丧失继承权: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③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4、受遗赠人后于遗赠人死亡,先于死亡的,按法定继承办理。

5、遗赠的标的在遗赠人死亡时客观存在且有执行可能。

(二)遗赠扶养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赠人(受扶养者)与扶养人签订的关于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将自己的财产于死后赠与扶养人的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1)遗赠扶养协议具有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优先于遗嘱。

(2)遗赠扶养协议的内部效力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继承开始时间的认定:

(1)自然死亡,自然人是在医院死亡的,应以死亡证上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以户籍簿上登记的死亡时间为准。

(2)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

(二)继承的接受和放弃

(1)接受的方式:书面、口头、或者默示方式。

(2)放弃的方式:原则上采用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采用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者有其他充分证据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

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效力:

(1)继承人接受或放弃继承后,原则上不得撤销该意思。(遗产处理前,反悔,人民法院决定;遗产处理后,不予承认。

(2)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效力要追溯到继承开始之时。

(三)遗产的分割:继承开始后,各个继承人之间依法分配遗产,使遗产归转各继承人

所有的法律行为。

原则:(1)分割自由的原则

(2)保留胎儿继承份额的原则

(3)尊重被继承人意愿的原则

(4)互谅互让、协商分割的原则

(5)兼顾被继承人的具体情况和发挥遗产效用的原则

方式:依被继承人的指示分割

共同继承人协商分割

人民法院裁判分割

篇2:婚姻家庭法法规

>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开始发生变化,不但传统的婚姻陋俗受到系统的批判,出现了自由离婚与再嫁的婚姻现象,而且开始注重婚姻法规和婚姻契约。

19,司法部附设的`法律编查会先后制定民法草案。关于婚姻制度方面,《民律亲属篇草案》第三章有详细规定,其中有诸如“早婚”、“重婚”、“离婚”等改革婚姻陋俗的内容,如“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妻不相合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一草案虽未成为正式法典,但具有法律效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民初有些地区还专门制定了婚礼草案和法规,作为人们婚姻生活中所应遵守的依据。如河南信阳县《民国礼制草案》中的《婚礼草案》中就有关于“订婚”、“通告”、“结婚”、“谒见”等具体规定,要求人们遵守。另外,有些社团组织制定一些规章来约束自己的会员,如民初成立并得到孙中山、蔡元培、袁世凯、章炳麟等44人赞成和支持的“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在其《暂行草章》第一章“关于实行改革之条件”的九项内容里,就有四项涉及婚姻陋俗的改造,即“婚姻自由,但非达法定年龄不得结婚”;“厉行一夫一妻制”;“守义、守节、守贞听其自由,父母翁姑等不得强迫行之”;“衣食住及其他需要者若婚丧宴会,崇尚节俭。”这无疑对婚姻陋俗的变革起到了推进作用。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这时有人开始注重履行一种契约婚姻,这是婚姻生活文明化和现代化的体现。当时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契约婚姻最具典型意义。19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律师和田瑞家举行了婚礼。他们委托律师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厅办理了结婚登记,并由这位律师主持签订婚姻誓约书。誓约书一式三份,分别由孙中山、宋庆龄和律师和田瑞各保存一份。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62年从私人手中征集到这份誓约书。它纵11.25厘米,横17.25厘米;朱丝栏,全叶24行,墨书日文22行;中缝有上鱼尾;栏外左下角印有篆体字“东京榛原制”,作腰圆戳记状。原件已装裱成卷,卷尾状有余纸,以备题记。誓约书译文全文如下:此次孙文与宋庆龄之间缔结婚姻,并订立以下诸誓约:

一、尽速力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上述诸条誓约,均系在见证人和田瑞面前各自的誓言,誓约之履行亦系和田瑞从中之协助督促。

本誓约书制成三份;誓约者各持一份,另一份存于见证人手中。

誓约人孙文(章)

同上宋庆龄

见证人和田瑞(章)

千九百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这种契约婚姻在当时还是极为个别的现象,但它却是中国婚姻史上婚姻缔结方式走向文明的开端。

篇3:论罗马法离婚法规的嬗变及影响

罗马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产生、发展, 范围广泛, 内容宏富。作为罗马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婚姻法规, 也伴随罗马社会婚姻关系的复杂化, 逐步得以充实、完善。罗马离婚法规的产生, 与罗马人离婚的增多有直接关系。在调整婚姻关系的过程中, 罗马离婚法规得以产生和发展。离婚法规是历经千年不断完善的结果。

罗马人离婚法规变迁的根源在于婚姻制度的嬗变。古罗马的婚姻制度经历了由以宗族利益和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家庭婚姻, 到注重婚姻当事人利益的自然婚姻的深刻转变。罗马早期的婚姻采取有夫权婚姻的形式。《十二表法》颁布后, 罗马逐渐通行无夫权婚姻。罗马的夫妻离婚也因“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而不同。“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成为罗马法定的两种婚姻。在“有夫权婚姻”中, 妻子的财产完全归丈夫或丈夫的家长所有, 她虽然可以取得夫家的继承权, 但离婚时不能请求返还原属自己的财产。在“无夫权婚姻”中, 夫妻财产各自独立, 夫妻之间没有继承权, 家庭生活费用由丈夫负担。这两种夫妻财产制度都存在弊端, 所以, 习惯上和法律上通过嫁资等制度加以弥补。

罗马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罗马家庭制度基础上的。家父权是罗马家庭制度的核心, 而围绕家父权发生的一切人身与财产关系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婚姻。罗马是父权制社会, 罗马婚姻法中诸多法规的出台都与父权制家庭有密切关系。罗马婚姻法在其整个私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如此, 罗马婚姻法也颇为发达, 对后世欧洲大陆各国婚姻法的影响十分深远。

与东方社会不同, 古代西方社会在婚姻制度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 而罗马人更是堪称楷模。由于罗马人最初以承祀继嗣为婚姻的宗旨, 所以, 对婚姻的正当和血脉的纯正十分看重。同时, 从其婚姻的定义可以看出, 当时的婚姻具有浓重的宗教祭祀色彩。罗马市民法对婚姻的要求十分严格, 任何主体和形式方面的要件的缺欠和忽略都会导致婚姻无效。市民法上的婚姻概为夫权婚姻, 具有从父权制社会脱胎而来的古罗马社会的特征。这种“夫权”实际上是“父权”的基础, 但父权一旦确立又比夫权内涵更宽泛。后世法律中的亲权带有这种父权的影子。在夫权婚姻中, 丈夫控制着妻子的人身与财产, 这种模式在近现代民法中也有反映。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对外扩张, 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其古老的家庭制度也在动摇、瓦解。婚姻制度的变化则是造成这种变动的重要因素。顺应这种变化, 在市民法婚姻以外又产生了万民法婚姻。万民法婚姻不像市民法婚姻那样对主体的身份、婚姻的形式予以严格限制, 以保证祭祀的纯正, 而是本着保护当事人本身利益的原则和目的, 灵活地确认婚姻关系。在这种婚姻制度中, 夫妻双方是平等的, 而且以当事人间的合意为必要。所以, 当这种意思合致不复存在时, 婚姻即可取消。这就是离婚制度的源起。尽管当时对离婚的限制还比较多, 但就此而言, 万民法婚姻比市民法婚姻前进了一大步。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现的万民法婚姻, 对后世法产生了一定影响。严格讲, 在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方面,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后期的万民法婚姻, 而有些因素, 如夫权和婚姻要件, 主要还是源于市民法。万民法婚姻规定, 没有当事人的合意, 婚姻不能成立。此处的当事人还包括家父。但不论怎样, 这时的罗马法已将婚姻作为当事人本身的事情, 突出了人在婚姻中的主体地位。近现代法律基本上继承了这一点。比如, 《法国民法典》第146条规定:“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此条款的语句与罗马法相同。此外, 罗马婚姻法的离婚制度基本为后世法律所接受。起初, 罗马法多予限制, 但大征服时代之后, 离婚之风日盛, 这种限制难免苍白无力。除了合意为婚姻成立的要件之外, 罗马婚姻的其他要件也在后世法律中得到反映, 如婚龄的要求、无禁婚的事由、婚姻的资格等。

在罗马, 婚姻关系的消亡主要取决于绝对原因和相对原因两个因素, 前者不因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后者则因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绝对原因包括:第一, 配偶一方死亡。生存的配偶如为男子可以随时再婚, 女子则10个月内不得再婚, 否则即受“不名誉”的制裁。第二, 配偶一方人格减等、配偶一方丧失自由权, 则婚姻基础消失。在优士丁尼皇帝当政时期, 配偶一方为敌人俘虏时, 婚姻关系保留, 但生死不明5年后, 婚姻关系即告解除。是为推定死亡的法律效果。配偶一方市民权丧失这种情况只影响市民法婚姻, 于万民法婚姻无碍, 婚姻关系仍受万民法保护。配偶一方丧失家族权也仅影响市民法婚姻。第三, 伦常败坏。如父亲收养其子的妻子或女儿的丈夫, 或是儿子与母, 女儿与父的关系暖昧。第四, 婚姻障碍事实的发生, 即结婚权因某种事实出现而受限制。

相对原因即离婚, 它包括:第一, 片面离婚。片面离婚即夫妻一方主张解除婚姻关系。夫权婚姻中只有丈夫有权提出离婚, 而在无夫权婚姻中, 夫妻地位大体平等, 双方均有权提出离婚, 提出离婚的一方的意思表示无须有对方的同意即可生效。罗马法中将片面离婚根据情况分三种情况予以不同对待, 以求对这种离婚做出合理必要的限制。第二, 无过失的片面离婚。一方在他方无过失时要求离婚, 如对方失踪多年或患严重神经病。原因虽在于他方, 但又无可归咎。在这种情况下, 法律对双方都不制裁。第三, 有正当原因的片面离婚。一方因对方犯有重大过错要求离婚, 如通奸或犯罪。在罗马的不同时期, 构成准许离婚的过错原因也不尽相同。起初仅为通奸, 并且尽属夫权婚姻中夫的主张。共和国时期增加妻不生育和一方犯重罪。共和帝政之交, 离婚之风盛行。但当时已禁止因妻不生育而离弃之。古典时代后期, 离婚原因有所增补。至优士丁尼皇帝时代, 正当离婚的原因, 夫有16种, 妻有12种。主张离婚的一方不受任何制裁, 而有过错的另一方则应负离婚的责任并受法律制裁, 如没收嫁资等。第四, 无因片面离婚。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 且使无过错的他方遭受损失。罗马法虽准许这种离婚, 但对主张离婚一方给以制裁, 制裁包括财产上的制裁、亲子关系上的制裁两种。第五, 协议离婚。即以夫妻双方离婚的意思合致为要件的离婚, 适用万民法婚姻最初法律上对此没有任何限制。优士丁尼时代对这种方式加以严格限制, 仅适用于夫无力养家和配偶一方入寺修道的情况, 其他情况一律不许协议离婚。但此项限制在优士丁尼皇帝死后即告废除。

在罗马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不仅婚姻关系消亡的原因不同, 就是离婚方式也因市民法与万民法关注的法律关系不同而有差异, 即夫权婚姻的解除方式与无夫权婚姻的解除方式有别。前者包括分食婚和再卖式两种。相对于共食婚的离婚方式, 分食婚具有宗教意味。仪礼如共食婚成立一样, 但意思表示相反。再卖式是与买卖婚、时效婚相对的离婚方式。而后者, 由于成立时既然无需任何方式, 则其解除也无需什么方式。共和国晚期, 离婚得到默许, 与他人结婚、返还嫁资等都可发生无夫权婚姻解除的效果。帝国初期, 罗马贵族日益腐败, 世风日下, 一度流行丈夫单方面解除婚姻的风气, 只要丈夫秉持合法的理由, 即可向妻子发出一纸休书或离婚书, 但这并不是必需的法定要件。为限制随意离婚, 统治者要求离婚后进行正式的离婚登记, 但这对遏制高居不下的离婚率收效甚微。

摘要:罗马法离婚法规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婚法规的演变标志着罗马法的一种与时俱进。罗马离婚法规的嬗变反映了罗马政治制度变化、经济发展的成果。从社会史角度审视, 离婚法规演进也体现了社会进步, 表达了罗马人对婚姻观的态度。在各古老文明古国中, 罗马人的离婚法独树一帜。

关键词:罗马,罗马法,离婚法规

参考文献

[1]周枏.罗马法提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8:1.

篇4:婚姻家庭法法规

【关键词】中职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七环节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13-03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从业人员。凡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熟知并遵守的法律规范与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学生取得会计上岗证以及胜任会计工作必须学好的课程。本文探讨在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应用七环节学习法,以满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现状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涉及面广,涵盖会计、法律、金融、税收等多方面知识;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内容枯燥,多数是法律条文;该课程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题目多变,要求精准记忆,理解到位。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文化素质比较低,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信心不足、理解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差的问题,同时会计专业中职生学习目标比较单一,就是“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他们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的三门课程。

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难度与学生学习障碍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进行教学改进。

二、七环节学习法的特点

七环节学习法包括预习、听讲、标注、堂练、背诵、课后练、复习七个学习环节,其具有以下特点:

1.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记忆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第一个记忆周期为5分钟的规律,七环节学习法通过堂练来巩固记忆。

根据第二个记忆周期为30分钟的规律,七环节学习法通过课后背诵,减少42%遗忘,保持记忆。

根据第三个记忆周期为12小时、第四个记忆周期为1天的规律,七环节学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减少66%遗忘,保持记忆。

根据第五个记忆周期为2天的规律,七环节学习法通过课前背诵,减少72%遗忘,保持记忆。

根据第六个记忆周期为4天、第七个记忆周期为7天的规律,七环节学习法通过每节结束的复习,减少75%遗忘,保持记忆。

根据第八个记忆周期为15天的规律,七环节学习法通过每章结束的复习,减少79%遗忘,获得长久记忆。

2.七环节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七环节学习法的预习、听讲、标注、堂练、背诵、课后练、复习七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其中课堂讲解也以学生为主,多以设疑与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定义,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总结,让学生找出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等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兴趣。

3.实施七环节学习法教师必须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引导、鼓励与监督。中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毅力都很差,七环节学习法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与监督。比如预习,如果教师不经常检查,学生就会偷懒,必须在上课前复习前一节内容后就要随机抽查预习的内容,比如提问“这一节要学什么内容”、“这一节什么是重点”、“什么名词不理解”等,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不得不在课前做好预习。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帮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七个环节的学习步骤。

4.堂练是把知识点考题化。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各知识点时学生能听明白,但很快就忘了,或者记得有关知识,但不懂得运用知识来答题。七环节学习法通过给各知识点编配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堂听讲后马上做题,拉近课堂与考证的距离。

5.七环节学习法中的复习是分四阶段的多次复习。七环节学习法中的复习是要求学生进行每次课后复习,每章结束复习,五章结束后总复习,考前复习的四阶段复习。多阶段的复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记忆规律,减少遗忘,提高学习效率。

6.七环节学习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坚持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记忆规律的七个环节的学习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标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动手能力;通过拓展做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应试能力。

三、七环节学习法的实施

根据七环节学习法中的预习、听讲、标注、堂练、背诵、课后练、复习七个学习环节,本文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一章第一节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1.预习。对学生课前的预习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找重点,即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这期间有个身份的假设,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老师,老师会怎样出题,把这些找出来,就是重点;第二,找知识盲点,从教学实践看,有些很常见的名词,教师估计不到学生不理解,所以讲解时往往容易忽略。教师在上课时先提问检查,让学生提出预习时不明白的名词与句子,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盲点,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比如,第一章第一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有: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指什么、人大是什么、什么是规范等。

2.听讲。学生必须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教师对课本知识的精讲,去粗取精,提炼升华,突出考点,并且按照思维规律和内容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比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3个层次,每一层次分别由谁制定,每个层次包含什么,这就是第一章第一节的主要思路,非常清晰。教师的讲解与归纳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记住各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标注。英国学者Yong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因做笔记的方法改变,利用文字与颜色的技巧合用,大大增加了记忆力。借鉴于此,教会学生用标注的方式在课本做笔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理解的颜色或符号,把预习时、听讲时发现的或复习时发现的重点标注出来,方便后续的复习,记忆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4.堂练。教师给每一个知识点都编配相应的典型题目,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后,由学生先快速做配题,然后教师再讲解。用做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知识点。比如关于会计法律制度的定义配以下例题:

[例题·判断题]会计法律制度,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答案]错误

[解析]因为会计法律制度是调整各种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5.背诵。教师组织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和下节课开始时,把这节(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背诵出来。可采取集体回答或个别提问的方式。这是根据遗忘规律,在学生准备要遗忘时重温一遍,巩固记忆。

6.课后练。分个人作业与集体作业。

个人作业强调的是独立盲做、标注错题、消灭错题。要求学生在不对照书本与标准答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课后的同步练习,然后对照标准答案,把错题标注出来,便于以后加强复习,要求对每一道错题相应的知识点重新精读,获得正确的认知。目的是完成基本的练习量,以练促学,减少错题,牢固掌握课堂宣讲的知识。

集体作业的关键是拓展做题。分学习小组,要求合作编写个人作业的拓展题,即根据个人作业的题目编出几道变化了的题,举一反三。并在学习组之间开展竞赛,比赛编出拓展题的数量与正确率。比如第一章第一节课后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题]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是( )

A.《会计法》B.《总会计师条例》C.《企业会计准则》D.《企业会计制度》

学生从此题拓展出以下题目: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根据《立法法》,( )效力最高。

A.会计法律B.会计行政法规C.会计部门规章D.会计规范性文件

第二题:【单项选择题】根据《立法法》,( )效力最低

A.会计法律B.会计行政法规C.会计部门规章D.会计规范性文件

第三题:【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法律的是( )

A.《会计法》B.《总会计师条例》C.《注册会计师法》D.《刑法》

第四题:【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是( )

A.《会计法》B.《总会计师条例》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D.《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第五题:【判断题】《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会计规范性文件。

学习小组通过诸如以上的拓展做题,达到了全方位掌握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目标。

7.复习。要求学生进行每次课后复习、每章结束后复习、五章结束后总复习、考前复习等四阶段复习。前三个阶段的复习要求将书先读厚再读薄,多次重温每一个知识点,寻找新的问题、新的理解,然后总结归纳,盖上书把重点想出来。后一个阶段的复习就是把书读薄,牢记精要部分。

四、实施七环节学习法的效果

1.预习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本,初步找出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通过预习,并将预习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让教师的讲解更有的放矢。

2.认真听讲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课堂讲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总结重点,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标注课本,突出重点、考点。标注课本使重点、考点一目了然,方便学生复习与记忆;学生自创标注方法,培养了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自我摸索学习方法的学习能力。

4.堂练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提高运用知识的答题能力。同学们在听讲后,及时地做题,一是加强了记忆,符合记忆规律的要求;二是及时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提高了答题能力。

5.背诵巩固了记忆,也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组织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与下节课开始时,把这节(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背诵出来。这是在学生即将遗忘时,通过背诵去巩固记忆。而且当学生将重点内容背诵出来后所收获的成就感对学生是一种直接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

6.课后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课后练中的个人作业,要求做错题的标记,并找回相关的知识点重新精读,扫除知识盲点,加强理解与记忆;开展集体竞赛,拓展做题,举一反三,起到巩固知识、增加做题量、提高应试的应变能力。

7.多阶段的复习增强了学生记忆。预习、听讲、标注、堂练、背诵、课后练、复习七环节的学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记忆规律,让学生克服了遗忘,牢固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试通过率。

五、实施七环节学习法应注意事项

1.学生认可是实施七环节学习法的基础。七环节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学生认识、接受该方法,感受此方法的好处,坚持按七环节学习法来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才能使此方法产生效果,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好该课程的知识,才能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证通过率。

2.教师的引导、鼓励与监督是实施七环节学习法的关键。实施七环节学习法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鼓励与监督。七环节学习法是一个多步骤的学习方法,重复、细致,需要学生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鼓励与监督。

3.持之以恒是实施七环节学习法的保证。在中职学校,尤其需要教师在整个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授课期间持之以恒地引导、鼓励、监督学生实施七环节学习法,才能确保学生学习不松懈,按步骤地将知识印到脑海,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考试中、实际工作中。师生双方的持之以恒是实施七环节学习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广西会计学会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蒋小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职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3)

[4]暨剑英.论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方法[J].林区教学,2015(1)

【作者简介】杨爱华(1968—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梧州商贸学校教务科副科长,高级讲师。

篇5: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

单选题:

1公务员的任用,坚持()的原则。

A.勤能并重 B 管理与监督并重 C.为才是用 D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2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实行的是()制度。

A.党政干部单一的管理模式 B.对公务员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C.分类管理 D.根据职位分类管理

3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以下哪些人员不属于公务员?()A.九三学社机关的工作人员 B.基层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 C.在企业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 D.政协办公厅工作人员 4下列哪个部门不属于公务员主管部门?()A.人事部B.某县县委组织部C.某省人事厅人事处D.某市人事局 5.根据公务员法规定的几项义务,下面哪项不属于公务员的义务?()A.《法官法》中规定法官必须维护司法公正 B.公务员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C.保持“政治中立” D.保守工作秘密

6.公务员要按照规定的()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A.任务 B.义务 C.权力 D.权限

7.公务员职位类别里哪一类的职位数量最大?()A综合管理类 B专业技术类 C行政执法类 D法官检察官职位类别 8.职务序列的设置是根据()。

A级别层次 B 职位类别 C 领导与非领导职务 D 职能要求 9.“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对这一法条的正确理解是:()A同一职务上的公务员其级别相同

B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机关职能确定 C公务员在不晋升职务的情况下可以晋升级别 D公务员的级别根据其工作实绩确定

10.哪些职位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务员录用范围?()A副镇长 B副主任科员 C处级调研员 D副处长 11.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负责组织。A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B设区的市级机关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 C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 D招考机关

12.报考公务员应当具备()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A所报考部门所属机关 B省级 C市级 D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 13.以下情况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是:()A曾被记行政处分的 B受过行政拘留的 C曾被开除公职的 D大专学历

14.录用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内进行招录。A权限范围 B职位空缺 C录用标准 D编制限额

15.对公务员的考核中,重点考核的是公务员的()。A工作能力 B工作实绩 C思想政治 D工作作风

16.公务员法对领导成员职务的任免实行的是:()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任期制

17.关于公务员降职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降职不属于公务员的任用方式 B降职是公务员制度中的一种行政处分

C公务员被降职使用的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 D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18.以下关于公务员受处分的法律后果不正确的是:()A受警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内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B受记过处分的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

C受降级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仅不得晋升职务也不能晋升工资档次 D受开除处分的后不得再次被录用为公务员

19.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记过,一年 C记大过,十六个月 C降级,十八个月 D撤职,十八个月

20.受到开除处分的公务员,有什么法律后果 ?()A在受处分其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机关解除处分 B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C解除处分后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D自处分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

21.对公务员处分的解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解除公务员处分的机关只能是作出该处分决定的机关

B在处分期内公务员调离作出处分的机关,解除处分仍由原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解除处分

C在公务员的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机关可以解除处分

D解除处分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

22.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进行的是 :()A初任培训 B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23.下列哪类人员不是公务员 ?()A.人大机关工作人员 B.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 C.政协机关工作人员 D.机关中的工勤人员

24.根据公务员法对调任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调任包括”调入“和”调出“两个方面 B调任并不属于公务员队伍的一个”入口“ C调任只规定了”调入“一个方面 D调任是机关外与机关内人员的双方交流

25.关于转任的范围和特点理解正确的是:()A转任在机关内部的范围是有限制的

B转任的范围是在本部门,本单位的不同职位之间 C转任还包括跨地区,跨部门的转任 D转任中公务员的职务不会发生升降

26.今年上半年中组部,国家人事部选派中央机关的干部到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中交流任职,这种干部交流方式属于()。A调任 B转任 C录用 D挂职锻炼

27.根据公务员法中地域回避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公务员在原籍和成长地任职需要进行地域回避 B公务员在原籍的中级人民法院担任领导职务不需要回避 C公务员在成长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一律需要回避 D乡级机关属于基层机关,一般不需要地域回避 28.公务员工资中,()是工资结构的主体。A.基本工资 B.津贴 C.补贴 D.奖金

29.国家对公务员工作时间,实行()。A.换休制度 B.轮休制度 C.工时制度 D.工龄制度

30.公务员辞去公职,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 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日内予以审批。

A.十五,三十 B.六十,九十 C.七,十五 D.三十,九十

31.辞职包括公务员辞去公职,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请问这两种辞职有什么样的区别?()A二者都取消了公务员身份。

B前者的结果是机关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归于消灭,后者的结果使公务员丧失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 C二者均出于自愿

D前者根据本人意愿提出,后者须经任免机关批准

32.任免机关对于公务员的辞职申请审批期限是:()A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 B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九十日内 C自接到申请之日内十五日内

D一般公务员辞职的审批期限是三十日,领导成员辞职的审批期限是九十日

33.对公务员的辞退说法正确的是:()A公务员管理部门决定对公务员的辞退 B辞退无须事先征求公务员的意见

C辞退而是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D被辞退的公务员不必与辞职的公务员一样办理公务交接手续 34.公务员进行申诉的时间限制是:自接到该人事处理之日起()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应当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 内进行申诉。

A十五日,三十日.B三十日,十五日.C三十日,三十日.D十五日,十五日.35.复核,申诉期间对已经做出的人事处理决定()。A停止执行 B不停止执行

C暂缓执行 D根据原处理机关意见决定是否执行

36.与聘任制相对应的是 ,这也是公务员的主要任用方式()。A任期制 B委任制 C任命制 D选任制

37.关于人事争议仲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提交仲裁以双方自愿为前提 B一方申请仲裁就可以受理

C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数应当是三人以上 D仲裁裁决并不是向法院起诉的前置程序

38.公务员原系领导成员的在辞去公职后 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39.公务员法中所称的”领导成员“的正确含义是什么?()A行政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所有人员 B各级人民政府,党委的各个部门的领导成员 C不包括各级机关的工作部门或派出机构的领导成员 D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40.公务员在退休后的从业有一定限制,在公务员法中是如何规定的()。

A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B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C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 D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活动

4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自()起施行。

A.2007年6月1日

B.2007年9月1日 C.2007年3月1日 D.2007年12月1日 42.任免机关应当将处分决定以()通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当面谈话 D.通过负责人转达 43.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A.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任免机关 C.同级人民政府 D.上一级人民常委会 44.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程序,典型地体现了()的一个原则。A、实体和程序并重 B、重实体轻程序 C、重程序轻实体 D、重事实轻推断 4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处分的种类的是()。

A.警告 B.撤职

C.降职 D.开除

46.行政机关公务员旷工或者因工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造成不良影响,情节较重的,给予()处分。

A.警告或者记过 B.记过或者降级 C.降级或者撤职 D.撤职或者开除

47.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许可工作中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

A.记大过 B.降级

C.撤职

D.开除

48.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情节较重的,给予()处分。A.警告或者记过 B.记大过或者降级 C.降级或者撤职 D.撤职或者开除

49.行政机关公务员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

A.记大过 B.降级 C.撤职 D.开除

50.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坚持()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A.公开、公平B.公开、公正 C.公正、透明 D.公正、公平多选题:

1.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的工作人员。A.依法履行公职 B.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C.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D.国家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 2.以下人员属于公务员的是()。

A.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B.检查机关的工作人员 C.公立大学的党委书记 D.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 3.公务员制度坚持以()为指导。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A.公开 B.平等 C.竞争 D.择优

5.公务员的管理,坚持 并重的原则()。A.严格管理 B 奖惩制度C.任人唯贤 D德才兼备 6.公务员主管部门在综合管理公务员事务方面的职能有()。A.研究制定公务员管理规范

B.组织公务员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C.监督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

D.对同级各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和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进行指导 7.属于公务员的基本义务的有()。A.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B.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C.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D.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具有职位所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B.具有良好的品行

C.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D.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9.公务员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其内容是()。A.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

B.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C.因公致残的,享受过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

D.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10.行政执法类职位是指在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A 综合管理 B监管 C 处罚 D 稽查 11.公务员职务分为()。A 综合管理类职务层次

B 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务层次 C 领导职务 D 非领导职务

12.以下哪些职务属于领导职务?()A副镇长 B主任科员C巡视员D县处级副职

13.机关在设置本机关公务员具体职位时依据下列哪些因素?()A公务员级别B职数C机关职能D机构规格

14.下列职位中哪些属于公务员法规定的录用公务员范围?()A办事员B科员C综合管理类领导职务公务员D镇长

15.某市公开招录市级机关公务员,请问下列有权组织该市市级机关公务员招录工作的是()。A该市市委组织部 B该市人事局

C该市所在省的人事厅 D该市所在省的省委组织部 16.属于录用程序的有()。

A发布招考公告B资格审查C考试D考察和体检 17.机关录用公务员应当考虑哪些条件?()

A机关职能B编制限额C职位空缺D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的意见 18.公务员的考核方式是()。

A考核 B定期考核 C不定期考核 D平时考核 19.定期考核公务员的结果有哪些等次?()A优秀 B称职 C不称职 D基本称职

20.根据法律规定,担任以下哪些职务的公务员实行的是选任制?()

A基层人民法院院长B自治州副州长C省委书记D民革中央主席 21.公务员职务任命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A有编制 B有职数 C有相应的权限 D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22.哪些属于公务员法规定的可以越级晋升的情况?()A表现特别优秀的公务员 B资历很高 C工作经验丰富 D工作特殊需要.23.公务员晋升职务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资格有哪些?()A思想政治条件过硬 B具备职务要求的工作能力 C文化程度符合要求 D具备规定的任职资历

24.在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时,应当实行()制度。A任职前公示制度 B委任 C任职试用期制度 D任期 25.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A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B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

C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D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26.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十六项违法违纪的行为,下列哪些属于法律规定的公务员违法违纪行为?()

A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B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C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D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27.根据公务员法规定的几项处分,下列哪些属于处分种类?()

A记过 B 警告 C降职 D开除

28.公务员交流的方式由哪几种?()A调任 B转任 C下派 D挂职锻炼 29.以下符合调任的条件的是()A符合拟任职位要求的学历

B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C曾经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得调任 D符合所任职位要求的工作经历

30.调任与录用同为公务员队伍的”入口“方式,二者的区别是什么?()A调任适用于选拔领导职务,录用适用于选拔担任非领导职务 B调任所使用的职务层次要比录用高 C调任与录用最主要的区别是适用范围不同

D录用适用于选拔担任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的人员,调任适用于选拔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的人员 31.公务员进行转任应当符合的规定有哪些?()A任何单位或部门不能因接受转任人员超编和超职数配备人员 B转任不涉及公务员身份的变化,这是转任与调任的最大区别 C转任的交流方式具有强制性,公务员有义务服从转任决定 D法条中的”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是指直接经管”人,财,物"和有执法监督职能的职务

32.公务员进行挂职锻炼是机关对公务员进行培养锻炼的一种方式,挂职锻炼是()。

A由机关决定并与接收挂职人员的单位协商做好计划而组织实施的 B根据公务员个人申请进行选派的 C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年

D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到下级基层去锻炼的交流方式

33.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对有某些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职务任用上需要回避的情况,以下哪些属于需要回避的亲属关系?()A夫妻关系B直系血亲关系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D近姻亲关系 34.公务回避是在公务员执行公务时遇有法定情形需要进行回避的情况,下面哪些属于公务回避的情形?()A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B涉及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C当事人与自己是战友关系,可能影响公务执行的 D当事人与自己有积怨,可能影响公务执行的

35.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评为()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A优秀 B称职 C基本称职 D不称职

36.关于聘任人选的产生方式公务员法规定有哪几种?()A按照公务员录用办法进行B公开招聘C推荐选聘D直接选聘 37.公务员队伍的更新机制由()组成。A录用 B调动 C退休 D辞职辞退

38.受理公务员控告的机关应当是()。

A纪检、监察机关 B上级机关C公务员主管部门 D本人所在机关 39.对公务员管理中的各种违法情形予以处理和追究是公务员法中的明确规定,在公务员法中规定的违法主体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

A民事责任 B行政处分C刑事责任 D行政处罚

40.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

篇6: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公布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部分登记

2、关于严肃公务员登记工作中组织人事纪律的通知(青人办发〔2007〕30号)

第三部分录用

3、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人事部令7号 国人部发〔2007〕134号)

4、山东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鲁人发〔2009〕7号)

第四部分职位管理

5、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7号)

6、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中组发〔2008〕20号)

第五部分考核

7、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组发〔2007〕2号)

8、山东省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鲁人发〔2007〕98号)

9、青岛市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青人发〔2008〕4号)

10、2011处及处以下非领导成员公务员考核工作意见

(青人社字〔2011〕28号)

第六部分奖励

11、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2号)

第七部分惩戒

12、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

13、关于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

处分条例》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52号)

14、关于严禁公务员在企业兼职的通知(鲁人办发〔2007〕124号)

第八部分培训教育

15、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17号)

第九部分交流回避

16、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6号)

第十部分辞职辞退

17、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9〕69号)

18、公务员辞退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9〕71号)

第十一部分申诉控告人事争议

19、公务员申诉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8〕20号)

上一篇:药监局口服液包材监管调研报告下一篇:xx公司员工培训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