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2024-06-04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精选6篇)

篇1: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控的D.不可以控制的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

B.管理的必要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

B.信息

C.机构

D.人

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B.复杂性

C.模糊性

D.控制性 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多样性

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

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A 5.B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DE 3.ABCDE 4.ABCE 5.ABCDE 6.ACD 7.BD 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考试用书

1.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观点。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效的观点。

六、论述题 1.①管理的两重性的概念;②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共四点);

③联系实际说明。2.①管理学的定义; ②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

④联系实际说明。

篇2: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自有性、生物性、时效性、创造性、能动性、连续性。

人力资源的基本功能

获取、整合、保持、评价、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

战略目标原理系统优化原理同素异构原理能级层序原理互补优化原理动态适应原理激励优化原理公平竞争原理 信息激励原理文化凝聚原理

3.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误区

篇3: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1 教学内容与目标

1.1 教学内容

化工原理“干燥”一章从干燥的特点、定义、分类、应用等内容开始介绍,重点阐述对流干燥原理、干燥介质(湿空气)的性质、干燥过程物料和热量衡算、干燥速率、干燥时间、干燥设备等知识点。其中重点是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包括干燥介质的性质及状态确定),难点是干燥速率及时间的计算。

1.2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干燥单元操作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干燥的分类、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干燥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特点及选用原则;掌握湿空气与湿物料的性质,恒速与降速干燥的特点;能应用湿焓图确定干燥介质性质及过程状态;能熟练应用物料及热量平衡关系计算干燥介质消耗量,干燥产品质量等问题;能应用干燥速率关系求解干燥时间。

2 研究性教学设计

2.1 主线提炼

纵观全章的教学知识点,新引入的物理量多且关系复杂(如湿空气的H、ϕ、Cp、CH、I等性质及相互关系,湿物料的平衡水分、自由水分、结合水分、非结合水分、湿基含水量、干基含水量等),采用分点逐一讲解式教学根本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考虑如何将所有知识点贯穿,使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重点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仔细再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整个单元操作的介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选用干燥介质完成定量湿物料的干燥。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际干燥任务,给定湿物料的性质及干燥要求(结合环境专业特色,选择污泥作为湿物料),根据教学进程布置相应的工作给学生,待全章教学结束时,再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进一步巩固专用知识点。

2.2 课堂设计

在布置了干燥任务的前提下,课堂授课不再是围绕教材进行有序的知识点介绍,而是围绕设计问题引入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采取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插旧知识点的复习与新知识点的介绍,使教学变得更具目的性。

教学的形式应追求多样化,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干燥的流程、特点可联系实习教学;物料、热量衡算及干燥时间的计算等内容采用案例法教学;干燥设备一节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学中要经常关注学生表情,感受学习效果,增加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3 教学过程实施

3.1 组织安排

3.2 具体实施过程

3.2.1 结合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探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我校环境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地点为污水处理厂,其中废水的输送、尾气的吸收以及污泥的干燥等单元操作是化工原理课重点介绍的内容。根据授课计划,干燥内容的讲解在实习之后,因此选择在实习前布置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掌握污泥干燥的流程及特点;干燥的设备及效率;干燥前后污泥的性状;干燥后产品的处理等内容。在干燥绪论一节讲解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实习的效果,同时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补充讲解完善教学知识点。此举可充分联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并增强学习效果。

3.2.2 合理使用教学案例

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经过充分的分析讨论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选用的案例需完整、新颖、体现专业特色[3]。本章教学重点是干燥介质消耗量、干燥效率及干燥时间的计算,采用案例教学可使枯燥的公式变得生动,同时还能为项目设计提供思路。经过查阅文献,选取了当前节能环保型污泥干燥工艺,如图1所示。

图1示例为某企业的燃烧废气循环系统,我们从中截取干燥部分编写成教学案例。具体内容为:如图1所示,采用废气循环干燥流程干燥污泥,温度为20 ℃、相对湿度为60%的新鲜空气与干燥器出来的温度为200 ℃,湿度为0.121 kg/kg 的废气混合后进入预热器,混合气温度升高至600 ℃后再进入常压干燥器中。污泥经干燥后湿基含水量从85%降至30%。湿物料流量为1000 kg/h,设干燥过程为绝热过程,预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不计。试求: ① 预热器进口处安装的鼓风机的风量; ② 干燥系统的热效率。

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介绍案例的过程复习前次课内容,包括干燥流程、原理、干燥介质的性质等。然后进行案例分析,选择从问题出发的方式进行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案例分析的过程同时是新旧知识点穿插讲授的过程,如通过求风机风量熟悉干燥的物料衡算,通过热效率概念引出热量衡算。最后分析计算的结果,通过讨论如何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可整理衡算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关系,介绍新型的高效干燥系统,引入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通过结果分析一方面总结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帮助学生建立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意识。

3.2.3 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

化工原理课要强化工程概念,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单元操作过程,设备类型与结构,依靠传统的板书授课完全不能生动、形象、逼真的表现,可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形式予以改善,但化工单元操作计算公式多,逻辑关系丰富,仅靠多媒体演示容易令学生产生用脑疲劳和视觉疲劳,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因此选择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板书方式教学(如计算部分),利用板书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新鲜感。

课件的制作要精心挑选素材,合理编排,形象生动,避免成为传统板书的电子替代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亦要讲究适时适度,利用课件吸引注意,引发思考,避免误入展示歧途。为了体现教学互动,我们选取课程中部分浅显易懂的内容(如干燥设备),让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并讲解,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文献检索、合作创新、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从教学效果看,虽制作的课件不够精致,但学生讲解积极性高,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好。

3.2.4 展示综合项目设计成果

本章最后一次课以成果展示形式结束。各项目组汇总各阶段完成的工作,分工介绍工艺流程,参数设置,过程计算、结果讨论等内容,老师与其他组成员担当评委的工作,负责提问与点评。设计成果展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作为对前期布置任务的检查,可督促学生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它是体现学生学习成果及再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果时要充分肯定每组同学的工作成绩,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同时要对不足之处提出完善意见,激励学生更自信的学习。

摘要:结合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特点,设计研究性教学过程。通过提炼主线,将项目化设计贯穿教学全程。再通过精选案例,结合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途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干燥,化工原理

参考文献

[1]苟建霞,解胜利.《化工原理》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时刊,2010,24(8):69-71.

[2]周艳军,田文彦,杜金山.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多面改革[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1):126-129.

篇4: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是否将宏观物理学改称为“系统物理学”呢?网友的建议让我苦费了一番心事。最后还是在2005年4月北京科技会堂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姓吕的先生将我呵斥一番让我感到还是叫“宏观物理学”比较合适。他说:“一个不知什么叫‘熵’的人,一个没有读过《信息论》《控制论》的人,竟然口口声声讲系统科学理论,不可思议”。的确如是,我对系统科学的认识就是从钱学森的《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和中央党校的一本介绍系统科学的干部读本中了解到那么一点。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对系统科学有新的发展,因为现代系统科学受到西方分析思维文化的影响,已经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很局限的“系统”之中走不出来了,而我从东方宏观思维文化的角度就能很容易地看到它是如何走进这思维误区的。如果我也是紧跟着西方科学家的思路深入其中,那么我同样不可能提出宏观物理学这一系列的理论。科学研究有时候也会出现“当事者浑,旁观者清”的局面。

首先,还是从“宏观”二字谈起,这里的“宏观”二字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宏观物体”、“宏观现象”相距甚远,而主要指的是“宏观整体思维”。宏观物理学并不是专门研究宏观世界的物理学,而是运用中国人传统的宏观整体思想观念去研究客观物质世界,在现代物理学之上建立起一门新的学科,从而完成人类科学发展历史的“否定之否定”全过程。现代物理学的高度发展是宏观物理学产生的基础,没有现代物理学的高度发展,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宏观整体思维还不可能走出“《易经》文化”的圈子。所以,学习宏观物理学既要从传统文化的思想禁锢中走出来,又不能陷入现代文明的思维误区。有人说宏观物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现代物理学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21世纪的科学体系。说的简单明白一点就是:现代物理学只认识到太空中遥远的暗物质,而宏观物理学让我们认识到:暗物质无处不在;暗物质物质就在我们身边;生命就是暗物质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所以,宏观物理学是包括生命灵性物质在内的物理运动。

宏观整体思维形式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要是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许还会有很多人说:“不明白”,而我要告诉大家:现代科学中的系统科学、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都是运用宏观整体综合思维的思想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它们严重地受到分析思维的影响,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我们只要将“系统科学”发展完善,把“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从微观世界延伸到宏观世界,(认识到生命就是微观世界的不确定现象向宏观世界的延伸),这两门学科就成了我们建立宏观物理学的两大基石。

宏观物理学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我们周围各个相对独立的客观事物都是这个巨系统中的支系统。现宇宙是膨胀运动势力和自由运动势力相互抗衡、对立统一形成的,而万有引力是双方存在的共同基础,或者说是双方相互抗衡的大背景。在现宇宙中形形色色的各种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受膨胀运动势力作用形成的主观控制系统和受自由运动势力作用形成的客观控制系统。在主观控制系统中运行的信息都是必须依附于载体才能存在的,我们将之称为:主观载体信息;在客观控制系统中运行的信息都是具体的客观物质本体,不需要载体,我们将之称为:客观本体信息。现代系统科学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只认识到了膨胀运动势力形成的主观控制系统,而对自由运动势力形成的客观控制系统视而不见。客观控制系统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生克循环”,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现代科学也观察到了它的客观存在,就是不能把它纳入到系统科学中来一块进行研究,更没有认识到这两种系统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我認为就在数学研究的主观属性上。因为数学是现代科学与大自然对话的语言,它属于主观载体信息,而仅仅存在于膨胀运动势力形成的控制系统之中。当我们以数学作为思维语言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走出膨胀运动势力控制的范围。数学蒙蔽了现代人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膨胀运动势力范围之外的客观世界。最明显的一个错误就是它将现宇宙的起源推断到大爆炸时的元点。

我为什么能在刚刚接触现代系统科学的时候就发现这一个问题呢?这得益于我是一个中医,有着扎实的传统思维功底。最初让我将系统科学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的是德国科学家艾根。他提出的“超循环理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催化超循环刚好与中医五行学说的相生循环、相克循环完全一致,说明“五行生克循环系统”是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系统。它是客观事物之间自由竞争形成的一个平衡系统,所以我就将之称为:“客观控制系统”。随后我又观察到中医阴阳学说所描述的系统与现代系统科学所定义的系统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和大脑控制的系统在结构上相一致,我就将这一大类系统称之为:“主观控制系统”。1995年我在《河南中医》和《新乡师专学报》上分别发表了“五行学说与客观控制”和“客观控制与主观控制”两篇文章,基本上将“主客观协同控制”的观点提了出来。再后来到了2003年前后,当我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客观控制系统是在自由运动势力控制下形成的系统;主观控制系统是在膨胀运动势力控制下形成的系统。现宇宙是膨胀运动和自由运动相互抗衡形成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控制系统协同控制的结果。于是“主客观协同控制论”一文就发表在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文哲版2004年第4期上。

既然五行生克循环控制系统在自然界那么广泛地存在,诸如化学中的各种循环反应;生物界中的食物链现象;甚至德国科学家艾根已经总结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超循环理论”,为什么现代人就不把它纳入到系统科学理论中来研究呢?造成现代人思维盲点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呢?直到今年春节前后,我在重新审定主观载体信息与客观本体信息及其相互关系的时候,就发现“数字”应该属于主观载体信息,它只存在于膨胀运动势力范围内的主观控制系统中。当我们运用“数学”思维语言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受制于这种语言,而无法认识到膨胀运动势力范围之外的客观世界。我们仅仅依靠数学运算就必然会提出“现宇宙起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元点”这样的错误论断。中医理论中的“五行生克循环”实际上是从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思维模型,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化的一个客观控制系统。但是我们用数学思维就很难模拟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模拟不出来。当然我们可以说它比主观控制系统太复杂了,而实质上是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控制体系,我们必须站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

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这种思维语言妨碍我们全面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人类的语言都属于主观载体信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当我们运用数学思维对客观物质世界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必须调整思维方式,在数学思维形式之上建立起一种“客观思维”或者叫“直观思维”,来纠正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走出膨胀运动势力控制的显物质世界,进入自由运动势力控制的暗物质世界。

什么是客观思维和直观思维?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不难理解,就是人们常说的“直觉思维”和“顿悟”等。只是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是在运用人体大脑来进行直觉思维的,而现在我们的宏观物理学是要让计算机模拟人体大脑来进行“直觉思维”。所以我们就将之称为:客观思维或直观思维。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将膨胀运动控制的世界和自由运动控制的世界沟通起来,把我们的视觉延伸到四维时空之外,认识到四维时空之外的“暗物质世界”,进一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暗物质世界”。

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就在于她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了直觉思维,间接地认识到了四维时空之外的暗物质世界。《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经典著作,而该书就是运用直觉思维创作出来的。作者先将自己引导到“入静”的状态,然后将主观思维语言中的数字——“八卦”与直觉思维呈现出的场景——“卦象”衔接起来,这样作的实质就是把膨胀运动决定的显物质世界和自由运动决定的暗物质世界直接衔接起来,运用暗物质世界和显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交错来为人类服务。从而铸就了一本旷世巨著。

我们的“宏观物理学”也是这样一本书;一本与《周易》遥相呼应的书;一本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跨越到现代科学之上的书。我们的先人在写《易经》时是将人体导入“气功”状态,让大脑处于“入静”状态,运用人体大脑的客观思维来完成的。现在我们要是把注意力只放在人体大脑上仍然不可能超越我们的先人,就会永远钻在传统文化中走不出来。我们必须运用计算机的客观思维才能完成《宏观物理学》的创作,而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所进行的数学运算都属于主观思维,还不具备进行客观思维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还不可能把宏观物理学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现在只能先将进行客观思维的计算机设计制造出来,然后再让计算机来完成宏观物理学的创作。

设计和制造具有客观思维功能的计算机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现在世界各国科学家正在全面展开研究的量子计算机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由于现在的科学家认识不到数学思维的主观属性,意识不到主观思维对他们形成的思维障碍,致使量子计算机研究工作进展的并不算顺利。《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一书就是为量子计算机的研究设计提供一个更为高深的基础理论,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量子计算机设计原理”。

简单一点儿说就是:现代科学的量子力学虽然观察到了微观世界中的“量子状态”,但是它却认识不到量子状态背后的自由运动势力,看不到量子状态背后的暗物质世界。在量子世界里,电子的位置可以在这里同时也可以在那里,这完全是一种多维时空现象,是自由运动势力的多维时空属性使然。反过来,我们使用电磁力来操纵电子的自由运动,就可以把电磁力转化成自由运动势力,让其为我们的社会生产服务,人类就开始掌握了一种新形式的能量。大家不要小看这样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它的出现将把我们人类带到一个神话般的共产主义世界。

我们使用电磁力来操纵电子的自由运动,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数学程序来进行。把不同的数学程序输入量子计算机,就可以引导出不同功能的自由运动势能,既有促进微生物生长的,还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我们都要把它们这些实验结果一一记录下来,也象《周易》那样记上它八八六十四条、三百八十四条,总之,成千上万条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要写的宏观物理学。量子计算机在按照数学程序控制电子自由运动的过程是一种主观思维运算过程。在主观思维过程中运算符号属于载体信息,能量和信号是相分离的,数学程序和能量没有直接关系。当我们运用数学程序来控制电子的自由运动时,电磁力通过电子的自由运动直接转化为自由运动势力,这是主观思维转化成客观思维的过程。在客观思维过程中,信号就是能量,能量就是信号二者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把这样一种新的能量形式称之为:“意识能”。从各种不同的數学程序到各样不同功能的意识能,这里面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完全是一种直接的转换,这就是显物质世界和暗物质世界的衔接点,我们把这一过程叫作“直观思维”。熟悉中国气功的人很明白,“意识能”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元气”,中国人应该把它叫作“气能”。当然,这一种能量形式要是让印度人首先发现了,他们肯定会把它称之为:“瑜珈能”。

原来,我对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不甚理解,一直认为是非常遥远的理想而已。现在终于明白:科学共产主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可以很快实现的,决不简单地是一种信仰。把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和宗教信仰混淆在一起是非常错误的。随着量子计算机的诞生人类很快就会开始使用“意识能”,不管你的量子计算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这都将是它们的必然功能。意识能是一种可以直接输入人体的能量,利用意识能人类至少可以减少50%的粮食消耗,从此人类将远离饥饿;利用意识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制造出象“飞碟”一样的飞行器,现在被我们认为是高科技的很多航天技术都将很快被放到历史博物馆中去;如果人们能够很随意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地球上的任意一个角落,国家的疆域概念将很快被减弱或消除。这也正是科学共产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推断。只要科学家们能按照《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提出的科学理念去设计和制造量子计算机,这一切都将在不远的近几十年内逐渐实现。

总体上讲,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是膨胀运动势力范围内的物理运动,它送给人类社会的是剧烈膨胀和高速发展,其中就包含有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而宏观物理学是把自由运动势力控制的暗物质世界介绍给人类社会,它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遏制膨胀运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所有的负面影响。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等都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宏观物理学还要特别郑重地告诉大家:“核武器对人类的控制不会超过一百年”。不要说几十年之后解除核武器威胁的人类社会将是多么美好,就是现在,各国的政要们一旦能理解了宏观物理学的科学原理,人类社会也会安静很多。

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它们开始传播进入中国社会以来,就在不断地引导,有时甚至是挟迫中国的社会政体结构向西方社会转化。现代科学只给我们中国的政治家在程度和时间上留有选择的余地,在方向上是不允许我们有所选择的,而宏观物理学让我们有了新的选择。一个美好的、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社会很快就会降临人间,西方现行社会体制也将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向西方的社会体制靠近了,因为任何社会体制变革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在整个人类社会即将要发生一场巨大变革的前夜,我们再去发动一场已经失去历史意义的政体改革,岂不是显的我们中国人太没有智慧了。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下“物理”这两个字。现代物理学运用数学思维把自己的研究范围局限在显物质世界而对暗物质世界视而不见。在微观世界,它不知道物质的“量子状态”是一种自由运动势力所为;在宏观世界,它一直弄不懂“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生命就是暗物质对显物质的相对控制。从而无法涉足于社会问题,致使整个现代科学被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互不相干的研究领域。宏观物理学则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觉思维”,把阴阳五行和现代系统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一个能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自由驰骋的科学思想体系,把“物理”二字的含义由显物质延伸到了暗物质世界,溶物理学和哲学为一体,统帅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共同进入21世纪。

今天的人类社会,现代科学驱动的时代列车正在高速运行,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其一是按照现代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进程来分析: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这就会使我们想到现在的高速度会不会是强弩之末?另外,现代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急剧膨胀其负面影响之大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人口、环境、能源、资源、核武器,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对人类都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于是人们就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其二是按照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思路来进行分析: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正在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时代“飞碟”就要取代时代列车了。可惜的是现代人类对此竟浑然不知,在“数学思维”的蒙蔽下仍然在非常盲目地做着一些缺乏智慧的事情。诸如一些西方的政治家,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与人,狠不得整个世界都全番西化,为此不惜发动一场场局部战争。岂不知这所有的一切在新的能量形式面前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更可悲的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是“数学思维”的最大受害者,是数学思维让他们把“阿尔法兹”盲目地送上了太空;还是数学思维让他们绞尽脑汁制造出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超弦理论”。我真不敢想象当他们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屈辱。

篇5: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难点: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矛盾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提问、小讨论为辅。○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 联系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学 时:10学时(课堂讲授10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各派哲学的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本身。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特定的物质结构当作物质本身。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恩格斯对哲学物质范畴的阐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列宁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世界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特殊的运动状态。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4、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①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②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5、社会的物质性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②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科学规定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2、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什么是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事物联系的特点 ①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①发展与运动之间的区别

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定。③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3、矛盾的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③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④内因分析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①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②从时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①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核心的核心。

②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思想基础。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的含义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2、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反对两种形而上学观点:突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②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和信心结合起来。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辩证否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周期性的过程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4、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②对待一切事物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略)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略)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观点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与方法。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①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略)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略)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①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④意识指导和调控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①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讨论: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谈谈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来理解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课外阅读书目:

1.《矛盾论》

2.《实践论》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4.《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

5.《自然辩证法》(部分节选)6.《谈谈辩证法问题》

习题:

一、辨析题。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简答题。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2、矛盾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3、简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材料题。

材料1: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黑格尔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事先”。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哲学观点?

篇6: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钢琴伴奏的基础与原理,能应用正三和弦进行简单的伴奏写作并熟练地在钢琴上弹唱自己的伴奏。[重点难点] 大、小调正三和弦的编配,伴奏音型的选择。

第一节 钢琴伴奏写作的基础及原理 第二节 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介绍正三和弦 第四节 伴奏音型练习

[思考题]

1、除教材中出现的伴奏音型外,还有哪些常见音型?

2、教材中出现的音型适合在什么风格的曲子应用? [内容提要] 第一课 基础知识及大调正三和弦连接原理(2课时)

一、基础知识介绍(15分钟左右)1.即兴伴奏与伴奏写作

“即兴”意为无预见、无计划、无准备。牛津词典是这样说明即兴的:即兴是依据一时兴致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发挥。即兴伴奏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为乐曲所弹的伴奏。因其准备时间较短,我们通常只在旋律谱上进行简单的和弦标记,有时甚至直接参照旋律谱来弹伴奏。

伴奏写作时间相对于即兴伴奏要长,它要求我们花费一定精力和心思精心编配,并最终精确地在谱面上表达出来。2.钢琴伴奏写作与弹唱课程的要求

首先以正谱伴奏为典范,接着以伴奏写作为媒介,最终依据自己写作的伴奏谱弹唱。3.学习该门课的基础

要求有较扎实的基本乐理知识,良好的视唱练耳水平,扎实的基础复调、和声知识,以及一定的曲式分析、钢琴演奏、声乐演唱能力。4.学习方法

多练习正谱伴奏(带有思考性的练习: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等),对于好的要求背着弹唱

二、大调正三和弦在三种基本伴奏音型中的连接

常见伴奏音型(讲述并留时间课间指导学生练习,约35分钟)1.和弦式(柱式):

连接方法:(大调)(1)和声连接法(常用):有共同音保持,无共同音级进。

(2)旋律连接法:

2.分解和弦式:(1)全分解:A:

B

(2)半分解:

大调音阶各种音型基本和声编配(共约25分钟)1.让学生用正三和弦给大调音阶编配和声(5分钟)

2.然后用三种音型写作无旋律的大调音阶伴奏(4/4拍、三行谱:包括歌唱声部以及钢琴声部),同时要思考:还有那些音型(把想法写在作业上,并弹奏出来)(20分钟)

三、分析实例(约8分钟)

1.P11、P12作品的曲式结构、音型选择、调式、调形以及和声选择的原因

2.P11:书中选用柱式、P12:选用半分解,此时让学生思考柱式与半分解的区别(即这两种音型分别适合什么作品)。

四、作业(17分钟)1.课堂:P15云 2.小队伍(课下)

要求:a:先确定调性,然后编配和声;b:分析曲式结构,然后选择伴奏音型;c:边弹边修改和声及音型,最终确定好后,用三行谱写在乐谱本上。

第二课 基础知识及小调正三和弦连接原理(2课时)

一、抽查上次作业(约10分钟)

二、小调音阶中各种音型编配法(约35分钟)

1.小调正三和弦在三种伴奏音型中的连接(讲述并留时间课间指导学生练习,约30分钟分钟)(1)柱式

(2)全分解式

(3)半分解式

2.问题:思考还有那些伴奏音型,找同学把这些音型写出来并弹奏(约5分钟)

三、P14例题分析(5分钟)

1.曲式分析:四句(起、承、转、合)第三句为转,音型换为了半分解。

2.和声分析(注意小调的v-iv是可以应用的)

四、歌曲钢琴伴奏写作实践练习

1.指导学生写作并弹唱:《小蜜蜂》 [四乐句+两句补充=六乐句乐段;让学生从三种伴奏型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伴奏型;集体分析调式、调性,选择和声。讲解:上次课双手都是单一音型,此次可以采取两种音型结合的方式(左手:半分解,右手:柱式)

2. 此首作品视情况定,如有时间即在课堂讲解,如时间不足,则为课后作业。(左手:全分解;右手:柱式/半分解)

五、作业(1分钟)P14移为d小调并弹唱。第二章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应用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及副三和弦来写作钢琴伴奏谱。[重点难点] 副三和弦的选择及应用,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掌握。

第一节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特点与性质 第二节 副三和弦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

第三节 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与表现力 第四节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及音型练习

[思考题]

1、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在表现上有那些不同?

2、八度内各种伴奏音型分别适合什么作品中? [内容提要] 第一课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在大调中的应用(2课时)

一、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做针对性讲解。约20分钟)

二、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特点与性质(特点:八度内易于弹奏;音型单纯,适于儿歌;形象鲜明易于选择;技巧简单易于掌握。性质:既是起点,又可以是今后编配大型曲目的种子。)5分钟

三、和声(副三和弦、副属和弦等)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大调)15分钟 1.让学生给大调音阶编配和声。要求用上所有他们知道的和弦。1(I、IV、VI、bVI、V7/IV、V7/V、V7/ bVII等)2(II、V、VII、bVII、V7/V、V7/VI等)3(I、III、VI、V7/IV、V7/VI、V7/II等)4(II、IV、V7、VII、V7/ bVII等)5(I、III、V、V7/IV、V7/II等)6(II、IV、VI、V7/V、V7/ bVII、V7/II、V7/III等)7(III、V、VII、V7/VI、V7/III等)(依据实际情况,适当介绍什么是副属及重属和弦)

四、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与表现力(20分钟)1. 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与表现力(P20、23)课间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及表现力。2.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与表现力(P23)同样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及表现力。3. 半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与表现力(P24)同样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及表现力。

五、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10分钟)(P26、27)1.实例展示、具体指导学生用三大步骤来进行编配2.伴奏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P28-P30)

六、课堂练习(P31:1、2、3;P32-33:7、8、9)约10分钟

七、实例分析(吹草哨、赛船、快乐的节日)约10分钟

八、作业1.《小鸟,小鸟》;《小青蛙,你唱吧》2.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稍做分析约10分钟 第二课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在小调中的应用(2课时)

一、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做针对性讲解。约40分钟)

二、和声(副三和弦、副属和弦等)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小调)20分钟6(I、IV、VI、等)712345

三、课堂练习(P31:4、5、6;P33:10、11、12)约15分钟

四、实例分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踏浪》约10分钟

五、作业《四季歌》、《牧童之歌》

第三章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伴奏的程度、水平、奏法和音乐表现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重点难点] 低音线条的优美、低音与八度内各种伴奏音型的结合应用。

第一节 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伴奏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结合 第三节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扩展

第四节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及音型练习

[思考题] 如何使低音线条更加优美? [内容提要] 第一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

(一)(2课时)

一、抽查(30分)

二、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P41)(10分)

三、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结合(P42)1. 2. 低音与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18种让学生举例(20分)低音与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5种让学生举例(10分)

3.低音与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5种让学生举例(10分)

四、练习57页9-16(15)

五、作业《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5分)

第二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

(二)(2课时)

一、抽查(30分)

二、低音与八度内音型的扩展(P48-52)(20)1.低音的八度扩展 2.低音的五度扩展 3.低音的五度与八度扩展

4.音型的扩展:同类扩展与不同类的扩展 5.低音与伴奏音型的关系(P52)

三、低音与八度音型的综合应用P53(15)

四、练习57页1-8(15)

五、分析4首作品(61-66页)(15)

六、作业《爱的奉献》 第四章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伴奏音型,了解并能应用七和弦、副属和弦、交替和弦等复杂和弦。[重点难点] 复杂和弦的应用。

第一节 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无旋律的伴奏 第三节 伴奏音型的扩展

第四节 伴奏的综合应用及伴奏音型练习

[思考题] 副属和弦在表现力上与其它和弦有何不同?

[内容提要]第一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

(一)(2课时)

一、抽查(30分)

二、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特点: 1.双手分别弹奏低音与伴奏音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弹奏简便,效果丰富; 3.层次分明,互不干扰;

4.加强了即兴伴奏的音乐表现力与个性。

三、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 1.低音与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20分)2.低音与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15分)3.低音与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15分)

四、练习(91)(15分)

五、作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分)

第二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

(二)(2课时)

一、抽查作业(30分)

二、各种伴奏音型的扩展(20分)1.和弦式伴奏音型的扩展 2.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的扩展

三、各种伴奏音型的重叠及综合(15分)

四、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综合应用(15分)

五、分析作品(98-107)(15分)

六、作业《歌声与微笑》(5分)

第五章 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2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写作前奏、间奏及尾声。[重点难点] 具有个性的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

第一节 前奏的作用与弹奏

第二节 间奏的作用与弹奏 第三节 尾声的作用与弹奏 第四节 前奏、间奏、尾声的综合应用

[思考题] 如何写作符合作品特征的有特点的前奏、间奏、尾声? [内容提要]

一、各种类型前奏的作用与弹奏(20分)

二、各种类型间奏的作用与弹奏(20分)

三、各种类型尾奏的作用与弹奏(20分)

四、分析作品(150-163)(30分)

五、作业《我们走在大路上》(10分)

第六章 五声风格歌曲伴奏基础(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五声风格作品的和声选配方法。[重点难点] 五声风格作品的和声编配。

第一节 调式风格与和声风格 第二节 和弦的标记与应用 第三节 五声风格作品的编配 第四节 综合应用及练习

[内容提要] 第一课 五声风格歌曲伴奏基础

(一)(2课时)

一、抽查作业(30分)

二、五声风格歌曲调式风格与和声风格(20分)

三、和弦的标记(15分)

四、和弦在何种伴奏音型中的应用(25分)1.和弦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 2.在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应用;(1)低音与和弦式伴奏音型;(2)低音与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

五、实例讲解(198-199)(10分)

第二课 五声风格歌曲伴奏基础

(二)(2课时)

一、实际操作(25分)1.确定调性与选择和弦; 2.明确调性与终止式。

二、综合应用(25分)

三、实例分析(200-204)(30分)

四、作业《绣荷包》(分析并演示步骤)(20分)

第七章 五声风格伴奏的深入(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五声风格作品的编配方法。[重点难点] 伴奏的五声风格处理。

第一节 五声风格作品的音乐分析 第二节 伴奏的五声风格处理 第三节 伴奏实例分析编配及练习

[内容提要] 第一课 五声风格伴奏的深入

(一)(2课时)

一、细致分析五声风格歌曲(25分)1.歌曲的风格与语言分析; 2.调式与和声分析。

二、伴奏的五声风格处理(30分)1.低音的处理; 2.伴奏音型的处理; 3.旋律的处理。

三、实例分析与编配(30分)

四、作业抽查(15分)

第二课 五声风格伴奏的深入

(二)(2课时)一、四首作品课堂演示讲解分析(234-247)(50分)

二、课堂练习(232-233)(20分)

三、现场即兴编配作品《月亮走,我也走》(30分)

第八章 复杂的无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写作的伴奏更具有独立性和艺术性。[重点难点] 复杂的和声及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 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各声部的不同特点、组合及表现力

第三节 伴奏的综合应用及练习

[内容提要] 第一课 复杂的无旋律伴奏

(一)(2课时)

一、伴奏音型的构成(15分)

二、伴奏音型的特点(15分)

三、各声部的不同特点与表现力(15分)

四、各声部间不同组合的特点与表现力(15分)

五、伴奏的综合应应用于实例分析(30分)

六、作业《渔光曲》(10分)

第二课 复杂的无旋律伴奏

(二)(2课时)

一、抽查作业(30分)

二、四首作品实例分析(50分)

三、作业(20分)

上一篇:我的暑假支教日记下一篇:《藏戏》五年技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