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04-22

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6篇)

篇1: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卞明明)

摘要: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行业面临极大挑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而平朔公司作为我国主要的出口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基地,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不在是长远规划,而是当务之急。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平朔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转型跨越的实现必将依赖科技创新。为此,本文将全面分析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实践生产有所帮助。关键字:平朔公司;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引言: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副总裁兼经理吉姆·赫默林说:“中国政府应该清楚中国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否则其经济就会面临问题。”分析我们创造奇迹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1]。煤炭行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规模、资金和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之间科技实力的对比和较量[2]。平朔公司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现在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好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一、国内其他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产学研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煤炭科技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些大型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煤炭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2008年6月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联合其他17家科研单位作为发起人组建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清华大学、西北化工研究院等6家单位组建了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二)重视创新机构建设

近年来,多数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神华集团组建了神华研究院、低碳研究所和神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研发机构,并牵头组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淮南矿业集团、中国矿业大学组建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依托企业建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联煤层气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了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此外,煤炭行业还有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这支队伍已成为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和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随着煤炭企业经济的好转,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近年来煤炭企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的实力。资料显示,在2007年全国煤炭行业百强企业中,有82家企业报送了研发投入数据,研发投入共计1103595万元,平均每户达13458.5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54%,比10年前提高了一倍多。其中,研发投入比例超过2%的有18家,在1%~2%之间的有15家,在1%以下的有49家。资料来源:《2008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更多的煤炭企业将人才和科技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并通过承担科技攻关项目、与院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企业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同时,开始重视培养行业顶尖科技人才,继原平顶山煤业集团自主培养了全国煤炭系统第一个来自企业的国家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后,又有来自中煤能源集团的王安和淮南矿业集团的袁亮当选国家工程院院士。

(五)积极承担国家攻关项目

近十几年来,大中型煤炭企业集团在立足企业自身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行业科技进步。如,兖矿集团“十五”期间承担了煤炭间接液化、新型水煤浆气化、燃气发电联产甲醇3项“863”课题,“十一五”期间又有100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等6项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原平顶山煤业集团自“九五”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有关瓦斯治理项目,有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淮南矿业集团近年来承担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可喜进展。

二、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体系建设方面

平朔公司已建立起以平朔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四层”技术创新体系。平朔公司技术

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2年12月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以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和咨询的支撑,下设科技管理处、研究所、设计院3个二级部门、共计10个基层单位;在平朔公司二级单位层面设有1个中心、5个研究所。

(二)制度建设方面

为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规范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平朔公司先后出台《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工作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及《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促进科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人才培养方面

平朔公司以“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企业人才战略,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吸引外部人才方面,平朔公司主要从高校吸收应届毕业生,仅2009年和2010年就吸收毕业生283人,引进露天井工开采设计、矿井通风、机电、安全管理、企业管理等关键技术人才近百人,使公司专业队伍得到了一定的扩充。在培养未来人才上,一方面,认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经常性的开展技术交流,邀请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来公司举办讲座,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进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先后有技术骨干22人次出访欧美等国家,既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又培养和锻炼了专业技术队伍。

(四)科技投入方面

近年来平朔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08~2011年已累计投入22.3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8%;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11年已突破3.01%。

(五)科技成果方面

近年来平朔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完成了数百项技术创新课题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10项,拥有授权专利15项。同时,主持制定《露天煤矿工程施工规范》和《露天煤矿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两个行业标准,并获得国家建设部批复。2009年开展的《平朔露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已申请行业AQ标准立项。

(六)产学研结合平朔公司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技术开发为主,在逐步建立健全开放型研究组织体系、整合盘活企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外部科技资源,积极创造条

件吸引外部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上各种科技资源到企业来,共同选题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平朔公司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信息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保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9年以来,又与北方重工集团、中国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煤科总院太原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露天开采工艺及装备研究。

三、平朔公司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平朔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相对滞后,现有的研发条件欠佳,所属研究机构中尚没有一个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证,研发的对外依存度较大,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中心虽已成为山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但现有研究所承担实质性的研发任务少,技术中心多是承担日常性的科技管理工作,技术积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速度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使得公司仅满足于解决生产中的常规问题,对战略性技术创新项目重视不够,前瞻性和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较少,取得的发明专利和参与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少,缺乏支撑引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整体上看,平朔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与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及平朔在中煤集团中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尽管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超过22%,但从公司到二级单位能够承担科技研发的人才寥寥无几,高学历人才较少,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现有技术队伍日常工作繁重,仅能维持企业当前技术管理、工艺制定、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无力承担重大研发项目。一些单位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技人员待遇较低,优秀人才流失。

(三)创新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

对二级单位技术创新工作考核奖罚不够,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不大。科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基本没有与其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挂钩,科技工作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造成科技工作缺乏活力,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科技部门无吸引力、留不住人才。

(四)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大

近年来平朔公司虽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1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1%,但科技投入中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较少,近年来在研发设备、研发机构建设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缺乏有效保证科技投入的制度和措施。

四、平朔公司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整,煤炭行业已经被排除在国家级技术中心申报认定领域之外,为此要按照煤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申报。针对目前煤炭生产、电力、煤化工、硅铝、生态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抓好重大项目开展和成果申报工作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863计划专题,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公司要以承担《大型露天矿山半连续开采工艺及成套装备研制》、《露天煤矿特殊条件连续开采技术与设备研制》两项国家863计划重大技术课题,和《粉煤灰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化开发与示范》1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结合“平朔亿吨级矿区生产建设重大核心技术成果”和“平朔矿区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两方面内容,通过总结提炼,力争各单项技术创新成果向系统化、体系化集成创新成果转变,逐步加大重大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申报力度。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规范科技费使用和管理

公司近年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们主营业务收入较大,科技投入较其他兄弟单位优势并不明显。要想继续保持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正值国际形势多变、煤炭行业效益下滑的特殊时期,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意义更加深远。在开展正常科技创新的同时,要结合国家针对科技投入、研发费税政策以及产业导向政策,适当加大新型煤化工产业研发、伴生矿产资源提取研究及生态高端产业规划建设的发展力度。针对企业科技发展现状和国家级技术中心的缺项,加强研发设备、设施和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投入。要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健全公司科技投入经费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活动经费规定的范围进行列支、统计、核算,逐步建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团队建设

利益导向是现代企业用人的基本导向之一[3],没有与人才需要相匹配的待遇条件,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其成就事业,也就留不住人才。结合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首席专家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和人才激励制度,打通职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营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育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抓好各级总工程师的培训,发现和培育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掌握系统全面的关键技术并组织科研项目攻关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梯队。要充分依托10个技术分中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各个创新团队的责任、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创建培养技术全面、分工明确的管理人才队伍。

(五)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4]。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活力激活的过程,要建立一个充分激励广大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的文化氛围,就要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和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使得公司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平朔在科技前沿和市场竞争中更为积极和主动。通过深化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决窍、懂管理、善组织的班组长和一线生产管理者以及高级技师。通过大力提供科技项目实施平台和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创新活动,在全公司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科技创新、人人参与科技创新、人人受益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陈世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03)

[2]肖亚宁,坚持实施科技兴起战略 争做数字化矿山建设的典范[J],煤,2008,(10)2006

[3]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技能人才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01)

[4]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6(03)

篇2: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仓储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提升了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凸显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仓储业务量不断增大,货物吞吐量、平均库存量、货物周转次数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储运业务收入也随之增长,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流通加工收入等的年增幅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仓储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也加大了对仓储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仓储技术也获得较快发展。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等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尽管我国仓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仓储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3自动化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造成许多库场资源闲置。4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5仓储管理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物流行业更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我国仓储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仓储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仓储管理:1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物资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都市商流 活跃、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这一优势,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结构。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解决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调整库区布局,更新库房,进行必要的技改,使之适应物资大流通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面向社会经营,参与竞争。2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3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4加强仓储人才培养。仓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大物流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将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5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项目,现代仓储企业还要努力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符合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以提升仓储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竞争能力,赢得更多的客户。6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先进的供应连库存管理策略,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达到降低总的库存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的目的。7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8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仓储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而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

篇3: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1. 气候资源优势

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8.2℃, 平均日照时数2 771.5 h, 太阳辐射能量为563 360 k J/cm2, 无霜期160 d,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年平均降雨量480~540 mm, 且集中在7月—9月, 雨热相对充足期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 所产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品质较好。特别是较为充裕的耕地资源和土地条件, 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是全省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

2. 科技支撑优势

全县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2人, 中高级以上职称人数达51人, 占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4%;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临县脱毒种薯基地, 专门从事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繁殖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 多年来一直进行一级种薯的扩繁和引进推广, 积累了马铃薯种植丰富经验。同时, 全县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 培训了一批繁育马铃薯的乡土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 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 交通区位优势

近年来, 临县先后争取到两条高速公路 (太佳高速、西纵高速) 、三条铁路 (晋中南出海通道、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太兴铁路) 。目前, 太原直通临县的太佳高速已建成通车, 西纵高速公路和三条铁路全部开工, 加上紧邻正在建设的吕梁飞机场等, 全部建成后, 将实现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格局, 为马铃薯外运创造便利条件。

4. 劳力资源优势

临县劳动力资源数为22万人, 发展马铃薯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5. 政策支持优势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 营养价值很高,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 2006年《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农农发[2006]9号文件) 下发后, 山西省农业厅又把临县确定为“一县一业”马铃薯基地县, 吕梁市把马铃薯产业确定为“8+2”重点产业之一, 临县也相应制定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 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政策支持优势。

二、临县马铃薯产业现状

1. 种植生产情况

临县是全省马铃薯种植大县, 201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0 000 hm2, 平均单产为820 kg/0.067 hm2, 总产量为24.6万t, 产值为2.58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2.6%, 其中马铃薯人均收入达到520元, 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144元的16.53%。全县23个乡镇560多个行政村约12万户农户从事马铃薯种植, 占全县行政村和农户总数的88.7%、85.7%。现已形成36个“一村一品”马铃薯专业村。

2. 良种使用情况

近年来, 临县把脱毒种薯推广作为马铃薯产业开发的突破口, 充实了临县脱毒种薯基地技术力量, 成立以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种薯繁育企业, 建成了年产300万粒微型薯的组培中心, 开展了6.67 hm2品种对比试验, 并通过马铃薯良种繁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项目, 引进推广了克新1号、晋薯7号、冀张薯3号、晋薯7号等脱毒马铃薯原种, 累计推广脱毒种薯1.33万hm2, 全县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67%以上, 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提高。

3. 栽培技术情况

推广普及脱毒种薯良种良法, 实施机械化整薯播种、机械收获、起垄栽培、双垄沟全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高巧拌种、机械铺膜等集成技术。

4. 加工销售情况

现已注册有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临县祥和淀粉有限公司、临县兴龙粉皮厂、临县富民粉皮厂等5家薯产品加工企业, 拥有家庭小型加工坊120余家, 主要产品有精淀粉、粉皮、粉条、粉丝等, 产品畅销省内外各地。目前, 全县注册登记专业合作社30多个, 马铃薯从业人员约达48万人。

三、存在问题

尽管临县马铃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良种繁育、栽培技术、贮藏加工、市场交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升级。

1. 良种繁育相对滞后

由于马铃薯良种生产周期长、环节多、成本高、风险大, 加之临县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良种繁育推广仍然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1) 品种 更新换代慢, 品种退化严重, 产量低而不稳。

(2) 主栽品种单一 临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克新1号和晋薯7号为主, 由于多年种植, 对病虫害的抗耐性越来越差。并且适宜临县栽培条件的早熟品种、加工型品种和其他优势品种缺乏, 成为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病毒检测不到位 由于检测仪器、检测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随着全县种薯扩繁能力的提高, 加强病毒检测, 确保各级种薯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4) 种薯企业实力不强 目前, 只有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种薯繁育企业, 年产微型薯300万粒, 可供0.2万hm2一级种薯, 带动能力有限。

2. 种植技术比较落后

重茬种植普遍, 农家肥料投入不足, 在化肥施用上重氮轻磷、钾, 基本不防治病虫害等, 全县马铃薯单产仅为820 kg/0.067 hm2。

3. 精深加工能力有限

目前, 临县注册粉皮加工企业仅有5家, 小型加工坊120余家, 年可加工转化鲜薯6万t, 消耗马铃薯量占马铃薯产量的25%, 且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设备档次较低, 设备改造更新滞后, 生产工艺较为落后, 加工深度不够, 淀粉提取率较低, 产品质量等级较低, 生产成本高, 企业利润空间小, 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4. 贮藏设施标准不高

全县现有2 000 m2以上的大型种薯贮藏窖2个, 马铃薯贮藏主要依靠群众自建薯窖, 由于千家万户的贮藏窖容量小, 建设标准低, 通风不良, 设施较为简陋, 烂窖率极高。

5. 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缺少, 市场不健全, 经纪人队伍较少, 马铃薯商品率不高。

四、临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临县马铃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县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 要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思路, 加快建设完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生产基地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仓储加工体系、产业市场体系等“五大产业支撑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发展。

1. 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实现品种良种化

加强马铃薯品种选育、种薯繁育、良种推广、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管理, 建立服务全县、面向全省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供应推广体系, 加快推进种薯良种化。要按照县里主抓原原种、原种和一级种薯扩繁, 乡镇主抓二级种扩繁的工作要求, 重点实施“3222”良种工程, 即:300万粒脱毒微型薯、20 hm2原种繁育基地、200 hm2一级种薯基地和2 000 hm2二级种薯基地为主要内容的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 形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一条龙供应的良种繁育格局, 实现种薯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专业化、检测制度化。

(1) 原原种基地 要以临县脱毒种薯基地、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 建设2 000 m2左右的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繁育中心, 配套工厂化生产的组培室、茎尖脱毒车间、病毒检验检测中心, 年产300万粒脱毒原原种 (微型薯) 的标准化钢架隔虫网 (温) 室等设施设备。组建马铃薯良种生产繁育协会, 大力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筛选, 原原种的培育, 规范化种薯生产技术和商品薯生产实用技术研究, 为全县搞好技术服务。

(2) 原种基地 在海拔1 100 m以上的白文镇圐圙、梁家湾、阳坡等村, 按4年一轮作的要求, 每年建设集中连片的20 hm2、总规划建设80 hm2的原种生产基地, 为一级种薯繁殖基地提供原种, 满足200 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用种需求。

(3) 一级种薯基地 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白文镇秦家坪村、铁芦沟, 城庄镇明旺塔村、松峪里、程家塔村等15个村, 按3年一轮作 (轮作期内不能种植茄科作物) 的要求, 每年建设集中连片的200 hm2, 总规划建设600 hm2一级种薯生产繁殖基地, 形成年生产一级种薯5 000 t以上, 保证2 000 hm2二级种薯基地用种需求。

(4) 二级种薯基地 按两年一轮作 (轮作期内不能种植茄科作物) 的要求, 在海拔900 m以上的城庄、玉坪、临泉、青凉寺、雷家碛、石白头、大禹、木瓜坪等10个乡镇, 规划建设2 000 hm2、总规划建设4 000 hm2二级种薯生产繁殖基地, 每年产二级种薯4.5万t, 保证20 000 hm2商品薯生产用种需求。

2. 大力发展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 实现种植规模化

要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 着力优化区域布局, 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推动马铃薯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向规模基地集中、向龙头企业集中、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要通过项目、资金、技术、社会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 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马铃薯产业带, 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个200 hm2以上集中连片种植带, 商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 000 hm2以上, 形成年产马铃薯45万t以上规模种植。

3. 积极推广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 实现生产标准化

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 依托百亩示范 (1亩=0.067 hm2) 、高产创建、典型样板田等示范活动, 重点落实推广脱毒良种、高巧拌种、增施磷钾、平衡施肥、地膜覆盖、适时早播、深松整地、起垄栽培、中耕培土、科学管理、综防病虫、机械收获等高产集成标准化技术, 全面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努力使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由现在的820 kg/0.067 hm2提高到1 500 kg/0.067 hm2以上, 实现平均单产翻番。

4. 加强马铃薯仓储加工体系建设, 推进经营产业化

要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重点, 加强仓储加工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经营产业化。

(1) 马铃薯精深加工体系建设 鼓励采取租赁、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 建议县财政每年设立300万~500万元“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资金, 对种薯基地、加工企业、微型薯推广、建贮藏窖、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扶持, 重点支持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临县祥和淀粉有限公司等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 要积极争取实施马铃薯精淀粉节水技术改造、法式速冻薯制品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城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筹建马铃薯加工园区,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辐射带动全县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

(2) 马铃薯仓储基地建设 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 坚持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增效益的思路, 改进和创新贮藏技术, 加强大型贮藏设施、千家万户贮藏窖 (窑) 建设, 新建1 000 t以上大型贮藏窖10个, 500~1 000 t中型贮藏窖50个, 100~500 t中小型贮藏窖50个, 支持新建一批千家万户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 不断提升马铃薯标准化贮藏水平, 使全县形成多元、多层次贮藏经营格局, 使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45万t以上。

5. 建设完善马铃薯产业市场体系, 实现产品品牌化

篇4: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邢台市 旅游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邢台市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概况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辖2个县级市、15个县和2个区,173个乡镇办事处,5212个行政村,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70万人。邢台地理环境优越,西依太行、北接石家庄、南临邯郸、东与山东毗邻。邢台交通发达,京广、京九铁路、京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邢(济)、邢和(顺)、邢长(治)公路横穿东西。全市形成了铁路、公路纵横交错,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运输网络。

邢台市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已发现矿产38种,有17种储量位居河北省前5位。主要是:煤、铁、铜、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煤炭储量28亿吨,铁矿石4.5亿吨,均在河北省占重要地位;石膏储量8.1亿吨,居华北第一。农副产品品种齐全,生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等,素有“粮仓棉海”之称。年产各种干鲜果品达1亿多公斤,主要有板栗、核桃、苹果、鸭梨、串枝红杏、红枣、柿子、构杞等。

邢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文明史,历史上曾经四次建国、两次定都。商代祖乙曾迁都于此,战国时是赵国早期国都,东晋后赵石勒在此建都。邢台历经变革,曾几易其名,至明清改为顺德府。

邢台市历史上英贤人物辈出。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黄巾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太平道教的创人张角,清未义和团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赵三多,“扫清来洋”起义领袖景廷宾,唐初政治家、千古一诤臣魏征,元朝建国立制的奠基人、元初名畏刘秉忠等。

邢台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自然资源,如崆山白云洞、前南峪生态沟、太行山大峡谷、汉牡丹等;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郭守敬纪念馆、黄巾起义军寨、义和团议事厅、邢侯墓、扁鹊庙等;民俗宗教旅游资源,如开元寺、清风楼等;以品牌企业和特色经济现象为主的商贸旅游资源,如综合评价全国最优企业之一 ——邢台矿业集团、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世界最大的羊绒基地———清河县、全国三大方便面基地之一——华龙方便面基地。

近年来,邢台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有以太行奇峡群、崆山白云洞、扁鹊庙为主的30余处开放景区点,星级酒店20余家,国际、国内旅行社近60家,旅游汽车公司10家,形成了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物交相辉映的系列旅游产品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虽然邢台旅游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前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说,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慢、规模小、基础差、效益低,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缺少旅游优质品牌。

二、邢台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

一直以来,邢台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在发展,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所以,重视工业经济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旅游经济则相对被忽视,没有将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来做,不能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邢台市多数县(市、区)还没有旅游工作机构或机构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政出多门,尚未形成直接有效的管理体制,行业多头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权限不明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邢台市前后设立了近60家旅行社、兴建了20家星级酒店,但除了康辉旅行社、辰光旅行社、辰光酒店、邢州大酒店等少数几家旅游企业外,还未出现其他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全市旅游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状况。其中,多数旅游企业的市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落后,企业缺少活力。另外,邢台市旅游从业人员中,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的人员不多,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

3.旅游产品结构单调,缺乏特色,规划不合理

邢台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项目单一,旅游活动内容枯燥,景点规划不合理。在资源开发上只侧重自然旅游资源,而忽视人文旅游资源,如临城崆山白云洞、邢台大峡谷、九龙峡、天河山、云蒙山、紫金山。而这些景点绝大部分依据太行山,景观相似性太严重。这样,难以适应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地区性旅游规模偏小,对正常的游客群体来说,只需一二天就可将景色尽收眼底,这样对餐饮、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的拉动作用不大,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4.多数古迹与建筑群保护不力,毁坏严重

由于多种原因,邢台市多数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寺庙、古墓葬、古碑碣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天台山、太子岩、凌霄山、贺坪峡等处的寺庙、起义军营寨仅留残垣断壁,平原上的道观寺院多数是近几年重修扩建的。古墓葬和一些碑碣损坏也比较严重。旅游资源受到毁坏,不仅是难以弥补的损失,也为旅游开发增大了投入。

三、解决对策

1.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邢台市政府为了尽快将旅游业作为邢台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邢台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非常重视,建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办旅游,开放办旅游,坚持全市一盘棋,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文化含量,注重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二年打基础,三四年大发展,六七年建成旅游大市,十年左右实现全省旅游强市,使旅游业逐步成为邢台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2.实行“深化、活化、转化、新化、谋化、标化”六化战略

深化不仅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深化加工与环境改善(如崆山白云洞灯光深化工作),同时还要将旅游开发与其他产业密切结合(如华龙面、邢窑、国际羊绒城的结合);活化主要是指对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即除了修复整建,再现历史建筑艺术外,更要开发表演性、参与性项目,再现历史古韵;转化主要是向旅游功能转化,向多功能转化,向区域性大协作转化,向多向性大联合转化;新化是将现有规模较小的、开发前途更大的资源或产品进行创新、扩大、改造(如柏乡汉牡丹);谋化是指在旅游开发建设之前必须先行策划、规划、计划(如柏乡汉牡丹、郭守敬故里);标化即标准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旅游环境的整治与美化以及旅游管理系统的调整等都要以高品位、高起点、高质量要求,特别是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以国家制定的标准运行,实行道德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

3.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邢台旅游开发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同时兼顾一般,有序开发,逐步发展。主抓国内市场,兼顾国际市场;主抓特色产品,兼顾一般产品;抓大头,带小头。

4.借助机遇,加速发展

国家将发展旅游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众多良好的环境条件。我国加入WTO,正式迈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门槛,对此给予促进我国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面对入世,邢台旅游业主要对策:一是借助“东风”大喊大叫发展旅游;二是与其他企业联合,将旅游点作为地方的窗口,作为企业家休闲、洽谈之佳地;三是整合力量,進行集团化建设,增强竞争实力;四是优先建成一批对国际市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来。借助申奥之风,大力实行河北省的“六在河北”奥运旅游工程:奥运在北京,预赛在河北;奥运在北京,训练在河北;奥运在北京,吃住在河北;奥运在北京,观光在河北;奥运在北京,休闲在河北;奥运在北京,购物在河北。邢台市完全可以以次为契机,大力推动邢台旅游发展。

5.加大旅游促销宣传的力度,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外出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商务旅游强势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游客的心理特点,在宣传方式上要借助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载体,精心策划一些有特色又有轰动效应的宣传促销活动;积极争取承办一些国际、国内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互联网站、网页进行宣传,积极推进网上促销,提高促销的效率。同时,要加强横向联系,搞好区域合作(包括省内外),强化联手促销,实现客源互享。

6.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邢台市的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要抓住人才这一关键,从邢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应该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旅游经营者管理人才的计划,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实效、有力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应加强导游人员的培养,应要求每位导游都具有国家级导游证,能够熟悉全市的每个景点和景区,熟练讲解,对不同层次游客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充分利用本市教育设施和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定向培养一批熟悉旅游业务、外语水平高、踏实肯干的高素质的导游人才。要加大对旅游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并提供资金保障。

篇5: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锦屏县司法局安帮办

(2011年)

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和帮教问题一直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自199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这项工作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以来,中央及各省市为做好这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我县根据中央及省、州综治委、司法局的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按安置帮教工作的“四化”要求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并对安置帮教工作做了一些探索,有效的解决了一系列刑释解教人员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县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的重视。

一、我县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

(一)组织机构的情况

我县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全盘工作;综治委下设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司法局,负责日常的工作。全县15个乡镇均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均设立在司法所,负责乡镇安置帮教日常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

目前我区2009—2011年11月共有刑释解教人员262人,其中:2009年安置帮教工作对象86人,2010年有 96人,2011年有80人。我县农村户籍的刑释解教人员家均落实了责任田(山);城镇户籍的刑释解教人员,通过政府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帮助联系工作单位及自主择业,安置率86%,帮教率达92%,符合低保条件的,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

二、我县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各级安置帮教组织紧紧围绕综合治理、“平安锦屏”、“和谐锦屏”创建目标,拓展安置渠道,丰富帮教形式,积极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努力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安置帮教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够。部分党委政府工作上支持不力,对安帮工作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工作经费上没有给予保障。安帮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基本上是靠司法行政机关“单兵作战”,难以抓出成效。

(2)司法所人员欠缺,安置帮教工作缺乏人力保障。因编制所限,县安帮办没有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各司法所均是一人,有2人编制的三江镇司法所也是有编无人,目前全县有4个乡镇司法所无人工作,相关乡镇政法委、综治委未能搞好安置帮教工作衔接,使安置帮教工作的正常性受到影响。

(3)政策法规不明。尚未立法或出台统一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扶持有特殊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问题,缺乏低保、就业、教育、培训、工商、税务等“硬性”优惠政策依据;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报到和流动管理没有强制性规定,使有关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无法管控帮教,导致脱管、失控现象严重。

(4)安置帮教对象流动性大,帮教和管控工作难度大,压力大。由于社会形势的影响和刑释解教人员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实际需求,很多刑释解教人员外出打工谋生,且流动频繁,使安置帮教工作无法跟踪衔接,无力且无法管控和帮教。据调查,我县的安置帮教对象约60%在外流动打工,很大程度的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安置帮教工作经常陷于被动状态。

(5)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现在的安置帮教工作既涉及电脑及相关工作软件的操作,也涉及工作方法方式、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但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主观认识和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

三、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解决,否则我县的安置帮教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巩固性成果。

一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实现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安置帮教工作当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法律规定,虽然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但这一决定太原则,不具备执行力,也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原则不符。而中央综治委和各省综治委所下达的通知、决定等,因为综治委本身就是一个协调机构,无权制订有统一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这也是中央综治委及各地综治委下发的有关安置帮教工作的规定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的原因之一。第一,通过立法,明确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及安置帮教工作成员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职责,可确保安置帮教工作措施能落到实处,可以确保各职能部门按法律规定履行职责,做到相互配合,使安置帮教工作由原来的各职能部门友情协作变成法定的职责,不履行职责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此,能有效地解决部门推诿、扯皮问题,减少脱管、失管问题和安置帮教工作中解决就业、帮扶等问题。第二,通过立法把这几年各地通过实践证明可行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使安置帮教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县为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低保问题、再就业问题制订了一些好的办法和措施,但因为不是法律规定,没有强制执行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靠司法行政部门去协调,协调好能落实,协调不好,司法行政机关也无可奈何。如果上升为法律规定,只要依法办理即可,使安置帮教工作有依据,有保障。第三,通过立法,明确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列入预算,确保安置帮教工作经费得到保障,从而促进和保障安置帮教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难点最大的,也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是心理矫治问题。长期以来,在监狱、劳教场所重监管安全,但由于人才缺乏等原因,对于心理矫治大部分监狱及劳教场所都重视不够,加上分类关押也才刚刚推行,所以在监狱服刑时还存在交叉感染问题,有的服刑人员甚至比入监时更强化了罪错观。加上我国对服刑人员只有刑期的规定,没有心理矫正的硬约束,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所以在刑释和解教时,对这两类人员的罪错矫正情况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估,更谈不上对安置帮教工作机构提供重点帮教建议了。实际上,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心理矫正上,综合分析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可以发现这部分人大多是在监狱服刑期间本身的罪错就没有得到矫正,回归社会后,没有得到科学的心理矫治,加上社会上的歧视,生活、就业上遇到困难,强化了其仇视社会、自暴自弃的犯罪心理,导致其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认为,当前安置帮教工作重点应放在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工作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上。具体地来说,应当重视过去被忽视的心理矫正工作,监狱、劳教场所除做到分类关押外,还应重点做好心理矫治及评估工作,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工作重点,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的帮教工作应当向前延伸,定期到监狱及劳教场所开展帮教活动,协助监狱做好改造工作,同时了解服刑在教人员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监狱和劳教场所在刑释解教时,应当对刑释解教人员有一个评估报告提交给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向他们提出该对象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建议。监狱和劳教场所还可定期走访刑释解教人员,了解他们回归社会后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监管改造工作中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样监狱劳教机关和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三)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当前刑释解教人员出现脱管、失管、漏管问题主要是信息不畅、不准,各职能部门没有做到资源共享。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法院制作的生效判决应当抄送司法行政机关,监狱、劳教场所应当提前把服刑在教人员的情况告知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应该把在其工作内网上签收的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及时转送司法行政机关。但是这些有效解决失管、脱管、漏管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尤其是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大,而公安机关的信息网是全国最全、最准的,如果公安机关的信息能够同司法行政机关共享,可以解决人口流动及户口迁移导致的地址不明无法管理的问题。如果法院系统把生效判决及时抄送司法行政机关,让司法行政机关提前建立辖区服刑在教人员的档案,对于解决脱管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相关政法部门的资源共享,各安置帮教机构利用信息化管理安置帮教工作,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出现失管、脱管、漏管现象。

(四)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齐抓共管,提高安帮成员单位参与率。各级党委、政府及综治委应把安帮工作摆上位置,纳入综合治理的目标考核之中,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格局。在县安帮办的机构设立、人员编制及待遇和基层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待遇等方面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避免工作人员办事无名或者无人办事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保障安置帮教工作的正确、正常开展。在工作领导和协调上,要由县、乡镇政法委、综治办牵头,加大协调力度,安帮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职能部门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县综治委应及时对安帮工作各成员单位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各自职责,激活成员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安帮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细化量化安置帮教工作,列入综治目标考核,对履职不能或履职不全的成员单位应予严惩并与“一把手”的政绩挂钩。充分依靠公安、劳动、民政、财政、工商、税务及工、青、妇等安帮工作成员单位,迅速形成综合治理的整体合力,共同做好安帮工作,力争给刑释解教人员更多的优惠,扶持有特殊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问题,真正做到和谐成果人人共享。

(五)强化衔接管理,丰富帮教形式,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各乡镇及其安帮工作站要坚持走社会化道路,依靠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参与帮教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使安置帮教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1)向前延伸,及时衔接。将安帮工作向监、所延伸,掌握本地籍将要刑释解教的人员情况,提前做好接茬准备工作;重大节日组织探监探所,鼓励服刑在教人员迷途知返,重新做人;动员刑释解教人员的亲友及时去监所接人,以减少出了监所门就游荡社会的现象。(2)多措并举,感化教育。依托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力量,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慰问信等形式,教育、感化和挽救刑释解教人员。在帮教方法上,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满腔热情地引导刑释解教人员把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变为自觉行动。(3)排忧解难,依法维权。避免单纯和空洞说教,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与思想教育、普法宣传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生产、生活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实施法律援助等,并为确有特殊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复学、就业、养老等生产、生活难题。

(六)强化就业指导,拓展安置渠道,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各级政府部门要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就业,特别是政府开发的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为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提供服务。(1)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2)分类落实安置。把城市籍有特殊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视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逐步纳入下岗再就业扶助工程;对农村籍的,则协调村民委员会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其承包田、宅基地,并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解决生活困难。与此同时,可引导刑释解教人员参加集体外出务工,使其自食其力,安居乐业。(3)争取优惠政策。按照中央八部委《意见》,为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提供便利条件,在技能培训、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指导。(4)创办安帮基地。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以重点解决刑释解教人员中有特殊困难的“三无”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并积极帮助其就业。

篇6:平朔公司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文摘要前言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1.2.3.4.5.6.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2.3.4.5.6.7.8.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人才不足。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企业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环境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遵循效益原则

(1)

(2)

(3)

(4)效益启动原则 低成本原则 渐进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

(4)企业的应用基础。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前言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其需求和采购意向直接影响着IT设备相关生产厂商的生产。因此,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特点,了解其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一直是IT设备厂商关注的焦点和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的依据。

一、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

场竞争,信息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能力和条件以及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根据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

自2000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较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许多行业信息化的成功率不到10%,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强烈的反差说明中小企业信息人形势严峻。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在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企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数量比较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资金实力相对有限,而信息化改造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需要相对较高的投资资金,所以资金不足就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2.政府支持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资助重点都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被提及;二是政府部门本身在信息化过程中“没有带好头”,如中小企业每个月还要带着报表到税务局排很长时间的队交报表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三是政府在给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同时还贴息,而中小企业则是依靠自己的积累投资。

3.信息化人才不足。这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大量中小企业本身由于生产过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其次,大量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才工资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价格竞争力。

4.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首先,在改革开放中快速致富的许多暴发户实际上并不懂得管理,当然也不可能看到信息化管理的潜在效益,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兴趣去学习信息化管理工具。另外,大量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信息的传递几乎没有障碍,所以信息化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5.由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厂商的很多通用方案并不能很好地适合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了需求与供给错位。

6.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截然不同。许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带有很大盲目性,未能准确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究其原因,关键是定位不准,未能将适度信息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7.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有限的,它们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又不能偏离信息化,因此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上常常遇到困难。面对如此丰富多变的信息化技术、面对各类经销商、面对诸多可选择的方案,有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因此,它们对运营商提供的硬件、软件“一揽子”解决方案很感兴趣。

8.环境问题。企业信息化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作为支撑保障。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还是很薄弱。同时,国家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支付信用、货物配送、网络安全等方面有待完善,如对计算机网络犯罪还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部分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系统遭到攻击与病毒侵袭,导致数据丢失和破坏甚至系统瘫痪,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投入少,期望值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经不起信息化失败的打击:企业的IT基础设施差,有的企业甚至需要从铺设局域网开始做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信息化的实施比较困难.针对中

小企业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1.遵循效益原则。

(1)效益启动原则。信息化的全过程,对业务部门的效率,如库存量、资金周转天数等,进行详细评估,用数字来说明信息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贡献和对管理变革的促进作用。

(2)低成本原则。从操作角度说,低成本信息化,首先要坚持渐进原则,比如分期投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需随买;其次是实用为本。

(3)渐进性原则。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任何的信息化,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投资完成。

(4)可持续原则。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长远发展。当前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可扩充、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可以不断增加或改进,网络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应成名就必须是可升级、可集成的,不能因为技术升级而废弃原来的软件。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业务带来好处,又不能为新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造成很大的浪费。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努力创建一种集中分布式的管理模式,既要把一部分权力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让各个点能够灵活地分散经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企业和供应商、客户、投资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

(4)企业的应用基础。即员工业务素质、经理的管理素质、变革能力、整个外部应用环境等等。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政府主动搭建银企合作桥梁,继续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建立信贷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贴息和奖励等形式,鼓励金融单位推出更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充分调动金融单位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考虑中小企业现实情况,简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降低货款门槛,缩短审批时限,改善业务流程,在信贷规模和金融产品向中小企业倾斜,各级财政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各区县,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平台。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城乡民众的支持和监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利配合,市场的行规制度的完善和遵守。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创新打假,杜绝模仿和扰乱市场恶性竞争。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形成企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加强整体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和工作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感和自我修养。搞好企业环境建设,创造企业品牌形象。与大企业或先进企业合作,寻求投资商或合作伙伴,扩大企业行业或市场领域。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主导权弱等劣势已经影响到其生存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增强其管理和决策能力,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帮助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推广新的科研成果,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的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

五、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可以预见,在国家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大力扶植和帮助下,中小企业将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必将蓬勃展开。我们相信,加入WTO后的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将进一步促进和保证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六参考文献白金麟;辽化仪表厂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隋红建,王刚;项目管理在R&D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1期

3赵永瑞;常莹莹;朱腓利;;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6年04期

4马菊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6年22期

5钱莎莎;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6安占丰;企业管理信息化外部环境及对信息化策略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李继云;中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上一篇:名画赏析下一篇:新闻概括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