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模式

2024-06-27

平朔模式(精选九篇)

平朔模式 篇1

农村居民点是农业劳动者共同居住, 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孙华生等, 2007;闫庆武和卞正富, 2008) ;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 农村居民点是农业工作者生产和生活的承载体 (姜广辉等, 2006) ;作为农村的基本地域单元, 居民点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 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 (文枫等, 2010)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反映了一定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下农村居民居住活动 (李君和李小建, 2009;范红梅等, 2008) 。随着我国采矿业的发展, 矿乡矛盾表现突出, 其中包括居民点搬迁安置问题 (汤道路和李昌昊, 2007) ;矿区问题逐渐成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关注的焦点, 国家拟定了一系列关于矿区农村搬迁安置办法。

国外研究农村居民点较早, 主要在区位选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村落进行比较研究, 着重说明地形差异对村落区位的影响 (李君和李小建, 2008) , 同时分析村落位置与地形、阳光等环境的关系, 海拔高度也是影响居民点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宗兴和陈晓健, 1994) , 此外英美等国近年也出现了新生村落与经济变化、交通发展关联问题的研究。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农村居民点分布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 导致目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性, 不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田光进和刘纪远, 2002) , 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志城等, 2012;李云强等, 2011) , 反映了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的随机性以及地形位对分布优势度的影响;从生态学理论出发总结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像因素, 并以此提出布局优化方案 (王诗雨等, 2012;韦红吉等, 2013) 。露天矿区居民点搬迁安置对居民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周孝等, 2006) , 农村外迁移民集中居民点规划, 可采用“出县外迁、省内集中安置”的模式 (闫慧玉等, 2013) , 并从居民点选址建设标准、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对井工矿而言, 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塌陷, 居民点搬迁安置受到此因素制约, 移民安置方法重点考虑安置点的选择, 实现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 控制搬迁的距离, 以移民安置为主 (牟长波, 2013) 。

综上所述, 国外在农村居民点分布研究领域与国内比较类似, 着重研究农村居民点的选址因素以及区域性分布特点的研究, 但对于超大型露天矿区, 研究居民点搬迁安置以及复垦土地回迁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生态问题鲜见报道。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露天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源, 提取受到矿区影响的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分析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根据农村居民点分布特点结果, 可以提前预测矿区未来开采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的面积, 煤矿企业可提前进行煤矿开采成本预算以及居民点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此外, 农村居民点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基础, 能否妥善处理矿区农村问题, 成为城市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因此, 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 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平朔煤矿作为现代化的大型露天煤矿, 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生态脆弱区,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南北长23km, 东西宽22km, 面积380km2, 地质储量127.5×108t。平朔矿区建设规模为6.5×107t, 其中国家大型露天矿4.5×107t, 地方煤矿2×107t, 井工矿3个 (图1) 。国家大型露天矿划分为三个矿, 即安太堡露天煤矿、安家岭露天煤矿和东露天煤矿, 每个矿田的规模均为1.5×107t。安太堡露天矿面积60km2左右, 服务年限为92年 (1985~2077年) ;安家岭露天煤矿面积60.64km2左右, 服务年限为97年 (1998~2095年) ;东露天煤矿面积48.73km2, 服务年限75年 (2009~2084年) , 具有煤层厚、煤质好、煤层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的特点。平朔露天矿的开采, 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生态环境也受到重大影响, 其中有大量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矿区内及其周围, 它们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直接受体, 随着采矿的不断进行, 部分农村居民点已经开始搬迁安置, 但尚未系统性的对其安置模式进行分析。

3 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原始数据, 选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图形叠置法和对比分析法。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 结合当前研究的背景,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以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图形叠置法:是本次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 利用Map Gis6.7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辅助工具, 通过数据的叠加、提取和分类, 获取研究需要的图形;对处理后的数据结果进行解读分析, 实现本次研究预期成果;对比分析法:对处理后的数据结果进行解读分析, 实现本次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对比分析露天矿开采区和井工矿开采区以及非采矿区农村居民点的差异性和受矿区影响程度的不同, 分析各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

4 结果与分析

4.1 矿区农村居民点数量特征分析

由表1可知, 研究区土地总面积23907.91hm2, 其中农用地有15514.02hm2, 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4.88%;建设用地2079.36hm2, 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70%;未利用地6314.53hm2, 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6.42%。由此可以看出, 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方式以农用地为主, 占据了矿区内土地总面积的2/3, 这些土地在日后煤矿开采过程中大部分将会被破坏;建设用地中, 其中农村居民点1142.71hm2,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4.95%, 由于受到煤矿开采的影响, 这些居民点需要全部进行搬迁安置。

4.2 矿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本次进行平朔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研究, 研究区总面积23907.91hm2, 共包括60个行政村, 现状分析采用“先整体, 后局部”的方式。研究区域现状见图2。

按照行政村与矿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将研究区内行政村进行分区, 依据行政村面积全部在矿界内、50%以上的在矿界内和50%以下的在矿界内, 分为全部在矿区内、大部分在矿区内、少部分在矿区内三类, 见图3。

由统计数据结果可知, 研究区包含60个行政村, 其中有20个行政村全部位于矿区内, 18个行政村大部分位于矿区内, 22个行政村只有少部分位于矿区内;全部位于矿区内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全在矿区, 大部分位于矿区内的行政村, 有一个村 (乔前村) 的农村居民点没有在矿区内, 而行政村面积少部分在矿区内的, 有12个村的农村居民点不在矿区内。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见图4。

由图4可以看出, 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和东南部, 西北部农村居民点分布稀疏;安家岭露天矿农村居民点最为密集, 井工矿3号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少。

矿区内按照采矿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 包括3个露天矿和3个井工矿, 矿区内按照煤矿进行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居民点和耕地面积统计。从矿区内农村居民点统计结果可知, 研究区内东露天矿面积最大, 共计4864.55hm2, 位于平朔矿区的东部, 农村居民点面积161.35hm2, 涉及行政村25个, 其中有6个村在东露天煤矿中没有农村居民点;安家岭煤矿是农村居民点面积最大的煤矿, 总面积2383.92hm2, 位于平朔矿区的东南部, 农村居民点面积188.00hm2, 涉及村庄19个, 其中有5个村没有农村居民点在内;安太堡煤矿总面积2585.73hm2, 位于平朔矿区的西北部, 农村居民点面积124.53hm2, 共涉及13个行政村, 其中有5个村没有农村居民点;井工矿1号总面积950.37hm2, 位于平朔矿区的西南角, 农村居民点面积52.49hm2, 共涉及9个村庄, 其中有5个行政村没有农村居民点;井工矿2号总面积812.41hm2, 位于平朔矿区的中部, 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51.01hm2, 涉及6个行政村, 有1个村没有农村居民点;井工矿3号总面积1764.06hm2, 位于平朔矿的最北端, 农村居民点32.08hm2, 涉及10个行政村, 其中有5个行政村没有农村居民点。

4.3 矿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特征分析

研究区内按照采矿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露天采矿区、井工采矿区和矿区外围区 (非采矿区) , 详细农村居民点分布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知,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142.71hm2, 其中露天采矿区473.88hm2, 农村居民点密度4.82%, 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41.47%;井工采矿区135.58hm2, 农村居民点密度3.84%, 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1.86%;矿区外围区533.25hm2, 农村居民点密度4.99%, 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46.67%。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露天采矿区和矿区外围区。虽然矿区外围农村居民点面积稍大于露天采矿区, 但是其居民点在该区域的密集程度不如露天采矿区和井工采矿区高。对露天采矿区而言, 农村居民点分布最为密集的是安家岭露天矿, 居民点面积占了煤矿面积的7.89%, 且在三个露天矿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也处于第一位;对井工开采区而言, 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位于研究区中南部的井工2号矿和研究区西南角的井工1号矿, 且以中南部的井工2号煤矿农村居民点最为密集;对矿区外围而言 (见表3) , 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离矿区1500m以内的区域, 其中又以分布在1000~1500m之间的农村居民点最为密集, 约占该段区域总面积的6.81%, 矿区外围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这与露天矿区以及井工矿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同, 与总体的分布趋势也相同。

4.4 矿区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模式分析

4.4.1 矿区农村居民点受采矿影响程度分析。

采矿不仅带来土地的破坏, 同时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从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分布以及矿区自然条件分析, 绝大部分农村居民点都会受到矿区的影响。从整体来看, 位于矿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共计609.46hm2, 均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井工矿有135.58hm2的农村居民点受到潜在的塌陷危险;而露天矿由于采矿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因此仍有473.88hm2居民点必须搬迁。农村居民点大多数位于中南部和东南部, 由于平朔矿区盛行西北风, 风速快、持续时间长, 西北方向有安太堡露天矿, 因此, 煤矿的开采带来的空气污染, 不仅直接影响到矿区内的农村居民点, 还会影响到矿区周边3000m范围内533.25hm2的居民点, 且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从局部分析来看, 井工矿1号和井工矿3号共计74.56hm2的居民点相对而言受到矿区空气污染比较低, 一方面因为井工矿开采不会对地表造成太大的破坏, 对空气污染较小, 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的污染;另一方面, 井工矿1号位于平朔矿区西南角, 西北风和东南风不会将露天矿排弃的废弃物污染覆盖整个井工矿1号, 但由其居民点面积较大, 密度高, 因此空气污染也不容忽视。对井工矿3号而言, 居民点面积32.08hm2, 是所有矿中密度最小的, 虽然夏天可以受到经过东露天、安太堡煤矿的东南风影响, 但是这个时期的风速比较慢, 时间短, 污染相对来说比较低。井工矿2号居民点面积51.01hm2, 居民点密度高达6.28%, 虽然本身并不会对环境造成特别大的污染, 但是由于它处在平朔矿区的中部, 西北与安太堡露天矿相接, 东南与安家岭露天矿相邻, 在常年西北风和东南风的影响下, 农村居民点长时间受到来自露天矿区的污染物污染。此外, 井工采矿对居民点的最大危险是造成地面塌陷, 因此, 井工矿在考虑环境污染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其对土地的损毁。处于露天矿区的农村居民点, 由于露天矿特殊的采矿方式, 必须搬离。位于矿区外的农村居民点, 除了东南部以及东部的农村居民点受到来自矿区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外, 其他位置的农村居民点受矿区影响一般, 在进行搬迁安置时, 可以对其综合考虑, 采用“就地安置为主, 搬迁安置为辅”的模式。

4.4.2 矿区农村居民点搬迁模式确定。

通过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其主要分布特征有: (1) 分布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结果可以看出, 平朔矿区的农村居民点分布规律, 不管是从整体的角度还是从局部的角度来看, 都表现出“东多西少, 南密北疏”的特点; (2) 分布的区域比较单一。通过农村居民点分布统计表可知, 矿区井工矿和露天矿农村居民点分布面积差异比较大, 农村居民点主要还是分布在了露天矿区域; (3) 农村居民点环境受矿区影响大。研究区内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受到矿区环境污染, 且影响程度较大, 主要原因一是居民点区位的选择, 二是气候的影响, 特别是风向。

4.4.3 矿区农村居民点安置方式确定。

了解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 掌握影响农村居民点生活环境的主要因素, 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此对平朔矿区的农村居民点安置方式做初步的探讨。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的两大主要考虑因素:一是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状况, 二是搬迁安置后对农业生产耕作半径的影响。基于这两点考虑, 提出以下搬迁安置方式。

对于露天矿而言, 农村居民点必须搬迁安置, 安置过程中选址是一个重要环节, 要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 还得有利于从事农业生产, 比如尽量保证农户耕作半径没有大幅度变化。安家岭煤矿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到井工矿1号的东侧, 安太堡煤矿农村居民点可搬迁安置到矿区北侧, 靠近井工矿3号的西侧, 东露天煤矿安置区可选在矿区的东北侧;井工矿1号东北角会受到露天矿区的影响, 可将这部分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到西南角, 其他部分维持现状不变, 井工矿2号由于受到环境影响比较严重, 建议全部搬迁安置, 井工矿3号东和南边靠近东露天以及安太堡煤矿比较近的农村居民点, 选择搬迁安置到北端;非采矿区的农村居民点, 东侧和东南侧的离矿区1km以内的农村居民点, 远离矿区往外搬迁1km, 其他农村居民点维持现状。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研究是基于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 利用Map Gis6.7软件, 对平朔矿区影响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平朔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总体上表现为“东多西少, 南密北疏”的分布特点; (2) 矿区内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露天矿区, 露天矿中又以安家岭煤矿密集度最高, 面积最大; (3) 矿区外围农村居民点分布按照距矿区距离划分不同的研究区段, 结果显示, 矿区外围农村居民点分布在2000m以内, 其中1000~1500m范围内农村居民点最密集。

5.2 讨论

本文大量的数据处理是研究进行的关键, 对数据结果进行高度的归纳总结, 但是本次研究中, 存在一些不足。此次研究方向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专门进行研究, 因此无法利用前人的研究做指导, 立项依据不够充分;文中对影响矿区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的因素分析, 只考虑了煤矿采矿类型和采矿区位, 以及风向这3个因素, 比较单一, 说服力不强;本次研究只进行农村及居民点分布特点分析以及对其搬迁安置进行探讨。

另外,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平朔矿区内耕地面积约占矿区总面积的50%, 主要分布在露天矿区, 露天矿中又以东露天煤矿区的耕地面积最多, 达到2522.72hm2。由于露天矿和井工矿对土地的损毁程度不同, 井工矿主要是塌陷, 而露天矿则以土地挖损为主, 对土地的压占和破坏程度最为厉害。因此, 平朔矿区采矿的发展, 至少会造成5000hm2的耕地被征收压占, 若想维持耕地数量动态平衡, 矿区复垦至少需要将未来采矿的土地一半整理复垦为耕地。

摘要:以平朔矿区农村 (平朔矿界所包含的全部行政村) 作为研究区, 其研究区内居民点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形叠置以及对比分析法, 重点分析矿区内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分布特征, 对比分析农村居民点环境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探讨煤矿开采过程中居民点搬迁安置的必要性及其搬迁安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总面积23907.91hm2, 涉及60个行政村,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1142.71hm2,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南部;矿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露天矿区, 面积473.88hm2, 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全部搬迁安置;矿区内耕地面积约占矿区总面积的50%, 主要分布在露天矿区。研究结果为矿区复垦土地再利用和居民点搬迁安置工作做准备,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朔模式 篇2

平朔监〔2013〕309号

关于印发《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废旧物资管理工作,节能减耗,不断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公司重点工作安排和要求,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制定《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

监察实施方案》

平朔集团

2013年7月23日

-1-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

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废旧物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堵塞管理漏洞,降本增效,促进廉政建设,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根据公司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在公司全面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监察依据

根据平朔公司《效能监察管理办法》、《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办法》、《设备报废管理流程》及《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实施细则》,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坚持融入管理,查漏堵缺,建章立制,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二、监察目的

通过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管理,避免和纠正在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工作环节中的违规行为,降低公司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三、效能监察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效能监察范围:公司各单位今年淘汰、报废的各类设备和生产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废旧物资的回收、保管、处理。

(二)效能监察对象:公司所有基层单位,重点是各露天矿、井工矿(含技改矿)、露天设备维修中心、井工设备维修中心、车辆管理中心、洗选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动力中心、设备管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宇辰公司、工贸公司等单位。

四、组织机构

-2 -

公司成立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领导组和工作组。

(一)成立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领导组: 组

长:王喜贵 副组长:李进荣、赵兴旺

成员:史建国、孙亦兵、白 金、赵文贵、李璋葆、高

珉、张全应、青克前及各单位分管废旧物资

回收管理的负责人

(二)成立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组:

领导组下设工作组,工作组设在公司监察审计部(纪委),负责废旧物资回收效能监察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基层单位特别是重点效能监察单位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开展废旧物资回收效能监察工作。

长:赵兴旺

副组长:孙明超

张跟东

郑顺平

成员:由企业管理部、财务资产部、机电动力部、工程管理部、监察审计部、营销管理部、物资供应中心、设备管理中心、保卫中心、工贸公司相关人员及各单位纪委书记组成。

五、监察内容

废旧物资产生单位是否按照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操作流程,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归集、分类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管理漏洞或违规处理的现象,具体如下:

(一)检查各单位是否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管理规定及相关流程,并认真执行。

(二)检查各单位是否建立修旧利废制度和工作流程,是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工作流程是否合理。

-3-

(三)检查各单位是否明确废旧物资产生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部门,是否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四)检查各单位是否明确废旧物资回收责任目标,是否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五)检查各单位是否按照相关的制度流程,按时按质按量回收废旧物资,并严格出入库手续,及时登记入账,做到账、物、卡相符。

(六)检查各单位已申请报废物资是否存在未按期报废收缴,仍继续使用。

(七)检查各单位已申请报废物资是否完整。

(八)检查各单位在回收处理废旧物资中有无因管理不善丢失,有无私自处置、变卖等违规行为,是否存在“小金库”和“帐外帐”现象。

(九)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在废旧物资鉴定、设备报废的管理中是否严格执行相关的流程制度。

(十)工贸公司在废旧物资的接收、归集、分类和处理的管理中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管理缺陷和违反公司关于废旧物资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方法步骤

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按照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层层负责的原则,以废旧物资回收和销售为切入点,对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7月下旬)

(一)建立组织机构。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纪委书记、分管物资、生产、机电等方面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二)制定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到责任部门。

(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动员会议。各单位、部-4 -

门要层层落实部署,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做好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自查、检查阶段(8月上旬)

(一)自查内容

1、检查是否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管理制度。

2、检查是否明确废旧物资产生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部门,是否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是否明确废旧物资回收责任目标,是否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3、检查废旧物资处理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出库手续是否规范。

4、检查是否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回收废旧物资,并严格入库手续,及时登记入帐,做到帐、物、卡相符,是否及时进行了账务处理。

5、检查在回收处理废旧物资中有无因管理不善丢失,有无私自处置、变卖等违规行为,是否存在“小金库”和“帐外帐”现象。

(二)督导检查

公司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组,将适时对各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并根据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下达《监察建议书》,限期进行整改。要求各单位对自查范围的全部记录、台帐、凭证、资料等进行整理归档,做好总结验收准备工作;对自查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整改方案,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方式、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并于8月15日前完成整改方案,报公司监察审计部。

第三阶段:整改、建制阶段(8月15日至8月31日)

要求各单位对效能监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组织责任部门、责任人落实整改方案、整改计划及整改措施,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流程;效能监察组对各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督查。

-5-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一)各单位对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进行总结验收,要注意收集自查、检查或抽查中的文件、图片和音像资料,认真完成资料归档工作。

(二)各单位在 12月20日前向公司监察审计部上报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总结、有关文件、表格、图片及音像资料。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效能监察工作组成员单位和被监察单位要把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摆在深化企业管理,加强惩防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综合效益的突出位置来抓,按照统一部署,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态度积极、行动坚决、措施得力、组织严密、精心实施,切实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真正把每个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协调沟通。公司效能监察工作组成员单位和被监察单位及部门要积极配合效能监察工作组开展工作,尤其是被监察单位要指派专人密切配合效能监察工作组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监督检查。公司效能监察工作组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运用监察手段,通过下达监察建议,作出监察决定,督促自查和整改到位。

(四)落实领导责任。各被监察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把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整改到位。对效能监察过程发现的拖延推诿、执行不力、工作不落实的问题,效能监察工作组将严肃责任追究。

-6 -

分送:公司领导,首席专家,副三总师,总经理助理,总法律顾问,存档(2)。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

2013年7月23日印发

平朔矿区太原组沉积相的研究 篇3

平朔矿区含煤地层的岩石类型及其丰度在不同地层时代以及矿区的不同地段有所差异, 由研究成果可知, 山西组的粗碎屑岩丰度最高, 太原组的煤最厚, 山西组煤厚次之, 本溪组的碳酸盐岩最高。太原组的碎屑岩占地层总厚度的64.5%, 煤层占29.8%, 凝灰岩占4.4%。平朔矿区太原组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和煤层。矿区内砂岩及煤层的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 表明沉积的水动力强度的差异。

2 平朔矿区太原组碎屑岩特征

2.1 砂岩

太原组共发育了K2、T1、T2、T3、T4、T5和T6等砂体, 其矿物成分、粒度和类型等与本溪组砂体有较大区别。以K2砂体为例, 该砂体为太原组与本溪组的分界砂体, 厚度0-20.12m, 平均5.98m。K2砂体在不同井田的厚度不同, 局部含砾岩, 粒径为2mm-6mm, 分选差, 以此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在河东区厚度又有增大的趋势, 但粒度变细, 分选, 圆度变好, 具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2.2 粉砂岩

太原组地层沉积了3层粉砂岩, 总厚3m-6m。5号煤层底板、7号煤层间接底板和11号煤层底板粉砂岩, 中含植物根化石和叶化石。碎屑有石英、燧石团粒, 长石和片状白云母, 含量变化较大, 可以为40%-90%, 一般大于55%, 泥质成分为高岭石, 为泥质粉砂岩或砂岩。粒度变化亦较大, 有粗粉砂岩相变为细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2.3 泥质岩

在各煤层底板和顶板均有泥质岩沉积。但底板泥岩中含植物根化石和碳质, 铝质较高, 局部为黏土岩。碎屑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等, 含量一般不超过20%, 有的小于5%, 如7号煤层底板和顶板泥岩。泥质成分为高岭石矿物, 少量伊利石, 局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中多含有菱铁质结核和黄铁矿小结核。

2.4 碳酸盐岩

除了菱铁质结核外, 太原组沉积了1层泥灰岩, 局部沉积了透镜体状钙质泥岩或结晶灰岩。11号煤层顶板泥灰岩, 含方解石40%-50%, 泥质40%-30%, 生物碎屑占15%-20%, 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其分布面积较广, 但厚度一般小于1m。

2.5 黏土岩

黏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次为伊利石、白云母和蒙脱石, 有时含有绿泥石、石英、钾长石、菱铁矿和黄铁矿等。本组黏土岩按含混入物成分分为砂质黏土岩、菱铁质黏土岩、碳质黏土岩、纯黏土岩。

3 平朔矿区太原组碎屑岩的粒度特征

据砂岩薄片的统计和粒度分析数据, 太原组大于中粒级的占61.6%, 中细粒占38.4%, 其中不等粒砂岩占23.1%, 这可能与火山喷出的晶屑直接散落在沉积盆地中堆积而成有关;但太原组碎屑岩中砾石级颗粒 (>2mm) 含量很低, 主要为中粒和细粒砂岩为主。以上数据说明太原组沉积过程中水动力作用较强, 但还不是很强;太原组沉积时, 平朔矿区距离源区较远, 没有发现边缘相或山麓堆积相的沉积物。

K2砂体分布面积广且稳定, 粒度曲线主要为二段型, 跳跃总体占80%, 斜率40°-65°, 平均51°, 悬浮总体占20%, 斜率平均50°, 分选中等, T、S载点为突变。T1砂体粒度累积曲线跳跃总体占85%, 斜率68°, 悬浮总体占15%, 斜率60°, 表明分选好。T、S载点突变, 说明水体反复作用较强。

4 平朔矿区太原组的母岩类型及物源

矿区含煤地层的矿物成分、岩屑类型、重矿物及其包裹体矿物等信息是判断母岩性质的较可靠依据。根据实见的岩矿信息, 可以推测矿区石炭二叠纪地层沉积时物源区母岩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文象花岗岩、火山岩和火山喷出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类。有碎屑岩厚度、粒度变化, 煤层中泥岩夹矸厚度变化可以推测平朔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时的物源主要是来自北部阴山古陆区。

5 平朔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球化学特征

现代沉积学的研究表明, 海相和陆相泥质物中的B、Ga、Sr、Ba、Mn、Fe等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海相泥质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要比陆相高。

5.1 B与B/Ga

平朔矿区太原组B平均含量为47.55ppm, 顶部硼含量达70ppm;山西组B平均含量32.38ppm, 底部硼含量为39ppm。太原组B/Ga平均2.4, 顶部为3.24;山西组B/Ga平均2.28, 底部为1.73。太原组和山西组B含量和B/Ga的变化, 特别太原组顶部和山西组底部存在的较大差异, 清晰的反映了二者环境上的不同。

5.2 Sr/Ba

Sr和Ba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 但与Sr相比, Ba的化合物溶解度要低。当淡水与和海水相混时, 淡水中的Ba2+与SO42-结合生成Ba SO4沉淀, 且易在岸边区沉积。从淡水环境向海相过度, 沉淀物中的Sr/Ba比值有急剧增大的趋势。一般海相Sr/Ba大于1, 而陆相Sr/Ba小于1。本区太原组的Sr/Ba平均2.95, 山西组平均仅为0.63。

5.3 Mn/Fe

由于Mn和Fe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异, 在搬运过程中, 二者要发生分异, 铁的化合物易在离海岸较远的陆地聚集, Mn则易在离海岸较远的海中聚集, 因此, 海相泥岩中的Mn/Fe比值高于淡水泥岩中的Mn/Fe比值。本区太原组Mn/Fe比值平均0.0135, 山西组平均0.0093, 差异较为明显。

6 平朔矿区太原组沉积环境分析

6.1 上三角洲平原相

上三角洲平原位于河流第一个分叉口至最高湖 (海) 平面之间, 为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 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 (包括泥炭、煤等) 。砂质沉积与泥炭、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平朔矿区太原组7号煤层顶至4号煤层顶为上三角洲平原沉积, 上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的全硫含量较低, 一般小于1.0%, 如平朔矿区6号煤全硫含量0.84%, 5号煤全硫含量0.99%, 4号煤全硫含量0.88%。

6.2 下三角洲平原相

中煤平朔锅炉1季度安委会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项目部领导,各专业安全负责人、各施工队安全负责人大家好:

今天是2018年3月17日,2018年1季度锅炉施工再过13天即将结束,回顾2个月来的锅炉施工过程。过去的75天的施工过程仍然历历在目。完成主要工程量如下,水冷壁的前后侧墙上部和中部水冷壁的安装257吨。省煤器安装完成523T,焊口完毕,旋风分离器组合吊装60T。包墙组合安装120T,回顾1季度的锅炉安装施工,未发生重大人生伤亡事故。轻伤事故控制在0.2%。在一季度的施工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安全生产工作。

1、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为了保证1季度的安全生产,消除钢结构冬季施工清晨结冰霜的自然现象,我工程处购买麻袋200条麻袋。发放给各个受热面施工队。在必须通过的钢结构表面捆绑麻袋,达到防滑的效果。

2、坚持开展安全周例会,提高锅炉全体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重视安全生产。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大于天的思想。让安全生产植根于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心中。

3、坚持每日生产会议,对存在与生产中的危险点源,进行交底。做到交任务,交安全。要求每个施工人员清楚危险点源,有效规避安全风险。

4、对每日主要的施工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做到有施工,有安全监督,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的习惯性违章及时纠正,教育。减少习惯性违章的发生机率。

2季度的锅炉施工高峰即将到来。施工人员要从一季度的80人,增加到200人以上,人员数量翻了3倍,这需要我们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加强以高空施工安全监督为主,地面安全监督为辅的安全监督机制。对施工中的高空交叉作业,做到交替施工。规避高空垂直交叉作业。并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应对人员高峰,措施

一、坚持开展安全周例会,对新入场的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减少人为安全风险。

措施

二、加大现场施工人员习惯性违章的有效监管,对屡次教育不改的违章施工人员进行,教育、罚款、清退三步走的有效措施,以提高锅炉全体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为目的,坚决杜绝人为因素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措施

三、对现场卷扬机和小型机械加大检查力度,提前发现机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规避机械事故的发生。在2季度的生产中,我们锅炉工程处将再接再历,保证安全生产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发言人:李箭峰

平朔井工三矿井下防治水措施浅析 篇5

平朔井工三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平朔矿区的西北部, 2008年底建成投产。采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煤层顶板上覆含水层较多, 尤其在向斜构造轴部 (采区内ZK311向斜, ZK335向斜) , 节理裂隙相对发育, 赋水丰富。且井田存在地表水体 (大沙沟) 和煤层风氧化等不良地质条件, 同时, 采区内有生产小煤窑2座, 周围有生产小煤窑4座, 各小煤窑矿井资料较少, 关闭前存在越界开采, 且开采层位不清。因此, 该矿顶板水、老窑积水引发的水害问题突出, 给矿井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防止重大突水事故的发生,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该矿制定了一系列井下防治水措施, 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2 管理措施

2.1 成立矿井防治水领导小组, 明确防治水责任

由矿长担任组长, 负责防治水的全面领导工作, 进行统一指挥;副组长负责安全措施的落实及检查、监督工作;由矿总工程师具体负责防治水工作的技术管理工作, 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 提出防治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技术装备和专项资金等建议。全体成员各负其责, 积极协调配合, 防治水人员依照安全措施要求, 严格进行防治水工作。

2.2 建立健全各项防治水管理制度, 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监管

建立健全防治水各项管理制度是防治水措施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为此, 井工三矿制定了防治水岗位责任制、防治水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探放水制度、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防治水预案及事故分析制度、水害应急救援制度等。为便于宣传学习, 制定的各项制度都制作成牌板形式, 悬挂在醒目位置, 做到人人皆知。同时, 由防治水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奖罚办法, 对各部门的防治水工作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并严格考核, 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

2.3 加强对职工的教育与培训

井工三矿培训中心定期对职工进行防治水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并采用理论考试、应知应会问答、有奖竞猜活动等形式对职工的防治水知识进行考核和加强, 保证职工具备必要的防治水知识, 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抵御水灾的能力。

3 安全技术措施

(1) 井工三矿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认真采取“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1,2]。

(2) 成立了专门的防治水队伍, 配备先进的井下专用防治水设备, 配备专业的防治水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 所有钻探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3) 认真编制探放水设计及措施。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1,2], 根据矿井勘探报告、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各巷道及采煤工作面的具体情况, 编制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经地测科、生产技术科、安监科等部门联合审查, 由矿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4) 掘进巷道防治水措施。 (1) 巷道掘进前首先要进行井下直流电法超前探, 每次探测距离60~80 m, 巷道掘进探测段50~70 m后提前10 m对前方巷道超前探测, 以保证巷道掘进速度。 (2) 巷道掘进前还要进行超前钻探, 探放水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对煤层顶板岩石中赋含的裂隙水进行预疏放, 探测距离为120 m, 掘进进尺不超过100 m, 至少留20 m的超前距离;对有小煤窑或可能存在小煤窑的巷道每隔70m设计两组钻孔进行探测, 探测距离为110m, 至少留40 m的超前距离。 (3) 根据物探资料, 对探测异常段进行加密探放, 发现异常及时向调度及相关部门汇报, 以便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4) 老巷道掘进前, 按照手持钻探查技术要求, 对掘进巷道进行手持钻探查。

(5) 回采工作面的防治水措施。 (1) 由于9号煤层厚度大, 回采后会对顶板破坏较大, “冒裂带”发育较高, 势必揭露和导通煤层上部含水层, 因此, 回采前必须对煤层顶板及上部含水层进行探查。探测方法主要采用矿井高分辨电法测深和音频电透视探测, 探测顶板及周围60 m范围内煤层的富水性、断层、破碎带、采空区、暗沟、暗河、陷落柱等含水构造。 (2) 根据对煤层及其顶板和巷道顶板探测结果, 分析研究煤层上部含水层的赋水特征及分布情况, 在井上下设计疏放钻孔, 对上部含水层相对富水区进行预疏放, 实现首采面安全顺利回采。 (3)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 在巷道内开挖排水沟或联络巷, 并选择巷道合理部位建立临时水仓等相关设施。 (4) 在回采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及地表塌陷情况的观测工作;回采后要加强采空区矿井水的疏排与管理工作, 并做好地表塌陷区地表水的疏排工程, 避免地表水或雨水溃入矿井。

(6) 井工三矿还采取了留设防水煤柱、设置水闸门及水闸墙、注浆堵水、铺设大口径双管道排水系统等防治水措施, 本文就不再详细阐述。

4 结语

煤矿防治水措施很多, 关键要看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要符合矿井的实际情况, 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能够贯彻执行下去。近两年来, 井工三矿加强了对防治水的管理工作, 真正做到了安全责任到位、措施管理到位、培训教育到位、监督监管到位, 防治水工作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防止了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 确保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0

平朔模式 篇6

1 设计合理的制度

为了实现对投资企业的有效财务管理, 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系统、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

1.1 投资前期财务评价程序

投资前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对该项目的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市场预测、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建设条件分析、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主要原材料与燃料供应、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分析进行评价。投资部门组织专家和各个专业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 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十分关键的, 这直接关系到了公司未来的投资风险问题、盈利空间问题。因此, 可以通过开放性讨论, 从多种角度评估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合理估计投资项目的价值, 为公司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1.2 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经过可行性论证,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保证公司对投资企业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与控制, 在公司以及公司的子公司与投资企业签署项目合同时, 应当加入公司在财务管理与监督方面的条款, 确保公司对投资企业实现有效的财务审核与管理, 条款中应包括由公司委派财务人员、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等相关内容。通过合同的约束, 在法律上保证平朔集团公司对投资企业的合法权力。

1.3 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控

财务集中管控是以产权控制关系为前提, 通过对投资决策权、对外筹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管理权、会计信息、财务资源等集中管理实现对集团成员单位的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约束与引导。一是统一集团主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包括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担保制度、授权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办法、差旅费支出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基本建设项目核算管理等办法, 要求全资及控股公司参照执行。保证所投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在母公司制度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业务处理, 降低集团内各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二是资金集中管控。平朔集团公司成立资金结算中心, 把母、子公司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资金, 降低资金持有水平, 保证集团公司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具体工作主要有:进行全集团公司的全面资金预算执行与筹融资工作, 统一管理子公司的银行帐户, 统一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 核定子公司对外付款的定额。从而提高资金管理利用水平, 降低财务费用, 从而严格控制财务风险。三是由集团公司统一运用投资决策权, 平朔集团明确规定由集团公司把握集团投资方向、投资规模, 各子公司一律没有投资权。四是全资及控股的日常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财务定期集中管控模式, 集团总部按月合并各子公司报表, 通过对报表的分析, 定期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五是平朔公司各个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有权按《公司法》的规定先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和弥补上一年度亏损的利润, 然后在可分配利润中进行分配。对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由集团公司统一支配调度上缴利润。

2 建立规范的财务标准

可以从会计和财务两个角度来理解投资项目的收益问题。从会计角度来看, 账面的收入如果大于账面的成本即可被视为项目收益。从财务角度来看, 一方面是公司的实际现金流入大于流出, 另一方面是公司的流入现金现值大于流出现值。前者是项目投资现金净流量, 后者是净现值, 当二者都为正数的时候, 即可被视为收益。为保证平朔公司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投资活动的水平, 必须制定规范的财务标准, 并严格根据财务标准对项目进行跟踪调查, 然后决定是否追加投入, 是否保持现状, 是否及时清理。

3 实施科学的人事管理

3.1 实行严格的财务人员选聘标准

必须对财务人员选聘工作进行严格把关:一是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二是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三是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四是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3.2 实行专职任职制度

为了对投资企业的财务实现科学监管, 平朔公司向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派出的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专职制度。只有实现财务的专职管理, 才能做到财务管控的科学性、有效性。

3.3 实行定期汇报制度

平朔公司财务部门每季度召开财务工作会议, 各个子公司财务负责人需要汇报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 总结财务管控的经验与不足之处以及向上层提交需要公司加以指导、解决的问题。

3.4 实行定期培训制度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 平朔集团公司会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他们对市场经济的应对能力和对财会制度变革的适应能力。培训内容一是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财会制度变革的了解;二是平朔公司做为A股H股两地上市的股份公司, 尤其要加强对国际财会变革动向的掌握;三是加强对税务知识与财会专业相关业务的了解, 如科技基金所得税前50%加计扣除政策、安全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等。

3.5 建立外派人员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业绩评价在财务管控循环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评价可以客观真实反映子公司的工作业绩及派驻人员的工作业绩, 平朔公司对其进行绩效考核, 以更好地激励外派人员主动提高工作能力。

4 加强子公司监事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监督力度

4.1 加强子公司监事会以财务为核心的全程监督

为了保证公司正常有序经营, 避免相关人员滥用权力, 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按照企业章程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成立监事会。集团公司监事会凭借其独立性、法定性和专门性, 通过列席会议、调查研究等手段对企业实行以财务为核心内容的全程监督。

(1) 决策监督。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前, 监事会可以提前介入, 对有关项目实施调研, 评估投资风险, 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建议。在企业决策时, 监事会可以对董事、经理是否损害公司利益, 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进行监督, 以确保项目决策的安全性。监事会对项目投资进行事前的决策监督, 可以保证事中、事后活动的有效展开。

(2) 经营监督。监事会对企业重大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选择监督的重点对象, 完善经营监督程序, 制定合理的监督工作方案。有重点、有步骤地对企业的项目投资、工程招标、资产变动等活动进行监控, 对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司利益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纠正。

(3) 问题整改。监事会对企业投资、生产、财务等活动中的问题进行清理, 对潜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 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整改, 规范企业经营活动, 改善企业的规章制度。监事会通过加强事后监督, 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降低企业项目投资中的风险成本。

4.2 加强集团内部审计对子公司企业的监督

加强专项审计、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内控审计, 对各子公司的组织、控制、职能进行检查, 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 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通过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推动子公司实现规范经营, 进而提高子公司的盈利能力。

5 加强管理手段及方式

(1) 财务负责人轮岗制。由公司派出财务负责人, 负责管理投资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建议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每隔一定时期进行轮岗调动。

(2) 中介机构审计的方式。公司统一委派中介机构对所属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进行定期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重点关注报告内容及管理建议书, 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控。

(3) 利用ERP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利用ERP系统将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到平朔集团公司总部,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通过系统这种规范、标准的动态反映, 满足公司各管理层级对投资公司管理方面的需求。

总的来说, 平朔集团公司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规范的财务标准、严格的用人机制等多种手段实施对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管控。加强对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 及时收回投资成本及产生的投资收益, 尽量减少投资损失是实现平朔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措施, 平朔集团公司有效地实行了对子公司的监控, 保证了集团的整体效益。

摘要:本文重点对大型集团企业加强对外投资项目通过制度设计、人员管理、监事会和审计监督等方面实现其保值增值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对外投资项目,财务管控

参考文献

[1]瀚一律师事务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十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01) .

平朔模式 篇7

关键词:矿区,小窑,开采工艺,采空规律

煤矿采空区是煤炭开采结束后留下的“空洞”。由于地下采空区具有隐伏性强、空间分布规律性差、采空区塌陷情况难以预测等特点, 使露天开采面临很大的安全问题, 成为制约当前平朔矿区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采空区的出现不仅容易使开采人员与机械设备掉入其内受到伤害, 同时采空区形成的积水、积气容易引起突发灾害。因此, 如何对地下采空区的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特征和采空区的冒落状况等进行量化评判, 成为困扰工程技术人员对采空区潜在的危害性进行评价和合理确定采空区处治对策的关键性难题。

1 小窑开采状况

平朔矿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 大约从明、清时期以来就开始在周边煤层露头区进行小规模的开采, 因年代久远, 详情难以了解, 对本区影响甚微。建国以来, 矿区小窑逐渐被有组织地开采, 由于规模小, 对后续的开采基本构不成威胁。矿区内大规模的开采主要于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约30年的时间内。平朔矿区有100多座煤矿, 大多数为斜井开拓, 采煤方法以串珠式或房柱式为主, 由畜力或绞车提升运输, 批准的生产能力为每年6×104~3×105 t不等, 但均存在超能力组织生产的情况, 这种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也给今后正规开采带来很大的隐患。

2 平朔矿区各个时期的开采状况

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和设备的制约, 各阶段的采掘方式和规模都不一样, 形成的采空区也各不相同。以下结合平朔矿区多年来的开采特点, 分三个阶段对采空区进行分析。

2.1 1950—1970年期间开采状况

该阶段开采方式为独眼斜井开拓, 部分煤层较浅的地方采用竖井爬梯方式, 人工用镐、锹挖掘, 以采炭块为主。

生产条件:镐刨人背。

布置方式:巷柱式 (俗称蜂窝状开采) , 见图1.如图1所示, 每10~20 m就开一条巷与临近巷道打通, 随意性很大, 是一种以掘代采的方式。巷道规格一般为3.0 m×3.5 m (宽×高) , 沿顶布置。

开采特征:先掘宽3.0 m, 高1.5m的巷道, 边掘边支木点柱, 见图2, 点柱间距1.5~2.0 m, 掘到位后放2.0 m顶煤, 见图3.这样块煤采出率高, 面煤随采随回填巷道, 不出井。

该种方法优点:煤炭质量高, 矸石含量为零;安全系数大;节省支护材料 (1.5 m的木柱较耐用) 。

2.2 1971—1990年期间开采状况

该阶段平朔矿区开始大规模开采, 基本以斜井开拓为主, 平车、蓄力拉运。

生产条件:爆破落煤、蓄力拉运。

布置方式:仓储式 (俗称糖葫芦开采) 。

巷道规格:3.0 m×2.0 m (宽×高) 。

开采特征:先沿煤层底板开掘巷道, 每条待采的巷道与上下巷贯通形成通风系统后, 开始采取后退式回采方法, 即从上巷开始向下巷方向回采, 见图4, 一次性采全高, 工作面内无支护作业, 视地质条件灵活掌握工作面仓储大小, 每个仓储之间均留设停口煤柱。

该种方法优点:煤炭回收率高, 缺点是安全系数低。

2.3 1991—2000年期间开采状况

生产条件:爆破落煤、耙煤机、刮板输送机、皮带机一条龙运煤。

布置方式:房柱式 (俗称短臂式) , 见图5.

工艺: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 回采时先向上挑顶到煤层顶部, 然后向两边扩宽至设计规格, 见图6.随采随出煤, 出煤量以人作业方便为宜, 具体采煤高度根据煤层厚度和煤层顶板完整程度决定, 平朔矿区因顶板条件较好, 一般采煤高度均为煤层厚度。

此开采方法是综采机械化开采前较为先进的布置方式, 其优点为:具有形式正规的独立通风系统;资源回收率高;倒梯形煤层施工安全, 不受片帮影响。

3 结论

平朔模式 篇8

1 平朔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与成效

平朔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可以从煤炭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在煤炭开发前对矿区农民开展搬迁,并予以补偿,与此同时,制定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前的准备;在煤炭开采中,实施边开采边复垦的模式;在煤炭开采之后,在完成复垦的土地上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平朔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与农民利益保护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统一。

1.1 煤炭开发前制定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对农民进行补偿安置

平朔矿区是以中美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矿为基础的,在1985年安太堡煤矿建矿之时就将美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应用到平朔矿区,将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纳入了总体规划。虽然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在逐渐出台一些《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法规,也明确了破坏者修复的基本原则,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在资金保障、政府监管、具体实施等多个层面存在制度缺陷,总体形同虚设,复垦名存实亡。但是平朔矿区则是以超前的理念,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编制了《矿区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矿区土地复垦规划方案》和《平朔公司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制定年度、月度复垦计划,使得复垦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平朔矿区在开发前已经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修复纳入矿区整体发展规划保障了治理、复垦的科学性,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朔矿区煤炭开发必然要占用土地,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给矿区农民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就需要平朔煤业与政府、农民协商,组织实施矿区村庄的搬迁,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自矿区建设以来,平朔煤业累计投资达数十亿元用于矿区复垦和失地农民修建新房,共安置失地农民2200余人,为失地农民投入社会保障基金6.3亿元;其中2009年、2010年平朔矿区分别安置农民就业588、623人[2]。

1.2 煤炭开发中同时展开复垦,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露天煤矿的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平朔矿区没有走也不允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是做到了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修复同步进行,经过20多年的探索,平朔矿区已经形成了“剥离—采矿—回填—复垦”一条龙的生态环境修复流程,平朔矿区在采矿之后,进行排土和复垦,因而矿区在开采的同时,对已经开采完的场地进行排土复垦,呈现了边开采边复垦,生产与生态环境修复同步。平朔矿区的土地复垦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复垦后的土地绿树成荫,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加,生态多样性得以恢复,通过对比2002年(复垦前)与2005年(复垦后)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复垦的生态效益[3]:土地复垦率从2002年的16.29%提高到2005年的28.89%,2002年植物种类为98种,2005年为127种,动物多样性从17种增加到21种。截至2010年上半年,平朔矿区总共投入达20亿元,完成土地复垦2000多hm2,矿区复垦率达50%以上,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4]。平朔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取得的成效,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也得到了国家、山西省政府的肯定,平朔矿区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获得了多项荣誉,平朔矿区被列为国家示范工程,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山西省造林绿化先进企业、山西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山西环保奖等多项荣誉、奖项。此外,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复垦中排土、造林绿化、水土保持也给矿区失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矿区复垦后的草场也给周边村庄数千头的牲畜提供了放牧场地和储存冬饲料,这些有利于促进矿农和谐共处。

数据来源:《平朔矿区生态农业及旅游业规划》。

1.3 矿区复垦后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矿区失地农民就业增收

平朔矿区煤炭开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按照国家规定,工业用地占用耕地需要做到占补平衡以补充耕地,因而矿区考虑将复垦后的土地还原为耕地、农业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平朔矿区在复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煤生态产业,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链,这是符合我国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的[5],此外,生态产业发展中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促进农民增收。如图1所示,平朔矿区在进行土地复垦之后,一条路径是发展粮食、大棚菜、中草药等种植业,并进行深加工,以此来促进失地农民安置,第二条路径是土地复垦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绿化,发展生态旅游,第三条路径是复垦之后养羊、牛、猪、禽类等畜牧业,并开展肉、乳制品的加工。平朔矿区煤炭开发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破坏之后,进行土地复垦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煤补农”,促进了矿区的农业现代化。到目前平朔矿区已经开展了土豆、食用菌栽培、大棚蔬菜、中药材、猪牛等的种植养殖,2008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首期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已投入使用,具备了存栏肉牛300余头、羊4000余只、蛋鸡万余只的养殖能力和130个日光温室年产蔬菜1000t的种植能力[6]。平朔矿区在复垦种植之后,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自2005年起,矿区将复垦后的土地交给矿区以前的村庄农民经营,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创收,比如农民租赁大棚种植蔬菜,年产蔬菜大约12500kg,纯利可以达到近2万元。2011年,平朔矿区已经开始了第二期生态产业示范工程的建设;按照规划,到2020年平朔矿区将建成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的示范基地,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GAP中草药示范基地,雁门关肉羔羊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矿区。

2 平朔矿区的制度创新

平朔矿区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制度创新体现在土地使用制度创新、补偿协议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

2.1 土地使用制度创新

平朔矿区是以露天煤矿开采为主,露天开采要破坏大量的土地,使得农民成为失地农民,而复垦后又需要农民来利用土地,为此,平朔矿区开展了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山西省朔州市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复函》(2011[715]号),批准了平朔矿区“以租代征”使用农民土地的方案,这也是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中国土资源部与山西省合作开展创新矿业用地管理机制的第一个试点。此项改革仅允许在平朔矿区的安太堡、安家岭、东露天煤矿开展,试点矿区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规划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分期实施、到期归还的做法,以临时用地方式使用农民集体土地;改革特别提出征地、复垦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7]。

平朔露天矿区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使用农民土地,对于企业和农民来说能够实现双赢:一是对于农民而言,“以租代征”的方式能够保障农民不失去土地,有利于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对于企业而言,“以租代征”能够督促企业开展矿区复垦,修复生态环境,同时在复垦后交给农民经营,降低企业自身的农业经营成本。当前平朔矿区的“以租代征”也只是刚刚获得试点权,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推进“以租代征”,维护农民权益仍然需要探索。

2.2 补偿协议的创新

平朔矿区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补偿,从安太堡、白辛堡、上窑、西易四个村的安置补偿看(表1),补偿协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占用土地进行补偿,安太堡村由于搬迁时间早,在1985年进行了搬迁,土地补偿费为723元/人,白辛堡、上窑、西易三个村在1999年进行的搬迁,土地补偿费为5000元/人;二是对失地农民提供安置补偿费,四个村的标准都是10000元/人;三是提供房屋补贴,安太堡村安置中为农民重新统一建新房,白辛堡、上窑、西易三个村则是提供200到450元/m2的房屋补贴;四是对搬迁农户进行劳动力安置,标准是每户安置一个劳动力。对于这样的补偿协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货币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房屋补贴,二是就业补偿,为每个农户安置劳动力,货币补偿虽然对于失地农民非常重要,可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但是货币补偿的风险是农民很有可能缺少投资途径,乱消费,将货币补偿挥霍一空,使得农民在长期面临生计问题,而这一方面则被就业补偿所弥补,通过安置劳动力,农民可以通过劳动持续获得收入,保障了可持续生计的维持,正是由于补偿协议这两方面的结合,较为完善地考虑到了农民维持可持续生计的机会、能力,使得矿区可以保持基本的社会稳定。

2.3 企业制度的创新

在平朔煤业的企业制度当中,对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进行了较为妥善的考虑。在平朔煤业的组织机构中设立有“征地搬迁及失地农民安置工作委员会”和“信访工作委员会”,而且处于较高的层次;更为具体的,在部门设置中设有环境保护部和公共关系部,分别负责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协调与失地农民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经营单位专门成立了平朔工贸有限公司,主要以安置失地农民为主。平朔煤业将煤炭开发中的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完善的企业组织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农民利益关系的关键,这就使得当企业与农民发生冲突,失地农民信访时,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可以避免冲突激化,促使二者和谐共生。

在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当中,开创了将复垦、生态环境修复计入生产成本的先例,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效应导致生产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9],将生态环境修复成本计入生产成本就是要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使得资源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讲达到了效率最优水平。平朔煤业通过自筹资金,计入生产成本,使得生态环境修复投资有了制度保障,满足了平朔矿区长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的资金需求,也有利于实现平朔煤业的有序运营。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煤炭开发导致平朔矿区失地农民较多,平朔矿区所在的朔州市平鲁区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平鲁区出台了《朔州市平鲁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煤平朔公司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平鲁区0-18周岁(不含18周岁)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市低保,每人每月178元;养老保险方面按照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不同的养老保障形式;失地农民进城后可以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进城后,子女可以在城市里享受较好的义务教育。在就业保障方面,政府与企业积极协调,形成了“平朔公司安置就业为主体、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为补充”的就业保障机制。

2.5 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

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需要技术支持和长期的跟踪修复,而产学研结合则给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平朔矿区正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涉及生物、地理等多类自然科学,为搞好矿区土地复垦,平朔煤业与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通过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解决了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重大技术难题,总结出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矿区复垦的理论与方法,对促进矿区复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5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共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这标志着平朔矿区在矿区地质环境灾害控制、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废弃土地再利用方面,能得到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力量的长期支持,基地将有助于双方合作关系的长期化,是产学研合作制度的创新。实际上中国地质大学白中科教授与平朔矿区合作多年,是平朔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由于白中科教授与平朔矿区的长期合作,能够对生态环境修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给优化平朔矿区复垦提供了科学的技术保障,这也是矿区复垦长期性的内在要求,只有长期合作才能因地制宜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

3 平朔矿区的治理机制及启示

3.1 平朔矿区的治理机制:多中心合作治理

三十年前,平朔矿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现如今,平朔矿区是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试验田,经过多年探索,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形成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平朔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多中心合作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图2)。

在平朔露天矿区,煤炭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农民失去土地,这两者在煤炭开发中紧密相连,具有统一性,这是煤炭开发造成的外部影响,为了纠正负的外部效应,就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安置,在修复和安置的过程中需要多类参与主体的合作。①政府对企业煤炭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监管、规制,要求煤炭企业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各级政府也会对企业和失地农民进行沟通,并且出台就业、社保、城镇化等方面的政策,促进农民的补偿安置。②企业则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划、投资、组织实施,企业也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安置,主要在货币补偿、就业机会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与农民沟通协商,尊重农民意愿达成补偿协议。③农民也会与企业进行谈判协商,在补偿协议的达成中,农民主动参与其中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产业发展中农民提供劳动力,通过就业的方式参与修复和复归农业,就业也给农民带来收入,维护了农民的利益。④科研机构(大学、科研院所)是生态环境修复的一个重要主体,矿区复垦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工程,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行实地研究,为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平朔矿区正是在多方合作之下,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与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现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利益的保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平朔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进行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企业制度、补偿协议、社会保障制度、产学研合作、土地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按照North[10]的观点,“制度决定绩效”,这些制度创新在平朔模式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制度创新才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的多中心合作治理。

在关注平朔模式成绩的同时,还需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保障土地在复垦之后不退化,是一项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当前平朔矿区开展了“以租代征”土地使用的试点,这将把复垦后的土地交还给以前的农民进行经营,如果把复垦土地交还给农民,如何开展农民、企业、科研机构的多方合作以保障复垦土地不退化,农民是否愿意经营土地,企业是否能给予持续的复垦资金支持,科研机构怎样进行技术研发,这些是需要考虑解决的。李茜、毕如田[8]对矿区农民利用复垦土地的意愿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调查的200位农民当中,有171人认为种植复垦土地风险大,不愿意去租种,占到了调查农民的85.5%;仅有5位农民认为种植复垦土地的风险小,会去租种。这一研究说明,农民当前对使用复垦土地仍然存在疑虑,消除农民的疑虑、降低农民使用复垦土地的风险需要企业、政府提供相关对策来加以引导。因而平朔模式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民利益保护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平朔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的启示

当前,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缺陷,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将是未来资源型区域发展中需要探索的重点领域,平朔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的探索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行者,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1)多中心合作是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出路。

平朔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说明,政府、企业、矿区居民、科研机构都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一方缺失或者利益受损,都可能对生态环境治理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和矿区居民是矿区主要的利益主体,因而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应当避免农民利益受损导致矿农冲突的发生;政府则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管、规制,协调矿农关系;科研机构能提供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支持。

(2)平朔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其他矿区具有借鉴意义。

平朔矿区在补偿安置协议中既包括货币补偿也包括就业补偿,这对于缓解矿农冲突,维持农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平朔矿区,平鲁区政府出台政策将农民变为市民,让农民享受城镇医疗、教育、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平朔煤业在组织机构设计中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民利益协调的部门,将生态环境修复成本纳入生产成本,这些其他矿企可以借鉴使用,政府也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引导;平朔矿区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制度,为我国破解产学研合作难题提供了思路。

(3)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仍然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的完善。

“以煤补农”是资源型区域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11],平朔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民利益保护是在国家相关制度不完备情况下对“以煤补农”模式的探索,平朔煤业将这些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履行,取得了一些成绩,这里面企业的主动治理是决定性因素。而如果在国家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要求其他矿山企业也向平朔煤业一样来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民利益保护有一定的难度,平朔模式的探索也只是露天矿区的探索,对于其他井工矿、海底矿等其他形式的矿产开发,平朔模式的借鉴价值也有限,而且平朔煤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制度的完善来约束。国家在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补偿、地质灾害预防、复垦种植、土地使用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像平朔煤业一样的先行者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国家应当鼓励企业通过适当的制度创新进行先行先试,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白中科,郧文聚.矿区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的再利用——以平朔矿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5):32-37.

[2]于洪奇.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媒体采访团走进山西平朔矿区[EB/OL].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xwdt/tpxw/201107/t20110707_895880.htm,[2011-07-07]/[2013-02-05].

[3]邹彦岐.矿区土地复垦效益评价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0-64.

[4]刘蓉.黑色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探寻中煤平朔转型跨越发展路径[N].经济日报,2011-5-24(07).

[5]孙长学,王奇.论生态产业与农村资源环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100-103.

[6]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J].企业文明,2012,9(9):27-41.

[7]陈国润.我市上报的中煤平朔煤业公司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土资源部批准[EB/OL].朔州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uozhou.gov.cn/n16/n53580/n53658/n54555/n56591/2465403.html,[2011-11-08]/[2013-02-10].

[8]李茜,毕如田.土地的社会职能与矿区农民可持续生计发展——山西省朔州露天煤矿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09,29(3):95-100.

[9]Samuelson,PaulA.,Nordhaus,WilliamD.,Economics(16thedition)[M].McGraw-Hill Companies,1998:333-336.

[10]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07-117.

平朔模式 篇9

1 工程概况

21101辅运巷沿11煤层底板掘进, 矩形断面, 巷道规格5×3.5 (宽×高) =17.5m2。11#煤层厚平均4.2m, 煤层倾角2~10°, 平均3°, 老顶细粒砂岩, 平均厚3.1m;直接顶砂质泥岩, 平均厚4.18m;底板粉砂岩, 厚度平均7.49m。巷道支护方式采用锚、索、网联合支护形式。

支护参数:顶锚杆φ22×2100mm左旋螺纹钢, 垂直顶板每排6根, 间排距900×1200mm, 配合钢筋钢带、钢筋网护顶;顶锚索选用φ17.8×7300mm钢绞线, 垂直顶板每排2根, 间排距1800×3600mm;帮采用φ18×1700mm玻璃钢锚杆, 每排每帮各2根, 间排距1200×1200mm。

施工设备:EBZ-160型掘进机、SGW-40T型刮板输送机、SSJ800/2×40型皮带输送机、MQT-120/130型锚杆机。

2 掘进机开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开机率计算

查阅相关资料, 采用国内外常用的日开机率计算方法, 即:

式中, K———开机率, %;t1———纯割煤时间, min;t2———推煤时间, min;t3———空转时间, min;T——全天时间, 1440min。

2.2 开机率统计分析

11#煤层硬度均值23MPa, 煤层倾角平均3°, EBZ-160掘进机最大截割硬度80MPa, 爬坡能力±16°, 因此EBZ-160掘进机施工21101辅运巷完全符合地质条件要求。机掘煤巷期间, 开机率平均34.11%, 最大38.9%, 最小28.33%。统计分析掘进机日开机率与进尺为指数函数关系, 即:y=1.77e0.06x (0<x<54, 0<y<19) 。

掘进机开机率与进尺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指数函数递增关系, 日开机率越大, 巷道进尺相应的越大。

2.3 开机率影响因素分析

由图1知, 影响掘进机开机率的因素主要有:掘进机故障、刮板输送机故障、供电系统故障、工艺配合不协调以及皮带输送机故障等。观测期间, 开机率共计影响时间为63.25h时, 设备故障是影响掘进机开机率的关键问题, 累计影响时间44h, 占影响因素69.75%, 为制约开机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刮板运输机故障, 占影响因素14.23%, 为次要影响因素。由此可知, 应加强机电设备检修力度, 及时排查隐患、故障, 同时加强职工检修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提高掘进机开机率。

3 提高开机率主要建议

1) 选用性能优良的掘进机, 降低掘进机故障率。掘进机是综掘核心设备, 选型很关键。当前掘进机发展趋势:扩大适用范围、增加切割能力、提高工作稳定性、采用高压水射流、发展自动控制、提高元部件可靠性、发展掘锚联合掘进机等。2) 加强设备的检修、维护和保养, 及时处理故障。设备检修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提高设备开机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设备检修应严格执行“四检制”标准。将机、电设备等按工种划分, 实行包机责任制。及时处理故障是保障开机率的后续工程。故障延误处理的原因:处理已发故障时又造成潜伏的故障;对故障判断能力低, 察觉不到设备带病运;备件不到位, 故障发生时备件不在现场, 现用现领, 延误时间。只有杜绝以上种种现象, 故障才能及时处理。3) 优化工艺, 提高工效, 保障开机时间。优化工序, 减少其它工序的操作时间, 为掘进机开机提供充足时间。主要途径:a.减少循环作业时间, 实现多工序平行作业, 主要有:支护和接风筒、打锚杆和联网、割煤和备料、迎头临时支护和超前探眼、清浮煤和设备检修以及顶帮支护平行作业等。b.缩短钻锚时间, 主要有:及时、快速安设临时支护, 创造钻锚安全条件;采用小孔径强力钻头和高强度钻杆, 保证钻孔质量和钻进速度;尽量用锚杆钻机一次完成搅拌树脂药卷与拧紧螺母两道工序。4) 搞好职工培训, 提高职工操作技术水平。巷道掘进涉及机、电、掘等多学科, 而一线工人普遍存在文化低, 专业知识匮乏的特点, 因此, 定期开展各工种培训, 可提高开机率。高水平的掘进机司机, 巷道掘进速度快且成型质量高;水平高的机修工, 设备检修及时、维护到位, 设备故障率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优化劳动力, 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综掘工作面发挥其应有的生产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21101辅运巷综掘工作面掘进机开机率分析, 得出掘进机故障、刮板输送机故障、供电系统故障、工艺配合不协调以及皮带输送机故障等是制约开机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掘进机开机率, 实现快速掘进的关键在于降低掘进工作面设备故障率, 优化生产工艺, 培养高水平的检修工, 对设备进行最佳维护保养, 多措施降低事故率。

参考文献

[1]颜宪禹.对采煤机开机率及机组效能的几点分析[J].东北煤炭技术, 1998, 6 (12) :12-14.

[2]沈尔昌.国内外综采综掘开机率[J].煤矿机电, 1992 (04) :22-24.

上一篇:防微杜渐下一篇:二维条码加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