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2024-06-21

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共9篇)

篇1: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一、手工会计模式与会计信息模式核算的相同点(1)目标一致,无论是手工会计模式还是会计信息化模式,其目标都是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与决策 相关的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遵守共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不能因为约束对象所使用的操作工具或操作手段的改变而发言改变,所以手工会计模式核算和会计信息化模式核算同样要遵守相关的会计制度。(3)遵守共同的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变化,会计核算软件始终是处理会计业务数据的,会计核算软件开发所依据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手工模式会计核算所采用的都是一致的,两者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二、手工会计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核算的区别(1)会计核算所用的计算工具和数据,信息的载体不同,手工会计模式使用的会计工具是算盘,计算器,纸张等,会计信息化模式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特点是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会计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按程序自动完成,尤其是记账及报表生产的过程无须人工操作,手工会计模式的核算信息主要以纸为载体,而会计信息化模式的信息载体除必要的原始凭证外,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光盘等非纸张的存储材质上,其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快速。(2)会计核算程序不同,手工会计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可描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关系。在会计作息化模式核算流程中整个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这个环节,由输入的会计凭证生成账薄和报表,这个程序可描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 ”一切中间过程都在机内操作,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信息,都可以通过查询得到满足,(3)随意核算程序的变化,凭证,账薄和报表的作用和关系也随之改变(4)账薄形式和错账更正方法,对账、结账和期末项谳整方式,方法不同,手工会计模式核算采用平行登记总账和明细账,填制记账凭证的差错,记账或过账的差错、数量 或金额计算上的差错等,都难免发生,但在会计信息化模式核算中不存在记账和过账上的差错,输入的凭证都经过计算机的逻辑逻辑校验,所有的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都出于同一数据源,记账和过账都是由软件完成。(5)账户设置方法和账薄登记方法不同(6)会计工作的组织体制不同,在手工会计模式中,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依据会计科目类别或科目设置,他们之间通过信息资料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稽核牵制,使会计正常运行。在信息化模式会计中,会计工作的组织经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主要依据,一般会计部门划分如下专业组:数据收集中组、凭证编码组、数据处理组、信息分析组、系统维护组等。(7)内部控制制度不同,手工会计模式核算主要靠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工作流程,加强不同岗位间的稽核工作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而以会计核算软件运用为主的会计软件来实现的,因此,其内部控制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工控制和软件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向综合控制发展(8)会计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在手工会计中,会计系统一般有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上级主管机构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参考同行业的经验,针对企业工作的需要,拟订撰写而成,有了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账册,报表都要根据打印机的要求,重新设计,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信息化下的一些特定的信息化制度。

篇2: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文/单鑫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合作日益加强、用户需求越 来越个性化的环境下,价值链管理正日益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竞 争战略,它的出现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 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身不断谋求向现代企业迈进,也更应该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主动性革命,建立现代企业会计 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互联网的 迅速发展使得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通过Internet网络 使企业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企 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 信息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 部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一)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它是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 建立的,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有的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 务的信息)进入系统后,都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该数据库 中,以便根据不同决策的需要生成不同的信息。该数据库是多 维数据仓库建立的基础,为会计信息的多维计量提供了依据。(二)记账凭证库。该库存贮着根据知识库中的知识,应 用数据挖掘与联机分析技术,对会计事项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 推理机制而生成的记账凭证信息。

(三)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处理。即根据决策目标,对 会计事项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各种业务数据库中的原 始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过滤,然后加载到数据仓 库之中的过程。

(四)数据仓库。该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稳定的数 据库集合,具有支持决策之功能。笔者所设计的这一数据仓库 中的数据具有主题性、集成性、稳定性、时间性、多维性、虚 与实相统一等特征。

(五)元数据库。该库是元数据的集合,用于管理所有与 数据仓库相关的模型、视图和操作策略,是有效管理数据仓库 的首要前提。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描述数据的结构、内容和索引。

(六)数据挖掘处理。它是从数据仓库中挖掘新信息的一 种新技术。

(七)联机分析处理(OLAP)。它是对数据仓库进行多维分 析,以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安全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数据库后台服务和

完善的数据安全性,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系统的数据库安全 性。(一)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使用访问服务器对远程电算工 作站进行加密身份验证、对数据采用密文传输方式可以为会计 电算化数据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内部局域网电算工作站对电j 算服务器的访问通过严格的身份验证体系加以管理。上述措奇哐i 使得来自因特网和内部局域网的非法操作或入侵被访问服务器 拒绝,从而无法连接电算服务器,并记录相关信息备查。、(二)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停 息系统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由专人譬{ 理,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所有财务档案均做好防火、防潮、防尘、防盗等,特别是磁性存储介质要做好防磁。

(三)安全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输入控制审核人员对会 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每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审核,从源头 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避免因错误舞弊导致连环性一 重复性错误。采用编码制度,会计科目统一编码,不仅提高了‘ 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规范了行业管理。

(四)稳固的计算机病毒预防措施为了防止计算机病毒的 侵袭,本系统使用正版软件:在服务器和工作站中装入了防病 毒软件,开机时进行时控制,对硬盘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 并杀死计算机病毒定时对计算机防病毒软件进行升级,保证会 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服务器和工作站中病毒特征库是最新的。

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信息分级共享原则。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企 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保证会 计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使得物理位置不同的企业各部分的 数据保持一致的同时,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信息。分级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为处于不同组织层 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二)安全性原则。企业信息的共享是相对的,这就涉及 到安全性的问题。一方面,企业的内部资料有一部分涉及到词 业秘密,不能对外公布的,这就要防止恶意破坏者盗窃和磁 坏。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资料实施分级共享的原则,必须有严 密的安全控制机制,如设立防火墙,按照系统管理员预先定义 好的规则来控制数据包的进出;实施身份认证,如加密和指纳 识别。

(三)环境适应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组织环境的熏 化、内部处理模式的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型 须具备一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以适应管理的需要。(四)开放的原则。高质量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既能够蔓 企业集团内部服务,又具备向社会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i 能力,以及参与国内国际信息市场竞争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配置模式

网络结构是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台计算机利用网 络设备相互连接起来,使计算机之间能够直接进行数据交换和 资源共享。按其运算和传递数据的工作模式可分为客户机/服 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两种结构。

(一)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简称c/s)1_特征:c/s结构是由多个客户机与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及 有关网络通信设备共同组成的一个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这种结 构目前正向多级结构发展,是大中型单位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比 较理想的选择。

2.工作原理:在c/s结构中,为了有效利用系统资源,应 用程序与任务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向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分配,系统应用被分为前台的客户机和后台的服务器两部分。服务器 是执行共享资源的管理应用程序,它为客户机提供“请求”服 务,应“请求,完成相应的应用处理或数据存取后,经网络将 结果返回给客户机。客户机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它向 服务器请求获得服务,然后再向用户显示应“请求”所作处理 后的结果信息。

3.优缺点:这种结构不再传输整个文件而减轻了传输负 荷。服务器上集中了共享的软件和数据等资源,便于网络系统 的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可靠性较高,但其共享的地域范围有 限。

(二)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8/S)

1.特征:8/S是一种建立在Internet(国际互联网)和 Intranet(企业内部网)基础上的应用模式,它是目前最为先 进、极具发展潜力的网络结构,适合于跨国、跨地区的集团公 司选用。

2.工作原理:8/S结构把Internet的功能集成其中,安装 有Web浏览程序的PC机可以查询Web浏览器中的各种信息,服务器端进一步分解为应用服务器和多个数据库服务器、文件 服务器、主机服务器,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算仍类似于c/s网络 结构。

五、小结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企 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推行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了会计信息 系统。它提高工作效率,还为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经营决 策提供了条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 缺陷,阻碍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使企业会计 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现代化管 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 作用。圜

篇3: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1.1 会计综合实训

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开设的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 主要是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会计、税法等相关课程知识融通起来, 进行全面的模拟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会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1.2 手工与电算相融合

针对同一会计主体同一会计期间的实训资料, 分别采用手工与电算两种手段进行会计处理, 并比较会计处理结果是否一致的实训模式。此模式将通过操作流程对比、核算结果对比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异同, 促进全面提升会计实践操作技能。

1.3 会计岗位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 在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按业务分工而设置的会计工作岗位, 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等岗位。岗位化的综合实训将采用分组、分岗、轮岗的教学方法, 模拟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

2 会计综合实训教学现状

目前的会计综合实训一般均包括手工实训和电算实训,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手工实训与电算实训各自为阵, 两者未做明确对照, 未能充分体会两者的特点; (2) “会计岗位”不明确, 两种实训均采用单人全过程方式, 即要求每位学生把所有会计业务独立操作一遍, 此模式虽然可以突出训练学生的各项会计技能, 但无岗位角色的变化, 难以认识企业会计岗位分工与内部控制。因此, 本文提出采用手工和电算并行, 且分组、分岗、轮岗的会计综合实训模式。

3 新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3.1 内容重构

会计综合实训内容包括手工操作技能和电算操作技能两个最基本的模块, 其中会计手工操作技能模块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职业岗位 (出纳、总账会计、成本会计、主管会计) 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构, 强调以各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岗位技能。具体来说, 出纳岗位包括登记资金日记账、转账结算业务, 岗位技能主要是清点钞票;总账会计岗位包括编制与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岗位技能主要是运用Excel进行凭证汇总处理;成本会计岗位包括生产成本的核算、编制成本分配表, 岗位技能主要是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会计主管岗位包括审核记账凭证、记账、结账、编制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岗位技能主要是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电算操作技能以用友ERP-U8为操作平台, 教学内容通过3条线索组织: (1) 根据会计核算流程, 以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为线索, 具体可按系统管理、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UFO报表等依次开展; (2) 根据会计岗位职责为线索, 在各功能模块下按会计岗位分解工作任务; (3) 以某企业某会计期间的一个完整工作任务为线索贯穿始终, 不同会计岗位角色将经历建立账套、初始设置、单据处理、记账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结账、会计报表编制的全套会计工作过程。

3.2 岗位设计

依据对会计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结合高职会计学生就业的企业类型———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考虑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岗位设置和签字制度, 设置既符合实际工作又适合高职会计教学的会计职业岗位群, 按会计岗位群分组模拟公司的财务部, 分岗轮岗操作。本实训模式划分的会计岗位群见表1,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从而实现小组集体任务的分解, 通过分工协作, 最终完成总的任务。

注:鉴于手工实训为4人1组, 在电算实训分岗时, 可由会计主管担任系统管理员和账套主管两个岗位角色

3.3 教学实施

以中小型工业企业为工作背景, 使用一套既适用手工核算又适合电算操作的同一会计主体相同期间实训资料, 先后采用手工方式与电算两种手段进行业务处理, 再对比两者账务处理结果, 总结异同。此外, 还可通过轮岗使学生能体验所有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

教师在实训中扮演“总经理”角色, 介绍企业概况、组织结构、会计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企业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等情况, 学生根据岗位设置分组, 按表1中的4个会计岗位分工合作完成实训任务。在手工会计实训中, 每组的实训资料随着实训的进度由指导老师发放, 另设银行、税务窗口, 增加业务的真实感, 配备所需的实训设备包括:印章、装订机、打印机、岗位座牌、模拟企业原始资料和空白凭证、账页、报表;在电算会计实训中, 通过服务器的设置, 将一个学习小组的ERP软件进行联网, 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可同时进行操作, 形成一个小型办公系统。

3.4 评价标准

建立体现会计职业技能的综合评分法, 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采用人力资源中的绩效考核法, 包括组内成员互相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结果考核包括小组完成的会计档案资料、小组汇报情况以及个人的实训报告, 其中, 实训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比较手工会计及电算会计的异同。

4 实训效果与改进建议

4.1 实训效果

“手工与电算融合的岗位化会计综合实训模式”采用手工与电算相结合、模拟企业会计职能岗位、仿真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方式, 加深了学生对手工会计所学理论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两者的优缺点;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分岗及轮岗的方式进行, 改变了传统的单人单机全过程的枯燥模式, 培养职业岗位技能。

4.1.1 体验手工与电算会计的异同

该实训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两种会计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理解会计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它将两者做一次明确对照, 比准确性、比速度、比规范, 手工实训便于验会计核算基本理论, 而电算实训能详细体现原始凭证的编制过程, 例如对薪酬的核算, 会计软件将详细编制生成工资明细表、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又如对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 会计软件核算比手工核算能更为细致。

4.1.2 突出会计职业岗位技能

突出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方法, 可培养学生的分岗位意识和岗位工作认识程度, 锻炼岗位核算工作能力, 以提高其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这种仿真度高的模拟实训, 弥补了传统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一个人做到底, 缺乏岗位概念的缺陷, 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2 改进建议

(1) 实训教材的建设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目前市面上缺乏手工与电算相结合的、符合岗位分工的会计综合实训教材。开发这类教材不仅要适合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核算手段, 还需按会计岗位分解工作任务, 强调各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 更需要比对账务处理结果, 分析总结原因, 加深学生对手工会计所学的概念理解, 进一步体会会计电算化的优点与不足。

(2) 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不可忽视, 除了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外, 还应对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操作都比较熟练, 善于总结发现两者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覃志伟.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2) .

[2]顾爱春.手工与电算相结合的会计综合实训方法推介[J].财会月刊, 2010 (6) .

篇4: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信息需求;会计报告模式

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会计信息系统是生成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信息需求则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会计信息是企业做出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参考。

1.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围绕信息需求展开

会计最初的单式记账满足了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的人类社会,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给自足,而非交换。从政府角度看,是要借助它核算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结果,贯彻“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服务;对商业与手工业来说,则要通过它来核算收支,以便在经营中求得“收大于支”的期望结果。该时期会计目标是要为政府与民间商业及手工业核算收支,满足它们对各自收支状况及其结果的信息需求。

15世纪地中海沿岸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商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核算。单式簿记不能满足其所需,会计逐渐由单式簿记发展阶段进展到复式簿记发展阶段,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会计数据,开启从简单的数据提供向系统的信息披露转化的会计时代。

18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企业的最基本经营组织形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公司所有者需要有关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以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经营者需要对其经营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特别是成本管理信息;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则需要有关公司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会计的反映与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到了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的内容进一步得到扩展,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与受托关系不仅进一步复杂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会计除满足上述需求外,还为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它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一时期会计信息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历史信息,它还需要未来信息。会计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是围绕信息需求而不断发展、提升自我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强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信息需求的扩张必然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说,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信息供给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正是促使会计理论不断创新、会计方法技术不断进步、会计信息系统日趋强大的直接动力。

2.当前会计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矛盾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信息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信息的提供者完全决定了信息需求,信息产生的过程和公布完全是由信息提供者决定,而信息使用者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被迫选择接受信息的最终结果,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真实性只能做一个主观上的判断。另外,由于信息提供者在整个信息产生的过程中拥有很大的权利,所以因为信息提供者的失误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信息质量难以保障。

2.2脱离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由于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信息提供者决定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很难反馈到信息提供者那里。即便提供者尽职尽责,坚守职业道德,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仅仅是程序性地进行一成不变核对、记录、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全然不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2.3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较被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式供需关系,对于所有市场来说,供需双方中任何一方脱离了主动性,都不可能健康稳定地发展,相反必定会引发市场萎缩。信息的需求本应是由信息使用者所决定的,而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信息使用者严重缺乏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反而信息提供者处于主动位置,这是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最大问题。

3.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随着会计信息使用的日渐普遍化、多元化,会计信息不再只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还要满足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职工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在社会化信息需求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生产方式就应该是社会化的信息生产过程。这种会计信息的生产方式,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从市场经济的社会联系性,从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联系点获得经济活动的原始信息,这就能在信息来源上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

3.2 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

人们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推动着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将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相适应,以业务为中心来组织,根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连续运动和反馈来设计,跨越职能领域的边界,真正做到信息集成与共享。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也不只是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它将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于一体,体现了先进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思想,还将更多地分析与挖掘会计历史信息、当前信息和预测信息,达到“向所有相关决策者提供满足决策需求信息”的目的。

3.3“需求导向型”会计信息系统

“需求导向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思想在于重新划分信息处理的权限,将数据加工和信息输出的权利交给信息使用者,由信息使用者制定和维护信息加工规则,并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或“组装”相关的信息报告。

在需求导向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而是提供足够的有助于生成会计信息的各种数据以及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数据“超市”,以便他们借助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实时进行信息选择、加工、提炼、汇总和分析。

4. “需求导向型”会计报告模式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要想缓解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的矛盾,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国际“商业语言”功能,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彻底变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再造会计信息系统,建立“需求导向型”会计报告模式。

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动力,信息需求应该由信息的使用者来决定,应满足利益相关者多元化和差异性的会计信息需求,要将“供给决定性”会计报告模式扭转为“需求导向型”会计报告模式,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忽略了这一点。因此,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朝着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向发展,致力提高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只有这样,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更加高效健康的运行,才能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端生. 建立需求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2).

[2]李端生,续慧泓. 论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5,(6).

篇5: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

信息社会化使会计信息系统发生变革,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并且影响领域甚广;本文简单介绍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了两者的.异同,指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并认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 者:吴敏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数学系财会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0(5) 分类号:F234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比较分析  

篇6: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摘要:会计核算模式是会计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新时期下,研究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不仅深化了会计模式研究,还结合现代化的核算手段,进而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核算;零级核算模式;实时核算模式

在手工会计核算时代,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一般只能采用一种核算模式,即传统的总分类、明细分类核算模式,而绝不可能同时采用其他几种模式,因而核算模式并未引起重视,它还不是人们的一个研究领域。会计信息化标志着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它完全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核算模式,因此核算模式也就成为信息化会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信息化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是建立会计与社会、会计与技术、会计与管理等高度融合、实时、互动和共享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思想观念到核算方式、核算手段都将有重大变化,代表了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方向,标志着一个全新会计核算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中,各级账户一经设定,其级别就相对稳定,以此来保留传统核算模式。同时,允许在现有科目的基础上,扩充了多种会计核算模式,提供新的更为综合、动态与灵活性的核算指标,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随机性需求,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具体来讲,信息化促进会计核算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深化传统核算模式,促进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

1.1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用会计账薄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一般而言,信息化能编制任何表格所需的数据,只要与科目编码有关,相应数据表能提供,都可以在三库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报表模块完成。

1.2促进了会计核算深度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而这又取决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和关联程度。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设置表现为科目编码,有编码就有账。一方面科目编码至少可以达到四级,编码越详细,核算越深入。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运用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利用计算机高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填制,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全面披露更深刻,从而大大提升会计报表的核算深度。

1.3促进了会计核算广度

核算广度是指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表现为核算尺度的选择和指标的覆盖范围。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了传统的价值核算尺度之外,还可以设置其它数据库、表来存储非货币信息,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并进行相应核算。在大型跨国公司,可设置多套账薄,分别采用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从面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下指标单一的缺陷。

2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的分类与发展方向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具发展到电子程度的产物,它使会计核算获得了现代化的电子工具。铜丝信息化下的传统核算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会计核算形式,可同时采用多种核算形式,扩充到了五类核算模式,即零级核算、实时核算、分组核算、混合核算和辅助核算模式。

2.1零级核算模式

在传统核算模式中,一级科目是总账科目,级别最高,没有比一级更高的会计科目,按一级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负责提供总括的核算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产生,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表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使用的总账科目越来越多。零级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随机性进行各种零级核算;是在现有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形成新的、概括性的零级科目,并据此进行零级核算,这些零级科目在信息化的常规编码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既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又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编码内一级科目往上的综合核算,可提供新的、更概括性的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复式记账和会计恒等所制约,带有基本的原理性核算特征。

2.2实时核算模式

实时核算是指在会计核算期内及时响应或必须进行的核算,实质是生产自动控制、导弹制导等物理过程的实时操作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实时核算将产生核心的中央数据,它是控制随机核算数据准确性的唯一标准。实时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实时核算制,可实时提供合乎会计核算原理要求的最新会计信息;二是严格按照现有科目编码和核算单位组织核算,这些编码存储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三是属于编码内的核算,是各种核算单位和现有各级编码的核算;四是采用汇总核算方法,不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这一点与传统的原理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五是核算时要受复式记账、会计恒等、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等会计核算原理所制约,带有明显的原理性核算特征。  2.3分组核算模式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现有各级明细科目进行随机分组和概括,从而形成若干会计科目,可将其称为分组科目,根据分组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就是分组核算模式。分组核算模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打破原有明细科目的级别,重新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明细分类核算指标。分组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随时准备提供新的明细核算指标;二是在现有明细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组,形成新的明细分组科目,并据此进行分组核算,这些分组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只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不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编码内明细科目的重新组合核算,可按需提供明细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带有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

2.4混合核算模式

混合核算模式是指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所有科目进行重组,包含一级和各级明细科目,进而形成若干新的混合科目,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将零级核算与分组核算相结合,贯通一级科目与明细科目,按重新组合的混合科目进行核算,这就形成了混合核算模式,其意义就在于可打破科目的任何级别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混合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二是不分编码级别,在现有科目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混合科目,并据此进行混合核算,这些混合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只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不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科目编码的重新混合核算,可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带有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

2.5辅助核算模式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现有底层明细科目进行延伸,即进行编码外的更详细的分类,从而形成若干会计科目,可称其为辅助科目,根据辅助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就是辅助核算模式。在会计信息化中,科目编码很重要,有编码就有账,所有会计数据将按编码归集和加工。但是当编码无能为力时,可借助于往下延伸的辅助核算模式进行处理。因而辅助核算模式是一种编码外的核算,是编码内核算的必要补充,以便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辅助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提供更为细致的核算指标;二是在现有某些底层明细编码的基础上往下延伸,形成新的辅助科目,并据此进行辅助核算,这些辅助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既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又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底层编码核算的细化延伸,可提供新的、更详细的明细核算指标,以便对编码内的底层核算进行必要补充;五是核算时要受底层明细编码所制约。

总之,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功能,借助可视化编程工具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在会计软件中全面实现多种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使其数据加工能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灵活和多样。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关于会计模式及其划分的探讨[J].现代财经,,(7):37-40.

[2]周晓苏.构建企业会计模式的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0,(1):52-56.

[3]赵丽芳,张晓娟.我国管理型会计模式选择及构成要素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54-57.

[4]肖英姿.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事业财会,,(4):5-7.

篇7: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3.1不断强化自身的师资力量

学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教师是学生们学习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如果教师们本身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同时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造成负面影响。学校需要配备整体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理论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使得学校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充分掌握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加强师资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学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水平[5]。

3.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对会计信息化的教材进行不断更新

当前学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时候,可以积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教材,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理念,这样能够对会计软件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能够深刻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将其纳入到自身的教学目标中,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学校使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教材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新,这其中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会计信息化专业整体的教学资源获得良好的更新和进步,提升学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整体水平。在对会计信息化教材进行编写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一些大型的综合案例,将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充分展现,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配合,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流程[6]。

3.3不断提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比重

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在掌握全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为企业、部门的财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帮助。学校需要针对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比重进行不断提升,让学生们拥有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实验课程主要是针对教学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不同学科之间或者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综合,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们不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之中,能够对各项财务软件的实际使用不断练习,同时还能够针对不同角色进行有效的实践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掌握到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内容,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相应的学习[7]。

3.4积极使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当前很多高校中针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在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应用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会计信息化的学习当中。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会计软件实验室,配备了较为专业的会计软件和程序,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学生们能积极运用到更多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到网络技术的优势,将网络技术积极融入教学方式当中,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们充分交流的良好平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8]。

4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人才在当前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自身的师资力量,不断提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比重,以及积极使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卢燕.以案例教学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16(1):83-86.

[2]乔宏亮.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J].会计之友,,23:123-124.

[3]张玉红.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11:112-113.

[4]陈立新.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1-53.

[5]郭立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62-63.

[6]张娜.企业参与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基于ERP环境下的研究[J].北方经贸,,10:258-259.

[7]岳中心,张超.工科背景下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4,20:120-121.

篇8: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一、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是以“主体—主导”学教并重为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 (如专题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网络、校园网、互联网等) 和信息资源, 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以促进实验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优势突出。

1.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立体化

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资源是一个由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图书、多媒体课件等共同组成的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立体化信息资源库, 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信息化

借助网络平台和立体化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和辅导,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验报告, 教师在线批改、在线辅导、在线答疑, 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着整个实验教学过程, 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的互动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3.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时空延伸化

开放的网络教学资源, 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任何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实验, 会计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有助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实验教学, 有助于因材施教。

4.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活动多元化

主要指形式的多样化, 如教师学生指导自学;学生独立练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协作学习;学生网上学习等方式。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式, 有利于促进学生互助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5.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化

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知识结构日趋合理, 互助协作能力提高, 信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整体提高。

二、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是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多层化、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该目标是在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实现的, 而实验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其教学目的来组织和实施。学生、教师、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是实验教学活动的四大要素。因此, 以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目的作为起点, 来构建该模式的基本架构 (见图1) 。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中, 教师、学生、实验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资料之间表现出6种双向强交互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 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拥有经过教师设计的实验教学资源,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 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 (包括本门课程教师、同学和其他专家等) 和多种教学资源 (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 获取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知识, 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结构。

三、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坚持“主体—主导”学教并重的指导思想, 按照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实践教学目标出发, 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 构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规范实验教学过程, 促进人才目标和专业目标的实现。

(一) 按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要求, 构建多模块、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要求, 按照由浅入深, 先基础, 后专业;先进行单项模拟实验, 然后再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 最后进行创新研究性实验的原则, 紧密结合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实践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即“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交叉学科创新技能训练”的3个层次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公共实验+专业方向实验+通识课程实验”的模块式整体实验课程体系;“单项基础性模拟实验项目+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的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循序渐进, 按模块分层次培养和训练。

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大了信息技术类课程和实践综合能力课程的比例, 如“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审计”、“Excel与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类选修课程,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实验”、“财务制度设计实验”、“注册会计师设计实验”3门独立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选修课程等。在实验教学内容上, 通过对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整合和更新, 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

实验项目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与科研和社会实践应用紧密联系, 注重将科研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适时更新和完善实验项目, 增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对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论证。

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呈现出由低到高、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由课程内的综合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 再到专业间综合, 由专业综合到学科综合, 由综合到创新的渐进培养和训练过程, 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 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信息能力。

(二) 构筑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 保障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式、互动式实验的运行

1. 成熟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构筑成一个畅通的网络环境

我校拥有成熟的校园网络, 并在建设初期进行了整体规划, 已经将校园网络中心和上课的教室、各院、系实验室、教师家庭、学生宿舍进行网络布线, 形成校园网络中心与院系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单位正常的节点关系, 提供实验室到网络管理中心的宽带传输通道, 为开展信息化实验教学提供支撑。

2. 自主制作多媒体实验视频自学课件, 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实现课程网络化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与否, 将对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我们主要采取自主设计、网上收集、购买和原有资源数字化4种途径进行建设。利用Cakewalk、Director、Animator、3Dstudiomax、Authorware Ulead Mediastudio等先进工具将各种多媒体素材 (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 融入自主设计和制作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及优秀案例、多媒体实验自学课件和实验视频课件中, 并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提升课件制作的质量。建立一个由纸质教材、电子图书、多媒体课件、实验用软件、实验考试软件等共同组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化实验教学需要。

3. 构建多功能、层次化、网络化、仿真化的实验室

2004年, 一个多功能、层次化、仿真化的会计实验室已经建成。为满足实践教学的新需要, 又建成财务与会计电算化和沙盘实验室两个局域网, 配置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多种网络应用软件、多媒体工具软件、图形图像工具、财务与会计实验演示软件、多种网络版财务与会计实验模拟软件等多种软件和开发工具, 补充了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两个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的建成, 保证了校园网与会计实验室之间有通畅的网络环境, 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设网络课堂和在线学习空间, 在网上完成教学和答疑;学生可以WWW浏览的方式查询和浏览校园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经济管理类实验实习中心、教学资源网站、远程技术中心等网站中的网络教学资源信息, 另外选择任何内容任意时间完成学习, 进行数字化、开放式学习。

借助网络平台, 我们将电子商务模式引入ERP沙盘实验课程中, 采取网络与手工操作相结合方式, 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 集角色扮演和岗位体验于一身, 以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中, 各企业人员通过互联网络查询现实企业在网上发布的真实的产品信息, 参加实验室局域网络订货会议, 完成产品、设备交易和货款的结算、记录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指标数据等;教师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各企业经营过程, 收集各企业记录的指标数据;根据设定的权重和实验过程的表现, 系统自动对各个职业角色和各个模拟企业进行量化考核。而企业经营过程的推进仍然采取手工操作实物沙盘模具完成。一方面, 学生在仿真的市场局域网络环境中, 借助网络来完成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是一个企业经营的现实版本, 使得实验的整个过程更加符合实际, 学生感受颇深, 在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另一方面, 经营企业涉及交叉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包括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电子商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 因此,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决策和创新能力。

已经建成的多功能、层次化、网络化、仿真化的会计实验室, 确保了实验室内部知识信息从创新到应用各环节间的相互协调与高效运作,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起了一座交互的桥梁。

(三) 推行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凸显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采取集手工手段与电子技术手段、模拟仿真手段与实际操作手段、网络手段与手工实际操作手段于一身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 促进学生实现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

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 采取体验式、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网络互动式、仿真式、对抗式等教学方法, 开展课堂讨论、实验竞赛、开放实验室、学生第二课堂, 运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讨论。指导教师通过课前讲解、现场指导、课后总结点评以及启发学生参与讨论, 训练和启发学生的多向性和创见性, 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使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满足信息化实验教学需要

要保证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质量, 必须以教师为本,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不定期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培训;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的引进力度, 尤其是引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实验教师、技术人才;坚持新教师助课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机会。逐渐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 老、中、青三级梯队分工明确, 相互支撑, 信息能力强, 勇于创新, 教学科研相长的实验教师队伍, 使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五) 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保证信息化实验教学质量

篇9:手工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模式

关键词:手工艺 培训 平宁模式

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手工艺的生产和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受手工艺独特的传承路径和发展方式的影响,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缓慢,市场上具有创新形式、富于时代精神的工艺品并不丰富,难以适应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为此,各级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和智力资源,陆续举办了一些面向手工艺者的专题培训班,但由于种种原因,培训活动常常是形式大于内容,收效难达预期效果,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不同程度地挫伤了组织者、办学机构和学员的信心,使手工艺培训陷入不良循环之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陈旧的培训模式无疑是影响培训成效的重要原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组织了一系列的手工艺培训,对培训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平宁模式”便是它们经由理论思考、实际应用和提炼完善的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现论述如下:

一、“平宁模式”简述

平宁模式是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协”)主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院”)承办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漆艺和砚雕两期培训实践中研究、提炼、总结出来的新型培训模式。由于这两个班分别是与山西平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举办的,因而称之为平宁模式。

该模式本质特征是明确培训主题,将培训的考察活动、教学活动与产区密切结合起来,通过规定形式或内容的结业作品进行考核,并在产区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展评活动,以集智聚力,助推产业发展、扩大产区影响,提升培训的综合成效。

二、“平宁模式”形成的思路

手工艺产业要想适应时代发展,为文化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就必须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对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手工艺培训必须要走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新路子才能真正提高培训成效,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思路:

1.以某个产区的工艺品种作为标本。让学员充分感知该地区的历史人文,工艺风格,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在培训过程中,让教师联系产区实际剖析问题,让学员结合实践进行充分的思考,可以是借鉴产区经验解决本人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就产区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这种言之有物的培训方式,应该可以突破培训的陈规,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采取富有竞争力的考核方式。在培训的后期,如何衡量培训效果,促进不同地区学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是培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考核方式既要能反映出学员的动手能力,也要能体现出他们的理论认识水平,达到理论和实践双促进的目标。因此,统一规定的结业创作和结业论文,是可资考核的重要对象。

3.以直观的成果展示出来。对于学员提交的结业作品和论文,尤其是结业作品,要以公开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方式在产区展示出来,这不仅是对培训效果的展示,也是对学员、学员作品和特定工艺的一种宣传,同时还能在产区、在更广的范围内造成影响,将会激发起当地艺人的自信,给行业培训以巨大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上述设想,培训要与特定的产区联合举办。大致的思路可以是:开班前期,组织学员前往合作产区对特定工艺和地方文化进行考察与体验;随后,返回培训基地进行既定课程的学习;基地培训结束后,学员返回各自所在地,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和产区考察报告,还须围绕产区工艺技术和地方文化元素创作一件结业作品,以参加随后在产区举办的展评活动。

三、“平宁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成效

“平宁模式”最初的设想在2011年举办的传统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得到了实践,同时也获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实践应用

漆艺班的应用2011年4月,培训组织方与平遥县政府联合开展了漆器艺术的培训。在苏院基地课程培训之前,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43名学员前往山西平遥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学员们在平遥参观了当地的推光漆生产企业和作坊,考察了推光漆的市场销售情况。平遥县文化局还邀请山西的专家学者和漆艺大师介绍了平遥及山西的历史文化,以及推光漆的历史、创作技术与生产经营状况。之后还先后参观了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以及太行山等地,充分感受平遥推光漆产生的土壤以及山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考察结束后,培训班回到苏院,进行课程学习。按照既定教学计划,苏院邀请了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并且进行真正的大漆创作教学。在苏州期间,还结合苏州漆器生产情况考察了苏州当地的企业和人文场地。为期两周的课程学校结束后,学员们返回所在地,开始结业作品创作。按照规定,结业作品要以山西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同时学员还须撰写有关漆艺的论文一篇,可以是创作技艺,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的题材。九月中旬,学员提交的漆艺结业作品参加了平遥漆艺文化节的展览,并进行了评奖。本次展览是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内容之一,其时,平遥古城八方来客,游人如织,漆艺展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砚雕班的应用2011年5月,中协、苏院再次携手宁夏轻纺局,开始了以砚台制作为专题的培训班,本次培训结合宁夏贺兰砚产区开展。苏院基地课程培训之前,61名学员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和采风,大家在银川参观了当地的贺兰砚生产企业和作坊,考察了贺兰砚的市场销售情况,宁夏轻纺局还邀请当地的专家学者就宁夏文化,贺兰砚的历史、创作技术与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介绍。随后学员们还考察了腾格里沙漠、宁夏黄河、回乡文化园以及贺兰山岩画等地,充分了解了贺兰砚以及宁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考察结束后,当地政府提供给每位学员一块贺兰石,作为结业创作的规定材料。之后,培训班回到苏院进行课程学习,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砚雕大师为学员们授课,并且进行了雕刻、工笔绘画等专业教学。同时还结合苏州制砚行业的生产情况考察了苏州当地的文化。为期两周的课程学校结束后,学员们返回所在地,开始结业作品创作,本次结业作品要求以宁夏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同时还要求学员们撰写有关砚雕的论文一篇,可以是创作技艺,也可以是对砚雕生产经营的认识。九月下旬,学员携带砚雕作品参加了宁夏砚雕大赛的展评。本次展评也正是宁夏砚博物馆的开启吉时,砚雕展览获得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在银川、在宁夏成为轰动一时的活动,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学员作品还全部捐赠给了宁夏砚文化博物馆。

nlc202309020104

(二)培训成效

“平宁模式”在漆艺班和砚雕班的培训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结业作品看,学员们在创新意识和创作技能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多数作品突破了固有的模式,呈现出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部分作品在技法和风格上还有了地域间的借鉴和交融。展览期间,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和骄人的奖项。

产区举办的展览活动,得到了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商家、艺人和爱好者亲临现场,进行观摩、考察、交易、学习,这对展示培训成果、宣传产区工艺、推动产业发展、增强艺人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培训也促进了学员理论水平的提升,也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漆艺班学员关于平遥推光漆的考察报告,砚雕班学员关于贺兰砚产业的考察报告,大都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也能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颇具价值。学员的结业论文也能将培训所学、产区所见、创作所感结合起来,写出了基本符合规范、有理有据的论文。虽然一些论文未必具有多高的学术价值,但毕竟促使他们理论思考的起步。

“平宁模式”通过一系列颇具影响和成效的培训活动,使产区从业人员改变了对培训的成见。不少人通过学员的关系找到中协和苏院的带队老师,咨询参加培训的途径。这对促进手工艺培训活动走向良性循环颇具意义。

四、对“平宁模式”的总结和思考

成功的实践只有形成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固定模式,才能实现其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平宁模式”之所以在培训中取得了实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找到了符合手工艺培训的规律,将培训活动与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实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通过对上述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完善,我们构建了“平宁模式”的基本形态,其核心内涵如下:

1. 联合地方政府共同办学

培训要与产区结合,必须要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培训组织方要确定办班专题和基本思路,并就此与意向方的政府进行沟通,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后续阶段的培训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政府主要应对培训之初的考察和培训之后的展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扎实开展针对产区工艺和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

对产区的实地考察有扩大地方影响、宣传地区文化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地方工艺生产环境,了解经营状况,感悟地方历史文化和工艺品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后续深层次的思考和结业创作积累素材。在这个环节上,组织方与地方政府要认真策划,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作坊和文化地点进行考察。对于学员,也要事先明确其考察任务,避免将实地考察变成庸俗的旅游观光。

3.学员提交规定的结业作品和结业论文

学员的结业作品和结业论文是“平宁模式”培训后期的重要环节,是培训成果检验的两项指标。对于结业作品的要求,在实地考察之前就要明确地传达给学员,可以是规定的创作材料和工艺类别,也可以是规定的创作题材,以便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在考察和学习过程中进行构思。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辅导,给学员以启发。这样富有竞争性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各地区的学员为了展现各自的水平,赢得地方工艺的荣誉,必然会展开良性的竞争,这样就更有利于促进作品质量和培训效果的提升。

4.在产区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度的结业作品展评活动

结业作品收缴之后,培训组织方要协同地方政府安排布展,并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学者参加评审和研讨活动。地方政府要做好相关嘉宾和商家的邀请、活动的宣传报道、产区人员观展以及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还须组织高峰论坛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和具有独到见解的学员进行创作经验和生产经营方面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评活动的功能和影响,为产区和工艺门类造势。

综上所述,手工艺培训的“平宁模式”,是一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新型培训模式。它通过独特的教学考核方式,集中众人智慧,为产区工艺创新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呐喊造势,同时它也能提升地方从业人员的自豪感,促进培训活动良性循环,提高培训效果。相信“平宁模式”的推广使用,并经由实践活动不断地充实、修正与完善,一定会成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培训模式,未来,它会为我国手工艺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六年级半期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房地产楼盘代理可行性研究报告